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时间:2019-05-12 22:4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第一篇: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目录

内容摘要………………………………………………………………………2 引言……………………………………………………………………………2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2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及其确立依据…………………………………9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1 结语……………………………………………………………………………11 参考文献………………………………………………………………………1

2-1-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内容摘要: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基本原则则是劳动法的根本,是指贯穿劳动规范,集中体现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劳动法律关系问题的依据,应反映劳动关系的最一般特征。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它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并不是为了向人们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要为劳动法指引前进的方向,决定了劳动法基本原则适用的范围的广度,具有统一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是制定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认识劳动法并正确学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对我国相关部门的司法、执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

引言:

劳动法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稳定国家政局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法的产生和实施,劳动法基本原则则对功不可没,它发挥着对劳动法条文进行弥补和解释等重要功能。对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首先是保障劳动权原则。这是最基本原则的保护,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因为劳动权是劳动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物质帮助权等,都是以劳动权的实现为前提的,整个劳动法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权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的。劳动权是公民生存权利的基础。

再次是侧重的保护,即在特定条件下,当对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和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综合的保护。中国将从2007年起推行用工备案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了《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从2007年起推行用工备案制度。即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既保护劳动者法定权利,也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约定权利。这主要是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主要基于我国国家和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基于保护弱者、基于我们的国情、基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国家和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基于保护弱者,基于我们的国情,基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是劳动法的立法、司法、执法的宗旨。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典规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权、民主管理权、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

保障劳动权原则是最基本原则的保护,也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因为劳动权是劳动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其他权利都是以劳动权的实现为前提的,整个劳

动法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权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劳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因此,有必要通过劳动权的保障,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保护

所谓基本保护,即对劳动者基本利益的保护。具体表现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人身安全及健康、基本生活需要等利益属于基本利益,保护劳动者首先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利益。

2.全面保护

所谓全面保护,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无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哪个方面,无论存在于劳动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止以后,都要臵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3.偏重保护

所谓偏重保护,即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4.平等保护

平等保护是指所有劳动者不因其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宗教信仰、职业、劳动关系的性质的不同,而影响其法律地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我国劳动法的保护,不应有任何歧视或差异。但这种平等保护并不排斥对特殊劳动者群体如未成年工、女工等的特殊保护。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不等于用人单位放弃自己的权益,不予重视。权利、义务是相一致的,劳动法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在维护用人单位权益方面也有具体规定。但根据劳动法立法宗旨,在劳动法范围内对用人单位权益的保护只能兼顾。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直接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如《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劳动法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义务规定来进一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总之,劳动法体现了对劳动者的一种倾斜性保护,故应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劳动法基本原则之一。

(二)三方性原则

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他们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主体。关于三方原则在西方国家早有提出,全称是三方协商决定劳动标准和处理劳动关系的原则,具体是指在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劳动关系的处理上由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代表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解决。这一原则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确立的,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普遍实行这一原则。三方原则对于解决劳动问题、协调劳动关系、避免社会动荡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通过了《三方协商以促使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公约》和《三方协商以促使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建议书》,即国际劳工组织第144号公约和152号建议书。1990年9月7日,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这一公约,这就为我国实行“三方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还不规范,对于三方原则完全照搬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遵守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应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三方原则。

1.在立法活动中应体现三方原则。

在制定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时,应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政府在立法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在立法时必须听取工会和企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采

纳其合理建议。工会和企业组织代表参与立法,能够及时的反映劳动关系参与者的意愿,使立法内容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执行性;而且,也使政府的劳动政策和重大决策对工会和企业组织的活动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便于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三方对劳动关系的协调正是通过制定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政策,规定劳动条件、劳动标准来实现的。

2.签订集体合同,进行集体协商谈判要体现三方原则。

现行《劳动法》第33、第34、第35、第84条是关于集体合同内容的规定,但体现政府部门必须参与的事项有欠缺。集体合同的签订、集体协商谈判一定要体现由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因为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对一些具体的劳动关系政府部门有必要施加一定影响,如工资、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等方面应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这是对劳动者在权益上的一个保证。在劳动行政部门指导下,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集体合同。集体协商谈判由政府进行指导、协调,能够及时化解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纠纷,避免集体争议的出现。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集体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定必要环节,是集体合同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集体协商的标准在劳动法中应有界限性规定,政府在宏观上应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协调。

3.三方共同监督劳动法的执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一些重大的劳动争议和突发性的劳动事件,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通过三方协调和斡旋,可以使其得到化解,避免社会动荡。政府通过劳动行政部门监督劳动执法,依法进行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正是其国家权力的体现;工会通过三方协调机制,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情况;企业通过三方机制也可监督劳动法的执行情况。如劳动法第27条规定就很到位,今后在劳动法修订中这样的条款应多一些。三方原则的内容、组织机构和程序在我国立法中体现不充实,应该说实行三方原则目前还有一定难度,有待于完善,但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规范,实行三方原则越来越有其必要性。

(三)劳动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平等权利,即享有劳动权。所谓劳动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规定,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权和职业选择权。劳动权是关系到公民的生活保障,关系到劳动者聪明才智发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不论性别、民族、财产状况等的不同,都有权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有权依法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人单位,有权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参加不同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义务劳动。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应认真履行各种劳动义务,按时按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四)劳动法主体利益平等原则

劳动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在劳动法学上,主要表现在通过保障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文化发展,从而为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和用人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用人单位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经营管理,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劳动条件。劳动法的具体

条文也是在充分考虑衡量了三方主体利益之后确定的。因此,这个原则也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谈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劳动法、掌握劳动法,仅此一方面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和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有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劳动权利,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的权利,即在就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劳动就业者获得劳动后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付出了职业劳动之后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权益。而报酬的支配权是指劳动者独立支配自己劳动报酬的权益,劳动者有获得休假的权益。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的劳动之后所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护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而依法强制实行的一项物质帮助制度。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方便劳动者工作和生活,适应其物质文化需求而举办的各项事业。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在劳动中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就有权提出对劳动争议进行处理。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谈了劳动者的个人权利,下面我们谈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劳动者的集体权利有结社权,指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是指集体谈判,是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就有关劳动条件进行商谈,以签订对双方有约束力的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劳动关系双方协调行为。罢工权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为。劳动者的参与权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劳动者除以上劳动权利外还有一定的劳动义务。劳动者的义务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它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上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它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联。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及其确立依据

要想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先找到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也就是必须明确要成为劳动法基本原则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和标准,劳动法基本原则就无法确立起来,至少无法得到清晰统一的结论,从而也就失去了指导力和准据力,缺乏权威性。

全面涵盖性。劳动法基本原则既然是“基本原则”,就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应该贯穿于劳动立法、守法、执法、司法等全部环节,得到普遍遵循。

高度权威性。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既然是“法律原则”,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所以,劳动法基本原则是高于劳动法律规范的,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相对稳定性。劳动法基本原则应当具有稳定性,只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劳动关系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一经确定便不应随便发生变化,即使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也是如此。

一般规范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一般规范性是指其应当具有一般规范性内容,即体现劳动权利(力)和义务的要求。劳动法基本原则通常是将其一般化的规范性内容具体化为劳动法律规范,从而间接实现起强制性要求。因此违反劳动法基本原则并不能带来

直接的法律后果,除非是在法律规范出现缺位或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承认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可诉性也正基于此。

独有性。既然是“劳动法”基本原则,就应该是劳动法律部门所特有的,而不应该是各类法律部门所通用的一般性法律原则,即要体现劳动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共通之处。

劳动法基本原则确立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宪法依据。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依据宪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和各部门法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各个部门法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同时宪法也需要通过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规范才能贯彻实施[⑨].因此,宪法中关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尤其是关于劳动权的规定,是制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首要依据。现行宪法中应该作为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的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定,如公民享有劳动权利,按劳分配,职工民主管理权,劳动就业方针,男女同工同酬,社会保障,职业教育,遵守劳动纪律等等。

基本劳动政策依据。有人认为,劳动政策首先不具有稳定性,易多变,其次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现实情况和国家宏观意图的变化而不能持久永远,因此不宜作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此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记得老师曾说过,劳动政策有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分。具体劳动政策正如上所言,不具有稳定性,易多变,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现实情况和国家意图,这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相对稳定性是相矛盾的,确实不能作为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但基本劳动政策则不然,它往往是关于劳动方面的根本性或总体性问题的规定,属于在较长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和纲领,是可以作为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的。

现实依据。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劳动法规更好的在劳动立法,守法,司法和执法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因此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根源于现实,正确反映劳动实践中的现状和要求。中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必须以现阶段基本国情,以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依据。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一)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

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保障。立法时必须以法律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通过法律原则将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规范组织起来,使之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立法指引体现为:一方面,将原则的基本精神渗透在一切法律的具体规则当中,使得具体的法律规范能够相互配合、和谐共存,从而形成劳动法律规范的体系;另一方面,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维护法律规范体系性,当劳动法律规范因为时过境迁而不合时宜时,则基本原则就是保障劳动法律体系得以为继的根本,劳动法原则通过其效力的根本性来否定旧规范的可适用性,从而维持劳动法律体系的秩序和价值的一致性。

(二)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解释,弥补规范漏洞

劳动法基本原则对于劳动法律规范的适用具有补漏以及解释的作用,当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存在法律冲突或者存在立法空白时,劳动法基本原则是适用者用以救济、补充法律漏洞以及协调法律规范的基本机制。

(三)提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

在劳动法具体规范模糊不定时,劳动法基本原则在更为“宏大”意义上的确定,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释模糊的法律规则的参照,进而使劳动法律规范从模糊走向明晰,从而为劳动关系当事人“提供基本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模式”。

结语

在劳动立法与现实生活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生活的发展速度往往超前于具体法律规范的制定。由于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在缺少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劳动法基本原则对某些劳动关系作出解释,从而解决人们在认识相关理论和实践生活中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⑴互动百科:词条“劳动法基本原则”, 2010年3月1日订。

⑵金英杰:《劳动法基本原则初探》,载《政法论坛》1998(2)

⑶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劳动法学》。2003年版。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⑸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

⑹期刊论文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经济师》2008(6)

⑺许建宇:《劳动法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论三基工作

论三基工作——油田公司2012年“两会”精神亮点解读之三

张志荣(一)2012年,吐哈油田开发建设进入第21个年头。

吐哈油田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乎未来的路口。

靠什么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靠什么保障油气产量箭头朝上?我们必须做出抉择。

成熟的战略思考,离不开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清醒审视。那就是:只有强基,才能固本。于是,一系列关于加强三基工作的部署紧锣密鼓。

2007年集团公司召开以“发扬大庆精神,加强基层建设”为主题的领导干部会议后,2011年又以“发扬大庆精神,加强三基工作,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为主题,把三基工作作为“科学发展的坚强保障”、“固本强基的战略任务”、“新的重大工程”全面部署,重新推进。

“推进三基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打牢油田发展根基。”2011年底油田公司三基工作现场推进会,新的任务迫在眉睫。

“实现油气产量箭头朝上目标,三基工作是保障。”“三基工作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要扎实抓好,深入推进。”2012年油田公司“两会”工作报告,新的认识飞跃升华。

加强三基工作,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在过去一年里以前所未有的峻切,期待我们的破解之道。这一年,我们不仅要实现箭头朝上,更是向“近期500万吨、远期1000万吨”发展目标迈进的基础年。大家敏感地意识到,这是实现油田振兴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

多一些历史眼光的人还发现,如同当年“一把火”烧出了闻名全国的岗位责任制一样,大家都在思考。

(二)1962年5月8日凌晨时分,萨尔图中区一号注水站着了一把火。

这个站是大庆油田投产的第一个注水站,一把大火,把投资160万元的注水站烧个精光。站长含着眼泪检讨说:“我是站长,失火责任在我,给国家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请求领导从重处分。”会战总指挥、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说:“讲责任,你们站的领导干部自然要负,但重要的是要查清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在哪里,教训是什么,今后怎样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把坏事变好事,全战区的人都要从中得到教训。”

注水站柴油机排气管冒出了火星,火星被吹进了房顶的保温层中,引燃了油毡纸和锯末。当班工人看见房顶冒火苗,7个灭火器2个不能用,消防水龙头、水带损坏,水枪丢失,只好眼睁睁看着火苗变成熊熊大火,把厂房和设备全部烧毁。

一号注水站被烧毁,引起了会战工委、会战指挥部的高度重视。部长余秋里在北京得知消息后,火速返回了大庆油田。

了解情况后,余秋里认为,这次火灾暴露出这个站生产管理十分混乱,工人岗位职责不清,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他指出:“基层的工作是基础,很重要,实实在在,具体得很。要通过总结教训,加强基层管理,加强生产管理。要同老工人、技术人员研究,把各种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完善起来。”

“一把火烧出来的问题”,在全油田展开了大讨论、大分析、大总结、大宣传。会战指挥部和二级单位组织工作组,深入1471个基层单位调查研究,开展建立岗位责任制的试点。

北二注水站1962年4月1日竣工投产,全站140多名职工,管理1座注水站、13个配水车间和全矿的注水井。

这个站党支部围绕“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开展了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是岗位责任制的灵魂。他们从查物点数做起,把全站每样东西、每件事情,由谁管、怎么管、负什么责任,都落实到岗位和每个人身上,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形成了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等五项制度。

后来,经过总结群众经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紧接着,会战工委组织了全战区二级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在北二注水站召开了现场会,学习北二注水站制定执行岗位责任制的好方法、好经验,及用岗位责任制管理生产的突出成绩。

1964年,会战工委全面总结了会战以来基层建设的经验,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概括为三基工作,并作为全面加强油田基层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把火,烧出了重大的损失,烧出了惨痛的教训,也烧出了岗位责任制,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从传统管理的角度看,三基工作为夺取大庆石油会战全面胜利、建立新中国石油工业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们石油石化企业几十年积累、培育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是我们夯实管理基础、推进队伍发展的“传家宝”。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中国石油系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管理的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包括QC质量管理、ISO质量认证体系、HSE管理体系、内控制度、ERP信息系统、绩效考核体系,等等。这些现代管理体系和方法的运用,对于我们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企业管理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中,许多内容又和三基工作交叉重叠,制度体系过多,有的陈旧缺失,标准不够统一,反映到基层,有些工作缺乏标准,有些规定难以落实。因而有些同志对三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对三基工作不那么重视了,抓得也不那么紧了。对于那些新的管理体系,该建立的建立了,该认证的也认证了,但在实际执行中又太麻烦、太繁琐,结果在部分单位里变成了走程序,按规定要求是“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写是写的,做是做的”,体系运行和实际操作形成“两张皮”。传统的丢了,现代的又没学会,也就是“土”的丢了,“洋”的没学会。这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危险的问题。

(四)对三基工作来说,无论形势怎么变,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点没有变,基层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也没有变,三基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更没有变,三基工作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保持不变。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三基新的内涵,使三基工作更具时代特征,更富有生机活力。

2011年7月,中国石油的历史会记住这一时间的: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2011年领导干部会议,提出新时期新阶段三基工作的基本内涵: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素质。

(五)基层建设是以党建、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层建设的核心是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抓组织、抓思想就是要配强一个好班子,建设一支好队伍,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让这个团队有战斗力、有纪律、有觉悟。新时期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是一元的,以厂为家,大公无私;现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个人利益最大化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队伍建设怎么抓?我们的思想建设怎么抓?如何与时俱进培育企业文化把队伍凝聚起来?

可以说,抓好三基工作,抓好基层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支部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注重发挥基层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凝心聚力,实现油气产量箭头朝上。

(六)基础工作是以质量、计量、标准化、制度、流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

2012年公司“两会”上,提出持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确保制度和流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其目的是要结合油田的实际,对我们的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进行分析优化、总结提炼、规范固化,化繁为简,形成适应油田发展需要,职责清晰、简洁高效、管控有力的一体化制度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比如,从油田开发技术管理角度讲,每打一口井,都要求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为探索油藏奥秘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增强责任心和执行力。没有岗位责任心,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好的单位,优秀的基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强,执行力强。现在,为什么有些管理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低级错误反复出现。

(七)基本素质是以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员工素质与能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基本素质的核心是抓技能、抓培训。

抓培训,关键是抓好培训者的培训,要更新培训管理机构干部和教职工的理念,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解决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也不能只追求办了多少班、培训了多少人,关键看培训的内容有没有用、能不能用,这是要抓紧解决的。

岗位练兵是自我培训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用现代的理念与方式,与时俱进地做好岗位练兵工作。

三基工作,人是关键因素。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要同时具备。心系油田,热爱本职,把自身发展置于油田发展的大局之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积极为油气产量箭头朝上做贡献。

(八)加强三基工作,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精心谋划。

如果仅仅把三基工作看成是日常工作的强调和部署,那就大大低估了三基永不过时的“时代价值”,就是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到位,就会延误我们创新发展的时机。

我们要深入地思考:吐哈油田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未来,实现油气产量箭头朝上目标,三基工作如何服从服务于这个总要求?三基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油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ISO系列、HSE、ERP等现代管理体系,引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尽快消除现代与传统管理的“夹层”,缩短实用周期,达到最好成效?

我们还要深刻地思考:如何落实“三个面向,五到现场”?怎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真正实现人企合一、人企双赢、共同发展?“抓基层抓什么?怎么抓?”“打基础打什么?怎么打?”“提素质提什么?怎么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迫切需要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明确的回答。

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三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都不可缺、不可短。一定要结合岗位实际、单位实际,认真研究,全面推进,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三者间更好地融合与补充,推动企业进步与和谐发展。

思考不是目的,更不是结论,我们在思考后的实践才能清晰稳妥,才能自觉实现“由传统的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基本功训练”向现代的“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基本素质”转变,把吐哈油田的基础打得更牢。

(九)如果将吐哈油田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三基工作就是让大树屹立不倒、枝繁叶茂,深深扎入土壤中的根系。

三基工作,责任在领导,基层领导干部不仅是决策者和指导者,还是实践者和示范者;

三基工作,重点在基层,生于基层、扎根于基层,抓住基层,就是找到了继承发展三基工作的动力源泉;

三基工作,关键在岗位,油田基业汇聚的是千万个岗位的奉献和拼搏,脱离岗位干工作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基工作不能仅仅挂在墙上、写在标语上、说在口头上,而要融化到干部职工的骨髓里、血液里,体现在所有员工的一举一动上;三基重在基层,但三基工作绝不仅仅是基层的事,机关更要重视三基工作。

若干年后人们会看到,三基工作是决定吐哈油田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抉择。

第四篇:马基论文-论人工智能

聪明的电脑

——论 人工智能

对人工智能一词的最早理解,来源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A·I》,那时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仅停留在“机器人能不能和人谈恋爱”这个层面上。

当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一门边际科学,其涉及内容之广泛,绝不仅仅是“能不能谈恋爱”这么简单的。AI研究,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从指纹识别到自动程序设计,包括最近Google最新推出的模糊图像搜索功能,其范围可谓森罗万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相信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人们对人工智能往往带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就好像害怕转基因黄豆一样,人们担心智能化的电脑终有一日会统治人类,而人类将无法与自己制造出的机械魔鬼匹敌。那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究竟只是一种看电影看太多的无知的表现,还是人类生存本能对人类的一种警示呢?高智能的机器会不会像它的母亲——科学一样,一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面腐蚀着这个星球,孕育着世界末日的来临?

科学是把双刃剑,同样,人工智能也可以从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转变为毁灭人类的武器,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许确实是一种警告。

人工智能的优越之处是不容否定的,在将来,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取代纯粹的人工,形成自动化、规格化的工业流水线,人们再不用去工厂上班,不用每日与软件打交道,所有一切将由高智能机械来完成,而我们只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花园,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梦想的事情。没有了不同工种导致的职业差异,马克思构想的理想社会就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

但是,假如人类的意识的机制终于被研究透彻,那么人工智能就能够通过这种机制(不论是生物电还是脑电波)来控制人的大脑从而控制人的行动,比如在脑内植入芯片,就可以通过芯片控制一切生理行为,人的身体或许将不再受自己的控制,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电脑终有一日通过了图灵测试,或许人类被电脑统治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情节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工,但绝不可以取代人类智慧。将来,不论机器人能不能谈恋爱,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是否会统治人类,在大力发展它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隐患。如何合理地、有法律法规保障地实现人工智能的推广和应用,是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务必要一同考虑进去的问题。

第五篇:论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

论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发布了《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披露消息值得人们关注,即“去年年 末累计未结案的劳动争议持续增加啊”。该消息劳动争议未结案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未结案的增加,说明随着劳动法规的健全与实施,更多的劳动者学会了依法维权,争议在增加。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中,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第一,缺乏共同的愿景,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不清楚。很多企业提出了远大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制定缺乏员工的参与,目标的宣贯远远不够,导致了员工对于愿景的不认同。

第二,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冲淡了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中国很多企业经常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摇摆不定,例如,不诚信但却能带来业绩的行为往往得到褒奖,导致评判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

第三,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的缺失。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的第一原因不是薪酬水平低,而是员工的内部不公平感。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第四,员工关系管理的主体不清晰,直线经理作为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确认。这一观点在很多企业得不到确认,导致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第五,员工需求的实现程度不高,作为员工关系管理核心的心理契约总体失效。企业没有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也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员工需求期望的实现程度不高,老板和员工心理定位差距较大,双方的满意度都较低。

要在《劳动法》的背景下做好员工关系管理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要注意薪酬制度与劳动合同的签订有不可忽视的关连性。

第二是充分运用绩效指标与标准,以界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不胜任时可下调或平调,但须与原岗位相关联或劳动者能胜任的,可约定薪随岗定;或约定不胜任可下调薪酬。须结合该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进行培训,注意保留证据。

第三是要求企业HR考取劳动关系协调师新职业资格。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建设的加强,企业对劳动关系协调师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第四是转变HR已经人力部门的思想与职能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下,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定位将不仅是业务伙伴,还必须是业务参与者(而不只是旁观者)。他们需要传递价值,并且每项工作都变得关键。知识经济时代要求HR成为员工利益的代言人。他是把“人才”作为唯一可变动的资源对待,他们应该以用关心的、炽热的态度,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愿望,疏通员工和他的主管的思想通道,持续的激励员工们的创作热情,这才是新时代HR管理者自身形象。

员工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应对法律,员工关系管理是以员工为基本内容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健康、和谐成长,实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共赢。

下载论劳动法基本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劳动法基本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法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 文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6号【颁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11-01-01 【标 题】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国务院关于修......

    有关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

    劳动法常用

    劳动法常用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

    劳动法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几点认识 系别:旅游管理姓名:郑丹虹学号:2008276116摘要: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相关条例,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劳务派遣监管和赔......

    劳动法

    1.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三方性原则——调整产业关系的重要机制(2)劳动立法——产业关系的基本规范(3)劳动争议的处理——解决劳资纠纷的司法程序(4)劳动监察——产业关系中的监督机......

    劳动法范文大全

    劳动合同 (一) 劳动合同的基本知识 1、 概念及其内容:《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益与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分为必备条款和协商条......

    劳动法

    劳动法 论述题: 1、 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关系) 劳动关系:(定义、特征、标志)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特征:1.劳动关......

    劳动法

    期末作业考核 《劳动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法律关系 劳方和资方的法律关系,理论上一般简称为“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是指雇员和雇主基于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