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5篇)

时间:2019-05-12 21:3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

第一篇: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

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

【摘要】民事诉讼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法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理论界对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阐述扩张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最后分析几种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具体情形。

关键词: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性原则

一、概述

(一)论题的意义

民事诉讼法学中的既判力既对诉讼当事人具有禁止因同一诉讼请求再诉的效力,又对做出该生效判决的法院具有禁止做出与前诉相矛盾的判决的效力。而民事诉讼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主要针对的是既判力对哪些人产生效力的问题,众所周知,根据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相对性原则,原则上既判力只能在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一般情况下不能扩张到第三人。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与人交往范围的扩大,既判力效力只及于当事人的相对性原则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甚至会导致审判机关的权威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此外,社会的发展也让民众对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提出了要求,既判力效力向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扩展的诉讼机理由此而生。然而,笔者发现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因此,笔者认为对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1、民事诉讼既判力

古罗马法学家最初用“诉权消耗”来解释判决的既判效力。即“原告提起的案件,一旦以某个诉为根据开始法庭程序或者为争点事实,将因争点事实被消耗而不允许当事人再度提起诉讼”。这一理论和后来的“一事不再理”理论如出一辙,既判力理论正是起源于“一事不再理”理论,之后经过近千年的不断丰富,发展成为现在大陆法系国家比较成熟的民事既判力理论。

既判力是用来表述确定的终局判决实质上确定力的一个学理概念。日本学者高桥宏志将既判力定义为:“终局判决一旦获得确定,该判决针对请求所做出的判断就成为规制双方当事人今后法律关系的规范,当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项再度发生争执时,就不允许当事人提出与此相矛盾的主张,而且当事人不能对该判断进行争议,法院也不能做出与之相矛盾或抵触的判断。简而言之,不允许对该判断再起争执的效力就是既判力”。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既判力为诉讼标的之法律关系,于确定之终局经裁判者,当事人不得就该法律关系再起诉,且于其它诉讼用作攻击或防御方法,亦不得与确定判决意旨相反的主张。 我国有学者认为既判力应定义为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中,关于诉讼标的判断所具有的通用力或确定力。 也有学者认为,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终局判决决定后,无论该判决结果如何,当事人及法院均接受判决内容的约束,当事人不得就该判决的内容再进行相同的主张,同时法院也不得就该判决的内容做出相矛盾的判决,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称为既判力。

上述学者观点基本都认同既判力是前诉判决所裁判的事项对后诉的效力,而且都认同当事人应当受其拘束,但是否拘束法院,学者尚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既判力概念是在动态的变化的,但是其有着基本的含义。首先,既判力是确定判决所具有的拘束力,非确定判决并无此效力;其次,该拘束力是强制性、制度性效力,不得因合意或者对判决的异议而消减或改变;再次,当事人和法院都应受其约束,即当事人不得再就已判决的法律关系再起诉,在其它诉讼中当事人也不得提出与该判决内容不一致的主张,而法院不仅不能再受理前诉已经判决的诉讼请求,而且在后诉审理中不能做出与前诉判决的内容矛盾的判断。

2、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概而言之,既判力主观范围就是既判力对诉讼主体的拘束范围,即既判力对参与诉讼的哪些人产生作用。根据前文对既判力概念的辨析可知,既判力主观范围当然及于当事人和做出判决的法院。

既判力主观范围具有相对性和扩张性,因此其概念表述是否应该适当扩大其涵盖的对象呢?本文认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诉讼主体”,而应适当的扩展到与纠纷有某些关联的案外人。

3、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

基于程序保障、个案正义等法律价值层面的考虑,既定判决的效力必须严格的限制在当事人之间,对诉讼外的人不应该发生强制拘束力。然而,在司法实务中,法官基于对诉讼的稳定性、司法的权威性以及纠纷的彻底解决等因素的考虑,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就会逾越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相对性的原则,在适当程度上将判决的拘束力适用于当事人之外与当事人或纠纷本身有某种联系的人。

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扩张毕竟是一种人为制定的规则,是不符合民事诉讼的自然属性的,因此这种扩张的适用条件应该被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只有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时才使用此扩张。

目前的理论界,基本都将“扩张性原则”作为主观范围相对性原则的例外或突破。然而,笔者更倾向于将扩张性原则作为主观范围常态。理由如下:其一,很多民事纠纷都不单单仅涉及诉讼当事人,其判决结果通常需要案外相关人履行作为或者不作为义务才能得到执行;其二,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很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且很多联系具有隐蔽性。从维护司法权威和有效解决纠纷的角度考虑,更应该将扩张性原则作为常态。

二、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一)诉讼价值层面:维护程序稳定性的要求

基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相对性原则,已经生效的判决仅对诉讼当事人产生效力。但是,现代诉讼中,当事人之间或者当事人与案外人之间经常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诉讼当事人要实现其诉讼利益,有时可能需要相关案外人给予配合,此时,如果该案外人不予以配合,判决利益就无法得到实现,这不仅不利于民事纠纷的解决,而且不利于司法权威的维护。这种情形进一步发展,可能是一些有利益诉求的案外人又针对相同或相似的诉求向同一法院或其他法院提起诉讼,而受理法院很可能作出与之前判决相冲突的判决。上述两种情形不利于诉讼纠纷的解决,更不利于维护诉讼程序的稳定性。

既判力的作用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之分。消极作用就在于阻止诉讼当事人及相关的案外人对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再次提起诉讼,而积极作用即为受理后诉的法院必须以已经产生既判力的前诉判决为前提做出裁判。由此可见,既判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在于相关案外人接受生效判决的约束。如果案外人不受该判决约束,那么民事纠纷的解决效率很难提高,诉讼程序的稳定性也将被破坏。

综上,为了维护诉讼程序的稳定性,保障司法权威,在司法实务中,就非常有必要依据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适当的扩大判决作用的主体范围,也即适当的扩大生效判决产生拘束力的主体范围。

(二)诉讼利益层面:保护诉的利益的要求

“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将对诉讼标的的权利义务主体作为当事人是否具有诉讼实施权的标准。” 根据这一观点,不是诉讼标的的权利义务主体的人不能作为适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即使已经进入诉讼,一旦发现该当事人没有诉讼权利和义务,则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诉讼理论对当事人适格的条件要求逐渐放宽松,当事人适格的积极因素不断的扩大。在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减少讼累,提高诉讼效率,实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要求缓和当事人适格标准,以达到借助既判力的扩张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并避免出现相矛盾判决的目的。

依据诉讼利益相关理论,当事人拥有诉权的基础就是因为其作为法律内容的实体性权益发生争议,从而将之引入诉讼追求纠纷解决与胜诉利益。 诉讼利益本来是诉讼当事人追求的利益,而这种诉讼追求的利益并不局限于实体性利益冲突,一些非实质性权利义务人只要是基于对这种诉讼利益的追求即可进入诉讼,这显然是对传统的适格当事人理论的突破。这种情形下,随着诉讼主体的扩张,既判力的主观范围随之发生扩张。

保护民事主体的诉讼利益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目的,而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诉讼利益,无疑是理论界应当探究的重点,既判力主观范围的适当扩张,对保护诉的利益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

三、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具体界限

(一)扩张到诉讼当事人的继受人

1、一般继受的情形

一般继受指当事人的公民死亡或者法人合并、撤销、丧失主体资格等情形下,继受人概括的承继了当事人的一切权利义务。因为一般继受人承继了当事人的一切权利义务,实际上处于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因此应在既判力作用范围之内,这种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是被普遍接受的。

既判力的效力之一就是执行力,一起民事纠纷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不是因为生效的判决,而是该判决得到完全的执行。但是,在执行中如果严格依据判决执行,一旦执行主体不具有现实执行能力,将无法使纠纷得到最终解决。

2、特定继受的情形

特定继受指因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或者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权利或者义务主体的变更而承继其权利或者义务。在特定继受中,当涉及继受人从负有实体义务的当事人那里受让争议物时,无论继受人是否知道该前诉,既判力效力均应向其扩张。不过特定继受下,也仅在上述情形下才发生扩张,且该情形的适用条件被严格限制。除此之外,既判力不能对继受人产生约束力。

(二)扩张到被请求标的物的直接占有人

一般认为,既然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及于当事人及当事人的继受人,那么对标的物的占有人、保管人等直接占有标的物的第三人,既判力也应向其扩张。因为该第三人不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仅是因其占有标的物而涉入诉讼。如果禁止既判力向该第三人扩张,那么实践中如果败诉的当事人或者其继受人有意让标的物被该第三人占有,则直接导致判决无法得到执行。因此,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均认为,为当事人及其继受人的利益而占有标的物的第三人被生效判决的执行力所及。而生效判决的执行力以既判力为基础,那么既判力效力当然及于该第三人。

(三)扩张到诉讼担当的情形下

诉讼担当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或者法律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以正当当事人的地位提起诉讼的情形。诉讼担当包括法定诉讼担当和任意诉讼担当。前者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第三者就他人的权利义务为处分管理而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后者指依他人的意思而授予第三者诉讼担当资格。

由于诉讼担当人本来就是形式意义上的当事人,因此一般认为既判力同时及于担当人和被担当人。诉讼担当的情形比较复杂,涉及到企业破产清算制度、遗嘱执行人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等,因此本文不展开阐述。

四、结论

民事诉讼既判力相关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对既判力问题的研究处在重视理论研究,漠视实践应用的困境之中。既

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对解决我国目前执行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生效判决在进入执行程序后,往往由于客观情形的变化,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必须发生扩张才能使判决得到执行。因此,理论界应当在今后不断加大对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理论的研究,将该理论的法理基础、适用范围、运作机制等不断丰富完善,使其在司法实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王福华.民事判决既判力: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J].法学论坛,2001:6.

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77.  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湾:三民书局,2002:488.

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9.

 王福华.民事诉讼基本结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38.

 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

(一)[M].台湾:三民书局,1987:36.

 肖建华.民事纠纷当事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68—173.

 邵明.论诉的利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THE EXPANDING PRINCIPLE OF CIVIL PROCEDURE

RES JUDICATA SUBJECTIVE SCOPE

Abstract: ThetheoryofCivilprocedureRes Judicata plays an important partin the law of Civilprocedure,but the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e scope is too less。The paper tries to give a total analysis on this theory。On the basic of discriminating among the related constructs,it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existence of expanding principle。At last,it analyzes several specificcircumstances of Res Judicata subjective scope。

Key words: Civil procedure;Res Judicata;subjective scope;expanding Principle

下载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事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性原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