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东南州民俗摄影家深入丹寨苗族村寨采风
黔东南州民俗摄影家深入丹寨苗族村寨采风
姜星伟 龙 彪 丹寨台:黄晓海 曹瑛 杨昌盛 龙永军 报道11月30日,州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们深入到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开展了采风活动。
当天,正值王家村一年一度的苗年节,摄影家们一到王家村,便受到了热情的欢迎。随后,村民们冒着零星小雨围着芦笙堂为嘉宾们带来了芒筒芦笙舞,让摄影师们品味了丹寨县原生态民族文化盛宴,在采风过程中,摄影家们纷纷表示,王家村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苗族人民淳朴好客,此次采风活动对王家村及丹寨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去后将加以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丹寨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到丹寨观光旅游。
同期声(黔东南州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辉):作为我们这个黔东南来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节日,在全国和全省来说我们黔东南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作为摄影家协会,我们希望组织好会员深入生活,多出作品,出精品,把我们黔东南推向全国。
第二篇:采风--苗族民居建筑
采
风
报
告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班级:2012级艺术设计2班
姓名: 谢庚子 学号:20120268
采风--苗族民族建筑
采风,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清朝的俞蛟有诗云:“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而这次我们学校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中让我感触颇多的就是苗族的民族建筑--吊脚楼。
而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就不得不先去了解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每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在这次外出采风的路上,我们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待了几天,让我也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苗寨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建筑风格。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而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苗族民居的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六挂、五柱七挂、五柱八挂、五柱九挂、多者达五柱十一挂;少有四柱三挂。木制结构房屋,在花垣、吉首等地一般人家两侧和后边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保靖吕洞山区及花垣、吉首、凤凰等地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人家,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坪场,现在也有用水泥砌成地面;平场主要用于休息或晒谷物。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或枫香树。
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习俗规定。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用木板装为房间,为主人房间,其它为客房或收藏东西。中间为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间多铺以地板,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即祖先的方位,是主人家祖先神灵的集中地。因此,这个方向是长辈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许坐这个地方。苗家的堂屋与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内的中心空间,它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诚的信仰。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风凰厅志》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徒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的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论那种样式的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长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火塘上悬有坑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动远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无限。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实际上苗家人对三脚架的崇拜,应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即对“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上面圆形的铁圈象征着天,下边的方形火坑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之意。三只着地的铁架象征地柱,三根连接铁圈支撑锅鼎的铁柱象征天柱。“天”之下,“地”之上,两侧分布着世俗凡人;三脚架里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哲学。对于火塘的设置很讲究。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铺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地楼”。苗家称之为“帮的中心”。有的还用桐油将火塘、地楼上油,平时擦碍明光闪亮。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为标准,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极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涵的歌好听”。平常供祭时。向该处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立规以循;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长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辈,其它两方不论。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吊脚楼为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这两种形式建筑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普遍装木质窗椽。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为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型。如万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吊脚楼一般为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向阳开窗,鸟语花香。窗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造形。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屋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
湘西苗族吊脚楼是湘西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我们此行的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美人靠
在这次在西江千户苗寨中我却看见了民族融合的产物-----美人靠。“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据传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不管传说多么美好,美人靠在苗寨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我在苗寨中和一个施工的工人口中得知:“我们(施工者)不是当地的工人,我们都是包工头带来的。”很显然外来的施工者不仅带来了山外边的工人,也带来了外边的建筑元素。徽州建筑中的美人靠在苗族的民居上得以运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侗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吊脚楼每排木柱一般九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中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上寨,它们的小路全都是用鹅卵石铺设,寨中满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也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
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后来我们离开的时候湖南记得导游介绍道:在湘西地区,过去,有些苗族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不过在房屋材料上各地均有所不同,因为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大多数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总结
苗族建筑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而苗寨吊脚楼正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后记
采集来的元素不能白白浪费
我在看到这种建筑结构的第一眼,我就在思考这种建筑格式是否可以移植到当代都市中很显然作为民族风格十足,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中独具一格,可以赚足游人的眼球,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改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特色饭店、乃至一条商业街的招牌!
假设方案:占地面积960㎡;在苗族吊脚楼的结构基础上放大,底部的基座,改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增加强度并适当加高;增加地下负一层作为车库;一层大厅作为中型超市,两侧布置电梯连接上下;二楼茶餐厅和商铺;三楼为KTV和娱乐中心;(1、2、3层作为基座)4、5、6层作为民族风酒店主体,采用钢筋混泥土整浇,外包防火木质材料,将上层建筑的木质墙体改用贴有滤光膜的高强度玻璃幕墙;顶部沿用苗族的瓦形式顶,加以水泥固定。
酒店4、5楼以长桌宴和自助餐结合的方式运营,特色在于在用餐时间增加民族风情服务:民族乐器演奏和民族习俗互动。6楼为包厢式服务,4、5、6楼均提供民族特色餐饮和其他各种美食。
第三篇:民俗采风报告
民俗采风报告之
民俗大观园
活动时间:06/12 活动地点:陕西西安大雁塔附近民俗大观园
活动过程:参观民俗大观园,并以此为起点逐渐熟悉一些陕西民俗
占地55300㎡,位于大雁塔北广场休闲景区的在原先盆景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陕西民俗大观园,它根据地形地貌分为四个区域:仲裁林区、民俗雕塑区、纬二街轴线广场区和茶饮休闲区。因着民俗采风的目的,我们直接奔民俗雕塑区而去,看见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民俗雕塑小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陕西各种各样的民间俗习。
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一一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房子半边盖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
畅。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陕西八怪之二: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一一《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时秦始皇正是因为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周旋,只能绕柱躲藏。
陕西还有一怪:姑娘不对外。这个习俗好似许多地方都有,姑娘不喜欢外嫁,但是在关中地区更为显著,现象普遍,人情味十足。一方面,关中汉子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恋家爱家情怀,姑娘当然不愿外嫁,不如安心找个关中郎。另一方面,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自给自足,风调雨顺,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居于安逸之所,当然不愿意出外奔波劳苦。
还有个更为简单的“怪”一一帕帕头上戴。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也好理解。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绕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
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上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所以这个简单易懂,大家都能理解~ 陕西民风淳朴,人民都十分热爱一样娱乐活动一一吼秦腔。所谓“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夏天常有许多人自发聚集在广场公园一角吼起秦腔,站在老远地方就能清楚地听到吼秦腔人卖力的声音,简直能叫破天呢!关于吃的方面也是各种怪一一“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面条像裤带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关中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关中地区面条长的一个原因。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这算个啥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关中面条以武功、杨凌、乾县、扶风、岐山为最好,由于当地食醋酿造独特,先后有了武功县的长宁醋和岐山醋比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谓“酸面咸搅团”。
传说曾经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而现在关中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是道菜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
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在民俗大观园里,并不止这几个陕西民俗,还有一些也很好玩一一类似“剃头、洗脚胜过吃药”,从前农民在田间劳作容易出汗,而且井深水贵,洗头麻烦又困难,所以干脆常常剃头,避免生病。看完后我深深觉得各地习俗各有千秋,怪也有,却也不能完全算怪,毕竟这些都是因各地环境之类的差异形成的。嗯,到这里了,了解了许多陕西民俗,也算有所得啦~
第四篇:普陀印象_中外摄影家采风活动安排
北京金色立方国际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Beijing Gold Cube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Co., Ltd
普陀印象 · 中外摄影家采风活动具体安排
一、摄影师抵达
1、摄影师出发:
北京出发:2011年10月10日07:50起飞-09:50降落 KN2901北京南苑-舟山普陀 上海出发:2011年10月10日07:25起飞-08:15降落 FM9423上海红桥-舟山普陀
1、摄影师报到:
时间:2011年10月10日上午10:00
接待安排:普陀山机场安排车辆(15座)接国内摄影师
酒店安排: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中瀚大酒店大堂
2、向摄影师交底、沟通、交流和分配拍摄地区:
时间:2011年10月10日下午15:30
地点:中瀚大酒店会议室
参加人员:组委会相关领导、北京方邀请的国内外摄影师、普陀区摄影家协会相关人员、北京金色立方国际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市区媒体代表、夜排档杂志代表王劲风。
议程:
(1)组委会领导作欢迎词。
(2)组委会向国内外摄影师介绍舟山情况和所拍摄题材地区的特点、拍摄要点等建议。
(3)组委会相关领导与摄影师交流,详细磋商拍摄任务。
(4)摄影陪同人员与摄影师详细沟通交流,细化拍摄细节。
(5)下午6:30——7:00,欢迎晚宴。
二、摄影师采风
时间:2011年11日——17日
1、国际组
摄影师:伊安〃贝瑞、久保田博二及其助手
陪同:民宗局相关领导、倪立刚、戎凯波、陆军、博物馆相关人员
拍摄地点:
11日——12日:普陀山
13日——14日上午:朱家尖佛教学院
14日下午——15日:鲁家峙岛、沈家门渔港(以民俗文化为主)
16日:绿眉毛帆船、沈园
17日:国际水产城、舟渔公司
需要协调:
(1)民宗局:对接与佛教相关拍摄点的拍摄及食宿相关事宜。
(2)文广局:安排博物馆相关人员陪同;落实绿眉毛帆船从鲁家峙大桥开到莲花岛附近及船上拍摄相关准备工作。
建议:两位外国摄影家分开地区拍摄,一来可以得到更多不同题材的作品。二来每位摄影家可以集中精力对于相对缩小的区域深入采访,获得更加精彩的、有深度的作品。避免两人拍摄同一地区而撞车,浪费人力资源。
2、国内拍摄组
摄影师:(待定)
陪同:沈宽宴、虞斌科
拍摄地点:
11日:六横、台门城区
12日:中远船厂等船舶修造企业及周边城乡建设
13日:煤电一体化、海水淡化项目
14日——15日:六横各旅游景点、海水养殖(佛渡)、渔农家乐
16——17日:六横其他工业项目
需要协调:陪同人员安排、各拍摄点对接及交通食宿问题
3、东港、沈家门、勾山、朱家尖拍摄组
摄影师:(待定)
陪同:郭嘉康、郭林海、翁盈昌、郑艳敏、严伶俐、胡斌
拍摄地点:
11日——12日早上8点:大青山
12日:南沙景区、东沙景区
13日:朱家尖城区、大小乌石塘景区、月岙渔村
14日:东港新城、勾山城北城市建设
15日:沈家门、鲁家峙城市建设
16日:勾山新农村建设,沈家门、勾山科技企业。
17日:扬帆船厂
需要协调:陪同人员安排、各拍摄点对接,交通工作餐问题
4、东极列岛、展茅拍摄组
摄影师(两名):(待定)
陪同:柯军、韩金华、东极镇及展茅相关人员
拍摄地点:庙子湖岛(联合创作1——2天)、青浜岛(12日——16日)、东福山岛(12日——16日)、展茅(联合创作17日)
拍摄内容:海岛风光、海岛(礁石)生态、海岛民俗、最好可以潜水摄影(浅水3米)、渔家乐。
需要协调:陪同人员安排、拍摄时候船舶及人员组织、交通及食宿安排。
5、白沙岛、蚂蚁岛、登步岛拍摄组
摄影师:(待定)
陪同:韩金华、各岛相关陪同人员
拍摄地点:
白沙:本岛民居民俗、风光,周边无人岛海钓、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两到三天)
蚂蚁岛:红色文化、海岛民居、旅游风光。(一天左右)
登步岛:红色文化、海岛生态等(一天)
需要协调:陪同人员安排、拍摄时候船舶及人员组织、交通及食宿安排。
6、虾峙、桃花岛拍摄组
摄影师:(待定)
陪同:包森、相关乡镇陪同人员
拍摄地点及内容:
虾峙:龙裤、渔民生产生活等相关民俗、旅游风光、国际航道等(2天左右)
桃花岛:各大景区风光照、特色民俗文化、城区建设、无人岛屿风光等(3天左右)需要协调:陪同人员安排、拍摄时候船舶及人员组织、交通及食宿安排。
建议:中国八位摄影家也是分开地区拍摄,比如在大约十几个拍摄题材中,分配每位摄影家拍摄两个题材。一来可以得到更多不同题材的作品。二来每位摄影家可以集中精力对于相对缩小的区域深入采访,获得更加精彩的、有深度的作品。避免两人拍摄同一地区而撞车,浪费人力资源。
三、答谢晚宴及摄影师返回
1、答谢晚宴:
时间:2011年10月17日晚
地点:中瀚大酒店
参加人员:组委会相关领导、北京方邀请的摄影师、普陀区摄影家协会相关人员、北京金色立方国际广告传播有限公司。
议程:组委会相关领导作答谢致辞、开始晚宴、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四、作品收集及后期制作
1、收集
各位摄影家在拍摄完成之后,离开舟山之前,提交作品。建议摄影家携带笔记本电脑,每日拍摄后遴选作品,便于在总体拍摄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作品,避免最后离岛前提交工作量较大而没有时间精心选图。
2、审查选图和后期制作
作品收集到位后,请相关领导采取有组织的会议场合形式共同视察筛选作品,最终确定合理的数量。(比如300幅作品)。之后,尽快进入后期调整修饰流程,为展览、画册制作做好准备。
3、递交作品要求:每位摄影家提供40幅成品作品,所有作品请最好提供 RAW 最大格式,或TIF格式作品,最好不提供JPG,如果没有条件,请提供最大压缩(12级)的JPG文件。
第五篇:中国摄影家协会来泗采风活动 方案
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走进泗州
采风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此次摄影采风活动以“记录运河文化,展现泗州风采”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彰显运河文明的深厚底蕴,扩大泗县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活动时间
2014年8月22日—8月24日
三、单位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泗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泗县县委宣传部
参加人员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泗县摄影家协会摄影爱好者
四、采风内容
泗县大运河风貌、自然风光(含人像摄影)、民俗文化、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相关材料请到zjszcf@163.com自行下载,邮箱密码:abc123)
五、活动安排 8月22日(星期五)下午 摄影家报到
入住酒店:泗县国际大酒店18:00 晚餐 地 点:泗县国际大酒店
实施单位:县委宣传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责 任 人:庄强 李萍 20:00 泗州戏专场
参加人员: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来泗摄影家
地 点:清水湾小戏园
线 路:泗县国际大酒店 汴河大道、北二环、西二环、清水湾路 清水湾小戏园(演出结束后统一乘车返回泗州国际大酒店)
实施单位:县文广新局、申遗办 责 任 人:王永乐 8月23日(星期六)上午 6:30 早餐
地点:泗县国际大酒店7:00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遗址开展摄影采风活动
线路:泗县国际大酒店 汴河大道、303省道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遗址(景观亭、曹苗桥)实施单位:申遗办 责 任 人:陈永
9:20 举行“国家级记者摄影基地”揭牌仪式。地 点:清水湾公园
参加人员:县领导、来泗嘉宾、摄影家 主 持 人:泗县县委书记 王娟 议 程:
1、泗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法立致辞
2、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负责人发言
3、举行揭牌仪式
4、参观运河展览馆并进行采风活动 线 路: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遗址 303省道、汴河大道、东二环、北二环、西二环 清水湾公园(东门)
实施单位:宣传部、广播电视台、申遗办 责 任 人:李萍
10:30 参观泗县古鞋博物馆
线 路:清水湾公园 清水湾路、泗州大道 泗县古鞋博物馆
实施单位:? 责 任 人:? 11:20 参观开发区
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 万兴科技轻纺 12:00 午餐
地点:泗县国际大酒店下午 15:00 石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
(由大路口乡负责组织 责任人:丁仪)16:30 丁湖镇沱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丁湖镇负责组织 责任人:喻凯)
线路:泗州国际大酒店 汴河大道、南二环、104国道 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草霸路 丁湖镇沱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实施单位: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开发区、大路口乡、丁湖镇
18:00 晚餐
地点:丁湖镇(由丁湖镇负责安排)晚餐后统一乘车返回泗县国际大酒店
六、评片、颁奖
1、优秀作品评选(评片)
本次采风活动结束后将由主办方组织相关人员及专家成立评审委员会对摄影作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对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奖励。
各摄影家于8月23日晚上(19:00—21:00)筛选5—10幅作品,上报电子版,并标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拍摄作品地点及标题,参加评选活动。所有参赛作品评出一、二等奖及若干优秀奖,其中评选一等奖1名,奖励1000元;二 等奖2名,各奖励800元;优秀奖若干名,各奖励500元,对所有获奖作品在颁奖仪式上进行颁奖。
实施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 任 人:李萍
2、颁奖典礼
时间:2014年8月24日上午8:00 地点:???
参加人员: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相关成员,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特邀嘉宾等。
主持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鹏 议程:
1、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负责人发言
2、县委书记王娟致辞
3、颁奖
4、合影
实施单位:县委办、宣传部、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 责 任 人:李斌
3、优秀作品稿酬奖励。
对于在此次摄影采风活动中拍摄的优秀作品,在报刊及其他相关媒体上发表的,我县将根据所发表的媒体级别以及发表照片的数量、尺寸,给予相应的稿酬奖励。实施单位:县委宣传部 责 任 人:李萍
七、嘉宾邀请
1、特邀嘉宾(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县委宣传部、泗县摄影协会等单位负责);
2、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日报》、台记者(县委宣传部负责)。、市电视《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