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统制的毒害也愈来愈深。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之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把希望寄于落拓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怀着这种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现存最早的卧闲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末回乃后人伪作(见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作者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段话说明了小说的主题。作品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的。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象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作品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中科举的原因。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受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科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后来连教馆之职也失去了,只得给商人记帐。当他一见贡院号板,就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而当商人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到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范进也是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从此他就“平步登天”,有许多人来奉承他,不到两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由此可见,士子们的热中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臧蓼斋说他为什么要拚命花钱补个廪生时道:“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 1
县推官,穿螺蛳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也清楚表明了这一点。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作品中的马二先生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另一个人物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鲁小姐也在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八股文。甚至因丈夫八股“不甚在行”而愁眉泪眼,怨他误了自己终身。匡超人出身贫困,原也还纯洁朴实,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自从听了马二先生的“劝导”后,逐渐热中举业,后来得到李知县的赏识,追求功名富贵之心更热切了。为了府考,竟丢下重病的父亲。当他考取秀才后,就在杭州与那批斗方名士鬼混,选文章、骗饭吃。还跟潘三一起,假刻图章,短截公文,设计代考。以后又到京城攀高结贵,抛弃原妻,并恬不知耻地说:“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就这样,作者通过一连串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青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
作品还写了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窳败。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他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高要的汤和县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引起回民鸣锣罢市。彭泽县大姑塘附近两只盐船被抢,告到县里,反而挨了知县的二十大板。这些官吏就凭藉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性。即使不作官,他们也能以贡生、举人的特权,通过同年或师生关系,勾结官府,鱼肉人民。退仕的张静斋就是本乡的恶棍。严贡生横行乡里,他强圈别人的猪,没有借给别人钱却向人要利息,讹诈船家,霸占二房产业,是个典型的劣绅。
在讽刺举业中人物的同时,作品还用了大量篇幅刻划那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的人物。他们大都是科名蹭蹬的读书人,以风流名士自居,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娄
三、娄四公子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自命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假高人、假侠客尊为上宾,结果落了一场没趣。无数斗方名士靠胡诌几句诗,沽名钓誉。连医生赵雪斋,开头巾店的景兰江,盐务巡商支剑峰也假托名士,趋炎附势。作品通过他们的所谓诗酒风流的生活和招摇撞骗的行径,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士们的生活真实,指责了科举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除了儒林群丑外,小说还揭示了一些承平表象下的黑暗现实。官府衙门从上到下贪污成风。“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了钱就是官”,万青山由假中书变成了真中书。象潘三这类的差役,也处处为非作歹,把持官府,包揽诉讼。而真正做些好事,较为清廉的官吏,却往往没有好结果。肖云仙罚款,汤镇台被贬。至于广大淳朴善良的人民生活更是痛苦。小说中出现了投水自杀的农民,无法安葬母亲的杨裁缝,卖了儿子的倪老爹,山中剪径的木耐夫妇,作者都以深切的同情,描绘了他们活不下去的惨境。
《儒林外史》不仅有揭露、讽刺,而且有寄托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个贵公子,在他身上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性格。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他就捧出大量的银子来帮助他,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他轻视功名富贵和科举制度,在辞却征聘以后,“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肖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他骂那些学里的秀才作奴才,骂那热中功名的臧蓼斋作匪类。他反对多妻。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沈琼枝,称赞她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他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并不顾他人的讪笑,与妻子携手同游清凉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作品中的沈琼枝,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以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是个新的女性形象。
此外如讲究文行出处而轻视举业的虞育德、庄绍光和迟衡山等也是作者所肯定的人物,他们企图以祭泰伯祠的迂阔举动,来挽回世道人心,实际表现了吴敬梓思想中的落后一面。作品中置身功名富贵圈外的小商人和手工劳动者也是儒林群丑的明显对照。牛老爹、卜老爹和鲍文卿等都是忠厚诚笃的下层人物。作者借向鼎的口赞鲍文卿说:“而今的人,可谓江河日下。这些中进士、做翰林的,和他说到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无当;和他说到通今博古,他便说杂而不精;究竟事君交友的所在,全然看不得,不如我这鲍朋友,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鲍文卿爱惜人才,凭自己本领吃饭,认为“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而拒绝纳贿,鲜明地反衬出那些读书人的丧尽廉耻。小说结尾,儒林寂寞,市井中出现奇人。贫苦的季遐年,字写得最好,却不贪钱,不慕势。卖火纸筒的王太以下棋为快事。开茶馆的盖宽,无事就在柜台里看书、画画。裁缝荆元则敢于把他的“贱行”提到和读书、识字平等的地位。在理想的真儒、名士消磨尽了后,面对这些自食其力,不图富贵、不伺候人颜色,自由自在的人物,作者流露出无限倾慕的心情。
第二篇:《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
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
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第三篇:党思想内容理解
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在通过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或是生活中。
我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不能拿着新教材,却用老方法,不能常用“拿来主义”,不去创新。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
2.备课本,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特别是新教师,如果不对课本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讲课时就没有办法生动、有趣。记得刚做美术老师时,由于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我的美术欣赏课上的很不顺利。有一次学生说:“老师你怎么在上历史课啊”,这个问题深深的让我知道,我的美术欣赏课太注重对理论的讲解,太依赖课本知识,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于是认真研究了课本,平时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结合生活去讲解美术作品,让我的美术欣赏课真正成为学生欣赏水平提高的一个平台。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每节美术课后,我都认真总结每节课的优缺点,观察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各种环境下学生的参与度是多少,在不断不总结中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个人总结,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描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体察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在艺术中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抽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美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艺术特点(分析性)以及如何赏析抽象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把一滴墨水滴入一个盛满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墨水滴在清水中的形态和运动的过程。
问题1:
同学们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到的吗?(学生普遍采用的词汇有:轻灵,飘动、柔美、„„)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抽象同样的形象可以给人艺术的享受和情绪情感的体验,用形容词是因为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学做铺为本节课的教垫。
(二)讲授新知:
1、什么是抽象艺术? 由前一体验引出本课课题。
欣赏抽象艺术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问题
31》
1:从上面两幅抽象作品中你们读懂什么了呢?(学生会觉得很茫然,看不懂,不明白画家画的是什么,觉得一点艺术性也没有。)
设计意图:如果他们不能从画布上得到明确的信息,他们既会认为这样的绘画是无意义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体验,事实上每一个事物至于眼前的时候都会引起相应的感觉,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在进行艺术赏析了,在此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这些,只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已,至于如何解读抽象艺术将会在以后的环节突破。
问题2:什么是抽象艺术呢?(学生普遍的说法是:什么都不是,谁也看不明白的就是抽象艺术)
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理解并告诉学生抽象艺术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表现任何客观形象的艺术统称为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怎么诞生的? 问题1: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画,画上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从最初的茫然,接下来自然会产生疑惑,此时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即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出示一组图片:《少女的脸》《水果》、《带露珠的小草》、《一池湖水》
问题2:这四幅图片,分别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用语言对每一张画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池湖水》让人觉得宁静、清爽、觉得心情很舒畅„„教师分别把学生对四幅图片描述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问题呢? 3:如果用形容词提炼四幅画面的共同美感特征,你会用哪一个
(从黑板上提炼出的词汇,学生很容易发现他们共同的美感特征:清新或相类似的词语。)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由具体事物概括、抽离出主观感受的过程,目的是为理解“抽象艺术的,目的是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作铺垫。
问题4:
从不同的事物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清新”的美感,那么是不是“清新”就是少女的脸、就是一池碧水或是其它的什么呢?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他们会发现“清新”显然不是一个苹果或是其它具体的什么,这是不可逆的,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
因为不可逆的,于是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此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在解决本课p26页的教学难点:抽象艺术的特点——分析性。5:如何理解抽象艺术大师马列维奇“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完全隔离的。”这句话呢?(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理解大师的话,并用语言解读这段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解读大师的语言,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清晰,理解透彻,从而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观点。
问题6:
不能还原成具体的事物,那该怎样表现“清新”这样的主题呢?(具体的事物是行不通的,如果学生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基本的语言元素进行创作,而语言元素是在第二课的教学中学过的,例如:用颜色表现清新„„。)
师总结:
因为具体的形象不足以准确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这些“说不清是什么”的作品,以及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当然抽象艺术的诞生也不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有些抽象艺术的灵感是偶然间获得的,(简述康定斯基偶然“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结合美国波洛克的“滴洒艺术”加以说明)但是
在经历最初的偶然之后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然后进行有意的艺术创作了。同时照相机发明挑战了艺术家具象艺术创作的极限,于是促进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导致艺术内容的地位逐步降低了,除此以外音乐也给抽象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听爵士乐,结合《百老汇的爵士乐》加以说明。学生了解促成抽象艺术诞生的几个条件和因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带领学生再次欣赏两幅作品《红、黄、蓝构成》和《即兴之
31》(只出示作品,不出示题目,以避免因题目产生的联想,干扰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欣赏抽象作品,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赏析的过程中,抽象艺术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切忌把关于作品的资料一股脑的强加给学生,从而削弱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红、黄、蓝构成》为例,学生可能会说:“没什么感觉。”其实这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什么感觉是不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体察到:原来没什么感觉即意味着内心的平静、祥和、理性、单纯。当学生体验到这些的时候,教师把蒙德里安的一句话告诉学生:“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感觉是多么敏锐,情感是多么丰富。)
设计意图:观念上的澄清已经使学生逐步摆脱中国人“叙述性”的审美定势,开始关注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了。师总结:可见我们不是不能欣赏抽象艺术,而是我们误以为只有看的出来具体是什么才是看得懂了。
两种抽象艺术类型
冷抽象和热抽象的概念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已经介绍,在此不作过多解释。(学生进一步理解冷抽象:理性、冷静、科学的,热抽象是感性、情绪和运动的。)
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吗? 问题1:抽象艺术看上去如此的单纯和随意,是不是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让学生参与活动):
师总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抽象艺术能:一是因为具有偶然性,例如:泼洒在白纸上的颜料。二是因为抽象艺术更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感觉和意识,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愿望,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艺术语言表达这些情感和观念了。不能:一是虽然有偶然性,但是后还是经历了艺术家思考和总结,最终以一种理性的方式
表达出来。(结合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加以说明)。二是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和意识,但很难用恰当的形式把它准确的表达出来。
5、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
1、抽象艺术的创作有哪些规律?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基本的语言元素和形式手段本身有哪些特点及美感。
1、线的形态:
(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一组直线和一组曲线,让学生感受线条本身使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直线:理性、冷静、严肃、单纯,硬的 曲线:活泼、灵动、柔软、运动。欣赏冷抽象与热抽象艺术作品
2、色彩
红色:热情、饱满、冲动、不安全 黄色:闪烁、明亮、尖锐、娇气。
欣赏《1954》(作者克里福特·斯蒂尔)和《群猫》(作者冈察洛娃)。
3、构图
疏:简约、理性、宽松 密:紧张、压抑、局促
欣赏《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作者马列维奇)和《作品
36号》(作者波洛克)。
4、肌理
粗糙:朴实、稳定、笨重 细密:华丽、轻快、润滑
雕塑《击鼓说唱俑》和《和平少女》 师总结:
抽象艺术的美是借助艺术语言和形式手段自身的特性得以传达的,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建立起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恰当的运用点、线、面、色及形式手段,才能实现最初的创作目的。当然,实际的艺术创作要复杂的多,抽象艺术的美体现在: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是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正是由
于语言的抽象性,作品的不确定性,抽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难以把握,也更难于理解。
第四篇:评价思想内容(上)
评价思想内容(上)
【解题技巧】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传递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尽管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通常具有一些“共性”。考生只要在平时复习中把握住这些“共性”,在考试时从诗歌的所属类型入手,便会加大解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考生可以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相关分类,如:送别类、怀古类、山水田园类、边塞类等。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都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命制。因此,由“点”及“面”是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可行方法之一。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诗歌思想内容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诗人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考生只要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表明这两首诗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考生在答题时就有了针对性。
4.意象。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达凄凉、哀伤之情。考生平时备考时可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注释。要将出现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注释对考生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释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等等。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思想内容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是以乐景来寄托哀情。考生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诗人的真实情感。
设问方式: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概括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诗歌情感(产生原因+感情基调)。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题目中若有“哪些”“概括”等字样,答题时把情感内容一一概括出来即可,可不必作特别详细的解说。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②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1.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秋
□庾 信[注]
凄清临晚景,疏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注]庾信,南北朝诗人,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终老北方,此诗写于屈仕北朝之后。
1.简要赏析颔联中的“凝”“卷”两字。
答: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请概括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踏莎行 春暮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1.“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
答: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①光阴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肥滤?年泪。
[注]①九十: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答: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答:
第五篇: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红与黑得思想
写法上比较细腻,对任务心理刻画的很深入很细致。读起来让你深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作品人物内心描写,司汤达是先驱,对后代影响很大。
第二,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书中刻画了一个野心勃勃、自尊心极强的年轻人一心出人头地往上层攀爬的鲜明形象。
第三,作品的主干就是于连的两段爱情,对这两段爱情作者描写的极其细致,把人物刻画的十分饱满。而且这两段爱情也都比较特别、曲折,在文学史上也很有代表性。
第四,作品的语言。司汤达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这个头衔是实至名归的,他的语言是很精练和准确的,后代很多著名的人都很推崇他的,比如萨特...第五,就是所谓的现实意义。批判....这方面的评论就太多了。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人的评论都太偏重于阶级性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作者简介 在欧洲文学史上,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学习本节应充分认识司汤达对欧洲文学的贡献及《红与黑》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对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唯利是图,揭露了他们相互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这部小说反映了贵族和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了一些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的情绪,因而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下面将从具体的几方面来分析它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一、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
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斯丹达尔,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二、小说描写了对于当时现实社会的批判性。
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两种斗争一直贯穿本小说始终,复辟斗争。深深地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嚣张气焰,例如:在小说中的流亡国外的反动首领木尔侯爵回。到巴黎成为“法兰西”功臣,权势很大,政治上又极为反动。在大革命时期,反革命有功的外省贵族德·瑞那出任市长以后对下属趾高气扬,他常对他的妻子说:“只要他们收到我的钱,那他们就是我的仆人。”贵族和教会狼狈为奸,对人们进行残酷剥削,剥夺人民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在反复辟斗争中,人民追念大革命时代,崇拜拿破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反抗情绪。小说还从反动军营的惶惶不可终日烘托出了一场大革命既将到来,贵族政派和教会纷争不断,在日常谈话中,也离不开政治话题。在市长夫人与于连第一次分手的时候,语中充满了托孤寄子的悲凉情绪;在玛蒂尔德结婚时,也考虑到了大革命到来之后,于连就是她的保护神。这些细节的描写都反映出当时反动军营中的惊慌,也反映七月革命前夕的社会风貌。
三、小说描绘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体现了广阔性的一面。
从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描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并在这种复杂激烈的斗争背景上,出色的塑造了小人物于连的形象。主人公于连·索瑞尔是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怀有强烈的向上爬的个人野心,从小就崇拜拿破仑,想靠建立军功而飞黄腾达。但在复辟年代,他的希望不能实现,他看出只有通过教会的道路,才能达到目的。他把一部拉丁文《圣经》背得烂熟,当地神甫很信任他,介绍他到市长德·瑞那家里当家庭教师。不久,因和德·瑞那夫人恋爱,他被迫离开市长家,到神学院学习。后来他去巴黎,当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秘书,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和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发生爱情关系,侯爵只好赠给他土地、金钱、贵族封号和军衔。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威逼下写来一封揭发他的信,使侯爵取消了女儿和他的婚约。于连野心未遂,一怒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最后被判死刑,但他不向上层社会妥协屈服,拒绝上诉,营救和赦免,无畏地走向死亡。这时是他平民意识和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于连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的典型。复辟时期的斗争形势和各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使它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这种反抗和妥协都是以“我”为出发点的。
四、小说又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复杂面。
作家不同的出身,经历和处境,使得作家在思想观点上表现出复杂性。斯丹达尔幼年受启蒙主义思想熏陶,并受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雅各宾党思想的影响,对上流社会传统习惯和风尚十分厌恶。他的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大多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他揭露维立叶尔市的“唯力可图”,教会人士的权势财富,神学院的虚伪和狡诈,侯爵府的伪善和阴谋,启蒙思想和拿破仑实际的影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等等,这是他进步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这部小说对劳动人民作了嘲弄和丑化,对于于连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恋爱观有所同情和辩解,表现可作者和作品的局限性。
五、小说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作者以现实主义理论为指导,加上对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能够准确地判断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特征。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几个典型环境:“唯利是图的维里艾尔市,人间地狱--贝松尚神学院,阴谋伪善的中心--巴黎”,典型的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又紧密相连。例如:作者就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个小资产阶级的人物特征。于连是王权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形象,他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
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反抗和妥协,反抗源于社会对他的压抑,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因为象他这样的有志青年,如果出身在大革命时期,说
不定也可能是个拿破仑似的人物。可是在复辟时代,他却扮演了一个逆叛平民的悲惨角
色,蔑视贵族阶级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对社会
进行了绝望的反抗;民主主义的小资产阶级不愿意为劳动者的利益而变更整个社会,他
们的愿望就是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着就使得在他受到资产阶级抬举时显示一些妥协性。
作者通过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于连的性格发展之后,揭示出了小资产阶级的两面
性--反抗与妥协。
《红于黑》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成功的人物典型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从政治角度出发,分析现实,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典型题材,从爱情故事中表现政治主题,真实地再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揭露封建复辟统治的罪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时代特点和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