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重视我院校企合作办学
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重视我院校企合作办学
[ 编辑:教务处 | 时间:2013-9-6 15:52:05 | 观看:354 ]
我院是渭南市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关心我院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的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使学生培养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市委书记徐新荣亲自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次联系,促成了我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合作办学。
2013年9月2日,我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行了合作办学协议签署仪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金昌晓,副院长王健全,办公室副主任王鹏,教育处副处长时月琴参加。市委书记徐新荣、市委副书记雷超武、市委秘书长樊存弟出席了活动,并陪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领导参观了该院校外实习基地渭南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卫生部部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设有开放床位1463张,拥有28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55人,中科院院士1人。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中国大陆成立最早、亚洲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骨科等十七个专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及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居国内一流水平;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作为北京大学的临床医学院,每年有1000余名医学生、3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此进入临床学习。
我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合作办学,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教改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双方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协作发展精神的体现。今后的合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能给我院医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共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医护类专业人才。
第二篇:热烈祝贺我院校企合作中心优秀员工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7月30日,校企合作中心“优秀员工”颁奖仪式成功举行,校企合作中心王小宽经理及学院相关负责人一起出席了此次仪式,共同表彰商业项目实战中涌现出的优秀员工。
校企合作中心优秀员工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教学管理部齐敏生主管作精彩的主题演讲
据悉,此次共有12名员工获得“优秀员工”称号。校企合作中心及教学区相关领导为优秀员工颁发了荣誉证书,教学管理部齐敏生主管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寄望员工们诚信做人、用心做事、成就自我、服务社会。优秀员工代表以质朴深情的发言表达了对项目中心的感激和自己取得成绩的自豪。校企合作中心根据“企业真实案例”设计项目,学生们全程参与不同类型项目运作,扮演职员角色,切身感受企业氛围,理论技能的学习与工作经验的积累同步获得。
校企合作中心经理出席表彰大会
学生管理部主管出席表彰大会
通过本次颁奖仪式,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为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员工合影
(一)优秀员工合影
(二)
第三篇:辽宁传媒学院校企合作打造高校教育改革新成果[范文模版]
辽宁传媒学院校企合作打造高校教育改革新成果
近日,由启天锐力传媒出品的一档都市青春友情情景喜剧《醉了青春》在网络上热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辽宁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服装表演专业1302班石晶晖(网名“可爱的小来哥”)、新闻传播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1301班金烁、新闻传播系编导专业1301班陈君芳等多名学生作为该剧的主演和工作人员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和拍摄。
沈阳启天锐力传媒有限公司是辽宁传媒学院校企合作的定制培养单位。该企业曾操作湖南广电集团《2006 超级女声》、《2009快乐女声》、《2010快乐男声》等知名海内外的名品电视活动,并为十二运提供了全部宣传片制作及地面宣传推广活动执行。自2014年6月,辽宁传媒学院与沈阳启天锐力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辽传启天锐力定制培养班”正式成立以来,辽宁传媒学院先后为该企业输送了编导、活动策划、摄影摄像等多岗位人才近百人,很好地辅助了企业的发展,也为毕业生充分、稳定就业搭建了平台。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开展应用型本科建设
《醉了青春》网剧热播的背后,是辽宁传媒学院培养观念的更新和对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辽宁传媒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将毕业生成功就业、充分就业以及创新性创业作为检验学院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的根本标准,始终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依据企业的需要,明确岗位能力需求,开展应用型本科建设。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辽宁传媒学院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纯理论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学生对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水平来衡量学生,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能力,培养更多在专业能力方面对未来做好准备的毕业生。
完善“定制培养班” 实现学生和企业双赢
辽宁传媒学院自2008年推行“定制培养”的育人模式以来,积极探索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的双重优势,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与启天锐力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制培养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紧密对接,定制培养学生金烁、陈君芳、侯晓慕等在大三的时候获得了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一直跟组参与剧集制作。期间企业也给与实际操作指导,提供了优质的实训平台,使他们能够通过定制培养提前进入自己专业对应的岗位,毕业即上岗,能够早日成为传媒领域的优秀人才!
青春友情喜剧《醉了青春》的大热,是辽宁传媒学院与沈阳启天锐力传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定制培养,推进现代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辽传学子能够在大三阶段就完全掌握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操作中,并取得突出的岗位业绩,是辽宁传媒学院注重教学改革,推进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可喜成果。
辽宁传媒学院与沈阳启天锐力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小来”石晶晖在《醉了青春》拍摄现场
《醉了青春》“小来”剧照
《醉了青春》“小来”石晶晖剧照
《醉了青春》“小来”石晶晖剧照
“小来”参加《醉了青春》剧组粉丝见面会
辽宁传媒学院学生金烁等在《醉了青春》剧组工作照
第四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政府配套的介入政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未能合理调整等因素之外,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合作能力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自身合作能力的建设,以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建设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建设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大多数仍是松散的、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52-54.[2]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1-52.[3]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7(21):18-20.[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5):37-38.[5]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20.[6]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25.
第五篇:对我院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我院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王伟明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务处,广西 柳州 545002)
[收稿日期]2009-09-24
[作者简介]王伟明,男,体育专业学士,助讲,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的工作思路。针对目前我院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提供建议。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思考;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我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工学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行探索。
一、对我院校企合作的思考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工作当中,存在着三个不相适应。
1.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与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但是,在现实当中,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的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训条件的不足。满足不了学生技能的操作和训练,只能采取“边做边学、学做合一、或者采取轮换制,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的办法,以此来解决实训场地不足的尴尬。
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以我院五个系部五个重点专业的教师调查为例;这些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8人,平均年龄31.7岁;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9人。其中机电工程系的制冷空调专业外聘5位教师。特别是在“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大多数仅参加一次培训、一次考试、拿到一本证书的“三个一”工程,缺乏可持续性的的进修和学习,这样与市场脱节和不了解企业的现状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也就更不用说跟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功能。
第三,在校企合作当中,学校的负担过重使学校的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都是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从组织机构的组成、制定各种校企合作文件、相关表格,到与企业商谈学生的实习劳务费,再到教师的选派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等等各种事无巨细的工作,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特别是对学生实习质量好坏的监控仍是个薄弱环节,耗费的精力也是最大的,得到的效果也最不明显。
2.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与现实追求的不相适应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合作方式,开展校企合作。”但在现实的环境里,大多数学校都是与几个企业签订了实习合同,推荐部分学生到几个企业就业或者是到实习基地里顶岗实习等等,这无疑也是校企合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而且在寻求合作伙伴时仍套用过去安排实习和工作的模式,应该说,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这样浅层次的合作,其表现为“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即学校各系部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由基地进行安排工作岗位,带队的指导教师时不时到基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此期间,学生实习计划、任务、措施能否得到充分的实施还是个未知数。其次,对企业来说,由于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还不成熟,认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是学校的事情,企业只管安排工作岗位。因此,一些企业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不是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就是外出跑业务,其结果在学生的印象里造成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再加上实习中碰到的挫折,给学生心理期望值打击很大,为其日后的就业埋下隐患,这只会使校企业合之路越走越窄,离现实当中要求做到的“产、学、研”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单一固定的专业建设与多元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要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调整设置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管理上必须是动态的,是在一个开放的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由于我院由三所中职和一所电大合并而来,一些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长而缺乏实时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随着城市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使第三产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预示着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城镇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原有的一些专业的管理工作明显滞后,具体体现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的传授、轻实践的训练”;而且教师们也已经适应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授课模式,这些已经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和专业的定位、市场的需要和城市的发展。
二、对我院校企合作的建议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院也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学生的产学结合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地性调整和设置专业,把校企业合作推向更深层次的阶段,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人员的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层面,这样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增强学院自身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随着城市业已成形的规模化工业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文化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向和人力资源需求,许多工作岗位的技术内涵越来越丰富,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的中职培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而要将一部分高智能熟练操作工人的培养任务转移到高职中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性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强化自身“素质”。首先,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对岗位的适应性,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其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到四围绕,即围绕支柱产业办专业、围绕特色经济办专业、围绕建设新农村办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办专业。2.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资源,促进学院实训基地规模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学院合并了几所中职学校,不仅使学院办学规模增强,而且也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合并而来的几所学校的专业面存在差异,结构设置也不相一致,因此,学院必须对现有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优化,并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层次,形成适应学院在实训和实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专业与专业群结构。确保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将企业文化、技术力量、场地设备等融合、吸纳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带动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专业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化。例如,学院艺术与传媒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了一个良好的尝试。在市场调研中,该系部与企业合作,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
3.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与“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进行,提升学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需求。学院当前面临着资源整合和规模拓展的基本现状,但同时也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与发展。对此必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抓手就是要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同步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同步推进。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外延上,学院各系部要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首先要改革老专业、开发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把专业发展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动态的管理,主动与企业沟通,实现错位对接。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品质,使学院的师资水平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学院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4.完善教学体系,让企业参与系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教学,把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主要体现在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对相关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企业提供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职业核心能力、技能水平等,组织校内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学分析,制定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块,开发课程,实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教学。首先,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技术交流室和攻关研究小组,依据不同的合作项目内容,有层次的选择开展相应合作方式,密切双方的教学合作。其次,组建由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以项目管理形式开展课程建设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建设内涵。第三,建立开放型的专业建设机制,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4]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5] 赵昕、宿琳琳.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