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22: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长沙市公安局文件

长公办[2007]371号

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市局有关处室、支队、各分县市局: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关于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南省公安厅《关于印发〈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湘公通[2007]127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将进一步调整长沙市户口迁移政策,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放宽购房落户条件

(一)办理对象:凡在长沙市通过合法购买、受赠、继承、自建等途径获得住房所有权,并实际居住的公民,需将本人及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户口迁入购房所在地的。

(二)提供材料:房产证(含市内五区房地产管理局核发的房产证)、购房发票、税票(二手房提供契税票据)、要求迁入人户口簿、身份证及相关亲属关系证明(结婚证、出生证、独生子女证、父子母子关系证明等)。

银行按揭房需提供房产证复印件、购房合同、抵押合同;

自建房需提供房产证、建房许可证、用地许可证;

(三)办理流程:申请人持相关材料到长沙市公安局户口、身份证受理中心办理,经审核后发给《准迁证》。

二、放宽长株潭三市之间户口迁移条件

(一)未成年人投靠祖(外祖)父母

1、办理对象:未成年人及其祖(外祖)父母户口均在长株潭三市范围之内,未成年人需投靠祖(外祖)父母的。

2、提供材料:申请人户口簿、身份证、投靠人户口簿、投靠人与申请人亲属关系证明(由派出所、单位或居委会出具)。

3、办理流程:申请人持相关材料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所辖区、县(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办理,经审核后发给《准迁证》。

(二)父母投靠子女

1、办理对象:父母及其子女的户口均在长株潭三市范围之内,父母需投靠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成年子女的。投靠人不受年龄限制。

2、提供材料:申请人户口簿、身份证、合法固定住所证明(房产证、单位证明)、投靠人户口簿、身份证、投靠人与申请人亲属关系证明(由派出所、单位或居委会出具)。

3、办理流程:申请人持相关材料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所辖区、县(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办理,经审核后发给《准迁证》。

(三)直系亲属投靠

1、办理对象:夫妻一方户口在长株潭三市农村地区,另一方户口在长株潭三市,需办理夫妻及未成年子女投靠的。

2、提供材料:申请人及投靠人户口簿、身份证(未成年子女可不需要)、申请人户口所在地乡、村、组证明意见、直系亲属关系证明(结婚证、出生证或独生子女证等)。

3、办理流程:申请人持相关材料到申请人户口所在地所辖区、县(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办理,经审核后发给《准迁证》。

(四)大中专学生回原籍“非转农”

1、办理对象:原籍为长株潭三市农村地区的大、中专学生,毕业或肄业后,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非转农”的。

2、提供材料:申请人毕业证或学校肄业证明、原籍乡、村、组证明意见、学校所在地户口迁移证、身份证。

3、办理流程:申请人持相关材料到落户地所辖区、县(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受理,由区、县(市)公安局人口管理部门报市局审批,经审批后作出批复决定,下发给区、县(市)人口管理部门,通知群众凭市局批复办理有关手续。

三、简化相关办事手续

(一)逐步推行网上户口迁移。待省级户籍业务平台完善后,逐步实现长株潭三市网上户口迁移和一站式审核登记制度,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

(二)办理居民身份证“一体化”。长沙已开设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服务点,株洲、湘潭两市居民可在长沙通过异地受理办理居民身份证。

(三)跨市区暂住不需办理暂住证。常住户口所在地属株洲、湘潭两市市区的人员,在长沙市市区范围暂住的,不必办理暂住证,只纳入暂住人口登记管理。

湖南省公安厅

二○○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二篇:湖南长沙市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房产资讯-长株潭房产网

湖南长沙市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房产资讯-长株

潭房产网

湖南长沙市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

《长沙市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指导意见》已经登记、编号 关于印发《长沙市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长国土资政发[2008]100号

各区、县(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局机关各处室、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现将《长沙市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长沙市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指导意见

第一条 为加强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促进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等规定,结合长沙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适用本指导意见。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规划、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村民住宅建设用地(也称宅基地),是指村民经依法批准用于建造村民住房及辅助用房(杂物间、厕所等)、院落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等涉及的建设用地。

村民对住宅建设用地依法享有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归当地集体经济组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

第五条 村民建住宅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集镇、村庄建设规划。

城镇(含城市、县城、建制镇)规划区范围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按规划统一安排、集中兴建村民公寓式住宅小区。鼓励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向中心村、集镇、居民点集聚;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在城镇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除危房改建外,停止审批新建、改建、扩建住宅。

第六条 村民建住宅应当集约、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旧宅基地、空闲地和非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由所在地国土资源所报县(市)国土资源局、区国土资源分局申请现场踏勘、审核,严格实施耕地“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宅基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农村村民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集体土地建住宅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

第七条 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各县(市)、区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不得突破土地利用计划。农村宅基地审批,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宅基地供应情况应上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县(市)应当将宅基地占用农用地执行情况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依照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且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根据《湖南省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每户宅基地使用面积规定标准如下:(一)使用耕地的,总用地面积不超过一百三十平方米;(二)使用荒山荒地的,总用地面积不超过二百一十平方米。(三)使用其他土地的,总用地面积不超过一百八十平方米; 家庭户型以每户4人(含4人以下)为基准户,市内五区的规划区以外,每基准户建筑占地不得超过80平方米;四县(市)范围每基准户建筑占地不得超过100平方米。独生子女家庭,每户可以增加20平方米;每户人数超过4人的,每增加一人可以增加20平方米;但每户的总用地面积不得突破前款所述每户宅基地使用面积规定标准。户型确定原则为:独生子女住户,不论几代人,均为一个家庭户型;有两个以上农业户口子女的,有子女已达婚龄,达到分户条件并经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分户登记的,可以作为两个以上家庭户型。

第九条 建房户人数按常住在册农业人口计算,下列人员可计入户内人口:

(一)家庭成员中的现役义务兵、士官;(二)户口已外迁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四)务农和非农户人口组合的家庭,在确定非农户人口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或福利性购房的情况下可计入一人指标;

(五)正在服刑、劳教的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计入人员。第十条 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报批程序:

(一)村民申请建住宅的,由用地者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小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张榜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再由用地者向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提呈已由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述同意意见的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二)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受理申请后,到实地审查申请人员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符合条件的,由国土资源所发放《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申请表》;(三)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部门、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审查后,逐级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四)农用地转用经依法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向申请人核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许可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批准后,须经所在地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实地放样定桩。涉及占用耕地的,经验收耕地补充地块合格后,才能开工建设。擅自施工建房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五)村民建房竣工后30日内,应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申请验收;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应实地检查是否按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验收合格后,村民应当申请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

《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许可证》一年内有效,过期自动失效。采取集中留地方式安置的村民建房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建设用地的报批程序统一办理手续。

第十一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宅基地:

(一)申请人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义务;(二)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符合本办法第八条家庭户型规定分户的(分户后父母身边须有一个有本村农业户口的子女);

2、因国家、集体建设需要原宅基地被征收的;

3、因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或者实施村镇规划、土地整理需要迁建的;

4、原房屋属旧房、房屋或被灾毁需申请原基改建、重建的;

5、迁入农业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经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承包田,同时承担村民义务,且在原籍没有宅基地的;

6、因外出打工、上学、被劳动教养、服刑等特殊原因将原农业户口迁出,现户口迁回后继续从事农业劳动,承担村民义务,且无住房的农业人口;

7、原本村现役军人配偶,且配偶及子女户口已落户在本村组、无住房的;

8、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宅基地申请不予批准:(一)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申请宅基地的;(二)申请住宅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三)涉及占用农用地未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的;(四)原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规定面积标准或能够解决分户需要的;(五)一户一子(女)有一处以上(含一处)宅基地;(六)将原住宅以出售、出租、赠与等形式转让或擅自改作生产经营用途的;(七)原有住宅拆迁时已按房屋拆迁安置规定进行重建安置的;(八)村民在原批准的宅基地以外有违法建筑而又未先行拆除的;(九)户口虽已迁入,原籍住房未拆除或依法转让,不履行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等义务的;(十)夫妻共有一处宅基地,虽有分列的户口,再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的;(十一)原住房长期空置,无人居住的;(十二)其它不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宅基地使用权;(一)为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占用的宅基地;(二)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进行村镇改造需要调整的宅基地;(三)农村村民一户一处之外多余的宅基地;(四)未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的宅基地(不可抗力因素等特殊情况除外);(五)农村居民户口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后遗留的宅基地以及农村“五保户”腾出的宅基地。

因村庄改造、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原因收回宅基地的,应由建设实施单位对原土地使用权人给予适当补偿。第十四条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予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宅基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因农转非、接受继承房产或经有批准权的部门已经批准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内土地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只能按原批准宅基地的占地情况使用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且不能对所属房产进行重新改扩建,房屋所有权灭失,土地使用权随之灭失。

村民住宅房屋所有权变更,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变更,村民住宅房屋所有权转让必须符合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

第十五条 城镇(含城市、县城、建制镇)规划范围内的村民申请住宅建设用地的,应同步向所在地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镇(含城市、县城、建制镇)规划范围内的村民建设住宅必须同时持有《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方可施工。

第十六条 村民经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原建筑物必须自行拆除,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原建筑物未按上款规定自行拆除的,不得为新建住宅发放土地使用权证。

第十七条 鼓励村民将原有农村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复垦后可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明确交土地复垦者承包经营使用3-5年,使用期满后由政府收回,并可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按当地当年耕地开垦费标准对土地复垦者实施奖励。积极引导村民整理、开发土地,用于补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指标。

第十八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以少批多占、骗取批准等方式非法占地建房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一条 国有农场、林场、渔场职工在场内建设住宅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条 本指导意见由长沙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005-7-16 0:0 来源: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鲁政办发[2005]48号

发布日期:2005-7-16

执行日期:2005-7-16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后,我省的生育政策继续实行“双轨制”管理,即仍然按照《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实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同的生育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执行一孩怀孕登记、二孩生育审批制度,不断加大政策推动力度,进一步强化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积极做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全省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各地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贯彻落实本通知的情况,请及时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七月十六日

关于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

员会

(2005年6月24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鲁发〔2005〕17号,以下简称《决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部关于在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国计生发〔2001〕12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67号)精神,确保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4年8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7号),确定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现一体化管理,并要求人口计生等部门将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实施相应政策的依据,由目前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尽快统一到以居民是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来划分。这项改革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降低农村人口比重,有效改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有

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打破“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将会对“双轨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影响,使过去靠户口身份界定生育政策的做法失去依据,如果不能及时搞好信息、统计、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还有可能发生少数人钻政策的空子违法生育等情况,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各地要站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在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政策,既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又要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我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二、正确理解和执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下的“双轨制”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是规范和调节公民生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现行的农村宽于城镇的生育政策,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省《条例》)都明确规定,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既不能放宽,也不能收紧。这是国家和省立法的基点,是我国人口政策变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这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过去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改为按照常住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即“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但是,计划生育的政策仍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生育政策规定,坚定不移地实行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同的“双轨制”生育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自觉执行国家的生育政策。要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认真搞好计划生育的管理衔接,确保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防止个别人借改革之机违法生育,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要根据省《条例》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正确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是指长期在农村生活居住,户口依法登记在村民委员会,依法承包经营分配农村土地(包括田、土、山、水等)或不以投资为目的连续承包经营投标土地5年以上且没有转包,并且确实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适用省《条例》关于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其他居民适用省《条例》关于城镇居民的生育政策。城镇居民到农村登记户口但是未达到上述农村居民条件的,不享受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农村居民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成为城镇居民后,不再适用省《条例》中有关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但在登记为城镇居民之前已依法取得的二孩生育证,并且在登记为城镇居民时已经怀孕者继续有效。对那些已经基本没有土地且以二三产业或土地补偿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城中村”以及其他失地农村居民,应积极完善低保等城镇居民的条件,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将其转为城镇居民,调整实行城镇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应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常住人员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本村出生且户口未迁出的;与本村村民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的;本村村民依法办理领养手续且户口已迁入本村的子女;其他将户口依法迁入本村,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燉3以上成员或者2燉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三、切实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管理、服务的衔接工作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决定》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及政策、法律、法规,认真研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流动人口转移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各项衔接工作,确保工作平稳过渡,不出现漏洞。

(一)做好相关的计划生育工作衔接。按照鲁政办发〔2004〕67号文件规定,公安机关对现有的农业、非农业户口登记资料保留到2005年9月。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在2005年9月底前主动与公安部门进行联系,对育龄人口的户口性质情况认真衔接,及时掌握育龄人口户籍变动的情况。今后,要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及时对享受不同生育政策的人群进行衔接

和认定,逐步建立起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育龄群众享受计划生育政策身份管理系统。要对育龄妇女的基础信息逐个进行核实,进一步完善全省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并实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确保已婚育龄妇女适用生育政策身份界定准确无误。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后,部分农村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到城镇居住登记户口,户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计生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工作。户口迁出地人口计生部门要据实为迁出人口办理计划生育证明,及时向迁入地通报迁出人员的婚育情况,做好迁出人员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依法处理好遗留问题。户口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查验拟迁入人员的计划生育证明,主动向户籍登记机关了解新入户人员的基本情况,或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向原户籍地查询、核实其婚育、节育、奖惩等情况,及时将其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并向原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反馈情况。

(二)加强统计管理和人口信息工作,确保已婚育龄妇女管理服务全面、及时、到位。要严格执行省人口计生委统计管理的有关文件和统计口径,全面推行“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统计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村(居)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准确地采集、审核、录入、变更、上报信息,提高已婚妇女管理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时率,堵塞管理漏洞,消除管理盲点。要依托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婚育、节育、奖惩等情况,保证管理工作措施及时、到位。要拓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采集渠道,搭建多部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加快计生、民政、卫生、公安、工商、劳动等部门信息联网进程,保证新婚、出生、新生儿落户、死亡、迁移等信息及时传输和交流。要建立人口预警机制,实行人口信息月报告、季通报、半年一发布制度,积极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及时掌握人口变动信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到位。为健全属地化管理体制,满足日益增多的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生殖健康的需求,要加快建立完善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步伐。按照互利互惠、资源共享、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联系,把计划生育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实现服务范围的全面覆盖。通过单独设立、依托公共卫生机构等方式,设立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或中心,切实承担起计划生育咨询、随访、药具发放等任务,指导区域内已婚育龄群众及时落实安全、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定期开展避孕节育医学检查,搞好孕前服务和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四)确保社会抚养费征收及时足额到位。对户口迁移前违法生育的当事人,由原户籍所在地依据省《条例》和《山东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将社会抚养费足额征收到位。对转为城镇居民之前违法生育的当事人,已经依法作出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的,原决定继续有效;未做出征收决定的,按照违法生育时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上一统计公报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计征社会抚养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征收。当事人在一地已经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被征收社会抚养费。

(五)认真落实各项奖励与社会保障政策。农村居民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城镇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和《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接受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四、切实加强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做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的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各级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通报出生登记中未持《生育证》、《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人员情况和其他有关数据;农业部门要积极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农村居民的认定工作;民政部门要进

一步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监督,及时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人口出生信息,与人口计生部门配合及时对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夫妇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工商、城建、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要充分利用户籍制度改革的契机,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整理完善工作,搞好衔接,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密切关注各地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下载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沙市公安局关于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