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总结陈词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让我们来理性的分析一下,对方辩友今天所犯的几个错误。对于我方提出的种种问题,对方辩友始终辩解说,这也是制度的不完善,那也是制度的不完善,那我就不明白了,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完善的呢?如果存在人人都遵守的制度,那已经不是制度啦。那是内化为人内心的素质啊。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不正说明了提高公民素质才是重中之重吗?其实对方辩友到最后已经承认了制度建设的完善,靠的就是我们制度的制定者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说制度作为中介,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但这是不是说明,对方辩友已经赞成了我方的观点,承认人的素质的提高,才是重中之重呢?对方又如何证明,一种中介它能比逻辑前提,目标归宿和根本保障来的更重要呢。大学有云:“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那么同样在当代社会公民的修身,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制度这种外化的规范,只有内化于人的认知,成为公民素质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和谐。为了人与人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重提高公民素质,诚信以外的和谐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意提高公民素质,人们乐于奉献、奉公守法的精神,又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我们不注意提高公民素质,我们对生命,对大自然的那份热爱,又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呢?
事实胜于雄辩,《动物保护法》有吗?有,可藏羚羊的哀鸣,仍在可可西里的山谷中回荡。《药品管理法》有吗?也有,但假冒伪劣 药品,却依然威胁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劳动法》有吗?当然有了,那为什么农民工的工资,却一再被拖欠呢?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我们不得不警醒,提高公民素质,刻不容缓。仰 无愧于天。俯 无愧于地。外 无愧于人。内 无愧于心。承载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上,才会走得更快,更稳。而在我们坚实步伐的尽头,也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谢谢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立论立论
正方:构建和谐社会是依靠个人素质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团员青年们大家好!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孟子的小康社会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无一不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公民素质的提高为保障。我们今天探讨这个辩题,首先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终将去向何方?
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中阐述我方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靠个人素质。
首先,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人文之根,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个人素质的竞争,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方面的指标排全球较靠前,而体现个人素质的指标则拖了后退,正是因为片面强调了经济发展,忽视了个人素质建设,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
其次,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根本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中性的工具,本身具有局限性,他的制定、评价、执行、遵守和完善,都以个人素质的提高为依托。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素质的提高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因素,看看社会现实,从制毒、贩毒者铤而走险到环境污染屡禁不止,再到矿难事故隐瞒不报,根本原因不是制度的缺失,而是个人素质亟需提高。
第三,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归宿、终极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衡量标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我们构建了和谐社会终极蓝图,共产主义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标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努力,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提高个人素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内在功力、价值归宿、必然是重中之重。综上所述,我方从以上3点证明了构建和谐社会是靠提高个人素质。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制度。一辩陈词
主持人、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晚上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概念,“和谐社会”迅速成为全国流行语。但数千年的历史又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并非唾手可得。真正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够实现祖辈们孜孜以求的“和谐”?我方的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靠法律。
“和谐”意味着安宁有序,蕴涵着富足安康。“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特殊表现;而社会各系统、各阶层的和谐,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都建立在个人和谐的基础之上。因此,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
与我们的主题相比,现在中国人面对的社会是一个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社会,个体的利益受到了空前的尊重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最大成效之一,就是我们开始承认个体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由于个体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必然导致贫富差距和利益多元,进而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价值分歧。因此,我们面对的“和谐社会”的问题必然是一个现实中的多维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基础上的和谐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过:“在一个利益严重分化的社会,必须由一种可以主导和控制利益对立关系的力量来推动、唯系与保障和谐。这就是法律,且只能是法律。
我方原则上赞同涂尔干先生的观点,但我方不排斥任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其它有关要素,如先进的道德观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等等,但我们应当承认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力量中,主要靠法律,靠充分体现民主,充分体现人民基
本权益并能够真正“依法治国”的法律,而主要不是依靠道德的力量。谢谢大家!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
感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
我不得不指出对方的主要漏洞即和谐社会的定义,(我方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和谐社会)根据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有关叙述可以归结为28个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居首位。法律有如下几点作用:
第一:法律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第二:法律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可以确认保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法律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法律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法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我国当前在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与和谐社会不相符的严重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而道德为何不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呢?
首先,道德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不损人也不利己,这是最低最起码的要求;第二层次,为己利人或利己利人的互利行为,这是普遍要求;第三为人利己无私奉献这是最高理想。不知对方辩友准备用哪个层次的要求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呢?法律是以第一和第二层次的道德要求作为指导原则的行为规范。
其次,道德具有不稳定性,他是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选择,依靠不稳定的事物去构建和谐社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最后,法律由国家制定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点道德有么?如果触犯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保证违法者承担责任,而违背道德,大概最多也就受点谴责而已不是么?由于道德的强制性小得多,法律能发挥的许多作用道德是做不到的。所以主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安全,以道德为辅比较妥当。和谐社会,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经过几千年的努力,无诉的境界从未实现。在经历了人治、德治的发展过程后,人们最终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在法律秩序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条不紊、充满生机的社会秩序。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法律!
谢谢!。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靠社会制度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在今天的辩论中对方辩友有“两大战场”:一个是“人的很重要”,第二个是“制度有缺陷”----这些都很对,这些都很在理!但是对方辩友却忽略了两个关键基础导致论证不成立!
一,人性论基础。制度固然有缺陷,但是人是不是普遍有恶性的?----这个恶性是不是危险的,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二,认识论基础。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那么众人智慧是不是优于一人智慧的?作为众人智慧结晶的制度是不是能更好的治理社会呢?
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遇到数不清的挑战。为什么有的持续成长,有的停滞不前,而有的走向了衰落?----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差别呢,还是因为素质差别真的这么大?从专制国家到民主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历史风云的起落无不告诉我们,社会的转型就是制度的转型!那么从不和谐社会的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转型能够例外吗?
我们今天讨论构建问题也就是要给出一条可行性的思路!要做俊杰咱们就得先识时务!目前呐,我们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头,一方面是“盛世伟业”,一方面是“危机重重”----如何才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呢?我们首先要面对千年大变革带来的三重挑战----第一,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导致原有的国家治理模式严重的失去了它的效用,那么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严重脱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二,各种力量推动中国沿着三个方向变成一个不断失衡、加剧断裂的社会,这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失衡和断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三,很多人不能适应急剧的社会变革,处于高度的迷惘与混乱状态----这似乎终于与素质有关了----但是我们大家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社会去感知和思考社会现实的,正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内化于个人素质的社会规范失效了,因此人们失去了主心骨----那么对症下药我们是不是要重建一个社会规范呢?这些结构性的问题靠素质还是靠制度呢?那么从零和游戏到正和游戏的转变关键是不是在于游戏规则呢?!
所有我们希望的不希望的都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处理!每一天晚上我入梦时我都渴望一觉醒来人类大同,但第二天睁开眼睛世界还是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不是不相信人性,但是我们不能拿这不可捉摸的东西作为我们社会大厦的基石,我们也不是不相信我们的眼神,但决定我们最终去向的是我们现在踏下的这一步是否足够的坚实有力!“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