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

时间:2019-05-12 21: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

第一篇: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

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

“游戏制作人”这词往往会别误解为是游戏的“项目经理”或者“主策”,其实是有交集,但是制作人考虑更多事情、承担更多责任。虽然本人未必是很称职的游戏制作人,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制作人的理解~

游戏制作人要干些什么:

1.确定游戏题材、玩法

游戏立项阶段基本决定了70%的成败,作为制作人要了解市场,了解团队能力,不眼高手低,有一定前瞻性,了解同行竞争对手,明确要做的是什么。选题材、选风格、定玩法,保证差异化,避免项目中后期的返工。

2.制定目标、控制成本

分解工作量,合理安排参与制作人员,预估项目制作周期,制作项目节点,成本预算。保证游戏按计划完成,保证游戏能在预计成本内完成,做到“不跳票、不乱花”。

3.协调工作

即使磨合很久的团队,也会出现掉链子的时候;再完美的执行案,也会有缺漏的时候;再仔细的讨论方案,也会有需要修改的时候。制作人需要尽可能的协调策划、美术、程序的工作;尽量避免相互等待;合理制定优先级;及时修改执行案;在有争议的时候尽快拍板定案。

4.保证团队成员干的爽

很多失败的产品往往回头能总结出很多失败的原因,好的制作人能否确保每个产品都不失败?这个看起来很难,不过我觉得游戏要成功,先要保证让团队的每 一个人都觉得游戏能成功,让大家都能主动自觉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做项目过程中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开发期间有疑虑,制作人解释、说服;有技术难题,制 作人协调解决或者绕过;吃喝拉撒,制作人端茶倒水做杂工:)好项目+有信心+干得爽≈成功!

5.保证游戏完成度

魔鬼在细节!成败在细节!完成度是拉大竞争对手差距的最好武器,这也是对制作人功底的考验。完成度体现在手感、操作体验、画面风格整体性、玩家点击反馈、游戏流畅度、教学引导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让玩家玩过之后给你2个评价:“舒服”、“用心”。

6.保证游戏卖得出去

当团队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诞生后,如何把它包装成商品,最后卖个好价钱,这是制作人的终极目标,否则之前的努力都成了无用功。而怎么去包装,一部分是 立项时候就天生了,比如选了热门的题材、做了创新的玩法、有了独特的画风、买了牛逼的IP;先天不足怎么办?后天来弥补!制作人要善于找卖点、制造卖点,比如加声优、加语聊、加gps、加体感、加拍照变头像之类;包装上名字、icon、截图、游戏介绍总能提炼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跟时下话题沾边,跟性 感、赌博、可爱、血腥沾边(“度”自己把握)。总得来说就是能告诉玩家:“我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7.做好售后

产品卖出去了,卖得“好”、“很好”、“非常好”(卖得“不好”的制作人自己反省)都需要给买家一个好的售后服务,尽量让它们多用你们产品,用越久 越好,出了问题尽快解决,用坏了换个新的给他,有错误虚心改正,时不时出点新花样讨好一下,大客户送点小礼物。让每个顾客“买的放心、用着舒心”(这个只 能尽力了)。制作人在售后中,需要制定版本更新计划;协调开发、客服、运营之间的问题。

游戏制作人要哪些技能:

1.眼界

排第一的是眼界因为我觉得它是制作人最需要的。站在巨人的肩膀总是能看得更远,先吸收、再改良、再拼装、再微创新,比凭空创造一个要容易得多。不管 是玩法还是画面风格,有基础原型的好处很多:不用再去验证它是否能被玩家接受;不用再去验证它能否赚钱。因为原型游戏已经告诉你结果了,当然如果面向的是 不同的用户或许会有偏差。

2.技能

制作人需要对程序、美术、策划相关技能都有一定了解。你不可能什么都包,但也不能什么都不懂。当碰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不懂就问,了解原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3.判断力

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团队能力、了解玩家心态,能及时改正错误、见风使舵。

4.魄力

碰到问题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即使事后证明是错的。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说服对方的想法,甚至比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关键。

5.魅力

有的人对每个人都很好,大家都喜欢他;有的人很严厉经常骂人,但是大家都很服他。让别人都信得过自己,能听自己的话,相信自己的判断。

6.其它

这是做为游戏人的素质了:虚心、好学、勤奋、以身作则。大家都有~ 公司里什么人适合当游戏制作人:

手游项目中,程序、策划、美术三权鼎立,因为团队并不像端游页游那么庞大,往往程序员占核心地位,不是说策划和美术不重要,而是程序的工作量比较难预估,往往碰到问题的时候都往程序员的需求来倾斜。

目前国内是程序担任制作人居多,策划第二,美术第三,一部分原因是程序要理解策划和美术的技能相对容易,美术和策划要理解程序原理相对困难。制作人是公司的中高层,因为需要服众,需要协调各部门资源。

制作人是公司玩游戏最多的人。

制作人之前都有成功案例,有较丰富的项目经验。

小团队(10人左右)制作人往往就是公司老板,因为要对公司成败负责。制作人是加班最多的人。

小结:游戏制作人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一款游戏能高质量按时完成,同时这款游戏能挣钱。

注:如果你的团队是两三个人组成,请忽略以上内容。

文章转载网站:http://

第二篇:课程游戏化 六大支架解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

首先,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幼儿的一生至关重要?知识技能还是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是否能看幼儿期幼儿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认同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学习的?儿童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起点。

其次,游戏、幼儿园游戏,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探索游戏,区域游戏、学习性区域等等名词经常出现在教师的口中,也是教师对目前游戏与区域活动的现状认识模糊的表现。到底如何认识“游戏”,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什么样的游戏才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都是需要重新认识及厘清的问题。正确的游戏观需要我们把属于幼儿的游戏还给幼儿,同时鹰架(设计)幼儿园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

第三,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到底如何理解和实施幼儿园课程也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们困惑的问题。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等名词或是这些课程的建构更加使得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实施走向迷茫。正确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本质性的区别,正确认识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可以以自己独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戏,我们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人的思维方式与定势、对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如果教育的变革仅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上,理念的转变仅停留在会说《纲要》和《指南》里的话,行为的改变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影响人们行为的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帮助幼儿园通过行为的改变体会正确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发幼儿园课程实质的改变。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和体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如何才能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一、通过支架1——通过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支架1: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自己用随笔(最好是白描)方式记录,同事们之间以即兴谈话或沙龙方式高频度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也可以正式讨论),坚持做1-2个月。要求: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能力,而不是去发现问题,也不需要提供帮助,学习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赞美者。提示:户外游戏更容易观察。教研人员和园长也要随教师一起观察儿童,并且还要观察教师

(一)为什么是不超过三分钟的观察

教师的日程工作规范不可能允许教师长时间只在一个区域观察或关注某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长期以来如何观察幼儿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何能在日复一日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看到幼儿的学习更是教师们的难点问题。这个支架为幼儿园教师搭建了如何提升观察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在观察中体会如何观察,在观察中体会如何发现幼儿学习,在观察中重新认识幼儿。

(二)为什么要观察三次?

长期以来教师在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和定势,每个环节和流程都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实施,包括提什么问题,用什么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对活动结果的调控等等,教师总是按照预设好的方案按部就班执行,并且活动后还要围绕自己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提出每天至少观察一名幼儿、观察三次的要求是通过这样的规定逐步养成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一个完整的儿童。通过这个支架,逐渐地把老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识逐渐转移到幼儿的身上,从关注教师自己的行为转向关注幼儿。

(三)为什么高频率讨论对幼儿的观察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去讨论对幼儿行为的观察,长期坚持可以引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的转变是促使教师儿童观转变的有效手段。这种教研活动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教师的视线落在幼儿身上,讨论过程中能加深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回到学习儿童心理学,用心理学的解读幼儿。集体氛围的围绕对幼儿行为的讨论也利于教师们发现幼儿,提升观察能力。

(四)为什么建议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观察幼儿 教师观察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当幼儿在教师高控下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教师就难以发现幼儿的自主行为,难以发现幼儿的学习。甚至有时幼儿的角色游戏都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场景、提供好的材料、启发好的情景来玩,我们如何能观察到幼儿真实的想法、经验和发生的学习?

学习安吉幼儿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的经验,在户外让幼儿自由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属于幼儿的游戏是怎样发生的,体会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属于幼儿的游戏,体会幼儿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看到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每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通过这个支架,把对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儿童观、游戏观的认识逐渐迁移到室内活动,相信幼儿,改变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活动的高控,逐渐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五)为什么园长与教研员都要观察幼儿 一个地区的教研员是地区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园长是一个幼儿园课程的领导者。如果引领者领导者不会观察幼儿,就无法给予教师支持,有效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观念决定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们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教研员和园长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高于普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方面更应成为领头羊和专家。

二、通过支架2——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圣经”

支架2: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与教育经验,对于每一条目标都举出3个案例。要求:不要死记硬背指南内容,不提倡要求老师书写案例,以口头交流或者QQ群交流分享为主要形式。对于每一条目标如果能够举出6个案例的,属于熟练掌握指南。

(一)如何学习《指南》、用好《指南》

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各地都重视《指南》的学习和精神的贯彻。教师们经过的多轮的学习,考试、演讲、现场观摩等等。《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五个领域的典型行为与表现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学前教育文件中,如何理解幼儿典型性行为,如何依据这些典型行为解读幼儿的行为,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把它作为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这个支架要求教师们带着问题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发现幼儿行为,也就是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理解《指南》的典型行为只是代表着幼儿某个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体会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跟好地运用《指南》解读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支架的做法,帮助教师不仅仅死记硬背学习《指南》,而是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收集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指南》,让《指南》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如何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

运用《指南》全面、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而不是不用经验去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当下教师观察幼儿时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如何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惯用积累的经验评价幼儿,总是以“教”的角度去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来提出教育策略等等,这个支架的做法给了教师强有力的改变策略。

我们要运用《指南》去发现一个正在朝着《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着的幼儿,去思考如何给予现阶段发展的幼儿以支持。

(三)如何用《指南》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指南》里5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目标下的小中大班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为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收集案例的过程也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典型性行为的过程,使得教师的观察可以聚焦,对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敏感性,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从而真正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更加有效。

三、通过支架3——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环境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支架3: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要求: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布置

游戏是幼儿阶段特有的行为方式。合理灵活的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的布置桌椅,以方便幼儿游戏活动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去游戏。支架三,是让老师们充分的去体会和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不同的特点,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和条件。

(二)从形式上去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与小学不同,首先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日程安排上。如果活动室的桌椅像小学教室那样摆放的话,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就模仿小学的形式。这个支架的推出的意义在于无论教师理解或不理解,要求教师在活动室桌椅摆放的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从而让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学行为。

(三)体会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活动室桌椅排排座的摆放到区域设置的变化,减少孩子每天活动搬桌椅的次数,就意味着儿童的等待时间、无效时间的减少。固定游戏区域的设置,方便幼儿游戏,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拥有活动室控制权。

目前在江苏尤其在农村地区,大班额小空间的状况下,如何贯彻如何去支持幼儿学习发展,首先要从调整活动似的空间开始。不能因为空间小、班生数多为理由维持现状。这个支架的实施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的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幼儿的角度规划空间。

四、通过支架四——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如何“游戏化”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定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这些活动作为生活卫生

习惯的培养来要求,或是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为诱饵的进餐服务好。幼儿园尝试自主进餐,就是让教师思考在进餐、点心活动中是否有被教师忽略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幼儿自助点心和进餐,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做事的顺序。并且学会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施,体会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同时能把这个认识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的活动,如盥洗、入园、离园、午睡等等,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

通过这个支架的实施,老师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自己盛饭盛菜,并自己端到座位。实际上,通过自主进餐的改变,更应该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往的教育是否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否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进餐绝不是做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自主进餐看到孩子具备的能力,更应该相信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体会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

通过自主进餐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尽管幼儿具有能力,但是小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去研究儿童,给予幼儿能力范围内的主动权。因此同样是自主进餐和点心,不同年龄班的做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研究提供怎样的环境、材料和策略取汁吃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五、通过支架五——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

支架5: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3处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依据《指南》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分年龄班)。

(一)追随幼儿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准备。

这个支架所要求做的课程资源地图,实际上是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其实就是引领教师更多的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经验。这个支架将教师研究文本教材的视角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为走向经验的幼儿生成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预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不同的幼儿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但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幼儿的周围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幼儿周围生活中我们承认认为的有价值的、值得幼儿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内容幼儿在园三年是学不完的。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深入理解《指南》,《指南》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

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要依据《指南》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完整的,要从幼儿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

六、通过支架六——一日活动中尝试实现观念的改变

支架6: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市县两级教育管理部门不统一规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全园是否统一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由幼儿园自行决定。教师安排时间的原则是: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场地(户外场地、专用活动室等)由老师们根据活动需要,采用预约、协商的办法解决,不提倡幼儿园统一排表。(如果幼儿园一下子做不到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先尝试: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

(一)稳定有规律的同时给予幼儿自主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的意义

支架六实际上是引领幼儿园通过一日活动的安排,尝试在整个课程实施推进当中,一种观念的改变,认识到稳定有规律的一日活动流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因为在幼儿的年幼的阶段,稳定的生活常规,大脑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是保护幼儿大脑,促进孩子大脑,促进他们的能力发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同时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安排能给予幼儿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弹性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把更多的自主给幼儿园,园长能够把更多的自主给老师,老师就能能把更多的自主给孩子。弹性安排作息时间,就是要减少环节过渡时间,减少少幼儿的等待时间。

(二)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 在一日活动的安排当中,如何给予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游戏的空间,怎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到底如何安排?在一日活动当中,如何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都是在这个支架实施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一日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有效,教师可以去通过观察去研究,在一日活动当中幼儿的等待时间、有效活动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一个好的一日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课程实施,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等待时间,一定是最少的,那么他有效的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

(三)一日活动安排如何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第六个支架要求“每天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加大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个班级的户外游戏材料和活动不少于5种;区域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每个班级有6个左右的游戏区域,允许儿童自己创造玩法。”是为了帮助老师实现“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的理念,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按照日程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让幼儿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的活动。

下载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游戏制作人:七种职能与六大技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