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工,收获比付出更多
义工,收获比付出更多
走近北京义工联,本是想探寻这群可爱的人为公益事业付出的奉献与牺牲。到头来,每个人的故事却都在告诉笔者:他们得到了什么。
——题记
老朱名叫朱为孺。“俯首甘为孺子牛”,熟识他的人都会觉得,老朱实在人如其名。他有很多身份。他曾任职于人民法院,担任过诸多著名案件的审判长;也曾是一名律师,成功代理过各类案件;他还是多家企业的法律顾问,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但在老朱看来,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却是北京义工联的创立者。
在跟随其他慈善团队做了很长时间的公益服务之后,老朱深深感到有效的组织对义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感到自己关于义工的理念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于是,2006年,北京义工联应运而生。
坐在咖啡馆里等待老朱的时候,笔者心里还有点忐忑。在想象中,能成为义工联的负责人,应该是一位道德感很强的人物,他会不会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有一些负面情绪?
事实证明了这样的担忧实在多余。因为,短暂寒暄之后,老朱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义工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
这句话提起了笔者的兴趣,也打开了老朱的话匣子;这一打开就收不住,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三个小时。
做义工,我们倡导的是快乐
北京义工联是老朱的心血,如今已颇有名气。当被问及它的规模和构成时,老朱咧嘴一笑,说:“很简单,就是三个
2、三个7!”——注册登记过的人数约有2000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约有2000人,核心成员约有200人;其中,30岁以下的成员约占7成、白领人士约占7成、女性约占7成。这些巧合的数字,看起来十分有趣,却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义工联的人员流失挺严重。
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挖空心思扩大规模、留住更多成员了,老朱却很淡然。
义工联倡导的理念是“快乐义工”,不让义工活动成为负担,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在老朱看来,家庭和工作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尽的是本分;社会公益是第二责任,全的是情分。本分优先于情分,是理所当然的。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也是先顾及自己的老幼,再推及别人的老幼嘛!”这番引经据典,成了老朱的“名言”。
因此,他坚持义工联的松散状态,谁都可以报名参加,谁有自己的事了也随时可以离开,绝不以加强组织管理的方式束缚大家。对于人员的流失,老朱并不担心:“离开的成员虽然多,补充的成员也不少。那些走了的人,也可以将义工联的影响辐射到别处。”
“快乐义工”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同。2010年4月至7月,在义工联内部发起的“为什么做义工”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成员选择了这一选项:“我做义工,我从中体验快乐”,高居榜首,比排在第二名的选项超出了20多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让老朱很欣慰。
放下“义工”两个字,然后做义工
做义工,最重要的是抱着平常心。这是小C从自身经历中悟出的道理。
小C刚加入义工联不久的时候,组织里来了一个新人。他对敬老院里的老人特别关心,对护工却极不客气,不仅挑剔他们的工作,还违规要求护工把工作记录拿给他检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小C不能理解,那样的善意和苛刻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久以后,才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态——仅仅因为他是来做义工,而护工们是拿着薪水在照顾老人,他心中就膨胀、散发出一股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了高人一等的地位和监督他们的权力。
这件事让小C对人性的复杂产生了警惕。
“从那时候起,我渐渐明白,道德优越感是义工事业最大的敌人。”小C说,“我时常告诫自己,后来也时常告诫别人,做义工只是一个平凡的举动。如果你觉得,你是在帮助别人,如果你被你做义工这件事感动了,甚至引以为豪,那么你现在的心理和情感,其实还没有明白义工事业的真谛。只有彻底放下义工这一身份,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义工。”
如今的小C,依旧坚持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在观念上又深入了一步。他警惕的不仅仅是道德优越感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甚至对义工经常产生的同情、怜悯情绪也加以冷静的剖析:“如果你对一个人同情,就把他放在了相对弱势的地位,无意中摆出了施舍的姿态。而这种情绪也许会损害受助者的尊严。再往深处想,所谓‘弱势’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之处,谁能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没有从对方身上学到什么呢?‘义工’两个字,最准确的同义词应该是‘普通人’。”
学会拒绝,物质与精神的依赖
阿文每天要在路上花去4个小时,穿过半个北京城,去照顾一位残疾人。他刚出院,身边暂时没有亲人,生活难以自理。阿文每天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抱上轮椅,推到几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在他解决完之后把厕所清理干净,再把他推回来。
一段时间下来,他对阿文的感激与依赖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有什么事就找阿文,要求越来越多。
最初,他只是请求有人能够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照顾一下他的生活。接着,就希望阿文能够多陪护几个小时,阿文也尽量挤出时间,满足了他的心愿。后来,他告诉阿文他想装一副假肢,这笔钱不是小数目,阿文其实挺为难,却仍然慷慨资助了他。最后,他竟然提出让阿文给自己雇个保姆,以便随时有人照顾自己。
阿文至今仍然记得他被拒绝后的眼神。那里面混和着伤心、失望,还有一点点恼羞成怒的怨恨。她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子,让别人将她的好心当成了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她实在不堪重负。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阿文陷入了反思,最终认识到,是自己的一再纵容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那以后,阿文学会了适度的拒绝。她时常提醒身边的朋友要把握助人的尺度:“爱和帮助,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因为你无原则的帮助,助长了他人内心的贪婪和惰性,那你不是在助人,反而会害人害己。”
我们得到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
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李姐。
她最初来做义工,除了热心肠以外,多少有点逃避家庭的意思。她与丈夫关系不好,退休前还可以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不去烦心;退休后,做义工就成了她的新工作,更是她的精神寄托。无论在家里有多不顺心,只要一看到受助者脸上的笑容,她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愉悦。有时候,她甚至觉得,她带给别人的快乐,其实还不如自己收获的快乐更多。
为此,李姐的服务比谁都用心。有一次,因为敬老院的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到想听评剧,李姐就回家苦练了一个月。上网搜索、下载,一遍遍播放、试听、跟唱„„原本连电脑都不太会用的老大姐,一个月后的打字速度竟然就几乎赶上联队里的年轻人了。到敬老院一唱,唱腔念白都有模有样,大受欢迎,几乎成了义工联常规活动的保留节目。
这么热情善良的一个人,在家里却像变了一个人,冰冷而暴躁。多年来,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觉得丈夫不爱自己。是义工联里的朋友的劝解,一语惊醒梦中人。活了大半辈子、怨了大半辈子的她突然发现,是自己一直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丈夫,一直在用他的宽容诠释着爱。
李姐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义工这份事业,曾一次次将她拉出心情的低谷;如今,又揭开了她心灵上的黑布,让她看到了生活的美丽。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面对社会各界对义工联的赞誉,他们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始终坚信并向人们宣扬:每一次爱的付出,其实都是自己的收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到底是什么?用义工联论坛上的一段话作为他们共同的答案,也许再合适不过:
不要总想着做好人,能做一个普通人就不错了。因为糊涂,生气,人常常是个病人。当我们做善事时,其实只是本性使然。帮助别人要力所能及,自己为难的事就不要勉强。帮助了别人自己却不快乐的事就不要做。还有,我觉得,对人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学会自助。
这是做义工的准则。也是做人的道理。
第二篇:付出,你将收获更多
付出,你将收获更多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冬天,一个卖包子和一个买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庙中多避风雨。天晚了,卖包子的很冷,买被子得很饿,但他们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买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
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再吃个包子。”买被子的说:“再盖上条被子。”
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接一个吃包子,买被子的一条接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去助。到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买被子的饿死了。
吝啬。不肯付出,是人生一大敌人。自我欣赏的结果,必然使我自我封闭给别人一条路,也等于给自己一条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若敬人,人便敬我;我若爱人,人便爱我;我若予人,人便予我。两人僵持到死,不是不肯付出包子和被子,而是不肯付出一点求人的尊严,最后只能一个冻死,一个饿死。
只有给予和付出,人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古交市十二中初二 吕知恒
第三篇: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学习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城关小学李红
在杜局长的《〈第二次全国局长峰会〉摘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成长既包括获取,更包括付出,而付出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它告诉我们获得成长有两种形式:一是获取,二是付出。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游山玩水,陶冶情操;洞察世事,明白事理等等,这是获取中的成长。而帮助他人,体验快乐;奉献社会,学会感恩;爱生如子,彰显师德等等,这是付出中的成长。然而,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同样适用。
课堂中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精点点拨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获取知识,升华情感。这是第一种成长方式即获取,这也是我们课堂学习中最常见的。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获取中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记忆是短时的,唯有刻骨铭心的思维碰撞才是永恒的,这就是付出。
付出则体现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即对学、组学、群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提出了不懂之处,心中迫切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克服难题,而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通过与他人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争辩,产生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明是非长知识。在攻克难题时每一位学生都是付出者,因为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他们又是最大的收获者,在合作中他们凝聚智慧克服了难题,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和
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是付出让他们收获更多。
然而这种特别的成长形式在我们的课堂中总是畏畏缩缩,教师不敢放手,唯恐放手后的课堂会乱得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我们在公开课中也看到小组合作成功的典范,学生积极的交流,规范的发言,精彩的讲解,又何尝逊于老师呢?所以,在课堂上要放手学生,相信学生,只要教师的引导有方,学生的学习自然是井然有序。老师,还孩子们课堂成长的权利吧,让孩子们在质疑、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吧!因为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第四篇:付出收获
付出收获
三年级时,爸妈为了让我多才多艺,劝我去学弹琴,其实我对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但已经报了名,我不得不去。
学琴的地方是一个幼儿园,里面有一个老师叫汤晓玲,她多才多艺,是从音乐学院毕业的。送到那里的时候,就总觉得弹琴特别难。老师便经常开导我:“琴,能使你的心情轻松,能陶冶你的情操。”虽然老师如此说,但我讨厌它的感觉仍然没有变。为了能退学,我经常向父母提出要求:每次学琴,必须爸爸送我去,接我回来,因为琴太重不好背。但每次提出都受到父母拒绝,我很沮丧。我开始改变“战术”和父母和和气气地谈。我告诉父母我不喜欢弹琴,但爸爸总说这是为了使我多才多艺才决定的。心中的气越积越多终于爆发了。我放学回家弹曲子,可弹了好多遍都未弹好,我气得拿书在琴上乱砸,妈妈听到了声响跑过来问怎么回事,当时我火气正大着,便大声嚷到:“你们干嘛让我学琴,弹又弹不会,还非压着我。”爸爸闻声赶来:“既然当初选择了弹琴,干嘛又要放弃呢?”我朝着他大吼:“当初不是我选择的是你选择的。”“砰”的一声门被我关上了。慢慢地,老师的教导渐渐起了些作用,我有了进步。在五年级的元旦时,班级排了一个节目,我只好用我的琴来应付,当时我弹了《血染的风采》。弹过之后,同学们热烈的鼓掌,我打心底里高兴。后来,我的朋友对我说:“你弹的多好呀,我旁边的人都在赞叹。”我笑笑说:“这也没什么嘛!”我知道她夸大其词了,但我还是高兴,同时也很激动:原来有付出就有收获。
现在虽然时间很紧,但我还时不时的弹上一曲,我和弹琴已经分不开了。
第五篇:付出等于收获
付出等于收获
付出等于收获,你付出的越多,那你得到的越多。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底下更不会掉下馅饼来。人生于世,想要有所收获,就一定会得到付出的辛劳,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曾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听从一个声音的提示,带回了一些石子和石块。回家后,这些石子和石块变成了钻石和珠宝。正如这个声音当初提示的那样,这个人又高兴又后悔。可以这么认为:这些钻石和珠宝是对这个人的回报,因为他付出在先。试想一想,在沙漠中行走,本来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再带上石子和石块,无疑是增添了压力、负重而行,谈何容易?可这个人在不知道这些在沙漠里毫不起眼的石子会变成钻石珠宝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克服了路途的艰辛、洒下了劳累的汗水,带回了本无价值的石子,而石子却出其不意地变成了钻石和珠宝。这是他始料不及的,是对他一路上的付出的一种回报。
其实,这种不经意的付出而收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来到了”学而思“,来到那里,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是这更坚定了我要努力学习目标。终于在我的努力下,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培训班里,我们的数学早在学校之前就已经学完全部了。英语对许多同学来说,可能很难。但是只要认真一点都不难。在这里,我为同学们推荐一些学习方法:
英语,肯定会与别人交流。这是你的口语就很重要了。那怎么练好口语呢?在学而思里,我们学新概念时,我们的课文要把全文背下来。而我们应该多读课文,多记单词,多看课外的英语书。
语文:这次竞赛中,我们要求是三篇阅读和一篇作文。这时笔速就至关重要了。我们要多写作文,增加速度。而作文占分最多的一个,更是重要,而我们应该多看书,积累好词好句,多观察生活的一举一动记录生活中的题材。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只有我们肯付出,那么收获绝对与付出相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等于收获
六年(2)班贺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