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19世纪末,我国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D)
A、湖南B、江苏C、东北D、山东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C)
A、成都B、重庆C、西安D、广州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C)
A、广东地区B、江苏地区C、京津地区D、两湖地区 4、1900年6月中旬,身居廊坊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现象是(C)
A、虎门销烟B、关天培抗英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清朝皇帝是(C)
A、道光帝B、康熙帝C、光绪帝D、慈禧太后
6、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权利是(C)
A、开埠通商B、割地C、赔款D、驻兵
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C)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
8、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关于它失败的原因和影响众说纷纭,你认为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出尔反尔B、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C、因为蒙昧迷信而失败D、没有起到阻止帝国主义侵略的作用
9、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改为“招抚”是因为(B)
A、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B、清政府想利用和削弱义和团
C、清政府想扶植义和团D、清政府想改变义和团
10、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D)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C)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保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12、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D)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义和团直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B)
A、清王朝B、帝国主义C、地主阶级D、中外反动势力
14、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作为八国之一的“奥”是指(A)
A、奥匈帝国B、奥地利C、澳大利亚D、澳门
15、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脸”的战斗是(B)
A、大沽口之战B、廊坊之战C、紫竹林之战D、老龙头之战16、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暴行的联军统帅是(C)
A、华尔B、戈登C、瓦德西D、西摩尔
17、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1900年夏,联合组成八国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的国家不包括(D)
A、英、法、俄B、德、意、奥C、美、日D、葡、荷
19、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C)
A、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B、农民反封建运动
C、农民爱国反帝运动D、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
2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B)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1、义和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
①清政府的镇压②八国联军的围剿③内部派别的斗争④领导者的骄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2、1902年北京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正在举行一场舞会,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D)
A、东交民巷内各国使馆林立B、英美两国大使携夫人应邀参加舞会
C、使馆门口有法国军队把守D、使馆外中国小贩在大声叫卖
23、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B)
A、清政府的腐败B、民族危机加深C、自然灾害严重D、教会势力猖獗
(二)多项选择题(6×4分=24分)
1、在近代,有英国参与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ABD)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入北京的有(BD)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BC)
A、反映中国人民反帝、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B、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C、“灭洋”里有盲目的排外性,“扶清”使人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D、该口号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错误的4、义和团与清军共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役有(BC)
A、威海卫战役B、天津保卫战C、廊坊战役D、大沽口战役
5、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包括(AB)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6、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中相关联的是(ABD)
A、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B、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C、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D、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第二篇:八国联军侵华讲课稿
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我们知道这场战争以后它激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是在帝国列强因欲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发起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首先要从八国联军侵华之前说起,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农民阶级就拿出了他们的方案,这种方案就是义和团,他们提出来了他们的救国方案,就是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原本是山东、直隶(河北省)、河南、江苏一带主张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
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先在山东兴起?
1、义和拳组织在山东地区,这里有组织基础。
2、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山东人民都直接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比较尖锐。1895年起日军侵占威海卫长达三年之久,随后又被英军强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又将整个山东作为其势力范围。
成分: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
义和团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
史料一:帝国的晚期,好像要验证中国人一直相信朝代没落便“天象凶险”的观点一样,自然灾难中的水、旱、风、虫、疫、霜、雪、火接二连三地降临了。晚清最后50年,仅见于官方记载的受灾地域就达1.8111万州县次,具体到一个省,如直隶,受灾的村庄达到20万个。……然而对19世纪末帝国农民的生存威胁最大的还是旱灾……靠天为生的帝国农民的生存极其脆弱,天若数月不下雨,他们就会大批死亡。……光绪“丁丑(1877年)奇荒”中,仅山西一省就死亡500多万人,这个数字占该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王树增《1901》
农民阶级此时大反抗与自然灾害的原因迷密不可分的,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教堂的图片:现在的人对教堂一点也不陌生甚至有的年轻人不管自己信不信基督,都要跑到教堂去拍婚纱照,结婚等等,但是在19世纪晚期当时的农民阶级为什么要兴起灭洋的运动呢?因为他们实在看不惯这些洋玩意,为什么呢?一方面这些东西是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起传入中国的,所以使农民等下层人民有一种本能的抵制,而另外一方面还有文化上的冲突。
史料二:当时所有的基督教会都是以“反孝”甚或“仇孝”作号召的。他们认为人只能向上帝尽孝,不应向父母尽孝。……基督教这种上帝独大的“反孝”立场,因此与当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伦理,便针锋相对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但是中国人有祖先崇拜,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的父母是极其孝顺的,所以呢,这就和基督教的基本理念发生冲突。(儒家学说中的性本善论;外国人认为结婚以后,除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之外,其他人都是外人)
史料三:中国以名教为治,天主教不敬祖宗神祉,所奉唯上帝,所尊为教王、神父,等于无父无君,悖理败伦。教化民德大坏,以致忘本而无忌惮。入教的妇女与男子齐集一堂,礼拜诵经,婚嫁悉由自愿,不经媒妁,不拜天地。……可谓廉耻道丧,人伦澌灭(si消灭,消失)。育婴堂收养孤儿,目的在挖眼剖心,用以制药。开设医院、学校及救灾恤贫,亦系别有用心。
——《近代中国史纲》上册
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多的看见了底层人民的一种情绪,由于陌生和不了解而带来的自然而然的敌意。当然这些情绪的背后不仅仅是由于不了解,还有就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欺压百姓,给中国底层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然会对西方列强产生敌意甚至是仇恨。不光有文化冲突,还有经济利益,在当时很多教徒依照自己的特权(领事裁判权)欺压下层百姓。
漫画“射猪斩羊图”
这幅图可以比较形象的体现出中国底层人民对洋人的认识,“羊”是谐音“洋”,反映了底层人民对洋人的敌意,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是中国人想要挽救民族危机,来表达他们民族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不断加深之际,在晚清人民深受苦难的时候,晚清又遭受了许多灾难,尤其是大旱,不明真相的底层人民就将天灾人祸全都归罪到了洋人身上,再加上具体的事件就是教员和普通人民发生冲突的时候,当地官员出于对洋人的害怕和偏袒,欺压普通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就找到了民间的秘密团体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就爆发了。
史料四:最恨合约,误国秧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
就是洋人欺负中国老百姓,假洋鬼子,就是信洋教的中国人也欺负中国老百姓,而且地方官也偏袒洋人。体现了义和团成员朴素的爱国情怀。所用的方式打砸抢,盲目排外。
图片(义和团烧杀抢掠的图)
我们一方面要肯定他们的爱国,肯定他们的反封建,但也要看到他们的落后性。他们没有区分外国侵略和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区别。
他们为什么要“扶清”呢?
史料五: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奉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皇位),邀非常之利。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其实他们以为爱国就必须爱清政府,以为打洋人就必须支持清政府,于此同时还有一个原因。读史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下层民众朴素爱国的情怀,也有慈禧太后在当时想废了光绪皇帝的皇位但是没有得到洋人的同意,有同学就问了,为什么这需要洋人的同意呢?因为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所以中国国内的重大政治决策必须得到洋人的同意。因此慈禧就像利用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来教训教训洋人,史料六:义和团实政府与民间之合体也,而其所向之鹄各异:民间全出于公,愚而无谋,君子怜之;政府全出于私,悖而不道,普天嫉之。
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既有农民阶级出自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于洋教洋人的憎恨之感,也出于慈禧等清朝统治者利用人民来泄自己的私愤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特别是山东地区,他们要杀尽一切洋人,这就惊动了外国列强,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辛丑条约》内容分析:
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被贬到南方任地方都督之后,在八国联军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之后,李鸿章联合南方各省的督抚(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的协议,中国东南地区没有卷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中。
《辛丑条约》之中大家可能看出来了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的条款内容,比如说这里面大家很少看见反映有利于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而更多的是防止中国人民反帝,防止中国来抵抗外国入侵的这样一些条款。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说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侵略,西方列强已经要到了差不多所有的有利于经济侵略的特权,他们现在侵略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在《辛丑条约》之中他们需要用这些政治特权来保障他们的经济特权和侵略特权,要将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已经丧失了抵抗侵略的信心,他们堕落成了洋人的朝廷,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个国家在任用官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他的能力和品德,但是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只要是抵抗外国侵略的中国官员就不能用,那剩下的人都是洋人的傀儡,
第三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二、学习重点
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
三、学习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
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2、列举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3、《辛丑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六、基础检测
1.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是在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2.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瓦德西 B.西摩尔
C.克林德
D.华尔
3.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4.下列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侵略者攻占北京的是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下列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A.赔款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表现是 A.允许外国公使驻进北京
B.拆毁大沽炮台
C.赔偿白银4.5亿两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7.“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示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 A.清政府政治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B.清政府加强了反帝斗争 C.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D.山东、直隶下层百姓生活困难,进行反清活动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强迫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9.下列各项,各个不平等条约与其主要影响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马关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条约没有割地、通商条款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第四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管理学院
摘要: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键词: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清军 辛丑条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1)慈禧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2)义和团起事
义和团,又称“团匪”,为山东省学习神功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团民则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3)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
(5)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5)14日,北京失陷。
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6)《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战后条约《辛丑条约》
(7)《辛丑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总理衙门改组的外务部。
(8)《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9)战争的影响 ①战争给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
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三.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为了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战争给东北亚的影响(10)积极的影响: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二.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三.战争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备注: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参考文献:《新理念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ISBN 962-948-193-6(中文).(11)对战统计
①时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② 地点: 大清帝国
③结果: 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④参战方: 大清帝国 义和团
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⑤ 指挥官 大清帝国:慈禧太后 联军: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
⑥ 兵力: 约160,0000名义和团士兵 联军:49,2550人 500艘军舰 ⑦伤亡 义和团:约15,0000人 联军:6000人
(12)启示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爱挨打。只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启示之三:以始为鉴,提高警惕
第五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学习重难点: 1《辛丑条约》。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三、知识梳理:
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背景: 年春,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侵略势力。
2、经过: 年6月,为镇压 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由天津向 进犯。在 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狼狈逃回天津。
3、罪恶:1900年8月中旬,攻占,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辛丑条约》”,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签订: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2、主要内容: 经济: 政治:。军事: 外交:
3、危害:《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严重损害了。
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 统治 的工具。中国 沦为。
㈢、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带来什么严重的危害?
2.《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四、学效测试: 1、1901年,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3、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的内容是()A、赔款4.5亿两白银
B、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C、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
5、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曾经攻陷北京的战争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向列强保证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人物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光绪帝 D、慈禧太后
7、拓展延伸(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据说1900年8月,慈禧太后离京出逃前夕,曾叫人将价值数百两的“私房”珍宝埋在宁寿宫院子里。1902年初回京的当天,慈禧立即奔往宁寿宫,看到“所藏金宝,一些 儿没有失去,不觉大喜过望”。时人评说:身为皇太后,对四万万五千万两的赔款毫不痛心,日夕所念唯一埋在宫中的宝藏,“唏,国家焉得不亡乎?” ①、文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②、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清政府赔款多少两白银?
③、条约中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