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合同立法与企业应对措施”高级研讨会收获甚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劳动合同立法与企业应对措施”高级研讨会收获甚丰
作者:孙 雁
来源:《职业》2006年第11期月21 日,由本刊主办的“劳动合同立法与企业应对措施高级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是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出台,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举办的。会议层次高、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气氛热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达到了深入剖析劳动合同立法、让企业代表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并调整管理方式的目的。
层次高 内容丰富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会会长姜俊禄作为我们的主讲嘉宾之一。他给与会企业代表详细解析了劳动合同立法的最新调整内容,并给企业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方面的专家,还给与会代表指出劳动合同立法的关键点,并把劳动合同立法的最新趋势和信息带给代表。
新浪的人力资源总监段冬、NEC 通讯(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曹来京、北京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张裕才等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作为会议的对话嘉宾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提问。
参会的企业代表大多数都是人力资源经理,也有一些总监级别的代表,其中有不少来自知名企业,如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奇瑞公司,蒙牛集团、中石化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他们现场与专家的精彩互动为研讨会增色不少。
形式灵活 气氛热烈
此次论坛突破了以往许多类似会议单纯讲座的形式。整个会议既有法律专家讲课,也有政府官员讲解,还有著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参与对话,以及企业代表现场提问,形式灵活,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认真的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将会有重大的调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方式、现行企业用工成本、用工模式等将带来全方位的影响。这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更加谨慎地处理好相关的劳动管理事务和劳动争议事宜。如何用好用足新的《劳动合同法》,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思路、预先应对,将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深思的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二篇:企业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毕 业 论 文
题目: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学 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届别 指导教师 职称
二○一二 年 五 月
摘 要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采用票据进行支付和资金清算的业务日益增多。本文以票据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指出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来自:第一,政策方面;第二,经济市场方面;第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和信用管理方面等。其次,本文归纳了应收票据风险的种类:第一,真伪风险;第二,操作失误风险;第三,管理不善风险;第四,汇兑损失风险等。最后,本文针对应收票据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核对票据真伪;第二,完善内部控制;第三,加强票据管理;第四,减少汇兑损失等。本文通过对应收票据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应收票据 风险防范 应对措施
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sell products and occupy shares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transactions including credit behaviors between enterprise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It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needs of business dealings only by bank credit.More and more corporations use bills to make payments and liquidation of fund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an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following the rules of “asking the question-analyzing the question-solving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the risk and prevention of notes receivable deeply.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Policy;2.economic market;3.The companies' own internal controlling and credit management.Second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notes receivable risk: 1.The risk of authenticity;2.The risk of operational errors;3.The risk of poor management;4.The risk of exchange losses.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isk of notes receivable: 1.Check the notes' authenticity;2.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ling;3.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bills;4.Reduce the exchange losses.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otes receivable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ed questions in depth.【Key words】Notes Receivable;Risk Prevention;Responses
II
目录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 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1.1 法律政策方面..............................................................................................................3 1.2 经济市场方面..............................................................................................................4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4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5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5 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5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6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6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6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7 2.6 信用管理风险..............................................................................................................7 2.7 汇兑损失风险..............................................................................................................7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8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9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9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10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10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1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12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12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13 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13 4 结语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III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有的法律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体现公司的财务价值,便于公司获取权益融资利益与债务融资利益,增强公司增长的资金支持,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应收票据随之产生。具体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当前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增长。企业使用票据,购方不必支付现款就可得到货物,其支付的承兑手续费较低,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其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融资期限掌握更灵活。一般来说,应收票据视为企业流动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现金流入增多,资产流动性提高,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这在需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对销货企业来说,大部分市场属于买方,供过于求,为销售更多的商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销货方接受买方的票据,形成企业的应收票据。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票据承兑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下半年增幅趋缓。本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8%;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6.7 万亿元,同比增长18.7%。承兑余额从年初的 5.6万亿元快速增长至8月末的历史最高值 7.0万亿元,之后同比增幅趋缓,年末承兑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 1万亿元,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在票据融资方面,《执行报告》指出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运行。2011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 25.0万亿元,同比下降3.8%;期末贴现余额为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金融机构加强对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年初票据融资余额小幅下降,第二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余额稳定在 1.5万亿元左右。年末票据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 2.8%,比年初下降 0.3 个百分点。票据市场利率在10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回调。由此可见,票据在企业往来结算中日益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正在走向完善,《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对商业汇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不断地对有关应收票据的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和修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各个业务公司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推销产品、占领份额,企业间赊销等交易方式日趋活跃,单一依赖于银行信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往来的需要,企业之间的结算关系正在逐步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具有较强支付能力和融资能力的票据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结算工具。但由于企业对不法商人的防范认识不足,在保证安全承兑收款等方面考虑较少。加之,许多业务人员对有关票据流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我国企业间票据支付还存在诸多问题。《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规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空白与不足,甚至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加上票据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涉及到贴现、转贴现、再贴现、背书转让以及到期承兑等众多环节,稍不注意,极有可能产生风险。应收票据的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日益重要,因此,有必要从应收票据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票据产生于 17 世纪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票据在经济活动中频繁应用。在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中,融资性票据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票据交易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H.Kent Baker,James M.Meyer(1979)认为贴现率对于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具有显著影响。他们结合金融基础理论,运用VAR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利率风险,分析了贴现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Mark Gertler 和 Cara S.Lown(2000)从融资理论出发,比较了企业内外源融资的成本和收益。
在国内,由于品种单
一、规模较小,以及违规操作等,我国至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学者们也开始纷纷致力于票据的研究和探索。我国著名票据专家秦池江从经济循环、企业的流动性需求、票据融资的担保、真实票据理论的局限性、票据融资的信用基础和票据市场的经济地位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发展票据融资、建立健全票据市场的经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济功能和运行机制1。严文兵等人认为通过放开融资性票据,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2。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票据的研究不是很多,而有关应收票据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应收票据出发,研究应收票据种类,分析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是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遵循的是先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对应收票据的风险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收票据风险防范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从法规政策、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接着,全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应收票据的风险种类;最后,针对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应收票据风险产生原因
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和债务、债权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应收票据本身的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应收票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3。在我国,影响应收票据兑现的因素很多,引起应收票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律政策方面
我国票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已经制约了商业汇票的正常发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会计准则》等法规虽对商业汇票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对企业的承兑保证金来源、比例、保证金存款的性质以及对相关违规问题的处罚等。加之作为其实施细则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企业在应收票据管理和结算 12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01期。
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3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 第09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中常常无所适从。由于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空白,使业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中涉及商业汇票的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法规本身的疏漏加大了现实票据业务操作的难度, 为事后监管留下了难题。也因此引起了有关应收票据的许多纠纷。另外,宏观金融监管政策体系不健全。经济政策支持的行业总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由此产生票据的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此外,关于涉外票据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票据法》属于国内法,当我国的《票据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发生冲突时,根据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我们需要先遵循国际法。我国企业在管理涉外票据时,需要了解和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公约等,利用国际法和国内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2 经济市场方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利用票据进行融资和投资业务越来越普遍。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票据更具有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与直接申请贷款相比,票据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申请商业汇票贴现的融资条件和成本更低,因此,票据在企业往来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应收票据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而由于企业投资融资带来的应收票据不能兑现的风险不可避免。部分企业盲目发展,利用票据贴现业务获得融资,但是由于宏观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投入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损失惨重。此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由于参与国际结算所面临的汇兑损益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1.3 企业应收票据核算方面
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不设置应收票据账户,在票据取得或背书转让时,手续不完备,无法清楚票据的来龙去脉,使得应收票据的核算缺乏详细资料,造成票据核算混乱。或者,企业虽然设置了应收票据账户,但是但不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使应收票据的种类、签收日期、票面金额、承兑人、利率含糊不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取得的应收票据不入账,或推迟入账,私自出借、挪用给企业管理者或其他企业用作非法抵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应收票据的承兑(付款)。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1.4 企业内部控制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密,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对应收票据的检查、监督只是流于形式。在内部审计的方面,没有对应收票据数据的正确性、内容的真实性、业务的合法性、主要账务处理的合规性,以及会计报表列示的恰当性进行清晰地确定,因而造成了潜在的应收票据风险隐患。企业相关的业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票据操作中主观武断,识假辨假能力差,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再次,企业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略对应收票据的规范管理,没有对购买方的信用、资质进行详细的调查,贸然与一些资产状况、经营前景、支付能力不详的企业合作,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应收票据的承兑风险。另外,企业有关应收票据的保管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传递不畅等也是产生应收票据风险的原因之一。
1.5 企业信用管理方面
我国主要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进行信用管理,企业很少进行信用管理,社会信用意识十分薄弱。据有关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企业有独立的信用核算部门,大多数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在信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应收票据的回收也就出现了问题。应收票据风险种类
2.1 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
应收票据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流出的概率。应收票据大都来自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逾期不能收回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能收回,周转资金不足。赊销虽然能使企业销售更多的产品,获得较多的利润,但是这些利润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支付更多的企业所得税等,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2 票据真伪的风险
汇票业务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假冒、变造、克隆票据等不法行为。商业汇票是带有一定格式的印刷票据,有的企业试图伪造新版汇票,篡改印刷票据。若企业缺乏专业技术,无法识别票据的真伪,增加了企业票据资金风险,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出票银行在票据内容上注明“真伪自辨”,这无疑又增加了企业甄别真假票据的难度与风险。
2.3 应收票据核算操作错误风险
有的企业混淆应收票据的核算内容和使用范围,一般来说,应收票据只包括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有的企业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不属于应收票据的经济业务列作应收票据处理,有的甚至将应收账款业务列作应收票据,或者将应收票据列为应收账款,或者将应收票据贴息套现后的资金流入用于冲减应收账款,导致往来账户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偷税的目的,刻意不对企业发生了应收票据业务核算或者不进行如实核算,虚减收入。按照现行制度,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是不能计提坏账准备,但有的单位为了虚增减值准备,将应收票据的余额也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从而达到虚减利润,偷逃税金的目的。这些不当的操作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应收票据风险。
2.4 票据保管与管理不善风险
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在防范方法上缺乏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内控措施不够完善,发现制度缺陷时,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没有从风险隐患的高度去认识间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就为应收票据发生风险开了方便之门。票据风险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相比其他流动资产,更加不易被人察觉。如企业长期不对应收票据进行盘点,在监管不严及信息不透明情况下,可能会给保管票据者提供了出借、挪用承兑汇票的机会和空间,如保管承兑汇票的人将承兑汇票出借、挪用或者抵押给他人进行套利。当企业发现的时候,有的票据已经不能收回票据,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5] 6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2.5 票据背书转让的风险1
背书转让,是指当持票人为了转让票据权利,而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就是在进行背书转让。在现今的票据业务中,由于相关业务人员不了解处理流程,或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随意进行操作,造成日常流通转让中存在大量有瑕疵的票据, 这些票据的瑕疵常常导致承兑人不按时付款或作为拒绝承兑的理由, 诸如背书人、被背书人填写不规范,背书所盖印章不符合规定,使用印泥明显不一致,背书不清晰不连续,这些都是经常隐匿的一些潜在隐患。一张票据经过多次背书转让,可能存在由于背书中的不连续或瑕疵被拒绝承兑的风险。企业为了收回欠款,要行使对前手甚至出票人的追索权,无疑增加了收款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为防范票据风险,对稍有瑕疵的票据,以各种理由拒付票款,甚至未出具拒付理由就将票据退还企业,使得企业无法实现票据承兑,持票人为了收回欠款,不得不选择司法诉讼,使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2.6 信用管理风险
应收票据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通过开展赊销业务,一方面增加了销售量,拓宽了市场占有份额,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票据评级尚待确立,对企业履约缺乏约束力,容易出现出票人因支付能力出现问题, 票据到期不能及时兑付或虽未出现问题但不愿兑付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商业信用不及银行信用,有的票据当事人信用观念差,不认真履行票据付款义务, 对货款能拖则拖,任意拒付、退票形成纠纷无处不在。加之,目前大量使用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承兑申请人不履行付款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 促使各家银行均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承兑对象、承兑金额。使得企业应收票据的承兑越来越复杂和困难,无法回收货款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2.7 汇兑损失风险
有些企业的大部分商品用于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是不可控制的风险。企业在收到外国客户开具的票据,或者办理托收等,在收取货款时,1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汇兑风险。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制。从企业收到票据,至到期日承兑,或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由于人民币汇率每天都在变化,票据的汇率可能与当时签约时的汇率相差甚远。因此,对应于一个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应收票据的汇兑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应收票据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3.1 贯彻落实制度办法
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应不断完善有关应收票据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切实维护票据的流通秩序和信誉。对有关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要督促商业银行采取相关的制裁,如暂停其使用某种结算票据,或者降低其信用等级。情节严重的,要在有关媒体上曝光,以督促其增强信用观念。这项惩罚举措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影响极其严重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针对目前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存在杂乱的债务链现象。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维护社会信用秩序。要使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优胜劣汰。只有那些守信用, 能履行信用关系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而不能履行信用、资不抵债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加强现场检查, 建立对违规票据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和处罚制度,加大对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力度。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能够促进企业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国家应统一准则,以便对应收票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合法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交易纠纷的仲裁,维护正常的交易运作秩序。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票据纠纷, 法律部门裁决的顺序是宪法一法律一条例一规章制度,避免因准则不统一导致执法结果不尽相同。
我国应加大力度宣传普及《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会计准则》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提高票据经办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涉及票据的业务越来越多,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我国有关应收票据
[9] 8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的制度办法也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它具备专业性和技术性,人们对它不能只是一知半解,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该开展强制性的培训,做好继续教育,使票据当事人能够与时俱进,学习金融票据案例,掌握最新的信息,强化风险意识,时刻提高警惕,做好票据的收取、保管和承兑工作。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伪造、克隆、变造票据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3.2 监控票据的收取
票据是否能够实现到期承兑,或者在未到期之前进行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与承兑人的信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尽量选择银行承兑汇票,而不是商业承兑汇票。因为,经过承兑后,银行承兑汇票的主债务人是银行,依赖银行的信用,企业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越小。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在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前,应该对客户企业的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避免与那些偿债能力低、信用状况差和恶意拖欠账款的企业合作。收取商业承兑汇票,则尽量要求客户出具见票即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对于客户出具的期限较长的商业承兑汇票,需要有银行出具的保贴函,以确保企业能向出具保贴函的银行进行贴现。应收票据实际上并未真正的成为企业的资金,在未到期之前,它是企业未实现的利益。大量应收票据的存在,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应收票据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失灵,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票据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应严格控制收取票据的数量,在客户的选择上做到“量少质优”。为促进企业能够到期足额收到客户的货款,企业在收取票据时,应注明关于保证金,担保、抵押等事项。
3.3 核对票据的真伪
票据的真实性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上,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且最大金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企业依法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鉴定。票据要平整洁净,字迹印章清晰可见,票面无折痕、油污等,票据无缺角、撕痕或其他损坏。审核出票人是否具有出票资格,票据的各记载要素是否完整,各种签章是否齐全,严格审查票据填写是否规范,如票据的行名、行号、汇票专用章等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签发日期和支付日期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有关知识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检验票据真伪的具体方法有:
一、查看票据是否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印刷厂统一印制,有防伪水印图形;
二、观看其纸张颜色、印章颜色和形状是否有异,观看汇票的纹印是否清晰,观看号码、金额部位是否有涂改迹象;
三、是摸汇票的纸张是否手感轻薄,号码区域是否有毛糙感觉,是否有明显凹凸感。
四、根据书写习惯,从字体的笔锋、笔顺、线条长短和倾斜度等判断是否是当事人真实书写。同时,为了防范伪造、变造票据、盗开票据或印章等形成的风险,企业对票面真伪进行检查后,应该委托银行鉴证和查询。
3.4 把握票据核算要点
应收票据可按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做好应收票据总账和明细账。当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商业汇票时,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借记“应收票据”科目,按确认的营业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企业取得应收票据时,无论是商业承兑汇票还是银行承兑汇票,也无论是否带息,一般应按其面值入账。对于带息的应收票据.期末按应收票据面值和确定的票面利率计提利息.并相应地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商业汇票到期时,企业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
3.5 加强票据的保管与管理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票据进行保管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保管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实票据业务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规程。企业按规定及时对收到的票据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应收票据登记簿应逐笔记录应收票据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期、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日期、贴现率和贴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现净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应收票据到期收清票款后,应在应收票据登记簿内逐笔注销。严禁将应收票据置于账外。票据管理人员应不定期对票据进行盘点,跟踪好应收票据的动态。对将要到期的票据及时提示支付,如果客户资金紧张暂时不能承兑, 则要求客户出具应收票据据延期报告, 注明延期的票据种类、金额以及支付的办法,若发现票据遗失,应及时通知付款人挂失止付。建立票据信息反馈制度,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的原则,将收款的期限与责任落实到人,并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手段,定期反映各单位收取情况,充分调动收款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回笼资金。同时,对于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按规定整理归档,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贴现申请人资料不完整或失效、无效情况。贴现办理后3个工作日内,要将贴现资料整理、装订、归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工作。已转让或者贴现的票据要在备查账户中登记说明,以便日后进行追踪管理。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聘请相关技能人员对应收票据进行分析利用,开展投资和融资活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6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关于资金活动和销售业务对应收票据作了相关规定。应收票据作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准货币资金的性质,而票据承兑人的信用不同可能存在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故此,应收票据应重点关注的风险是内部控制不到位,可能导致被挪用、侵占或者欺诈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需要企业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既要保证公司的正常高效运作,又要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监督,对于不能相容的职务,如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审计,支票保管与印章保管等,要遵循分离控制的原则,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二,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应收票据,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计划体系管理。通过风险评估,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培育风险文化,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第三,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财务部门需要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整合出有用的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财务部门可以定期向管理层报告企业应收票据收取情况。第思,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行监督检查,评价有关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应收票据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监督应收票据的管理情况,若发现有人私自挪用,或出借给他人等情况,应马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有关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重要环节实行有效的检查监督,严禁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3.7 严格审查票据背书转让的办理程序
把好票据流通中的背书关,对于接受转让的票据,企业要重点审查票据的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规范,票据上有无挖补、涂改等现象, 印章是否齐全清晰,印泥是否一致。企业一定要在被背书人栏内填写被背书人的单位名称,防止承兑汇票被倒买倒卖。背书必须是连续的,且不能有瑕疵,如果是在背书过程中产生的瑕疵,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通常情况下,票据背书中使用的印章主要有单位行政公章或财务公章,法定代表人印章或授权人印章,若背书人为个人的要加盖个人名章,凡违反规定的,即为无效背书。
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或“委托收款”字样的、已经被拒绝承兑、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绝对不得收取。严格把握凭证审查关,切实提高企业票据背书风险的防范能力。
3.8 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 则转变为应收账款,使应收账款的账龄大大延长, 对企业来说, 会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对客户作信用调查,了解客户的资信,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那些资信不明的新客户以及那些外汇紧张、地区落后、国家局势动荡的客户实行重点关注。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业务量,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采用5C对客户信用进行评级(5C包括:“品行”Character,指客户愿意履行其付款承诺的可能性;“能力” Capacity,指客户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资本实力” Capital,指客户的一般财务状况;“抵押品” Collateral,指客户为了获得商业信用而提供给予企业作为担保的资产;“经营环境” Condition,指一般经济发展趋势或某些地区的特殊政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针对客户信用度差异制定不同的销售政策和还款政策,企业还需要充分估计客户不能及时付款造成呆账损失的可能性。每月都必须对留存的票据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票据到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期承兑情况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调整。针对那些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采取更加严厉的结算政策,并将之列入黑名单,拒绝与之再次合作。
3.9 重视与银行的合作
只有在充分了解票据的签发人、承兑人和付款人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企业密切地与银行进行联系,不仅有助于增进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也有助于企业自身防范商业汇票的信用与市场风险。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企业在收到票据时应主动到银行进行审查确认,鉴定无误后方能办理相关商品交易。在银行相关人员指导下进行票据背书转让、保证等;其次,结合地区实际,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结算证等现代化支付手段。支付密码与结算证相比,在票据支付环节的增加了硬性控制,所以防范效力更强。目前, 在经济发达地区,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强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应严格执行已推广使用的结算证制度;最后,企业和银行应定期或者不定期核对往来账务。通过银行对账单和银行余额调节表,发现和查明企业未达账项, 及时使差错得到发现, 以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化解风险。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人民银行内联网系统,进一步将网络客户端延伸到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构建全国性的支付票据业务数据库,跟踪每一笔票据支付业务发生情况,为用户及时提供票据验证查询、支付情况查询、挂失信息查询、票据权利公示催告信息查询、不良支付记录等相关信息服务。
[5]3.10 减少汇兑损失风险
在接收涉及外币结算业务的票据时,出口企业要降低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企业应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政局形势、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和汇率变动等情况,若该国正处于政局动荡、周边环境紧张,或经济低迷、萧条等,企业应尽量避免与这些国家涉及有关票据方面的业务,从而减少应收票据无法承兑付款或贴现的风险。其次,企业在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时,要缩短票据付款时间,加快结汇速度,或者提高预付款比例,可以提供一定的现金折扣,激励外国购买商尽早付款。再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可以共同协商采取固定的汇率,这样可以避免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但这样也会使企业丧失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另外,企业可以与客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户协商采用人民币进行结汇1,这样就完全规避了应收票据汇率变动的风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语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赊销比例的加大企业有关票据的业务不断扩展,应收票据的风险必将日益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风险无能为力,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要我们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严格执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措施,注意积累防范风险的经验和教训,从引发票据风险的原因出发进行监控,并积极规避票据流转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风险,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应收票据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现金支付压力的优势,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应收票据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会日益重要起来。对于国内的企业,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应收票据风险规避体系,才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快速健康。
1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卜文辉,2004:《如何完善中国票据市场信用制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期。
[2] 卞春景,2011:《浅论应收票据的内部控制和核算原则》,《科技信息》,第05期。[3] 陈跃雪,2003:《票据背书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03期。
[4] 蔡尉菊、王之强,2001《浅谈企业应收票据的管理》,《中州审计》,第08期。[5] 程琳,2007:《“应收票据”的舞弊行为及其审计研究》,《 会计之友(中旬刊)》,第08期。
[6] 邓盛怡,2004:《 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加强票据风险防范》,《福建金融》,第12期。
[7] 房卫红,2009:《企业应收票据的风险规避》,《现代商业》,第09期。[8] 和河鱼,2008:《浅谈应收票据的管理》,《山西财税》第09期。[9] 李华设,2002:《浅议票据风险的防范》,《青海金融》,第08期。
[10]李国莉,2008:《融资性票据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第08期。
[11]秦池江,2002:《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第Ol期。[12]孙小梅,2009:《企业应收票据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冶金财会》,第05期。[13]王文清、姚永镇,2009《出口企业外汇结算应防范汇兑风险》,《财务与会计》,第08期。
[14]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2002:《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排》,《经济评论》,第05期.[15]朱亚、李金泽:《票据结算与托收法律风险防范》中信出版社,P106~108。[16]Charles Mulford, Michael L.Ely, Amit Patel, Mario Martins, 2005, “Customer-Related Notes Receivable and Reclassified Cash Flow Provided by Operating Activitie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7]Jinyu Zhu, Simon S.Gao , 2011,“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rporate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Research in Account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Volume: 11.[18]Rodney L.Crawford, Thomas R.Weirich, 2011, “Fraud guidance for corporate counsel review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reports”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 Volume: 18 Issue: 4.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马国芬老师。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马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指导和建议,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在不断修订中的到完善。可以说没有马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督促,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老师,你们不求回报,无私地把知识灌输给了我,为我打下了专业知识的基础。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素材,并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父母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第三篇: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管理与应对
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管理与应对
【原文出处】中国劳动
【原刊期号】20074 【分 类 号】F102
【分 类 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复印期号】200707 【摘 要 题】劳资
主持人:刘畅
嘉宾:杨杰 东方劳动法律网执行主任、律师
江山 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人力资源与咨询部律师
王敏 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薪酬主任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始终是劳动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地带,因此可以说是HR工作的敏感区域。由于会对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管理机制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及法律风险,考验着HR们的智慧。
主持人: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职工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那么这两种劳动合同之间有什么区别?
杨杰:有固定期限就是指在劳动合同中单位与职工明确约定了合同开始和到期的具体时间;无固定期限则是指单位与职工在劳动合同中只约定了合同的开始时间,而没有约定合同的到期时间。它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合同是否可以到期终止。依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结束的形式可以分为终止和解除两种方式,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了合同到期时间,在期限届满时合同自然终止。对于不愿继续使用的员工,企业可以选择合同到期不再续签。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由于没有明确的合同到期时间,因此也不存在到期终止,用人单位要想结束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就必须采取解除合同的方式。
江山:顾名思义,这两种合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劳动合同本身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期限。但在目前,对于无固定期限这种没有规定有效期间的劳动合同,很多人认为就是一种长期合同,这种想法存在一定误区。在实践中,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可能期限很长,甚至是终身合同;也可能期限很短,由于可以将短期可能发生的情况约定为合同终止的条件,在履行过程中,只要条件出现,合同即终止。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法律不允许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也就是不允许用人单位以此规避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承担的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法定责任。
主持人:企业一般会和哪些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哪些员工是法律规定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王敏:和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有三种:第一种是法定的,企业必须要与这些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第二种是酌定的,是企业认为这些员工十分优秀,虽然没有满足法定条件,但企业自愿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二种是短期的,这类员工的劳动期间通常无法确定,或者根本没有确定时间的必要,因此干脆签订一份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方便管理。
杨杰:一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法律规定在个别情形下企业和员工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一是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其二是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其三是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劳动者,企业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0条第二款)。这一强制性规定实质是对10年以上工龄的“老职工”所给予的一种特殊照顾,加上我国对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规定较严,因而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了一定的福利性。除《劳动法》规定的情形以外,部分地区如北京还增加了一些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使其福利性的色彩更加明显。
但企业一般不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工龄满10年的员工,用人单位常在合同到期时予以终止,不再续签;即使同意续签,很多员工也不敢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能与用人单位继续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此问题如何处理,各地存在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维持《劳动法》原有规定,现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由于历史原因带有福利因素,不利于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在解除条件未放宽的情况下,不应放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条件。如上海就认为,工龄满10年的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属有效,并且因为该合同尚在有效期内,故不能予以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放宽《劳动法》原有规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法定条件予以放宽,不必强求劳动者事先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请求。如天津就允许劳动者在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将其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主持人:为什么企业往往不愿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企业管理究竟是利是弊?
王敏:当前之所以大多数的企业倾向于与员工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对于那些技术骨干以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员工,企业当然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延长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因此一些企业认为最好一次性地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但是,这往往是企业方的一厢情愿,在没有合同终止时间的稳定性背后隐藏着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而不必支付任何违约金的危险;而对于那些企业并不看好的员工,即使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也会觉得受了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更不用说这种根本没有终止时间,并且企业一方解除条件更为苛刻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了。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与自己的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感冒”。
杨杰:企业不愿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解雇保护制度过紧造成的。法律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并且在很多情形下需要提前通知且支付经济补偿金。例如对一个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法律规定不能直接解雇,必须给其培训或调整岗位,在其仍然不能胜任工作时才可以解雇,并且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及支付经济补偿金。一旦员工不服导致劳动争议,企业必须就“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三项条件充分举证,否则就会面临败诉。而法律对合同到期终止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单位在合同到期时不续签合同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需要给予经济补偿,大部分地区也不需要提前通知,可以说合同到期终止的法律风险非常小。由于不论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都难以提前解除,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在合同期限届满时终止,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由于没有合同到期时间,企业想解雇员工就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企业更倾向于签订固定期限合同。
正是由于解除合同的法律风险太高,我国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员工而言使其处于超稳定的劳动关系之中,基本上不再有失业风险。而且无固定期限不是对员工的限制,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只要提前30日通知公司,仍然可以解除合同且违约成本较低甚至无违约成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员工有保障无限制,是一份利益最大化的合同。
而对企业管理而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是有利有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企业而言有利于吸引员工长期服务,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企业建立凝聚力机制和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长期规划。员工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之初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员工依法享有提前通知解约权,所以无固定期限合同对企业的利益是缺乏长期保障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弊端在于使企业丧失了合同到期终止这一维护企业利益的终极手段。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权最主要体现在可以给劳动者工作机会,对表现不好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再使用。但在劳动者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此时给劳动者工作机会就成了用人单位的义务,这无疑削弱了用人单位的管理权。当劳动者无须为自己的工作机会担心时,一旦他认为用人单位的管理行为与其个人的利益相抵触时,就很有可能选择消极或积极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抗,使得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下降。
主持人:既然无固定期限合同对企业而言有利也有弊,那么对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在合同续签时一般应如何处理?
杨杰:由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能到期终止,而劳动法规对劳动合同提前解除又予以严格限制,所以一旦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能要一直雇用其直到退休,因此对是否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必须非常谨慎,可以考虑进行专门的合同续签评估,企业在合同续签评估时对续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评估要求上可以有所区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告知员工的主管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共同对员工的长期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一般而言,用人单位应选择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员工、有特殊贡献的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替代性强的岗位,可以对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更换,在劳动合同到期时予以终止不再续签。
主持人: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问题也是《劳动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这部法律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江山:《劳动合同法(草案)》规定,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提出续签劳动合同时,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续延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二是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或者距法定退休年龄在10年以内的。三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续签的。
无疑,上述规定放宽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扩大了必须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劳动者的范围,对这种合同是一种鼓励的态度。因此不难想象,在这部法律通过之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不再是那些老员工和优秀员工的专利,而将变成劳动合同长期化的全员福利。这将使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管理发生巨大变化,劳动合同将从以固定期限为主转向以无固定期限为主,因此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完善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管理应对机制。
主持人:目前来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福利性质可能会使员工丧失工作进取的动力,那么,企业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应当如何加强日常管理?
杨杰:用人单位应当发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积极因素,避免出现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适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制度体系。
其一,设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文本。无固定期限合同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所以无固定期限合同文本必须考虑其长期使用这一特点,在内容表述上能适应长期使用需要,如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都必须进行特别设计。法律允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终止条件,由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存在到期终止,所以用人单位有必要在无固定期限合同中对终止条件予以详细约定。
其二,设计薪酬激励机制,加大考核部分。由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后,劳动者不必担心失业,为激励员工高效工作,用人单位必须对工资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绩效考核部分比重,绩效不好的员工只能拿到合同约定的基本工资,无法获得用人单位额外根据绩效支付的部分。
其三,设计严格的劳动纪律,规定对各种违纪行为的相应处罚,通过严厉的纪律处罚以约束员工的行为。
链接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不约定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20条规定,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只要达成一致,无论初次就业还是由固定工转制的,都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出于自愿,都可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此种情况订立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限制。关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限制和次数限制,在国家立法层面基本没有涉及,在地方立法层面也很少有相关规定。更多的是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条件的规定。
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在工龄要求上。《劳动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这个规定,劳动者要和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而且前提是合同到期,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合同。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6条规定:“根据《劳动法》第二十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龄的规定是,尚未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时,劳动者连续工龄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福建省规定要比北京宽,不需要同时具备连续工作10年和距法定退休年龄不到10年,而只要具备其一即可。
安徽省合肥市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龄的规定更为具体,对男年满50岁,女年满45岁的原固定工,企业应妥善安排其上岗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如果劳动者年龄达到要求,用人单位就应该和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没有对连续工作的年限提出要求。如果劳动者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0年以上,那么其规定和《劳动法》一致。这样就区分了固定工和非固定工,体现了对原固定工的特殊保护。
青岛市规定,原来是固定职工的,男年满45岁,女年满40岁,或者工龄满20年的,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者与所在用人单位协商订立。陕西省有类似规定,男性年满45岁,女性年满40岁,或在同一企业连续工龄满10年以上的职工,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里不仅没有青岛市的原来是固定职工的前提,而且工龄也缩短为10年。
深圳市的规定是,员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合同的,员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点和《劳动法》的规定相同。但是对于深圳户籍的员工有特殊的规定,就是男性连续工龄满25年,女性连续工龄满20年,且本单位连续工龄满5年,员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在时间要求上。《劳动法》的规定是在劳动合同到期后,劳动者可以要求和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原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劳部发[1994]360号)规定,对工作时间较长,距离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老职工,如果本人有要求,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规定,尚未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时,劳动者连续工龄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劳动者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较《劳动法》规定在劳动合同到期后才能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北京市的规定则放宽了这一条件,符合上述五种条件的劳动者,不需要等到劳动合同到期,可以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求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还有天津市《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职工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用人单位应向职工先行告知。如用人单位朱先行告知而订立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两个月内,本人向用人单位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求的,用人单位应予办理变更手续。
——从意思表示上。《劳动法》规定的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用人单位同意和劳动者续延劳动合同。原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1996]354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距离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老职工以及复员、转业军人初次就业的,只要本人单方意思表示就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和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大连市、海南省、广东省和广州市的规定和《劳动法》的规定相同,都是以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为前提。
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劳动者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时,可以直接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需要以单位同意与其续订劳动合同为前提。福建省也是与北京规定类似,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劳动者提出就可以签订,而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同意。青岛市、合肥市和陕西省也是类似规定。如果劳动者符合法定年龄或者工龄的要求,就可以单方面要求和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青岛市和合肥市对固定工和非固定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了区别规定。
——从适用对象上。《劳动法》只规定了一种,即连续在同一个用人单位工作了10年以上的职工。原劳动部《通知》增加了几类对象,包括工作年限较长,且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复员、转业军人初次就业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中增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初次分配工作的;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初次分配工作的这几种对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办法》规定,城镇退伍义务兵、志愿兵、转业军官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沈阳市中小学职工施行聘用合同制实施办法规定,患职业病者,因公负伤经有关部门确认部分丧失工作能力者,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里增加了职业病等情形,但只是对中小学职工适用。厦门则扩大了适用范围,规定职工因工伤、患职业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应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重庆市职工权益保障条例》规定,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人单位应当告知职工有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职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解除条件。我国《劳动法》第25条和第26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七种情形,第29条又以反向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禁止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的三种情形,是我国以成文法的形式对解雇原因做出的具体规定。我国在解除条件上对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的限制远高于发达国家。就过失性解除而言,我国《劳动法》规定的惩戒解除情形下,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必须以劳动者违纪、失职达到严重程度为前提,对于劳动者失职,企业还必须同时证明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失。
一些地方立法对劳动合同的解除有更严格的限制。如《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能适用于过失性解除,用人单位不能适用《劳动法》规定的非过失性解除,如医疗期解除、不能胜任解除,客观情况变化解除和经济性裁员。《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解除的情形增加了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任期未满的规定。《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中增加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应征入伍,在义务兵役期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退伍后初次参加工作未满3年的;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初次参加工作未满3年的;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且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5年以内的。《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中关于禁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增加了劳动者在享受法定休假、探亲期间的。《辽宁省劳动合同规定》增加了复员、转业军人初次参加工作未3年的,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经济补偿金的规定。我国《劳动法》规定在五种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解除;劳动者不能胜任解除;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除;经济性裁员情况下解除。在我国,只要劳动者不存在过错,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对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做了规定。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一般是以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但在医疗期满解除、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经济性裁员解除三种情况下,在计算基数方面提升了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如果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用人单位须以本企业月平均工资为计算基数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不论差多少天都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五种情况中,除双方协商一致、劳动者不能胜任两种解除情况受12个月封顶限制外,医疗期满、客观情况变化和经济性裁员解除均按工龄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上不封顶。
各地经济补偿金的立法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在继续提升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而还有一些地方开始降低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
继续提升经济补偿金的地方立法,主要有《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它规定在所有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如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都以企业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数,也就是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都提升到以企业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数的高度。青岛市规定,在医疗期满解除、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经济性裁员解除等情况下,对在本单位工作10年以上的老职工,从第11年起,每满1年加发相当于本人1.5个月的工资。
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则采取降低经济补偿金标准的做法:
一是缩小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从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范围来看,广东、江苏、福建三省都重新立法去掉了终止劳动合同也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缩小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
二是降低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从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上看,2001年底公布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除了劳动者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的特殊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也只采用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而不采用本企业平均工资作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而且作为计算基数的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是税后的。同原劳动部的规定相比,明显降低了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江苏省在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上规定只采用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而不采用本企业平均工资。另外,2004年公布的《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上没有采用本企业平均工资,只采用了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
三是缩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在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计算上,上海市明确规定,满6个月不满1年的期间才能算作1年,也就是采取了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以缩短年限计算的方法来降低支付标准。
从各地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情况看,各地立法纷纷放宽了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的要求,这样的理念和方向也是正在起草的《劳动合同法》所趋向的。要从根本上推行无固定期限合同制度,必须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分开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严格限制解除,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赋予双方平等的解除权。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条件应当正当化而不是合法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用人单位愿意和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才能达到双赢,促进劳动关系良性发展。
普利斯奇正携手浦发集团,引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新航程
近日,普利斯奇正与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eHR项目,全面提升其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浦发集团)是1996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998年开始运行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9.9亿元。截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253.72亿元,净资产141.26亿元。浦发集团经营业务涉及土地开发和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管理、建筑施工、金融、高科技环保和进出口贸易业务,是浦东新区唯一拥有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
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组织规模稳健扩张,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和需求也随之加大,集团迫切需要借助eHR系统来加强管理。于是,经过多方考察后,公司决定采用普利斯奇正公司作为集团eHR的供应商,由普利斯奇正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浦发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中国劳动,2007.4)
第四篇: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会议纪要
走出资源整合的误区与盲区
——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
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0年6月9日 地点:太行大酒店西楼 参会人员:
董玉明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忠良 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法政系教授 樊云慧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志荣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法律顾问 王晶莹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法律顾问 李斌宇 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高继改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成俊铭 山西梅园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 潘曙光 中汇大地矿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张孝铭 太原梗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监审部经理 李建设 太原梗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 张 辉 《山西煤炭》杂志社责任编辑 中吕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 主持人:
高剑生 中吕律师事务所主任
针对目前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在新公司登记设立时遇到的法律困扰和对如何处理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债务方面存在的困惑,中吕律师事务所于2010年6月9日在太航大酒店举行了主题为“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讨论,与会人员对以下问题达成了一致认识:
一、煤炭资源整合中的企业兼并重组应当采取什么形式?
“兼并”不等于“合并”。晋政发【2008】23号文件规定了“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兼并重组模式。在去年的兼并重组过程中,主体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的重组方式:对于单独保留矿,一般是股权收购,通过控股实现对其的控制,并保留其主体;对于整合后要求关闭的矿井,主体企业特别是“5+2”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主要采取的是资产收购这种风险较低的方式,采取公司合并这种方式进行重组的很少,原因在于:
1、整合主体不具备公司合并的条件。“5+2”集团都是资产规模几十亿的大型企业,而且很多不是直接的煤炭生产企业,仅仅是控股的母公司,不可能直接将被整合的煤矿合并在一起。另外这些主体都是纯国有企业,不可能吸收进被收购方的股东作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在实践中,整合主体一般是在股权收购单独保留矿之后,以其为主干,收购周边煤矿的实物资产,成立新煤业公司。如果资产包中没有单独保留矿井,则整合主体收购全部被整合矿的资产之后,新注册一个子公司,将资产全部装进子公司中。
2、很多被整合主体不具备公司合并的条件。《公司法》的合并仅指公司之间的合并。但是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煤矿目前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或国有制企业,有的在改制但还未完成,有的根本就没有改制,这种企业怎么和公司合并?此外,有些煤矿是基建矿或改扩建矿,公司法人主体尚未建立,更没法进行公司合并。
3、公司合并增加了整合主体的风险。即使兼并方的子公司能和被兼并方合并,也很少有企业采取这种方式。《公司法》对公司合并有以下规定:
第一百七十四条 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一百七十五条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也就是说,整合主体要承担被整合方全部的债权债务,这样无疑给主体造成了沉重的财务压力。有人认为债权人没有在公告期间内提出清偿要求的,债权就会消灭,不能获得清偿,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法律规定合并前应当公告,债权人接到通知可以要求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并不是说债权人如果在此期间不申报债权就会产生债权灭失的后果。只要债权合法且在诉讼时效内,债权人仍可以要求合并后的公司承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煤矿的财务制度都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建账,其债权债务通过审计和评估根本无法明确。即使有帐的,很多债务也没有入账。例如煤老板向个人借高利贷,并不是全部用于煤矿,但是一般煤矿都要在借款协议上盖章作担保。有的是煤老板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都有煤矿的盖章。这些情况,在煤矿的账面上都没有体现。还有一些煤矿生产多年,由于账务不健全,没有缴纳税费,在收购之后地方税务局要追缴税款。这些或有债务调查不清,没有一个整合主体敢去签公司合并的协议。
经过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煤矿兼并重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整合方式,而不应一刀切地使用公司合并的方式。
二、资产收购中,收购主体是否应当承担被收购方的债权债务?
在此次资源整合中,大部分整合主体使用的是资产收购的方式。资产收购的优点在于,整合方通过购买被整合方的资产实现了对煤炭资源的控制,而且不需要承担被整合方的债权债务和人员安置。但是有人认为,资产收购之后,被收购企业变成了空壳,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资产收购是一种不值得推广的整合方式。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与会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资产收购会不会使被收购企业变成空壳?
与会人员经讨论认为,资产收购并不会使被收购方变成空壳。在会计上,企业的资产包括两部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企业的实物资产、采矿权属于非流动资产的范畴。企业将实物资产和采矿权出售,换回货币,虽然非流动资产减少了,但是流动资产却增加了(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无疑属于流动资产),而且货币的流动性更好,偿债能力更高。因此资产收购并不会使被收购企业变成空壳。
2、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公告具备什么效力?
与会人员认为,讨论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关键在于确定公告的效力,即资产收购进行公告的意义何在?
债权人基于公告得知公司合并的信息,就可以要求债务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这是公司法基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而作出的一个特别程序的规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合并都是优质合并,如果是弱弱合并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债权人利益受到贬损的情况,因此公司法对公司合并的公告作出了明确规定,其公告的意义也在于此。
资产收购属于一种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行为,资产收购行为并不会发生一方法人主体灭失的法律后果,这也是资产收购与公司合并的主要区别。因此,公司法仅对公司合并作出了相应规定,而资产收购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调整。既然是受合同法的调整,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就完全是基于交易方的意愿,如果交易方愿意公告,合同法也未作出禁止性规定。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是收购方公告还是被收购方公告,也无论公告期内有多少债权人前来申报债权,收购主体不会因被收购方的债务多就可以减少支付转让价款。原因很简单,即使被收购方有再多的债务,其公司名下的资产价值不会因此而减少,你买的是我的资产,一分钱一分货。举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甲现在名下有一处房产经评估值50万,同时甲在外负债20万,甲现在要将此处房产卖给乙,乙不能以甲在外有负债为由,就要求甲应当将房产低价卖给自己,这对于甲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现实中也不会有这么傻的人。房产交易和债务清偿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的人认为,如果资产收购公告期内债权人没有主张权利,则债权消灭。这种认识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资产收购要进行公告,更不可能规定该公告具有消灭债权的效力。另外从公司法对公司合并公告的规定也可以看出,债权人在公告期内不申报债权,并不会导致债权灭失。
基于以上分析,与会人员认为,资产收购中的公告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即使进行了公告也不会产生因不申报债权而导致债权灭失和收购方减少支付转让价款的法律后果。
3、资产收购的收购方是否要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
有人认为,债务应随资产走,因此,资产收购的收购方应当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这种认识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樊云慧教授介绍,“债务随资产走”是美国的一个判例确定的原则,在我国法律上并无类似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从字面上看,此条款似乎是确立了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但该条款仅适用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形,而且其前提是收购双方串通,通过资产收购逃避债务。本次资源整合中,作为国有企业的“5+2”集团,根本不存在与被整合方恶意串通逃避债务的情况。假如资产收购中收购方还需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那么资产收购也就失去了意义,收购方一方面支付了收购资产的对价,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资产收购中的收购主体是否有权对被收购方进行清算注销?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可见,清算和注销都是公司自身的行为,必须由公司自行组织实施,是否清算、何时清算、如何清算都是公司股东的权利。资产收购的收购方并没有组建清算组的主体资格,也不能成为清算组的成员,更不能代替被收购方去办理注销手续。
四、资产收购中,被收购方的债权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1、债权人要随时关注整合的进展。山西省资源整合的方案都已在政府网站上进行了公示,媒体也及时报道了整合的情况。因此,债权人应及时与收购双方进行联系,了解其收购方案及收购进展。
2、债权人应当及时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资产收购是一种买卖行为,应当受《合同法》调整。如果收购双方恶意串通,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资产,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则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七十五条的规定行使撤销权。如果被收购方在收到款项后既不改变经营范围也不履行清算义务,则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从而实现自己的债权。
五、新公司设立的程序难题如何破解?
有的企业提出,目前协议签完了,煤矿也接管了,但是在成立新公司时遇到了很大困难。资源整合的目的是提高煤矿规模,因此全省90%的煤矿现在都成了基建矿,基建完成后才能设立公司。要办理基建手续,必须通过十几个部门的审批,原先这些审批手续可以在领取基建手续后办理,但是现在全成了前置手续。尤其是环保、土地等手续,很难办下来。我省煤矿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区,其中不少分布在资源保护区域,这些区域属于限采区甚至禁采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了免于承担责任,不给企业出同意建设的文件,导致环保手续办不了。被收购煤矿的土地原先大多是租赁,即使有土地证也大多是集体土地证。国企收购之后这些土地手续全不能用。想办国有土地证,但是困难很大,直到现在也没办下来。土地和环保手续办不完,基建手续就办不了,公司设立不起来,采矿证过期就要被吊销,资源整合的任务就没法完成。
有的企业提出,新公司领取采矿证之后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安监部门让企业先提供生产许可证才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部门却要求企业先提供安全生产许可证才发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互相扯皮,导致新公司迟迟无法设立。还有企业提出,由于支付收购对价、技术改造、添置设备等等都需要大量现金,所以在收购时寄希望于过渡期政策,希望过渡矿井的产出能提供现金流。但是由于最近发生的矿难,政府为减轻责任,要求企业必须六证齐全才能生产,无疑是终止了过渡期政策,这使企业变得很被动。没有现金去补偿原股东和债权人,导致煤矿无法接管,整合工作无法完成。
另外有企业提出,整合方收购属于“十关闭”范围内的矿井,地方政府仍然要求其进行评估和补偿。但是收购之后这些矿井都要关闭,资源无法开采,实际上是整合方白白出了一大笔钱,这个损失谁来承担?国有资产的流失谁来负责?
对于以上问题,参会人员无法得出解决的方法。只能希望省政府能够及时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学者和律师等各方主体参与的会议,通过集思广益,破除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条条框框,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向纵深开展。
第五篇: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会议纪要
走出资源整合的误区与盲区
——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
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0年6月9日
地点:太行大酒店西楼
参会人员:
董玉明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忠良 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法政系教授
樊云慧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志荣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法律顾问
王晶莹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法律顾问
李斌宇 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高继改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成俊铭 山西梅园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
潘曙光 中汇大地矿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张孝铭 太原梗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监审部经理
李建设 太原梗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
张辉 《山西煤炭》杂志社责任编辑
中吕律师事务所全体律师
主持人:
高剑生 中吕律师事务所主任
针对目前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在新公司登记设立时遇到的法律困扰和对如何处理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债务方面存在的困惑,中吕律师事务所于2010年6月9日在太航大酒店举行了主题为“煤矿重组企业设立登记中的法律问题与债务应对研讨会”。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讨论,与会人员对以下问题达成了一致认识:
一、煤炭资源整合中的企业兼并重组应当采取什么形式?
“兼并”不等于“合并”。晋政发【2008】23号文件规定了“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兼并重组模式。在去年的兼并重组过程中,主体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的重组方式:对于单独保留矿,一般是股权收购,通过控股实现对其的控制,并保留其主体;对于整合后要求关闭的矿井,主体企业特别是“5+2”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主要采取的是资产收购这种风险较低的方式,采取公司合并这种方式进行重组的很少,原因在于:
1、整合主体不具备公司合并的条件。“5+2”集团都是资产规模几十亿的大型企业,而且很多不是直接的煤炭生产企业,仅仅是控股的母公司,不可能直接将被整合的煤矿合并在一起。另外这些主体都是纯国有企业,不可能吸收进被收购方的股东作为合并后公司的股东。
在实践中,整合主体一般是在股权收购单独保留矿之后,以其为主干,收购周边煤矿的实物资产,成立新煤业公司。如果资产包中没有单独保留矿井,则整合主体收购全部被整合矿的资产之后,新注册一个子公司,将资产全部装进子公司中。
2、很多被整合主体不具备公司合并的条件。《公司法》的合并仅指公司之间的合并。但是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煤矿目前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或国有制企业,有的在改制但还未完成,有的根本就没有改制,这种企业怎么和公司合并?此外,有些煤矿是基建矿或改扩建矿,公司法人主体尚未建立,更没法进行公司合并。
3、公司合并增加了整合主体的风险。即使兼并方的子公司能和被兼并方合并,也很少有企业采取这种方式。《公司法》对公司合并有以下规定:
第一百七十四条 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一百七十五条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也就是说,整合主体要承担被整合方全部的债权债务,这样无疑给主体造成了沉重的财务压力。有人认为债权人没有在公告期间内提出清偿要求的,债权就会消灭,不能获得清偿,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法律规定合并前应当公告,债权人接到通知可以要求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并不是说债权人如果在此期间不申报债权就会产生债权灭失的后果。只要债权合法且在诉讼时效内,债权人仍可以要求合并后的公司承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煤矿的财务制度都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建账,其债权债务通过审计和评估根本无法明确。即使有帐的,很多债务也没有入账。例如煤老板向个人借高利贷,并不是全部用于煤矿,但是一般煤矿都要在借款协议上盖章作担保。有的是煤老板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都有煤矿的盖章。这些情况,在煤矿的账面上都没有体现。还有一些煤矿生产多年,由于账务不健全,没有缴纳税费,在收购之后地方税务局要追缴税款。这些或有债务调查不清,没有一个整合主体敢去签公司合并的协议。
经过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煤矿兼并重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整合方式,而不应一刀切地使用公司合并的方式。
二、资产收购中,收购主体是否应当承担被收购方的债权债务?
在此次资源整合中,大部分整合主体使用的是资产收购的方式。资产收购的优点在于,整合方通过购买被整合方的资产实现了对煤炭资源的控制,而且不需要承担被整合方的债权债务和人员安置。但是有人认为,资产收购之后,被收购企业变成了空壳,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资产收购是一种不值得推广的整合方式。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与会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资产收购会不会使被收购企业变成空壳?
与会人员经讨论认为,资产收购并不会使被收购方变成空壳。在会计上,企业的资产包
括两部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企业的实物资产、采矿权属于非流动资产的范畴。企业将实物资产和采矿权出售,换回货币,虽然非流动资产减少了,但是流动资产却增加了(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无疑属于流动资产),而且货币的流动性更好,偿债能力更高。因此资产收购并不会使被收购企业变成空壳。
2、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公告具备什么效力?
与会人员认为,讨论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关键在于确定公告的效力,即资产收购进行公告的意义何在?
债权人基于公告得知公司合并的信息,就可以要求债务公司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这是公司法基于对债权人的保护而作出的一个特别程序的规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合并都是优质合并,如果是弱弱合并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债权人利益受到贬损的情况,因此公司法对公司合并的公告作出了明确规定,其公告的意义也在于此。
资产收购属于一种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行为,资产收购行为并不会发生一方法人主体灭失的法律后果,这也是资产收购与公司合并的主要区别。因此,公司法仅对公司合并作出了相应规定,而资产收购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调整。既然是受合同法的调整,资产收购是否需要公告就完全是基于交易方的意愿,如果交易方愿意公告,合同法也未作出禁止性规定。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是收购方公告还是被收购方公告,也无论公告期内有多少债权人前来申报债权,收购主体不会因被收购方的债务多就可以减少支付转让价款。原因很简单,即使被收购方有再多的债务,其公司名下的资产价值不会因此而减少,你买的是我的资产,一分钱一分货。举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甲现在名下有一处房产经评估值50万,同时甲在外负债20万,甲现在要将此处房产卖给乙,乙不能以甲在外有负债为由,就要求甲应当将房产低价卖给自己,这对于甲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现实中也不会有这么傻的人。房产交易和债务清偿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的人认为,如果资产收购公告期内债权人没有主张权利,则债权消灭。这种认识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国法律并未规定资产收购要进行公告,更不可能规定该公告具有消灭债权的效力。另外从公司法对公司合并公告的规定也可以看出,债权人在公告期内不申报债权,并不会导致债权灭失。
基于以上分析,与会人员认为,资产收购中的公告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即使进行了公告也不会产生因不申报债权而导致债权灭失和收购方减少支付转让价款的法律后果。
3、资产收购的收购方是否要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
有人认为,债务应随资产走,因此,资产收购的收购方应当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这种认识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樊云慧教授介绍,“债务随资产走”是美国的一个判例确定的原则,在我国法律上并无类似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债权人以新设公司和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从字面上看,此条款似乎是确立了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但该条款仅适用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形,而且其前提是收购双方串通,通过资产收购逃避债
务。本次资源整合中,作为国有企业的“5+2”集团,根本不存在与被整合方恶意串通逃避债务的情况。假如资产收购中收购方还需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那么资产收购也就失去了意义,收购方一方面支付了收购资产的对价,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被收购方的债务,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资产收购中的收购主体是否有权对被收购方进行清算注销?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公司因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可见,清算和注销都是公司自身的行为,必须由公司自行组织实施,是否清算、何时清算、如何清算都是公司股东的权利。资产收购的收购方并没有组建清算组的主体资格,也不能成为清算组的成员,更不能代替被收购方去办理注销手续。
四、资产收购中,被收购方的债权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1、债权人要随时关注整合的进展。山西省资源整合的方案都已在政府网站上进行了公示,媒体也及时报道了整合的情况。因此,债权人应及时与收购双方进行联系,了解其收购方案及收购进展。
2、债权人应当及时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资产收购是一种买卖行为,应当受《合同法》调整。如果收购双方恶意串通,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资产,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则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七十五条的规定行使撤销权。如果被收购方在收到款项后既不改变经营范围也不履行清算义务,则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从而实现自己的债权。
五、新公司设立的程序难题如何破解?
有的企业提出,目前协议签完了,煤矿也接管了,但是在成立新公司时遇到了很大困难。资源整合的目的是提高煤矿规模,因此全省90%的煤矿现在都成了基建矿,基建完成后才能设立公司。要办理基建手续,必须通过十几个部门的审批,原先这些审批手续可以在领取基建手续后办理,但是现在全成了前置手续。尤其是环保、土地等手续,很难办下来。我省煤矿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区,其中不少分布在资源保护区域,这些区域属于限采区甚至禁采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了免于承担责任,不给企业出同意建设的文件,导致环保手续办不了。被收购煤矿的土地原先大多是租赁,即使有土地证也大多是集体土地证。国企收购之后这些土地手续全不能用。想办国有土地证,但是困难很大,直到现在也没办下来。土地和环保手续办不完,基建手续就办不了,公司设立不起来,采矿证过期就要被吊销,资源整合的任务就没法完成。
有的企业提出,新公司领取采矿证之后要办理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安监部门让企业先提供生产许可证才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部门却要求企业先提供安全生产许可证才发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互相扯皮,导致新公司迟迟无法设立。
还有企业提出,由于支付收购对价、技术改造、添置设备等等都需要大量现金,所以在收购时寄希望于过渡期政策,希望过渡矿井的产出能提供现金流。但是由于最近发生的矿难,政府为减轻责任,要求企业必须六证齐全才能生产,无疑是终止了过渡期政策,这使企业变得很被动。没有现金去补偿原股东和债权人,导致煤矿无法接管,整合工作无法完成。
另外有企业提出,整合方收购属于“十关闭”范围内的矿井,地方政府仍然要求其进行评估和补偿。但是收购之后这些矿井都要关闭,资源无法开采,实际上是整合方白白出了一大笔钱,这个损失谁来承担?国有资产的流失谁来负责?
对于以上问题,参会人员无法得出解决的方法。只能希望省政府能够及时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学者和律师等各方主体参与的会议,通过集思广益,破除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条条框框,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向纵深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