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女创业先进材料
妇女创业材料
艾蕊,女,40岁,是沙河乡尹俸村弯掌组人,目前是双江女人坊个体服装老板。近年来,她凭着一种坚韧不拔、遇到挫折不回头的创业热情,靠着“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滚雪球的方式逐年扩大经营规模,树立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自强、自立的创业典型。
2005年初,她向亲戚借了2000元钱,买来两头母猪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从没有一点养殖经验的新手,不断摸索,在一次次的失败与绝望中中寻找出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她创办的养殖厂从两头母猪起家,逐年扩展,目前发展成新建猪圈5间,存栏46头规模的小型养殖场。俗话说干事难,女人干事更难,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己的创业路上,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也差点使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创业之初由于资金不足,周转困难,她四处筹措,她急得吃不好,睡不着,……唯一庆幸的是,在困难面前她没有低头,没有退缩,一次困难,一次磨炼,困难过去了,干劲更足了。2008年,在沙河乡妇联帮助下,她的事业也终于有了新的转机。
2008年,在沙河乡妇联及信用社的帮助下,在发展好养殖的同时,她把目光瞄向了服装行业,与临沧市临翔区一-1-
家服装经营品牌店进行连锁,由总店帮助进货,自己进行自主销售,每年的总收入很可观,但除缴纳连锁费用外,自己受益甚微,经过不断考察并虚心向同行请教学习,她逐步学到了服装经营行业从如何进货,再到包装销售经营的技术,开始了自己进货、自己销售的经营模式,且收益颇丰。
在成功面前,她没有止步不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妇联及信用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小企业、个私微型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鼓舞下,她分别于2009年、2010年两次扩大服装经营规模,创办双江女人坊服装经营店和鞋店,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5人(服装经营店3人,养殖场2人)。
当问起她这几年的创业经历,她始终心存感激的说:“我事业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有福气,遇到的好人多呀,每一次我遇到困难,都是妇联及信用社及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与资金上扶持援助,才能让我的生意逐年扩展”。纵观她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正是因为她在创业以来始终坚持以“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理念经营自己的事业,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也正因如此,她严把养殖及服装进货质量关,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她经营的养殖场及服装店才能深受深受新老客户好评。
从艰苦的创业,到现在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对一个农村
妇女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在本村颇有影响,但她从不满足,她总是盯着那些比她强的,比她规模更大的同行业,不断的奋进。许多人都劝她:“女人毕竟是女人,你也该把大权交给丈夫,享享清福了”。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反驳说:“女人怎么了?女人更应该自立自强,自信不比男人差。我从这么多年的创业中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我不能推动自我,我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带动更多的妇女创业。”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她,推动着她不断向前。为了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及时了解信息,她购买了电脑,并请朋友教会了她,通过上网查询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也正是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她的事业路越走越宽。她说,今后,在发展好自己事业的同时,她也特别希望有机会能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出一点力,能为全村的妇女事业发展作一点贡献。
2011年12月16日
第二篇:妇女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认识xx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文质彬彬的80后女孩。在她的身上隐藏着80后女孩子特有的文静,肯吃苦,敢于拼搏等诸多品行。
xx于1981年12月5日出生于蒙山脚下的木兰县城,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药店的个体老板,妈妈也是在市场里卖服装的个体商户。可以说,xx的儿少时期,是在一个家庭条件相对富足的环境中度过的。她顺利的完成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于1997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院。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让这个来自小县城的姑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开始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去挥毫泼墨。
2000年7月,刚刚走出校门的xx就迫不及待的背起行囊,只身来到了山东青岛,走进泰山集团进行实习。xx说:在泰山集团实习的三年,是她人生中思想实现跨越的三年,是她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改造成现实主义者的过程。残酷的现实让她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若要人生活的精彩,就唯有努力拼搏。她把“拼搏”二字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暗暗的镌刻在自己的心灵。
一直站在她身后默默的陪着她,鼓励她,帮助她的是青梅竹马的包益光。两个人从小到大一起长大,即是同窗好友又是心中至爱。当xx从青岛实习完毕回到木兰,顺理成章,两个深爱着的情侣就挽着彼此的手臂,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羡慕中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即便是沉浸在燕儿新婚的xx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她对丈夫包益光说:“老公,我们这辈子不能白来人世一遭,咱们得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包益光看着新婚中的妻子,点点头,他坚定地说:“放心吧,这辈子你嫁给了我,我一定会给你带来幸福的。”xx却制止了丈夫,说:“咱俩的幸福要靠咱俩共同去创造,我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创业就要有创业资金。
xx和包益光这些年除了读书,实习,一直在花钱,根本就没有赚钱,更不用说攒下什么财富了。再说,要想干出大事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还显得有很多不足。怎么办?经过苦思冥想,两个人最终一拍即合,想出了去日本,一边留学,一边打工,做到学习赚钱两不误,然后回国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他们带着自己的求知和创业梦想双双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开始了艰难的学习和打工的行程。
说到在日本的那段经历,xx的表情开始沉沉的。她告诉我说:“在日本留学的那四年,是我最不愿意回味的四年。”那四年,xx和包益光每天上午去学校上学,下午去工厂做工,晚上去饭店加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累是她们的唯一感觉。支撑他们完成学业的唯一的精神动力就是要在日本留学期间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好有实力回国创业。xx说:“在日本的四年,我们就是一部赚钱的工具。”
四年的时间终于熬到了头。
2008年的春天,两个人结束了漂泊,带着语言、经济管理留学生毕业文凭和省吃俭用积攒下的70万元现金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两个人像重又找到天空的小鸟,像重回草原的野马。他们尽情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释放者四年来的压力,规划者自己的创业梦想。
因为xx和包益光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天晚上都去日本的餐馆打工,对餐饮业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也学到了不少餐饮管理的经验。为此,她们回国后就把创业的项目定位在餐饮服务业。
2009年,刚刚当上妈妈的xx,顾不上襁褓中的婴儿,就急匆匆的开始当起了早餐部的老板娘。虽然,早餐部开在居民区里,地点也很偏僻,没有地缘优势,但凭借着他们的精湛手艺和独具特色的服务理念,很快就让木兰人认可了。也让他们的经营最终走出了低谷。人们慕名而来,使小小的早餐部红红火火。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为日后他们的生意扩大经营打下了坚实的人气基础。
2011年秋天,木兰县粮食局开发了临近江畔的盛世观江名苑小区,临街建了好几个门市楼。xx和包益光了抓住了难得的机遇,以270万的价格购置了一栋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的四层独立商品门市楼。虽然资金明显不足,但xx却是信心十足。那些日子,xx每天都在求亲靠友,跑银行贷款,就连老爸老妈的养老钱都拿出来凑数了。xx说:“相信我,我会成功的!”
从定位到装修,xx都严格按照星级宾馆的标准,不偷工减料,不降低格调。从餐厅到客房,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甚至灯的颜色,无不饱含着xx的心血和智慧。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临开业还有半年时间,xx就亲自开始招聘员工。来xx这应聘的员工,很多都是下岗职工,虽然有些人没在餐饮住宿业做过,但xx还是录用了他们。她还亲自带领全体应聘的员工到大城市学习大宾馆大饭店的服务经验。xx说:“我们必须做到大众的消费,星级宾馆的服务。”
2013年1月,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陈艳夫妇创办的隆瑞大酒店也点燃了吉祥的礼炮。酒店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全体员工那整齐的服装,微笑的服务,加上豪华的包房,总是让人领略了星级酒店的风范。除此之外,她还把婚房,套房引进来,满足多项消费需求。
现在,每天早晨xx都要给20多位员工定时开会,她总是在强调:“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一定竭尽全力,让每一位光临的客户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xx,这个不甘寂寞的女孩儿,正在面向自己选择的人生目标,一路拼搏一路歌。
第三篇:妇女创业简讯
信贷助推妇女创业
“多亏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给我,我才能创业成功,现在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家喂养的猪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近日,where镇where村的卢女士满心欢喜地向前来调研妇女创业贷款使用情况的where社社主任who等一行人表达了自己由衷的感谢,为鼓励农村妇女自主创业,解决农村返乡务工妇女创业资金难的问题,where社采取小额贷款、借助信贷扶持、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妇女创业积极搭建平台。在社主任who同志的要求下,由客户经理组织成立的妇女创业帮扶贷款小组,深入所在辖区,掌握了辖区内创业妇女的总体数量、创业技能及贷款需求等情况,建立了创业妇女信息档案和创业动态信息库。此外,在做好调查研究基础上,where信用社还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在坚持原来贷款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开通“便捷通道”,只要一接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申请(特别是妇女贷款申请),三个工作日内一定给予明确答复,符合条件的五个工作日内就把贷款发放到借款人手中。
至今,像卢女士借到的这种类型的小额贷款的发放笔数已经不下于数百笔,where社贷款总金额业已达八千三百万余元。一年来where信用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始终坚持特殊情况灵活办理的原则,从以前的坐门等贷变为主动服务,不仅使各项贷款指标跨越式增长,而且还成功地为一批又一批像卢女士这种想干事又因资金问题未能如愿的妇女搭建了增收致富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妇女小额信用贷款不仅富了广大的农村妇女朋友,还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培植了新储源,壮大了农村金融阵地,树立了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
where信用社 who
第四篇:妇女创业典型材料
小女人成就大事业
——记王东亲和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王东亲,浮山县东亲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负责人。每当人们谈起她成长的经历、创业的艰辛和对科普惠农工作的执着,都会唏嘘不已,从而对这位柔弱的女子刮目相看。
锲而不舍,打工妹终圆蘑菇种植梦
说起王东亲和她的食用菌,还有一段辛酸的往事。王东亲就出生在浮山县北王乡北茨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3年,王东亲初中毕业后,16岁的她为减轻家庭负担,毅然辍学,到附近的临汾市闯天下,开过出租车,经营过饭店,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她事业小有成就,俨然成为都市里的一名小老板。每当她开着小车回到家乡,左邻右舍无不羡慕,都夸这女娃子有出息,把她当成村里的“天使”。2006年,年迈的父亲患病在床。作为老人家的独生闺女,她只好转让了城里的生意,回到乡下照顾老人。可做惯了生意的她,总是不甘寂寞,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能做点什么事情?于是她就在网站中仔细搜寻致富信息。一天,一则种养蘑菇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尤其是种养蘑菇占地少、效益高、适合家庭经营的特点,更是让她着迷,于是她决定种养蘑菇。
第一年,她选择在自家的窑洞里种平菇,结果由于产量低,没有见到多少效益。第二年,她决定引进高产的鸡腿菇,并扩大了生产规模,-1-
先后投资了60余万元,建设了场房,购置了设备,买回了菌种,雇了五六个工人,开始了生产。有了第一次种蘑菇的经验,又有这么大的投资,她豪情万丈,憧憬着大把大把地采摘蘑菇,利润如洪水般蜂拥而至。谁知,这次的冲动,却让她栽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大跟头。尽管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照顾这些食用菌,下种、浇水、通风,刚开始,这些鸡腿菇长势还可以,但到了后期,却怎么也长不壮实,一片片的蘑菇像缺了水的豆芽,细高细高,黄撇撇的。看到这种情形,东亲知道情况不妙,她的心凉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十几年的积攒就这样眼睁睁的打了水漂。耗费金钱、时间不说,家人信心的受挫尤为致命。同年,他的父亲离开人世。接踵而来的打击使她心力憔悴,年轻的她,头顶生出了一圈白发。
然而,倔强的她,并没有被挫折击倒。她翻阅资料,外出考察,认真学习蘑菇种养的实用技术,查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学习,他对各种蘑菇的生长习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原来,蘑菇的生长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很高,自己种的蘑菇极有可能是室内温度超过了28℃而被“烧死”。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她贷款5万元,重新添置了通风、调温等设施,购回了双孢菇菌苗,重新开始了种养。有了前车之鉴,她更加细心地照料蘑菇,每天都要测温度、湿度,并作好记录,不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几个月下来,她种植的蘑菇喜获丰收,捧着肥硕的双孢菇,她喜极而泣。
发展壮大,食用菌生产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一枝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初步实现了致富愿望的她,又把心思放在怎样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上。可群众是最讲求实际的,要想发动群众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自己必须先把产业做大,只有真正看到效益,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2008年,王东亲又贷款20万元,承包荒地14亩,建起了6座3500平方的双孢菇栽培棚,吸收了本村采菇女工16人,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当年收回全部投资。2009年,王东亲又投资了100余万元,新建了15座大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当年盈利超过100万。同年,成立了东亲食用菌生产基地,基地被浮山县列为全县重点项目之一。
有了她的模范引领,同村的老百姓不少人愿意种蘑菇。可她知道,虽然自己种蘑菇成功了,但如果把这一产业推广到千家万户,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必须解决,比如,购买菌种、成本较高、原材料选择、资金等问题。如果急于求成,再犯以前的老毛病,一旦失败,老百姓就会和自己以前一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自己不但负不起这个责任,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计划也很有可能中途夭折。
王东亲绝对是一个有心人。在经营好自己菇场的同时,她又开始了实验。首先,她觉得从外地购菌种,一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购买量大,成本也价值不菲。于是,她认真翻阅有关资料,并从福建买回了菌种,备齐了培养菌种所需的各种物品,建立了一个简易“育种室”,自己开始培养菌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终于掌握了菌种培育的方法。其次,为降低成本,她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半窑洞”式生产方式,即在土地上挖壕,再在上面砌一段墙,然后封顶,类似以前的防震棚。这种“半窑洞”式的场房比砖瓦房式场房每个棚减少投资3万元,不但不影响通风,而且容易保持温度和湿度。三是在原材料选择上,她分别用麦秸、玉米芯和棉花壳三种原料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麦秸最便宜但出菇率较低,棉花壳效果最好但原料不容易获取,于是她选择了出菇率较高、原料易得的玉米芯。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扫除了制约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的关键障碍。接着,她又与村委会一班人商量,解决农户资金缺乏的问题并主动联系乡政府、信用社,争取小额信用贷款。对一些特困户,她还为他们提供担保,并免费为他们提供菌种。
在她的努力下,食用菌基地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基地已辐射到4个乡镇,21个村,164个农户,培育科技示范户56户,建设了305个双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积达12.3万平方。谈起基地的效益,王东亲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农户建2个双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积为1000平米,每年出菇4个月,产量为2万公斤,每公斤卖4元,一户每年可纯增收5万元,基地内所有农户每年纯增收615万元。并且,这样的收入是在很少占用耕地的情况下,主要靠女劳力来实现的。
面对荣誉她有着更加长远的打算
现在的王东亲,事业小有成就,各种荣誉和奖励也纷至沓来,临汾市劳动模范、巾帼建功标兵、科普带头人,浮山县优秀乡土人才、政协委员等等不胜枚举。面对成绩,她没有满足,“下一步,我准备在丰富菌种、扩大产业、创出品牌、搞好服务等方面做文章。食用菌产业具有很多优点,市场销路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国家现在提倡发展现代农业,县委、县政府又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列入浮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相信,有政府的支持、有科技部门的帮助,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一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目前,王东亲正在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年轻、有闯劲,接受新生事物快、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王东亲
积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2010年,协助北王乡大学生村官创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并免费为他们免费提供部分场地、食用菌种植技术和菌种。现在,北王乡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的一支生力军。在她和这帮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浮山的蘑菇种植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成为当地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五篇:妇女创业增收
投入经济建设中创业增收显身手
伏山镇辖59个行政村,7.6万亩耕地,6.6万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妇女15000人。2010年,全镇工商税收实现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2011年1-6月份,实现工商税收4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多元。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妇女群体按照镇党委确定的“打好五大攻坚战,建设五大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任务,积极践行“巾帼增收倍增行动”,争先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攻坚战中当尖兵、做骨干,成为农村致富增收的主力军。
一、党委重视,优化巾帼创业环境
镇党委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特别是妇女创业增收工作。切实注重了发挥妇女在攻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一是专题研究。党委先后召开党委会、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妇女创业增收工作,构建起“党委指导、妇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齐抓共管机制,引导全镇妇女创业增收。二是着力培养女干部。全镇8个管理区(社区)中,白马管理区、代村社区2个单位妇女干部担任主任职务。放手大胆使用女干部。镇党政办、组织室、妇联、计生办等10多个部门20多名女干部担任部门负责人、部门要职;在新一届村委班子换届中,每个村都有一名妇女干部进入了村委干部,对全镇农村妇女起到了示范引领、帮助指导作用。三是强化 1
妇女创业增收培训。先后开展“富脑袋带动富口袋”活动,结合全镇特色产业发展,采取“利用远程教育学、把专家请进来讲、组织妇女代表外出看、让巾帼创业典型谈”等形式,开展系列创业培训,不断激发妇女群众的创业愿望、提升创业技能。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基础,实施“新型妇女科技培训工程”,选拔优秀的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培养具有高中专学历的能够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优秀科技人才。今年以来,我们联合镇党校、农办等部门为农村妇女举办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鞋帮加工等培训班15期,培训妇女2000余人次。四是培植产业,开辟妇女增收致富空间。以推进“六进”致富增收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太空蔬菜、十字绣、有机蔬菜、蔬菜制种、生态养殖”优势产业,引导全镇妇女“进棚、进社、进店、进校”,确保她们致富有门路、创业有项目、增收有保障。
二、争先创业,彰显巾帼创业风采
近年来,我镇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勤劳致富、艰苦创业、创先争优的致富女能人、创业带头人。我们广泛宣传,让广大妇女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在全镇形成了巾帼争先创业的风气。一是胸怀大志的“蘑菇王”---张燕。2000年3月,张燕创办海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技术优势,培育出以“太空蘑菇”为代表的多种食、药用菌食用菌菌种,成为一家集研究、生
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产品品种达到90个,生产基地20个,年产食用菌原种4万多支,栽培种100万斤,带动周边300多名群众发展起食用菌栽培,走上了致富路。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投资1.4亿元,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太空食用菌高效生态示范园项目,开展平菇、双孢菇、金针菇、猴头菇、香菇、灵芝等名优品种的栽培和推广,打造全国首例太空食用菌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泰安市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空白,安置周边当地农村妇女560人,示范带动农户2000户,人均增收2600元。张燕先后获得市县“三八红旗手”、“十大科技致富女杰”、“十大青春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七套《科技苑》栏目、《齐鲁晚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二是小农家的拼命“女三郎”---朱腾腾。丈夫邵长栋突遇车祸,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植物人。朱腾腾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边抚养拉扯出生仅五个月的女儿。面对丈夫因治疗留下的巨额债务,朱腾腾将目光转向了自主创业。贷款20万元办起家缘沙发厂,生产各种家具。目前,沙发厂已安置当地农村妇女26人,年产各类家具600件,销售收入6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巾帼创业带头人”。朱腾腾的感人事迹先后在《齐鲁晚报》、泰安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报道,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三是青春靓丽的“巾帼团队”----大学生村官创业女团体。伏山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女团体现有7名村官
组成,分派到7个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她们在村中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面参与青春创业示范园建设,25亩土豆总产量达到 12万斤,收入10万多元。2011年7月,她们与宁阳县十字绣协会伏山分会、伏山镇成教中心联合,成立了伏山镇“锦绣前程”十字绣创业富民合作社,按照“统一经营、分散制作、保质保量、定时完成”的原则,定期聘请刺绣专业教师对全镇绣工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围绕当地禹王庙、大汶河等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十字绣新产品,开展合作生产经营,将制作的工艺品进行订单销售。目前,合作社现已吸纳当地农村妇女26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妇女增收致富渠道。
三、全员参与,形成巾帼创业之势
让广大妇女创业有天地。镇党委在“抓基地、壮产业、上项目”上狠下功夫,力争施展每一位妇女创业增收的才能,让妇女创业增收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力股、绩优股”。一是建设巾帼示范基地,增加工资性收入。我镇重点建设了“凌云生态园巾帼示范基地、白云太空蔬菜巾帼示范基地、正元有机蔬菜巾帼示范基地”等3个巾帼示范基地,共有高标准大棚300多个,每个大棚吸纳妇女劳动力2名,人均月工资1000多元,共提供妇女就业岗位600多个、年增收60多万元。二是壮大发展蔬菜种植增收产业,增加生产性收入。立足我镇蔬菜种植、蔬菜制种、生态养殖产业发展传统优势,发挥妇女多年积累的蔬菜种植技术优势,建大棚种蔬菜,引导妇女就地创业增收,年增收2万多元,实现照顾家庭、致富增收“两不误”。在马庙、于海等设施蔬菜专业村,平均每户建有大棚2个,年增收5万元。目前,全镇建设“巾帼创业蔬菜棚”2000多个、“巾帼创业养殖棚” 60多个,年增收6000多万元。三是推进村级招商,增加“非农”行业收入。鼓励引导各村利用村内闲置资源,发展用工方式灵活、能大量吸收闲散劳动力的小作坊、加工点等短、平、快致富项目,鞋帮、服装、十字绣、假发制品、电子元件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致富产业迅速崛起,全镇加工点达到50处,吸纳农村妇女1500余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