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19830724
发布机关: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日期:1983/07/14 实施日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同意《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这个《方案》是符合实际的,贯彻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的指示精神,望认真组织实施。现对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要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日益良好的条件。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全国城市作出榜样。
为了加强对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际决定成立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审定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制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协调解决各方面的关系。委员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解决军总后勤部、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北京市市长任主任。
二、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的措施,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这是保证《方案》实施和搞好首都建设的关键。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要认真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并会同中央党、政、军、群各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坚决把北京市到二○○○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一千万人左右。
为了控制进京人口,首先要严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扩建企业,事业单位。今后,全国性的专业公司、各种供应站等机构和不必要放在北京的科研单位。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和干部学校等。均不能在北京新建。少数确实需要在北京新建的,要报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安排到远郊区或卫星城镇。
要有计划地疏散市区人口。北京应大力向全国输送人才,支援各地建设。同时,应着重发展卫星城镇,逐步把市区的一部分企业和单位迁移到卫星城镇。抓紧制定一整套鼓励卫星城镇发展的方针政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居住、就业、就学条件,合理调整生活供应标准和工资福利待遇,使其具有充分的吸引力。近期要重点抓好黄村,昌平、通县和燕山等四个卫星城镇的建设。
三、北京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
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应当依靠技术进步。要制定全国的工业技术改造,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成熟的现代化技术,逐步地改造和装备北京的工业,国务院各工交部门在制定行业改造规划时,要把北京作为重点,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后
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不能再发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运输量大、占地大、污染扰民的工业,而应首重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当前,尤其要迅速发展食品加工工业、电子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其他轻工业,以满足人民生活的旅游事业的需要。
商业和服务业应在短期内有较大的发展。这是贯彻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的指示和繁荣首都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大事,必须认真抓好。要加强商业网点的建设,在扩大市区各商业中心的容量的同时,尽快地在近郊各新建区和卫星城镇建设起相当规模的商业中心,完善各居住区、工厂区的商业布局。要迅速发展各种服务业,统一规划,加强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民职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居民生活,创造出第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
农业的发展,应以面向首都市场、适应首都需要为基本方针。要促进农村多种经营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努力把蔬菜、牛奶、禽蛋、肉食、水产、干鲜果品等生产搞上去,把郊区尽快建设成为首都服务的、稳定的副食品基础。
北京的经济发展,应当同天津、唐山两市、以及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规划、紧密合作、协调进行。国家计委要负责抓好这件事。
四、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网络必须与之相协调。要逐步地、成片地改造北京旧城。近期要重点改造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和二环路两侧。通过改造,既要提高旧城区各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又要继承和发扬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的传统,并力求有所创新。
五、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兴建住宅和文化、生活服务设施。
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例。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到一九九○年,要基本解决交通拥挤、电讯联络不畅、供电供水紧张等问题。基本实现市区民用炊事煤气化,扩大集中供热,逐步发展家用电器。国务院有关部委,要积极协助北京市,落实好“六五”和“七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骨干项目的建设计划,使北京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要继续抓好住宅建设。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基础上,到一九九○年应基本解决无房户和居住严重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要充分注意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克服千篇一律的状况。建筑标准既要适应目前的经济水平,又要给将来改善居住条件留有余地。
要大力加强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的配套建设,不断为首都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六、搞好郊县的村镇建设。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并抓好郊县广大农村和集镇的建设。要按照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统筹安排、配套建设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逐步建设起一批农工商结合发展的、具有一定现代水平设施的农村集镇。使之成为周围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城乡经济交流的纽带,吸收和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场所,以带动周围农村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七、大力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要认真搞好环境保护,抓紧治理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首先是解决好大气、水体的污染和噪声扰民的问题。对于污染严重、短期又难于治理的工厂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或迁移。要努力提高城市的建筑艺术水平,各种房屋建筑、道路、广场、园林、雕塑,都要精心规划和精心设计,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要继续提高绿化和环境卫生水平,开发整治城市水系,加强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把北京建设成为清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
八、积极改革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解决条块分割、分散建设、计划同规划脱节等问题。首先,北京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要统一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管理,并对用地单位征收土地使用费。在京的任何单位都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设,不准各自为政。二是要搞好计划同规划的衔接,五年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一定要充分体现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不能搞“两张皮”。三是要坚决地、有步骤地实行由北京市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体制。具体办法,由北京市与国家计委、财政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商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四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的社会化,逐步由市政府统一管起来。
九、安排好城市建设资金。为了保证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北京市要筹集本市的财力,增加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家动手,为建设首都作出贡献。同时,国家要在财力、物力上支持首都建设,并拨给一定数额的城市开发建设周转资金,由国家计委在中长期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给予安排。
十、切实加强对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性质。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要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严格按照规划办事,把首都建设好、管理好。要抓紧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法规,建立法规体系,做到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中央党、政、军、群驻京各单位,都必须模范地执行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法规,与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能力协作,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为把首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市面奋斗。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四日
第二篇:国务院批复成都方案解读
国务院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3日 出处: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记者 夏丽莎 邓嗣华 早报记者吴楚瞳
国务院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允许9个方面先行先试
21日,四川省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允许成都市在9大方面先行先试”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允许成都市先行先试的9大方面主要内容是: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孙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在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在成都开展有关专项改革,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特别是拟推出的与统筹城乡发展主题相关的改革事项,要优先放在成都等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
据了解,目前,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已经和四川省、成都市签订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合作协议。
孙平表示,成都市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将根据《方案》尽快制定相应的专项改革方案,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实验实行项目化管理,涉及土地、金融等重要改革事项将按照程序报批后实施。
2007年6月7日,成都市与重庆市一同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两年来,成都市在绘制《方案》的同时,还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农村产权改革和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孙平介绍说,今年成都市各级财政将拿出超过10亿元专门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未来数年内各级财政在公共事业上的增加投入也将主要用于农村,直到城乡公共事业配套基本均等。此外,该市已有280多个乡镇的1500多个村进行了农村产权改革试点,40多万户农民拿到了《耕地承包权证》《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产权证》。(据新华社)
核心解读·新型城乡形态
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成都市将实现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逐步形成由主城区、区(市)县和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成都市将统筹“一区两带六走廊”发展,依托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县)“一区”范围内城市发展良好基础,统筹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两带”区域的整体开发,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六走廊”区域,建立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的“走廊。”
以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为重点,建设完善农村自来水、污水、垃圾收运处理等生活服务设施等,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构建覆盖城乡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时,包括以“三轨九路”为重点,形成抗灾能力强、应急交通网络完善、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市域路网体系。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公交”。
方案解读
重新考虑郫县拆县设区
方案主要目标为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带动四川全面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圆满完成试验区建设任务。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及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城乡居民收入
2012年收入比缩小到2.4:1
成都将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震前有明显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73%,城市化率达到6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1。
力争到2020年,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按户籍人口计),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服务业
为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成都将联动推进服务业发展与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通过推广和提升“五朵金花”等模式发绿色休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撤县(市)设区
郫县撤县设区重新考虑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成都市将调整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进一步深化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在机构限额和各层级行政编制总数内,结合实际确定成都市及所属县(市、区)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成都市发改委主任付毅表示,此前曾经向国务院上报过却被暂时中止的郫县撤县设区一事,将给予重新考虑。
免费教育
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市将力争将免费教育延伸到12年,到2020年全面实现12年免费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施免费。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实行延长一年的职业教育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推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经营性文化场馆优惠服务制度等。
农民工
农民工也有住房公积金
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在工业集中发展区等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设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准许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将常住户口迁入现住地。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集体经营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民,让农民持股进城。
养老保险
2012年覆盖农村居民
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成都市将力争到2012年,实现全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在2010年,先实现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衔接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
土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流转
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验中明确指出,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等房地产开发。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其中,以龙门山、龙泉山脉保护重要区域为重点,探索建立林农承担生态保护任务的补偿机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联营、抵押等形式进行流转。
工业
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
为建立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成都市将以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促进工业集约集群发展。拓展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建设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研究设立成都综合保税区和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中心、成都国际集装箱保税物流中心。
3问改革步伐
不断探索:今年5亿投向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问
成都获批成为试验区两年来,做了哪些新的探索?
孙平:在报批《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的过程中,成都改革步伐没有停止。首先是推进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从2009年开始,全力确保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投入,增量部分主要投向农村。仅今年就能保证市本级财政的5个亿投向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上区(市)县财政预算安排,预计总额可超10亿元。
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成都还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灾后重建相结合。通过采取统归自建、社会联建等方式,目前60%的重建农房都采用了市场化方式。
经济运行:总体收入增幅下降但没萎缩
二问
城市化率在2012年达到60%,对成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来说是否存在困难?
孙平:当前成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实比较稳定,虽然总体收入增幅下降,但并没有萎缩,总体来看1—4月成都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还是领先的。一方面,成都在地震中受灾损失超过1200亿,但灾后重建过程中又不断有投资进入,另一方面,成都经济外向度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所以从经济运行层面来看,可以应对目前的困难。成都结合6年来开展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一是为农民拥有的土地和房屋确定权属,从法律上将农民的财产资本化,从而减轻城市化的成本压力;二是将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到农村,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可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基层民主:还权赋能,农民自主
三问
基层民主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孙平:“还权赋能,农民自主”是成都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贯强调的八个字。从乡镇干部公推直选到现在的村民议事会,成都的基层民主建设已经进入一个自下而上的、深入到更广泛领域的阶段,也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川日报记者 夏丽莎 邓嗣华 早报记者吴楚瞳
第三篇:北京土人规划院介绍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汇报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我们两个代表北京土人规划院汇报一下我们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刚才王军常委副主任讲的非常好,如何尊重生态,如何尊重龙脉,如何尊重我们的历史,如何尊重我们的以人为本,做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这些原则是我们做这个方案的原则。
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的背景和理论方法,渭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5000年的沧桑历史,今天仍然是中国新的文明发展阶段的中心,集中了陕西省全省64%的人口,如何规划好确实非常重视。
过去渭河有着光黄灿烂的历史,它的农业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和中心,但今天渭河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航运工程丧失、水质下降,人们对渭河,现在失去了它原有的浪漫的形象。
历史上农业文明,刚才讲了非常灿烂的渭河平原,到的工业文明,渭河基本上成为了一个排污河,另外它的水量和水质都严重的下降,我们的规划方法还是这样讲,渭河既然是母亲河,首先要修复这条母亲河,才谈如何建设这个城市,我们的规划方法类似,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先研究洪水过程、生物过程、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等,把这些整合成一个基础设施,这是生态基础设施,从三个层次来讲,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就是一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区域的水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区域的视觉感知系统、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休闲游憩系统系统,下来就是分区的设计,这是我们的规划基础。三个尺度,一个是宏观区域的的尺度,就是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一个是中观渭河沿线的总体规划,第三个微观是沿渭河分段的进行城市设计。
我下面讲第一个尺度,就是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我们基于5大重要的过程,5个重要方法,第一个方面就是水系统,第二个是生物系统,第三个是文化遗产系统,第4个是游憩系统,第5个是综合生态系统,过去是八水绕长安,水资源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历史,渭河1000年来,基本上是北移的一条河,这就形成了北侧是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截面,南侧是大量的湿地、可利用地,同时又是可以淹没的地方。
目前现在的问题,第一就是洪涝和干旱并存,这是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图,这是一条泛滥的河,第二到目前为止,渭河水资源出现了大量的减少,干旱频发。
第二个就是水资源的问题,一五期间、二五期间,使渭河变成了排污河。
第三个问题,水土流失、泥沙瘀积。
那么根据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呢?单一的解决问题不行,我们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连续的、区域的水系统格局,在区域尺度下,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开始水系统要进行完整的对待。
第二部分,就是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渭河是一条泛滥的河,同时形成大量的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有2万余只鸟在这里栖息。这么年的开发,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我们构建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的网络,把它网络化,把孤立的栖息地,变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做了两个物种的研究,一个是白鹭,对白鹭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栖息地的网络。
第三个方面要进行得是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遗产点比较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缺乏完整的保护,点很多,但是像珍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没有连续的网络,以致于它的保护很多,但是见效比较难。
第二大问题,现在对点比较重视,缺乏对原有的线性遗产的保护,包括原有的丝绸之路,这些遗产正在消失。
我们的对策就是连接渭河两侧的遗产资源,构建文化遗产网络,而且是体验的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区域,用遗产区域的概念进行遗产的保护。
第四个系统,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休闲游憩系统,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现状有很多公园和湿地、绿地,这些点同样还是散落的,分布在关中大地之上,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空间孤立分布、缺乏连续性,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
我们的战略就是经过叠加分析,要形成一个可达的,把孤立的帝王陵墓、宫殿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遗产网络,这个遗产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为未来的休闲留下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
第五大系统就是视觉感知系统,古陵园是秦岭大地上最可以看得见的人文景观、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视觉分析,把武陵源作为重点保护,然后发现遗产的视觉廊道,最后把五大系统声喝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决定了我们城市可以在哪建设,不可以在哪建设,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这是我们的大格局。
这是根据生态研究,得到的可以在哪开发,可以不在哪开发,这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可以高密度开发,其中在这里开发,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秦汉新城,它是紧邻武陵源,它的开发应该是低密度的、低高度的,比较敏感的区域就是草滩这一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河脉,生态很好,这一代也是一个低密度的开发区,还有两个高密度开发,也不是这次规划的范围,我们也认为应该统一考虑,一个是未来的高铁中心,高铁站,这个可以作为高密度开发,还有就是泾渭交汇处、泾渭新区可以高强度开发,这是根据生态决定城市可以在哪建,不可以在哪建,以及建设的强度。
第三个我们做的一个大格局的定位,国家机遇、国家给这块地方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机遇,第二是省级战略,省里给它一个很高的定位,就是
一轴、一河、两带的空间结构,一轴就是垂直于渭河的,西安、咸阳形成了一个发展轴,一河就是渭河,二带就是武陵源的保护带,还有秦岭的保护带,这是省级的发展战略。最后定位在西咸新区的,这个区域发展战略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地带。
除了咸阳和西安,有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还有泾河新城,这是原来已经批过的,我们如何把大的定位跟生态基础设施相偶合,形成我们的规划,形成了繁华西咸,就是最西端的,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最视觉破坏最小、对文化遗产破坏最小的,就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还有健康西咸,就是国际竞技中心,还有文化西咸,就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还有高效西咸,就是国际总部基地,最后就是生态西咸,就是国际生态休闲基地,这五段就是详细设计的重点。
第四部分我要讲的就是在上面总体的基础设施研究上,提出了渭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我们有五大战略!构建新兴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第一大就是生态水系统,就是水系格局为骨架,构建完善的湿地系统与雨洪收集系统,全面恢复旱涝调剂。
第二就是渭河以南,就是秦岭,利用秦岭来的清流、清澈的水流穿过城市,这样有可能使城市变成一个水城,利用河流穿过新城,主要是西咸新城,这是沣西新城这一块,利用沣河从秦岭里来的清流,还有未来有可能引汉济渭,在水进入渭河之前,先进入城市,这样既不破坏水,又可以把水资源利用起来。
第三条途径,就是渭河以北,利用沟壑构建绿廊,绿廊变成了连接武陵源和廊道之间的绿廊。
这是第一大战略,构建以水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第二大战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渭河两岸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产,要把散落的珍珠形成一个网络,目前要总体的保护,把它作为一个遗产区域保护,形成网络,这个网络南面是以宫殿遗址为核心,背面是帝王陵墓为核心,形成南北大的网络,然后以渭河廊道作为骨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横桥连接南北,横桥就成了标志性的连接通道。
第三大战略,我们提出开放空间与游憩网络的战略,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游憩、文化的体验,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的基础上构建的。
第二个构建跨河廊道,构建连续且多样的休闲空间。
第四大战略就是建立适应性的河流廊道,不是工程强硬的治理河道,与洪水为友,打造一条安全、情节的,具有多样景观活动体验的城市河流廊道,构建水系统导向的低于城市形态要素新框架,变成一个面向渭河的城市带。
途径是什么呢?就是遵循河流动力与治河文化遗产,构建河流廊道,沿渭河廊道硬件大量小型的湿地,恢复它的生态、蓄洪、栖息地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这是对河流廊道的治理方法,不是用水泥做成河道,而是放开,形成一系列的河流湿地、河漫滩和岛,这是打破原来单一的治洪的方法。
途径二,利用改造咸阳湖的堤坝,我们要把它变成由岛链构成的河流系统。
途径三,分水内河,调蓄雨洪,提升土地价值,塑造独特城市形象,把河引到城市中来。
途径四,因势利导,恢复河道生态景观,一个是公共岛屿,一个是半自然岛屿,求就是自然岛屿。
其中包括咸阳湖的治理,这是现有比较成功的做法,但是要进行生态化的设计,利用瘀积的泥沙,形成大量的湿地系统,形成生态休闲地。
战略五,就是景观引导城市形态,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引导城市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河流为主线的引领周边土地的发展,带动城市功能多元化。
怎么样形成这个呢?我们有几大途径,第一个遵循环境景观特征,塑造水绕西咸的多样城市形态特色,一会我们会比较细致的讲,哪一段城市因为河道的水文条件不一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滨水城市的特征。有6大特征,一个是环水岛城,就是水网城市、庭院城市、帝皇谷等,这是水网城市,让水穿过城市。因为水量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水,提升城市土地的价值。还有滨水公园城市。
第二条途径,沿河营造三处地标,展现西咸城市形象,第一处地标就是咸阳湖的标志性景观,第二处就是横桥,连接南北,第三处就是泾渭分明,这三处都是利用自然、生态的景观形成地标。
刚才讲了咸阳湖、横桥、泾渭分明,这些都是非常有自己特征的。总体概念就形成了功能符合的大西安中央绿廊。
这个总体方案第一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的格局,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是以水为核心的,第二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分区,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调理。
总体方案,第一个就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完整的河流廊道系统、这个河流廊道系统之上布置了湿地坑塘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森林系统、密林草地,也是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公园带,形成一个慢行系统,就是自行车、步行,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包括社区的活动场地,包括公园、体育设施等等,最后再布局我们的建筑,这是建筑的分布,然后最后在一些重点地段形成城市的地标,在此基础上布局城市的道路和网络。
最后形成我们的总体规划,核心概念就是东方文化之脉,绿色西咸之魂,下面是分区的详细设计,这有一个宏观的大的动画,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从西边往东边走,这是刚才讲的高密度的沣西新城、沣东新城,咸阳湖的改造形成生态的岛链,这是刚才讲的内河湿地,这一片是奥体中心的区域,这是沣河入渭河的交汇口,这是湿地自然植被的情况,这是北侧秦汉新城这一侧,这是帝皇谷,这是中轴线,这里是西咸的总部,正对着的是咸阳古城,这是横桥,用现代手法做出的横桥,南面这一侧以湿地为主,也就是草滩这一侧,这是高铁新区这一片,构建城市的滨水住宅,主要是公寓、办公楼、住宅,这边到了泾渭分明,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
下面再分段做一个稍微具体的介绍。
下面由我简单的对后面的各个分段给各位专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当时分了五大段,第一个是繁华西咸,当时这一段做了一个定位,依托两个优势,就是区位优势,形成一个次区域核心,形成金融中心,第二个这一块的交通环境比较好,在这里形成这个区域的次中心,以综合的服务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地标为主,打造一个休闲、商务、办公的地标,大概是商务、办公、休闲、居住等等,这里有一些建好的建筑和道路,我们对它是一个分期的调整,这个就不展开讲了。
另外,我们希望是土地的综合利用,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设计了很多办公和商业、商业和住宅结合的用地,这是西咸快速道。
这是商务办公的核心,两侧是居住片区,这是整个城市的形象,这是从渭河这边看过去的核心区,这是分水内河旁边,这是低密度的住宅。
这是咸阳湖的改造,我们希望公园带以绿为主的基础上,加一些城市的功能。
第二块是健康西咸,以未来的运动场馆建设为契机,这里考虑依托体育产业,做一个延伸,为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条件,这里重点的是沣渭湿地的交汇口,形成一个健身、休闲的区域,这是湿地的一些情况。
第三个是文化西咸,主要是两块,有一块是武陵源这一块,一块是高校的园区。然后这是绿廊的情况,中间是核心的轴线,中间由横桥联系,这边是一个低密度、低层的建筑为主,这边是高层的开发。
这边做了一个地标,就是横桥,我们形成了一个起伏的现代的、艺术的横桥,一方面看武陵源,一方面也是一个地标,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然后这边是以高校园区形成的花园城市。
第三个就是高效西咸,由高铁站发展总部基地,以及滨水的商铺、公寓等等,这些公寓建设都是面河内部,有比较好的观景面。
同时草滩这一片有大量的鱼塘,我们利用鱼塘形成一些生产性的景观,同时提供市民的游憩的条件,一产和三产结合。
还有就是生态西咸,在泾河和渭河交汇口这里,利用泾河和渭河冲击过来的泥沙,形成一些大地艺术,形成湿地公园,同时形成渡假村,提供一度假设施。在它对面有一个比较高的高地,可以形成一个观景台,体验泾渭分明这个成渝的景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