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67劳动法简答题

时间:2019-05-12 22: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167劳动法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167劳动法简答题》。

第一篇:00167劳动法简答题

劳动法简答题

1.简述19世纪下半叶劳动法产生的原因

答:劳动法的产生,是大工业时期“人类理性”的体现;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2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答: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密切一些社会关系

3简述劳动关系的各类的哪些?

答:从不同所有制关系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从职业分类上可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等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动关系等从工人运动角度可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

4.试列举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哪些?

答:

一、列举式方法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区别式方法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的养老保险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中的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

5.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者虽然有一部分也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权彩云易散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

两者调整的呆若木鸡完全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一股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藉此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

6.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答:经济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加强经营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7.简述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答: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

8.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答:劳动法海洋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地方规章;国际法律文件;国际惯例

9.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

答: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0.简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有哪些?

答: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生产条件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11.简述劳动者集体的权利有哪些?

答:结社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参与权

12.简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答: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3.简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关系的参加者倒计时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心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就联系方面而言,国家问题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

两者的区别: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中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心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14.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

答:

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二、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三、劳动合同具有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的特征;

四、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15.简述劳动合同成立与劳动合同生效的联系与区别

答:所谓劳动合同的成立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确立劳动关系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劳动合同条款给协商一致,签订了协议。劳动合同成立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只有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

16.简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有哪些?

答: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七项法定条款: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17、简述集体合同的的重要作用

答:集体合同的推行,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同权益,维护与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由易到难均有有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必要手段;

二、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公平与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集体合同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四、集体合同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简述签订集体合同和程序有哪些?

答:

一、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

二、讨论并通过集体合同草案;

三、签署集体合同与审查备案

19.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

答: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一、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二、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三、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益于社会的劳动,即劳动就业要求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劳动。这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四,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0.简述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障;生产自救

21.简述特殊群体包括哪些人?

答: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22.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答:该项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包括: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工资立法,确认用人单位享有完全的工资分配版主权

二、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是工资分配的核心原则,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工资制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建立的三、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中,国家有责任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基本生活需要,使劳动者实现物质帮助权

四、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以按芝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如利息、股份分红、风险补偿、雇工收入、资产增值等

23、简述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q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 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严禁非法扣除劳动者工资的立法

24、在我国实行缩短工时制应当遵循哪些规则?

答:缩短工时制是指工作时间适于标准工时的工作时间制度。国务院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劳动部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现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只限于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或在特殊情况的职工。就现阶段而言,具体包括: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殊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以及纺织、化工、煤矿井下、建筑冶炼、地质勘探、森林采伐、装卸搬运等行业或岗位职工;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16到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25、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答:休息权是我国宪法以及劳动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具体内容是指

一、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每日到少享有16小时、平均每周享有128小时的休息时间的权利

二、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单位确定的公休日内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

三、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四、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或休假的权利、如工间休息、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等特定休息或休假

26.国家关于职工探亲假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答:1.享受探亲假的条件。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内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或父母的待遇;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内团聚的,不能享受探亲待遇

2.探亲假期。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

3.探亲假期间待遇。工资待遇。按照本人标准工资发给工资;探亲路费的报销。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单位负担

27.简述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8、简述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法律特征

答:职业安全法律保障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为目的;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规定;业安全法律保障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特点

29.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

答: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具有高度的法律强制性

30.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的意义

答: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31.简述我国职业纪律的基本特征

答: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职业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32.简述我国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答: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者的区别: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直接目的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度了奖惩制度,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

二者联系:主体相同,二者共同赋予同一主体——劳动者;调整对象相同。调整的是同一行为——劳动行为 ;最终目的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3.简述职业纪律法律保障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政府制度了对职工奖惩制度,从法律上对职工纪律给予必要的保障。这些法律保障主要包括;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只适用于企业单位。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可以适用该条例、奖惩制度对奖励条件,奖励种类和奖励办法都作了规定

34.简述社会保险的涵义

答:1.社会保险的对象范围仅限于职工——劳动者,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

2.社会保险的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险,不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

3.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的依据是基于客观原因导致的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岗位,不包括主观因素所致的此类损害

4.社会保险是一种兼有补偿性和物质帮助性质的保障制度;

5.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35.简述社会保险知道的功能

答: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6.简述失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答:适用对象的特定性;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待遇水平较低;保险功能的特殊性

37.简述工作保险特点和作用

答:工作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工作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工作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工作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工作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差别

作用:保证受伤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得到及时医治;补偿损失,维持生活;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保险待遇支付;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

38.简述职工福利的特征

答:职业关联性;普遍性;功利性;集体性;效益性

39.简述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权利: 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帮助、指导签订劳动合同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交涉和协商的权利;监督和调查的权利;参与劳动争议解决的权利义务: 1.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2.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

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3.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评价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4.根据政府委托,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40.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1.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2.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3.职工民主管理是指劳动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

作用:1.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了保障2.职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不再盲目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或利润,企业资产配置更趋优化,合理 ;3.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资双方彼此互通信息,是一种信息交流机制,有利于消除劳资隔阂,防止劳动不必要的纠纷

41.简述劳动法中行政处罚的几种形式

答: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通报批评

42、简述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的特殊性

答:在劳动关系缔结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如果有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不能完全履行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

劳动关系与一般的民事关系不同,除了具有平等性以外,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有具有一定的人身隶属性,劳动者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考虑到劳动关系的这一特性,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体现出“法定责任优先”的原则

此外,在承担民事责任的时候,劳动者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法律则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

43.简述劳动监察的基本属性

答:法定性;行政性;专门性;惟一性

44、简述群众监督的形式和主要特点

答:形式: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监督;报刊等传媒监督; 其他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

劳动监督体系中,群众监督是对行政监督和工会监督的必要补充。其主要特点: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监督方式具有特定性和任意性

45.简述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

答: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46、简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

答: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调解的其他劳动争议

47.比较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与仲裁和诉讼中的调解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2.都是第三者从中调和;3.都依法进行;

4.都着重说服教育

不同点:1.主持者不同,基层调解是用人单位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仲裁和诉讼中调解分别在仲裁庭和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2.遵循的程序不同,基层调解遵循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特定程序,仲裁和诉讼中调解遵循各自的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

3.调解书的效力不同,经过基层调解达成的解调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而仲裁和诉讼中形成的调解书经送达当事人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8.简述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有哪些

答:劳动争议的仲裁,实行一案一庭及合议制,个体仲裁程序包括:1.管辖,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确定;

2、仲裁参加人,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企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依法成立的其他企业或单位由其主要负责人参加仲裁活动;3.申请与受理,仲裁委员会仲裁劳动争议首先必须要有当事人的申请,否则无权仲裁。《劳动法》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心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仲裁准备,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组成仲裁庭;5.案件审理。案件审理一般包括:通知、调解、开庭裁决、结案等程序。

第二篇:劳动法考试简答题总结

简答题

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劳动法上的劳动,并不是指一切劳动,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

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如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

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

3、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我国劳动法有哪些形式:

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行政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9.国际惯例10.法律解释 劳动关系的特征是:

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了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3、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经营者制定的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根据以上劳动关系的特点,可以将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与其他法律调整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相区别,如承揽关系中的制作人和定作人的关系;著作人和出版社的关系等等。劳动关系的种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一.列举式方法

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

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二、区别式方法

1、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如劳动就业中的某些关系;

2、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如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3、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如职业培训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符合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社会关系均可确定其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

现阶段劳动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3)初步建立了最低劳动标准。(4)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法定的多层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5)逐步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6)不断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理由是:

(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1)劳动法与民法A、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B、两种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C、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同。

(2)劳动法与经济法A、调整对象不同。B、任务不同。

(3)劳动法与行政法A、调整对象不同。B、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4)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社会关系不同

劳动法的作用:

(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导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区别:

(1)联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2)区别,A、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B、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为前提,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C、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性;(3)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其中,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以下特点:(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劳动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同存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一方的权利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也是另一方的权利。

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活动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符合企业法人设立的条件;

(二)具有法律、外语、财会专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制度

(三)备用金不低于50万元;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劳动合同的特征:81页

A、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B、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C、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D、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劳动合同的分类:86页

(1)按照劳动合同期限不同,分为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按照劳动者身份不同,分为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农民工劳动合同、学徒工劳动合同。(3)按照用人方式不同,分为录用合同、聘用合同、借调合同。

(4)按照劳动合同的存在形式不同,分为书面劳动合同、口头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103页

当事人应遵循以下原则:A、实际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而不能由第三人代替;要求劳动者按合同规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完成劳动过

程。B、全面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和要求全面履行合同义务C、合作履行原则:合作履行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相互配合、友好合作,并在遇到困难时相互理解和帮助。

集体合同的特征:121页

A、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B、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C、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D、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E、集体合同具有基准法的效能;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着密切联系,他们同属于劳动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整劳动法律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在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A、主体不同。B、内容不同。C、目的不同。D、适用范围不同。E、效力不同。F、形式要件不同。G、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集体合同的作用:125页

(1)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必要手段;(2)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公平与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3)集体合同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4)集体合同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资的特征: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2.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的3.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4.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我国工资法律调整的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

3、用人单位自主分配和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4.宏观调控原则

我国工资分配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即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要求:必须同工同酬,反对平均主义。(2)宏观调控原则;宏观调控原则,是国家通过立法确认的以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目标,对工资总额和工资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或现象实行国家干预的法律调控原则。

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156页

(1)协调原则;(2)基本生活保障原则;(3)民主协商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劳动安全卫生的特征:

A、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B、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保护范围;C、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职业道德的含义:

1.职业道德的内容反映了鲜明的职业要求2.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往往比较灵活、多样3.职业道德既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又调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4.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

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1)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区别A、性质不同B、直接目的不同C、实现的手段不同(2)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的联系A、两者共同寓于同一主体——劳动者;B、两者调整对象相同,共同调整同一劳动行为;C、最终目的的一致性,都是为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社会保险的含义:

A、社会保险的对象仅限于职工,即劳动者;B、社会保险的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险种;C、保险待遇支付的依据是基于客观原因导致的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职业岗位;D、社会保险兼有补偿性质和物质帮助性质;E、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一项法律制度。

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1)基本保障性;(2)国家强制性;(3)互助互济性;(4)主体特定性;(5)待遇的差别性;(6)补偿性;(7)社会福利性

失业保险的特点:253页

A、适用对象的特定性;B、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C、待遇水平较低;D、保险功能的特殊性;

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标准: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缴费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工伤保险的特点:

A、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B、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C、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由用人单位承担保险责任;D、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E、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差别;

工伤保险的作用:265页

1.保证受伤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得到及时的医治2.补偿损失、维持生活3.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保险待遇支付4.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

生育保险的意义:273页

A、保障生育女职工和婴儿的身体健康,促进优生优育;B、实行生育保险是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可;C、有助于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工会的权利:

(1)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2)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3)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4)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5)交涉和协商的权利;(6)监督和调查的权利;(7)参与劳动争议解决的权利; 工会的义务:

(1)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2)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3)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

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4)根据政府委托,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劳动争议的特点:

1.劳动争议的产生是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之上的2.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劳动者(其中包括工会组织)3.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劳动争议处理的意义:317页

1.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2.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3.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各项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答案

《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

一、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P13 答: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①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利过程中的劳动;②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劳动;③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家务劳动)

二、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P13 答:

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3、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有,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三、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P27 答:

1、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3、拉动发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四、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区别。P27 答:

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①两者调整对象不同。②两者的主体不同。③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2、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调整这些经济关系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

3、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劳动法和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

五、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P33 答: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劳动法基本原则知道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

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简述劳动法渊源主要内容 答:我国劳动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根据指定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部门规章。

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7、地方规章。

8、国际法律文件。

9、国际惯例。

七、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P38 答:

1、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2、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3、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4、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八、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P38 答: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九、简述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P42 答:

1、性别歧视。

2、健康歧视。

3、户籍歧视。

十、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答:劳动合同主要作用有

1、劳动合同时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2、劳动合同时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3、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

十一、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答: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3、劳动合同时双务、有偿、诺成合同。

4、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十二、简述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答: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从事全职工作。非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本分时间工作的劳动。

十三、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P76 答: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结束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十四、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答: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您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有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五、简述工会法的主要特点。P90 答:第一、工会法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点,是调整工会关系、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二、公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的义务。第三、工会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

第四、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异。

第五、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机体劳动关系是其主要特色。

十六、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特点。P95 答:第一,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有权代表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的管理。第二,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第三,职工民主管理是指领导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包括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十七、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的情形有哪些?P105 答:

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

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十八、简述工资的特征。P111 答:

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

2、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

3、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

4、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十九、简述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县级以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十、简述工资分配原则。答:

1、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3、宏观调控原则。

二十一、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第一、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二、无论是标准工作日还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看,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

第三、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作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

二十二、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内容。P132 答:

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

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用人单位确定的公休日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

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第38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二十三、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的种类。P132 答:

1、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2、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3、公休日。

4、法定节假日。

5、探亲假。

6、年休假

二十四、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答: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待遇包括以下两项。①工资待遇,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放工资。②探亲路费的承担。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二十五、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P142 答: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二十六、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P151 答: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案。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害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十七、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P155 答:

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

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题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

4、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二十八、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P159 答: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二十九、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法律特征。P161 答:从劳动法的角度看,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为目的。

2、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与卫生规定。

3、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突出的技术性。

十、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 答: 第一、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第二、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十一、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P175 答:

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展。

十二、简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P192 答:

1、基本保障性。

2、国家强制性。

3、互助互济性。

4、主体特定性。

5、待遇的差别性。

6、补偿性。

7、社会福利性。

十三、简述养老保险的特征。P197 答:

1、补偿性。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必须先行缴费,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在退休、退职后就可以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退休金。

2、广泛性。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是所有退休的劳动者。

3、必然性。养老保险的必然性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三

十四、简述失业保险的特征。答:

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事业保险以拾取劳动机会为前提,只适用于失业的劳动者,而且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

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失业保险待遇不能永远享有,只能在法定期限内享有。

3、待遇水平较低。失业保险待遇只能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十五、简述工伤保险的特征。P206 答:

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

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行。

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

十六、简述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联系与区别。P214 答:单纯的医疗保险待遇是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而疾病保险包括被保险人医疗期间的休养、工资、病伤救济和医疗服务等。医疗保险与疾病保险都是对发生疾病的保险,但二者的保障目的不同。医疗保险是保障医疗费支出,其功能是实现医疗费用补偿;疾病保险是对工资收入损失的保障,其功能是收入保障。基于此,医疗保险又称为医疗保健;疾病保险又称为疾病津贴或生活补助。

十七、与其他社会福利项相比,职工福利有哪些特征?P211 答:

1、职业关联性。职工福利是与职业相关的福利,只有在本行业或本单位的职工才能享受,某些内容项目职工家属也可以享受。

2、普遍性。职工福利不是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和经济状况而决定的,而是以普遍性原则,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不同而提供。

3、功利性。职工福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4、集体性。职工福利的主要形式是举办集体福利事业,职工主要是通过集体消费或共同使用公共福利设施的方式分享职工福利。

5、效益型。职工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与单位的利润,因此福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

十八、简述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检查有哪些区别。P233 答:

1、监督主体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公安、卫生、工商、财税、审计、防疫等专项行政挂历部门,而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督主体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2、监督范围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只是在自己特定的权限范围内对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某一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3、监督过程中行使的职权不同。与其监督检查的范围相适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督职权相对比宽泛,涉及监督检查的职权有一些事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能享有的。

十九、简述工会在劳动法监督检查方面的权利有哪些。P234 答:

1、知情权。《工会法》规定,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独立调查权。当佣人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工会有权直接进入有关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听取反映,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3、要求、建议权。

4、建议组织职工车里危险现场权。

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

6、支持举报控告权。工会有权支持职工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举报或者控告。

7、舆论监督权。工会有权运用合法的舆论手段,监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

十、简述劳动法社会监督的主要方式。P235 答:

1、普通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任何个人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另一方面,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2、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

3、报刊等传媒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可以对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加以曝光。

十一、简述劳动争议的特点。P247 答:第一、劳动争议的产生是建立在劳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即劳动争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劳动者。第三、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十二、简述劳动者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中“三方原则”的主要内容。P255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坚持“三方原则”,即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该是单数。“三方原则”明确了工会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地位和职责。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有利于在仲裁过程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发表工会的意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促使劳动争议公正合理解决。

十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哪些? 答:这些调解组织主要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只能的组织三种。

十四、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法定条件? 答:第一、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第二、必须是因不服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的案件不得直接起诉。第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第四、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第五、起诉不得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限。

第四篇:部分劳动法复习范围简答题参考答案

这不是标准答案,只是参考性质、试述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一)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特殊和一般、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劳动法》是一般法,综合性地对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在内的几乎所有劳动保障制度进行了概括或原则的规定,在劳动关系方面规定的主要是基础性的问题。劳动法是劳动领域的基本法律。

《劳动合同法》是特别法,专门性地对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围绕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做了全面地规范调整。同时,《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制度上对《劳动法》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在相同问题上有不一致的规定时,《劳动合同法》的效力高于《劳动法》而优先适用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存在以下区别:

(1)两者的立法背景不同。我国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月通过,当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的时期。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则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劳动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颁布的。

(2)两者的立法宗旨不同。

《劳动法.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目标。《劳动合同法》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两者调整对象不同。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包含了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就业政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老基准等问题。而《劳动合同法》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关于劳动合同关系的规定。

3、如何理解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关系

(一)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存在以下联系:

(1)二者都是私法上的合同。二者的当事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以双方当事人相对立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

(2)二者都以给付劳务为目的。这两类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者(受雇人)依约定向雇用人提供劳务的行为,而不在于实现雇用人的预期利益。

(3)二者都是继续性合同。作为给付劳务的合同,给付劳务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须在合同存续期内持续的实施给付行为。

(4)二者都是双务有偿合同。在这两类合同中,一方必须依约定提供劳务,另一方必须依约定支付报酬。双方当事人都负有义务,并且双方的义务具有对价性,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权利均需付出代价。

(二)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

(1)当事人条件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具有与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相适应的能力的自然人。而雇用合同的雇用单位或个人与受雇个人(有时为单位)则没有这些要求。

(2)当事人关系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的用人单位与自然人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中的一员。而雇用合同中,不存在一方当事人是另一方当事人的职工这种从属关系。

(3)当事人承担义务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等为职工承担社会保险义务,且用人单位承担其职工的社会保险义务是法律的确定性和强制性规范。而雇佣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不存在必须承担另一方当事人社会保险的义务。

(4)当事人管理方面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具有对劳动者违章违纪进行处理的管理权,如有权依照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解除当事人的劳动合同,或者对当事人给予处分。而在雇用合同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处理可要求当事人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但不包括对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给予其他处分形式。

(5)当事人报酬方面的区别。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行使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分配权利。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应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必须遵守有关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的法规规定。而雇用合同中,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的报酬完全由双方协商确定,当事人得到的是根据权利义务平等、公平对等原则约定的报酬。

13、试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是指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以及接受教育的需要,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如果未成年工是女性,则应同时适用女职工的特殊保护。

未成年工不同于成年人,为保护其权益,各国劳动法中均设立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在我国,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具体体现是以《宪法》为依托,以《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为主体,形成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在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中,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包括了最低就业年龄、禁忌劳动范围、健康检查制度、登记制度以及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等多个方面。

使用未成年工的年龄限制方面,在最低就业年龄方面,《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和《劳动法》规定,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在未成年工禁忌劳动方面,《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则对未成年工禁忌劳动的范围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定期健康检查方面,《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将定期检查制度细化规定。

在未成年工使用和特殊保护登记方面,《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规定,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要求外,还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办理登记。

在未成年工职业安全卫生教育方面, 为了增强未成年工的安全卫生意识,提高其安全卫生操作水平,必须对未成年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

18、简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行体制。

养老保险是指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累计缴费满法定年限或从事某种劳动达法定年限后,由国家和社会依法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老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我国的养老保险由四个层次(或部分)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四层次是商业养老保险。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构架按照人口类型可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三大部分。中国最初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是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的一个险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职工所在企业缴纳20%,职工个人承担8%。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在我国,该项保险是最早由人事部门推行的,国家没有统一制度,没有统一要求,尽管已实施多年,但全国仍处于试点阶段,最初只在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中实行,后扩大范围,覆盖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模式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简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行体制。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因患病或非工负伤治疗期间,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费资助和疾病津贴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现阶段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补充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而言的,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劳动法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 文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6号

【颁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11-01-01

【标 题】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三、第九条修改为:“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四、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五、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六、第十二条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七、第十四条第(六)项修改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八、第十六条修改为:“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九、第二十条修改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

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十一、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第四款修改为:“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款修改为:“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十三、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四、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二款修改为:“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五、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六、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十七、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删去第(四)项。

十八、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第四款修改为:“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十九、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二十、第五十八条改为第六十条,修改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一、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三、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四条,删去第一款。

二十四、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此外,对条文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对条文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工伤保险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的条例。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目录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七年六月一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1]》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国家机关和财政经常拨款支持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伤政策执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依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城乡劳动者。但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将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工伤保险费缴纳、工伤事故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省辖市实行全市统筹。

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属驻郑单位以及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特殊行业,实行省直接统筹。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特殊行业的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和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

编辑本段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费率。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和行业特点,确定农民工较为集中行业的费率标准和具体缴费方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费用的支付。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条

省、省辖市建立两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各统筹地区储备金按当年本地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百分之七提留:百分之二上解作为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百分之五作为省辖市工

伤保险储备金。当工伤保险储备金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时,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减少储备金提留比例,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储备金主要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统筹地区储备金不足支付时,同级财政部门应当先垫付,再申请省级储备金调剂。

第十一条

职业康复费用按不超过当年结存的工伤保险基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出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下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下据实列支,用于工伤职工职业康复。

第十二条

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费、职业康复费用足额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以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总额百分之五的比例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主要用于统筹地区参保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伤案例分析、工伤事故预防等。

编辑本段第三章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而感染该疫病的,视同工伤。

第十四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认定职工伤亡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应当以法定职权部门或者法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书面结论为依据。

第十五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移交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工伤认定的具体事务。

第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办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超过法定时限提出申请的;

(二)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管辖权的;

(三)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

(四)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用人单位在接到书面通知二十日内不提供相关材料或者不履行举证义务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于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不收取费用。

《工伤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省、省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根据医疗专家组提出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编辑本段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治疗费用。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后,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其标准按护理鉴定结论作出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至正常退休年龄。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农民工,可选择一次性享受或者长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其安排适当工作。职工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或者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领

取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恢复工作后由于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的,由用人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本人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标准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五级五十六个月,六级四十六个月,七级三十六个月,八级二十六个月,九级十六个月,十级六个月。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百分之三十。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职工距正常退休年龄五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百分之二十;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百分之十支付。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不得减少按照失业保险规定应当享受的待遇和按有关规定应当享受的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生活护理费、辅助器具安装等待遇。所需费用,退休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原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五十四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属于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工亡者,按六十个月发给。

职工因工死亡,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

第三十条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自申领之日起次月内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职工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工伤职工经再次鉴定,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按再次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时间为原鉴定时间的次月。工伤职工复查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复查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照复查鉴定结论享受有关待遇,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调整。

第三十一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三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该职工重新出现的,自出现的次月起停发供养亲属抚恤金,领取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当退回。

第三十三条

因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差额。

第三十四条

工伤职工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的供养亲属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安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供养亲属身份证明、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证明、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等有关材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撤销、破产的,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统筹地区上工伤人员人均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优先一次性缴纳十年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由经办机构负责支付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员以及已退休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待遇的费用;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标准,优先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六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其境外工伤医疗、康复等费用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编辑本段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选择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本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保险医疗机构。

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选择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经办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价格等部门依法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进行监督检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对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参保后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不予颁发、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已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一)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因提供虚假证据、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而造成工伤认定的;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错误工伤认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工伤认定决定的其他情形。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四)向工伤认定申请当事人收取工伤认定费用的;

(五)拒不纠正错误或者不正当的工伤认定决定的;

(六)拒不受理上级指定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

第四十一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四)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五)不为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的。

第四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工伤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并入工伤保险基金;没收的违法所得依法上缴国库。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不组织抢救、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拒不履行举证责任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所需费用列入同级部门财政预算。

第四十六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原告:——性别-,年月日,出生,族,身份证号码,住所:电话:

被告:――有限公司,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性别-,职务:―――;电话:―――

原告因与被告关于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劳仲案(――)第―――号裁决书的裁决,向贵

院提起民事诉讼。

一、请求事项:

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

1、由原告垫付的-年-月份、-月份和-份销售费用,合计人民币―――元;

2、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3、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平时加班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4、被拖欠工资总额的25%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5、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6、未按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额外经济补偿金人民币―――元;

7、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的代通知金人民币―――元;

8、――年――月至―――年――月因被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受工资损失合计人民币―――元,并支付应得工资收入的――的赔偿金人民币――元;并支付――年-月-日至本案

审结的工资损失。

9、由被告承担本案的仲裁费用和诉讼费用。

二、事实与理由:

1.原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原仲裁裁决称:“但申诉人作为被诉人业务人员,在被诉人处工作期间,与他人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与被诉人公司同类的营业,侵犯了被诉人的商业秘密”,这一认

定是错误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企业的经营信息或者技术信息若想构成商业秘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即不为公众所知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物质利益和具有实用性,并要求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法》第六十一条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只有公司的董事和经理负有竞业禁止的义务,对于一般的员工,只有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禁止义务,并由用人单位单独向劳动者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时,劳动者才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因此,原告不负有竞业禁止义务。

另外,没有任何 2

证据证明被告公司存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侵犯了被告公司并不存在的“商业秘密”。因此,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原告注册成立了与原告经营范围类似的公司,就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2.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是错误的原仲裁裁决称:“且申诉人利用被诉人为其提供电脑、办公电子邮箱等工作条件,服务上述公司,并试图以上述公司名义与被诉人的客户洽谈业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这一认定是严重的认定事实错误。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和《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被告以侵犯原告通信自由和个人隐私的手段收集的用以证明原告试图以其它公司名义与被告的客户洽谈业务的证据是不具有合法性的。另外,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制订的所谓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经过了民主程序并进行了公示,根据《劳动法》第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是不能用来作为证据的,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事实证据证明被告又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纪律,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违反了“劳动纪律”的情况下,仅仅依据来源非法的证据就认定原告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是严重错误的。

另外,被告不但拖欠原告工资长达几个月之久,并且拒不返还原告垫付的业务垫支费用。原告作为一名普通的业务人员,不仅要供养年迈患病的父亲,还要支付高达――元的住房月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原告当时生活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原告真的有被告指控的所谓“――”行为,也完全是由于被告的违法行为造成,是一种求生存的不得已行为,如何谈得上“严重”情节。基于此,原告的行为也不会构成《劳动法》25条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

基于以上事实,根据《劳动法》、《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民事诉讼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原告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作出公正裁决,维护弱势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致

―――人民法院

原告:―――

―――年――月――日

附:

1、本诉状副本1份

2、《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1份

3、身份证复印件1份

4、工商注册登记资料1份

5、社保缴费清单1份

6、出勤卡1份

7、工资条1份

8、银行对账单1份

9费用报销单1份

下载00167劳动法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167劳动法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

    劳动法常用

    劳动法常用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

    劳动法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几点认识 系别:旅游管理姓名:郑丹虹学号:2008276116摘要: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相关条例,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劳务派遣监管和赔......

    劳动法

    1.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三方性原则——调整产业关系的重要机制(2)劳动立法——产业关系的基本规范(3)劳动争议的处理——解决劳资纠纷的司法程序(4)劳动监察——产业关系中的监督机......

    劳动法范文大全

    劳动合同 (一) 劳动合同的基本知识 1、 概念及其内容:《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益与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分为必备条款和协商条......

    劳动法

    劳动法 论述题: 1、 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关系) 劳动关系:(定义、特征、标志)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社会劳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特征:1.劳动关......

    劳动法

    期末作业考核 《劳动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法律关系 劳方和资方的法律关系,理论上一般简称为“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是指雇员和雇主基于劳......

    劳动法全文

    劳动法全文-2011最新劳动法全文 来源:法律快车劳动法 作者: 时间:2011/05/18 推荐劳动法律师: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