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掘金者:尹明善—被总理看好的企业家[范文模版]
尹明善,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总资产18亿元,2000年跻身美国《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50位富豪排行榜”。
时至今日,回想起去年3月初在北京参加“两会”时的一幕幕场景,尹明善内心仍抑制不住的激动。在全国政协经济与农业联组讨论会上,尹明善以他精辟的发言引得朱镕基总理交口称赞:“尹明善是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
细心的委员们发现,一位地处边隅的民营企业家,被堂堂共和国总理在几次全国政协会上点名予以表扬,尹明善可谓破天荒头一次。他到底魅力何在?这成为促使记者南下千余里寻根问底的最初动因。
对尹明善的采访就在他那辆“宝马”坐骑中进行。此时,尹明善又要只身飞往郑州,参加一个业务签约。在通往机场的高速路上,车速飞快,尹明善的思绪也飞快,一如他自己创造的20万元入行,7年做大到18个亿的“尹氏速度”。
“摩托帮主”尹明善
“获利路有三,垄断我无权,投机我没胆,创新求发展”。这句被朱容基总理所称道的话,是尹明善自创的座右铭。
尹明善是个善于做梦的人。1992年的一天,当他站在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不足40平方米租来的车间里,向手下的9名员工宣布:我要造出全中国、全世界没有的发动机时,没几个人拿它当真。当时,尹明善甚至“连摩托车轮子怎么转都搞不清”,是重庆“摩托帮”里的一个不入流的角色。
90年代的山城以摩托车闻名,行业老大“嘉陵”和老二“建设”齐集重庆,带动了一大批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民营企业,人称“摩托帮”。在外人看来,这条道上已经有两只老虎拦路,还有数不清的同行虎视眈眈,没有相当实力,一头扎进去无异于自寻死路。可是,老尹敢。
没有国企的资源依托,没有先入者的品牌优势,55岁入行的尹明善,要在夹缝中杀出条生路,只有剑走偏锋。老尹的“绝活”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新招:创新。
他没有重复其他小企业为大厂做边角料的老路,一开始就直指摩托车“心脏”--发动机的生产。因为他看到,尽管当时的摩托车市场热浪灼人,但发动机一直是瓶颈,国内只有50毫升和70毫升两个型号,其余大多从日本进口,当地摩托车小厂还不得不远到河南买质次价高的国产发动机。
尹明善的判断是:“做摩托车尽管市场空间不大,但技术空间很大,创新空间更大,利润空间无限大”。
不懂技术的尹明善,把市场琢磨透了。他发现,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来,自己组装后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这是一条当时无人知晓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也浑然不觉。
于是,他开始悄悄分批从“建设集团”趸来发动机零部件组装销售,同时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自己的零配件。4个月过后,当“建设集团”突然醒悟,下令一个零配件都不许卖给尹明善时,他自己独立设计的关键配件已横空出世,企业“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有过时的思路,过时的技术,没有过时的市场。短暂的原始积累过后,尹明善有了500多万元资金,他一狠心拿出50万搞开发,研制出当时全国独一份的100毫升四冲程发动机。
消息传出,浙江钱江集团主动上门要求一年包销8万台。接着尹明善又一鼓作气,投资100万元开发出100毫升电启发动机,两个“全国没有”,一下子就为尹明善搏回3100万元。
尝到创新的甜头,尹明善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的企业几乎半年就推出一个新品,现在月就能推出一个全国没有、甚至全世界没有的新机器。
舍得,舍得,有得必须能舍,在科技投入上,尹明善是慷慨的。公司每年要拿出销售收入的4%搞新品开发,创出全国同行业的纪录。
为了创新,尹明善还提出摩托车时装化理论,要求科技人员要像推时装品牌一样搞产品开发,不要小瞧这车身或发动机外观、颜色微小的变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他们生产的一款发动机,仅边盖形状变了变,成本增加两元,市场上却多卖了50元。
善于思考的尹明善,还将他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每一位前来采访取经的人,尹明善总忘不了“兜售”他的“供给推动需求”理论。
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为了被动适应市场,而是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只要企业走在需求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市场、饱和的购买力。
创新是企业的马达。七年来,尹明善在业内创出八个全国第一、三个世界第一,其销售收入70%来自新品,他创办的力帆集团,也藉此打败业内老字号,一步步登上“摩托帮”帮主的位置。
面对一些人的“摩托车行业将要成为夕阳产业”的预言,尹明善信心十足: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创新不断,制造业永远是不落的太阳。
“拿破仑的军队为什么常胜?因为他行军的速度是每分钟130步,而其他欧洲军队只有70步,过去我们靠创新打下天下,如今只有力度更大,方法更好,才能守住江山。”
谈起未来,老尹逸兴横飞:今后力帆将致力于摩托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为适应世界环保潮流,目前力帆已生产出世界首台电喷摩托车,摩托车空调、摩托车防抱死系统、卫星定位、数字导航、车载手机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正在加紧研制。“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给摩托车装上一个翅膀。
老尹的气魄
熟悉尹明善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民族意识很浓的人。在去年”两会“朱榕基总理就台湾问题答中外记者提问后,尹明善连夜写下”我拥护“的短文,在报纸上以自费广告的形式刊发,被称为”爱国广告“,拳拳之心跃然纸上。这种精神用在商战中,那就是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用足社会主义的政策,赚足资本主义的利润“。
走进力帆集团工厂的大门,迎面就是”国内赚钱,市场好汉;海外获利,民族英雄“的大幅标语,充满豪情和霸气。人说力帆三件宝:创新、出口、信誉好,尹明善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民营企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普遍看法。
当别的企业正在国内市场上大打白刃战的时候,尹明善及时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摩托车出口的利润是内销的4倍以上!于是,尹明善集中了公司的最强阵容力拓国际市场,他和同事两年之内跑了20多个国家,平均每三天中就有一天呆在国外。
走出去天宽地阔。现实给尹明善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这个市场大得很,原来我们的东西不比别人差,对国际市场我们缺的是了解,缺的是开拓。
当时东南亚流行弯梁摩托,恰好力帆弯梁车享誉全国,转眼间,力帆顺势席卷东南亚;白种人喜欢高架跑车,这种车我国仅两家生产,力帆又由此赢得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市场。
在越南、印尼等国,过去是日本摩托车大行其道,在力帆的强力攻势下,日货节节败退,力帆在当地占到80%左右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国内制造业”逢日必败“的神话。
如今,一辆辆奔驰在大街上的、有中国制造标志的摩托车,已成为东南亚当地一道独特景观。过去并不把中国同行放在眼里的日本摩托车公司,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的传统领地已经被这位不速之客冲得七零八落,其惊讶可想而知。
他们成立了同业协会,联手对付力帆,并建立了专门机构,研究力帆的一举一动……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尹明善推行其市场全球化路线的四只轮子。
如今,仅拿下自营进出口权两年多的力帆,已在南非、伊朗设立了组装厂,并还计划在越南、印尼、美国等地设厂,初步实现了生产的全球化。在技术全球化上,尹明善计划投资100万美元购买国外”软技术“,以图”站在巨人肩上谋发展“。
力帆的人才全球化战略更是不惜血本,最近尹明善聘请了三位澳籍华人到公司担任高管,最高的月薪一万美金,比他们在澳洲的工资还高出50%,尹明善称他们为开拓国际市场的”空降师“,不仅因为他们业务精通,以一当百,还由于他们外语纯熟,通晓国际贸易规则,拥有在许多国家免签的护照。
”企业做到几百万时是自己的,做到几十亿时,就是大家的了,一个没有国际资本进入的企业,注定是个做不大的企业。“他说。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尹明善的气魄是宏大的。仅仅只有一年多时间,力帆出口量就超过有10多年出口历史的嘉陵、建设和轻骑,雄居全国同行业老大。”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面对'狼来了'的惊呼,我们只有自己也变成狼,与狼共舞。“
老尹,永远年轻
初识尹明善,从面相看,说他”老尹“恰如其分;但从对事物的敏感、接受与把握上看,称其”老尹“真有点误会了他。
如果单把企业家作为一个职业而言,今年63岁的尹明善无疑年龄有些偏大。而尹明善却并不服老,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事业年龄,他把1979年落实政策定性为自己的18岁,标志着他在事业上才真正”成人“,因为他终于可以出来做事了。
”这么算来,我现在只有40岁,我刚刚步入事业的成熟期“。事实上,熟悉尹明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他对新事物接受之快,了解之多,远比一个普通的40岁中年人超前得多。
近一年来,人们发现,尹明善对产品、对管理谈得少了,对虚拟经济、资本运作、网络经济等谈得多了,与此呼应的是,力帆在资本市场上最近动作频频,同时,出资5800万元收购重庆隆鑫足球俱乐部,以大股东身份参股《重庆青年报》、《天津青年报》、《广西商报》等四家媒体。
有人评价他:老尹开始玩虚的了。他的回答是:虚虚实实,兴企之道,一边做实体经济靠产品赚钱,一边搞虚拟经济把资本放大,只有在虚实互动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尹明善有一句颇为得意的自况:学者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学者。学者务虚,企业家求实,尹明善希望凭借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段,驾驭企业的巨轮,在新经济大潮冲击下,快速平稳运行。
如果说,在90年代传统经济背景之下,尹明善以他的创新力、洞察力成为整个产业领潮人的话,随着后资本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尹明善依然希望屹立潮头。为把力帆做成百年基业,他还在学习、尝试和探索。
虚实结合,在老尹的脑子里,已经不仅是一种手段,甚至成了一种境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随着产业越做越大,尹明善对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感受和认识越来越深刻。作为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尹明善对民营企业提出“走出夹缝”的观点。
在他看来,“夹缝”首先是指民营企业早期的创业手段: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合理与不合理之间,更多的是在合法与不合理之间,合理与不合法之间;其次,夹缝还是指民营企业当前的生存状态:非传统非现代,亦传统亦现代,在经验与理论之间、实用与科学之间摇摇摆摆,磕磕绊绊……
“现在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宽广,夹缝路线只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其呆在夹缝里畸形生长,不如走出夹缝,再造辉煌。”
送尹明善到机场后,车拉着我们返回驻地,路经长江一处码头。此时临近春汛,江水从不远的高峡中冲决而出,到码头处已是豁然开朗,江水没有了此前的喧哗躁动,沉静有力地缓缓流过,自在而浩大。不禁想,这也许就是尹明善所说的,做人、做企业的大境界?
告诉你真实的尹明善
尽管尹明善不会骑摩托车,可他依然羡慕这充满速度与力量的骑手职业: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不停地进取与超越。正是凭借这骑士般的精神,尹明善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我是带着“原罪”降临在人世上的,因为出生在重庆涪陵一个小地主家庭,解放初,我被“运动”到郊外一座荒山上,在一间被人弃置的茅屋里,与50多岁的老母相依为命。为了谋生,12岁的我做起了被当时的人们所不齿的货担郎,从一个好心人那里借了5角钱,卖起针头线脑。
也是在那时,我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通过卖针,我居然学会了现在才时兴起来的资金的调用和拆借。我起先是在乡下卖掉针,赚着钱后再到重庆进货。一位相识的卖鸡蛋的年轻人则是先在乡下拿钱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
我便和他商量,采用融资的办法,把两人的资金合在一处,我把在乡下卖针得来的钱都交给他,这样他可以多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他卖掉鸡蛋后再把钱交给我,我又可以多进些针头线脑。一年下来,我居然赚到当时对我来讲可谓天文数字的几十元钱。
高一上半学期便自修完高中阶段所有数学课程,下半学期学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程,高二甚至解答出当时数学界的一些顶尖难题。我还自学音乐作曲,作为女篮教练为学校夺得全省冠军。我经过努力,第一次走出了命运的夹缝,驶入人生的快行道。
直到今天,重庆一中一位老教师见着我还不无惋惜:不是历史的错误,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当然,我没成数学家,1958年春天反右复查,正在读高三的我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升格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朋友反目,恋人断交,从此牛鬼蛇神一做20多年,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
命运的大门又一次关闭。我想起一则寓言:一只猫刚走进一间屋子,一阵风吹来,门自动关上,猫被困在屋里。怨天尤人,困兽犹斗是徒劳的,聪明的猫会时时保持蹲伏的姿态,等待一阵风再度吹开这扇门时,一跃而出。我就是这样一只待机而动的猫。
在工厂劳动期间,我有两大怪:一是学什么都特别快,当时学车工是三年出师,我只要一个星期,两星期就可以带徒弟。
原因很简单,别人下班休息的时候,我却在恶补有关车工的书籍;第二怪是工作效率特别高,别人给鞋修毛边一天撑死30多双,我却能修150双,说穿了也不稀奇,我在工作前先花时间设计和改造工具,工具改进了,速度自然有保障。
那阵风终于来了。随着国家落实政策,我以优异成绩入选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成为教研组长,后又成为出版社编辑。当时重庆外办下属一家涉外公司出现亏损,经人举荐,我走马上任,一年便使企业扭亏为盈,企业大发展之际,我递交了辞呈。
1985年我创办了重庆教育书社,成为重庆最早也是最大的书商,我编辑发行的《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突破千万册,红透大江南北。
因为太顺了,当我在出版行业做了3年之后突然宣布放弃时,许多人都大跌眼镜。我的想法是,尽管当时这个行业活跃异常,但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形势而言,它注定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我退出是如此决绝,以至于当时有整整一仓库书没销,就直接把它们拉到废品收购站卖掉。
一考就中,一干就好,一好就跳,在许多人眼里,我成了一个怪人。可我心里很清楚,如果说以前我是被生活的潮水裹挟向前的话,现在,我该做自己真正的事业了,该象骑士堂·吉珂德那样,手持长矛,向命运的风车挑战了。
关注我的人都喜欢了解我最辉煌的这一段:我55岁之后,如何从一个万元户变成中国前50位的亿万富翁,实际这只是冰山显露出来的一角。
没有前面这些挫折和奋进,也不可能成就现在的我。之所以我没像许多人那样,被历史尘封20多年后,变成一堆“活化石”,就因为我一直在挑战,向环境,向命运,向自己。
采访札记
回来整理采访录音才发现,与尹明善的交谈时时被他数不清的手机铃声和车载可视电话的铃声所打断。
尹明善随身有三部手机,在车上他自嘲道:拿一部手机是小老板,两部手机是大老板,三部手机就是修手机的了。话虽如此,透过这些全副武装的通讯工具不难发现,在他亲手缔造的王国中,63岁的尹明善依然高踞金字塔顶端。
在力帆这样一个有浓重家族色彩的企业集团里,家族式管理一度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内部的资源整合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企业做大做强后,如何实现产权明晰,如何实现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的分离,将是每一家民营企业不得不要迈过的一道槛。
但愿,下次见到尹明善,他能少几部手机?
第二篇:摩托车国王 尹明善白手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56岁创业,7年做到18个亿。这个人„„这个总是若有所思的人,已经思考了一辈子了。平时穿套青西装,远看或照片上看像个青年!其实六十老翁也。但精神倒是不像,这样子也令人称奇。沉默寡言。每个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沉默寡言,一生如是,老来也没什么改变。整天总像在思考什么,像那种独居动物,不太合群——不喝酒,没有桌上热闹,划拳猜令,谈笑风声;不抽烟,没有烟搭话,侃侃而谈,称兄道弟;不打牌,没牌友,二筒、红中、自摸,吃来摸去,甚至打情骂俏,继而偷来偷去;也不卡拉OK唱歌,自娱也娱人;不坐茶馆、咖啡馆、不打拳不练晨跑,不钓鱼、养花、溜鸟。惟一的乐趣就是一个人散散步。看上去与印度的苦行僧无甚差别。但是,这个人脑子转了一辈子,这就是他总若有所思的缘由。每天睡觉一醒来,眼晴一睁开,脑子的马达就转动起来。有一种人生性如此,倒不是别的什么重要原因。比如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类人,所以他走路要碰到树上。他的邻居,有位大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的:尹老叔,我们一直都叫他尹老叙,是年轻者对年长者的尊称。我经常看见他腋下夹个包在车站等车。他是高个子,瘦瘦的,按习惯的观人观世方法,他是个没福气的人。他62岁还没发福,这件事我还问过他,他说他从没发过福,也没有红光满面那种形象,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两耳垂肩,甚至双手过膝;刚好相反,他尖脸瘦削,身体又瘦又高,1.80米的个头,就像个凉杆。一个老人这个样子,就是活端端没福气的代表。我小时候就有个印象,他怪怪的。有次他莫名其妙地给了我三枚水果糖。那时候我五岁,他路过我家院子,我就招呼他“尹叔好”,他说“乖”,然后从长包里掏出三枚水果糖,塞在我手里。然后他不理我,望着前面远处,站了一会儿就走了。长大后我读了中文系,才知道他总是若有所思。他总是在想。一个高高瘦瘦的人,在车上,在路上,无论什么时候你碰见他,总是那样的神情,62岁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那样子。他60岁那年有一天,我坐在馆子吃拉面,尹老叔刚好也来吃拉面,他坐下望着大街若有所思。我就坐到他那张桌子上去,问他,“尹叔,你在想什么?你的面来了。”他说,“嗯,小燕呀,我在想一个财务报表上的问题。”天!我发现他真的是在想事情,而不是只有想事情的样子。尹老叔还有一个特征,不喜欢共同的东西,溜鸟、打麻将、钓鱼他一样不会,喝酒、抽烟、下象棋,也一样不会。这些项目,都是张家湾的老人们必选的,其中总有一项被选中。只有尹老叔是个例外。小时候他养成个习惯,喜欢看书,也一直保持到现在——62岁高龄。尹老叔57岁的时候发了财,62岁的时候发了大财,做摩托车成了中国的前50位富豪。在我看来,是上面两个特征使他成为“异”类的,不是记者们胡说八道的那些。报纸上说“成功福星耀大路——记中国首富尹先生”,这不是说的尹老叔尹明善吗!昨天我在煤校门口碰见他,我招呼他:“尹叔,出去氨;他说,“哦,你下班了”;我应道“哦”。回想仅仅在7年前的一天,他坐在一块破板凳上,说了一句众人捂嘴讥笑的话。那天在他的车间兼办公室兼全部厂房的不足40平方米的重庆的郊外农村的这间屋里,他说:“我要造出全中国、全世界没有的发动机!”他的九名职工,一边在屋里捣腾那些零件,一边头也不抬地蒙着嘴讥笑开来。有一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还有一个假装要咳嗽,跑到门外笑去了。说这话的不是那种年轻的热血沸腾的创业青年,而是个还差4年就“知天命”的半老宿翁。个子高,很瘦,是人们常比喻的那种“电杆”儿。就看他这副模样,也远离“福相”。他如果发了财,简直是对中国人看相学的彻底颠覆!老先生梦游一样从家里出来,在清水溪逛。他要寻一间可做厂房的屋,以便生产他的摩托车零件,屋子不能太大,这是出于租金的考虑。他在磨床厂和货运公司之间那条小路终于打听到一间农民的屋要出租。租金每月200元。老先生觉得这个价比较适合他的经营规模,就租下来了。这时候的尹老先生闷闷不乐。前程漫漫,谁也没有长一双能看未来的眼睛。他孤独!他的孤独来自于家人,老婆、儿子、女儿、老婆家的所有亲戚、自己的所有亲戚,都说,“你简直是疯了!不知你头脑里在想什么!亏你想得出来!”但这的确不能责怪他们。换你试试:如果某一天,你的父亲或爷爷,他已经56岁了,突然向全家宣布“我要创业”,还要求家里各位听众“注意保密,不得外传”。你听了也会目瞪口呆,准以为你爸或爷是受了什么刺激,在说胡话。尹老先生呢,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自然心里闷闷不乐,但鬼使神差,两头牛也拉不住他创业的冲动。说来他要创业的冲动,却起因于几乎同样滑稽而荒诞的缘由。在“十亿人民九亿商”(民谚)的年月,尹老先生自然也在“钻研”此道。可经年累月东闯闯、西混混,春去秋来,十年又过,花发又添多许,没闯出个名堂。后来听说曾家做摩托车配件,也就是做些零件,卖给全国著名的重庆嘉陵摩托车建设厂。这是个大型国有摩托车巨头。那些年,摩托车比导弹还俏。他就想去看看。曾家的作坊就在煤技校后面,他找了个借口,就逛到厂里去了。厂长不在,只四、五个工人在忙。正好。他东看看、西问问。一台车床、一台刨床、一台洗床、一台冲床。工业生产,原来不过就这几台床在转啊!作坊分两间,一间大,像教室,墙壁上挂着帆布工作服。门口有个洗碗槽,槽台上放着块肥皂,地上一包洗衣粉,工人们在这里洗被机油污黑的手。机器不大,一字靠里壁排开,地上有个箩筐。尹老先生往箩筐里一看,一种弯曲的合金棍,尹老先生问挨着箩筐机器边坐的小女孩,估计有18岁,是附近乡下来的。“这是什么?”那女孩说,“是摩托车反光镜架。“尹老先生弯腰从箩筐里拿起一个来瞧,心理想了一下摩托车的样子,这不正是吗!尹老先生又问:“就这几台机器,摩托车的什么零件都能生产出来?” 女孩道:“是埃” 尹老先生又问:“那发动机呢?” 女孩道:“这我不知道。” 尹老先生以散步的姿态走出作坊。从此,脑里天天转动的是生产摩托车配件的事。去嘉陵厂生产资料处供应科问,对方说,“是的,嘉陵是主装,配件都从外面购进。”又去建设厂,但这厂军事化管理,连大门的门岗这一关都没过,就被吼了出来。他想装着厂内干部的样子,大步流星直接混进去,已进门走到喷水池处了,后面一声喊:“喂!那个高个子,找哪个?你给我出来。”他只好怏怏出来。在厂门外的一个经营部里瞎逛了半天。这个疯癫癫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研究,也就是这里逛逛、那里问问,最终决定自己也开个作坊,也生产些刹车片啦、弹簧啦、轴承啦、轮胎钢圈钢丝啦等等,然后找个拖拉机拖到嘉陵厂,卖给他们。作坊的场地好办,就在家附近租间房子;工人好办,在街上贴张布告,人就像流水;师傅他找到了,是原来手表厂的一个工人,车、削、刨、洗、冲十八般机械加工工艺全会。他自己说,一看图纸,再复杂的东西也搞得出来。设备也落实好了,都是某个厂的旧机床,因为没什么业务,准备处理,只待他去交钱拉货。他真是孤独。为了凑钱卖机器、租厂房、办执照、付工人工资,他闷闷不乐地活动着。他自己哪里有什么钱呢!56岁了,存折上只有3万元,这是他现有的全部积蓄。他决定找亲戚“入股”!到了亲戚家,喝了一口茶他就开口了,亲戚听了半天后打断他的话说:“二叔啊!你曾经车过一颗螺丝吗?你知道摩托轮子是怎么转的吗?!” 他只好说不知道。这个疯癫癫的人发现亲戚处没门,又转找朋友。天天串门,跑到人家里,像做政治思想工作一样劝别人加入他的生产摩托车零件的计划。末了,他还把每个人带去曾家参观一番。所谓去曾加参观,是这样子的: 先把朋友带到曾家开的作坊处,离得远远的,他指着那屋给朋友看。总结的话是:“实在很简单的,你看,就那间房里。”继而,他又带朋友穿过天坎,爬上一段公路,指着公路上方的一幢五层楼房说:“你看,曾家就是开这个厂赚的钱。去年,他还一家七口挤在老上桥煤校边的一间屋里呢!现在这厂房起码也要花个二、三十万吧。” 有两次,他还把朋友直接带到楼前的晒坝里,更近一些参观。因为有一条大狼狗,拴在楼梯间,他不敢靠得再近了。尹老先生苦苦想出的这一招起了关键性作用。经过数月,终于说动了9个朋友,每人出2万,他自己出2万,一共20万,搞个“股份制”厂。尹老先生来工商局注册,可工商局的条条框框吓出他一身冷汗。“开厂?行埃注册资金200万以上,先划到指定账户滞留三月,称为验资;然后我们派管理人员验场地、验设备„„”这每一条都是刹手锏,目的好像就是阻止他开厂。尹老先生受到挫伤。又八方找关系、托熟人,看看有没有后门。一个精通此道的给了他建议,“你就办个所吧。厂和公司条规苛严,所就没那么严了。验资只要10万元,也不管你的场地是茅草屋还是金銮殿,因为条规上没写。” 从此,一个名叫“力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牌子,约一米五长、二尺宽,立在磨厂斜对面的公车站。前总理李鹏去参观时,也顺着那个牌子指的箭头往里走;到再后来,还用着研究所的牌子,他已经赚了几亿了。开张伊始,他也生产反光镜架。可这玩艺儿远不是他当初心里盘算的那样,机器一响黄金万两,而是令他大失所望,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做的人多,利润非常微薄,几乎不亏不赢。开个厂也就等于解决了几个工人和他吃饭!这个总是若有所思的人,反来复去想,别人又是怎么赚钱的呢?但终不得其果。后来他又生产弹簧、脚踏板、轮胎钢圈钢丝等等,但情况还是变动不大,仅比生产反光镜架微微好一点,除了饭钱,一个月下来,也就没几块钱剩下了。股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一个说,“这个月算来,我可分一块七角钱的红利了”;另一个说,“存银行多好,也有20多块钱呢!” 尹董事长岂有心里不急之理,但急又有什么办法!他郁郁寡欢的样子,整天,满脑子的摩托车零件在旋转。这个整天脑子转的人,转了一辈子,终于转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节骨眼上了。他从西郊公园出来,等人。人没来,打电话去,对方说改天再约。正准备回去,突然想起既然来了扬家坪,不如去建设厂维修部看看。建设厂财大气粗,维修部就在黄金口岸的街心花园附近,柜台货架上摆着各样零配件,应有尽有。尹老先生躬着腰,朝玻璃柜里看,他的眼晴落在写有“发动机部件”的纸标牌上。原来发动机拆散了就是这些零件啊,以前倒没见过。他突然想生产发动机零件。可转念一想,不行。他卖给谁呢?重庆的所有像他这样的散户,开作坊的目的就是要向本市的两大摩托车巨头——“嘉陵厂”和“建设厂”供货。但这两个厂自己都不生产发动机,而是从河南进的。他突然心里一亮,那我何不直接做成发动机卖呢。既然他们从河南进货,想必本地就没有人做这个货。想到这里,他高兴了。当即买了各发动机零件,出得店去,回了张家湾。到了他的作坊,他站在院坝里透过玻璃向师傅招手。师傅出来,两个人就搭着凳子坐在坝里,尹所长把零件取出来摆在水泥地上。他对师傅说,这是发动机各部件,你把它装成一台发动机。师傅去取来图纸,对着零件观察了一会儿,说,没问题,下午就弄好。尹所长下午看到的这台发动机和摩托车上的一模一样,心下欢喜,一年中很少有几次露出笑容的脸漾出了一些笑意。师傅自己试过了,这会儿再给老尹试一遍,他接上电源,发动机就在院坝的水泥地上“突突突”地响了开来。尹所长提着他这台简单拼凑的发动机去嘉陵厂投石问路了。负责采购的一看是发动机,来了兴趣,他长年跑河南进货,早已不耐烦了。一听口音知是本城人,既然有人送货上门,何不乐得轻松,负责人说,“你先坐坐,喝喝茶,我去去就来。” 说着,提了发动机去检验科了。回来的时候,人还未坐稳,便快人快语:“可以,每台1998元。河南进的也是,统一价。你什么时候送来?” “下周四吧。”尹所长回道。这一下尹老先生的心情舒畅了,从嘉陵厂的支路走出来,站在双脾的车站,公交车过了4辆了,他还不上车,在那儿站着。原来他头脑里在盘算利润。虽说老先生年近60,但记忆尚好,完全与人们常说的“人老见忘”对着干。他回忆起在建设厂维修部买的那一包他根本不知名字的零件的价格。总计是:1400元。他乐了,每装一台发动机,赚598元!如果自己生产零部件,那岂不更是大赚特赚!装这么一台发动机的工作流程,不过是去建设厂维修部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