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虽为雇员投了意外伤害险 雇员受伤雇主仍应担责
虽为雇员投了意外伤害险 雇员受伤雇主仍应担责
------------------
2010-11-12 09:41:34【字号大中 小 】【打印】【关闭】
2009年10月份,费县一家木材加工厂老板刘某,雇佣孟某、吴某等8名工人为其工厂工作。刘某为孟某等8人每人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份保险的限额为5万元。2010年3月,孟某在加工木材过程中,不幸左胳膊受伤,经鉴定为8级伤残,保险公司及时把保险金赔付给了孟某。但孟某出院后又找到刘某,要求刘某赔偿医疗费、伤残补偿金等共计6.4万余元。刘某认为,自己已为孟某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孟某也从保险公司得到赔付,因此拒绝赔偿。孟某将刘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赔偿医疗费、伤残补偿金等经济损失共计6.5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孟某与刘某之间已形成雇佣劳动关系,孟某是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只要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过程中遭受了人身损害,不论雇员存在过错与否,雇主均要承担赔偿责任。人身意外伤害险是指在保险期内因发生意外事故致使被保险人死亡或伤残,保险人按合同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的直接受益人为发生伤亡意外的包括雇员在内的人员,保险人向雇员赔付后,并不能免除雇主的赔偿责任。本案中,雇主刘某为其雇员孟某投保的是人身意外伤害险,在保险公司赔付孟某后,不能免除雇主刘某应当依法承担的雇主赔偿责任。法院判决刘某赔偿孟某医疗费、伤残补偿金等经济损失共计5.25万元。(李积国 王立伟)
来源: 中工网-山东工人报
第二篇:雇员上下班途中受伤雇主责任如何认定
雇员上下班途中受伤雇主责任如何认定
即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应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这就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先前在司法实践中曾引发诸多争议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时间和地点界限的基本范围。但该条例的效力范围仅及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包括其中的职工和雇工),亦即劳动法律关系下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对于基层人民法院处理的更多数量的雇佣合同法律关系下的“受雇工作”范围认定问题并不当然适用。也就是说,劳动法律关系下的职工,在上下班途中所受的事故伤害依法可以认定为工伤,可由用人单位按无过错赔偿责任原则承担赔偿责任;而一般雇佣法律关系下的雇员,在上下班途中所受事故伤害,能否被认定为受雇工作范围内受伤而要求雇主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目前仍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只能按照民法侵权赔偿的相关理论处理纠纷,前述条例规定最多只能予以参照。由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包含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因此,雇员在上下班途中所受的伤害,是否认定为受雇工作范围,要视具体情况区别而论。
案例一:某甲在受某乙雇佣期间,骑自备的摩托车去某乙承包的工地工作,途中骑经一未正式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路段时发生了单方事故,某甲当场死亡。某甲的法定继承人遂起诉要求某乙承担雇主责任。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某甲虽然是在上班途中发生事故,但由于系自己骑摩托车上班,该行为产生的风险雇主无法控制,因此不能认定为受雇工作范围,故某乙不必为此承担雇主责任。最后某甲撤回了对某乙的起诉。
案例二:翁某受雇为沈某打工,翁某下班时乘坐沈某指派的拖拉机回家,途中发生事故受伤。现翁某起诉要求沈某作为雇主赔偿其相关损失。法院经审理认为,翁某乘坐沈某安排的交通工具,在下班途中受伤,应认定为在从事受雇工作时受伤,应由雇主沈某承担雇主责任。经法庭调解,最后由沈某赔偿翁某各项损失15000元。
类似的案情,同样在上下班途中,只是因为不同的上下班方式,导致了两案截然不同的处理结果,原因何在?首先,劳动合同关系中的用人单位或雇佣合同关系下的雇主对其职工或雇员所受伤害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的理论根据是:
一、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经济活动为意外灾害的来源;
二、一定程度上惟用人单位或雇主可能控制这些危险;
三、由获得利益者负担危险是公平正义的要求;
四、用人单位或雇主虽负担危险责任,但能通过商品价格、经营活动或责任保险制度予以分散。但毕竟劳动合同关系和雇佣合同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尤其是作为其权利义务主体的用人单位和雇主,在经济能力、用工规模、风险控制、负担及化解能力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司法实践中诸如农村建筑包工头等的雇主,往往因为在技术资质、经济力量方面的欠缺,未能登记注册成为正式的用工企业,从而未受劳动法律关系调整。因此,无视用人单位和雇主的上述差别,将两者风险负担范围等同的做法并不可取。针对上下班途中职工或雇员所受伤害能否认定为受雇工作范围的问题,理应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而有所区别。属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今后可按《工伤保险条例》认定,属于雇佣合同关系的,应在比照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的义务的同时,适当降低雇主的风险承担义务,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民法的权利义务相一致及公平正义原则。
其次,具体到前述案例,按如下原则处理:雇员在上下班途中所受伤害不应认定为受雇工作范围,但雇员是在乘坐雇主安排的交通工具往返工作地点途中受伤的情形除外。结合两案例,区分雇员上下班途中乘坐的交通工具的提供人来认定是否在受雇工作范围,与雇主实际控制风险的程度相适应,又较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下的用人单位责任要轻,如此认定既符合情理,又有一定的法理基础,从而有利在司法实践中掌握和实施
第三篇:雇员因自身疾病死亡 雇主是否应担责
雇员因自身疾病死亡 雇主是否应担责
作者:民二庭 张 杰 发布时间:2014-04-28 10:59:44
案 例 分 析
民二庭张杰法官根据自己亲自主审的一起案件撰写的《雇员因自身疾病死亡,雇主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一文,语言简练、说理透彻,将雇主与雇员关系、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表述的清晰透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此前,姜兴、马旭、陈涛、才振军等同志结合我院实际案例撰写的《“抓鸡队员”提供劳务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引发的思考》、《如何界定信用卡诈骗与普通民事纠纷》等案例分析,都是很好的以案说法好文章,是审判实践与法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这些文章的撰写和发表,对审判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印证了“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几乎每次法官联席会、审委会研究案件过程中,都会有值得探讨、挖掘的好素材、好案例,希望办案人及书记员针对这些案件积极探讨,通过深入研究,不仅对以后审理类似的案件提供参考,也能有效地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成为尖端型法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希望全院干警及时阅读网上登出的案例分析和调研文章,在尊重文章作者辛勤工作成果之时,如持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展开深入的讨论,通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研究室
2014年4月28日
雇员因自身疾病死亡 雇主是否应担责
案例:
2012年7月16日,原告王某某的丈夫李某经中介介绍到被告关老人家从事保姆工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口头约定李某24小时在关老人家从事保姆工作,负责洗衣服、做饭、照看老人等家务工作,月工资1400元,每周休息一天。2013年 7月5日早5点30分左右,李某在关老人家的厨房热牛奶的过程中晕倒,关老人发现后,及时打电话通知其女儿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120急救车将李某送至医院抢救,李某终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因是心脏骤停。李某去逝后,王某某将关老人诉至法院,要求关老人按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30%承担赔偿责任。
分歧: 本案的焦点问题就是:雇员在雇佣期间因自身疾病死亡,雇主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意见:雇主应当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理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既然是在从事雇佣活动时死亡,虽然是因为自身疾病死亡,但依照无过错责任原则,雇主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应按照工伤赔偿标准,由雇主赔偿雇员亲属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理由是雇佣关系也是一种劳务关系,是劳动者提供劳动服务而雇主支付报酬的行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所以雇主应参照工伤的赔偿标准,赔偿雇员亲属的损失。
第三种意见:可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理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本案中雇主虽然对雇员的死亡没有过错,但雇主又是雇佣活动的受益人,所以其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责任。
第四种意见:雇主不应该承担任何赔偿责任,理由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四大要件其中两个条件就是: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二是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本案中雇员是因为自身疾病死亡,雇主在这个过错中没有实施任何行为,雇员的死亡也与雇佣活动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应属于意外意件,雇主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评析:
笔者认同第三种意见,理由是:
我国侵权法理论中的损害,即损害后果,是指因他人的加害行为或其他物的危险发生而对受害人产生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通常是指来自于外界的人身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当然要根据过错责任大小相应的承担赔偿责任。而本案中雇员的死亡并不是源自外界的因素,而是属于自身机能变化的结果,是由于自身疾病发作而导致人身死亡,并无他人的行为参与或受他人的物件危险而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侵权法意义上的损害后果,当然就不能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除非有证据证实自身疾病与雇员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即所谓的“过劳死”,但本案中不涉及此问题,所以第一种意见是不正确的。
另外,我国工伤赔偿的立法精神是最大可能地保障主观上没有恶意的劳动 者,因工作或与工作相关活动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得了职业病后,能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重在保护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我国工伤认定的尺度较宽,如果以此标准衡量个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原因是工伤的用工主体必须是在我国境内登记的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业户,他们相对劳动者来说,不论是经济能力、诉讼能力都处于强势,而个人雇佣关系中,雇主与雇员都是平等的公民,没有强弱之分,以工伤的认定标准要求雇主,势必增加了雇主的负担,不符合民事法律的立法精神,所以第二种意见不正确。
最后,雇员必竟在雇佣活动中死亡,即使雇主对雇员的死亡没有任何过错,但雇员是在为雇主服务过程中死去,雇主作为受益人,从公平原则出发,也应该给予雇员亲属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里的用词一定是“补偿”而不是“赔偿”,因补偿是在无过错的条件下给予的,这在法律上符合《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的精神,在社会道德层面符合人道主义的要求,在社会矛盾化解上,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避免激化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在法律指引意义上,此种处理方式没有绝对保护弱者,而是注意保护善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也与我国现有国情相符合,所以第三种意见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李晓雷
第四篇: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雇主责任险的区别
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雇主责任险的区别
这两个险种都能给企业或单位的职工提供经济上的保障,但二者却属于不同范畴的保险,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两者的被保险人不同。
在雇主责任险中被保险人是雇主,而在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被保险人是单位的职工。
(2).两者的保险对象不同。
雇主责任险的保险对象是雇主依法对雇员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对象则是职工的身体或生命。
(3).两者的赔偿依据不同。
雇主责任险的赔偿依据是法律或雇佣合同,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赔偿依据则是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内容。
(4).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在雇主责任险中,保险人的赔偿是代替雇主履行了应尽的赔偿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中,保险人根据条款对被保险人进行给付,得到团体意外险给付的职工仍可根据法律或雇佣合同在向雇主行使要求赔偿的权利。
(5).保险金额不同。
雇主责任险的保额一般确定为雇员年工资的一定倍数,而团体人身意外险的保额由投保方自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