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结合云南地区现状,分析了云南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劳务市场;自主;制度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yunna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yunnan 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 construction labor services several suggestions.keywords: construction;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independent;system
1云南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建筑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据云南省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7年云南累积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36.3487亿元,年均增长13.7%,2008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建筑业完成产值559.22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230.87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9.2%,在整个“十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平均为7.6%,在西部省市中,云南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的速度快于其它西部省市,持续保持着支柱产业的地位。目前虽然我省劳务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
1.1观念问题
尽管社会对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初步的共识,但一部分人对进一步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仍存在片面认识。他们认为,劳务输出只是权宜之计、短期行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土地实行责任制后,农民务工务农自主,外出务工是农民自主行为,政府无需引导和组织,也难以服务和管理;部分地方政府因劳务输出所得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不明显,担心打工造成土地抛荒,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等等,由于这些片面的理解,因而对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重视不够,对劳务输出采取消极对待、放任自流的态度,缺乏主动。
1.2制度问题
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根源所在。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居民分隔为两个阶层,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较差,安全意识普遍较低,不能与城市的产业多样化、智能化相适应,使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城市的吸纳和保护,得不到同等的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影响了农民工的顺利就业。
1.3管理问题
政府在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范围过宽、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管理边界模糊、管理资源浪费、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忽视市场机制的准入和调节作用等问题。在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上,至今没有职责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也极不清晰,在政策制定上缺乏积极主动管控。由于这
些原因导致我省劳务基地建设、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农民宁愿守在家中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打工。2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明确劳务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1)发展思路: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重点培育,政策倾斜,组织输出,跟踪服务”的发展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着力促进建筑劳务基地率先发展,推动全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推动我省建筑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建筑劳务经济发展的引擎。
(2)工作目标: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基地建设,对已形成劳务输出的地区要有计划地选择条件好的市、县、乡、镇、村开发劳动力资源,横向扩大劳务基地规模,切实抓好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和务工人员的输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逐年递增,加快建立劳务基地的工作力度,做好调查研究,切实推进建筑劳务经济发展。
2.2 抓好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重点
加快我省建筑劳务基地的建立,发展劳务经济。我们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借鉴发达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回顾总结近年来我省建筑劳务市场建设发展的成绩经验,着力找准工作差距和存在问
题,立足现有发展基础,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研究制订建筑劳务基地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推动建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发展建筑劳务基地的领导机构,明确建设、财政、劳动、税务等相关部门及市、县、乡、镇、村政府职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工作经费。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要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劳务基地所在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切实做好牵头组织、指导服务工作,延伸管理服务触角,建立健全劳务基地基层管理工作平台。要制定和实施“建筑业强州(市)、建筑业强县(区)、建筑业劳务输出基地县”带动战略,对省内像曲靖、玉溪、保山等潜力好的州县,率先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2)要大力改善建筑劳务用工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监管,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加大劳资纠纷调解力度,保障建筑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结合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状况监管,促进施工工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立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已输出人员的姓名、从业地点、工种要逐人登记,造册管理,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倾听外出务工人员诉求以及劳务用工单位反馈的意见,及时弥补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切实维护劳务用工企业和劳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帮助其解决子女就学、就医、农忙季节家庭劳力不足等实际问题,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解除后顾之忧。
(3)要强化对市场拓展的组织指导,创建用工信息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搭建劳务用工对接平台,积极做好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及劳务基地之间的对接和推介工作,大力增进劳务基地与大型企业集团、工程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企业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发展建筑劳务协作关系,促进本地优势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与其建立长期合作、互助双赢的关系。
(4)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的舆论宣传。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与政府统计部门联系,用具体详实的数据,全面展示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家庭生活状况改善的积极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和支持建筑劳务基地的建立,激励和引导文化素质高、吃苦耐劳、年轻力壮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这对促进云南建筑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5)要站在打造建筑劳务滇军,创建滇军劳务品牌的高度,大力开展建筑劳务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采取送教下乡、送课上门、名师带徒、工地跟班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和改进建筑技能人员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劳务培训鉴定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培训基地,依托当地劳
动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学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建立劳务基地的地区除了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支持外,还要积极与当地劳动、农业部门协调,全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基金,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性培训,指导性培训授课工作宜选派长期从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或现场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并监督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专门计取,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统一用在各类培训上。
论文发表专家
第二篇:规范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建议-发表稿
规范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建议 尚永乐,陈心慧,刘永宁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266071)
【摘 要】 从我国建筑业劳务企业的形成来源出发,客观的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和职责,并为如如何规范其有利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关键词】 建筑劳务企业;企业资质;发展建议
Abstract: From the origin of construction labour service, its duty and significance are analyzed objectively,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standardizing its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gives references for the related people.Key words: construction labour service;enterprise’s qualification;development suggestion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建筑业行业法律法规逐渐完善,近年来,建筑劳务企业也不断壮大。但是建筑劳务企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普遍对现有制度的理解不透彻而带来的困难,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因为管理不规范而出现较多的经济纠纷,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规范建筑劳务企业,使其能够健康发展,尽快结束目前建筑劳务市场管理混乱无序状态,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和充分剖析,并尽快完善各项制度。现行建筑业资质下对劳务企业具体分析
1.1 建立劳务公司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鲁布格引水隧道工程中,日本大成公司的施工管理模式震撼了中国,1987年6月,李鹏同志发表了《学习鲁布革经验》的重要讲话,要求建筑行业推广鲁布革电站的建设经验。大力倡导一级管理两层分离,拉开了我国基建领域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序幕。
与此基本同期由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第六条明确提出总承包企业“一般不应辖有直属的施工队伍”。
1995年建设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试行)》将企业标准,划分为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综合类施工承包企业、专业分包类施工企业三大类。该《标准》没有劳务企业这一概念,对于建筑业原有企业职工分流,国家倡导总承包企业没有工人之后,如何具体实施施工作业,并没有具体的指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第(八)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七十八条,都要求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企业没有自有职工,如何能够自行完成主体结构的施工?《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及时进行了修订,2001年7月《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正式实施(95版标准废止),对原有资质进行修订,增加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
劳务分包资质中的十三个标准分别为木工、砌筑、抹灰、石制作、油漆、钢筋、混凝土、脚手架搭设、模板、焊接、水暖电安装、钣金工程、架线。按照工种进行划分,且基本上都是针对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工种。
200年版及2007年9月再次修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均将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并对其发承包关系、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
从以上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来看后分析,劳务公司应当是当一级管理两层分离之后,在施工总承包单位没有自有工人的前提下,为自行完成主体施工、确保工程主体结构质量而对应成立的劳务输出企业。
1.2 劳务企业的职责分析
《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劳务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太多要求,仅对各工种技术负责人有一定要求,且多为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员或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而对总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管理层要求非常明确。也就是说,劳务企业不参与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它不需要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责任。
为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于2007年2月下发“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关于对建筑劳务分包实行劳务工长管理的通知”,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应建立以劳务工长为首的施工现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行劳务工长负责制。“通知”明确了施工现场劳务企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现场管理调配工人以及核定分配工资。劳务企业并不参与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资质等级三序列中各企业劳务人员分析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规定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工伤、医疗、或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否则视为违法分包进行处理。但对劳务公司雇用的工人并没有提出同样要求。
一个员工是否真正隶属于一个企业,判断根据就是社会统筹保险是否由该企业缴纳。“意见”中之所以会有以上规定的尺度差别,经分析,笔者认为是出于以下原因:
(1)国家鼓励总承包企业做强做大,主要从事现场施工总管理、协调工作,“一般不应辖有自有工人”。总承包单位的主责是现场施工总管理,同时由于主体结构非常重要,所以还要承担组织主体结构施工生产的任务,对主体结构质量完全负责。专业工程,可在业主对分包企业能力认可的前提下进行发包,也可自行施工。
(2)专业公司的工人技术性要求更高,要求其工人必须是企业固定正式长期职工,较为稳定,便于技能培训,以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总承包如果自行施工专业工程,比如消防、玻璃幕墙,是需要该企业也具备该专业工程的专业资质,因为专业分包工程专业性太强,技术要求较为复杂。即当总承包自行施工专业工程时,既是一个总承包公司,也是一个专业公司。而总承包公司自行施工主体工程,并不需要拥有劳务资质。这其实都是与工人技能要求对应的。
(3)劳务企业是新生事物,对劳务企业进行扶持。
2001年7月《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正式实施,各省、市对劳务企业要求多数自2002年开始。
如青岛市2002年4月发布“关于规范建筑工程分包管理的意见”,要求以2002年7月1日为界限,之后新开工工程,将劳务作业分包给非劳务资质企业的,界定为违法分包。
江西、广东等部分南方省市,成立劳务分包企业的时间则更晚。(4)劳务企业的工人不稳定、流动性大,社保问题难以解决。
劳务企业的工人通常都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农闲务工,农忙务农,极不稳定。且农民工全国范围内流动,而各地对劳务人员投保要求尺度不一致,难以满足将来享受养老保险的时限要求。加上目前社会保险还不能够全国联网,也是社保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因素。规范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建议
3.1 对劳务资质进行修订
劳务企业资质自2001年实行至今已经7年,总体运行情况非常好,但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原有资质及相应工种相对现场实际情况稍显滞后,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是一个劳务企业三年发展规划,要通过用三年的时间来治理整顿包工头,农民工都归入劳务企业。
但是由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性,难以要求劳务公司给工人缴纳社保,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来界定工人是否真正隶属于劳务公司。而原有规定对管理人员没有太多要求,故亦无从界定施工队伍与劳务公司真实关系。
也就是说,对于“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这句话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资质标准中要求自有工人数量这一条,大多数劳务企业是有证无人,即使人证相符,也无法实质证明人员与企业的关系。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劳务企业资质进行修订如下:
3.1.1将资质标准整体变革为劳务作业,调整注册资金与承揽业务比例要求
将资质标准由目前的13个工种修订为不分工种,整体调整为劳务作业,主要分为:主体结构施工资质、装修施工资质、安装施工资质,还有其他对技术性要求不是太高的施工资质几个大类。
劳务公司主要职能是给总承包企业主体结构施工提供劳务输出、调配和工人工资分配管理,施工管理职能在总承包企业。只要劳务公司能够招到相应的工人(工人有上岗证或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即可,而并非一定要求它有某项特定的工种作业资质。
从目前劳务资质情况来看,一级和二级资质劳务企业在承揽业务能力要求上并没有区别,出于对劳务公司仅是对总承包提供劳务服务情况来看,其资质也不需要有等级要求。但是为了便于以后的资质考核,还是应该分级管理,建议修订后的劳务资质分成三个等级,在承揽业务上合同额与注册资金比例按照等级分别要求,将劳务企业承揽业务能力与资质进行挂钩,对于低级别企业进行限制,促进劳务企业走向正轨,做大企业。
目前劳务企业承揽业务能力要求为单项合同额不超过注册资金的5倍,这其中难免出现同一个工程签多份合同,而这种做法似乎也符合劳务作业的要求。但是企业注册资金和对应的抗风险能力是有限的,建议改为“同一总承包合同范围内的劳务分包合同总额不超过注册资金的5倍”,并对最终的结算金额进行限制。
无论资质如何修订,工人持证上岗是必须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现场出现一些作业,其技术特点和现有资质中的工种并非完全的匹配,建议可将现有劳务工种稍做调整,扩大作业能力,如砌筑,可以调整为:可从事砌筑及相近作业特点工作。
3.1.2 对市政、交通等专业工程设置对应类别的劳务企业
市政、交通等专业施工工序类似于房建主体机构施工,主要是劳动力密集,技术性较低。对于这类工程,建议成立相应的劳务公司为其提供劳务支撑,其资质内容直接按照市政劳务分包资质、交通劳务分包资质,等等。
3.1.3 劳务公司不应考虑给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承包公司提供劳务
(1)专业承包公司由于其专业特点,要求工人的技术性更高,要通过正规、长期培训,非固定的企业自有职工难以做到。目前社会上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工种如焊工、钳工等,都是企业的正式工人或者曾经是企业的正式工人,单纯的劳务工人,技术水平达不到这个层次,所以劳务公司应该仅能给专业公司提供一些辅助工种。
农民工的不稳定和流动性决定了劳务公司不具备培养高技术水平工人的能力,故不能给专业承包公司提供专业性质的劳务。这样做也促使专业承包公司完善自身队伍体系,更好的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劳务企业成立初衷应就是给总承包企业主体结构施工提供劳务输出,而且目前总承包企业远比劳务企业多得多,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来改善这种不正常现象。
(3)从长远来看,社会制度日益完善,全国范围内社会统筹保障体系迟早要建立,届时全民投保势在必行。如果所有的工种都通过劳务企业来输出,短期来看,壮大了劳务企业,专业承包也从工人不投保中受益。但是这样不单工人技术要求达不到,也将给将来缴纳社会保险增加难度。
3.2 对劳务企业工作内容进行严格界定
3.2.1 要求劳务企业原则上只提供劳务,实行劳务派遣
因为主体结构质量要求高,造成事故破坏性大,为了明确责任主体,劳务企业对于工程不承担连带责任,故劳务企业原则上只向总承包企业提供劳务人员,由总承包企业进行生产管理。
3.2.2 对劳务企业提供小型机具和辅助材料界定
如总承包企业需要劳务企业提供材料机械,可以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但仅限于不直接用于工程施工的辅助性材料和小型机具,并对其总金额做一定的限定,不超过工程造价的某一比例。
该种做法近似于劳务企业仍然是只提供劳务。加大对劳务企业的监管,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4.1 目前劳务公司主要存在以下管理问题
不要求劳务公司给工人缴纳社保,无从界定工人是否真正隶属于劳务公司。而原先规定对管理人员没有太多要求,故无从界定施工队伍与劳务公司真实关系。
劳务企业注册资金要求较低,违规成本太小,所以一旦出现纠纷,劳务公司往往采取逃避手段,不承担自己应有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4.2 对劳务企业的监管建议
劳务企业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拥有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就是一个管理完善、制度成熟的企业,就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但由于目前政府强调总包责任制,导致劳务企业内部发生问题后,劳务企业采取逃避手段推诿责任,不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4.2.1 提高劳务企业入市资金门槛
目前劳务企业注册资金要求太低,应该予以提高,即有与营业额相匹配的抗风险能力。
今后如果采用整体劳务资质,一项资质相当于目前十项,经营面更广,要求其抗风险能力更强。故注册资金也应大大增加。
一、二资质企业注册资金要求可以相同,主要是通过考核来督促企业管理规范。为了促进包工头成立劳务企业,三级资质的注册资金可以相应较低,但是承揽业务范围也较小。鼓励做起,也鼓励做大。通过加大注册资金,还加大了劳务企业违规成本,督促劳务企业履行其社会义务。4.2.2 加大对劳务企业管理人员管理
原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劳务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太多要求,加上社会目前现状难以对劳务企业人员要求全部统筹保险,所以不可避免出现挂靠行为。今后应加大对劳务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青岛为劳务工长)必须为企业正式员工,具有本企业办理的社会保险。劳务工长需要持证上岗,并纳入市场主体考核。
通过劳务企业管理人员介入,来规范劳务企业市场行为。也推进将包工头纳入劳务企业。4.2.3 加大对劳务企业用工制度检查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用工制度,明确奖罚,鼓励工人争优创先。政府定期抽查企业用工制度,并与现场用工管理检查相结合,督查执行情况,给予奖罚。
必须建立健全劳务企业的维权培训制度,强对劳务工人的人性化管理。农民工是生活在建筑市场上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且由于其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想所能达到的层次原因,维权能力较差,易偏激。
加强完善企业内部用工制度和教育制度,是目前一个艰难而又必须的工作,完善企业制度、提高农民工素质,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原本可以避免的事件发生。
4.2.4 劳务企业营业额纳入考核指标
目前部分劳务企业有工程临时找人,或者包工头揽了业务就来挂靠,没工程就遣散歇业,企业消极经营,内部人员机构都不完善。
在规范劳务企业的前提下,鼓励劳务分包企业经营工作。根据资质等级要求其营业额指标,做为资质考核升降级的一个依据指标。促进劳务企业做大,也由此加大其违规成本,逐步走入正轨。
4.2.5 建立劳务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要求劳务公司资质年检中“近一年承接工程项目情况”不得瞒报漏报,必须附有监理单位和总承包单位评价并进行抽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日常检查结果、劳务纠纷处结情况也列入资质年检。
对于失信企业,纳入预警名单,第二年如再发生同类事件,吊销企业资质。4.2.6 建立劳务企业激励机制
对管理规范、企业信用评价好的企业应大力扶持,如采取优惠政策、提升资质、宣传推广,帮助做好劳务品牌。鼓励外出施工。
4.2.7 社会保险全面实施后,劳务工人数量也应纳入考核指标
由于目前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统筹,而农民工来源较广,流动性大,投保是企业与职工本人共同负担,加大了双方的成本,但都不能从投保(尤其是养老和失业保险)中受益,所以推行社会保险还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青岛市政协在青岛范围内对农民工投保情况做了一个调研,并在青岛市委员论坛节目中播出,其中采访了不少工人,即使是工伤和医疗保险,农民工也是意见不一。反对者认为医疗保险每个月要扣个人薪酬的2%,而打工者普遍年轻,身强体健,基本不去医院。建筑业在工程项目安全报监前需要办理“建筑意外伤害险”,农民工已经有了基本保障。
但是社会制度日益完善,一旦技术成熟,建筑劳务人员纳入社保体系势在必行。届时劳务企业劳务人员数量也应纳入考核指标,劳务企业必须拥有与资质对应的具有该企业办理的社会保险劳务人员数量,该劳务人员在该企业工作的最短时间也应有规定。结束语
劳务市场随意用工、管理混乱现象,以及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与现行的各项制度不完善以及无法实现社会统筹保险分不开的。我们应该抓住目前建筑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严格监督,促进规范劳务企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作者简历:
1、尚永乐(1959-),男,山东平度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负责市场经营、劳务管理及相关工作。
2、陈心慧(1977-),男,江西吉安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劳务经理,从事劳务管理及相关工作。
3、刘永宁(1979-),男,山东潍坊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市场主管,从事市场经营及相关工作。
第三篇:全省建筑劳务 文档
硕果累累,河南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工作稳中有进
今年10月25日,在项城市召开的河南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不仅为全省的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提供了交流经验的平台,而且为全省今后的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省政府政研室、发改委、社科院、住建厅、各省辖市的建设主管部门、各劳务基地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相关领导及人员的到来更加突出了会议的重要性。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华平指出,搞好劳务基地建设,是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各级领导、特别是劳务基地县(市、区)的领导一定要从省情和自己的县情出发,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搞好劳务基地建设,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他表明,面对我国基本建设任务不断加大,对建设劳务的需求旺盛,而建设劳务用工出现紧张局面等的现实状况,全省劳务基地的建设发展路程任重而道远,但自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建筑主管部门,特别是劳务基地县(市、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部署等基础上,建筑劳务基地的建设成绩斐然。
通力协作,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成效喜人
据陈华平介绍,多年来,正是因为各基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地建设,把搞好基地建设当作发展劳务输出,振兴县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措施,采取成立基地建设和劳务输出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认真抓培训、大力发展劳务企业并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等做法,使全省的劳务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被北京、天津等用工城市和中建七局、八局等特大型施工企业确认,并签订协议的建筑劳务基地县(市、区)由17个增加到22个,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从430万人增加到650万人,每年出省施工人数由90万人增加到125万人,平均年递增7万人。年出省劳务收入由60.5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了123%。五年间,河南省向省外输出建筑劳务人数550万人,从省外获得劳务收入515亿元。同时,在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中,22个劳务基地占到了60%以上,出省施工人数和在省外创的劳务收入,基地县(市、区)都占到了90%以上。其中,2010年,项城市和林州市的输出建筑劳务人数就达到了30万人和16万人,获得了劳务收入29.6亿元和26.5亿元。尤其是被称为“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的项城,约有30多万项城防水人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声誉活跃在全国各地,占据全国2/3以上的市场,一部分人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
世界。另外,22个县(市、区)的600多个建筑企业合计每年直接上交的税金都在20亿元以上,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创劳务收入250亿元左右;2010年,22个基地县(市、区)建筑业产值达到了915亿元,县均达到了41亿元,比2005年县均21亿翻了近一倍……全省劳务基地的建设成效喜人,大大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劳务基地建设工作
会上,陈华平强调,近几年来,尽管全省的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用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劳务大省,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等省情来衡量,河南省的建筑基地建设工作仍面临着个别劳务基地管理机构不健全、龙头企业不强、部分劳务基地劳务企业少、输出队伍组织化程度较低、建筑劳务后继乏人等问题,要想做大做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首先,要从发展县域经济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高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色劳务,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就越专越精,技术不专不精,没有特色劳务,就会失去市场。因此,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把握建筑市场发展规律和方向,按照建筑市场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发展特色劳务队伍。
其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基地建筑业做大做强。陈华平说,如果全省每个劳务基地县都有几个一级企业或特级企业,每年能在外边承接50—100亿的工程,不但县里的产值上去了,利税上去了,建筑业做大了,而且可能直接带出10万、8万的劳务队伍。这些劳务队伍要靠劳务企业组织,更要靠总承包企业带动向外输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建筑劳务输出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要像林州、长垣、安阳、滑县那样通过改制、重组、兼并、联合、积极培育和组建资质级别高,资金实力和装备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在全国建筑市场上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
再次,要进一步发展劳务企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务队伍素质。2003年以来,河南省劳务企业总数已发展到2900多家,但是与5000多家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相比,这个数目远远不够。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建筑市场的比例,总承包企业和劳务企业应按照1:10的比例进行分配,全省目前有2600多家总承包企业,若以此类推,河南省的劳务企业应该达到2万家以上,而全省的劳务企业却不足3千家,所以,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组织、宣传、引导等工作。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培训基地和职业学校建设,抓好岗位工人的技能培训和管理层的再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劳务素质。
另外,陈华平强调,为了满足建筑市场的需要,还要继续扩大建筑劳务基地建设规模,省里和各省辖市要发现和选择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业基础较好的县进行培育,发展新的劳务基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再发展5—7个建筑劳务基地县,以保证建筑劳务输出的发展后劲。
河南省市劳务输出大省,做好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工作关系着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建筑基地建设工作的稳中有进,大大鼓舞了人心,促使人们向更美好的前方迈进。
第四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议报告
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报告 前言
本报告主要以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学习,从中获得对交大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启示。
一、理论基础
基地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发挥长久的效能才可以显现育人的目标、共赢的局面。落实长效机制,就要理顺各种关系,做到齐抓共管,整合基地资源。整合基地资源的措施是:
1、职能划分具体、突出重点、相互辐射
在作用发挥与使用中,各类实践基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以划分为几个系列:一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大学课程的一部分,是必须完成的内容;二是德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三是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基地、青春创业基地、学士后流动站、见习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实践场所。在全面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需要结合各自的专业设置及办学特点,突出重点,形成辐射。
2、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各类基地资源共建的措施是:一是齐抓共管,增加专门投入;二是共建双方多交流,做到互通有无,用感情纽带连接共建各方;三是制定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与优惠政策,使各方明确责任便于协调,使大学生有实践的要求和标准,杜绝应付懈怠,并形成长效机制。完善网络化建设等的平台,要把各类基地的实践意义、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已有成绩等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3、基地运作要分类评估、共同监督
虽然各类基地“效能"不同,但是,校、地都要做好基地的规划评估与监督。定期的规划与评估,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改动实践时间、环节,也可以依照双方协议进行撤消或增加。基地需要有监督,而且是双方或者多方的监督。
二、实践基地实例
浙江大学-湖州市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
(一)市校联动、科学谋划,创新合作共建模式
一是创新合作理念。浙江大学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抓手,也是实践浙江大学地方服务工作“四个转变”思想的重要平台。学校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立地”与“顶天”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提出了“聚焦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格局。
二是创设合作载体。着眼于把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和湖州“三农”工作现有的良好基础与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台了以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即建设1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3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等“8大工程”,推进“100项以上重大项目”。
三是健全组织体系。市校双方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湖州市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浙江大学建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29个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是加强工作对接。切实加强市校双方领导层面的联系交流,先后两次召开合作共建年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任务,增强合作共建工作实施的统一性和有效性;通过月会、季度例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阶段性的工作研讨和信息反馈,推动合作共建的不断深化。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浙江大学出台了《关于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推广教授”职称系列,实行适合农业推广教师的分类管理和考核政策,从政策层面保证推广系列职称和推广岗位的教师更好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保障一支专、兼职的推广教师队伍。同时以下派湖州挂职高层次人才为纽带,联接相关校系院所、带动全校师生,形成举全校之力共同参与合作共建的整体合力。
(二)整合力量、积极探索,完善建设推进机制
一是充分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着力在动员农民上下功夫,多次组织千名宣传员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着力开展百万劳动力培训工程,请浙江大学的老师对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着力在组织农民上下功夫,注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完善“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的模式,积极扶持发展带动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58家,着力在服务农民上下功夫,广泛开展向农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先后编印了数十万册《新农村、新家园、新生活——湖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画册》、《创业创新政策解读》、《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农业》、《农村扶贫开发100例》等读本,送到每户农民家庭,帮助农民解读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创新的有关政策;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助创送服务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对农民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二是发挥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浙江大学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一是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和地方合作处,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着力推动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从个体型合作向学校有组织合作转变,从注重数量型合作向注重质量型合作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主导性合作转变,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二是抓紧建立农学部、工学部、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等大学部,整合学科力量,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构筑更广阔的学科平台。三是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设立应用推广类教学科研岗位,使一部分擅长科技推广的教师安心从事推广工作。这一重要举措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以市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了全民参建的浓厚氛围。(1)精心组织军民共建
(2)扎实推进村企共建,注重从内容、机制、宣传等各方面着力,引导广大工商企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优势,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3)积极争取部门联建。
(三)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强化“三大平台”支撑
市校双方坚持把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与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合作共建的关键环节,着力在建立完善“三大平台”上求突破、强支撑。
一是以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借鉴国际经验,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
二是以促进人才要素集聚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支撑平台。制订了人才支撑平台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新农村人才振兴计划、城市人才智力扶农计划和服务新农村人才整合计划等“三项计划”,进一步加大市校人才合作开发的力度。
三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通过举办“全国县域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服务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为湖州农村改革问诊把脉,重点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具体指导,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案例分析
在浙江大学—湖州社会实践基地中,其成功之处在于:
一、完善政策,着力构筑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嵌入通道。着眼合作共建的需要,双方专门签署市校人才合作协议,对高校人才到地方挂职、地方人才到高校接受培训、双方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事项做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合作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二、协力配合,着力建立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对接机制。一是协力做好高校人才到地方挂职工作。二是协力做好选送地方人才到高校培养工作。
三、强化合作,努力搭建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两创”平台。市校双方立足人才所在岗位与职责,坚持以用为本,努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在使用中开发人才。
四、互派人员,着力健全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团队机制。市校双方通过在项目研发、科研攻关以及科教、科研基地建设中组建团队,推动与项目对接、与产业结合、与市场接轨,有效发挥了团队中领军人才的凝聚、带动、培养人才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难题的解决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锻炼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真正做到既出成果、又育人才。
四、启示
通过对浙江大学-湖州市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报告的分析,我认为完成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找准基地定位,即知道我们所需要的基地的作用与当地政府需要基地完成的任务,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是提出口号,进而形成基地特有的文化,体现交大对基地建设的决心与目标。
三是完善反馈机制,目标是在每一季度都能有一次校方与当地的例会,以完善之后的奖惩工作,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宣传广度,能让基地所在地的群众了解到基地的建立,并切实感觉到基地对当地的帮助。与此同时,在交大内部也需要必要的宣传,让广大师生投入其中。
五是提高校方重视程度。
除此之外,我建议是不是能与其他学校共同构建。比如华西村基地,在华西村中,各高校建立的基地必然很多,是否能够与兄弟院校强强联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附件1 浙江大学-临安社会实践基地的协议书
附件2 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两年报告
附件3 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简报
第五篇: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议
促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实施,一切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政府和企业决策参考。
一、关于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化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成全国第一、世界一流,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原则,按照现代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实行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目前省政府下设的基地领导小组及基地办,进行统筹、指导、宏观调控、管理的方式,在基地启动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目下虽然仍很重要,但是基地建设进入到现阶段显然是不够的。政府操作不能代替企业行为,也难于管细、管好。根据国内一些大工业区的经验,建议在政府领导和控制下,根据目前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急需组建一个属于企业性质的 基地发展建设公司,设在榆林现场,直接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实行总体调控、全面管理和统筹建设负责。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全区性公用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为基地各种建设项目服务。组织实施资源的资本化运作。该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配备各类人才,设置高效的部门机构,定员少而精。可以采用政府控股的公司形式,吸收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公司合资组建。公司还可招标委托一些有实力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公司负责基地建设全程科学管理。
这方面,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区等设置的发展建设公司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工业园区都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办就可集中只抓大事,进行政策调控,对基地实行领导和指导,而将基地内的大量工程具体活动,均变成企业行为。我以为,只要这样做了,早作运筹,一定会有效促进项目建设,把基地总体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二、投资企业是基地建设的“主角”,应立即全面进入“角色”,尽快“登台唱戏”基地和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出台,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起步的重大举措,包括神华、兖矿两集团投资项目厂址及远期发展规划场地的选定,目前均已迈出了重要的关键一步。目前紧迫的是急需迈出第二步,即按规划项目定位,已确定项目投资的企业,早日进入“角色”,早日登台“唱戏”。正是常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地建设这个“大舞台”,正是要企业早日登台,才能把“戏”唱起来。企业、投资者,才是这台大戏的“主角”,这是我的肤浅认识。政府的使命是“搭台”、“引凤”,制定各项规划、政策,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调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目前政府不仅为投资者搭好了“戏台”,而且还替他们做了许多具体技术工作,编了预可研报告等,可谓不仅拉开了“大幕”,还演出了“序幕”,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重要的是,应请“主角”尽快登台。只有这样,基地这台“大戏”,才能热火朝天的“唱”起来。
目前急需对某些大项目,实现角色转换,把政府行为转换为企业行为,让几个大企业早日投身运作。本应由企业运作的事,早由他们去运作为好。如某些项目的前期工作,预可研报告的修编,场地及基础设施的参与建设筹划启动等,均应由投资企业直接操办为佳。这样既实事求是,也将政府计委等部门工作人员从极其繁忙的项目工艺、配套条件等大量技术性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专司自己的指导、调控、政策服务等职能。政府、企业各司其职,这是基地规划和有关项目进展到目前的当务之急。
10月份在西安,听到不少议论说北邻宁夏、内蒙的同类基地规划和项目,远比陕北基地抓得紧、进展得快,值得思考。我5月和7月份曾两次去宁夏,此前也去过内蒙,情况略知一
二。我以为陕北和宁夏、内蒙等地各有各的不同情况,但企业当“主角”,早日“登台唱戏”,编规划编可研,投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这是否正是陕北建设值得借鉴的一点经验呢?
三、关于对榆林地区城市化建设早作规划的建议
榆神、榆横两个煤化工区的规划建设,项目启动、准备动工迫在眉睫,锦界工业园区等,业已基本建成。为适应基地项目建设职工居住区及其它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需要,建议榆林市
早日着手结合城市化建设统一规划几个居住区,集中设置公共建筑、文化、教育、医疗、商贸、服务业等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按科学规划的原则形成当地新型的城镇。应和当地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统一考虑,统筹安排,使之为基地和几个新建工业区服务。这对榆林建设将十分有利。
四、关于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基地及各工业区、各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地内的建设项目,均要求采用先进的清洁工艺、各项环保及安全设施完备。
目标是,将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洁净工艺生产的现代化的生态型、安全型的文明化各工业区均已考虑了设置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与项目建设同步建设。要求各工业区均重视建设和培育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
地下矿产资源的采掘,均严格要求保护性开采和保水性开采。
建议基地在各工业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区域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五、关于榆林地区鱼米绥等其它几个工业区及烯烃产品下游产业链的统筹规划问题榆林地区煤炭探明储量达1460亿吨,油、天然气外,岩盐储量达8857亿吨。利用煤资源制油、制烯烃等产品已编制了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的总体规划作为首先启动的规划外,鱼米绥盐化学工业区等几个工业区的规划,建议市政府下一步也着手组织编制。同时,由于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MTO、MTP项目的建成,必将极大的带动地方产业。因此对于烯烃下游产业链,建议充分利用陕西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编制下游系列产品包括各类加工、精细化工等具体规划,形成榆林地区烯烃工业中、下游产业较系统的产业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只有“大展宏图”,才会使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家有个奔头,早作运筹。榆林地区及基地内外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要求统一规划,今后一切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这里,严格的规划科学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六、关于榆林地区培养科技人才,长远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思考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急需多专业、多学科的高科技人才,基地及各项目建设,人力资源、科技人才将更为迫切。展望未来,也考虑到榆林所处地域特征,建议早日着手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当地建立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专门院校,从长远着眼,是应引起重视研究的问题。考虑到榆林将建成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而且是世界一流的要求,因此,建议可否设置以工科为主的榆林大学,配备与基地产业相适应的若干专业,由小到大,培养基地未来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相应建立几个相关的技工学校,就地培养基地所需的技师和技术工人。
七、关于榆林建设基地科研开发中心的规划问题
榆林是陕北基地的核心,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及能源接续的战略要地,目前已规划拟建的煤直接、间接液化的煤制油项目,煤制甲醇制烯烃的MTO、MTP等项目,对国家都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意义,在当代世界也是一流的先进技术。先进的东西总是有一定风险,且这些工艺技术均时刻处于不断创新、不断开发的过程,因此在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榆林设置一定规模的科研开发机构十分重要,即使已规划各项目建成后,也有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任务。建议政府和投资企业,对此事也应早作考虑。令人振奋和高兴的是,陕北基地除了上述项目建设外,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在榆林建设MTO工业化试验装置项目一事,从建议到运筹、组建合资公司、直到完成项目可研报告评审,现已在抓紧进行初步设计中,到目前仅仅用了半年功夫,是很不简单的。此项国产先进技术的研究成功,意义十分重大,是向美国UOP技术的挑战,其催化剂性能甚至超过美国。计划工业化试验完成后,立即建设百万吨级以上规模的MTO示范厂,这将是榆林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另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是,兖矿正在研究的煤间接液化国产技术,据悉已取得巨大成功,直接液化技术也在 开发研究中,同时已规划将要在基地建设的相应工厂,也将成为这方面国产
技术的示范厂。这些项目的建成,也将是榆林地区对国家的又一重大贡献。
上述这些意义非凡、前途无量的项目,都需要同步建设相应的科研开发机构,都需早作运筹。MTO工业化试验项目的新兴公司,已考虑了将科研开发中心大楼建设在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案。科研开发机构要高起点、高水平,长远安排一步到位,均建议早作考虑。
八、关于基地规划统建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生产和环境安全陕北基地建设除了重视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基地建设成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洁净工艺生产的现代化生态型、安全型文明化工基地,已如上述外,尚应高度重视基地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在基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规划建设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地运行全过程的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建议研究以基地总体规划为基础,作为城市和地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编制基地消防安全体系的专项规划,提高基地生产的安全度。
以上八点建议,力图为加快陕北基地建设尽心尽力,出点务实的主意,一管之见,仅供政府和企业领导 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