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摘要:小说《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的男人的恋情,反映了女主人公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的过程。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三个不同的男性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选择。与其说林道静三次与三个男人邂逅,不如说林道静是和三种不同的生活理想相爱。
关键词:爱情 革命 理想 林道静
通读《青春之歌》,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革命与恋爱交织在一起,在叙述林道静个人的奋斗史,从挣扎到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的同时,将她的恋爱贯穿其中,将不同身份的人物作为不同社会理想的化身——“余永泽,作为一位骑士英雄,他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卢嘉川,作为一位革命知识分子,他是在精神上拯救林道静的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他唤醒林道静的阶级意识;江华,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位革命的英雄,他与林道静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①”,并将这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描写了她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转变的三个阶段:
一
第一个阶段是从封建家庭出走,寻求个人肉体上的解放。林道静是地主强占贫农家女儿的私生女,是一个身上有着“黑骨头”和“白骨头”的人。她在地主父亲和后母身边长大,却过着步入下人的“童养媳”一般的生活“一件破棉袄,里头的虱子滚成蛋;头上几根干柴一样的头发也长满了虱子;小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两脚烂的提不上鞋②”。家道中落,父亲破产失踪后,后母又打起了她的主意,想把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梦安。面对恼人的命运,林道静做出了她生命中第一次抗争——逃婚离家出走。此时的林道静,正是标准的“五四”青年: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谋求婚恋自主。这完全是“五四”式的文①
② 《女性文学第五讲 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十七年”女性文学(1949-1966)》《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九章
学传统,我们分明在此时的林道静身上看到了“娜拉”和“子君”的影子。
然而离家出走的日子并不好过,表哥张文清无迹可寻,校长余敬唐又和养母打着一样的主意,当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林道静第一次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感到万念俱灰,打算投海自尽,以死控诉这黑暗的社会时,她生命中的第一个恋人到来了。北戴河水”黑得像墨汁“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他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余永泽与林道静谈托尔斯泰,谈雨果,谈海涅、拜伦,甚至谈到反抗传统道德和妇女解放:“林,你一定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写过一本《隔绝》你读过没有?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坚决。你才十八岁是不是?林,你真是有前途的、了不得的人。……③”这些都是当时传入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对于被封建家庭抛弃,无路可走的林道静而言,余永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正是一股吹进心头的春风,使林道静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 ,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的一天时间 ,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④”林道静简直找不出理由来不爱余永泽,月光遍洒的海滩,海涅的诗句,满腹诗书的青年,能够摆平当前危机的家世。但是这样的爱情并不长久。当余永泽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无法再促使成为林道静成长时,余永泽身上浪漫的光环也就渐渐褪去了。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余永泽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渐渐趋于保守主义,政治立场的不同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失败。
二
于是顺理成章地有了林道静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也迎来了林道静的第二次爱情。卢嘉川和林道静在北戴河的偶遇让林道静对时局的认识有了“茅塞顿开”之感。卢嘉川的广博见识、他的勇敢和能力使林道静“心理油然生出一种钦佩、爱慕、甚至比这些还要复杂的情感”。她渴望和卢嘉川见面,也希望从他那了解更多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革命的东西。在林道静眼中,余永泽不关心时政,提倡胡适先生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一心要奔着个人的远大前程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③
④ 《青春之歌》第五章《青春之歌》第五章
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⑤”。
“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 ,读书的时间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感到沉闷、窒息。⑥”正在林道静对于小家庭琐碎生活感到烦闷痛苦的时候,卢嘉川作为马克思主义化身再一次众星拱月般地出现了。这时的林道静对共产党人的事业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又不明所以。记得道静初遇到卢嘉川时告诉他,她在斗争,在反抗,可是却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斗争。当卢嘉川告诉她要和大家一起团结起来,一起斗争时,无疑是帮助道静从“小林”走向了“森林”。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立刻让道静茅塞顿开,她终于明白了自己革命的方向。爆炸性的时事变化,高昂的革命热情,激进的学生运动,这些余永泽所退避三舍的东西,正是林道静所追求的。余永泽是旧式的才子,林道静却不是传统观念上“无才是德”的大家闺秀,他们注定分道扬镳。从社会历史层面看,余永泽和卢嘉川就像是胡适和李大钊的缩影,正与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契合“,这场婚姻的结束也暗示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应用是行不通的。
毫无疑问,卢嘉川是林道静心里永远的英雄,他太过完美,又或者他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形象,高大英俊一脸正义。卢嘉川的完美总让人怀疑,究竟是爱情促使她改变了理想,还是理想令她放弃了爱情。林道静是爱卢嘉川的,这种爱是男女之爱的升华,它是美好却无法触及的。正如林道静真正憧憬的是卢嘉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苦闷的知识分子也仿佛从中找到了个人与革命的出路。但共产主义社会毕竟是无产阶级追寻的最高目标,是“乌托邦”式的,这与实际的革命道路的结合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样的爱情必然是没有结果的,就像马克思主义在这时只是个理想,美好如卢嘉川,却只能组织学生运动,示威喊口号发传单,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所以卢嘉川恰如其分的牺牲也促使林道静走向第三个阶段。
三
第三个阶段是为争取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也是指引她真正意义上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江华。江华说“与其说自己是大学生,还不如说是工人更合适”这是有政治寓意的。工人阶级在当时的共产主义者看来是最先进的阶级,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以“五四”运动为例,学生是先锋队,而工人阶级是主力军,革命只有和广大的工农兵结合才能取得胜利。余永泽还是卢嘉川对于林的影响,起的都是学生的先锋作用,这时候作为主力军的江华的登场就顺理成章了。⑤
⑥ 《青春之歌》第十章《青春之歌》第十章
“平日 ,道静自以为读的大部头不少。辩证法三原则、资本主义的范畴和阶段 ,以及帝国主义的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的理论 ,她全读的不少。可是当江华突然问到这些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她却蒙住了。⑦”在江华经验丰富的指导下 ,林道静的思想转变也越来越清晰。在江华的指引下,林道静开始与农民接触,开始学习劳动者的“实际精神”。在与劳动者的交往过程中,林深刻意识到阶级的对立,也亲眼目睹了地主阶级的剥削与罪恶,在与工农群众的共同战斗中,在监狱中经受严刑、利诱和死亡的血与火的考验中,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的,“静,今天找你来,不是谈工作的。我想来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关系更更进一步吗?””真的 ,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 ,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 ?道静抬起头 ,默默地盯着江华。沉了一会儿 ,她用温柔的安静的声音回答他:‘可以 ,老江。我很喜欢你。’⑧“江华与林道静之间只是志同道合而激发的好感,只是”可以喜欢“,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同志。此时的林道静,已经与那个寂寞地守着南胡、萧、笛等这些玩意儿,一袭白衣眼神单纯的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判若两人。她不再憧憬余永泽那骑士般的英雄救美,也触及不到卢嘉川的完美无瑕,对于林道静,江华是布尔塞维克的化身,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男人,他是触手可及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爱情上。到这里,革命与爱情真正结合了,林还是江华都在爱情的欲望和革命的信仰上找到了契合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不断的自我改造之后,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他们的人生与革命联姻了。
四
透过文本,《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革命道路转变的象征。这部小说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从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的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林道静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这三个男性,他们不同的身份、出身和政治立场,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人生道路的象征。如果把林道静看作是中国,那么余永泽就象征西方⑦
⑧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九章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卢嘉川、江华则代表马克思主义,它们一起参与了对旧中国的改造。林道静抛弃余永泽,卢嘉川半路夭折,最后,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与农民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我们总是看不清感情本来的面目。
———————————— 参考文献:
[1]梁远帆:《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塑造中的双线并进 》《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6期
[2]张洁琪:《为了信仰,我无法再爱你——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
[3]任亚娜:《新时期战争小说中爱情与事业关系模式的审美特征》《作家》2009年 第12期
[4]和讯博客:《爱情与政治的结合——解读<青春之歌>》
[5]佚名:《从<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看人性与阶级性关系》
[6]佚名:《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国难背景下的知识女性》
[7]佚名:《蝶与蛹——<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篇:那一段春暖花开的恋情爱情诗歌
自从牵了手,
再也忘不了,那一段
让荒芜的心灵世界,春暖花开的恋情。
是你的关怀,为情感世界荒芜的我,点亮了一盏暖暖的心灯。
每一次的离别,都是那样的不舍,每一次,张开手臂的拥抱,是那样的激动和狂热。
每一次,苦苦等待的相逢,炽热的相拥,温暖我孤独的心。
我是真的,被你一点一滴的关爱感动,可是怎么就,没有看到你眼底深藏的忧郁。
没有看到你笑容背后那淡然的苦涩。
我向你敞开心扉,你却离我渐远疏离,无数次想问:
可是我做错了什么?
无数次低头抱着我,仍说我是你今生最爱的人。
严冬清晨桔黄的路灯下,紧紧相偎难舍的我们,迎来漫天飘飞的雪花,秋日午后清凉的小桥边,手扯衣袂难舍的我们,送走南飞的成行雁群。
再也忘不了,那一段
让荒芜的心灵世界,春暖花开的恋情。
第三篇:2018部队五四青年节演讲稿《青春之歌、理想之歌》
2018部队五四青年节演讲稿《青春之歌、理想之歌》
尊敬的各位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
八十多年前的今天,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向黑暗的旧制度,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中国历史变革的新纪元,为苦难学生的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道路。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一大批年轻人,后来大都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和党的领袖,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就是最优秀的典型代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全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凭证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多少仁人志士盼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梦想,今天全都变为现实。
八十年过去,沧桑巨变。“五四”革命先驱反帝反封建、用鲜血和重合铸就的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和成千上万有志青年的宝贵财富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巨大力量。我团广大青年官兵继承五四爱国传统,发扬五四革命精神。精忠报国,爱军习武,在绿色军营中谱写了壮美的青春诗篇,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化合物,为团旗增添了光彩。刚才发言的同志们中,既有参加东南沿海登陆学习中的功臣,也有奋战长江大堤达九十多个日日夜夜的抗洪英雄;既有自学成才的典型,也有科技攻关的尖兵;既有朋比武锋利 核心。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是青年官兵战胜一切困难和风浪的锐利武器,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内存动力,是抑制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和侵蚀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逐步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追求什么、向往什么,往往决定或者影响着人的一生。那些主张“游戏人生”的人注定要被人生所嘲弄;那些信奉“享乐人生”的人,得到的只是一生的虚度;那些追求“潇洒人生”的人,留下的常常是人生的遗憾。而只有像雷锋、王杰、高建成、李向群那样,努力实践奉献人生的人,才能锋利充实的人生,留下闪光的人生足迹,让重合发出绚丽的。青年是部队的,军人是勇敢者的事业,特殊的职业和神圣的使命,要求青年官兵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上更应该坚持高尚的追求。
追求高尚人生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支配的。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好“为谁活着、怎样做人”这个立身做人的基本问题。要从跨入军营的第一天起,就把个人的荣誉同祖国的荣誉、个人的利益同祖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牢固地树立热爱党、依赖党、紧跟党走的坚定讐,做坚定的、的具有献身的自学革命战士。
追求高尚人生,必须用良好的首先修养来规范一切行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作为革命武装集团的一员,战时要冲锋陷阵,舍身报国,用鲜血和重合来扞卫祖国的尊严;平时要服从大局,乐于奉献,最大可能地做好一切工作。这既是中国军人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新一代军人的光荣之所在。惟有如此,才能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基本问题上划清界限,以慎独来律已,以美德来待人,以正直来处事,树立高尚的价格形象,逐步地跨越到雷锋、高建成、李向群那样的境界。
追求高尚人生,必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杠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是必然是愚昧无知的,不可能要有明智的行为选择。当今世界,正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将会越来越短。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能量和综合素质,把全部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级祖国和国防事业,通过对人生的高端追求,来塑造多姿多彩的金色年华。
同志们,你们都很年轻,又赶上这大好的年代,我们打心眼里为你们感到无比的高兴。你们年轻人最肯爱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好像早晨初升的太阳。你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祖国的明天是属于你们的,部队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我们相邻,广大青年官兵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努力工作,你们在创造军队建设业绩的同时,也必然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2018部队广播稿4篇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XX年终部队拉练工作取得圆满结束!这次拉练过程中,有一名战士让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到了风霜雨雪亦融融!
寒风瑟瑟
他可爱的身影
似一支歌
仿佛欢快跳跃的音符
似一首诗
有着热情如火的韵律
沉重的携行包
他从战友身上取下
毅然的背起
他搀扶着他
步伐沉稳的前进
风霜雨雪携手同行
为集体赴峥嵘
不抛弃 不放弃
一路行军一路歌
风霜雨雪亦融融
xx
200x年xx月xx日
部队冬季训练广播稿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一个地区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然而,去年的xxx,xxx不顾法律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制造了一起又一起xxx事件,给社会的稳定,人民财产的安全和广大民族的团结造成了极大影响。为了祖国的安全,我部奉命来到xxx执行维稳驻训任务!
执行任务以来,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坚决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出色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四篇:406-青春之歌:革命爱情知识分子三重奏
《青春之歌》内容简介
作品分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青春之歌》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作品分析 革命话语 女性话语 知识分子情结 林道静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被拯救)
苦闷彷徨阶段(生命的拯救者)追求探索阶(精神的拯救者)锻炼成长阶段(革命道路的拯救者)苦闷彷徨阶段 苦闷彷徨阶段
成长危机:阶级压迫 拯救:出逃――寻求个人解放 骑士英雄:余永泽
苦闷彷徨阶段――个人解放的失败 危机重现:阶级压迫――崇拜胡适、呵斥魏老三。余永泽:由骑士转化为阶级危机的象征。政治隐喻:林道静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水远山长处处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个人解放的道路在现实社会中行不同通。林道静与卢嘉川 精神英雄:卢嘉川【阶级意识的启蒙者】 个人出路的启蒙 革命理论启蒙 个人表现:配合卢嘉川革命行动――发传单。政治含义: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林道静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里程。个人出路的启蒙
对道静说起来,“小林,这么说吧,一个木字是独木,两个木既成了你那个林,三个木变成巨大的森林时,那么,狂风再也吹不倒它们。你一个人孤身奋斗,当然只会碰钉子。可是当你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当你把个人的命运和广大群众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你既再也不是小树,而是那巨大的森林啦。” 锻炼成长阶段 林红:革命的艰巨性的认识――林红与李伟的故事 江华:革命行动的引路人:帮助林道静组织学生运动 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雨中,林道静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林红与林道静 江华 林道静入党 林道静组织学生运动 《青春之歌》主要人物
卢嘉川 江华 林红 林道静 王晓燕 徐辉 罗大方 许宁 李槐英 余永泽 白莉苹 戴愉 女性话语 林道静的女性观 《青春之歌》的潜文本――寻找主题 隐晦的性爱描写 林道静的女性观:邓肯的隐喻 独立 追求个性 寻找主题:男性魅力的寻找 余永泽 【朦胧的爱情】 卢嘉川 【理性的爱情】 江华 【现实的爱情】 余泳泽: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 初见:他留着短分头,穿着黄色卡其布学生制服,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聪慧。这样的人在农村里是少见的,道静不由得对他注起意来。相救:一双温暖的臂膀”和那个人的声音―――“年轻人的,亲切的”。交往: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她简直把他看做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同居:被余泳泽的相思所感动 这是多么深挚的刻骨相思呀,而且他是救了自己生命的人!于是在余永泽的眼泪和拥抱中,她答应了他的要求,决定和他搬到一起去。卢嘉川: 外貌:林道静心里微微一动。那高高的挺秀的身材,那聪明英俊的人眼睛,那浓密的黑发,和那和善的端正的面子。交往:“怎么?你还不放煤球?劈柴就要过劲啦。”卢嘉川含笑站在炉子边,拿起簸箕就把煤球添到炉口里。接着小小的炉子冒起了浓浓黑烟。升华: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觉得有勇气,有力量。江华: 外貌:一个高高的、身材魁伟的、面色黝黑的青年。会家务:为林道静买吃的、作家务。精神:卢嘉川的化身。隐晦的性爱描写 饥饿的象征: 梦的隐喻: 饥饿的象征 卢嘉川 林道静 江华 梦的象征 在阴黑的天穹下,她摇看一叶小船,飘荡在白茫茫的波浪滔天的诲上。风雨、波浪、天上浓黑的云,全向这小船压下来、紧紧地压下来。她怕,怕极了。在这可怕的大海里,只有她一个人,一个人呵!波浪像陡壁一样向她身上打来;云像一个巨大的妖怪向她头上压来。她惊叫着、战栗着。小船颠簸着就要倾覆到海里去了。她挣扎着摇着撸,猛一回头,一个男人――她非常熟悉的、可是又认不清楚的男人穿着长衫坐在船头上向她安闲地微笑着。她恼怒、着急,“见死不救的坏蛋!’她向他怒骂,但是那个人依然安闲地坐着,并且掏出了烟袋。她暴怒了,放下撸向那个人冲过去。但是当她扼住他的脖子的时候,她才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英俊而健壮的男子呵,他向她微笑,黑眼睛多情地充满了魅惑的力量。她放松了手。这时天仿佛也睛了,海水也变成蔚蓝色了,他们默歇地对坐着,互相凝视着。这不是卢嘉川吗7她吃了一惊,手中的撸忽然掉到水中,卢嘉川立刻扑通跳到海里去捞撸。可是黑木吞没了他,天又霎时变成浓黑了。她哭着、喊叫着,纵身扑向海水„„ 知识分子情结 一,对北大的阐释(革命的北大与自由的北大)二,知识分子地位的表达 三,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肯定意见 否定意见 肯定意见
1958年4期《中国青年》上,茅盾发表了《怎样评价〈青春之歌〉》,称赞《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林道静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在人物描写、结构和语言三方面,茅盾也具体地指出了作品的不足。1959年初,《中国青年》、《文艺报》两家杂志社曾开展了对小说的讨论,许多学校、工厂、共青团组织也掀起了讨论,把对《青春之歌》的评论推向高潮。大多数人认为这部小说是优秀作品。肯定意见
1959年第5期《中国青年》,何其芳在《〈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中称《青春之歌》是“流荡着革命激情的小说”。巴人赞扬《青春之歌》“是一部热情洋溢,对青年们有教育作用的好书”,它的主要成就“其一是由于作者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概括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各方面,斗争的复杂性和由此而引起的各种阶级关系的变化,构成了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其二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一群青年革命者的精神面貌。这就使艺术表现上也是热情洋溢,促人奋发的。”(1958年4月号《文艺月报》)否定意见 郭开在1959年第二期《中国青年》和第四期《文艺报》上发表了题为《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和《就〈青春之歌〉谈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几个原则问题》,全盘否定《青春之歌》。“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没有认真地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作者给她(林道静)冠以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严重地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等等。否定意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专制主义者把《青春之歌》诬蔑为“反党、反毛主席,为反党分子树碑立传、的大毒草”,说“在青年读者中起了极坏的腐蚀作用”。这部小说遭到全国二百多种小报的批判。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粉碎“四人帮”后,《青春之歌》于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日本也在1960年日译版的基础上,参照原著新版再次改译出版。国内各报刊对于杨沫及其《青春之歌》的介绍与评论文章又多了起来。其中王永生的《小说〈青春之歌〉评析》一书(198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较系统地分析了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思想成就和艺术特色。张韧的《论杨沫的现实主义创作》(1981年第13辑《文艺论丛》)对杨沫的创作道路、创作个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青春之歌:
革命??爱情??知识分子三重奏
第五篇:青春之歌之女性的成长与其对婚姻爱情选择的关系
《青春之歌》解读
女性的成长与其对婚姻爱情选择的关系
摘要:小说《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恋情,反映了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的三个阶段。三个不同的男人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爱情模式,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在面对这三种爱情时做出的选择,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位女性逐渐成长的心路历程和其追求真正的人生伴侣及幸福婚姻生活的过程。
关键词:爱情浪漫激情归宿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描写女性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同时人们也习惯称它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一般认为,《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历程,真实生动的反映了一二·九时期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成功的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几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党领导寻找出路与真理的历史趋势。《青春之歌》是依据作者个人生活体验与经历而做的“自传式小说”,文本中有着作者本人的影子在里边,杨沫一生中经历了三次婚姻,三次婚姻使杨沫对爱情有了深刻的领悟。况且“情爱是文学表现永恒主题,并且根植于不同时代中的情爱的具体内涵也会不同,这就使情爱是有了长新而持久的魅力”《青春之歌》。
紧紧抓住了“爱情”这一千古不变的永恒的主题,讲述了革命年代发生在一个女子和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一部作品却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批判者大多指责作品中的儿女情长,把革命这件严肃的事情和爱情这种自我的东西相挂钩,降低了作品的厚重感和严肃性。这种看法当然与当时的政治概念有关。
然而,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也在不断的拓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世纪末,“文化思想领域的告别革命终于使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透过那道‘红色’的屏障释放出来”,抛开显文本中的革命叙事不谈,透过潜文本就会发现《青春之歌》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感史,展现的是林道静寻找真正的人生伴侣和幸福爱情婚姻生活。青涩少女的浪漫之恋
林道静刚出场就透着佳人的美丽忧愁和孤单:“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因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来北戴河寻亲不遇而后又被校长余敬唐打算送给当地县长。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活在象牙塔中的林道静,第一次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感到万念俱灰,打算投海自尽,以死控诉这黑暗的社会时,她生命中的第一个恋人到来了。北戴河水”黑得像墨汁“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
此时的余永泽是林道静眼中的“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他以学识渊博,浪漫多情,家境殷实、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北大高材生的形象出现在林道静面前。
初识余永泽的林道静万念俱灰,要以一死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余永泽的出现,仿佛上帝派来的黑骑士,他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他活下去的温暖和希望。他调动他的渊博的文学知识,通过朗诵海涅的爱情诗的浪漫打动了道静。他们在一起谈论托尔斯泰,谈雨果,谈海涅、拜伦,甚至谈到反抗传统道德和妇女解放:“林,你一定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写过一本《隔绝》你读过没有?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坚决。你才十八岁是不是?林,你真是有前途的、了不得的人。„„”这些都是当时传入中国的思想潮流。对于当时无路可走的林道静而言,余永泽的思想正是一股吹进心头的春风,使林道静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余永泽的大学生身份带来的渊博的学识和浪漫的情调吸引了落难的林道静,他们在海滨相恋,相爱了。
“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 ,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的一天时间 ,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林道静简直找不出理由来不爱余永泽,月光遍洒的海滩,海涅的诗句,满腹诗书的青年,对于一个生活不尽如人意的年轻少女而言,可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然而让我们从女性的角度分析,十八岁的林道静,一个天真稚嫩,却有些不幸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也许是由于遭遇的不幸,她仿佛与身俱来了一种忧郁的气质。且不说她是如何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束缚,单是她自身的特点,也给人一种青春稚嫩的有魅力的感觉。当然,此时的林道静也是有着与她年龄相适应的不成熟。或者说,在遇到余永泽之前,在经过第一次爱情的邂逅之前,她是没法成熟起来的。
有人说“没经历过爱情的女人是不可能成熟的”。如果她变现得很成熟,只能说她在努力装成熟。如今,我们在思考,一个处在困难中青涩懵懂的花季少女,身边走来一位骑士般的男士,既可以给你物质上的帮助,又能够有精神上的共鸣。能有几个姑娘保证不会情窦初开,把他当做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呢?至少,林道静是这样陷入人生中第一份爱情的。而余永泽却不然。从文中看,余永泽追林道静的方法的确有些不纯洁——他救林道静并不是偶然遇见。因为对林道静一见钟情,同时看出林道静必有隐患,便时刻守在林道静周围,伺机英雄救美。可惜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也许之后他也发现,林道静除了脸蛋漂亮,并不是他想要的那种小鸟依人的小女人。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北大国文系的学生,机缘巧合之下,顺利赢得美人心。
再从女性角度观察,林道静的初恋仿佛很容易就被余永泽“攻陷”了。这让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从象牙塔里走出的林道静跟从大学里走出的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懵懂而青涩,若要说成熟,也只是勉强略懂些世事。对于一个追求自己的,尤其是在你最艰难时期,“趁虚而入”的异性的关怀,可能是没有抵抗力的。甚至我们可以说,没谈过恋爱的林道静是着了余永泽的道。这其实也是初恋必然会经过的过程。是一个女人最傻最天真的时候,也是最罗曼蒂克的时候。也许每个女人都会有一段不知道从何而起,不知道为何而爱的初恋,然而无可否认的是,那是美的。无论爱恋的对象是谁,至少那份感情,是值得回味的。
理想之光下的相互吸引
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于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第二个阶段。从第十一章起,卢嘉川进入了林道静的视野,并使她的爱情天平发生了严重倾斜。卢嘉川是北大
学生,有着“高高的挺秀身材”、“聪明英俊的大眼睛”、“浓密的黑发”和“和端正的面孔”的外貌,在众多场合中表现出坚毅、沉着和勇敢。林道静第一次与卢嘉川见面“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的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从这段描述中可看出林道静对卢嘉川是本能的异性相吸,没有任何外在因素。林道静爱上了英俊潇洒的革命英雄兼才子的卢嘉川而离开了余永泽,这并非是余永泽信奉胡适,林道静向往共产主义,即政治的分歧,道不同不相与谋。因为林道静当时压根儿不知道共产主义的真谛,她是完全被卢嘉川个人魅力所吸引。第二次在朋友家见到卢嘉川,听到他在学生集会上充满激情的精发言,他说话时的机智敏锐的样子,都引起了林道静极大的兴趣。他给林道静带来了新鲜的知识、青春的希望与奋斗的激情,使这个爱幻想的女孩子更对卢嘉川着迷,林道静也使一向不怎么与女人交往的卢嘉川主动与其交往。他们的爱情不知不觉开始萌发。关于这一点,林道静并不承认,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小说写道,余永泽从老家回来,进门的第一眼,发现他的道静变了,“他进门的第一眼,看见屋子里的床铺、书架、花盆、古董、锅灶全是老样儿一点没变,可是他的道静忽然变了!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唧唧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惊的是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得像块乌云;现在呢,闪烁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看眼睛知道在恋爱的青年人’余永泽想起《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句话,灾祸的预感突然攫住了他”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林道静与卢嘉川谈话时是喜悦的,甚至心里是慌乱的,这些都证明她已爱上了他。这也说明随着林道静的成长,她对待爱情更加清醒,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最初她是因为种种原因和余永泽走到了一起,但当她发现余永泽和自己的价值观有了偏离之后,余永泽在她眼里也就渐渐失去了魅力。在林道静眼中,余永泽变得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一心要奔着个人的远大前程而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风度在时间面前已经全部消失,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完美的颜色。”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余永泽与林道静的分歧就一定是余永泽的错吗?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存在这样的分歧了吗?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分歧而已,而在爱情中这样的分歧是很常见的,当林道静体会到她与余永泽的分歧时,她便逐步走向了成长的另一个选择。与其说是余永泽以某种言行破坏了他和林道静的家庭生活,不如说是一种在林道静心中逐步确立的至上位置的新的价值观导致了这对情侣的分道扬镳。
再来说说林道静,她移恋于卢嘉川让她有一种犯罪感,毕竟余永泽对她有恩情。她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逃避这种谴责的,况且她曾经的确被余永泽的魅力所打动,所以在决定离开时,但“这种感情,像千丝万缕伴着她”,“希望就这样和余永泽凑合下来。”直到她最后决心离开余永泽,还给他留下了这么一封寸肠欲断的纸条:“永泽:我走了。不再回来了。你要保重!要把心胸放宽!祝你幸福。静。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她徘徊踌躇了好一阵子,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份感情去追求真正的爱情。激情退却后的最终归宿
在与余永泽的对峙中,卢嘉川以他那男性特有的魅力压倒了余永泽。很明显,在这里卢嘉川俨然比余永泽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使林道静感受到爱情的活力与激情。但是就在卢嘉川与林道静二人正欲捅破这层朦胧的关系时,卢嘉川不幸被捕牺牲,二人之间的爱情无疾而终,于是第三个男人出场
了,这就是江华。江华也是一个革命者,在文本中他的政治地位似乎高于卢嘉川,他比卢嘉川朴实、老练、稳重。从他与林道静接触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热情的女孩子。在得知卢嘉川牺牲后,他的感情便如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遏制,他“还从来没有被这样强烈的爱情冲击过。他忍耐着,放过了多少幸福的时刻。可是现在他不应当再等待了,不应当再叫自己苦恼、再叫他心爱的人苦恼了。”他果断地向林道静表明了心迹,“静,今天找你来,不是谈工作的。我想来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关系更进一步吗?”他爱她并希望她嫁给他。虽然林道静的爱情只属于那个英雄卢嘉川,可是卢嘉川已经牺牲了,况且江华像卢嘉川一样优秀,甚至比卢嘉川还要优秀,这一点从文本第七章的叙述就可以看出来。第七章写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即江华的表现比卢嘉川更成熟,更具革命性来凸现他的英雄气概,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
林道静最终接受了江华,是因为江华深爱着她。
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热情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许久以来她的猜测完全证实了。那时,欢喜吗?悲痛吗?幸福吗?她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也感觉不出来了。她只觉得一阵心跳、头晕、脚下发软„„甚至眼泪也在眼里打起转来。可是,她不再犹豫,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道静抬起头 ,默默地盯着江华。沉了一会儿 ,她用温柔的安静的声音回答他:“可以 ,老江,我很喜欢你。”与其说江华与林道静之间是爱情,不如说他们是志同道合而激发的好感,只是”可以喜欢“,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同志。对于林道静来说,江华是最好的选择,当青春不再,生活远离火热与激情,平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而江华毫无疑问符合林道静的择偶标准,这样一个有能力有地位的男人,是她在历尽沧桑后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