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雨辰(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7]国家创新能力的深层条件
龙雨辰(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科技创新的浅层分类
1、传统、线性的科技创新分类:熊彼特的“生产函数的转移”,“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重新组合,”“创造性毁灭”及创新五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及来源、新组织及管理);彭福扬的三类(自然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人文技术创新)以及创新的技术推进模式、市场拉引模式、推-拉综合模式和模仿创新等。
2、后现代、非线性的科技创新分类: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网络式创新、复杂性创新、整体论方法创新(IMS)等创新模式(郭淑芬2006.6)。
二、国家创新能力的深层条件――“双自”理论
1、创新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组织、制度的灵魂,灵魂不自信,而自卑、自弃、自虐谈何进取、创新?近现代以
来全世界最具创新优势的民族是犹太民族,除了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外,其先哲们在最悲惨的处境中建构的犹太人是上帝唯一选民的宗教神话和在其后数千年的颠沛流离中把这种神话锻造成民族文化基因的实体及优越信念,是其创新能力的强大心理动力。因创新需要颠覆传统、蔑视权威,无自信则只能在强大的传统和权威面前俯首称臣。
(2)中华文化的元典《易经》、《道德经》是人类早期创造的最深邃、最智慧、最简约的哲学体
系、思想宝藏和健康文化基因;是“轴心时代”以来世界各民族文化经典中最具价值也最有特色的思想源泉,它不但哺育中华民族数千载,而且将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只要认识和使用得当,它的体系在宏观、整体上以及在哲学和形而上的高层次上将为重大创新展开最大的思想空间和导向最正的认知方向。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微言大义,使它必被人误解,必为下士所笑,“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它不但难以为外国人所理解,就连本国现代的学术主流和文化精英都难以理解,使其蒙垢积尘,但这也正是天赐中华的难以转让的知识产权和独一无二的文明至宝。
2、创新的环境自由
(1)创新外环境的自由。人类最大的罪恶之一就是对思想的扼杀,而人类文明之所以还能走到
今天,还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还没有把思想扼杀殆尽,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思想成果的堆积,才积垫起如今的文明高台。所以,自由地思想不但是人类的宝贵权力,而且是创新的“充要条件”,不创造此充要条件而奢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创新不应有禁区,思想更不应有禁区,思想的禁区就是创新的禁区。禁区之外不过是过度开垦的薄地和过度开采的贫矿,即竞争过度、血流成河的“红海”,在此领域创新殊难;而禁区之内才是真正未开垦的处女地和富矿区,是未及竞争、正好扬帆的“兰海”。所以,侵蚀“禁区”是取得创新成果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
(2)创新内环境的自由。用解释学的术语,所有创新都受“前解释”的制约,就科技创新而言,都受其“前范式”的制约。人要突破范式比克服地球引力还难,范式把人束缚在思想的内环境中,使其不得自由,这是屏蔽了创新焦虑而获得的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和平静感,大部分人愿意在此舒适感中安度一生,所以,突破范式的束缚,获得自由,靠范式自身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只有靠坚强自信所提供的深层驱动力和对尽可能多的反常事物(反例)或新事物的敏感捕捉,才能冲击、动摇、证伪、瓦解“前(旧)范式”,获得创新突破和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