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宁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
长宁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结构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为了扎实有效开展、完成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我校经校务会研究决定特成立如下工作小组:
组长:朱宝安
组员:史伍德李恩贤罗元林王生有
孙文红周万香各班班主任及各室管理员
长宁小学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分工
组长:朱玉庆(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武建平(负责各专用室建设)成员:楚振强(协助武建平各室建设)
李国征(全面负责档案建设)陈红育(负责学校环境建设及安全)楚兴旺(负责寝室、厕所卫生、协助武建平各科室建设)刘海峰(协助李国征档案建设)李超(协助李国征档案建设)宋朝辉(协助李国征档案建设及协助陈红育安全档案建设)韩辉涛(协助李国征档案建设)鲁新芬(教师队伍档案建设)张瑞先(协助鲁新芬教师队伍档案建设及信息报道工作)张国亮(保障机制卷档案建设)平建鹏(协助张国亮保障机制卷档案建设)平振党(食堂卫生及食品卫生档案建设)荥阳市贾峪镇实验小学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领导小组
欢胜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领导小组
组长:宋立柱
副组长:孙丽萍、周树君、杜洪亮、李宝忠
组员:付海文、范丽涛、张彦君、邢玉梅、梁锋、于洪顺、白立文、苗兴勇、王丽茹、姚红涛、许文超、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欢胜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办公室 主任:宋立柱
副主任:孙丽萍、李宝忠、周树君、杜洪亮
成员:张彦君、付海文、范丽涛、梁锋、邢玉梅、苗兴勇、白立文、许文超、王丽茹、姚红涛
主任:宋立柱
职责: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面领导工作。负责领导分工,制定责任制度、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校史、校志起草、撰写的领导,落实学校硬件建设任务,对各领导、各科室及教师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评价。
副主任:孙丽萍
职责:协助校长统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全面落实与开展、负责对各分管领导、各科室、各教师工作完成情况的督导、检查、询问与解释工作,负责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通,负责组织与领导相关人员对所有材料的汇总整理、分类、归档及报表。
副主任:杜洪亮
职责:组织与领导中心小学均衡发展材料准备工作。副主任:周树君
第1页
职责:组织与领导欢胜中学的均衡发展材料工作。具体分工
副主任:孙丽萍、王丽茹、姚红涛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附主要建筑照片),三个中小学班级数、班额统计表、欢胜中学平面图、三个留守儿童统计表、三个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统计表,(入学率92.3%),按比例汇制出欢胜中学学校网点布局(标出每个自然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度,欢胜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评目标,欢胜中学领导班子简介(个人工作简历+身份证+学历证书、荣誉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欢胜中学教师培训制度、欢胜中学教师情况统计表(年龄、学历、职称、学科)骨干教师统计表、学科带头人统计表、领导班子分工表、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方案和记录及其领导干部的工作民主测评表,欢胜中学教师培训制度,欢胜中学教师考核登记表,教师业务成长档案,领导班子听课记录,学家长评价教师测评表,教师专业五年发展目标规划,教职工考勤制度及考勤登记簿,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汇编,欢胜中学职工名册,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与实施纲要,教师培训情况统计表,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校内外培训记录,中小学远程培训材料,教师国培统计表,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统计表。
重点完成均衡发展学校建设汇报,标准化自评报告、标准化自查报告、标准化工作总结、标准化自评制度、评议记录,三年文件汇编。
副主任:李宝忠
职责:负责中小学教师考核文件及材料,教职工考核方案,第2页
中小学教师考评制度,中小学教师考核登记表,中小学教师名册,中小学教师考核细则,各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责任状,评教评学民意测验表、中小学教师岗位责任制及教师考核制度。
副主任:周树君、付海文
成员:董玉宽、刘淑艳、孙淑淼、刘艳娟、杜连旭、于春红
刘长玲、王海英、潘明华、吴秀艳、董本国、刘录英
于庆辉,李
想、任凤杰、杜连霞、宋
超、倪洪学
郝树伟、史
可、杨洪磊、卜晓峰、曹仁丰、姚月丹
于珊珊、郑贵金。
职责:欢胜中学教务工作制度,欢胜中学教学分工统计表(按学期)欢胜中学班主任情况统计表(按学期)、欢胜中学任课教师统计表(1份/每学期,体现三级课程)、欢胜中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3年),欢胜中学教研工作计划及总结(按学期),欢胜中学工作计划、总结(3年),欢胜中学教研活动制度(1年),教研活动实施方案(3年),教研活动安排及教研活动记录材料(按学期)、教案、作业、听课检查记录(按学期)、三年校本培训材料、各学期集体备课记录,各学期家访记录,各学期班会记录、各学期课程表安排,(体现三级课程)、欢胜中学课程建设规划、教导处学期工作计划、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学科学期教学计划、学校周课程总表(体现三级课程)、教师任课表、各学期作息时间表、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记录总结,教师说、听、评公开课制度,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教师的1次/每学期)学校的教学质量分析(按学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方法,学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及分工,每学期学生数、班
第3页
额统计表,(按系数表制作)、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三风”内容解读、“三风”建设意见及实施方案、“三风”建设教育活动;学校“三风”建设家长、学生满意调查表,校园文化活动方案,校园文化活动总结,学生成长记录袋,各学科教学进度表(按学期)、各学科考试成绩统计表(按学期)、期末考试安排表(按学期)、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分工。
副主任:杜洪亮
范丽涛
成员:王秀华
衣凤芝
张怀凤
马明
王春艳
曹志香
于海燕
苗跃华
于洪香
荣宪秋
马娟
王艳华
钱淑红
于国玲
李焱红
陈思
孟凡志
段永丽
牟俊玲
职责:教务工作制度、教学分工统计表(按学期),班主任情况统计表(按学期:)任课教师统计表(1份/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按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及总结(学期)教研活动制度(1年)、教研活动实施方案(1年)、教研活动安排及教研活动记录材料(按学期)、常规检查记录(教案、作业、业务学习、听课记录、按学期形成材料)、三年校本培训材料,各学期集体备课材料,各学期家访记录、各学期班会记录、各学期课程表安排(体现三级课程)课程建设规划、教导处学期工作规划、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学科学期教学规划,学校周课程表。说课、听课、评课、公开课记录总结,教师说、讲、评、听、公开课制度、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教师个人的1次/学期)、学校的教学质量分析(学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方法,学
第4页
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各学期、各年级、各班级学生数及班额统计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小学共用)“三风”内容解读(中小学共用)“三风”建设及意见及实施方案(中小学共用)“三风”建设教育活动材料(中小学共用)、学校“三风”建设家长、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共用)、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共用),校园文化活动总结(共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各学期教学进度表,各学科考试成绩统计表,期末考试安排,学校教科领导小组、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分工。
党建工会主席:白立文
职责:三年的党建积累材料、工会活动记录、三年会议记录,党支部计划、活动、检查、记录、学校组织机构(行政机构、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法人代表资格,岗位职责及教师聘任制度,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校工作计划、总结、校长办公室会议制度及会议记录(3次/学期),党建工作制度汇编,党建工作计划、党建工作总结、党建活动材料,廉政建设及组织发展,教职工代表大会材料,教代会制度及会议记录,贫困生帮扶情况,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依法办学机关文件。校园、校舍、校产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教学人员职责、后勤人员职责,校务日志、周工作计划、党支部工作总结,提高干部素质工作计划、总结。德育专题教育活动。德育教育活动讲程,学生德育考核制度、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分工、德育专题方案、各学科德育学科渗透课例、德育工作制度计划总结,领导集体研究德育工作(2次/学期、记录),学校五年德育工作规划、第5页
德育工作研讨会(1次/年)、学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学期与学年工作计划(共青团、少先队、年级、班)学校德育工作措施总结、经验介绍。
政教主任:苗兴勇
成员:张广波
苗兴成
职
责:校园广播记录,周评比记录、课内外活动记录,宿舍制度、宿舍学生档案记录,政教工作计划、总结、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优秀班级集体评选制度、学生干部管理档案、学校大型文艺活动记录,间操活动记录,食堂工作计划、周工作总结、班级、学生宿舍、校园卫生、量化评分管理材料(定期检查、定期评比、定期公布、周一小结、期中小评、期末大总评、有记录)、欢胜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记录、总结,欢胜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制度、负责人,家长学校活动规划、方案,家长学校建设规划,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家长学校活动材料(定期)。
团队负责人:梁峰
邢玉梅
职责:团委、少先队工作计划、总结、团队学习材料、团队培训材料、团队活动材料、各班团支部计划总结,学生干部名单,学生干部培训记录,三年入团仪式记录、少先队活动记录,入队仪式记录、升旗仪式记录,讲稿
音、体、美、卫负责领导:梁峰
李艳
职责:工作计划总结,三年体验记录,三年视力检查记录,三年学校运动会材料、中小学文体活动材料,阳光体育活动计划,方案、总结、大课间活动计划,方案总结,心理健康工作计划、总结记录、学
第6页
生晨检记录,校 工作制度、计划、总结、消毒记录。
微机室、学籍管理领导:许文超
职责:日常管理制度、使用制度、使用记录档案、三年中小学班主级数、班额统计表、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升的制度,学生流动情况报告制度,学生入学名册、学区内0-17岁人口名册、期末学生成绩单,班级总名册、学生入学、建籍、转入转出、休复学、借读档案手续,控辍组织机构、控辍责任状,材料,学籍资料柜,学生变动情况登记表。控辍整改措施,推进会记录总结。
财务人事职称领导:于洪顺
胡凤树
职责:固定资产管理材料,教师编制(94人规定)各职工名册,各学生生活补助登记表,教职工晋职普级奖惩制度,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经费使用报告,财务人员名册证书,教师聘任制度,各教师职称情况统计,教师培训经费安排情况,校长任命书,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教职工岗位聘任实施方案,各预算报表,校舍产权证。
安全领导:张彦军
成员:刘立成
职责:上级法律文件汇编、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活动方案、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门卫校警)、学校消防安全责任状(宿舍)、学校消防安全责任状(食堂)、学校安全工作整改措施、安全工作整改措施、安全隐患整改记录,食堂卫生及食品卫生制度及要求、学校宿舍消防安全疏散演习活动方案记录及总结,安全防火会议记录,安全防火检查记录,安全工作会议记录,后
第7页
勤总务工作计划,从业人员档案、服务人员健康档案,学校安全疏散示意图、安全事故抢险救灾组织机构,学校安全组织机构,校园宿舍夜间巡查值班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每月一次的安全自查记录,每学期集中安全教育3次以上、有记录,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案,每学期1次应急预演(影像材料),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约17种参考评估要点及权重)。
要求:各组领导要严把材料质量关、确保高质、高效及时完成任务。同时出材料时、需把每份材料的封面按要求设计好,装订成册,待检查归档,另外,教体局进修校还将有后续材料,中心校将根据材料性质派送给相关领导,请大家及时按要求完成。
2016年4月5日
第8页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了巩固提高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内容。该纲要认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想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然后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监督,最终促进稳定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教育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接受本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的公平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中部,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第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的制度背景;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均衡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它要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要求教育公正地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的体现,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背景。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义务教育要推行均衡化发展战略,就不能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区域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其中各区域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最大。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西部地区都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使得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都低于城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水平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也有差异,女童失学率高于男童。
(二)城乡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我国广大的地区显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这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城乡教育严重失衡状态,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拉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
(三)校际不均衡。城市中心倾向和精英主义教育思想,使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重点与倾斜的教育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所谓重点学校倾斜,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数量虽少,但是占有的财政资源、教师资源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的薄弱学校占有的教育资源却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了择校风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同时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大中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还出现大班额问题。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师资流失,生源减少。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类学校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已成为中国国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东部地区生产力较发达,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生产力则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也大。从而直接影响各地区社会成员的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其直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制度性不平等,政治因素是现实原因之一。制度性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有限的教育资源与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然而针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当前的配置并未体现出“注意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地区间的差距”的发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资源明显向发达地区、城镇地区倾斜,从而愈发拉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定势,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包括教育政策之中,并致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其中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重点学校的帮扶,普通学校不加重视投入不够,就会直接导致
校际差距。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使各个学校之间、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儿童之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被明显忽略,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间、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各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办学条件以及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速度上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贫因地区,计划生育不但得不到落实,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且优生优育也难以保证。大量早婚、近亲结婚的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口生育的质量,致使低能或身心发育不全儿童大量产生,也对我国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增加了负担。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导致教学要求、水平也不同,导致教育发展速度不平衡。还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很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文化要求也不高,导致有些学生辍学或没有入学,而且贫困地区交通也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不仅增加了办学布局和学生就学的难度,而且也造成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封闭性,由此来看,今后若干年贫困地区必将是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困难的一个环节。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义务教育惠及全民,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及时作出西部“两基”攻坚的战略部署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但要消除地区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拟定相关改进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改变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与区别对待,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三)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当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
目前,国家、政府、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人民都在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着,纲要中的措施也正在逐步实施中,相信在这十年里,只要上下一心加强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定得以改善,逐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身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一份力!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达到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36万亿元,均比上年增长大约1000亿元,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