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由于以往人们研究现代文学思潮时,多从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及社团、流派等角度切入,致使一些问题模糊不明。作者从非功用、超功用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四次发展嬗变,对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文体方面的纯艺术追求做了估价,并站在中西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上,考察了这一思潮形成的原因。作者还对纯艺术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非得失做出了估价,认为这一思潮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失,但其作为战鼓外的琴声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纯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和视角
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文学的功用主义追求和非功用超功用追求这两种倾向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冲突和斗争。在中国,儒家的文艺思想渗透着经世致用的功用主义倾向,道家的文艺思想流露出清静无为的非功用超功用倾向,影响了后世的一代代文人墨客。当然,自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儒家传统占据了主要地位,非功用的文艺思想始终只是作为支流和补充在局部范围内获得发展。
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新文学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其主潮始终以启蒙、救亡、**等崇高而神圣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和行为规范,带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当这一主潮携雷挈电汪洋恣肆地席卷文坛时,也还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论什么东西,除了对于外界的使命之外,总有一种使命对于自己。”“文学也是这样,而且有不少的人把这种对于自己的使命特别看得要紧。”〔①a〕他们或置身事外,或冷眼旁观,或公开反对,或婉言劝谏,奏鸣出与主潮不相和谐的副部主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对于自己(即艺术)的使命特别看得要紧”的纯艺术思潮。
这种纯艺术的理论思潮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道家文艺思想的简单继续或重复,它吸收了西方艺术本位的观念以及超功用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营养,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它和西方的纯艺术理论思潮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理论思潮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和维护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以审美为基本内容的独特功能而否定或限定其社会功用性,突出文学纯粹的人性因素而否定或限定其多种社会性质,重视文学和其他文字撰述的区别而致力于其纯正文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