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22:1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务虚笔记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第一篇: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一、总论

一切的文艺作品都围着抒发作者的情感,获得读者共鸣的统一目的而创作的,而其采用的体裁、应用的格式、选择的内容均服务着这一个目的。以中国诗歌衍变来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最后到新诗,诗的体裁、格式、内容均向着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发展。这种变化,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学作品上。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体裁兴起之后,世界社会逐步向前或向后发展,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朝更注意个人意识态度的方向发展,内容更艰涩、结构更松散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以《尤利西斯》为代表的意识流作品也在此列。

在此世界潮流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也出现了隶属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此处所说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也包括后现代主义流派,是二战后兴起的以关注个人意志为准则的艺术形式。在这篇文章之中所讨论的《务虚笔记》即是一部十分典范的现代主义作品,它包含有意识流特点的叙事风格,也有较为模糊的主观感知。《务虚笔记》发表于1997年《收获》杂志上,是上个世纪末较为重要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下我们将从本书三个较为突出的方面简单讨论这部小说。

二、分论

(一)、生命意志与生活选择

单纯地讨论“生命”、礼赞“生命”的小说有很多,讨论生命意义的小说也十分普遍。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在其小说《鼠疫》与》与《局外人》中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他曾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加缪认为所谓生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生命的主观体悟者)对生命(客观存在者)的主观体验与理解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客观存在者)存在的本身。

类似地,《务虚笔记》继承了这种生命意义观,但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更符合中国传统生命观的观点,即生命意志观。

所谓生命意志观并不仅仅被动看待生命的客观存在,而且主动地了解生命,看待生命,体验生命。生命意志观又首先承认了“死”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生与死对立起来。如上文所引述的加缪的名言,史铁生在《务虚笔记》开篇

第一章即引用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说明自己全文都在试图说明的核心“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灰尘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正是因为此种死亡所代表的过去,才构成了生活在现今的意义。但是,史铁生又提出“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而另一方面的现在“是起于0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灰,便是虚空。”那么对于生命而言,意义何在呢?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呢?在此章末尾,史铁生得到了一个悖论式的解答:“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些印象(过去发生的一切)构成了现今,而我所意识到的只是全部印象(即过去)的一部分,但恰恰是全部印象才构成今天的“我”,因此,今天(或现在)永远不会被完全认知,也即永远不会过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今的“我”呢?这种印象的作用又是什么?答案即在于《务虚笔记》中的“生活选择”。在《务虚笔记》中,人物角色是不固定的,他们甚至互相替代,互相转换。“谁都可能是C,C可以与我印象中的每个人重叠,混淆„„,因此C,可以是我写作之夜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残疾被安排在爱情之前等候着一个人,那么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是C。”(十七章)。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展示不同的意义。这是《务虚笔记》一以贯之的核心论题。

(二)散文色彩的小说结构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对于它的定位,褒贬意见从未一致。看待这部小说的文学地位,还要从头说起。首先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作品可以被称之为小说”或者说“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小说写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当然即人物、环境、情节,但随着小说写作的发展,这三个单调、苍白的概括,显然已不合时宜。小说当然要有故事性(即情节)但丰富的故事性会使这部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为避免这种情况,小说之中又添加了许多“艺术”色彩,(其实就是文艺理论的实践),并且同时极力摆脱旧有小说的框架的限制。对于《务虚笔记》的争论即在于,它是散文还是小说?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小说的结构来看。

《务虚笔记》的结构是曲折的直线式主架辅以支线式叙述,其中第一章为全文的基础,是最初确定全文前提的总引。在之后的叙事中,各人物交相出场。但主线不变,只是故事更换主体,以不同的可能性选择来论证文章的主题。但是若就散文体裁而言,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并不能做到感情的抒发或感染(事实也是如此),而故事的讲述,却服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因此《务虚笔记》即使看似松散,却也属于小说之列。

(三)《务虚笔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若谈及《务虚笔记》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所确立的基本对比项依然是其所有的生命意志论。但此处我们还需要补充一点,史式的生命意志论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欲望。“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而这种欲望最直观,最直接的原始的形式即情欲。

怎样感知生命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感知意义的存在,情欲都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打破独裁专制的方法还是如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打败战争、濒死的苦闷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不同作家、不同问题的不同作品因着同一个生命内核构成了同类的表现原始生命的小说。

刚刚提及的两部作品,一部属于英国小说家,一部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前者讲述了在老大哥的专制独裁的体制下,人们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没有欲望,只有集体,而这种冰冷灰色的生活方式使人无法无法感到一丝一毫活着的意义。男女主人公就以越轨偷情的形式来寻找生活的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生命得到感知,虽然他们后来被捕,但他们以此为基础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生命。(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与仇恨。„„这是对党的打击。)

另一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主要内容是韩子奇一家两代人的生活传奇,但是在《玉劫》一章之中却写到了与《务虚笔记》中十分类似的“生命情节”。写韩子奇与妻妹在战乱的痛苦中由绝望而最终结合,甚至暂时抛弃了远在中国的妻子,这是否是破坏人伦违背道德?从结果来看是,但从目的来看却否。韩子奇与妻妹的结合,是在战争死亡之中做出的感知生命的激烈方法,这种为爱而死以搏求生命存在感的方式是《务虚笔记》从始至终一直强调的“求生”的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务虚笔记》作为20世纪末的新小说,其反传统的小说结构创作,为21世纪一系列文学作品开创了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创作思路。作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文学作品,中国小说写作处在一个艰难的改革时期。《务虚笔记》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内容上均对21世纪小说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先锋的出路,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化十分恰当的例证。

第二篇:务虚----读书笔记

名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个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你可曾想过你是谁呢?“某某某”,你再仔细想想,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又有多少,到底哪个才是你,而你的名字又代表了什么,你的肉身还是你的思想?

我世界之风徐徐飘来,在我这儿萌生出一个欲望的视点,借由此得以延伸拓展。宇宙膨胀不歇,轰轰烈烈的消息总要传达,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徒,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情与悟,便是这永无终途的欲望,所以一切尘世之名可以磨灭,而“我”不死。每个人都是一种消息的传达与继续,所有的消息连接起来便是历史,便是宇宙不灭的热情,一个人就像一个脑细胞,沟通起来就有了思想,储存起来就成了传统,在这个人间的图书馆里或信息库中,所有的消息都死过,所有的消息都活过,往后在等待另一些“我”来继续,那样便有了未来,死不过是信号的中断,“轻轻地走”,正如它“轻轻地来”。

“我是谁”的追问把我吹散开,飘落得到处都在,以致很难给我画定一个边缘,一条界线,但这不是我的消散,而恰是我的存在。

“ 我”在哪儿?在一个个身体里,在与他人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颗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猜想里,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

别人

别人即他者,失去了他者也就没有了我,因为你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人也必定是群居的生灵,个人就像单个的音符,单个的音符是没有意义的,只须所有的音符串联起来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每个人都活在与别人的联系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的,其中必定有别人地介入,而别人未必接纳你,这就产生孤独,将命运交给对你没有义务的人去承受是多么的绝望。

孤独

一个人太孤独的话就像地上受伤的石头,秋天来了,候鸟都南飞了,而我只能独自啜饮生命的芬芳!

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是孤独的,这是上帝给人的根本处境,因为那样我们才需要去爱,唯有那样我们才相互投奔,接纳。

怕与自卑

在浩瀚的人群中我迷失了自我,我是那么的渺小,但我又有欲望。自卑与生俱来,不同的是它进入每个人的那一点不同而已,终有一天它会选择一个点进入你的生命,当你第一次离开母亲,离开家门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的时候,当你心怀欲望 而又无力的时候。

爱情

孤独创造了爱情,没有什么能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然而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来,便渴望有人呼应他,响应他,理解他。爱情是社会事件,在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之后发生,爱情是在相互隔膜的人群里爆发的一种理想。爱是向他人敝开,接纳别人。性是爱的语言,是爱的仪式,是敞开的形式恰是爱的呼应,性以其极端地遮蔽状态和极端的敞开形式符合了爱的要求,但性只是爱的一种表达,所以爱情未必就要有性,所以同性爱情也是有可能的(并非是同性恋),这就不禁让我想,友情和爱情有什么区别,难道区别仅仅在于性的介入吗,我想区别在于爱情双方视对方为己,而朋友仍将对方视为他者。又有问题了,既然爱情是美好的,为什么要求一对一,为什么不可以一对多,亦或多对多呢?人是孤独的,这孤独的背景恰恰是多向爱情之不能的原因。

朋友

有很多朋友,但仍没人真正理解的人是孤独的。

朋友之间有的是亲密,敌人之间才能产生尊敬,从此对朋友学会尊敬!

可能性与梦

我相信梦是另一种存在,有很多人说我不现实,可是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对于我来说只是无数的可能性中被实现的一种,而更丰富的还是那无数的可能性。我的心魂,我的欲望要比我的实际行为大得多,那多出的部分存在于我的可能性中,并在他人的现实性中看到了它的开放——不管是恶之花,还是善之花。“上帝无所不能,独独不能做梦,因为惟有在愿望不能达到时才有梦可做,而不能做梦又说明了上帝不是无所不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上帝便令万物入梦,借此而自己也参与了一个如梦的游戏。”在我看来,梦的美在于:它的不实现,再者是它的自由。现实固然重要,但它也不能取代梦的自由。

理想

理想是一种似乎很清楚的事情,但一加追问便又不确定了,我总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当你的理想实现了,你还想做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我,我是这样想的,理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它,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永远地向它走去,永远的在路上,就像天堂一样,假如天堂真的能够到达的话,那天堂也一定人满为患了,那样也就能够一劳永逸了,如果真能一劳永逸的话,那只会让人失去耐性的。

时间观

时间只是衡量事物的一种标准,而不是唯一的准则,有很多的事情是无法用时间来承载的,比如说心絮,感觉。这个认识在我看了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更加确定了,他在其中这样说:“我生于1951年,但在我,1951年却在1955年之后发生。1955年的某一天,我记得那天日历上的字是绿色的,时间,对我来说就始于那个周末。在此之前1951年是一片空白,1955年那个周末之后它才传来,渐渐有了意义,才存在。但1955年那个周末之后,却不是1955年的一个星期天,而是1951年冬天的某个凌晨--传说我在那进出生,我想像那个凌晨,于是1951年的那个凌晨抹杀了1955年的一个星期天。那个凌晨,奶奶说,天下着大雪。但在我,那天却下着1956年的雪,我不得不用1956年的雪去理解1951年的雪,从而1951年的冬天就在了形象。”

第三篇:务虚笔记读后感

我读史铁生读了整整一年,或许比不上那些浸淫其作品数十载的人,但是我想,如果史铁生有十个面,那么至少,其中的一两面,我大概能说些只言片语。

我说不好这一年来史铁生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个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这样一个男性的形象确实真真正正的融入了我的生活。不管我在哪儿,那样一个乐观、自信的老者,都仿佛坐在窗前,看着外面一群群飞过的鸽子。

只是这一次,他像是真正的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我以后能走多远,但是我相信,我以后的每一步里,都有史铁生。

因为《务虚笔记》,比起《病隙碎笔》,比起《一个人的记忆》,都要令人刻骨铭心的太多。

我也同样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文体来裁定这样的一本书,这里面太多的人物,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少年WR„„我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看出了史铁生的影子。我知道他是在写自己,但,他,又并不是完全在写自己。

他比谁都清楚那里面的每日每夜,风是从哪里刮来,树叶是从哪里落下。

但是他又比谁都清楚,人生,这盘棋局。

他明明可以清清楚楚勾勒出一个人的人生,但是他总是在草草几笔后又从故事中抽身而出,他喜欢这样的议论和停顿,就像是站在时间的巷口。

他时而成为那个少年WR,懵懂,横冲直撞。时而又站在抽离的角度看爱情的萌生与诀别,看人物的成长与创伤。

他把这样的真实和虚幻放在一块。他把它称为务虚。

这样的虚虚实实让人糊涂,让人无法再读下去。

所以人们委婉地说,务虚笔记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作品。

我想,他们一定是不懂史铁生。

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读完务虚笔记。

你们都说,史铁生,是乐观的、坚强的。你们把他一次次的运用于议论文中只因那句“死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

但是没有人懂得史铁生的哀伤。

是的,哀伤。

史铁生独特的哀伤,他的确乐观、坚强,但是当他在写下残疾人C与妻子的故事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是以怎样的一种悲哀,甚至是自嘲,才写下了那些令他难以启齿的画面。

而反复的议论,不断地从故事中插入、抽离,我想,那是史铁生故意创造给我们的,空旷感。那些人物、场景、情节和心绪构成了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这样的似曾相识,使感动反复,使情感加深。一整本务虚笔记,一系列情节的重叠勾连,就像是一个严丝合缝的圆。你不知道所有人的结局是怎样,但你会明白他们一定都好。

就像是在说人生,你知道冥冥中自有定数,但是你不知道它终将走向何方。

这或许就是,史铁生匠心独运之处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我想同样适用于史铁生,看似是一纸虚言,却是史铁生灵魂的感悟。

第四篇:务虚笔记 解读

《务虚笔记》

内容解读:

1、结构

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即体会到由人与人的“差别”产生的孤独感时,他便在“写作之夜”出生了;而这种孤独感将伴随着他的一生直至死亡。这种个体化的残缺,激励着一个人去寻找爱情,与另一个心魂结合的欲望;然而人还面临这社会化的残缺,即他人对自我的威胁和束缚,于是在爱情的途中个体受到了阻碍。圆满的爱情成了一个永恒的梦想,这也证明了孤独的绝对。死亡,或许才是孤独的隐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自杀来摆脱孤独,而是要正视生的意义:正视生命的残缺和孤独的绝对,不断追寻永恒的爱情。(李海音)

2、主题

孤独作为本书主要探讨的主题,它揭示了人的根本处境。西方很多心理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即人的根本处境是孤独,其中弗洛姆最为典型。由于人都是孤独的,所以要逃避孤独。

史铁生认为通过爱情可以逃避孤独,他认为孤独是人的残缺,这种残缺也可以分为个人残缺和社会残缺。个人的残缺可以通过爱情找到另一个心魂与之结合而逃避孤独;社会残缺主要是指他者的存在对自己的威胁,类似于萨特《他人即地狱》探讨的主题。同时,在《务虚笔记》中,人寻找爱情受阻,不能完成爱情,作者继而探讨了关于爱情问题:什么是真实的爱情?爱情和性的区别?然而,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展示生命的可能性。书中不断提到的“门”就是人生的处境,就是不同的可能。

3、布局

从《写作之夜》开始,作者认为真实性存在于自己内心。因此,写作之夜也是关于心魂的探讨。之后出现的孤独、爱情等都是对心魂的探讨。在谈到每个人的出生时,作者认为一个人意识到孤独,意识到死亡,意识到威胁,才算真正的出生,于是在《生日》这一章,可以看到很多的生日。主要议题:

1、出生

(1)发展心理学——自我中心论的破除

史铁生认为出生是记忆的开始。出生通常具有两个层面:一是人开始有记忆;一是人开始构建独立世界观。后一种是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观,即人在成长的第三阶段破除自我中心论。在此之前,人的世界观一直是自我中心论的。破除自我中心论之后,他能判断别人看到的和他自己看到的不一样。这也就是第六章中史铁生所描述的出生。

另外,在史铁生这本书中,出生也就意味着人意识到孤独感的降临,他意识到自己与别人存在差别。书中的小孩多是在九岁十岁出生,从心理学角度讲,九岁之前的孩子还是自我中心论,没有我与世界的差别感,一切发生的都是理所当然的,无法意识到外界对自我的威胁。孩子在九岁十岁的时候产生孤独感的存在,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他人的存在对自我是一种威胁,从而产生羞耻感,也就是一种诞生。此外,出生并非一蹴而就,在《生日》这一章可以看到,“我”有很多生日。在《我的奶奶的星星》中,通过树在刮风意识到自我的诞生,通过天空是蓝色的意识到自我的诞生„„然而“我”最终降生是被小孩孤立在人群之外,即孤独感的诞生标志着一个人的开始。当然,出生只是并非一元论的观点,它也可能是对应写作之夜关于意识的讨论。孤独感的出生也可能是为了小说行文叙述需要。《务虚笔记》在广义上可以理解成教育小说,类似于德国的成长小说,因此,在开始必然伴随挫折,伴随进入环境,伴随其他角色的进入等功能元素。

出生也可以联系个人经历,它可以随意虚构,并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只是写作者感受,从作家的自身体验出发。因此,在《务虚笔记》中,小孩集中在九岁十岁出生可能只是想要表达之后成长中的差别。

(2)生死观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怎么看待生死,也即生死观的问题。史铁生认为人生有三大困境:人必死而人不愿死;人需要理解而人是孤独的,但人之间无法沟通;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出生的问题涉及到对作者生死问题解读。众多生日是因为每个人到世界上来是偶然的,是偶在的。而无数人的偶然才带来必然,具体到哪一天的日子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年龄的设置只是想说明在这个时候人有了自我意识,“我”对世界对他人开始产生区别性的看法。自我同一不能形成意识,有区别才有意识,从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史铁生的写作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是残缺体验。他认为人就是两个残缺:身体残缺和精神残缺,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残缺。因为残缺,人们才追求圆满,从而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探讨人生意义。例如他自己残缺,他却喜欢健全,喜欢百米跑的刘易斯。在追求的过程追求对人生的超越,即是人生的意义。《务虚笔记》中务的“虚”即是诸如生命、生死在内的一些形而上的追求。史铁生不断根据自己探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2、爱情

史铁生在第二章《残缺与爱情》中提出:残缺与爱情是生命的两个密码,而在这本书中,大部分的爱情都是失败的。爱情是追求圆满的表现,但在史铁生笔下却没有爱情,爱情是残缺的对立面。爱情存在,但无法追求到,就像人追求生却必死的困境一样。史铁生的作品中曾经描述的新婚夫妇以及金婚的家庭,其各说各话,无法交流沟通,在情感上隔阂否定了追求的爱情。文中的F和妻子,也只不过是同床异梦。长篇小说是作者之前好多作品的集中表达,例如在中篇小说《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弹断第1000根琴弦眼睛却可以复明。追求达到的时候,生命也就终结。史铁生认为人必须循着不可达到的目标,人的不断追求就是生命的意义,爱情也是如此。爱情值是为了证明孤独的绝对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因为爱情的困难而否定爱情存在,爱情的问题就是爱情本身。史铁生认为世界上大部分东西都是永恒的悖论:我们无法讨论无,我们用有来讨论无;我们无法讨论死,我们以生来讨论死;我们无法讨论爱情,我们以孤独来证明爱情„„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在爱的路途上,永远的不是孤独也不是距离而是祈祷。爱情和残疾是生命的密码,而爱情本身由于孤独也是残疾的,经过不断的否定与否定,最后形成对爱情的欲望和追求,因此,逐渐靠近爱情的过程也是爱情本身一部分。

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史铁生将爱情讨论得更加透彻。他认为人之所以追求爱情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得人们永远无法沟通。这种隔阂和差别即是人之间的缺陷,它促使人去追求爱情。同时他也谈到了两个互相爱着的人出现的问题,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完全坦诚后会向对方要求同样的权利,爱情演变为占有欲和控制欲。因此,史铁生对爱情的悲观不仅在于他认为人找不到爱情,还有在找到爱情之后怎样把爱情维持下去。

在《我的丁一之旅》中,秦汉因为对爱情失望而投身宗教,把爱扩大到所有人的爱。(上帝之所以爱世人是因为爱一个人太无望,有木有!(∩_∩)~~)用发生论的观点来看,孤独感是一直存在主线,宗教和爱情的是一种救赎,包括权利、艺术等都是救赎的一种方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认为,人意识到自身的孤独后就想要与外界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爱情,也可以是其他艺术创作等。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选择爱情作为工具,表达生命是残缺的,人生是无聊的。爱情是逃避孤独的一种途径。

3、O的死亡

小说开始写到了O和Z 争吵以及O自杀,并以此引出小说的其他人物,又在结尾处对O死因的进行猜测,猜测主要分三个层次:

(1)T&N认为,O对Z失望。T认为O对Z的人格失望,因为Z把母亲称为女仆;N认为O对Z行为失望,Z可能有婚外恋等;

(2)L&WR认为,O是对恋情的依恋,O不再爱Z,但是由于她对这段爱情有着强烈的依赖感而不能承认,如果没有这段爱情,生命也就终结了。在这种矛盾中,O要么承认爱情失去,要么灵魂失去依托,最终都将走向自我毁灭

(3)C&W认为,O的平等观在与Z独特的爱情不平等中不自洽,从而走向了毁灭 邓晓芒认为这三种观点是逐次向上的体验。第一种是对个人的失望,书中的N认为对个人的失望不至于使O走向毁灭,因为她之前有过对WR失望,而且对个人的失望可以通过离婚解决;第二种是对爱情的失望,但爱本身是一种希望,不至于让O这个主体性非常强的人走向死亡;第三种是自己内心理念的冲突,O的爱构成了对她自己秉持的平等观念的冲击,只能通过死亡来实现自己坚持的平等的观点。

死是对生的价值的毁灭。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个体的,他人不能替代,也不能重死。不能再有体验。每个人都有对生命执着,O执着于爱,当其他行为无法证明她执着的爱时,她追求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了。O对爱本身绝望,追求的东西变得没有意义了。O用准备的鱼片自杀,是一个长期的谋划过程。人的死不是一天发生的,比如顾城、海子等,他们追求的完美世界幻灭时,生的绝望必然导致死。

第五篇:《重生笔记》读书笔记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XX年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笔记》。

读过之后,大受感动,买了10本,送给朋友。凌志军在书中说: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这些数字令我震惊,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肌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过高估计药物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是致命的杀手。

我们会犯错误,除了因为我们恐惧,还因为我们过分相信医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权威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会犯错误。事实上,医生不仅会犯专业性的错误,还经常会犯常识性的错误。然而他们最大的错误,是从来不会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患者,只一味地对患者讲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下载务虚笔记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务虚笔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通用)(范文大全)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猎......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大全)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两篇范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 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写洪堡的文章,它诱发了我继续读《自然史》。布封从一个名字转变为一个印象,源于一篇写狗的文章,出自他的《动......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

    盗墓笔记 读书笔记

    盗墓笔记讲述的是:就是两个字 盗墓! 并由惊心动魄的盗墓情节扯出一系列可解释以及不可解释(作者也曾坦言自己无法解释里面的谜题)的一系列谜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最新(汇编)

    《猎人笔记》主要对地主和农奴两个阶层的人进行描写,“不公平”是我读完这本书后对俄国社会的第一印象。地主们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农奴们则要每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给主......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篇一: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读后感 《猎人笔记》这本书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家.诗人和剧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书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 一片树影,几声风鸣。推窗出去,一半是绿树织成的山壁,一半是迷迷蒙蒙的海湾。远离喧嚣,避开浮躁。在清幽的环境中,余秋雨先生借旅行中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