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3:4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

第一篇:《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

张家鲤

故事中,描写了一只彩色的乌鸦,没有心情进行飞行训练,在寻找自己缺少什么,《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他碰到了松鼠在寻找过冬用的松子,乌鸦帮助松树找到了松子,但他发现这不是自己缺的东西。后来乌鸦碰到了人在地上找金戒指,他帮人找到了金戒指,他发现这也不是自己要找的东西,读后感《《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后来又碰到了猫头鹰,他看见猫头鹰在找自己的星星,他也寻找自己的星星,但这也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最后他碰到了一只黑色羽毛的乌鸦。他终于知道自己要寻找的是伙伴。

我认为,这只彩色的乌鸦,一直坚持不放弃,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很热心的帮助别人,他身上有我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一只乌鸦叫恺撒》小学读后感500字

《一只乌鸦叫恺撒》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马路上捡到了一只垂死的乌鸦,他觉得这只乌鸦很可怜,于是他动了怜悯之心,把乌鸦带回了家。从此,他们全家人都细心照顾这只乌鸦,这只乌鸦便过上了人类的生活。渐渐地,它就在“家人”的纵容下放肆起来,如:干了不少偷别人家的生活用品,用爪子抓新沙发诸如此类令人恼火的事。有一天,它去偷吃邻居的大豆时,被一根“大棒”打中了双腿,因伤得太重,第二天死在了沙发上......

看着看着,我觉得我的童年,与这只乌鸦的“幸福生活”倒有几分相似......我十岁的时候,每天一做完家庭作业就跑到楼下去玩,一直要到我的妈妈下班,才与我那些“江湖朋友”依依不舍地告别。但我吃完饭后,就又会迫不及待地跑下楼去玩,即使在周围一片“祥和宁静”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坚持不懈“战斗”到底。除非玩的人太少而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花样”,才会悻悻而归不欢而散。如果人很多,又发明了新游戏的话,就像是家长拿起鸡毛掸子在窗户喊上半个小时,他们也就敷衍敷衍而已。我就不敢,因为一家里有搓衣板。那家伙可厉害了,洗过的人都应该知道。

慢慢地,我开始懂了,今天看看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以前那不受拘束的生活就像那只乌鸦。那只乌鸦以为自己真的是“恺撒”,放肆无忌,终究遭至大祸。

第三篇:假如我是一只乌鸦

乌鸦,是不被人们喜爱的鸟,极少的人会喜欢它,而我,就是这极少的人中的一个。

假如我是一只乌鸦,身上长满了纯黑的羽毛,在半空飞翔,用我低沉的嗓音鸣叫。我的嗓音没有其他鸟那样好听,人类这样认为,可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我说的,都是实话,而其他的鸟鸣的,都只有好话,人类只因为我不会甜言蜜语,逢迎拍马而讨厌我。这也许就是别的鸟永远都不会明白的,乌鸦的无奈吧!

假如我是一只乌鸦,我不会管任何人的感受,我只求能做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我不像其他鸟一样,只报喜而不报忧,总昧着自己的良心做事。有时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向君主进谏逆耳忠言,却得不到好下场的清官,而那些就知道对主人阿谀奉承的鸟,就像是满口谗言的污吏。可悲的是,像人类这样,自称万能的生物竟连忠奸善恶都不能分辨!

假如我是一只乌鸦,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巢筑在那最高的树枝上,这样,我一眼就能够望穿一切事物,包括真相,也包括人心。另外,我也是为了保护我的家,我的家人,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几个调皮捣蛋的小鬼给“抄家”,搞得无家可归。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人类崇敬黑色的时代,曾有过一个传说。传说太阳自己不会升落,它是有一种鸟托起来的,那时的人们叫这种鸟为太阳鸟,而太阳鸟,就是我们乌鸦的祖先。那时的人们把我们当作神圣的象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变了,而我们却一直坚守本性,刚正不阿。

假如我是一只乌鸦,我会继续坚守祖先遗留的美德。我要扑打自己那,用世界上最黑的黑色染成的羽翼,用最冰冷的眸子,看沧海如水,笑人类的愚蠢与无知,纵然我使那些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却还要嘲笑别人的可怜虫们厌恶,纵然我要继续充当这所谓的“罹难的使者”。因为,我是太阳鸟的后裔。

第四篇:做一只孤独的屎壳郎诗歌

我说我已复活

因为我也不知死了多少回

在众人嘴里

眼中的我啊,一天一个样子

如你希望的那样

又不如你所期望

死了,活了

我把自己杀死

又做了救世主

没有圣经的我参照你的目光和话语自我宰割

又依着孤独的模样把自我救赎

从了多少目光和嘴巴

如今只能做人像自己

而非是自己

我将以身份证明进化论

人啊是从猴变来

我可是为你而活

活在你的评价中

在你眼里中规中矩?

不!我是为自己而活

为了认清镜儿里模样

让我从此对着镜儿再不有半点怀疑!

你们就去做鸭儿和羊儿

集体的生,集体的死

集体吟唱赞美诗

把集体的神供养吧!

我只要做只孤独的屎壳郎

只管把粪球滚

滚出个自以为

混蛋本来模样!

第五篇: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范文)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而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2009年的情人节,北京满街玫瑰,满街爱情。

我坐在咖啡馆,看着柴静走进来。没有因为这个日子而妖娆一点,黑外套黑围巾,直短发牛仔裤,她挎着书包抱着书,清新如初。

第一次采访柴静,距今已逾10年。

那时,柴静是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一档节目《夜色温柔》,大受欢迎,电话和信件从北京、香港、天津、西藏等地涌来。她却主动辞职,要去北京读书。

柴静不是循规蹈矩之人。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时,她少言寡语,只贪恋广播里的人声热闹,毕业后应聘去了电台,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会计专业。

小女生挣不到多少钱,租来的房子在6楼,时常断电停水,难免沮丧。19岁生日,房东收完租金,她身无分文,冒着倾盆大雨,湿淋淋地走到电台。1995年,她主动要求加做一档午夜节目,不计工资。

若干年后,散去的听众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因为孤独而始的《夜色温柔》,打开的,也有她自己的心扉。

那时,她常说“宇宙洪荒,电光石火”,常放郑智化的歌:“玩火的孩子烫伤了手,让我紧握你的小拳头„„”那时,常有军人、学生、小职员在电台大门外等候,只为送她一盆花、一盒润喉糖。4年后,她在电台里依依告别:“感激你们的诚恳,愿意和我共同负荷人生。” 辞职后,柴静对记者说:“来到北京,人就像一把刚出鞘的刀,充满对未来的狂想和激情。” 第二次采访是在2002年。

柴静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时空连线》的主持人。这档节目在一尘不染的演播室录播,柴静连线各路嘉宾,对时政事件进行深度评论。我在玻璃窗外等,看她录制结束语,不知为何,同一处她说错了几回,屡屡重来。

彼时的柴静每天读大量专业书籍,整个人扎进工作里,“却找不到状态,甚至不知如何提问”。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从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到内幕调查,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她关注他们的生活,认知他们的困境,犹如关注认知另一个自己。面对死亡、黑幕、阴谋和不公,她穿越恐惧,直抵事件核心。

人民网访谈主持人曾问她勇气来自哪里,她答:“我去采访讨薪8年未果的农民,在他坐过的法院台阶上坐着,体会他的无助;我去采访拆迁中丧子的母亲,看着她泪流满面;我去采访注射了‘奥美定’的女人,用手触摸她胸部里的硬块,知道这个将永远无法根除„„这一切让你知道你跟这个时代的联系。如果你仅仅为追求个人幸福而活着,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

对人的深度关切以及出众表达,让柴静为人所记。

汶川地震时期,柴静制作了《杨柳坪七日》,被天涯社区评为“2008最受网友喜欢的记者”。和当时若干赤裸裸的血泪报道相比,这个“七日”淡而有味。

2008年5月26日,柴静跟随一对在绵阳体育馆避难的叶姓夫妇,回到了他们在杨柳坪的家。家成废墟。他们正上四年级的儿子,尸骸无存。叶哥指着一个旮旯儿说:“这是儿子上次跟我下跳棋的地方。”到了六一儿童节,叶哥跟邻居的孩子下象棋,心神不定,走了几个子就问:“我是输了吧?是输了?”

这是柴静记录的忧伤。

村民们从废墟里找出铁锅、腊肉、米、酒,从田里扯来小菜,聚在一起吃,吃饱了一起修路,搭帐篷。晚上的柴火烧得旺,失去至亲的一对叔侄相互安慰。柴静一手举着白蜡烛,一手抹了把眼泪。

一个丧母的孩子,收留了一只小野猫,说一定会努力让它活下去。柴静问:“为什么?”他

抚摩着猫,低头说:“它也是一条命。”

这是柴静记录的人性。

整个节目流畅自然,仿佛直接从杨柳坪切下一块,放在了屏幕上。

柴静说:“我会把解说词念给同事听,他们听不明白马上改,要用大白话,讲清楚哪怕最抽象的东西。”

彼岸归来,继续点燃烛火。柴静洗净铅华,更加朴素。

我们在小咖啡馆聊天。

我们谈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从善恶对立说到科学精神,从无奈丧失说到幸福宽容,也谈了她的俗世生活。她读顾准、胡适,读到半夜,激动得不能睡,会发短信给朋友。她也频频谈到几个人:《读库》主编张立宪,经济学者周其仁,“三农”问题研究员陈锡文。她谈到陈虻时,似斯人犹在。想起她写的《陈虻不死》,寥寥千字,让人动容:

“只要我们仍能在一个片子中投入我们的泪水、情感和生命,陈虻不死;只要我们在人们都服从于错误和谎言的时候仍能站出来说‘这不是真的’,陈虻不死。”

柴静在走一条探寻真知的路,人声鼎沸却不无孤独。也许,你会随她同行。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读者·原创版》:《新闻调查》调查的是损害公共利益并被隐瞒的事件,揭露黑幕,你因此受到过威胁吗?

柴静:在深圳,我们曾遭遇黑社会口头威胁。这也是个信息—他们更害怕,才会言辞粗鲁。人都会有恐惧,但也会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现在,我不是单纯揭露黑幕,还希望把瓶底掀过来看看背后是什么。譬如你违法了或者有法可依,那现在我还要探究,那条法规依据的又是什么?阿城曾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别的作家遇到事物,往往都绕过去了,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穿”过去了,这需要一种笨重又锋利的力量—实际上,这种力量就是逻辑,就是“真”,是“穷尽事理”。“真”,很吸引我。

《读者·原创版》: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往往要对抗权势,陷身于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你会有堂·吉诃德的感觉吗?

柴静:我的职业理想不是英雄主义的,不是为了当勇士。就像有人喜欢唱歌,但他的生活就是为了唱歌吗?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不是为了当作家。

善与恶的对立,无知与偏见的存在,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微妙复杂。我不那么愤怒了,除了斗志,更需要科学精神—调查通往认知的障碍,首先不会指向权力,而是指向头脑。我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呈现真相,和当事人探讨解决方法,而不是口诛笔伐。不管你走什么路线,结果是最重要的,就是去推进、完善一个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制度。

《读者·原创版》:能否讲讲你和被采访者的一次冲突。

柴静:几乎没有。有一次,我问了一个问题,对方大怒,我很平静。他说从来没有记者这么提问,我说也从没遇到过这么没水平的领导。当时这一幕都被摄像机录了下来,如实播出节目会挺好看。但是我考虑了一下,对方也是因暴怒失态,我们需要的不是“失态”,而是事实。这段最终被剪辑掉了。当晚,他找到我,我们就事件本身又谈了两个多小时。临别时我说,请您尊重我的职业,就像我对您的尊重一样。

《读者·原创版》:面对采访对象,无论是研制推广“奥美定”的院长,还是陕西“华南虎”的造假者,你都温文尔雅,这种态度意味着什么?

柴静:最初当记者,我会炫技—你看,我的问题多漂亮,我把对方问倒了,我赢了。但仅此而已,对于解决问题有何帮助?在节目中,不轻易做出褒贬,要做的是细节探究和幕后挖掘,能让对方自由表达,帮助公众得到尽可能多的真相。

在《虎照疑云》的调查中,我和当地林业局的负责人沟通时,他并不知道国外在确证物种存在时需要5个证据。我没有诘问,而是老实地告诉他是哪5个证据,然后问他:“现在知道

了,你愿意调整你原来的看法吗?”从前我不会这样。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你了解了人和世界的复杂性,就会有宽谅,不会有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聪明人下笨工夫

《读者·原创版》:《新闻调查》的收视率会给你压力吗?你父母会在乎你的出镜率吗? 柴静:我希望我可以不关心收视率。我的父母以前会在意我的出镜率,会在意我的妆化得好不好。我说,我希望你们关注节目本身,完全忘了女儿的存在。

我20岁时想成为奥里亚娜·法拉奇,30岁时不再有这个参照。名利好吗?我在飞机场的候机室看书,突然有陌生人问候,书就看不下去了。名利会妨碍私人生活,有时我把它看成是这份工作不得不承受的东西。人究竟为了什么工作?想清楚了才能继续走下去。

《读者·原创版》:从早期的《双城的创伤》到近期的《征地破局》,你一直非常关切他人的命运。对人的关切是你工作的原动力吗?

柴静:我承认采访需要冷静,但采访有时也是人情往来,是最朴素的真诚。不能不关注眼前这个人,因为他也就是你自己。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在MPC(主新闻中心)盯发布会,自己又做了期节目,将镜头对准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和特殊的胜利者。我希望从个人角度解读“不朽的奥运精神”。当时我也在问自己,非要这么做吗?没有谁逼我,没有地方播出,时间也很紧张。但我还是做了,把苏丽文、施泰纳、黄金宝的故事都放了进去,记录生命、情感、永恒。

《读者·原创版》:很多人对那期《奥运瞬间》念念不忘,你制作时是否煞费苦心?

柴静:当时我只有一个摄像,请了年轻志愿者做翻译。采访伊拉克运动员时,我等了8个小时。大家都走了,我问自己,非要这样做吗?还是等下去。

采访施泰纳,就是那个举起亡妻照片去领金牌的德国人,我问:“幸福是什么?”他说他和妻子一起在森林里面跑步,当妻子回眸一笑时,他拍下了她,“那一瞬间就是我的幸福,我的一切”。妻子因车祸去世,他那么悲伤,依靠什么力量夺冠?他刚回答完,小翻译就哭了,他也哭了。

他说:“是愤怒给了我力量,我恨她的死亡!”

这句话刺穿了我。当时,我觉得空气里都有一种震颤。虽然语言不通,但我看到他的眼神,彼此理解。得到金牌的那个夜晚,他说自己很孤独,因为爱的人不在身边。

采访结束他要离开时,我给了他一个拥抱。我想告诉他,他并不孤独。

《读者·原创版》:万一这期节目无法播出,你会不会失落?包括之前《新闻调查》已经制作但不能播出的节目,你也付出了心血。

柴静:不以功利为先导,耕耘本身就是收获。做事,有时仅仅出自天性。

六哥(张立宪)当初做《读库》时,也没设想什么商业前景,想做而已。当很多人在学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时,他主张聪明人下笨工夫。他说现在这个社会,聪明容易达到,笨很难实现。上期的《读库》采访了盲人歌手周云蓬,作者跟了周云蓬半年多,包括他的排练、演出和生活,写了三万多字。值得费这么大劲吗?六哥觉得值,只要是读者想知道的,他就要下工夫。六哥还谈到台湾的舒诗伟。这个人在美国留学生活了11年。1993年,舒诗伟去台湾农村考察,一住就是15年,和农民一起解决一些台湾的“三农”问题,至今还在农村,不肯回城。这都是人性中最质朴的东西。

《读者·原创版》:在《征地破局》中也涉及了内地的“三农”问题,你有什么特别体会? 柴静:那期节目我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采访他前,他就穿着一条老北京常穿的秋裤,很朴实。我和陈锡文聊了四个多小时,都是技术问题。他的解答专业冷静,不焦躁,不偏激,耐心又宽容。当我谢谢他的细致时,他说,我多说一点,你就多知道一点。

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基本过了一遍,还是有个问题很困惑。

当我问出的第一秒,他就给出了答案,好像一直在等着我问。那一线脉络,他得拂开历史的浮尘,通过各种复杂的关联,才能剔出来。

一个人了解中国的农业问题如此之深,也深味各种矛盾积怨之深,苦口婆心地传达了很多年,不管如何,始终勤勉如一。中国有这样的学者官员,我还能抱怨什么?

《读者·原创版》:你跟陈锡文很熟悉吗?

柴静:在《时空连线》时就认识了。就是那个人,说起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被拆了,小孩们哭了,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泪„„他1950年出生,当过农民,现在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说这几十年来只想为农民做一些实事,让他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

《读者·原创版》:工作至今,你会有职业困惑吗?

柴静:没有。我只对自己有困惑。思考都来自于困惑,就看是真困惑还是假困惑。年轻人是不承认无奈的《读者·原创版》: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你的博客是空的,那段时间文字都写在了哪里?

柴静:表达是种诱惑,也是种陷阱。每天更新博客,证明自己一直在思考,而且很快得出了结论—这太浮躁了。尤其拥有部分话语权时,更要谨慎。

《大公报》的创办人胡政之说过,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有公心和诚意。

媒体平台不是用来表达个人思想的,是提供事实与信息,让观众、读者思考。正如康德所说,启蒙只能是自我的觉醒,不是传教士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导。传媒所为何来?就是为大众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去年,我有比较多的时间读书,还记笔记,就像小时候抄写名人名言一样热情。《读者·原创版》:最近常读的有什么书呢?

柴静:正在读《顾准日记》。那时动荡不安,他身染重病,还是坚持自己的治学、思考,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如果给他一张宁静的书桌,再给他10年,他能走得更远„„ 我现在就拥有这张书桌,只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能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读者·原创版》:今年年初,土豆网上有位“柴米”特意给你写道:“阿城说,无奈是人生最深刻的感觉。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柴静:这两年,我对“无奈”这个词体会很多,这对我的采访、对世界的认识都有影响。年轻人是不承认无奈的。懂得很多事情不是一己之力就能解决,很多失去不是努力就可挽回,就懂了无奈。

最大的无奈是什么?死亡。去年的汶川地震让人们在一瞬间经历了丧失,懂得了死亡。在录制《杨柳坪七日》时,我很少追问。那些人正经历丧失和无奈,不需要喋喋不休的同情,最好的就是陪伴。他们烧火做饭,我在一旁待着,他们说话喝酒,我也喝一点。

我拍摄过废墟,山里很静,鸟儿飞过去的声音都能听见。叶哥叶嫂就站在他们坍塌的房屋前,久久凝望。那一刻,沉默胜过了千言万语。

《读者·原创版》:那一刻,你忘了自己的职业,只是陪着他们面对无奈。

柴静:如果他们说着,而你麻木地记着,就只是“记者”,而不是“人”了。

顾准在日记中,记载人们得了浮肿病相继死去。前一篇他客观看待世界,笔端冷静到残酷,后一篇,他仍无法避免心脏涌起的阵阵绞痛。

无奈是无法规避的,必须和身边的人们一起承担。我们都是如此。

《读者·原创版》:少女时代你不是很合群,但现在你完全融入了人群中,这种情感能持续下去吗?

柴静:凡·高画的《向日葵》,大家都说是疯狂的、有激情的,阿城却说,你仔细观察那些向日葵,凡·高的每一笔都是冷静克制的。

激情唯有凭借冷静才能长久。

《读者·原创版》:与10年前相比,生活本身有没有变化?

柴静:我还住着10年前的房子,其他女孩子有的喜怒哀乐、俗世生活,我也没有两样。我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大致是:“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而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下载《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只孤独的乌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只孤独的小鸟杂文随笔

    阳春三月,微风吹来,吹醒了大地,吹绿了柳芽,吹得杏树,桃树开满花。一簇簇一窜窜的杏花,桃花,芳香四溢,花香引来了成群的蜂儿,蝶儿,飞舞着,同时也招引来了我的新邻居,一对可爱的不知名字的......

    乌鸦读后感(精选合集)

    没想到自己会在一种比较沉重抑郁的情绪中读完这部小说。与其他众多描写海外游子们历尽艰辛而终获成功的同类题材不同,这部作品中的一群怀着绿卡之梦的大陆女性,虽屡经磨难、饱......

    乌鸦读后感

    [乌鸦读后感]乌鸦读后感没想到自己会在一种比较沉重抑郁的情绪中读完这部小说,乌鸦读后感。 与其他众多描写海外游子们历尽艰辛而终获成功的同类题材不同,这部作品中的一群......

    一只乌鸦叫恺撒的故事

    一只小乌鸦从巢里掉地上,拍打着翅膀,在马路中央挣扎。它随时有可能被来往的车辆碾死,或者被猫儿当成猎物。于是我把它捡起来带回了家。它的情况很不好。喙上有多处破损,脑袋耷拉......

    孤独之旅读后感[大全]

    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孤独之旅读后感汇编......

    孤独读后感[大全五篇]

    孤独读后感(一)再强的阳光下也有黑暗。孤独,也许有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它不是悲伤,也不是无聊,而是诗中令大家屏息的那个词——秘密。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生活好忙,好累,使我......

    《孤独之旅》读后感最新范文大全

    《孤独之旅》读后感最新范文1最近,我读了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感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的突然中落,无奈之下,只要辍学回家,跟随父亲......

    好书读后感—孤独,孤独

    孤独,孤独走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每一个人的无一例外的经受着孤独的考验,我们只能独自面对,素颜修行。——题记以前我一直傻傻的认为,孤独,只单纯的内心空虚罢了,毫无意义,直到看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