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验交流材料
在规范执法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按照中政委、上级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宾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切实把此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为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成果,强化基层检察院建设,贯彻“三化”要求的有效载体,在动员部署和学习培训两个阶段积极开展工作,迅速启动,狠抓学习,强化培训,按照上级要求制定《方案》、推进表和培训规划,将规范执法行为工作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始终,取得了预期的工作效果。
宾县院作为去年先进性教育和专项整改活动示范单位和示范院,对队伍整改素质工作成果,社会形象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获得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专项整改先进单位殊荣,针对少数干警中存在优越感、满足感和厌战情绪等思想,我院把强化认识作为重要任务,党组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突出“四个着力”作为切入点,开展“八学”,注重“五个”结合,全面完成了规定动作,促进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
一、公正执法,规范办案,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多年来宾县检察院始终将执法为民,作为检察工作出发点,将提高案件质量作为办案工作生命线,尤其在“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来,进一步加强公正执法、规范办案工作力度,在执法效果上下功夫,突出三抓,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一抓案件质量,达到“ 百分之百”。
全年宾县院依法批捕61件76人,不批捕16件19人,起诉80件109人,不起诉件8人,相对比前几年案件数量减少了,但给我们创造了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绝好时机,对每起案件都仔细研究,可捕可不捕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严把案件质量关。批捕、不捕准确率100%,诉、不诉准确率100%。
二抓机制建设,做到“五个规范”。
我们首先建立健全七个业务部门工作流程,制定出了《案件考评工作制度》、《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价值评估制度》、《侦查人员旁听所办案件庭审制度》、《严格办案时限制度》等18项旨在约束干警办案行为的新机制。对原来不合适宜的5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加之原有制度56项共计79项近千条业务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在广泛的征求干警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反复修改斟酌,打印成册,形成长效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真正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办案程序规范,法律文书规范,询问取证语言规范,卷宗装订规范,赃款赃物管理规范。
三抓法律监督,落实“五个到位”。
为了解决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力度不大、不会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分别出台了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责任制》、《侦查、立案、执行监督管理办法》四项三十条和《职务犯罪预防监督》二项八条,并建立了《三长联席制度》,通过认真履行检察监督职责,建立监督责任制,监督工作效果正在稳步攀升,促进落实了侦查监督到位、立案监督到位、审判监督到位、执行监督到位和职务犯罪监督到位。
犯罪分子赵明恒曾经一次教养二次判刑,05年出狱后到曲春秋家盗窃时被发现,赵抗拒抓捕,将曲打倒,又持斧子威胁,后被群众抓获。县法院一审判以抢劫罪,判有期徒刑1年,我院认为赵属累犯量刑畸轻,提起抗诉,得到市院支持,中法发回重审,改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1000元罚金。通过本案体现了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审判监督力度,确保案件公正判决。
二、心系百姓,保障人权,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我们将执法为民理念作为检察业务工作落脚点,在工作中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到“三个保障”,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一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
严格执行告知、送达、会见等制度,保障律师为其辩护权利,在办案中不准打、骂、污辱被审查人,我们经常开展警示教育,将由于办案中导致刑讯逼供等造成错案、冤案的事例向干警讲解,以警示干警。院里设置了设施齐全办案工作区。对办案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现在自侦部门对全部案件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监所也对监管区进行监控。保证嫌疑人的人权不受侵犯。
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法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时逢五.五普法开局年,我院抓住这个契机,担起普法工作重任。在全县率先开展普法教育,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开展“宣传周”活动,在全县主要街道设立宣传站,到乡镇流动宣传,举办法律讲座,通过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使全县人民受到普法教育。使之知法守法。
三是保障当事人权益的伸张。
执法为民是责任,扶危济困是品行,通过法治理念教育干警对所理解更为深刻,在工作中得以实现,郑文玲等四人系宾县满井镇满井村村民,因不服宾县法院一审判决让他们负责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感到冤枉,曾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省台新闻夜航、黑龙江农村报编辑部等单位上访都无结果,最后到宾县检察院申诉,民行科的同志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已任办理了此案。谁该对因修路而存放在道路上的沙堆引发的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一事,原审判令郑文玲等四人负责对原告人赔偿,由于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经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修路是村委会行为,应由村委会负责赔偿。于是向宾县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得到了该院再审的支持,撤销了原判决,获得完全改判。这是一起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的检察建议案件,检察机关的执法为民,赢得了民心。
三、检务公开,突出效果,践行公平正义理念
为实现公平正义这个社会主义法治目标。我们以公开促公正,以结果出公正,以形象树公正为工作切入点,达到“三个公正”,践行公平正义理念。
一是以公开展示公正。
我院今年更新了检务公开图版,在院门口设立两个宣传栏,上面注明检察机关职责,受案范围,业务部门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一律着装、挂牌上岗,时时解答群众咨询和举报,同时宣传检务公开内容,我院还将检务公开内容在电视台播放,民行科与联通公司设立信息平台,以短信方式公开民行工作职责。我们将工作中靓点和典型案例通过检察日报、省法制报进行宣传10余篇,在自己网站上发稿150余篇。
二是以机制保障公正。
通过办案质量体系的构建。确立“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案件质量保障体系:点,是对重点部门、重要环节、重点问题的案件质量的监督;线,是指办案流程、案件评估、执法档案跟踪监督体系;面,是指文明安全办案、信息化建设、办案装备等多层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2、突出网上办公、办案。今年开始,网上办公、办案全面实施。特别是办文业务,能够按照规范程序在网上核稿、校对、排版、签发、发号、发文、存档;网上办案方面,由案件纪检部门定期督察网上案件信息的录入、法律文书的制作、法律流程的运用情况等,定期将各部门网上办案的情况予以通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是以监督促进公正。
在办案中时时履行职责,以监督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上半年我院对社会危害较轻8人进行不起诉处理,例如:范凤和涉嫌伤害罪不起诉案。2006年1月23日11时许,被不起诉人范凤和在常安镇街里到姜山、姜东等对朋友张海龙殴打,便上前拉仗,姜山等将范凤和抡倒,范凤和起来拉仗时给姜山一拳,打在鼻梁处,姜山住院治疗后经法医鉴定为轻伤。案发后范凤和赔偿被害人医疗费。经审查,被害人承认自己过错,对造成轻伤结果有一责任。我院决定不起诉以维护公平正义。
四、扶贫济弱,维护稳定。践行服务大局理念
服从服务大局,创建优良法治环境是宾县院优良传统,从“防汛义勇队” 到修建“检民桥”体现检察干警风彩。现在我们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的工作,通过“三个转变”,践行服务大局理念。
一是从单纯出资向强农转变。
1、服务帮农。帮助宁远镇两个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捐款款物计4万余元,帮助包帮的村购买抗旱防汛物资,并帮扶20个贫困户和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及助学金问题。2、科技强农。把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带给所包帮的重点村,请农业专家传授种植、管理、增收技术。3、法制户农。控申科和民行科对农村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对土地承包检察监督。
二是单纯打击向预防转变。
我院是预防职务犯罪省级先进单位,我们将预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推行廉政准入制度,重大工程介入制度,今年对全县开展系统预防,预防科先后到计量、粮食、电业、两税等系统开展专项预防活动,组织各单位观看高检院预防职务犯罪光盘,现正筹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预防职务犯罪讲座。从思想上清理腐败根源,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发生。
三是单纯办案向提高社会效果转变。
我们办案中不忘服务大局,以办案效果来保证大局工作顺利完成,从而稳定社会,促进和谐,受到社会认可,去年我院在办理市院交办孙桂兰举报哈尔滨市互感器厂厂长石仲缘经济问题案件。此案是2001年起告诉的案件,因对查办结果不服,数十次越级上访,上至公安部、省公安厅、市公安局、省市检察院。因其不服,屡屡上访告状,严重的干扰了机关工作秩序,甚至拦截省、市委领导车告状。举报人多次声言,如果不彻底查办,她将到国务院上访告状。
举报人孙桂兰现年78岁是属名告发,举报之内容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是整体国家利益,如此公民,精神可佳,但她文化浅薄,不甚懂法,原来查办的结果,既便是合情合理合法,她也不服,总认为未查到位。
县院接案后,我们对她提出的十个举报内容,一个一个的查,一个一个的反馈,一个一个的让她提供新线索。比如厂长把自己的旧客车高价卖给厂子,我们找了几个人确定算不算卖高价,众多人都不认为是高价,是比较合乎情理的。比如厂子的住房低价卖出副厂长又高价买回那是因为副厂长买后进行装修,投入了费用,买回后又低价卖给会计,是出于照顾职工属违反纪律,不能算个人贪污。这类问题反馈后,并加以法律的纪律的解释,她接受了。对她提出的十个问题,我无一遗漏的调查,无一遗漏的反馈,多次要求她提供新线索,她认为我们真的尽到了责任。一次其丈夫有病住进医院,她在医院护理,我们向她反馈就去了医院,还为病人买水果等,这使她深为感动。
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调查取证近百分证言证据形成三本卷宗,比原来的两本卷宗多出一倍多。
我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她激动的说:“你们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不告了也不访了”,并把一面锦旗送到了市人民检察院。
五、加强管理,强化学习,践行党的领导理念
我们始终将党的领导放的检察工作置高无上位置,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召唤,无论对干部人事,还是工作方针同党保持一致,执行党的部署和要求,做到“三个确保”,践行党的领导理念。
一是确保学的快,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贯彻落实。我院多年形成周一、周五早会制度,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检察工作最新动态及时传达到干警,重大活动,党组会、院务会、干警大会三级传达,建立由政工、纪检分工明确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确保抓的实,创造性开展主题实践。
我们通过举办读书班、研讨会、学习培训、演讲比赛、诗歌大赛、网上论坛、考试考核、建立学习档案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落实党的要求。如我院在七·一党生日之际,组织全院干警重温入党誓词,强化党的领导理念。7月3日,我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竞赛,由四个支部选出八名选手进行角逐,院里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拿出近千元进行奖励,在竞赛中设10名观众题,通过此次竞赛活动使教育活动达到高潮。保证党的要求得以实施。保证党的要求得以实施。
三是确保落的准,把党的领导贯彻检察工作始终。
党的领导是做好检察工作根本保证,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器是党手中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力武器。检察机关将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下,便于检察工作正常实行,法律正确实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做好检察机关应起的作用。
通过教育活动,做到了“六个实现”:实现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实现执法能力明显加强;实现队伍素质明显攀升;实现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实现机制改革明显推进;实现基础保障明显提升。
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但同党的要求和兄弟院工作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今后将继续努力,圆满完成教育活动各项要求,进一步在规范执法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学习解决问题 扎实开展教育活动 推动工作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针对法院工作实际和特点,创新思维,改进方法,坚持高起点启动,努力营造氛围,坚持高标准落实,以学习促深化,坚持高质量推进, 抓住重点环节,切实解决问题,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一、高起点启动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坚持高起点启动,努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院党组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认识到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和上级法院的部署和要求上来,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进一步明确司法指导思想,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增强司法能力,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司法改革,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的有利举措。为此,我院高度重视此次教育活动,积极部署,精心组织。成立了教育活动活动领导小组,由院党组书记、院长胡波同志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此次教育活动,层层明确工作职责。同时,我们大造宣传声势,在营造氛围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多次召开党组会、院务会、全院干警大会,对开展教育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宣传栏、宣传窗、学习园地、简报等阵地,全面宣传教育活动的精神和做法,让人一进入院内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活动氛围。通过以上宣传,全院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和行动都高度统一到上级领导机关和院党组的部署上来。勤于思考,乐于耕耘,全面提高审判业务素质,做到执法规范公正文明,共同推进审判工作深入发展,再次掀起了活动高潮。
二、高标准落实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坚持高标准落实学习目标,以学习促深化。我们努力贴近法院实际,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参与层面上,扩大学习对象,吸收临时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在学习内容上,突出学习重点,在通读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的基础上,精选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罗干、肖扬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等重点学习篇目;在学习方法上,坚持“灵活、多样、创新、实效”等多种形式,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突出“六学”。
一是按照要求自觉学。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开列的篇目,以庭室科队为基本单位,以自学为主要方法,逐篇通读,撰写学习体会;二是重点篇目反复学。对规定的重点篇目,精读细看反复领会,把握精髓,入心入脑,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三是组织辅导系统学。为保证学习的系统化,根据学习中反映出的疑点、难点、热点,适时安排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辅导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抓好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组织辅导,理清学习思路,破译学习难点,增强记忆深度;四是专题讨论深入学。按照参教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情况特点,分层面、分主题围绕开展“司法为民在审判,奉献在岗位”活动大讨论。围绕司法观念、司法行为、司法能力、司法作风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差距,开展讨论活动。通过互相研讨,开展学习交流,提高了学习质量;五是典型引路促进学。推选本院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对照先进比较学,查找差距促提高。六是强化措施保障学。为保证学习效果,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考勤纪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了实施有细则,管理有保证,自学有笔记,重点有辅导,讨论有记录。
三、高质量推进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保证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高质量推进, 抓住重点环节,切实解决问题。我们以解决问题为首要目的,对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从教育活动一开始,就注意体现在行动上,转变作风,边学边改,边查边改。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能改的马上改,群众提出来了,就立即解决,自己意识到了,就着手整改。注重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实打实,通过解决问题,教育和引导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理解、把握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端正司法指导思想,自觉执行国家的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我们重点解决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点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大是大非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法官是司法的主体,如果法官没有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不懂得司法权为谁掌握、为谁服务,不清楚在司法工作中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就不可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案为民所办,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教育法官在思想上树立政治合格的观念,在行动上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始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之路。
二是重点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法院是人民申张正义的地方,全体工作人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教育法官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胡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通过教育活动重点克服了冷、横、硬、推和吃、拿、卡、要的衙门作风,克服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案难办的官僚作风。绝大多数法官通过教育活动,都能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着想,充分吃透案情,正确适用法律,做调解疏导工作,做服判息诉工作,做判后答疑工作,做释明法律工作,使矛盾纠纷彻底得到解决,从源头上减少涉法上访和申诉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的关爱和人性化的服务,努力实现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
三是重点解决就案办案问题,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我们把中国法治理念与西方法治理念相对比,使审判人员及其工作人员认识到中西方法治理念关键之处,在于我国的司法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的。它与党、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是统一的整体,司法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不能“独”行其事;法官办案要追求法律效果,也要重视社会效果,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通过教育活动,法官摒弃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拓性的完成任务,做创新型法官。努力避免就案办案引起的高上诉率、高上访率、高申诉率和高再审率,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宁事息。
四是重点解决上访和申诉问题,勇于纠正错误,不断提高司法水平。
涉法上访和申诉不是坏事,它折射出我们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于我们工作中的错误,积极予以纠正;对于当事人理解上的偏差,热情给予解释;对于反复上访申诉的复杂疑难案件,充分发挥听证会的作用,认真负责地作出是否再审的决定,包案到人,限期解决;对于长期反复无理取闹的上访或申诉当事人,向党委和人大专题汇报,在党委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协同多方力量果断处理,坚决维护司法权威,决不让那些心怀侥幸的人以闹取胜,捞到好处,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五是重点解决“执行难”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客观事实,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狠练内功。首先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执行人员的政治、业务、作风和纪律素质,规范执行行为,增强执行能力,促进执行公正,保证执行工作人员不出问题。其次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目前“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难”,提高执行结案率。三是借鉴外地经验,用足法律,创新方法,讲究艺术,吸取教训,开拓性地开展执行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执行机制,想方设法完成执行任务。四是加强执行力量,认真清理执行积案。在大、要案执行前,主动向党委和人大汇报,排除地方和部门保护的干扰。五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专题向党委和人大汇报,请求在党委的统一牵头下,与公安、工商、城建、土地、房产、金融、新闻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发文,明确职责,互联网络,协同“作战”,整合公共权利,优化公共资源,使众多职能部门联起手来,形成合力,对赖账的被执行单位和个人实施限制性停止业务,并在各类新闻媒体上连续曝光,压缩赖账者的生存空间,限制其业务开展,阻碍其正常运行,否定其公共信誉,迫使其不得不履行义务。为最终彻底解决“执行难”做好前期基础工作。
六是重点解决司法不统一问题,进一步规范全院司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
通过查摆,我院在立案、民事赔偿、自诉案件、财产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离婚案件彩礼返还等几个方面存在司法不够统一的问题,致使案情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件,在不同合议庭判处的结果不同或者差异较大,由此引发当事人上访或者申诉屡有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次教育活动中,我们统一了全院司法标准,制定了《九台市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若干指导意见》,解决了司法不统一问题,减少了上诉、上访和申诉案件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第三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经验交流
一是法治理念与思想认识相结合,奏响平安建设曲。本着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干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采取自查、互查、座谈、走访听取意见等形式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对出现的问题切实加以整改,把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到工作实际中。坚持打击、预防、监督、服务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大各项检察工作力度,为林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法治理念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奏响品牌创优曲。充分利用显示屏、宣传栏、局域网、门户网等媒介,及时报道宣传教育活动情况、先进典型事例,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氛围。
三是法治理念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奏响廉洁自律曲。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继续,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养成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四是法治理念与文明办案相结合,奏响执法为民曲。在执法办案中树立文明窗口,要求公诉科、控申科等窗口科室8小时内必须按要求着装、挂牌工作,文明接待,准时出庭。强化办案安全,侦查监督科、公诉科和职务犯罪检察局在办案中,有专人负责办案安全工作,并严格履行办案流程的监督。
第四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服务大局的理念和党的领导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征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项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合法率的特权。(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法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法律权威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准.1.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准。
(1)职权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法性基础。职权法定原则要求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由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执法机关必须严格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
(2)有权必有责,即权利义务相一致。有权必有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使权力要对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二是被法律赋予了权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尽职、不作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治社会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整个行使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制约。(4)违法受追究。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权威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只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才能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三、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2.坚持“一切依靠人民”,要在公安工作中走群众路线。3.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勤政守法、文明执法。4.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甘当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理念在国家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合法。合理,是指权力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相当,同样情形同样处理。合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形式要求,即执法者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要依法进行。
2.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反对特权;二是禁止歧视。
3.及时高效。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时间效率;二是提高物质效率、降低经济消耗;三是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减少不合理制度的负面作用。
4.程序公正。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应当以实现实体公正为目标;二是必须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必须克服执法者的随意性。
五、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服务大局要求各级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服务大局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政法工作服务大局的目标任务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2.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质,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要求政法工作者打牢服务大局的思想基础,围绕大局筹划部署工作,善于结合实际,创造地开展工作;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法律调节和服务,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关系协调;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六、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政法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政法工作肩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使命决定的。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领导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2)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的关系,自觉地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结合起来。(3)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2.坚持党的领导要求政法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要树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在各项政法工作中都必须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五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版
论述邹建章 发布于2014年9月3日 20: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是一些需要背诵的材料,现根据司法考试大纲的内容,做一个缩写的背诵版,供大家备考参考。打印版正在制作之中,会尽快发布。祝各位考生朋友,2014年司法考试顺利过关 邹建章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在法治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密切结合、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才会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落实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 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才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也才能有可靠的法律保障。“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与灵魂。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体现为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是要把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作为法治实践的基本要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法和司法必须严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特权,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理论源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这些理论渊源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的科学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修改与实施,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全面推进的历史进程。第二章 依法治国
第一节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3.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5.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 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第二节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深刻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特别是针对社会治理领域中的重点人群、重点活动、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第三章 执法为民
第一节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执法为民的基本涵义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与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的情感与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与此同时,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使人民群众逐步熟悉和适应法治环境,学会在法治条件下处理各种事务的本领,从容自如、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中。执法为民的实质就是法治为民。
二、执法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1.执法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法治事业中的具体贯彻。2.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和实际体现。3.执法为民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创新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内容。
4.执法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
三、构建以社会成员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权利保护体系
1.保障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2.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3.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4.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二节 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
2.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3.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4.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二、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 第四章 公平正义
第一节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公平的朴素含义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办事公道、利益均衡;正义则意味着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是非清楚、道义分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涵盖了这些朴素意蕴,并使之法律化,通过法治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达和体现,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并在法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 到实现和满足,使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价值基础 1.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和维护的主流价值。2.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迫切要求。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4.公平正义是树立和强化法律权威的必要前提与保证。
四、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法治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尺。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其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文化程度、职业、身份、贫富等状态,在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方面一律平等,在法律适用中受到平等的对待;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禁止对任何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实行法律上的歧视,非经法定程序并基于法定事由,不得限制或剥夺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给予平等的救济。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第二节 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我国法律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方面,但法律并不能覆盖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部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同时适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情感,既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又要考虑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这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
二、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程序与实体是法治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法治的公正也分别通过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密切的联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法治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均衡,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程序的约束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反对那种“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念和做法。
三、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一方面,不能为片面追求效率而损伤实质公正;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果执法者在法治活动中拖延推诿,贻误怠慢,使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或实现。同样是对人民群众的不公正。
四、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社会规范,维护法律及其实施的普遍性,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前提。为此,必须强调法制的统一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体现对法律这种普遍性的尊重。同时,又必须从我国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问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成员所处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社会条件差异较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在法律制定及其适用中,对特殊地域以及特殊群体或个体做出必要的区别化对待,特别是为不发达地区、困难群体或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给予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
五、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 我国司法和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都担负着实现公平正义的责任,但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保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正确处理司法与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手段的关系,在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中,恰当地发挥司法的功能,克服过度依赖司法、过多依靠裁判的偏向,把有限的司法资源运用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运用多方面社会资源解决矛盾和纠纷。第五章 服务大局
第一节 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局的影响。服务大局理念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法律功能和作用所做出的概括而通俗的表述,它既为法治实践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导引,也为法律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13 认知和理解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提供了简明的依据和参照。
二、服务大局理念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服务大局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实践诠释。2.服务大局是对法治运行实际状况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正确把握。
3.服务大局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和态势的必要配合和积极回应。
三、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局的基本特征
1.认识大局的根本性。2.坚持大局的统领性。3.适应大局的历史性。4.分辨大局的层次性。
第二节 服务大局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法治实践活动要坚持圈绕中心、服务大局 1.坚持在法治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2.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
3.注重和强调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各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第六章 党的领导
第一节 党的领导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党的领导,就是指党通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依靠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正确发挥,把握我国法治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法治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总体进程,协调我国法治事业中的重要关系,指导我国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旗帜鲜明地突出和强调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健康发展和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加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1.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实际推行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3.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必须加强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
三、准确把握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作用 1.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积极倡导者。2.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主要推动者。3.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坚定维护者。
四、党的领导在法治事业中的集中体现 1.思想领导;2.政治领导;3.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