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

时间:2019-05-12 22: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

第一篇: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

康保“四举措”实现劳务经济和县域发展“两手硬”本报讯(通讯员韩有平)康保县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

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从打造就业大格局,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入手,采取输出与回流并举,走出了一条“输出、积累、回流、创业”的发展路子,实现劳务输出和县域经济发展“两手硬”。据统计: 2011年,农村向非农转移5000人,在县外输出劳动力总计7万多人,从业人员平均每年挣会纯劳务收入4.8亿元,直接拉动了全县经济增长。

康保县共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多人。为改变农民贫困面貌,加速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这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劳动力外出转移。一是抓载体为劳务经济发展搭建基础平台。全县建起了以15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为中转站和327个行政村为辐射点的三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做到县有人才信息库,乡有人才信息台账,村有人才信息卡的人才信息系统。二是抓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实现劳务人员由粗放型向技能型转变。以县职教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农广校为培训基地,精心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强化订单培训、职业技能、定向式等多种形式培训,2011年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4300人。目前,已为北京、天津、大同等周边地区的用人单位累计举办定向培训班130期1万多人次,涉及土建、城镇绿化、电焊电工、保洁服务、缝纫工等急需工种,通过狠抓培训就业,有效地提高了输出人员素质。三是拓基地强化输出空间,实现劳务输出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在劳务输出过程中,该县推行“面向周边,服务京津,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理念,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与北京、天津、内蒙、山西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加强沟通,逐步扩大输出基地规模。在域外共建起输出基地11个,仅北京、内蒙、山西等省外基地就有8家,与100多家企业进行了广泛接触,2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四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各乡镇《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提高考核责任,加大考核比重,把劳务输出工作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相挂钩。按照“输出、积累、回流、创业”的思路,这县积极鼓励外出能人回家乡创业办厂,“外出一人、带富一户,”“回乡一人,致富一方”,利用好外出劳务收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推动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县近7万打工大军中,有30%是通过能人引导走上打工之路的。全县外出返乡人员已达12000多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860多个,目前,“劳务经济”正占据县域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县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

第二篇:劳务经济发展需求及举措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从政策环境、法律援助到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劳务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同时,劳务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也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结合农民工实际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培训。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对金融知识的接受范围有限。虽然金融机构每年

都在开展声势浩大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但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却由于工作环境限制,难有机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农民工对基金、外汇及人民币理财等金融产品一无所知,对银行业务的理解仅限于存款、贷款和汇款,并且对其中的程序、要求知之甚少。在农村的金融宣传中,对象主要限于在家的老人、小孩和妇女,外出农民工接受不到,常常面临金融知识缺乏所带来的困惑与经济损失,如不清楚银行的结算方式,盲目携带现金;未接触外国货币,经常买入假外币;不清楚贩运、使用假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无意中触犯法律;不清楚利率的标准或计算方法,不清楚应该怎样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经常被诈骗分子实施银行卡诈骗,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希望从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上提供支持。目前,由于农民家乡的住房大部分不能被作为抵押物,金融部门对农民贷款绝大部分仅限于存单质押贷款和极少量的住房抵押贷款,农民取得贷款的范围小。在金融服务方面,对农民工的限制条件较多。如农民工在城里能存款却不能贷款,在城市创业难以得到贷款支持,而家乡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往往会因为人和项目都在外地而不愿放贷。对有一些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务工人员想回乡创业发展,也难以得到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他们希望金融部门能从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产品设计上多一些创新,以满足农民工的不同需求。

三是希望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绿色通道。外出打工人员挣得的劳务收入90%以上是通过银行、邮局汇兑方式寄回家。信用卡业务仅限于为郊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对于偏远山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如果汇划到离家较近的基层信用社,还得通过人民银行转汇,时间长,速度慢,效率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汇划业务尚未自成体系,电子汇兑业务、信用卡业务尚未开办,尽管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全国特约电子汇兑卡”的方式尽量为农民工提供方便,但由于结算方式的滞后,目前还不能满足当前劳务收入对汇划效率的要求,希望金融部门能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绿色通道。

充分重视和创新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适应劳务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市场需求,是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应探索和创新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

首先,要有明确的金融政策支持。作为金融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人民银行对农村劳务经济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比照“国家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担保贷款”那样,制定出台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政策措施,加强对银行业的窗口指导。要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和劳动者本人打工、创业及其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尤其注意在两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劳务培训环节。农民工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政府部门经费来源少,影响农民工培训的数量和效果。银行、信用社可根据这一需求,与各级政府劳务办协商,以培训基地、培训学校为借款主体,向劳务培训部门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外出民工返乡创业环节。对于民工创办企业的信贷需求,可简化手续,积极支持,加大信贷投入比重。对返乡创业人员创办中小企业或从事农产品加工,金融机构应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可以实行财政贴息制度,鼓励和扶持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第二,要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适时推出针对外出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障类产品。大力推进适应外出务工人员创办企业或建设项目所需求的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开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和同一区域、行业优质民营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加快金融业务网络创新,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结算方式,方便资金汇划。适时推出服务农民工的信用卡、低收费的电子汇兑业务等结算方式,开办代保管等中间业务等。

第三,根据农民工现实需要,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咨询工作。金融部门要体察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浅显易懂的金融知识短期培训及金融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发家致富和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加大对真假人民币知识、存贷业务、结算汇兑业务以及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条件具备时,还可进行人民币理财、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工增强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增强他们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辨别力,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篇:浅谈四举措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省**市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转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工业经济止滑提速、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四大举措”,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深入一线找对策。把“应对危机、止滑提速”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全面了解企业生

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深度发掘制约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症结和薄弱环节,针对企业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入驻困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止滑提速的意见》,切实加大对化工医药、丝纺服装、汽配及食品和农副产品等各类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止滑回升、加快发展。

二是协调要素保运行。针对当前各类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实际情况,及时编制《企业生产经营要素供应应急预案》,积极争取用电、用气、用油指标,科学安排,合理调控,努力为重点企业生产运行提供足够的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为了更好地解决好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全市及各县区政府及时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座谈会等,协调各单位通过资金拆借、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困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市财政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100万元,用于扶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争取政策抓扶持。用好用活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科学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全市有120个重点技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挤进国、省计划笼子。出台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纳税大户、重点技改项目进行奖励,支持企业满负荷生产,对节假日加班企业给予加班资金补贴,对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让利放权,充分激发工业企业发展活力。出台领导帮扶、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10条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平稳“越冬”。

四是跟踪指导强服务。开展“五讲五走进” 活动(即:领导干部讲形势、党员干部讲体会、专家学者讲专题、先进典型讲事迹、纪检干部讲警示,走进重点项目、走进优势产业、走进农村基层、走进企业车间、走进困难群众),组织“万名党员”帮助企业抓市场、拓订单、保生产。健全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服务机构在综合协调、跟踪服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完善企业在项目审批、费用收取等方面的服务制度,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发展环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全市有10000多人次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4000余件,为企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四篇: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务经济发展

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务经济发展

劳务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务获取收入的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也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劳动力输出获得收益而推动发展的经济。目前劳务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劳动报酬收入。外出务工人员是我国劳务经济的主体,在我国劳务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对于我国劳务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务经济发展的关系

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务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村人口走出农村、走向城镇的内在动因是比较利益的驱动。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客观实际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者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区向报酬比较高的地区流动。如果外出务工得不到预期的比较利益,农民就不会离开农村,劳务经济也不会产生和发展。而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确保其提供劳务后能获得应得的报酬,是农民获得比较利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消除农民对外出务工后能否获得劳动报酬的担忧,是促进农民外出务工,推 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实现规范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都在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规范化,这既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基本需要,也是劳务经济进一步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劳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规模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劳务经济的各种关系和行为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法制化。其中需要规范的关系和行为主要就是用人单位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关系和行为,就是如何依法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因此,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并使这一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劳务经济发展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务经济上新台阶的重要动力

劳务经济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目前正处于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多方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更全面系统地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实践证明,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维护不好,就会阻碍甚至破坏劳务经济的发展。例如一段时期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没有得到良好保障的结果。要扩大劳务经济建设的规模,让已经出去务工的人更安心工作,让没出去的人想走出去,就要切实搞好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使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不仅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还能用于自身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扩大外出务工人员规模,还有利于提高劳务质量,从而推动劳务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四)劳务经济发展推动和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

工作劳务经济愈发展,其规模就愈大,质量就愈高,产出就愈多;同时,也日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一方面将使各级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有利于政府拿出必要的资金来支持劳动保障工作;同时,也将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劳务经济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必将带动和促进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从而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

二、外出务工人员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度十分尖锐的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劳动用工管理混乱一些用人单位不按国家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要求与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要么不签合同,要么采取口头约定或者签订“生死合同”等形式来规避法律责任,减轻自己义务。据调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占12.5%1.还有一些单位把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推给“包工头”,给以后的外出务工人员维权制造困难;有的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混乱,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据统计,因劳动合同问题引发的上访占全部上访的比例为18%。

(二)一些行业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克扣和拖欠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现象,少数企业欠薪逃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从全国看,建筑、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拖欠外出务工人员工资问题比较严重。据北京市调查,2004年,全市建筑业有70万进京施工的外出务工人员队伍,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30亿元,人均被拖欠4000多元。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仍是进城务工人员最迫切的要求。在被调查的4473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0%的人反映去年以来工资被以各种理由拖欠,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金额1754元。除了拖欠工资报酬以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调查,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风险抵押金”,要求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全部扣除。实际上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拿不到“抵押金”,企业主会想一切办法迫使他们“主动”提前离厂。

(三)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合法的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外出务工人员普遍从事城里人不愿从事的劳动岗位,劳动强度非常大,劳动时间也很长,最基本的休息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有些地方,外出务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在11个小时左右,每月 工作时间在26天以上。珠江三角洲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者占46%,没有休息日者竟占47%。另据一项调查,在建筑业中,外出务工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是10至12个小时;深圳多数工厂的外出务工人员每月工作26天以上,每天平均工时在11小时左右,均超出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

(四)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在频繁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中是主要受害者

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重、脏、苦、累、险等工种,如施工作业、井下采掘、化工有毒有害、环卫清洁等岗位。有的企业经营者为了减少成本,在有毒有害岗位大量使用外出务工人员,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造成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处于劳动强度大、劳保条件差的工作环境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尤其是经常面临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的危险。屡次发生的生产重特大安全事故,失去生命的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员群体。据报道,2004年1到6月份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的人数是平均每天350人,90%以上是外出务工人员。

(五)外出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障率普遍偏低

从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看,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的总体参保率为15%左右。部分搞得好的地区如广东、大连,参保率也仅达到20%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形式主要有3种: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新的外出务工人员专项保险制度和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参加失业保险的情况,尽管对外出务工合同制工人参加的情况尚 未作单独统计,但从外出务工人员总量来看,可以说绝大多数未参保。从参加医疗保险情况看,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还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已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尽管可以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但是由于只报销超出起付线部分的一定比例,外来务工人员仍然要自付一部分,对于难以承受自付部分的人来讲,实际上他也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从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看要好一些,但落实情况还不很清楚。从生育保险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未参加生育保险。

三、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劳务经济的发展,建议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充分认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妥善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切实做好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的工作。

(二)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

建议尽快制定发布《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农民权益保障法》、《企业工资条例》、《欠薪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重点是抓住以下两方面:在立法中加大对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及欠薪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制适用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推进建设等行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三)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建议当前及今后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应放在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上。一方面,应重点对建筑、中小型劳动密集加工企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拖欠问题定期进行严格的监察,既要解决旧的拖欠,又要防止新的拖欠;另一方面,要重点对某些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克扣外出务工人员工资问题以及工时过长、不支付加班工资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监察。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举报投诉用人单位拖欠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外出务工人员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的建设。首先,推广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包括欠薪保障制度和工资预留保障金制度。其次,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所有企业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企业,应建立员工工资台帐,将员工工资发放情况张榜公布,并向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劳动保障部门应建立定期抽查制度。第三,建立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将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实行分级建设、信息共享。对出现工资发放信用缺失现象的违法企业,降低其信用等级,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其资质或营业执照,并依法向社会迅速曝光。

(五)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迫切需要和可行性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保险项目。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十分复杂,不可能一步到位与城市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在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方面应坚持分层次实行不同政策和分阶段、有步骤逐步推行的原则。分层次就是区分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分阶段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作为近期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与我国劳务经济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我们应将其做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下载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康保四举措实现外出劳务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