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安丰明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安丰明 作者:
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2期
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安丰明(左一)与时代中国杂志社社长王平华
第二篇:国资委: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国资委: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国有经济发展担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破产关闭、重组并购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3年改革脱困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改革的历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行规范改制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大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成为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90%,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72.1%。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5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4.07%、净资产的68.67%、营业收入的60.4%都在上市公司。同时,国务院国资委依据《公司法》,在中央企业深入推进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模式,国有企业决策更加科学,管理更加有效,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国有企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普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一批企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紧密挂钩的市场化机制。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制度。特别是国有大企业面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逐步推进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实现了国有企业高管市场化选聘的重大突破。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通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小散乱”的格局根本改观,国有资产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分布在食品制造、纺织、木材加工等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下降至11.9%,分布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上升到50.6%。经过多年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与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在军工、电信、民航、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和电力供应领域,国有经济占90%以上。
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重大原则,中央、省、市三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奠定了制度基础。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牢牢把握定位,认真履行职责,着力完善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责任追究等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强化产权监督、财务监督、监事会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推动国有企业突出主业、提高管控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强化风险防控,层层落实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促进了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68.6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2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8倍、3.8倍和7.2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6.9%,平均资产收益率7.4%,分别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显著成效,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实践表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能够有机结合,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做强做优。
二、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国有企业坚决服从中央宏观调控,坚持做强做优主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02年至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2%,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7.9%,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经济带头响应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物质支撑的同时,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和完成国家重大活动任务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国有企业拥有强烈的产业报国使命感。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国有企业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级,打造知名品牌。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建立产业联盟,加大攻关力度,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国有企业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从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的转变,引领着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国有经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和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几乎全部涉及。“十一五”期间新建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半建在中央企业。有54家中央企业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近年,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35%以上。2005年至2011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通信4G标准、高速动车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都是由中央企业承担完成的,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实力。
国有经济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着领军作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取得长足进展。2010年,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99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538亿美元。中央企业在海外承建了一批标志性工程,获得了一批重要能源资源,建设了一批技术研发中心,输出了一批成套技术装备,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企业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重要力量,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最具威胁力的竞争对手。
国有经济在实现各类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国有大企业通过拟订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带动和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注重把自身的技术、资本、规模和人才的优势与私营企业机制灵活、风险意识强的特点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例如,电信运营大企业带动了设备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业务代理销售商等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工程建设大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品牌优势积极承接大型工程,带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劳务输出等企业的发展。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是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中公平竞争、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国有经济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表率作用。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各类企业做出了表率。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方面,2003年至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6万亿元,划归社保基金国有股权2119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净增加2.9万亿元,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达1686亿元。在节能减排方面,“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节能4900万吨标准煤,是国家下达节能考核目标的1.8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6.1%,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3%,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定点扶贫、援疆援藏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至2010年中央企业累计用于扶贫、救灾、公益事业等捐赠达133.7亿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是全国人民的企业,是造福全民、服务社会的企业。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增强了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国有资本流动机制仍不顺畅,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全面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只能搞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优势的行业集中,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要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合作中的话语权。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国有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定,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加大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要逐步扩大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企业的范围,建立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重大原则。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要按照“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加快制订与《企业国有资产法》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要针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薄弱环节,着力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增强工作的有效性。要推动与地方对接,加强与部委联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切实增强工作合力,形成依靠地方、联合部门、协调各界、共促发展的国有资产监管大格局。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资本属性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进企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立足全球配置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全球化。要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模范履行社会责任,为全社会企业做出表率。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实现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深入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努力把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继续扩大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者范围,逐步推进选人用人机制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市国资委等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市国资委等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国资委等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沪国资委信息化﹝2011﹞101号
市国资委管理企业:
为加快本市国有企业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战略,按照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和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总 体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提升国资监管能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国资国企发展活力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基础环节
推进国企信息化和国资监管信息化,提高对国资的动态监控能力,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对国有资本的科学调配,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 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发展。可以为优化国资布局、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路线;可以为转变国有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机制和手段,从而为深化国资国企改 革夯实基础。有助于从总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化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企业信息化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的,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规划、主营业务、产业经济领域的带动和保障作用,是促 进企业落实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推动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有利于树立以国有集团和骨干企业为典型示范的信息化标杆,有利于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息 化建设,有利于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三)信息化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国资国企信息化可以强化基础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整合各种资源,为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动力和源泉,是推进企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市属国有企业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效,国有骨干企业在企业管控、研发设计、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电子商务推广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围绕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立足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着眼国资改革发展全局,落实国资监 管“制度加科技”的工作要求,以推动产品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通网络化为着力点,将信息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融入国资国企监督 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集约和效能”,全面推进国资国企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和效能。统一就是以企业集团为主体,“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 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集约就是要体现“集聚资源、集成应用、集中门户”;效能就是要立足“共享、高效、低耗、环保”。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有企业集团层面统一、高效、集约、共享的一体化平台;建立组织健全、制度配套、业务协同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企业广泛应用综合 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普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国有企业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全程、实时、智能和网络化管控,使国有 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和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分类推进系统应用
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与所属单位互联互通,强化集团本部的信息化管控能力。在国有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开发基于 一体化平台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办公系统,覆盖企业管理、主业运营的各项业务,实现资金、资产、工程项目、采购、电子商 务、科研开发、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所属企业战略实施进程全面、科学和集中管控。
推广应用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根据企业实际,建设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等业务应用系统;支持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为中小企业应用提供服务。
(二)建设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在市国资委系统内全面部署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将国资业务划分为子系统或者模块,分步开发,逐步集成至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以完善决策支持、信息查询、数 据采集功能、集成应用为重点,持续提升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效能,实现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智能分析,使国资监管方式向动态监管、智能监管、网络监管转变。市 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将连通市国资委系统各单位,共享有关数据,实现业务协同。各有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的部署和运行维护,同步落实相关工作。
着眼于制度建设需要,从资金、土地房产、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流程再造,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制度的执行刚性;优化国资委层面的风险预警系 统,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体系。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数据收集、储存、查询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重要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化分析、专业化判断,以及时提示风险,提供决策参考。其中,资金量较大的单位,应着力建立统一财务平台,与有业务往来的银行联网,融入内控程序,实现资金进出的实 时监控和审核管理。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保障信息安全
按照国资监管、企业管理、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要求,科学统筹建设国有企业集团网络体系。以所属部门和所属单位为节点形成局域网,实现办公、业务管理、信息处理等应用,并根据对外信息交流、电子商务等业务需要,接入互联网;逐步建立与市公务网、政务外网的连接,实现联网;专设涉密终端或涉密网和接入公务 网的网络、终端等,应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深化企业办公自动化、电子邮件系统的应用,提高协同办公水平。建立统一的内部门户系统和外部门户网站,健全网站管 理制度和内容保障机制,加强对外信息交流工作。
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防范与保障机制。根据信息安全管理有关规章,对企业关键信息系统实施等级保护,完善信息防护、修复备份、数字认证等安全措施,加强重 要数据的异地备份和热备份。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要编制信息安全风险防范预案并组织演练,提高处置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编 制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数据编码,整合数据库。在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管理,防止重要信息遗失及信息化资产流失。
(四)跟踪新兴信息技术发展,推进新技术应用
积极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国有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对标国内外同行业信息化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编制信息化技术路线图,有序推进物联 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推进企业开展信息化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针对自身业务特点进行二次开发。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企业管理专用云,并为下属企业及其相同产业的其它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整合 资源,提高效能,节约投资,节能降耗。
工业企业应深化智能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工业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在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五)逐步启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正版化
在国有企业集团中逐步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管理。国有企业集团应明确信用管理部门和人员,逐步开展信用情况自查和创建活动,提升自身的资信等 级。要在资产评估、产权交易、项目建设、企业经营等方面建立信用档案库和信用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在重大经营活动中,引入资信评估审核机制,以降低信用风 险。
根据全市关于推进企业使用软件正版化的工作部署,自上而下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强软件采购、使用的版权管理,杜绝非正版软件,支持国产正版软件。2011年底前,市国资委管理单位本部实现软件正版化,2013年内所有三级以上企业实现软件正版化。
四、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有企业集团应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加强工作部门建设,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健全信息化工作 管理体系。大型产业集团应设立专司信息化管理、建设、运行保障的工作机构,规模较小的单位应明确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明确各级、各类信息化工作人员的 责任。有条件的单位,应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可先从骨干企业试点,逐步推开。
(二)实行信息化规划预算管理
国有企业集团应围绕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科学制定信息化专项规划,并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应明确信息化工作目标任务、建设项目和经费预 算。要根据信息化专项规划制订并实施工作计划,统一组织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专项规划和计划的预算要纳入预算管理,可采取与单位业务收入、营业利 润等挂钩的方法,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保证信息化投入均衡持续,切实提高信息化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力。信息化规划应经董事会或行政班子审批,印发所属单位,抄送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国资委;执行情况纳入单位的工作总结报告。
(三)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
国有企业集团应研究制订具体、简便、合理、可行的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健全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对信息化组织领导、工作管理、建设应用、维护服务 等各环节进行定期考评,考评结果纳入企业评价体系和经营者考核。市国资委将每年对系统单位组织实施信息化水平测评,测评结果予以公布,并以测评结果为依 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
(四)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实行业务外包,开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建设与运行维护,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产权链,加强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化沟通与交流,切实提升信息化绩效。
(五)提供信息化建设政策支持
对于国有企业前瞻性、示范性、创新性的信息化项目,可视同研发投入,享受研发投入相关的政策。市国资委与市经济信息化委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优先支持符合“前瞻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具有重大提升、推动作用的国有企业集团信息化示范项目。
(六)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把信息化人才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人才之一,纳入人才发展计划。建立信息化人才选拔、激励和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 人才;进一步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建立信息化建设奖惩机制,促进信息化人才成长。要制订企业信息化培训计划,开展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信 息化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
(七)凝聚信息化工作推进合力
在市级层面建立由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组成的国企信息化推进机制,指导、协调、统筹推进全市国企信息化工作,探索信息化创新机制,引导国有企业加 强信息化投入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市国资委主要负责指导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协调推进出资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系统内信息化评价考核,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建立互助共建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主要负责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全市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国企信息化工作与产业 创新转型发展和“两化融合”工作的有机联动。各区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国资国企信息化各项工作。发挥信息服务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科研院校 等作用,形成全社会推进国资国企信息化合力。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第四篇:20130201-政府报告-国资委研究: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鑫达矿业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鑫达矿业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时间:2013-02-01 原文作者:
隆冬时节,内蒙古西部北风呼啸,彤云密布,大雪纷扬,大地白茫茫一片,不知天地尽头。
2012年12月20日,中国黄金集团在包头召开内蒙古哈达门地区成矿规律研讨会。室外飞雪满天,已近耄耋之年的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正热情谈论:“我觉着黄金集团和咱们鑫达公司这些年对黄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现在的目标非常宏伟……根据对哈达门地区成矿规律的初步认知,区内远景资源看好,黄金储量有望成为继胶东、小秦岭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基地!”李老一语既出,道破了这层蒙在哈达门地质研究人员心头二十余年的窗户纸,与会33名专家学者向李老投去了钦佩目光,鑫达公司上下更是倍受鼓舞,信心百倍。
鑫达公司,地处京藏高速包头西口3公里处的哈达门整装勘查区,前身为哈达门金矿。2000年,由中国黄金集团控股82%,包头市九原区参股18%,步入了地企共建、创新发展的快车道。起初日产700吨,地方小矿年年亏损,名不见经传,至今日产能2300吨、年产金1.2吨、利润1.7亿、中国黄金集团综合排名前五,“十二五”规划年产金5吨,建成中国黄金中型基地。鑫达这两年真是一步一个台阶:创建国家一级安全标准化,创新哈达门探矿理论成果,创立快速找矿新模式;打造国家绿色矿山,铸造地企和谐典范,锻造央企在中国西部的标尺……鑫达,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央企在民族地区创业和发展的新画卷。
科学探矿,实现找矿突破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郊的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是国家47片整装勘查重点区之一。2012年9月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一行视察哈达门整装勘查区时强调:“整装勘查区探采要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综合研究、贯彻综合找矿、坚持探采结合、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大和谐矿区建设力度,中国黄金集团对新区要进一步加大勘查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形成新的产能。”
思路决定出路。为落实好徐绍史部长指示,中国黄金鑫达公司迅速行动,加快推进整装勘查,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目标,全面落实整装勘查找矿新机制,创新快速找矿新模式,整合政企、勘查单位各方优势,以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展开了大规模的找矿行动。
“2012年公司组织了金矿探矿大会战,运用新的找矿理论指导勘查工作,取得了建矿以来的历史性突破,这不但有力证实了新的探矿理论,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找矿再突破的信心。2013年公司还将再投入亿元资金,与国土资源部、自治区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联合,与勘查单位联动,继续开展会战,扩大找矿成果,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区内金的保有资源量100吨,区域累计资源量200吨。”在鑫达公司探矿会战现场,公司董事长袁永忠兴奋地说。
据悉,2012年4月5日,国土资源部开发司副司长王昆、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聂风军等就整装勘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赴鑫达调研,经聂凤军多年研究认为,哈达门区内成矿与“古陆块的再造”关系密切,该区成矿范围广、成矿时间长、后期各次热事件对成矿均有作用。“古陆块再造成矿理论”得到了2012年12月20日内蒙古哈达门地区成矿规律研讨会与会的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等地矿专家的研讨认同,由此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区矿床成因新认识得以确立。
理论成就战略。在这次重要研讨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包头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对区内资源整合政策进行了说明,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的中国黄金集团,已确定哈达门沟金矿勘查区2013年中国黄金集团重点勘查区,增加探矿投入、实现找矿新突破、搞好资源整合开发。日前,中国黄金集团与国土资源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武警黄金指挥部就哈达门地区整装勘查区的矿权设置及探矿投入迅速达成四方意向,新一轮金矿勘探大会战即将在内蒙古大青山西麓乌拉山群峰间展开。
攻坚克难,为祖国寻宝藏
原哈达门金矿1992年提交勘探报告后建矿,由于探矿和开采已20年,资源是不是已经枯竭?投入上亿元资金搞会战是否值得?会不会是白费力气?曾经,一连串的质疑摆在中国黄金鑫达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面前。
矿山要发展,资源是生命线,2011年8月,中国黄金集团强调资源增储战略,作为鑫达公司的掌门人和决策者如坐针毡。会议结束当天,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一行分别前往中国地质科学院、武警黄金部队廊坊研究所、武警黄金第二支队等有关科技部门寻求合作。返回公司后紧急召开地质探矿工作会议,成立了鑫达公司地质资源部,紧接着聘请专家、学者深入矿区和矿区周围对成矿地质体与矿体空间的关系、矿体在成矿构造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研究,统一了该区地质构造对形成富矿体条件极为有利,矿床深部和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巨大的认识,同时运用EH4连续电导率测量技术、圈定出主要矿脉与山前钾化带交汇部位是成矿最有利的部位。2011年底鑫达公司完成了《内蒙古哈达门矿区金矿地质勘查设计》,在62.34平方公里探矿权范围内,确定了探矿靶区,提出了资源储量为100吨的大胆预测,拉开了哈达门沟矿区的探矿背水一战的序幕。
大青山西麓的乌拉山,古称阴山山脉,以山峦耸峙、地势险要而著称,作为古代中国的军事要地。如今这里要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奋战,500人45台钻机将不分昼夜直奔“地心”钻进!
2012年的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冰雪覆盖的山麓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寒光,刺骨的寒意令人战栗。来自山东、四川、河北、吉林、浙江、宁夏等各路精英同聚乌拉山,首批27台钻机翻越重重山峦、克服冰雪障碍硬是如期进驻。工人们在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大山中按设计网度将钻井平台一锹一铲地平出,将一座座钻塔矗立在北风呼啸的山口和陡不可攀的山脊。
钻孔定位,开钻,钻机在昼夜不停的轰鸣声中直奔地心,一天、两天、30天,50米,100米,500米……1100米,基本到了预计见矿位置,还是没有见矿!时节已进入深秋,领导们也坐不住了,深夜驱车来到钻井平台;钻工们仍在紧紧盯住钻机运转,细心倾听着地层深部变化情况;新提出的岩芯还冒着热气,工程技术人员们仍在打着矿灯为岩芯编录。突然,地质技术员小马激动的叫了起来:“见矿了!见矿了!”洪亮的声音响彻山谷。
经过化验,32号矿体最深的ZK47-6孔,施工孔深1210米,在海拔152米的地表下1130米见矿,矿体厚度3.93米,品位1.42克/吨,控制矿体长度1620米!小小钻孔以其方寸之间的魅力为鑫达公司一次性新增黄金储量9吨!这一孔标志着该矿脉的深部仍具增储潜力,矿区中又一座中型矿山诞生。
哈达门矿区仍有大型金矿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国土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9月8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亲临该区调研,对中国黄金鑫达公司转变思想、依靠科学、抛弃主观,将整个矿区作为一个新的空白区对待,精心组织探矿大会战的做法非常赞赏。
中国地质科学院聂风军教授在多次亲临探矿区后,总结提出的“古陆块再造成矿理论”认为,区内矿体经多次再造,分布在矿区不同地点和深度,所以探矿方向由原来的重点突破改为现在的全面出击!探矿工程开始不断深入,矿体分布范围和深度开始不断扩大,以前认为无矿地段也发现了矿体,探矿区域开始不断扩大,靶区也开始不断增多,为取得探矿突破抱起一个个大金娃娃创造了条件。
在正确探矿理论指导下,中国黄金集团在鑫达公司2012年投资7518万元,完成井下坑探1.1万米,地表钻探10.2万米,槽探及民采坑调3320立方米,采样化验9860件,年增金资源金属量21吨,一连串数据表明,新的成矿理论、探矿方向和探矿方法使探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有部长重要讲话指引,有院士学者的理论推进,有自治区地企各方的资源整合,有群企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国黄金鑫达公司在哈达门矿区的探矿会战中才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突破。”鑫达公司党委书记刘俊山如是说。
绿色发展,造就美丽鑫达
道路两旁、楼前庭院,白杨、垂柳、桃树、梨树、杏树……一簇簇、一片片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这就是鑫达矿区。绿色鑫达、文化鑫达、品位鑫达,强烈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着远方的人。
老员工张志诚说,建矿初期,这里荒凉无比,碎石满地,大风扬尘时遮天蔽日,难见一棵绿色植物。改变荒凉从十年前中国黄金集团的首批创业者踏足这片土地开始,第一批到此的黄金人足一落地,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不是开采,不是探矿,而是种树!自此开始,每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都将种树的传统延续下来。十年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矿区被栽下一片片树林。2011年,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上任之后,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绿色矿山建设和中国黄金集团安全环保绿化美化要求,一次性投资918万元,组织专人将两个封闭的坑口覆土撒草籽恢复植被;对尾矿库进行了植被复垦,动用大型设备建造护坡,平整土地,覆土种草。两年又植各类树木万余株,使绿化面积达到矿区的80%。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012年探矿会战那么紧,为确保40余台钻机能够顺利进山,又要最大限度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公司上下动了大量脑筋,最终选择了不扒山皮、不开山路、不用机械的“三不”钻机搬家理念,靠羊肠小道进行人工钻机搬运!数千吨的设备物资上山靠的是员工们的双腿和肩膀,195个钻机平台在高山峻岭中展布,没有爆破作业、没有大型机械开挖,对草场和植被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倾注的是员工们的意识和汗水。
探矿会战中,在钻机施工前对环境无破坏,钻机终孔后,公司组织工人对所有钻机平台、泥浆池及垃圾都进行培土淹埋,然后撒草籽以恢复植被。牧民小巴图看到自家被破坏的草坡,又长出青青的绿草,先是奇怪后是激动:“头一回见到我家的草地破坏了还有人来撒籽种草,原来是中国黄金呀!”
尾矿渣堆放和处理一直是矿山企业的难题。2011年4月,鑫达公司投入850万元组建了尾矿加气块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8万立方米,每月消耗尾矿渣1千多吨,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在干旱少雨的中国西部称得上珍贵资源,矿山开采、生产、生活离不开水资源,如何减少用水量,废水怎样综合利用,鑫达公司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他们在黄金行业内率先采用尾矿陶瓷过滤干排技术,6年内节水756万吨,减少污水处理费2600万元;在井下污水处理方面,建设井下水选矿综合利用系统,使矿井水重复使用率达到95%以上。生产使用过的水处理后再次用于灌溉果园和绿化带、道路的洒水除尘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污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西郊去岁揖行人,柳暗花浓又一春。鑫达公司一直倡导中国黄金“环保扎根基,绿色提神气,和谐促发展,科技催新机”的生态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央企责任。凭借多年不懈努力,2012年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审批。“美丽鑫达”早已成为鑫达人永恒的追求。
和谐共建,勇尽央企责任
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黄金集团鑫达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黄金集团“黄金为民”理念,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构建地企群企和谐,强化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与实践,忠实履行社会责任,鑫达公司已成为央企在中国中西部的形象窗口、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纽带。
阿嘎如泰苏木是包头市九原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治区2008年在该地区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鑫达公司探采矿区范围内的牧民需要搬迁。为使牧民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惠民成果,鑫达公司全力支持牧民新村建设。2007年以来,公司每年拿出税后利润10%专门设立了“呼格吉乐基金(汉语意为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牧民新村自主建设、村村通工程、文化设施改善、养老医疗保障、牧民自主创业等。
如今从京藏高速包头西口3公里处举目北望,大青山脚下一片红砖绿瓦的别墅区,这正是柏树沟嘎查利用“呼格吉乐基金”与政府联手建成的牧民新村——草原蝴蝶苑。74岁嘎查老书记高云鹏还补充介绍,百户牧民新村建成后,鑫达公司每年还专门投资几十万元用于集体供暖供水、备用电源、物业管理,山野中的牧民住进了干净整齐的二层小别墅,不再为吃水用电难、冬日取暖难担忧。
鑫达公司所在地阿嘎如泰苏木管辖的柏树沟和阿贵沟两个牧民村,近年人均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已达到4.3万元。公司为柏树沟和阿贵沟一乡两村“呼格吉乐基金”注入资金,从2007年289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超过1000万元。据苏木党委书记杨军介绍,鑫达公司坚持利益共享理念,以“呼格吉乐基金”对口苏木、嘎查的财务划拨资金进行分配,苏木、柏树沟、阿贵沟分配的比例分别是1%、6%、3%。资金到账后,先由村委会制定发放方案,按照人口数、居住年限,将现金直接发放到户到人。
“呼格吉乐基金”直接分配到牧民手中只是解决了当前的生活问题,鑫达公司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引导农牧民自主创收致富,投资一系列配套产业。例如规模化圈养、销售,发展旅游业与民族餐饮业相结合,在旅游区建设儿童乐园,从儿童到初中学费全免,打造蒙元文化集散地,吸引投资种羊养殖基地等。
在鑫达公司的带动下,“泉山”金矿、“呱呱叫”矿泉水、种羊基地等其他几家在牧区开发资源的企业,也与牧民建立了类似的利益共享机制。公司党委书记刘俊山告诉笔者:“鑫达作为央企,通过村矿利益共享机制,成功实现了群企和谐;通过82/18%股权分配联动经营,成功实现了政企和谐;通过员工与企业共建共荣,成功实现了内部和谐。”今后,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实行村矿利益共享、政府企业联动、定期员工走访三项机制,从而更好地造福一方。
每年元宵节,鑫达公司都会为当地政府广场制作大型灯展为市民送上祝福,与当地“乌兰牧骑”表演团自编自导节目,为团拜会送上新春贺礼。蒙古族腊月廿三的“祭火节”,公司应邀与牧民朋友们一同欢庆。多年来,政府和企业和谐共建,矿山和牧民友好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政企群各方和谐。
风物长宜放眼量。鑫达十年,安全标准化、管理数字化、生产现代化、发展科学化、眼光国际化,靠的就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放眼未来,面对“十二五”末建成世界一流公司、迈入世界五百强的集团目标,身为中国黄金集团的佼佼者,鑫达公司更有义务向国际社会展示“国之大企,国之重器”的中国中央企业形象和内涵,将中国黄金的品格展现给世界人民。
(本文章摘自1月17日《国土资源报》)
第五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
单志广: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
2012年8月21日至8月22日,中国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聚焦于云、管、端、“台”,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新生态,打造移动互联新生活。以下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速记:
单志广: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借助无线分论坛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相关工作,我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我们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事业单位,而且我们想讲的只是个人研究的一些看法而已。
我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我们开展的相关工作,因为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发展中心,有一系列的工作。还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有我们参与的配合国家发改委智慧城市策略方面的工作,还有我们在武汉市2011年做的概念设计等工作。
大家知道,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08年11月底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在国内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随着我们信息化的发展,整个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发展潮流。全球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特别是包括很多无线城市等等。而且随着我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现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一种统计,在国外在建智慧城市有200多个,特别是欧盟和东亚地方的发展比较快。我国在今年2月底之前有一个统计,说是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量已经达到150个左右,总体的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计划有40多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几个城市。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普遍把智慧城市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有35个城市的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超过8000美元的有十几个城市,所以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和信息化发展非常好的城市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
现在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在着力推进这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里包括科技部门,像发展改革部门,工业信息化部门,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等等。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和八个城市发改委也联合启动了智慧城市重要问题的研究,我担任联合研究项目的指导专家,主要目的是在国家层面上为未来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发展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做一些前期研究。这里看到相关的子课题就变成了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方方面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包括基础设施的提升、包括城市的管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社会服务发展机制、建设运营的创新模式等等。另外,国家发改委前期也起草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情况报告,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目前也正在着手来起草关于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就是开展一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些前期工作。科技部大家都知道,在2011年初专门成立了智慧城市一期863专项,今年6月份又评审了智慧城市的二期。科技部主要是从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支撑技术、基础平台来做的支持工作。
我们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研究型事业单位,前期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发改委做一些国家信息化的规划,也包括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中的相关信息化部分。我们也参与了前期刚刚发布的“十二五”政府工作规划研究的起草,另外我们前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政策里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这是很多地方做了一些研究项目,也配合发改委做了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另外,在08年以后,我们也跟踪智慧地球、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研究的基础。在2011年初,我作为负责人,我们作为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个团队,参加了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招标,最后也是在17个投标商里面我们成为第一中标人承担这个项目。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它的发展和城市的功能是衔接的,包括载体功能、经济功能等等,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着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应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处理的难度在全球来说是少有的,因此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建设也必须依靠智慧这样一个发展才能够确保未来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战略、模式和机制的转变,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格局应该以从经济规模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来转变。我们传统的模式应该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智能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而且我们城市的治理模式也应该按照整个发展潮流,从原有的粗放、经验型和公共参与很少的模式向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讲的数字城市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已经有至少20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国的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电信运营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城市是否真的能够称得上智慧?举几个小例子,像这种司空见惯的路面塌陷,修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因为路面塌陷很多相关的水电煤气等等,现在分属于不同的相关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大家对于7·21北京暴雨印象应该还是比较深刻的,突发的灾难之后,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会变得非常脆弱,不仅和城市的建设有关系,还和城市的管理有密切的联合。比如说旅游,由于相关信息的不衔接,造成了很多的痛苦和无奈,还有社会公共问题的出现,还有在医疗问题方面。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相关硬件条件,但是我们的城市还远远达不到智慧,也就是说我们来看智慧和数字的区别来讲,就是数字化它能够推动智能化的发展,但是数字化发展程度很高,并不能够代表智能化的出现。
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还是传统的信息化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类别,而且关联性也是被割裂的,比如说像一个人的信息、一个地点的信息、一个时空的信息,信息化在利用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里面既有技术障碍,也有体制的弊端。大家经常讲的公共权利的部门化、部门权利的利益化和部门利益的合法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信息化实效发挥的挑战。
城市不智慧的主要约束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技术障碍,网融合水平低,城市管理柔性差,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弱等等。另外,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体制弊端,由于部门的分割导致了信息的封闭和壁垒,互连互通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十二五”中央的建议和国务院的纲要都把促进网络的互连互通还有信息共享作为“十二五”整个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另外,我们的人才、我们的观念还不到位。所以我们自己理解智慧城市的话,是传统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向融合的智能设施作为基础,以我们包括无线宽带、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充分应用作为主线,而且要充分的展现我们智慧城市的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我们要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运行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高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智慧城市的本质上还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它本质上来讲,是用中国人的智慧来规划发展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
关于智慧城市,现在的观点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第一是广义性,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提到的城市信息化还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除了信息化含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比如说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还有,我们在搞智慧城市的规划也好、模式也好,要尊重城市现有的需求和个性,不可能说为所有的城市打造同一个面孔,这就是我们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智慧城市应该体现服务于特定的某一个特殊的城市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很重要的,要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规定设计科学化、城市运营管理惊异华、城市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未来如果智慧城市发展好的话,会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看到,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从我们目前国内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和误区。这里我们有几个归纳,第一就是现在概念口号和轻行动配套比较明显,很多地方大家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往往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还有执行方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第二个误区是比较重视建设投入,但是比较重视绩效提升,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在建独立的支撑体系的系统。另外,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往往出现我们把简单各部门的细化项目打包,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搞智慧城市建设,这样的话,效果是不可预期的。另外还有就是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包括我们政府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撑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等等。还有就是重建设发展,轻安全风险,这些都会造成比较重要的安全隐患。
我们来研究国外做的比较好的智慧城市的话,有比较好的经验,第一是因地制宜和注重实际,比如说欧盟是从低碳环境的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像日本、韩国是比较注重泛在网络、无线平台的建设,来推进公共服务。像新加坡是比较注重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比较重视稳步推进和试点先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国际上很多城市并没有出现整个城市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还都是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或者说一个行业做试点。还有一个就是创新机制和开放共享,国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比较重视来推进一些机制方面的创新,比如说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然后进行增值服务等等。还有一个是比较重视政企合作,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政府主导的地位还是比较浓的,但是政府的资源比较是有限的,要真正推进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城市都有很好的政企合作的模式,像荷兰阿姆斯特丹。
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而且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国外客观上来讲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客观上来讲,国外的经验我们只能够借鉴,但是从全球来讲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范例或者说成功的经验直接移植到国内使用,所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基于自己的需求探索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们也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提了一些重要的发展策略,比如说要加强国家层面总体的指导。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十二五”的规划纲要,中央的“十二五”建议里面,对云计算、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阐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应该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所以我们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希望能够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发改委希望能够联合相关部门比如说提出智慧城市的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指导意见,来明确我们国家支持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以及安全保障等要求。第二个,我们看到,现在要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话,必须要下决心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格局。加快建立智慧城市发展统筹协调和协同推进机制,调整和优化各部门工作重点和职责,统筹衔接国家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资源,强化政策措施的集成。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很多部门都是在推进自己的政策,相互之间的衔接度还是不够的。第三个,要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另外,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原来我们的纵向系统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想发挥好智慧城市的整体作用,必须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应该从任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等等来理清我们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需求分析和整个建设的框架体系等等。另外,我们国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长效的运营和管理体制,包括第三方参与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模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前期参与做的武汉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设计的情况。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也是从科技部拿的863一期,我们总体是从战略规划角度入手,智慧城市武汉为什么要做,他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基本建设路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说这个工作是定位在控制的层面,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规划的方法和体系。我们提出来智慧城市建模整体方法论的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参照的模型。给出了从认知域、物理域和信息域的框架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用模型,涵盖了总体的框架、应用体系、技术架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和规划实施等等,我们给了四横四纵的框架体系。结合武汉的特点,我们提出了246的概念模型,2就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支撑环境。4是针对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4个关键性的要素,这里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数据融合的智慧应用、无壁垒的资源共享和可操作的法律标准制度保障。所谓6就是结合武汉市自己的特征,我们给出6个重要发展目标,这里包括产业强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我们对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给出了设计,这里实际上跟我们今天会议主题有很多相关的,从感知到通信的话,实际上有很多都是今天会议非常重要的主题,包括宽带的接入、网络互联的技术、泛在的技术等等,还有数据层的总体设计,包括应用端的设计,包括我们智慧城市云服务的平台,还有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另外,我们也结合武汉市的现实需求,规划了四大类一共是十几类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市政设施类,我们主要是提出了智慧交通、智慧信息管理、智慧节能项目。公共服务方面,我们提出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社会管理类,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产业发展包括智慧产业、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等。每一个应用就从总体的目标、建设内容和技术的框架等等方面来进行总体的设计。最后,我们结合整个建设内容给出了武汉市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整体考虑,包括运营模式的分析以及未来整个发展的路线图,建设的阶段性,也对它的整个智慧城市未来的效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进行了预期和预测。
今天主要是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相关的前期工作,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太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本文为现场速记稿,不代表移动Labs及中国移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