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劳务工作总结
劳务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XX镇劳务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劳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狠抓劳务各项政策和科技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了XX镇劳务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完成劳务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劳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层层分解任务、步步靠实责任
县上劳务工作会议之后,按照县上下达的指标,由镇党委王书记、政府任镇长亲自安排,召集各村、镇属各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了考核督查机制,确保你今年劳务输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免费培训、定向输出
针对大部分农村青年家庭困难,有培训愿望又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村负责发动,对简单易学的专业由专职教师到乡镇就地免费培训,对部分技术性强的专业在乡镇进行集中培训。
三、建立“订单式”培训机制
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我镇按照劳务市场的需求,科学开设培训专业,大幅度提高就业率,也为广大农村青年参加培训注
入了活力。
四、强化维权服务工作
真劳务站对每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造册登记,让农民工遇到困难时及时联系,实行跟踪服务,确保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010年全镇劳务输转2801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681人次,引导性培训1400人次,技能培训700人次,创造劳务收入2179.3万元劳务输转已成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劳务产业为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xx镇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Xx镇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2011年,我镇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劳务办的文件精神,把深度开发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助农增收作为统筹城乡经济,促进丘陵地区发展的产业之一。2011年中我镇劳务开发发展情况如下:
一. 劳务培训成效显著。我镇按照“市场引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点面结合”的原则,采取职教教学与劳务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另外,我们还采取了引导性培训,使我镇全年培训人数达到了1657人,超出任务数的11%。
二. 在劳务输出方面,我镇针对劳务输出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劳务开发新思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扎实工作,使我镇劳务输出人数达到8798人,超出任务数的15%。劳务收入达到6940万元,超出任务数的18%,超额完成了市劳务办下达的2011年计划目标。
在未来的2012年,为使我镇劳务开发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将狠抓农民工培训工作,使农民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减轻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另外,我们还将积极鼓励外出打工事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回
到家乡二次创业。我镇各部门也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务工环境,努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新的贡献。
2011.12.18
第三篇:大同镇2011年劳务工作总结
大同镇2011年劳务工作总结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 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立足优势,整合资源, 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 人(次),其中组织输出 人(次),自谋输出 人(次),就地转移 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 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人。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加工、餐饮或进厂务工、保安等各行业。劳务输出不仅带动了我镇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成为我镇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出现了“外出一个,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带富一片”的可喜局面,劳务输出工作有力的推进了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
具体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镇党委、政府顺应大势,切实转变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坚持把劳务输出做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建立了由镇政府统一领导,镇劳务工作站牵头,各村紧密配合,村民小组劳务信息员参与齐抓共管,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带头人积极参与,组成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劳务输转组织网络。为靠实责任,镇上加大劳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针对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的现状,镇党委、政府首先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把劳务产业喊响叫亮。一是充分利用板报、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二是在镇、村、社干部和广大青年农民中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劳务经济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展开大讨论,使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自发抓劳务输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群众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的“铁杆庄稼”,教育广大务工青年克服“怕”字当头,怕担风险的守旧思想。三是及时总结全镇劳务输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务工能人召开座谈会和巡回报告会,现身说法,交流他们外出务工的经验、做法,用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一年来,全镇召开工作安排、就业宣传、技能培训等各类会议近10场(次),粘贴宣传标语750条,出黑板报13期14块,发布各类宣传单及劳务用工信息800份。通过宣传发动,全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日趋强烈,外出务工的信心日益增强。
三、整合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培训
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紧紧围绕本镇甘肃兆远建材公司及大同第一、二砖厂等非公企业的用工需求,依托县人社、就业、劳务等部门,有计划、分阶段对务工人员开展了就业知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项目的素质培训。重点开展了砖瓦工艺、水泥预制构件等行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培训的人员均实现了就业。县人社局组织进行了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申请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实行带证输出,持证上岗。一年来,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受训人员达龙去脉(次)。
四、稳固基地,扩大输转规模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立足城郊、信息畅通、建筑工程企业多、劳务输转灵便的优势,坚持把就地输转一批、季节性输出一批、能人带动输转一批、有组织输出一批作为工作的主要形式,扩大劳务输转的规模和渠道。一是稳定就地劳务转移。围绕城郊做文章,开拓眼界搞三产。全镇在县城范围内从事餐饮、商业、娱乐、修理等各类个体从业人员达到 人;????公司常年组织本镇???名劳动力参与建筑工程,并有3xxxx小型建筑工程队活跃在天竺、新疆及本县参与商品住宅楼建设,常年带动劳务输出 人(次)。二是充分利用大同籍在外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发挥他们丰富的市场信息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开展带动式输转。全镇培育出高岑村王淑珍、贾家场村贾天海、北同村顾学明、泉水沟村王建福、保家湾村汪世明等15个劳务带头人,先后向兰州、北京、上海、酒泉、敦煌、浙江等地带出本镇青壮年劳力70xxxx人,从事工矿企业、建筑施工、闭路电缆、高速公路、牛肉拉面、保安、电子产品等工作。通过在外务工的“劳务带头人”、“劳务能人”的带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务工条件,避免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盲目性和回流率。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规范的劳务中介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够,部分群众盲目外出创市场,导致就业率、稳定率和收益率差,导致外出人员有组织输出率仅达4xxxx,从根本上影响了群众外出的积极性。
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培训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使培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务工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大部分外出从事苦、累、脏、险、重的体力劳动,季节性多,长期性少,自发、零散、季节性、体力型的输出所占比例大,而大规模集中组织输出、常年输出、技能型输出所占比例小,个别输出人员素质低,吃苦精神不强,输出质量低,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是经费短缺。由于镇财政困难,解决外出人员培训、护送、基地考察、跟踪回访等各方面的时效性不够。
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巩固西部,扩大沿海,拓展规模,提升层次”的总体工作思路,继续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发展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全镇积极培养劳务输转明星和劳务输转骨干,支持和鼓励发展民营劳务机构,使输出劳务进入市场化运作,年输转劳动力890xxxx(次),力争实现劳务收入250xxxx元。
1、进一步理顺有组织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与东南沿海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有计划的选择一批务工基地,以劳务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保证劳务输转的持续发展。
2、树立品牌意识,抓好特色培训工作。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培训网络和阵地作用,提高务工人员素质,以需定培,让更多的人学到一技之长,计划在三年内,将全镇40岁以下富余劳动力全部培训一次,动员有特长的人做好技能鉴定,提高技能型输出比例。
3、狠抓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按照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目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四篇:乌兰镇2011年劳务工作总结
乌兰镇2010年劳务工作总结
2010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劳务工作人员的一致努力下,我镇劳务工作全面完成,下面,就2010年的工作做一总结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乌兰镇辖10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9个社区、38个居民小组。现有农居民23477户,69608人。共有劳动力36196人,其中:男19546人,女16650人。下岗失业人员9542人。
2010年,乌兰镇党委、政府把劳务输转工作当做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将县上下达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各社区,并做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我镇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劳务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共输出劳动力8222人次,占任务的109.63 %。其中有组织输出2232人次,占任务的111.6 % ;自谋输出2748人次,占任务的137.4%;就地转移就业 3242人,占任务的92.63 %。2010年创劳务收入6814万元。引导性培训3200人次,占任务的123.08 %。技能性培训2300人次,完成任务的7倍。特困生培训119人,占任务的 297.5 %;创业培训359人,完成任务的30倍。培养创业典型12人,占任务的 133.33 %。共办理居民医疗保险7382人,收缴保费31.56万元。
二、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镇上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劳务输转组织,村、社区成立了由村、社区干部任组长,两委会成员为成员的劳务输转领导小组,建立任务到村、到组、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并把劳务输转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劳务输转工作分析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了劳务输转工作的有序开展。
㈡、理清思路、宣传动员。镇上的发展思路和各村各社区的发展思路都把劳务输转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舆论氛围上使全镇上下形成大抓劳务工作的共识。为了使群众走出去,稳得住、挣回来,始终按照“合理流向,群众自愿,积极稳妥、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组织引导和群众自谋相结合,季节性务工和长年外出务工相结合,定点输出和多地输转相结合,失地农民搬迁和劳务输转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并通过召开群众会、逐户上门动员、发放信息宣传资料、刷写、悬挂横幅、标语、典型引导等有效方式,广泛宣传劳务输转的意义,反复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使群众在思想上认识到劳务输转是增加收入,推进生存方式的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截止目前,全镇先后召开群众会议21场次,悬挂横幅7条,刷写标语25条,发放信息资料1500多份,基本上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㈢、摸清底子,加强培训。镇上在确立“强化培训、跟踪服务、以质取胜、有序输转”的发展思路后,为创建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质量,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对全镇36196名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就业趋向、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
数据库,并进行分类,使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在对全镇9542名剩余劳动力进行输转前引导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县劳务部门和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努力改变输转人员结构,逐步实现劳务输转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管理性转变,极大的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劳务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剩余劳动力思想观念保守仍是我镇劳务输转工作的瓶颈,广大群众还没完全形成依托劳务经济脱贫致富的思想。二是群众对技能培训认识程度不高,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去或无力参加培训,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无力输转或只能实现体力型输转,使全乡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低,有时数量增加了,但劳务收入仍在低位徘徊。
三是条件有限,劳务工作经费无法足额投入,造成信息不畅,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没能形成通过发展劳务输转工作发展劳务经济,从而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强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全乡上下一心、大抓劳务工作的舆论氛围。
二是积极协调联系各种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管理型的根本转变。
三是稳固原有劳务市场,开辟新的劳务市场,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联系,结合培训,提高组织化输转比例。
四是进一步完善镇劳务输出信息库和村、社区信息网建设,发挥致富能人的作用,提升劳务输转水平,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取得突破。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劳务人员从社会救济、子女入学、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群众能输得出、稳得住、挣得上,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0年12月25日 4
第五篇:2009劳务工作总结
兴旺乡2009年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2009年年劳务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要求,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使我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出情况
2009年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人,累计转移达到11328人,占劳动力总资源的58%,实现劳务创收11091万元,占全乡经济收入的58.2%。农民人均劳务增收2613元,是我乡人均收入达到7980元。
二、发挥基地作用,搞好劳务输出工作。
2009年我乡我乡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减少损失,我乡加大就地转移力度,与现有4给劳务基地加强了沟通,和对劳务基地优惠条件加强宣传力度,成功的转移劳动力201人。而且都实现了我们的转出的目标,转的出、有收入、站得住。
三、针对我乡的实际情况、把劳务输出放在首位,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补的策略。具体办法
1、村要在现有的“能人”与经纪人队伍的基础上,深入挖潜发展一批新人,充实队伍建设、建立档案形成农民、能人、市场的劳务产业链条,使想外出的农民有保障,杜绝盲目外出的现象发生,做好劳务经济模式化乡镇建设工作使其得到充实完善。
2、扎实做好典型的培养工作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总结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外出务工能人,输出典型,就地转移典型,返乡创业等典型,每村培养与树立的典型不少于2个,并形成材料上报、宣传。
3、加强领导,保证劳务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第一经济来打造,把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展,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劳务经济工作落到实处。
四、本着克己奉公的工作精神服务于民
在担任劳转办主任以来,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对前来咨询务工信息的农民,热情相迎,认真解答,和提供符合其条件的务工信息,使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最终达到转出创收的目的。在组织技能培训时不收农民工一分钱,在组织转出时不收农民工一分中介费,做到一切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态度,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我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