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每章节备考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每章节备考重点
分解大纲目录:5+4+2
5【+4.行政制度(第8.9章)+5.司法制度(第12章)】(备注:西方民主制的3大支柱及基本3权)
4【1.中国特别行政区制度(第11章)+2.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10章)+3.村民自治制度(第16章)+4.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第15章)】(备注:4个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2【1.国家元首制度(第7章)+2.中国军事制度(第13章)】(备注:元首制度从行政制度细分出来;严格讲,军事制度不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教材原章节:
第一章
1.政治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P1-2
2.其中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体现在哪里?P3
3.我国的基本和根本政治制度?P5
4.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 P8
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P9
6.改革开发后,我国政府制度改革的成果有哪些?P8-9
7.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P5
8.为何要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P6
第二章
1.支配国家整个政治生活的制度 P11
2.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P12
3.国务院与政务院的区别 P15
4.56年-66年期间政治制度发展的特定 P17
5.11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制度的建设有哪些?P21-22
6.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任务 P25-27
第三章(▲)
1.国家行使的内涵、与国家本质的关系 P28-29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P29-30
3.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 P31
4.中国人大制度的内容和特色 P32
5.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和特点 P33-34
6.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及其设置原则 P38-40(三个原则,具体体现)
第四章(▲)
1.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式、发展和完善 P44-47(即选举法和修正案)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怎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P47-
513.主持直接与间接选举的机构 P51、55
4.选区划分的三个基本要求 P52
5.直接选举的程序 P51-55
6.人大代表的职权有哪些? P60-61
7.罢免人大代表的规定有哪些? P6
2第五章(▲)
1.什么是人大制度?为何认为它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P66-67
2.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 P68-69
3.全国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方式 P69
4.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与职权 P73-74
5.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实行三审制 P78
6.全国人大专委会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P82-8
3第六章(▲)
1.县级与县级以下的人大机构设置与上级有何不同? P89
2.可以制定地方性发光的机构有哪些? P85、90
3.改革开发20年来,人大制度得到的加强与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P103
4.我国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P97-102
5.如何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 P104-10
5第七章
1.国家元首的定义;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辞职和罢免程序。
3.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4.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第八章(▲)
1.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制度的含义;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首长负责制(国务院总理负责制:内涵;总理的地位和职权;国务院各部、委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行政监督体制(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国务院的组成:成员及其任期、任免、职权;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总理办会议。
3.国务院的职权:直接权力(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外交权);间接权力(立法提案权;否决权;戒严权;其它权力)。
4.国务院的机构:各种类型及其机构;设置和管理。
5.国务院的行政方式:参与立法;行政立法;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直接命令;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工作;地方政府的报告);审计和行政监察;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专项拨款;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垂直领导。
第九章(▲)
1.行政区划:含义;层级及其意义。
2.地方政府的类型:一般地方政府(省、地区、县、乡、民族乡);城市地方政府(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地方政府的职权和政府间的权限关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任期;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组成部门和非组成部门;机构设置)。
4.地方政府的办公和会议制度:政府领导人分工制度;会议形式和制度;公文审批和签署制度;内事、外事活动制度。
第十章(▲)
1.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政策:民族状况和特点(族群、人口、分布特点、历史文化特点);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经济发展的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语言文字政策;宗教政策;文化遗产政策;风俗习惯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和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3.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方法及层级;基本形式);自治机关(性质和职责;政治和行政地位)。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自治权内容(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地方公安部队组建权;社会事业自治权;自治机关组织和工作规则设定权;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优先权)。
第十一章
1.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法律和行政地位: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行政长官(地位与资格;产生与任命;责任与职权;与立法会的关系;辞职、代理与递补;行政会议;廉政公署与审计署);行政机关;立法会(地位与构成;职权;产生与任期;主席;程序;法案的提出与通过;议员权利;议员资格的消除);司法制度与司法机关(司法权;法院的设置;法官的资格与任免;法官的权利;检察院)。
第十二章
1.审判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基层法院和法庭的职权;中级法院的职权;高级法院的职权;主要的专门法院的职权;最高法院的职权);组织机构(最高法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法院的机构;专门法院的机构)。
2.检察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职权;立案范围);组织机构和主要工作部门(最高检察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检察院的机构;专门检察院的机构;各主要工作部门)。
3.法官和检察官:法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法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检察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
4.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方式:法院(合议制;两审终审制;审判委员会;案件审批制度);检察院(侦察;批捕;公诉;抗诉;监督;民主集中制)。
第十三章
1.武装力量的统帅权和指挥权的归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责。
2.武装力量的构成: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及其编制、兵种);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驻澳门特别行政区部队。
3.军事领导指挥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统领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体制”及各总部职责;军种、兵种、军区等领导机关及其职责;武警部队总部和地方领导机关。
4.兵役制度: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军事训练制度。
5.国防部:性质;职责。
第十四章(▲)
1.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及机构。
2.党的记录和纪律检查机关。
3.多党制合作的特点和优势。
4.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第十五章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和性质;基本含义(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特点、主要职能、主要任务;组织原则;全国委员会组织和地方委员会组织及其职权。
3.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其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第十六章
1.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实质;村民委员会(性质;任务;设立办法);村民会议(性质;组成和职权);村民委员会与中共基层党组织及基层政府的关系(党支部;乡镇政府)
2.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性质;定义;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任务、机构;居民会议的组成和职权;社区的概念与社区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性质;定义;组成和职权;会议及工作机构;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2备考
(多)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c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D村民自治制度E居民民主自治制度
(多)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包括ade
A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会制度B 所有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C民营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居民民主自治制度E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多)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具有过多的cd A强制性 B合法性 C过滤性 D 不完备性 E主观性
(多)为什么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abce A社会的领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B 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C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 D 中央政府的组成机构发生了变化E 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多)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我国相继建立的政治制度有abcde
A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 政党制度 C司法制度 D 军事制度 E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多)在根本上决定国家形式的因素是 ecde
A 民族关系 B 国家的阶级本质 C 社会的经济基础 D 实行的政党制度 E 阶级关系
(多)决定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是bce
A 国家利益 B经济发展关系C 统治阶级的意志D 民族关系E文化制度
(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abd
A 立法权B 决定权 C 任免权 D 监督权E 执行权
(多)国家司法机关包括 abce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审判机关 D 检察机关 E 完全机关
(多)我国必须采用民主共和国政体的原因cd
A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 B 我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C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D 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 E还存生一些阶级敌对分子
(多)当前在国际上行政机关产生的方式一般有bcd
A由国家元首任命组成 B由国家权力机关 C由国家立法机关产生D由选民选举产生E由各组成单位选派代表产生
(多)国家机构是 bcd
A决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形式 B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C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
D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E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多)1995年,对我国的第二部选举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标志着我国的选举法在各项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它新增加的内容有 abcde
A重新确定了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 B规定了在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C增加了对人大代表的罢免内容 D规定了在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时由于候选人过多,可以
进行预选。E县级人大代表的辞职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
(多)当代中国的选举原则有 abcd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原则B选举的平等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E选举一人一票的原则
(多)中国选举平等原则体现在abcd
A任何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C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代表的人口数应大体相等
D农村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数应当大体相等
E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可以受委托填三个选举人票
(多)秘密投票原则的优点在于bcd
A可以最充分保护选民的民主权利 B真正尊重选民的意愿 C使选民在无顾虑、不拘束的环境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E能够保证一人一票原则的执行
(多)下列人员要吧列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是 abc
A国务院组成人员 B 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C各省、市人大主任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E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地位是ece
A它只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相当于美国的议院B它统一行使国家的权力,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C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由它产生
E中央的其它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举行前做的准备工作ecde
A提出国家主席的候选人名单草案 B提出会议议程草案 C提出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
D决定列席会议人员名单E会议其他准草案
(多)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可以列席会议的有abcde
A国务院负责人 B中央军委负责人 C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D最高人民检察负责人 E各省、市自治区人大
(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质询安的对象是ecd
A本级中国共产党的党委B本级人民政府 C本级人民法院D本级人民检察院 E本行政区内驻军
(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内容主要有abce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 B决定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有关人员的任免
C审议和通过议案D当本级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不能担任职务时选举确定新的人选E受理质询案
(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履行人事任免权时,人民政府领导人的候选人提名可以有 abcde A本级人民代表会议主席团或代表依组织法联合提出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代会代表30人以上书面联名C特区的市和自治州大会代表20人以上书面联名 D县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书面联名 E乡、镇人代会代表10人以上书面联名
(多)以下国家的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的有abcde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E俄罗斯
(多)共和制政体国家的元首产生的办法有ede
A由立法机关选举产生 B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由人民通过选举团选举产生
D由混合团体产生E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多)建国以来政府机构设置数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aeb
A1954年 B1956年 C 1958年D1964年E 1981年
(多)国务院的领导权表现在ed
A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B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C撤销地方政府不适当的命令 D向全国人大提议撤消行政机构E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立
(多)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时一般会议的是bcd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委员会相关成员C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国务院属机构、办事机构的领导E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
(多)国务院可以自行决定撤销、合并的机构有ecd
A国务院的各部委 B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C国务院的办事机构D国务院法制办公室E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多)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ecde
A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B决定和部署国务院的重要工作
C讨论通过按照法律规定需要由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的事项 D通过国内外形势,协调各部门工作 E是国务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
(多)人员分流的基本方法是abcde
A竞争上岗B带职分流 C定向培训 D加强企业 E优化结构
(多)经过改革后国务院机构设置有如下组成bd
A国务院的组成机构 B国务院直属机构C国务院办事机构D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E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多)以下机构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有acde
A国家邮政局 B国家税务局 C国家文物局D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E国家外汇管理局
(多)以下机构局于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的是acd
A国家国内贸易局 B国家体育总局C国家机械工业局 D国家测绘局 E国家外汇管理局
(多)以下机构属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是bce
A中国社会科学院 B国务院研究室 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D国家气象局 E国家海洋局
(多)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的几项原则是abde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法制 D对国家主席负责 E 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多)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主要包括
A聚居区名称B地方名称 C 民族名称 D 行政级别 E 行政地位
(多)自治州人民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A州长 B 副州长 C 秘书长 D 委员会主任E 局长
(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
A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 B 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C可以任命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官员D可以任命法院的法官 E是一身兼二职的地方官员
(多)香港的律师又叫
A小律师B律师助理 C 事务律师D诉状律师E 法律代办
(多)司法组织包括的机构有
A国家审计机关B公安机关C国家安全机关D 公证机关E 仲裁机关
(多)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是17世纪70年代英国的A民主党B共和党C辉格党D社会党E托利党
(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在实际中反映了哪几方面的关系
A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B 反映了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反映了党的上级组织同下级组织的关系D 反映了了党员与党的整体关系
E反映了党的中央组织同地方组织的关系
(多)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A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B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C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D 修改党的章程E 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多)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主要形式包括
A委员视察某些省份B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
C常务委员会专题座谈会D各专门委员会会议E根据需要召开的各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座谈会
(多)人民政协进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A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预算的执行情况
C各民主党派的遵纪守法情况D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行职责、遵纪守法方面的情况
E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的执行决议的情况
(多)可以实行职代代制度的企业有
A中外合资企业B外商独资企业C私营企业D股份合作制企业E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
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
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 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领关系的体制。
“国家的领导体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事实上是“党政关系”中广义上的“政”。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它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党政关系或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出发点。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是哪些?
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和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3.我国的归口管理制度是什么?
党中央把国家的党政事务分为六大块分别由六个政治局常委分工负责领导,六大块分别是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
“口”是指政府工作的某些领域,类似于“系统”或“条块”。中央在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干部制度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1953年,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分口负责。各工作部门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有哪些变化?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①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②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③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分开问题,党和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关于干部的选拔、调配、考核和监督,党不应该直接干预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④干部制度的变化(下放管理权限,党管干部类别的调整,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
5.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
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书记处。
在理论和实践中,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书记处是共产党的最核心的决策机构。
6.党管干部体制有哪些变化?
在实践中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步扩大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比例;
第二、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 第三、提高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和公开程度;
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表现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新提拔干部试用期制;
第五、扩大干部交流范围; 第六、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减少吏治的腐败,中共中央对策是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三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关系是怎样的? 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
所谓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而执政党是指以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
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如下: 目标和任务不同。运用的手段不同。组织方式不同。(执政党一般有一个魅力型领袖,能一呼百应且还有一套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套铁的纪律来整合、凝聚全党。)
阶级基础不同。(革命党一般认为现存的政权不合理,要起来推翻它,其所代表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而执政以后则更加强调阶级调和,阶级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革命党意味着没有取得国家政权,它们与国家政权是对立的,而执政党意味着已经掌握政权,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致的。)
2.如何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法制建设的转变。(合法性是指民众对现存政治体系和政权的信任、支持与认同。)
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革命党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社会基础比较单一,而执政党则必须扩大社会基础,要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从执政的技术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是什么? 群众性团体是共产党执政的外围组织,它们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与纽带”。
群众性团体的工作是围绕党的执政而展开的,利益表达是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政策执行是充当执政党的助手,社会监督是为了发挥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避免腐败。
第四章 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因为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有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总理的更名,决定副总理及其他人员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人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政治文明其实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法治化。
2.如何认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2年宪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党与人大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规定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这里涉及党如何开展领导问题。党要实现好政治领导,同时又保证人大的国家最高权力的地位,党的领导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党上下要真正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不是依领导人的指示来治国。要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支持人大的工作。
(二)在组织结构上,人大应该是党的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和党政不分的权力结构。
(三)在决策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使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党的决策只有通过人大的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四)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允许任何特权,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制度的代表或委员。
书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领导人大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领导国家政权,人大行使国家权力,两者完全一致。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职权。(1)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2)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3)党组织带头遵守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决议
3.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选举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问题:候选人的提名不够民主,候选人介绍办法不完善,选区及选举单位划分方式单一,直接选举的范围较小,选民对选举认识不深
在县以下的选举中并没有完全实行直接选举和无记名投票原则;候选人与应选代表等额;选民不知道候选人背景等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全国人大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
书本P18:全国人大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权利 书本P28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国家立法权,法律解释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5.比较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监督权执行情况。
监督权具体可以分解为知情权、检查权、审议权和处置权。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象主要是“一府两院”,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和两高的工作报告。其次是质询,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第二,加强了对司法监督的力度;第三,监督法性质的法律的出台等。
地方监督权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执法检查(2)“两评”工作(代表评议和述职评议)(3)个案监督
(4)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6.如何认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大制度的完善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网络)
第五章 中央人民政府
1.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中国政府则是在“议行合一”原则下的政府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2.我国政府的领导体制是什么?
首长负责制。1982年以前是集体负责制。
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及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
国务院除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4.比较我国行政体制建制与其他国家的异同。
5.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行政立法权又具体分为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行政事项,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会城市,国务院单列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第六章 地方政府
1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2我国现阶段的县乡关系如何?
县对乡的领导,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县长是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的,而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各乡镇,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乡镇组织对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对县政府工作具有监督权。
县政府对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县长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对乡镇长的直接领导,当然县政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各政府部门及其设在各乡镇的办事机构来推动。
但县乡的矛盾和摩擦也在不断增多,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县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利益争夺加剧。
3我国基层政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
主要问题:三乱问题(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腐败问题(用人上的腐败、浪费财政资金上的腐败)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压力型体制的领导方法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县级政权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县委书记手中。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事实上的任命制和各部门领导说了算的做法导致了用人问题上的腐败的主要原因。县委主要领导及组织部门掌握着各乡镇党政领导和县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而人大选举和任命只是走程序。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畸形的政绩观也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4如何认识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创新作用? 中国经济的改革必然是从放权开始的。与中央政府不同,由于在经济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而不单单是公共行政的管理者,因而为了自己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既阻碍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其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开始盛行。当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时,当经济增长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时,地方政府的利益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事实上一体化了,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第七章 司法制度
1党与司法制度的关系如何?
目前,我国宪法和法律虽然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但这—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落实。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在领导体制、财政体制、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司法机关与同级党委、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旧体制造成的司法权弱化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下,部分地区司法机关与地方党委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机关基本上受命于党委,成为党委的附属产物,地方法官的任免权掌握党委手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党委经常性直接过问案件情况并参与案件的讨论和审理。更有甚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个人情感给案件打批条,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谓的“绝对服从党的领导”需要,事实上这种“以党代审”的做法导致的部分办案不公,反而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成为导致腐败的诱因之一。(网络)
2如何看待法院的法律制定权?
总体来说,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不采用判例学说,也不存认法院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拥有法律解释权,且仅仅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院无此项权力。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就如何具体适用某一法律作出解释,也可以咨询性地批复来自某一地方高级法院或专门法院的对某一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作出回答。
3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
法院组织体系: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又设了若干个人民法庭作为派出机构。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水上运输法院等。
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 军事制度
1我国军事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我国军事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中央军委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根据主席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解放军四总部:四总部既是中央军委战略意图的执行机构,又是掌管全军军事、政治、后勤和技术装备工作的领导机关。总参谋部,是中央军委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国武装力量军事领导机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是中央军委的政治工作机关,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政治工作。总后勤部是负责军队物资、卫生、技术、运输等方面供给的机关。总装备部负责全军的武器装备建设工作。
军(战)区体制:军区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队一级组织,是战略区域内合成军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军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指挥机关。军区下辖若干个陆军集团军、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省军区、军事院校等。(七个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南京军区。这七大军区直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而不经过总参谋部。)
3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怎样的?
国防体制是指有关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国防领导权集中在中共中央,但同时,国防体制侧重于整个国家的防御与动员体系,除以中共中央为领导核心外,还涉及政府的相关军事职能。宪法和国防法还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等机构的国防领导职权。
为了促进国防领导机构之间的协调,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还建立了协调会议制定。国家还建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兼任,它是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的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第九章 监督制度
1我国的监督体制是怎样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一套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到执政党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系统性制度。
2党内监督的体制及现状如何?
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党内监督在制约权力,端正党风、清除腐败、保障权利等方面的职能,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有力武器,更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效措施。
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全体党员、各级党的组织和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党内监督的基本力量。
党员监督又称党内的群众性监督,指广大党员运用民主权利对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所开展的建议、评议、批评、监视等活动。开展监督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选举监督;建议、询问、批评产;民主评议;检举、控告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违纪行为;
党的基层组织监督主要是本组织在日常组织活动中对所管的党员进行审查和鉴定,在日常工作中听取党员的建议和意见,在党的组织生活中,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主要是各级党代表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批评,乃至询问;提交各种建议案、提案、讨论案和罢免案;选举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委员会的监督是指党的委员会对党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党员的监督和督促,方式主要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常委会成员的述职报告;推荐出任政权机关领导职务的人选;委员会对党务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工作提出批评、质询或罢免案。
党委常委会的监督指常委会对所辖的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监督。
党委组织部门的监督主要对党的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和组织制度的执行情况,组织机构的设立,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情况实行监督;日常管理中对干部党员的考察、考核和鉴定;
3.行政监督中的审计监督体制及现状如何?
中国的审计体系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核心,以公共管理机构和部门、单位体制内部的审计机构为基础,以社会上的审计、会计组织为补充力量所构成的。
国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机关的职责主要有:
(1)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策,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2)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3)对国家投资项目、社会公共资金、国外援助或贷款项目等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编制审计计划、通知被审计对象、取得证明材料、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申请复核及提出申述、检查审计结论和决定执行情况、建立审计档案。
4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如何?
信访制度的最初设计目的是为了联系群众,但在实践中信访却具有了监督功能。处理信访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是“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目的就是为了“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乡,大事不出县”。
但在实践中,信访制度的功能出现了一些变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回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二是政策走形,出现了“劫访”这一特殊现象。9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重点提示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学习重点提示
导论
1.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制度(广义;狭义);政治制度;特征
2.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国体和政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4.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5.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80年8月18日讲话;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大致情况)
6.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十六大;五方面创新
第一章 宪法制度
1.宪法与宪政:宪法的概念与特征(国家的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的分类(形式上的;实质上的);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宪政的概念;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2.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宪法创制(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宪法实施(含义;基本方式);宪法监督(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的主要方式及结果;监督制度的完善)。
3.宪法规定的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原则(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国家象征);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4.宪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概念;基本权利(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特定人的权利);基本义务。
第二章 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权限: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党组;一般派出机构;纪律检查机关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基本路线。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领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4.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党章》具体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组织和领导立法、执法;领导军队;领导和管理干部;组织和动员社会(主要形式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
6.中国民主党派:名称;历史和现状;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内涵;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接受和服从中共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代表任职资格;产生程序;罢免程序和资格终止、停止执行;代表的职权(会内;会外;人身特别保护权;代表特权);列席人员。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代表大会(代表团;主席团;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性质;地位;产生和任期;委员长及委员长会议;常委会会议);专门委员会(产生和组成;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程序:会议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会议召集程序、会议形式、发言程序);提案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会议的提案程序);审议和审查程序(对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程序);选举、罢免、任免、辞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选举和任免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罢免范围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辞职受理范围和程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制宪和修宪权;监督宪法实施权;立法权;其它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其它工作的监督权;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它职权)。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选举(代表的产生及其法律地位和政治关系;代表的主要会内、会外职权;列席人员);代表名额和各级人大的规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会议和主要议程、代表团、主席团;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产生和任期、会议、主任会议;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的专门委员会:设置、职能和工作程序;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省级地方人大的派出机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选举和任免权;地方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的范围、制定程序;监督权:监督的内容、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选举和任免权;监督权)
第四章 国家元首制度
1.国家元首制度:国家元首的定义;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辞职和罢免程序。
3.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4.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第五章 中央行政制度
1.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制度的含义;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首长负责制(国务院总理负责制:内涵;总理的地位和职权;国务院各部、委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行政监督体制(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国务院的组成:成员及其任期、任免、职权;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
3.国务院的职权:直接权力(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外交权);间接权力(立法提案权;否决权;戒严权;其它权力)。
4.国务院的机构:各种类型及其机构;设置和管理。
5.国务院的行政方式:参与立法;行政立法;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直接命令;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工作;地方政府的报告);审计和行政监察;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专项拨款;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垂直领导。
第六章 地方行政制度
1.行政区划:含义;层级及其意义。
2.地方政府的类型:一般地方政府(省、地区、县、乡、民族乡);城市地方政府(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镇);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地方政府的职权和政府间的权限关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任期;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组成部门和非组成部门;机构设置)。
4.地方政府的办公和会议制度:政府领导人分工制度;会议形式和制度;公文审批和签署制度;内事、外事活动制度。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政策:民族状况和特点(族群、人口、分布特点、历史文化特点);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经济发展的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语言文字政策;宗教政策;文化遗产政策;风俗习惯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念和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3.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方法及层级;基本形式);自治机关(性质和职责;政治和行政地位)。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自治权内容(立法权;变通执行权;财政经济自主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地方公安部队组建权;社会事业自治权;自治机关组织和工作规则设定权;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优先权)。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1.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法律和行政地位: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行政长官(地位与资格;产生与任命;责任与职权;与立法会的关系;辞职、代理与递补;行政会议;廉政公署与审计署);行政机关;立法会(地位与构成;职权;产生与任期;主席;程序;法案的提出与通过;议员权利;议员资格的消除);司法制度与司法机关(司法权;法院的设置;法官的资格与任免;法官的权利;检察院)。
第九章 审判和检察制度
1.审判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基层法院和法庭的职权;中级法院的职权;高级法院的职权;主要的专门法院的职权;最高法院的职权);组织机构(最高法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法院的机构;专门法院的机构)。
2.检察机关:体系和职权(体系;职权;立案范围);组织机构和主要工作部门(最高检察院的机构;地方各级检察院的机构;专门检察院的机构;各主要工作部门)。
3.法官和检察官:法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法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检察官(职责;任职资格;任免;任职回避;检察官考评委员会;辞退和申诉控告)
4.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方式:法院(合议制;两审终审制;审判委员会;案件审批制度);检察院(侦察;批捕;公诉;抗诉;监督;民主集中制)。
第十章 军事制度
1.武装力量的统帅权和指挥权的归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责。
2.武装力量的构成: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及其编制、兵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驻澳门特别行政区部队。
3.军事领导指挥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统领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体制”及各总部职责;军种、兵种、军区等领导机关及其职责;武警部队总部和地方领导机关。
4.兵役制度: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军事训练制度。
5.国防部:性质;职责。
第十一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和性质;基本含义(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特点、主要职能、主要任务;组织原则;全国委员会组织和地方委员会组织及其职权。
3.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其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第十二章 干部——公务员制度
1.国家干部制度:干部的分类;干部管理的制度(党管干部原则及其模式;干部录用;干部任用制度;鉴定考核制度)。
2.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的概念、范围、权力和义务;公务员管理机构(综合管理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录用、任免与培训;考核、奖励与纪律;升降、交流与回避;工资、保险与福利;辞职、辞退与退休)。
第十三章 选举制度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获得、暂停行使、被剥夺;选民资格的确认(选民登记;选民名单公布;资格争议的裁决);选举人权利的保障(有关规定;秘密投票和差额选举)。2主持选举的机构及其职权。
3.代表名额分配:一般行政地方(全国人大代表;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军队;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4.直接选举:含义;选区划分(选区与选民小组;选区的规模和类型);选举程序。
5.间接选举:含义;选举程序。
6.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的办法。
7.选举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结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8.对选举违法行为的惩罚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章 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
1.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实质;村民委员会(性质;任务;设立办法);村民会议(性质;组成和职权);村民委员会与中共基层党组织及基层政府的关系(党支部;乡镇政府)
2.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性质;定义;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任务、机构;居民会议的组成和职权;社区的概念与社区建设。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性质;定义;组成和职权;会议及工作机构;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3在经济走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1.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共宪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有宪章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常在了宪章中的内涵、制度以及精神生个和使其合法化的大部分功用
2.从其合法化、正当性以及法律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合法化、正当化了中共县长以及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起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29页)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A、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B、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C、他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党的中央组织与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37页)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构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继承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机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38页
1、党委制和党组制
2、党管干部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3、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51页
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府局、书记处
4、归口管理制度的内涵(56页)
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A、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B、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C、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D、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页)
革命党:就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执政党:就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他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区别如下
A、任务目标不同。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政权 B、运用的手段不同。暴力vs制度法律 C、组织方式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E、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75页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看,实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 第四章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91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权威性
3、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2页
“议行合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98页
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农村与城市所代表人口数比例问题
3、差额选举问题
4、多候选人的宣传介绍问题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立法权,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利 ○6监督权,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4页
(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1、党组织对人大实施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坚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的原则。党组织必须遵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获得宪章和宪法原则动的宪章和宪法原则,2、党组织不包饭人大工作。
3、的那个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指定的法律和决议。
(二)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
1、强化人大的立法。建立并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提高立法审议质量,建立审议中的辩论制度。
2、加强监督职能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减少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人大代表专职化;(四)密切人大与群众的关系
(1)选举制度(2)代表素质(3)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4)专门委员会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行政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时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中央政府
1、什么是议行合一?119页
1、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2、“议行合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苏联加以实施。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应该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马列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和苏联模式对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123页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是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表明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关系。
4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吸纳牍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124页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表现为:人事提名权、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全面责任制。
国务院在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同时,还实行两种形式的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130页
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基本特征是:
1、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六章地方各级政府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135页
中国:一是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为了一般地域管理的需要)二是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各民族团结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是城镇型地方政府(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实施专门管理)
按照地方制度划分,可划分为行政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按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城镇型地方政府; 按行政层级划分,可分为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127页
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环切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知识、命令和决定。同时,它又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接受上一级国家行政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不同于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地方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1、“党管干部”原则在各级政府中的运用
2、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由同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党组
3、地方政府各级工作部门同时还受到来自职能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党委对政府的领导得到双重组织制度的保证 地方与人大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基于权力授予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接受同级人民到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149页
关系:第一,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第二,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县政府和乡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第四,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府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隶属于上级部门的条条关系,也有由乡政府和县对口部门双重领导、共同管理的条块关系,还有受县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的隶属于乡政府的块块关系 问题:(1)县各种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2)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3)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4)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142页(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是适当决定、命令(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10)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2)特点:派生性、区域性、法定性、强制性
第七章司法制度
1、政法委的功能158页
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各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协商未能解决,请示党委政法委员会予以协调,或者党委政法委员会认为应当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事项,通过召开政法各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会议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的工作方式)
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活动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3、协管干部制度(是指各级政法委员会协助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任免、管理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
2、法院的职权162页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166页)
法院: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
检察院:我国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权力机关体系、审判机关体系以及检查工作的需要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185页
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4、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174页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4、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179页
(1)(2)(3)(4)(5)(6)(7)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5、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184页
(1)(2)(3)(4)(5)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民间组织正在走上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5、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180页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以你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九章政治与市场关系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206页)
概念:是以影响政府政策或行动为目标的组织化社团。类型:第一,机构型利益集团 第二,公司型利益集团 第三,社团型利益集团 第四,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209页
1、是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第一,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
2、阻碍公平竞争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3、制造社会不公 第十章中央——地方关系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结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