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训》的读后感作文
《教训》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教训》,《教训》的读后感作文。 这篇文章内容主要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主人公只有二十来岁,他骑自行车出去办事。回来的途中公路上迎面驶来一辆部队的吉普车,车后有个挂斗,挂斗中还有一头肥胖的大活猪,吉普车还没走多远,肥猪从挂斗中跳了出来,翻了个跟头,摔呆了,一动不动,就停在主人公面前,可是吉普车没有停下来,开走了。主人公见四周没有人,心一动,解开自行车上的棉纱绳系在猪脖子上,猪乖乖地跟着走,可是主人公嫌太慢,就把绳子系在自行车后坐上,骑得飞快,生怕部队的吉普车追上来,谁知正在这时摔呆的猪清醒了过来,猛地蹦跳起来,没命地挣脱绳子,顿时车翻人倒,主人公头破血流,正在这时部队的吉普车又开了回来了,看见猪被绳子牵住了,又看见了主人公这个受伤的样子,误以为主人公是抓猪受的伤,二话没说把他送入了医院,还表扬了主人公一番。主人公自庆――幸好没有让部队知道我牵猪的目的.回到村中,邻居们都表扬主人公英雄事迹。回到家中,父亲就问:“抓个猪会成这样?” 主人公知道瞒不过父亲,于是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读后感《《教训》的读后感作文》。过了一会父亲说:“你跌成这个样子,但是换来的是皮肉之苦,是大辛;如果把猪牵回家,部队寻上门来,把猪要回去,影响了名声,名声的教训是小幸;而你把猪牵回来吃了,没有人知道,没有教训那就是不幸!” 我想这个父亲做得很好,他不包庇儿子,还对他说了许多道理。但是主人公做得不对,好逸恶劳,还想私吞保护祖国战士的猪。还见利忘义,别人错误地表扬他,他也不告诉他人。不过庆幸的是他有一位明智的父亲,使主人公明白了人不懒,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每一天都活得心安理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教训,所以这个教训,不仅仅是对主人公而言,而是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好的启迪。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博古论今,侃侃而谈,像一位挚友,秉烛夜话,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生动异常,是解说,是剖析,是规劝,烟尘往事,都付笑谈。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守得住底线的人,为群众诚心实意谋福利的人,永远轮廓清晰,让人铭记,让老百姓惦念心头,一个盛世的由来正是这样一批人的造就。康熙,雍正,乾隆,朱元璋,有了这些人的励精图治才有了盛世太平。深深车辙,不见半点污秽,丧失底线的人,心系钱财不作为的人,只能被浪花裹挟,拍在岸边,历史难留,如果有那就是以反面形式,话为笑柄,遗臭万年,沦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珅,慈禧,庆亲王,官二代,有了这些人的“孜孜不倦”一个个盛世才轰然倒塌。“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的思想意识,积弊已久,监管体系不健全,治官,治吏,党风廉政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清风廉政的春风迟早会吹遍九州,吹到神州大地每个角落!像曽仪一样,那么可爱,像个小猫一样惹人爱怜。
第三篇: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没有昨天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今天面对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用历史的视野去看问题、思考问题。不忘历史,不割裂历史,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所以,当读过《历史的教训》后,我深受启发。
我们应当将历史中的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联系起来,从中探寻历史的规律,要认识到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历史谨慎地下结论;要认识到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历史智慧与历史研究同等重要。
历史首先是文化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予以警示,也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
我们可以借鉴本书所揭示的关于人类文明的种种思考,更好地制定政策、治国理政。现实社会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历史,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可能是共同的,不懂得这些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从自然史与人类史、从整个文明史的视野,政治家可以更清楚地看清我们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例如,人类仍然要尊重自然和生物界的一般规律;又如,“生活方式和生活工具改变了,但动机和目标依然如故”,因为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有生物学的遗传,还有“群体内习俗和传统”,不能以理想替代人性来思考现实的所有问题。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谦逊,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我们要充满敬畏地学会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不能为所欲为。结合我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即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只关注GDP,同样也要关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我们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如果我们当中有人避免了这种竞争与考验,那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种群保护了我们,但这个种群自身也必须经受生存的考验。所以,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
作者把战争比喻为一个国家的觅食方式,战争促成国家间的联合,除非各国组成一个更大的和更有效的保护性群体,否则国家间必然不断重复生存竞争的逻辑。这对我们深刻认识今天世界各国与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有所裨益。国家之间要以合作为主,文明是合作的产物,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对此做出过贡献,要求同存异,不能你死我活。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
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财富的集中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众多穷人数量上的力量与少数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时不稳定的平衡便会造成危险局势。历史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或是通过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财富;或是通过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强行分配贫困。
因为人类热爱自由,而在一个社会里,个人的自由是需要某些行为规范约束的,所以约束是自由的基本条件;把自由搞成绝对的,它就会在混乱中死去。
本书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这些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高度概括呈现出来,这对我们深刻认识今天世界各国与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有所助益。
最后一章中提到,人类到底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原路徘徊? 作者认为,进步与否,完全取决于丈量的尺度。如果从人的本能来说,如攻击性、竞争性、贪婪、控制欲,万世未变;但是,如果从人类可以向下一代传送的遗产的角度来说,可传送的思维、道德、技术、审美的遗产来说,遗产越来越多,而每一代人,就是踏着前人的遗产,使人类再进一步。历史并非仅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历史上哲人、政治家、艺术家的集合,他们人虽死,但是精神还在不断闪耀和传递。而人类历史本来也无所谓遗产,也无所谓意义,所有的遗产和意义,都是我们人类自己赋予给他们的;而这种遗产和意义,能够穿越个体的生死,化作时代的文明,虽死犹生!而人,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就应尽量多地占有这些“遗产”,然后传递给下一代,“到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会感谢这一笔浩瀚的文明遗产,知晓它既是哺育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第四篇:《货币的教训》读后感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
《货币的教训》在读过后我觉得,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最基本的概念上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我的看法是,从来没有政府不起作用的市场。没有那回事。所有的市场,多多少少都包含着政府的作用和政府的功能。我们走进一个集市贸易,看到买家卖家在讨价还价——这不是蛮奇怪的吗?他们争来争去,为什么只讲价钱、不比拳头?为什么争利益不直接下手?因为都是君子吗?仔细观察,市场背后还有一大套东西跟着。要是把警察、法庭、监狱全部撤掉,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只讲价钱的市场吗?
当然,为集市提供服务的“政府”,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也许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权威、一个当地的名门望族甚至一个什么老大。不过,总有一个可以行使强制力的机制在限制其他竞争、保护商业性竞争。譬如两个商人之间发生冲突,或买家卖家之间发生纠纷,怎么解决呢?打起来怎么办呢?总要有一个规则的执行者,特别是一个所谓“第三方”的权威执行者。所以,即使在最简单的集市上,我们也看不到一个市场与一个政府有清清爽爽的区分。
从产权概念讲,市场活动就是人们在行使他们的资源转让权。这个转让权,不但要有一套初始的界定,而且还要在过程中有效执行。因为总不能把邻居家的菜拿出来卖呀?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有人非要卖怎么办?这就需要社会有一套规范在后面跟着才行。任何人只能卖属于他的商品,权利得到清楚的界定,才能顺畅地转让。所以在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那里,定义property rights,定义转让权、收益权、使用权等等,他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即 “socially enforced”,也就是产权要由社会强制执行,否则那一组行为的自由空间,那些构成我们称之为“市场活动”的行为,都无从发生。
这些权利要执行才有用,不是拿来说说的。因为涉及到利益,涉及到竞争和竞争的种类,没有社会强制性的规范,没有中间力量、仲裁力量、第三方监督,没有拥有有效强制力的,何来“市场”?从这点出发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没有政府的市场经济更无从想象,最多是黑板上的市场经济,是纯粹想象出来的幻影。所以在概念上,如果把政府放在对面,把市场放在这里,动不动就说“政府如何、市场如何”,那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奇怪的框架。
所有的市场,都内生地包含了政府和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服务当然从不免费,所以政府要抽税。因此,税收当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税收会影响生产和交易的意愿,影响市场和交易的行为。譬如最近危机的影响,你们上海政府决定降低房产的交易税,鼓励买房卖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政府从来就是市场的一部分。完全没税收的市场谁见过?没有。想象一下都有困难。
政府凭借抽税权,还可以发债。所以政府债又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市场里卖的不光是股票,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政府债。国债是很大的市场,政府怎么会不在市场里头?再往下探查,政府有税收,有了以未来收税为基础的债,那政府当然就可以提供担保,以政府财力给市场活动、金融活动提供担保,比如刚才说到的美国“两房”。是政府,还是市场?又是政府又是市场。
上面提到了几项:产权的法律界定和执行、收税、发债和担保,都是市场里的政府活动。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想着重讨论政府在市场中发生作用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货币制度。我们知道市场离不开交易,交易离不开交易的媒介。最早自发产生的交易媒介是贵金属货币。因为贵金属便于保存、也不难分割,适合做交易媒介;更重要的是,贵金属的分布、开采、勘探、发掘、冶炼,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很多,大体与人类多少年来经济活动的需要相称。自发的贵金属充当货币,似乎看不到政府的直接作用,但如果民间起了纠纷,像是有商品交易起了纠纷一样,还是需要合法强制力的干预,否则,市场秩序就没有了。
贵金属货币携带不便,逐渐演化为以贵金属为本位的纸币。中国历史上的银票,就是把银子存入票号,然后票号开出一张字据就是银票,存银人可以凭银票到用钱的地方去兑换实银。这类货币,基本上还是以商品为本位的货币体系,民间主导的,还没有被政府直接控制。但是,历史上也有记载,政府早就参与货币的发行,如官家的铸币、官方的可兑换纸币,以及近代以来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官方不可兑现的纸币,就是fiat money。到了这个阶段,各国货币差不多都变成政府直接控制、以政府信用来发行的纸币体系了。在fiat money的体制下,政府发出的票子与政府储备的贵金属常常脱节,这也开启了近代通货膨胀的新时代。
第五篇: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一)'实事求是哲学读书会'二月向全厂员工推荐了四本书,我读了其中的一本《中国历史的教训》,它是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此书共包含24篇说古道今的典故,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义。这些历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过去的教训,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本书第二篇雍正治吏,讲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举措。其中一则小故事《考核县太爷》对我影响颇深,它说的是对一名县令的考核。当时负责考核他的巡抚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二是'懦弱不振',建议调离本岗位,任命适合他的教育工作。当时吏部看了考核报告,觉得这名县令无功也无过,不足以调离岗位;两者发生了意见相佐,报请雍正帝判别。雍正帝听说之后,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眼见雍正帝治吏如此严厉,各级官员震惊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要干活呢。雍正帝当时就要求,当官本来就不应该贪,如果只满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还能算是好官吗?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员的起码条件。清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杜绝'贪',还要杜绝'懒',贪致误国,懒也误事,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风上清正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反腐力度,成绩斐然,一些大贪官的落马让百姓们拍手称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贪污受贿,还反的是无所作为。做为领导干部,如果报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此政,拿着俸禄不干事,最终与贪官无异。
廉洁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一则很小的历史故事影射的道理发人省。做为一名干部,我会时时以'三严三实'反省拷问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懒、散的苗头,是否做到了为员工谋福利,办实事,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效益,是否想公司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16年在公司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形式下,更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弃旧习,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二)近来,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那感觉怎是一个爽字了得!细细想来,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书,这么精彩的文章,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写人写事不拘一格,说古道今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么近,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无影无踪。说到这本书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闪闪发光的标题,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军的烟瘾等等。顺着标题这根藤,再来摸摸故事这些瓜,感觉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几个又大又圆又甜又脆的给大家尝尝。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开会总结元帝国倒塌的历史教训,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他却认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朱元璋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残忍的暴君,铁血无情,杀人太多。但是,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上,他的观点还是很深刻的,在今天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蛮拼的,如果谁有他那样的敬业精神,至少也要被评个劳模!如果公务员、机关人员都学他那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
倒霉的崇祯皇帝,做事不果断,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最终上吊自尽。本来他有活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历史不能更改,但我们后人可以试着改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想好了的,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实实去干、去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才会不留遗憾。
书中有一幅图片,写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我相信,谁读到这副对联,都会有一定的感触,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副对联散发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惧怕谁背后评论呢?
读到晚清的两个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澜。读到成琦的时候,我是咬牙切齿;读到吴大澂的时候,我是由衷点赞。我相信,成琦这样的官是民族的败类,一定会遗臭万年;吴大澂这样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流芳百世。这也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会陷进杜牧所说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历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发,那请你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三)勿忘史训 正风前行
静探岁月长河,华夏文明千余年,历史展现了峥嵘王朝屹立不倒,也道出了强盛王国没落训鉴。《中国历史的教训》,从作风和反腐斗争的角度出发,反观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故事古诫,将我国现阶段'作风建设'这一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当具有时政性。
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清、苏联以及中国近代的数则故事,其中一则讲到了周恩来总理后代的故事。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秉承家族的优秀作风,她待人真诚,对待新同志总是热情相待;她真抓实干,不追求学历,一心一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她关心同事,为了广大同事的生活条件着想,主动放弃了单位分房……她舍弃了根本不属于她的以及一些本该属于她的东西,但她总是以平静的内心和奉献和精神相待,收获了高洁的品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继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优秀标榜,同时折射出了共产党人至真至纯的卓越党性,也投射出她自身高尚清廉、无私奉献的阳光秉性。
本书还从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列举了诸多反面事例,深刻地道悟出历史的惨痛教训。'皇帝的伙食费'这一故事从历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反映出贪污腐败的现象,以及上下级之间对这种事实的沟通与较量。一类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实情,一类是了解实情却束手无策,还有一类则是默许为奸,造成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和人性的陋缺。故事从多个角度探讨议论,一方面反映出作风建设和反复斗争工作的困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强调要加强制度的建设,用制度约束人性中的缺点,肃杀不良的工作作风及现象,坚决不给贪污腐败提供温床。利用好制度这一工具,将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个目标切实地落实实现下去。
作为年轻共产党员,我们对曾经的党员同志和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和品性了解甚少,通过这一则则简短的故事,使我们难得地获得走近他们的机会。透过'谁是最快乐的人'中周秉德这一人物形象,大致描绘出曾经那辈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一个轮廓 —— 他们心灵纯净,在利益的诱惑下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诱惑所动;他们质朴善良,始终能够考虑他人的利益,舍己成全他人;他们坦荡正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掺半点假水。曾经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们,他们都经历过严格的革命锤炼,使他们炼就了一身正直不屈、纯洁质朴、甘于奉献的党性素质。也许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清贫,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踏实地前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新中国的万里长城,用他们的纯挚党性抒写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对于如今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我们,该怎样去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该怎样坚定自身优良的作风,该怎样投身反腐的斗争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研讨的。
看过了历史的训诫,再看当今现状。党的十八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立即提出'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随即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反腐反贪的风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重一大'、'三严三实'等一系列专题工作接踵而至,老虎苍蝇一起打,高官干部齐下马。经过两年多自上而下的作风整改,扫除了党和国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毒瘤,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走向腐败的隐患,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繁荣复兴的曙光,同时也使人民对党充满了信任。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在开展过程中做到不左倾不右斜,从实际出发,切实 整饬不正之风。
一则则真实的历史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性与作风,也向我们展示了腐败黑暗的社会氛围下最终招致的后果。在我国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同时,我们应当勿忘史训,悬一轮清澈的明镜,反观历史事迹,正视当前社会,紧紧抓牢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完善改进,以积极健康的作风,同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一齐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