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

时间:2019-05-12 23:0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

第一篇:《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以上是南宋初吕本中所提出作为官员的基本要求,意思是: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为官三事,“清”为首。何谓干部的“干”?首先是“干净”,只有在“干净”的前提下,“苦干、实干、巧干”才有实效,才能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要清廉。要清廉先要反贪,要做到先自己不贪,这是每一名领导干部理应做到的事。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二要谨慎。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谨慎”,需要具备以下素质:一要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和道德境界;二要有极强的抗侵蚀能力,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做到心静、神定、气顺;三要勇于接受监督,不以自己有点权力就摆架子、事难办、脸难看。

三要勤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必须脑要勤,手要勤,脚要勤。要脑勤多思,认真学习,善于思考,思想上要刻苦;要手勤多干,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干起,从小事和细节抓起,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要尽心尽力,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脚勤多跑,抽出更多时间深入企业和群众,为民所想,为民所急。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清廉、谨慎和勤政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清廉是前提,谨慎是修炼,勤政是根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做到清廉、谨慎和勤政并举,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干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清廉,能树形象;谨慎,体现修炼;勤政,能出实绩。身为党的干部,一要干净,二要干事,不仅要廉政,而且还要勤政。要始终把“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作为为官从政的不懈追求,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心系百姓,尽职尽责,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着人民,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胆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干一地,兴一地,干一行,兴一行。

第二篇:《领导干部国学读本》读后感

读《领导干部国学读本》有感

近来,从上到下,都提倡学国学,从中小学到领导干部,全社会都重视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领导干部国学读本》一书,明德载道,会古通今;包含人生哲学,给你指点迷津。尤其是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国学读本》,更是可以当作案头书,座右铭,学好、用好,随时对照检点自己的言行。

我曾在政府部门做过做过宣传工作,对国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崇拜,一种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肃然起敬。我以前常常用读白话文的方式与思维去理解古文哲学和揣摩圣人的思想,结果还是一字也半解,不得要领。庆幸的是今年党员读书周由基层党发动也组织辖区党员干部集体学要学、用国学的活动中,我有幸又成为国学的新学员,通过几天认真学习体会和资深老师的讲解,使我对国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对国学真正产生了兴趣和学习的激情。通过这次集体学习本人直的是受益匪浅。从《艺文类聚》、《国学津梁》、《格言佳句》、《理政》等章节中,我们能够得到一点诗词曲赋的熏陶、历史文化的教育、国学思想的启蒙和教化,还从中学会学习也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事的学问。如:

《荀子·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这行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说学习和掌握知识重在积累,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也可以理解为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事情不分难易,只有有恒心,坚持不懈,就会是有其成而一时不会察觉。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带领要带头学习,积累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现实生活中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戒戎戒燥,踏踏实实工作,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吕氏春秋·至忠》中有这样一段话:“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这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意思是说能够接受批评是一种修养和美德。判断君主的贤也不肖标准这之一是看他对待逆耳忠言的态度。由此我想到这几话是提醒我们当今领导干部不能只看自己的政绩,而不顾百姓的利益得失;工作中要虚心倾听百姓的心声也诚恳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中庸》中的“执两用中”:“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说我们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对中庸之道的自学意识、丰富经验和过人见识,更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气度,这样才能掌握隐恶扬善、执两用中这门领导艺术。

党员干部学习国学,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涵养,少一些官僚习气,更贴近民生民情;国学深厚的文化底蕴,领导干部学国学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风尚,进而提升全民文化品位。

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纯粹、博雅通达、有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要把国学学好,更很需要的是要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领导需要学国学,社会大众也同样需要学国学。而《领导干部国学读本》需要有些文化层次的和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人来学,不什么时候哪位学者高人也能编著一本通俗易懂的《百姓国学读本》,让更多的国人亲近并热衷起国学来。到那时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对大众也组织这样的集体学习,并配备专职老师辅导就更好了,就像当今天的社区健康知识讲座一样普及。

国粹博识精深,自问知之甚少,适逢这次“月月读”勾当的开展,使我无机缘承担研读了《指导公众国粹读本》一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国粹的浅易,看到了许多充溢人文聪明与人生真谛的阐述,其厉害的考查、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光是总体藏身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定国济世之基。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上层率领大众的一员,在深造国学进程中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一、进修国学可以抬举本身的人生素养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为了以热爱祖国主义为焦点的割据匹敌、爱好战争、用功勇敢、自强不时、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力。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古板文明,吸引了人类文明的优质成果。研习国学可品味人生真谛,体会致中和的妙道,融会道法自然的精髓,提高小我私家修养。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往往自省,完美本身,提升本身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勾引颇多,若何按捺贪欲,就要靠常日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酬劳镜,虽纷歧定能到达“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田地,但也定然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营救世界”。

二、进修国学的需求性

人的毕生是从学习初阶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终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看重建养,严格申请自己的主见。在一小我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门,然则知识可以增进威力,智慧可以旋转命运运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咱们感应愉快的事务,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远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理论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确凿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为了人生的两大主题。

三、学习国学应主观看待工具方文明的异同

西方和西方文明的差同性就必需要有一个主观的比照——文化基因的比较。咱们东方文化的基因和西方文化的基因,差距在那处?几千年以来,这个文化进行的脉络是一个怎么样的趋向,我们首先需要作一个简明的熟习,这就像基因医治疾病一样,要阐发到细胞的基因里边去,才能从底子上轻松地校对基因,解决文化的缺点。格外是近百年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的文化基本上完全包揽了我们东方的文化,我们东方的文化以及指点傍边彻底在延用着西方文化的模式以及辅导模式。那末这些西方经验模式,对我们东方人的适用度,它可否大概发扬和发作最大凝集力和创造力呢?这样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能否真的是完全最科学的呢?

四、要想民族自强就必需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古板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要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物质。国学是国学的中心与主体,在中国具有了两千多年,且不停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抚育了一批又一批优越的中华后裔和仁人志士,也培育种植提拔了辉煌光耀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这两千多年的进行,渗透到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像多么一个赅博精深的迂腐文化零碎,从古至今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不少,而全盘否认的也尽管有。有人居然就不加区别地给全盘否定了,以为:国学进行到今天,已到穷途暮路。它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乃至故障中国的发展。还以为:唐以后,中国一千多年积贫积弱,但凡奉行国学的下场。事实雄辩地证实:这是舛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度,一样受国学影响,警惕国学文化,他们的国家不治理得很好吗?他们国家人民的生存水平不也很高吗?我们国家有一段岁月“批孔”,要完全砸烂国学,到底呢?与世界发财国家之间的隔绝距离越拉越大!批孔、否定国学文化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对照模范的,尤推五四新文化流动以致后来的文化大反动,最为楷模。鉴于中国在上个世纪是个特殊的社会,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战乱的国家社会形态必然培育种植提拔了文化的非凡性。回溯根源,传承命根子,“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来源死水。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弗成不从国学发蒙起源。我们其时学习国学应以国学的菁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襟怀,求实的立场,建设自己人生的信仰,奋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篇:《领导干部国学读本》之廉俭篇

【题解】

奢则不逊

奢则不孙,简则故。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过于奢侈和过于节俭,都是不好的;只有符合礼的奢侈程度,才是合适的。退而求其次,则宁可节俭也不奢侈。

俭而不吝

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题解】

这里谈的仍是节俭要合乎礼仪、适度得中的原则。

我则好诈

恶衣薄食,少思寡欲,今人以为诈,我则好诈焉。(隋.王通《中说.事君》)

【题解】

王通主张节俭寡欲,时人谓之为诈。他直言如果这是虚伪的话,自己即使承负虚伪的“恶名”也无所谓。

求免天下之疑

天下之人,其所以力为忠心廉洁之行者,未必其心安之以为当然,盖将以求免乎天下之疑也;故虽矫亢过惜,舍利就害,而不敢惮焉。一节之疑,足以伤其终身之信,此固人情之所甚惧也。(宋.叶适《水心别集》卷之二《财计下》)

【题解】

舆论有时候的确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而切实可行的廉政制度更不可或缺。要善于运用社会舆论监督来营造廉洁为荣、贪腐为耻的约束机制。

尚 廉

一曰尚廉,谓甘心淡薄,绝意纷华,不纳苞苴,不受贿赂,门无请谒,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义,皆谢却之。(元·徐元瑞《吏学指南·吏员三尚》)

【题解】

“廉”之于官吏,并不是悬义过高、遥不可及的标准。朴素的人生追求,不收不义9之财,不办违规之事,不赴功利之宴,是居官清廉的基本要求;反之也是走向贪腐的开端。

何为奢侈

何为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

【题解】

在资源浪费严重的今天,黄宗羲对于奢侈的界定足以警醒每一个人。而官员尤其应坚守廉洁,拒绝腐化,因为很多腐败就是从追逐物质享受开始的。

太俭则悭

俭虽美德,然太俭则悭。自度所处之地,如应享用十分者,只享用七八分,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悭吝太甚,自是田舍翁举动,鄙而愚矣。(清.魏裔介《琼琚佩语》)

【题解】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洪应明《菜根谭》中对俭有恰如其分的把握,既无伤大雅,也易于操作,切实可行。

俭以养廉

今俸入不堪,吏莫能自养。其始也,亏替公费,耗没祭祀、学校、夫马、铺递、民快之赀以自入,而一责之民。其既也,则无所不为,而成乎豺虎矣。(清.王夫之《噩梦》)

州县宜禁其奢侈。俭以养廉,亦以端化,自是作吏之要。(清.徐栋《牡令书》)

【题解】

官吏俸禄低则“一责之民”的现象历代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但俭以养廉和高薪养廉哪一个法子更可行?我们的答案是前者。因为人需要基本的物质需求,人心又往往不会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享受。高薪可以养廉,却也很可能发酵出更大的贪婪。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题解】

国库资金也是纳税人的钱,人民的血汗,也要用之有方。作为辅政者,要从职守、品德和策略等方面慎重考虑国家政财的支出问题。实际是这上晏子对一向贪图享乐、厚赋奢侈的齐景公的提醒。

公孙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冯梦龙《智囊·远犹》)

【题解】

居官时收受财物,必定不同于普通的人情往来。公孙仪非常清楚这一点,别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并不简单地因为他爱吃鱼,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手中握有大权。如接受馈赠,则不免受制于人,然后才能公公正正地办事、正正派派地做人,相位才能持久,才能天天吃鱼。

防微杜渐

上使人陆贽①„„“卿清慎太过,诸道②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贽上奏,其略曰:“„„监临③受贿,盈尺有刑④,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⑤,反可通行!贿道一开,展转滋⑥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目及可欲,何能自窒⑦于心!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又曰:“若有所受,有所却,则遇却者疑乎见拒而不通矣;若俱辞不受,则咸知不受者乃其常理,复何嫌阻之有乎!(《之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九年》)

【题解】

德宗认为赠礼不同于贿赂,像陆贽这样连鞭靴等物都严词拒绝,不免有违常理。陆贽却清醒地意识到官吏不同于普通百姓,正常人情往来与收受贿赂很难区分,且人的欲望容易膨胀,接受鞭靴,就会渴望金玉,正所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拒贿之策

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周主。遣使遗太祖书,馈以白金三千。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

周遣阁门使曹彬以兵器赐吴越,事毕亟返,不受馈遗。吴越人以轻舟追与之,至于数四,彬曰:“吾终不受,是窃名也。”尽籍其数,归而献之。后奉世宗命,始拜受,尽以散于亲识,家无留者。(明·冯梦龙《智囊·迎刃》)

【题解】

冯梦龙评赵匡胤处理唐主馈金时说:不接收礼物,无以体现本国的风范;如若直接接受了,又不能显出做臣子的公心;接受后再献出来,是得体的做法。拒礼很难,或许我们有时也可以借鉴一下历史上清官廉吏的拒贿良策。

木偶官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题解】庸官自辩“虽无功,亦无罪”,但因“避嫌疑而不言”、“畏烦重而不举”,被阎罗王判为负国负民的木偶官,并申斥之“无功即有罪”。身居官位,既要廉洁,又要作为。官位意味着重任,当不畏艰难,殚精竭虑。为官“不作为”,害处等同于贪官。

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子之赐。”(《国语晋语八》)

【题解】

晋卿韩宣子因贫穷而发愁,叔向引栾氏、郤氏兴亡的历史,指出德行的重要:有德才能转危为安,无德就会灾难临头。这在当今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题解】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愿受赏,隐居山林。本文即歌颂了介之推鄙弃富贵利禄的品行。其中他与母亲的对话尤为精彩。吴楚材、吴调侯评曰:“介推之高,其母成之欤。”(《古文观止》卷一)

钱神论(节选)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钱之为言泉也,无往不远,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之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岔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等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云:“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晋书.鲁褒传》)

【题解】

西晋惠帝元康(291-299)以后,纲纪大坏,作者痛恨世风之污秽粗鄙,作此文以刺时弊。文中假托司空公子和綦毋先生的诘问对答敷衍成文,对金钱的神力从不同侧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抨击和鞭挞了一心追求金钱的贪婪本性。嬉笑怒骂,冷嘲热讽,饱含作者强烈的激愤之情,该文问世后,对世事不满的人争相传阅,“孔方兄”的称号不胫而走。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而叛之。故燕昭筑金台,天下称其贤;殷纣作玉杯,百代传其恶:盖为人与为己殊也。周文之?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盖同利与专利异也。为人上者,当辨查兹理,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壹有众。人或不率,于是用刑。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舍此不务,而壅利行私,欲人无贪,不可得已。今兹二库,珍币所归,不领度支,是行私也,不给经费,非宣利也。物情离怨,不亦宜乎?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以陛下天姿英圣,傥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反过差为至当,促殄遗孽,永垂鸿名,易如转规,指顾可致。然事有未可知者,但在陛下行与否耳。能则安,否则危;能则成德,否则失道。此乃必定之理也,愿陛下慎之惜之!

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器用取给,不在过丰,衣食所安,必以分下。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欲。是后纳贡,必归有司;每获珍华,先给军赏;瑰异纤丽,一无上供。推赤心于其腹中,降殊恩于其望外。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如此则乱必靖,贼必平,徐驾六龙,旋复都邑,兴行坠典,整缉棼纲。乘舆有旧仪,郡国有恒赋,天子之贵,岂当忧贫?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也;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举一事而众美具,行之又何疑焉!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况乎大圣应机,固当不 终日,不胜管窥愿效之至!谨陈冒以闻。谨奏。(唐 陆 《陆宜公翰苑集》)

【题解】

《新唐书。陆 传赞》曰:“观 论谏数十百篇,饥陈时病,皆本仁义,可为后世法。”本文即其代表作。唐建中四年(783),长安发生泾原兵变,德宗仓皇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兴元元年,德宗将各道贡献的物品收藏于行官“琼林”、“大盈”二库。作者就此事上书进谏,以为戎事未息,赏赐未行,立私库以聚财,会引起士兵怨恨。文章从大处落笔,阐明了王朝兴衰死亡的道理,并指出帝王要秉持公心,不可有私欲。全文饥陈时弊剀切详明,文辞犀利骏快,向为后人推重。苏轼评陆 奏议之文曰:“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苏轼《乞校正陆奏议进御礼子》)曾国藩评此文说:“义理之精,足以此隆廉、洛;气势之盛,亦甚方架韩、苏。”(《鸣原堂论文》)

廉耻(节选)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只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我,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土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光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清•顾炎武《日知录》)

【题解】

礼义廉耻是道德教化的大纲,关系国家兴衰存亡。顾炎武认为四者之中,耻是至为重要的。一个人之所以违犯礼义,失去操守,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因此,培养人的“知耻”之心,是“立人之大节”,是朝廷教化之“先物”。后康有为对顾炎武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之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孟子微》卷六)这些言论对荣辱观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篇: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读后感

价值观的修炼是廉洁从政的基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读后感

核心价值观,属于观念即行而上的范畴。《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占支配地位的核心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动力之源。

核心价值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由上至下为:愿景、价值观和行为,三者之间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却又完整不可分割,愿景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和使命,而价值观便是为我们实现使命提供了一种尺度和动力,是用以判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共产党人的愿景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党章》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承的核心价值体系浓缩了全体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汇集了全中国在共产主义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党员干部,在多元中、多样中、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共产党员是社会中的先进分子,领导干部更是先进分子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有很强的示范作

用。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修炼,就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让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志、外化于行,使价值观体系成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和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的排头兵,领路人,其一言一行均影响着群众,决定了一个单位的风气是否健康向上,是否努力工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

什么是政绩?如何评价政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政绩不是面子工作,最终是要靠时间和人民群众来评价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成绩。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有。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做为人民服务的手段,牢记使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个人追求融入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

益中,要始终以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从政,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让自己及单位的工作能令政府满意、社会满意、职工满意。

下载《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干部国学读本》—《当官之法》篇读后感(夏加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