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

时间:2019-05-12 23:0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

第一篇: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

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

1.读科普书。教师事先选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科普书,比如,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元素发现史、化学与军事、医药、工业、农业、环境、日常生活、化学科学发展动向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做好笔记,写下心得体会,相互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举办展览。由教师指定课外小组成员摆置好仪器、装置、试剂、标本、模型、挂图、用表,写好卡片,让全校学生参观。必要时,让课外小组成员或演示,或讲解。既培养了化学骨干,又使今后同学对整个实验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一般宜每学年举办一次。

3.调查访问。教师确定好调查内容,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方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个别或分组带着任务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回校交流。例如当地矿产资源、环境污染与保护、土壤的酸碱性、化肥农药的使用、三废的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调查内容。

4.自制教具。组织发动学生就地取材、制作简易教具。例如用泥、塑料压膜和铁丝制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模型,利用墨水瓶等制洗气瓶、洗瓶、酒精灯。

5.改进实验。就课本和课外读物中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等提出改进方案,然后进行对照试验,认真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6.写小论文。教师拟定好小论文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自写小论文。

7.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化工厂、煤矿、油田等化工企业,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参观后,写出参观见闻、体会、感想。

8.分组讨论。教师拟好题目,提出几种看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各舒已见,展开辨论,形成最终一致的看法。

9.举行竞赛。对教材中的知识或教材外的问题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竞赛,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宜每学期进行一次。

10.团体接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代表队,每次每队一人,采用抢答或抽签形式回答问题。答题的方式可以口答,可以板演,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由评委(一般由老师若干人组成)打分。总分高者取胜,其余同学可以观看。例如各类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就可以进行接力。

11.专题讲座。对一些课本中讲得少而又应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的问题,可组织小组同学共同查阅资料,共同加以整理,然后由一人或几人向全体同学做专题报告。

12.学生讲课。选一些综合性强、技巧性大的题目,由老师指导课外小组成员写好教案,然后给其它同学当“小老师”,讲给其它同学听。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3.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利用能找到的东西做验证性实验。例如用广泛pH试纸测定食盐、食醋、蔗糖、苏打等溶液的pH值。

14.办板报墙报。让小组成员2~3人一组,轮流负责,利用教室后边及校园内的黑板、墙报办板报、墙报,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报道课外小组的活动情况。

15.出小刊物。挑选一些善写能画的小组成员,组成编委会,自办化学小刊物,主要刊载学生自写的小论文、小制作及学习的经验体会。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课本中没有的化学知识。

16.编演歌诀。指导学生将一些难记的化学知识编成顺口溜、快板、相声等,以增强记忆。适当时候,举行班级、年级或全校性的歌诀表演会,还可将歌诀装订成册,人手一份。

17.趣题征解。找一些思考性强、灵活性大的题目,在同学中征集解法,寻求一题多解,选出最优最好方法。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18.召开晚会。配合学校的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指导课外小组成员搜集资料,自编、自演一些有趣、有味、有乐的节目,在全校公演。例如化学魔术、相声、快板、小品、游戏等。

19.有奖猜谜。将各方面的化学知识编成谜语,写在纸上,让学生猜、猜对者发给小小纪念品。

20.化学故事。寻找或自编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经过准备再讲给人家听。例如,各种化学史话、化学家的故事,科学幻想故事等。

21.制日用品。指导学生利用能找到的材料制取一些简单的日用化学品。例如用苯酚、氯仿、废尼龙制尼龙胶,自制漂白粉、肥皂、雪花膏等。

22.寻代用品。发动学生从废料中寻找化学实验室代用品,例如:从废电池中取石墨棒、锌皮、MnO2,在田野里寻找石灰石等。

第二篇:板书设计的十二种实用形式

板书设计的十二种实用形式

1.词语锤炼式

对于有些诗文,我们只要抓住其中关键性的几个词语,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就很容易弄清楚。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前两句交代背景,后两句表达愿望。这时,我们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板书于黑板上,文章的脉络就可以一目了然,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潼关怀古》、《琐忆》等。例如:《姜村三首》

2.课文脉络式

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如《西门豹》一文的板书可这样设计:

3.寓含中心式

《大森林的主人》,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指导阅读中,把将要讲的话紧缩于下面的23个字中: 冷 饿 累 生火取暖 烧鸡充饥 烤地睡觉 板书中的“冷、饿、累”是“我”和猎人面临的具体困难,“生火取暖、烧鸡充饥、烤地睡觉”是猎人面对困难想出的具体办法。这样猎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就表现在“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斗争之中。这课的中心思想也就这样巧妙地寓于板书之中了。

4.概括点拨式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提炼关键词语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外,有时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师编拟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必须是十分必要,能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如《穷人》的板书设计中,“勤劳善良”„„等词语,并非教材所有,是由教师编拟提示的:

这篇小说通过桑娜及其丈夫关心邻居西蒙,在极其穷困的情况下,抚养西蒙遗下的两个孩子的事,深刻反映了桑娜一家善良、朴实、急人之难的品质。对这类课文,板书要涉及人物评定,教师精辟的提示,无疑十分必要。在关键处加上这些提示点拨,犹如一炬之光,可以使统体皆灵,全部板书便能豁然贯通。提示语这种“点铁成金”的妙用,不仅不会使板书臃肿,反而更能提高“集成块”的功率。

5.符号沟通式

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述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板书设计中常用符号有箭头、几何图形和各种标点。如《田忌赛马》的板书设计:

板书紧紧抓住课文难点,即将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从大败到反败为胜的复杂情况,借助于箭头的交叉,清晰地表现了文字叙述的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起了重要的助读作用。另一方面,板书设计又充分剖析了教材的重点: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这里除借助提示语外,也充分显示了符号的功能:着重号突出了关键在于“力”还是“智”;两个问号旨在激起学生的思考,造成悬念;而感叹号又显示了结论的有力和对田忌、孙膑的赞赏;各种大小括号和几何图形(方框)的使用也都起了表总括、表注释、表强调等作用。从这幅板书设计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多种符号的沟通,而都要靠文字的表述,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符号在高度地“集成”教材多种信息方面,确实起着重要作用。

6.线条连接式

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连接,以确切而又经济的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各种线条可以表示连接、跳跃、总括、强调等各种含义,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在“紧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的板书设计:

这里,用了虚线、实线、曲线等各种线条,将故事发展的五个过程和金鱼(正义和万能力量的化身)、渔夫(善良、诚朴的劳动人民)、老太婆(贪婪、残暴者的典型)之间矛盾、性格冲突的纵横交错关系表现得机理清晰、有条不紊,并从中显示出哲理和生活逻辑。横贯的虚线,使人联想这些方面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线则暗示了三部分的概括;曲线又强调了不同的性格、情绪。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就不可能包孕如此众多的信息量。可以说,线条正是集成块中不可缺少的电路。

7.调动思维式

教学《翠鸟》一课时,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

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弄清作者是从外表、行动、住处三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接着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来揭示翠鸟外形的“美”、行动的“快”、住处的“险”,在启发诱导之时,让学生概括。同时,不失时机地将“美、快、险”这三个抽象概念反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又利用板书从具体到抽象的成为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8.结构关系式

对一些议论文或一些小说,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对于议论文来说,结构是很重要的。如何弄清文章的结构呢?这是个难点,我们在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板书,把它展示出来,就很直观地解决了难点。如《崇高的理想》、《六国论》、《药》、《雷雨》、《人物关系图》等课文,我们就可如此设计。例如:

9.情节展示式

这种方法经常用在记叙文文学作品中。在将文学作品时,我们率先可根据情节设计出示意图,在讲课文时,可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情节,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和板书都有一种动态,整个板书就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项链》、《帽子的秘密》等课文就可如此设计板书。例如:

10.排列技巧式

板书设计的外观排列所构成的造型,往往包含着诸多“潜名词”,也可以省去不少文字表达。正像“排列”在“集成块”中所显示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板书设计里,“排列”也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在这方面,课文《劳动的开端》的板书设计,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11.组合功能式

板书设计的“缩微”,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得力于组合。“排列”指的是外观的造型,“组合”则是指内容的筛选和编配。挑选哪些内容,怎样突破教材的原有顺序,按教学的思路,学生认知教材的最佳路线,重新组合,往往可以产生一种暗示效应,足以代替某些语言说明,使信息得到浓缩。如《鸟的天堂》一文板书:

板书设计从“时间”、“听到”、“看到”、“气氛”四方面提炼关键词语进行“相似组合”、又从“静态”、“动态”两大块进行“对比组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来,要在本课中落实读写训练重点项目“静态与动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教师在板书设计时采用了各种组合效应,就把“动态静态”这个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剖析得清清楚楚了。

12.“放大”效应式

板书的缩微功能,并不是将课文各部分一律呆板地按比例缩小,事实上,教师在设计时,往往是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构想,作有详有略的处理。因此,板书设计在整体“缩微”中有时还带有部分“放大”的作用。从另一角度说,“缩微”也是为了更好地“显隐”。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的板书:

板书设计的整体图象,采用了“整合”的形式,由江南而故乡,由故乡而杨梅树,由杨梅树而杨梅果,采用高度浓缩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借物寓情,爱国爱乡的思路。但是,对“杨梅果”这个重点部分,又采取了详列的手法,就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印证“惹人喜爱”的强烈感情。这种略中之详,更全面地反映了课文的本质信息,使板书设计更好地发挥了“缩微”与“显隐”这种辨证统一的作用。

第三篇: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

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增长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学科活动

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为学生们提供机会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这些小组的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大,并强调实际应用,具有自己的侧重点。

3.文体活动

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4.课外阅读活动

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不限于与所学科目相关的范围,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知识、新见解的敏感性。

5.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6.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相互关系、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搞社会活动一般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如上街进行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拥军小组活动、义农义务活动等。但这仅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学校社会活动的范围应是十分广泛的,各种专题性社会调查、水水热点问题的讨论等等,都对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就某一特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活动既能增加学生与活动目的有关的知识,也能培养相关的情感和态度,长期活动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情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

8.劳动工艺活动

劳动工艺活动将劳动与工艺美术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工艺品的劳动活动中,掌握一些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养成心灵手巧、细致耐心和勤劳的品质。这类活动内容有花卉栽培、盆景制作、刺绣、剪纸等。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相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其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类

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的特点是参加的人数较多,他们或是作为观众和听众,或使作为集体劳动、团体演出、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较多学生受到教育,并能形成一定的气氛和声势,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群众性活动有校际的、全校的、年级的和班级的活动。学校开展的群众性科技报告会、文学讲座、文艺联欢、科技竞赛、体育竞赛、夏令营等都属于群众性的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常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小组成员一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结合而成,其人数的多少依据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条件而定,由他们自己或在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和谐发展。小组活动在校内外均可组织,诸如学科兴趣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公益服务小组等。小组活动的辅导员可请教师、家长或校外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士兼任。

3.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一种由学生独立进行活动的形式。个别活动能充分发展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立从事各种学习、艺术、体育等活动的能力。例如,独立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某些观察和记日记,采集各种实物,制作模型、标本,图画写生、摄影,以及进行科学小实验等。

上述三种形式在实际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某些群众性活动,常常会引起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作更深入的研究,这就为小组活动或个人活动提供了动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小组为其成员规定个别的、独立的工作,这又是个别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个别活动或小组活动的成果,常常以展览会、晚会、运动会等形式展示,吸引众多的学生前来欣赏、参观,这样又和群众性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三种活动形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以组合成灵活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形式。

第四篇:十二种标点符号的输入形式和一般用法

十二种标点符号的输入形式和一般用法

一、句号

A、用于单句之后

所谓单句,就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

1、天晴了。

2、发展高新技术,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B、用于复句之后

所谓复句,就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如: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童年或成年的记忆都无法与其比拟。C、用在省略号后面有时在引文中只引用前面的,而取消后面的,这时省略号后面要加句号。凡是句意有尽头的省略号,后面也要用句号,因为这个句子是整句省略一部分。

如: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说:“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 D、疑问形式的句号

有些疑问句,如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很弱,可用句号代之。如:

1、人又不是石头,哪有不思想的道理。

2、他想:“我家有的是钱,想做官还不容易吗。”

该用句号而用成逗号,就会使得前后意思互相纠缠,接连不断,影响句意表达。有些写手,几百字一段话却只有一个句号,如果是演讲稿,演讲者会接不上气晕倒。

二、问号

一般用法:

A、用于询问句末

询问句是问话人提出问题,让答话人回答的问句。从结构可分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反复问句三小类。

如:

1、“你叫什么名字?”(特指问句)

2、“清楚了吗?”(是非问句)

3、“你到底去不去?”(反复问句)

B、用于反问句末。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它不要求回答,因为答案就在问句中。

如:

1、生命里有了这样的华彩,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2、难道这蝶雪,就永远消失了吗?

C、用于设问句末。设问句是说话人为了突出意思的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有意采取的自问自答方式。

如: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D、用于选择问句末。选择问句是问话人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让答话人选择其中之一的问句。

如:在这种情况下,权威将会消灭呢,还是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E、用于表示疑问的独词或词语后 有些带疑问的字或词语后也用问号。

如:

1、“东?”他嘟囔了一句。

2、司马迁(前145—前87?)

三、叹号

A、用于感叹句末

感叹句是使用感叹语气抒发比较强烈感情的句子,句中常用“真”、“好”、“简直”等有强调意味的词,句末一般用语气词“啊”、“呀”。

如:

1、这简直是欺人太甚!

2、雪,是冬的精灵呀!

3、“真帅啊!” B、用于祈使句末

表示命令、决心、愿望之类的祈使句,语气强烈、坚决、感情激奋的句末要用叹号。

如:

1、肖良大喝:“说话!快说话!”

2、让我们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C、用于感叹、应答词之后

表示感叹、应答的词,若带有强烈的感情时,后面要用叹号。

如:

1、“嗨!”彼此高兴地喊了一声。

2、何君问:“如何?”我答:“平常!”

D、用于象声词之后

以象声词构成的独词,表示声音强烈时用感叹号。

如:

1、“砰!砰!砰!”从远处响起枪声。

2、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E、感叹号的并用,特别大的声音和强烈感情的,为了引起人们注意,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后面可并用两个,甚至是三个,但这种并用形式不可滥用。

如:

1、生活条件很差!疾病严重!生命垂危!!

2、“父亲!父亲!” F、与问号连用

在一些表示复杂语气和心态的句子末,可以采用“?”“!”连用的形式,但这种连用形式也不可滥用。

如:难道你不需要一点真正的感情,真正的爱?!

四、逗号

逗号。所以,这里不讲一般用法,只讲错误用法。

如:„„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那些在春天里最殷勤的歌手们,这时只剩下蝉了,蝉的歌声躲在树下,嘹亮而不圆润。这句段话犯了“一逗到底”的毛病。

正确应该是:„„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那些在春天里最殷

勤的歌手们,这时只剩下蝉了。蝉的歌声躲在树下,嘹亮而不圆润。

五、顿号

A、用于并列的词、并列的短语之间

并列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无 论它们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并列词语之间都可用顿号表示短暂的停顿。

如:

1、周恩来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2、周恩来同志杰出的外交思想、丰富的外交经验、精湛的外交艺术、坦诚的外交风格,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为自豪。

B、并列结构作谓语时,并列成分之间一般用顿号

如:现实要求我们更好地、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把握邓小平同志的富民思想,以解疑释惑,更加坚定前进方向。

C、用于序次语。

顿号用于序次语的后面,只表示序次和停顿,并不表示列。只是为了使序次语不和正文相混,看起来文字清楚醒目。

如:

1、名著是读者最多的。

2、名著是通俗的,不是学儒式的。

3、名著是不会因为时代替换而被遗忘的。

D、顿号活用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强调说话人的语气和神态,在不该用顿号的地方使用顿号,形成 “一字一顿”,能够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如:海滨上空响起一个女孩子响亮而清晰的声音:“我们从此——

一、刀、两、断!”

顿号和逗号都是句中点号,又都是表示句中的停顿,使用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区别在于: 顿号只能用于并列词语之间;逗号则不仅能够用于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也能用于非并列关 系的词语之间,表示其语气或结构上的停顿。

六、分号

分号是介于逗号、句号之间的一种符号。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分清并列分句之间的层次。

一般用法:

A、用于语义上有关联的各分句之间

如:散文之形,应活泼多姿;散文之情,应活泛流转;散文之神,应活灵活现。B、用于时间上有联系的各分句之间

如: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跃迁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来看有三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是全面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改革,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起飞创造条件;第二个阶段是全面起飞阶段,通过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从传统的经济“平原”向发达的经济“高原”升迁;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与持续增长阶段,主要是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成果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

C、用于内容上有对比的各分句之间

如:干得好的工厂,干部、工人就可多得一点报酬;干得不好的工厂,干部、工人就要少得一点报酬。

D、用于并列关系多重复句内的两在分句之间

如:如果诗歌是窗,散文则是门;如果小说是河,散文则是塘;如果戏剧是厅,散文则是廊。

E、用于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

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F、用于分项说明的语句之间 如: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

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

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

三、有经济头脑。

七、冒号

A、用于引起下文的词语后

冒号引起下文,一般是在分叙几种事物或列举几种情况之前,先有一个总括语进行总括说明,在总括语之后,用冒号表示。

如:有学者将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文献考古阶段;第二阶段,是实物考古阶段;第三阶段,是对建筑之诠释阶段。B、用于总括前文的词语前

冒号总括上文,一般是先分叙几种事物或列举几种情况,最后在总结说明之前,用冒号表示,起总括的作用。

如: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C、用于解释性分句前

如:第一次跨进项南家的客厅,冷不丁吃一惊,吃惊这客厅的陈设:一桌、一椅、一花一草、一字一画,都好生眼熟,仿佛在哪儿见过?!D、用于引语“某某说”之后 如: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E、用于判断词“是”的后面

冒号用于判断词“是”的后面,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是”后面的词语的注意;二是便于在“是”的后面做分条式列举。

如:我要讲的是:有些节奏和音调优美的语言,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和谐,的确赛似唱歌一样,美妙动人。F、用于“注意”、“指出”、“证明”、“例如”、“如下”后

如:

1、例如:

2、现实与经验表明: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难以同时兼得。G、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后

如:

1、广平兄:

2、各位领导、同志们:

八、引号

A、用于标明文章中引用的部分

引用他人的话、书中的话、自己的话,或者是人物的对话,来说明一件事情,证明一个 道理。

如:

1、邓小平同志有一次在讲实事求是及实践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我个子很矮,所以总是从下面看问题。”

2、“你姓什么?”“我姓冬。”

B、用于标示文章中需要突出的、含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章中有一些词不能按字面义、常用义去理解,用引号标示,既突出作用,又引起读者注意。

如:个别干部为求功名,往往是拜不动这尊“神”,又去敬那个“菩萨”。

C、用于标示文章中的反语、讽刺语行文中为了达到特殊性修辞效果,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时,都应用引号标示。

如: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D、用于标示文中的象声词

如:我突然听到了楼上的房门已“吱”地推开了一条缝。

E、用于标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土语、格言等

如:

1、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

2、还是俗语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实践着古人的遗训。F、用于标示文章中的简称词语

如: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本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G、用于标示文章中出现的新名词

如:当前必须禁止设计制造“电子情人”,因为它和“克隆人”一样,对人类有负面影响。

九、括号

最常用的是圆括号。

一般用法:

A、用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

行文中对句中的某些词语需要加以解释说明时,要用括号标明。

如: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B、用于注释整个句子

行文中对于用来注释整个句子的语句,要用括号标明,称之为句外括号。

如:生活中不存在透视图中所表现的那种单幅静止画面。(至于人用双眼观察,而透视原理基于单眼条件下的光学原理,则有更为深层的矛盾,这里姑且不谈。)C、用于标明插叙动作的词语或剧本中关于人物情态和环境的描写说明

在行文时为了表示描写对象的情绪和听众的反应,须用括号将其引括出来,使之文字醒目、层次清楚,并与正文相区别。

如:

1、北京某大学邀请话剧《光绪政变》中的慈禧太后扮演者作演讲,主持人的开场 白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把“老佛爷”——慈禧太后——请来了!(掌声、笑声,听众情绪顿时热烈起来。)

2、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D、用于标明序次语

如:

(一)(二)

(三)(1)(2)(3)

E、用于标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如:

1、汕头开埠(1860)以后,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潮汕文化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2、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

F、用于标明引文或文章的出处

如:谢国良在《〈孙子〉思想研讨》(《军事史林》1986年1—4期)一文中指出

G、用于标明文章的转接起讫

如:

1、(下转第X页)

2、(待续)

3、(上接第XX页)

H、用于给汉字拼音

如:

1、“戌”(xū)

2、不饮千觞与百觞。(觞:shāng,盛酒器。)

I、用于字典、辞书中的词条解释

这里的括号一般用方头括号比较醒目。

如:【巧言令色】言辞说得动听,颜色装得可爱,用来取悦于人。

J、用于行文中的订正和补充性词语

在引用他人的话语时,如果有错漏的地方,可用括号进行订正或补充。

如:“绍光我感谢您忘不了我,关心照顾我,您是我一生终(中)最忘了的朋友。”

十、破折号

输入形式为 ——

不正确输入形式为-------

破折号主要作用是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虽然它的使用频率不高,但用途广泛,用法复杂,要掌握好它,并不很容易。一般用法:

A、用于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如:我要到高原的湖边去,寻找我童年的崇拜物——蓝天上的鹰们。

B、用于标明语意的转换

在说话时,由一个话题突然转到另一个话题,或在思考时,由一个问题突转到另个问题,就应该用破析号标明语意的转换。

如:

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进门的小王说。

2、我乘夜行的火车穿过湟水谷地走向草原,谷地里那忽近忽远的灯火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

C、用于标明语意的递进

如:他们除了在绝望中寄人篱下——流落他乡——悲愤自戕之外,也就没有别的结局可循。

D、用于标明语意的转折

这与语意的转换是有区别的,语意的转换是转到另一个不同的意思,而语意的转折,是转换到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上去。

如:到河滩挖“浪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E、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

其特点是破折号前面表示结果,破折号后面的表示原因。

如:神州万里幅员,我最钟情于大西北。并非故乡,远胜故乡——故乡之谓仍是一个狭小的概念。

F、用于标明行文中的插说

行文中的插说是独立于正文之外的语词。为了区别于正文,插说之前可用破折号标明。

如:这末一句又击中了我——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动了回家的念头。

G、用于总说与分说之间

其特点是破折号前面的句子是总说的形式,破折号后面是分说的部分。

如:这个农民问过几家旅馆,住宿都要几十元钱——有的要五十元,有的要三十元,最便宜也要二十元。

H、用于引下文

为了表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紧密关系,特意将破折号置于语句或段落的末尾,起到导引下文的作用。

如:飞机场的贵宾室里,张学良夫妇被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团团围住——

记者:您是在何时和李登辉总统谈到希望出国的?

I、用于总结上文

其特点是破折号后面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如:“„„反过来,孤单一个人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J、用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

如:原因是我的儿子要结婚,罗锅子上树——前(钱)紧。

K、用于表示语音的中断、停顿和延长

如:

1、侍萍: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2、方达生:你——

L、用于表示语句或文章的出处、作者

如: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唐·刘禹锡《堤上行》

M、用于标明人物的对话或列举的事项

用破折号标明人物的对话,可不再用冒号和引号,有醒目的作用。

如:——你们斑斓的人生激起我创作的冲动,我真想写你们的爱情。——哎哟,人老的老了,死的死了,还弹什么浪漫曲!

十一、省略号

输入形式为 „„

不正确输入形式为。。。„

„„

......

省略号不仅可以表示文字的省略,也可表示人物说话时的某种情态或心理。因此,正确使用省略号,能使语句简明经济,含蓄深刻;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能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

(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双份省略号,也就是十二个圆点„„„„)

一般用法:A、用于表示引文中的省略

引用他人的话时,为了突出重点,对不必引用的部分就可用省略号代替。

如:《通志略》说:“葡萄藤,生传自西域。„„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中国始有。”

B、用于标明列举时的省略

行文时,要列举许多类似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当列举到一定的数量,其余就可以省略。

如:有最大的湖泊、连绵的雪山、坦荡的草原、茫茫戈壁„„

C、用于标明重复语句的省略

在行文时,遇到一些需要重复的语句,如实写下去,文章就会显得赘冗,可用省略号。

如:球场上响亮地传来:“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的喊声。

D、用于标明数目递增的省略

行文中要列举数目递增时,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如:裁判嘴中的哨声响了,女孩迅疾冲上跑道。100米、200米、400米„„女孩看到终点。

E、用于标明语意未尽、意在言外的省略

引文时,有些话虽说完,然情丝不断,语意难尽,故用省略号,以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

如:

1、当黑夜又一次来临的时候,我将用生命点燃微笑,为我远行的孤寂灵魂唱起最后的歌„„

2、林伟颤抖着声音说:“你„„我知道你的意思,没想到你也这样势力、市俗。”

F、用于标明沉默或虚缺

在人物对话中,有时会碰到难以启齿、无话可答,或故意不说话的场面,可用省略号。

如:“你还没有娶媳妇吧?”“„„”他绯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G、用于标明语意中断的省略

在对话中,往往会迫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将话说完,造成中断可用省略号。(注意省略号与破折号在表示话语中断时的区别,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

如:母亲插进来说:“这是我家的东西,你们最好自己到外面买,乱用别人的东西„„”“妈!”宋慧叫道。

H、用于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如:“什么!„„怎么啦!„„哪儿会有这样的事!”

I、用于表示声音的延长

如:“我„„不„„认„„命„„!”

十二、书名号

输入形式为 《 》

书名号没什么太多的复杂用法,一般就是用于书籍、文章、报刊、杂志、影视、戏剧、歌曲以及法规、条例等名称。由于标示的需要,还有一种单书名号〈 〉,用于在书名号里面。

如:刘心武《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以上资料,摘自实用汉语丛书《标点符号用法正误辨析》)

第五篇:开展课外活动是搞活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开展课外活动是搞活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洒基中学 周绍阳

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又有各种特长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有健全体魄的社会主义积极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进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向学生实施“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教育。而开展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特长重要的和有效的教育形式。

一、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

1、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外活动在培养着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增长特殊才能,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工作以教学为主,班级教学的优点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它最主要的局限性就是较难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正好可以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起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要素互相渗透的结果。培养良好的品德,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且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文学艺术、先进事迹、历史文化故事等鲜明的形象、从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品质,而不是简单的要学生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机械教育过程。

3、课外活动让学生尽量表现自己,不是被教师牵着走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学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体育健康、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就可以因自己的特长,在其中演不同的角色,尽量表现自己,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要比教师强迫学习的效果好许多倍。

二、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智慧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的各种知识和大量的新信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内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为掌握基础知识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知识。

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法则,有课

外活动的实践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课外活动的主要教育目的和课堂教学一样,就是实现素质教育,但在教育的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地方。

1、课外活动方法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统一要求,受教科书的限制对全班几十人统一进行教学。而课外活动不受这些限制和要求,它可以通过活动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既全面发展又各有所长的人才。

2、课外活动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由于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它的内容可深可浅,可宽可窄,一切以参加人员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由于不受限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趣未性。

3、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课外活动,教师虽然也要进行辅导,但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活动形式和活动特点上看,更加能够发挥学生思维,表现学生特长,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素质,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较好的一种教育形式。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下载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二十二种形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