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2005高考满分作文点评(辽宁卷)
今年花胜去年红
(辽宁考生)
我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在我那次生命垂危而住在医院的时候,当时是秋天,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我记得那时枯黄的叶子一片片地飘下,一些生命就在这样一种飘零中无声地消逝。就在这样一个季节,一场意外的车祸使我住进了医院。当时,我已经厌倦了生活,在灾难来临的一瞬,我似乎感到了天堂的圣光,竟然有一种死到
临头的快感。
在医院里昏昏沉沉的,也不知过去了多长的时间了,脑袋里纠缠着一些乱七八糟的幻境。再一次睁开眼时,四周静悄悄的,病房的日光灯发出柔和的光,附近的床空荡荡的。我挣扎着想坐起来,头依然晕得厉害,浑身没有几丝力气,一点一点地,我终于坐直了身子。身边没有镜子,如果有的话,我一定可以看见我那空洞麻木让人恐惧的额头上的伤口,据说医生建议家属不给病人带镜子也是怕我看了难
受。
〖JP3〗我的病床正好靠着窗户,但厚厚的窗帘阻隔了内外的世界。我不知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在长久的虚幻之后,我突然有一种希望见到现实的感觉。我鼓足了勇气,终于把窗户拉开一条缝。时已黄昏,天色微暗。一棵松树顶端正好到窗户,我的眼光逐渐向远方移动,我感到自己浑浊的眼神开始慢慢变得澄清,柔和,并逐渐散发出熠熠光彩。远处,一抹小诗般起伏而别致的山峦。山头,一簇簇乌云压抑着天空,太阳被乌云挡住了,挡住了它的形体,却挡不住它的热情。一缕缕,一片片金黄的阳光透过乌云,发逸出来,如薄纱一般,轻柔而亮丽,形成一片灿烂的晚霞,点缀着黑黝黝的山头,太阳真是一个绝妙的山水画家,在天空这张大宣纸上画出一幅生意盎然的《万里江山图》,乌黑的云彩构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峦,金黄的河水从两山之间缓缓地流淌出来,形成一个开阔的湖区,而后悠然一转,绕过一片浅
滩,滚滚而下,在乱石丛中冲泻、飞溅„„
我怔怔面对着这片自然的美景,我感到有种无形的力量驱赶着心
里的阴翳。
现在回想起那次意外的灾难,不禁一身冷汗,但也十分庆幸,因为正是那次经历使我走出了人生的迷茫境地。说起来我应该感谢那场意外,但更应该感谢的是美丽的自然,大家都说“今年的花胜去年
红”,而我要说今年的枫叶红胜去年!
点评:
大自然总会给人以无限的启思和瑕想。把自己融入自然,就会忘记自己的痛苦和欢乐,而且还会从大自然中汲取丰足的营养。凝望那片晚霞以及被乌云遮住的夕阳,让我们感受到了夕阳的幸福和快乐,不屈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应该是人类的品性。怕的不是外物来斗倒
自己,怕的是自己斗倒自己。生命不在于冲动,不在于辉煌,就在于这些点滴的美好之中。日子如水,平平淡淡,但总有一些细微的浪花泛起,一串串的浪花,构织着生存之乐趣。作者就是一个采撷这些浪花的高手。其实,明眼人一眼便能看清,这篇文章模仿了欧享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但是虽然其手法尚为稚嫩,本文仍有很大的可取之处。
其一,本文跳出了《最后一片叶子》的思维,从那篇文章中救赎病人的天使是老画家演变为救赎自己的天使是自己,通过自己思想上的一次蜕变说明自身走出心魔的控制,变得成熟,体现了成熟后的“我”(今年花)比蜕变前的“我”(去年花)要红,从肯定的角度切入话题,能够跳出原文的影响,并找出故事与话题的联系,况且是
在高考紧张的气氛中,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其二,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细腻,使人仿佛亲眼目睹,这样细致的描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分不开,故事可以虚构,但这种
细腻的写景却是真实的生活,来不得半点马虎。
有了这两点,就不难破译本文成为满分作文的密码了!(严敬群)
第二篇: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12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根据南方日 报微博提供)
四篇满分作文及点评
《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的告诉他: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时代。
我爱这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电视、电脑、洗衣机,习惯了和好友在电话上的闲聊或讨论,习惯了家门口的菜市场,习惯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更多的,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深深的依恋。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与古人谈论维生素或是微积分,也不知如何才能使他们接受自由乃天赋人权。我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发达,又会怎样地问题重重?我接受了这时代的滋养与教诲,注定了我对这时代无尽的依恋。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应为华大基因,记者注)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我爱这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们也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只有我们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只有我们能为后辈的幸福奠定基石。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我为这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有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此篇文章的亮点有三:
一是观点切题,层次明晰。文章从原材料的引伸义出发,建设性地提出“我爱这时代”,符合命题要求。在阐述观点时,围绕“我的根在这里”、“充满美与机遇”、“责任已在我肩”等三个层次来展开,条理明晰,对其原因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二是语言凝练,富有概括性。比如文中的第三段,在论述“我的根在这里”的观点时,该考生形象地搜取了“电视、电脑、洗衣机、电话、菜市场、公交车”等意象,全面而生动地传达了“这个时代对我的滋养与教诲”。在第四段,该考生在援引材料时,也是言简意赅,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
三是行文自然,情感真挚。小作者没有空洞的议论,无谓地抒情;而是时时将“我”、“我们”切入到行文中,在冷静客观地叙述中针对议论,传达了一种对时代的深切的“爱”,令人动容。
———佛山三中高级教师胡兴桥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博的力量去记录那
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
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
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敏
《生不必逢时》
余尝闻或叹其时运之不济,命途之多磨,捶胸怨道:“生不逢时也”,然余又闻“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豪迈言语,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也。
生不必逢时也。若君以为,生于乱世则遭难于身,生于太平盛世则高枕无忧,则君将悔矣。有言道:“乱世出英雄。”造就英雄伟才之因非时非出身也,而因人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若有才,终将有用武之地,英雄不问出处,是英才是庸才,以其所成之就而论之。成大事者,看己之才德,非天时地利也。
泱泱中华,百家争鸣,文化之灿烂非他国能及。汉赋之绮丽,唐诗之魁奇,宋词之精奇,明清小说之传奇,皆因各朝文化之异,各时有各时之精华所在。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皇天不负有心人。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有名言如是:态度决定高度。人之心,定人之行,心,若惧尔生存之境,则使尔因惧避世;心,若能坚则无论尔于何时何地,亦不会轻言弃语,纵生不逢时,尔不自弃,自当有所作为。埋怨无用,哀泣无用,是不能就我我就时,方为真理。有心,坚若如此,又有何惧之?
姜太公苦等半载,白双鬓老去华颜,亦磨不去其雄心壮志,故其等来文王,最终成百家之宗师,皆因其心坚。太史公历宫刑之辱,亦不因时而弃,终留无韵之离骚之《史记》于世,其皆因表心坚胜于时势。
集上文之所述,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纵时不就我亦应由我就时,以心坚而成大事,不甘认时认命,甘让己生碌碌无为,此乃弱者所为,余鄙之。◎评语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好在:审题精准;审体妥帖;“审人称”颇优;此外,作者优质的语用素养、结构素养、理性认知素养亦有目共睹。具体说来,“审题精准”表现在他扣紧了“材料一”的主旨来反向立意,此立意难度系数高,写作风险较大,然有明显的辨异性,“辨异写作”常常是考场作文的制胜方略,本文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审体妥帖”表现在文章的议论散文文体特色突出:论点鲜明,文情并茂、文气沛然。用第一人称写作,直接扣住了题目所要求的“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全文文笔老练,简笔繁笔的使用各尽其宜各得其妙,积极修辞素养良好。文章结构紧凑,逻辑自洽,收纵自如。不足在于:用例稍嫌陈旧,第四段的阐释宜更切题一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永璟
《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绣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的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独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评语
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地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
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
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思考对唐诗进行重新整合。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文章有的内容(如杨贵妃例)与立意不够吻合;三个文段用作标题的诗句与全篇立意的关系显得牵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小蓬
第三篇: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就这样,岁岁年年-广东2007年高考作文范文仿写及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范文:
就这样,岁岁年年 文/佚名
太阳把光明传递给了地球和月亮,于是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题记
春天,吹响了万物生命的序曲,润物无声,随后春把生命传递给了夏天;狂风暴雨,汪洋中生命经历了抗争,于是夏又把生命传递给了秋天;百川灌河,天高地迥,生命逐渐呈现出了金黄,成熟地弯下了腰,带着一种不刺眼的光芒,生命被传递到了冬天;风雪中,生命在大地中涌动,即使到了最后,也要“化做春泥更护花”。这就是生命的传递,传递中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更没有悲伤,就这样,岁岁年年。
传递是一种责任
是谁让九州动容?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故事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田世国,用身体传递着爱心,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一名共产党员。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一个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传递更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是谁搅动了一江春水?是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那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高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抱石坠汨罗江。生命沿江而下,传递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于是我们听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更看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壮语。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这种需要一代代人传递的民族魂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滚滚滔滔的长江、黄河,在经历了九曲十八弯后,仍然横亘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传递着先辈的爱国精神,我们不必为古人独怆然而泣下,因为此时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爱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升旗仪式中的铮铮誓言,应该就象孔繁森,象任长霞,象袁隆平„„还有象在与洪水搏斗的勇士,象在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象所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人们!
所以“爱”需要传递,一年又一年,这是使命。
风,把春的信息传递给了大地,于是有了万物复苏;爱,把情传递给了亲人,于是有了依依不舍;义,把道传给了生,于是有了舍生取义„„就这样,岁岁年年。
点评:
本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范文。首先,文章紧扣话题,立意高远。作者从生命的生生息息中,选择了什么需要“传递”和“传递”什么的问题,写出了自然界在传递,更写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孝道的传递,对爱心的传递,结尾自然总结出了主题。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美传统和浩然正气,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文章拟题恰当、形象深刻,用“就这样,岁岁年年”作标题,意味深长。成功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层次清楚。引用较多,随手拈来,文采斐然。事例既有古代的,又有当今的,论述很充分。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排比有气势。两个段首设问句,启人思考,富有张力。第三,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味浓,联想自然,议论透彻,逻辑严密,大气淋漓,容量丰富。显示了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功力。
高考作文:材料的获得与取舍
一、用发散思维开启材料之门
认真审题、弄清楚话题的含义是开启材料之门的最重要的基础。如 2001年的高考作文话题“诚信”是诚实、守信用的意思。如果把它理解成真诚、信任、信心、诚实、诚心、诚恳、义气等等,就失之偏颇了。在审明了题旨之后,自己的写作就可从发散思维开始了。
(一)从提供材料本身入手,寻求相似事件和对立事件。
比如 2002年的高考作文,看完材料,你就回想: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吗?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也获得了成功;再从反面去思考,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就真的获得了帮助、真的就有好的结果吗?从相似、相反这两个角度去发散思考,会使自己立即获得一些启发(包括新颖的文章立意),获得无数材料。
(二)从出题人的观点、态度、提示发散出题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去把握的,出题人的写作提示,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考内容。
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题人显然是赞成选择帮助、反对见死不救。然后我们就顺着出题人的提示“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思考:
1、“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是什么?即去思考它是一个什么事件,或是怎样一段触动心灵的感悟。
2、为什么要这样去选择?在上一个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就可针对“是什么”有选择性地从个人、他人、集体、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现在与未来的多层次的联系与发展中去发散。这样,若写议论文,就容易获得观点的原因和事实材料;若写记叙文,就获得了重点写心灵选择时对揭示人物和主题起着积极作用的背景因素。
3、怎样选择的?比如,如果我们提倡要重视心灵的选择或者是心灵选择仁爱,那么,该怎样去选择,其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
4、选择了后又会怎么样?这个思维角度是要求去考虑:选择后,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作用或者是将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思考是让文章深入铺写的重要基础。
(三)在话题题目前后采用添加法发散
1、时间、地点+题目。
如:幼小时的诚信、去年的那次诚信、以前的诚信时光,教室里、商店里的诚信,„„;那次心灵的选择,骂人时的心灵选择,人群中的那次心灵选择„„
2、态度+题目。
如:礼赞诚信、那次不该有的诚信、那次遗憾的心灵选择、丑陋的心灵选择„„
3、动词+题目。
如:选择诚信、看重心灵选择„„
4、题目+是什么。
诚信是什么,心灵的选择是什么„„
5、为什么+题目+会怎么样。
如:为什么需要(提倡)诚信、讲求诚信会怎么样,为什么需要心灵选择、心灵选择了后会怎么样„„
6、人或事(含过去的、不同环境的)+题目。
如:杨开慧的那次心灵选择、王昭君的心灵选择、在那次血与火的考验中我的心灵选择(想象),哪些人是诚信的?他的诚信、我的心灵选择
7、题目的比喻式、拟人式。
守住心灵的契约、心的丈量、拒绝谎言
8、某某+在哪里。
如,诚信在哪里?„„太多的相加法,会使我们的思维迅速打开,使材料和立意接踵而来,各种新颖的思考不断闪现。以上三种方法,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材料和立意。
二、材料的取舍
有了一些材料和立意,咋办?在众多的材料的启发下,去寻求准确、深刻、新颖、集中、有时代感、格调高的立意,确定文体,并且在已确定的立意和文体要求的基础之上,对材料本身以及材料逻辑进行再审定、校正、锤炼和对逻辑过程认真加以再梳理。总之,不能让材料不集中地体现主旨,不能让材料蔓出主干。这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说必须去求取材料及自身逻辑与主旨的一致性。以下就一些高考作文例子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一般记叙文类病析。
比如一篇高考作文,写“我”和父亲去大伯家拜年,亲眼见大伯收受贿赂的事情,动摇了大伯在“我”心中的诚信形象。主题的选择是可以的,但文章的重点几乎全落在记叙大伯收受贿赂的过程上,没有就大伯的“诚信”与否展开描述,尽管文中三处出现“诚信”一词,但所写内容与“诚信”若即若离,结果得分勉强及格。这就犯了材料不能集中地体现主旨的错,材料与主旨就没有达到一致。这是考生未能对材料自身过程的详略围绕主旨加以调校、取舍、锤炼所致。想象类文章病析。
2001年高考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南京有位考生用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涉及关羽的坐骑赤兔马的故事,因文笔流畅典雅、知识和想象丰富,被评为满分,一时被媒介炒作。
实际上,推敲起来,《赤兔之死》中的一些材料运用很有问题。首先,关羽坐骑赤兔马被孙权赐予马忠后。“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就文章看来,这是忠义的反映,不是诚信;孙权知赤兔马不久将亡,急访精通马语的江东名士伯喜。在赤兔马与伯喜的谈话中,赤兔马历数董卓、吕布的奸邪与毒辣,这与诚信联系较好,但后面赤兔马“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在这里英雄与诚信是一个概念吗?
后边赤兔马说“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这显然是因为赤兔马被关羽的“勇”“义”感动而产生的忠义之心。后边写道“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这句话里的“诚信之士”这个说法与前文自然没有了必然的联系。再后写道“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依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这里的“高义”、“白”、“节操”都与“诚信”有别,后的“诚信”实则是“忠义”。在我国,自古以来,“仁、智、礼、义、忠、信”中“义”、“忠”、“信”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诚信”和“忠义”是有区别的。作者在写作时,开初的构想是比较好的,遗憾的是作者在已确定立意的基础之上,对材料本身以及材料逻辑没有进行再审定、校正、锤炼,对逻辑过程没有认真加以再梳理,也就没有达到文中材料与自己观点的一致。
议论文类病析。
比如高考作文《倾听心灵的钟声》,文中为了证明倾听了心灵钟声并抉择的重要性,这样阐述道:“钻石镶嵌的王冠珠帽,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衣服、靓装,这一切构筑了一个美丽而华贵的女人。西方一位哲人说:‘女人啊,就是一种贪婪的动物。’此话不假,但也要看你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珠光宝气的人恃‘财’傲物、目空一切,她们用金钱堆造外表的美丽,却忽视了心灵的纯净,到头来也只是换来人们的不屑一顾。这也就是一种抉择,她们无法平静倾听心灵的钟声,最终选择了令人可悲、可叹的抉择。”这段文字中,“用金钱堆造外表的美丽”的她们,难道“平静倾听心灵的钟声”后就都不会去追求“钻石镶嵌的王冠珠帽,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衣服、靓装”、“美丽而华贵”?西方哲人的这则材料说坏了一切女性,那么“女人”即使“平静倾听心灵的钟声”后,其贪婪的本性还是会显露出来。很明显,这段文字,未能与“倾听心灵的钟声”这一主题相一致。这是作者未认真梳理材料,未让材料本身以及材料逻辑很严密地为主旨服务的结果。
所以,要把材料取舍好,必须认真选择、锤炼材料,去求取材料本身及逻辑与文章主旨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围绕主旨、表现主旨。
如何准备高考作文:强化自己的优点
一篇好作文应该有观点、有亮点、有力度、有深度,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震撼力。应试作文的本质是炫示,是放大、强化自己的优点,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优点。所以,应尽量在表达的角度上、在材料的选择上、在思考的内容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在文章的结构上应匀称而严谨,在语言表达上应华丽而流畅。
作为考生,应讲究写作的程序。花60分钟时间写作文是比较适当的,其中应该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构思。一定要仔细研究题目,审题不慎,满盘皆输。文章应有联想拓展的部分,以丰富文章的内容。然后设定文章的框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从整体上说,我觉得有六个问题须引起考生在学习或应试中特别注意。
1、要注意文体的选择
现在高考作文在文体上几乎对考生没有限制,但文体影响着评卷老师对一篇文章优劣的认定,所以考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要注意材料的运用
引用材料宜概括,不要原文照抄。一篇文章800字,其中照抄材料200多字,评卷老师对这样的文章第一感觉是这个同学在凑字数。引材料时也不要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材料,听到一个故事等等,因为明明是给你的材料,还要说自己看到、听到,这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3、要注意文章的模仿
应该说文章可以模仿,但如果全文照抄就不行了。有的同学的文句表达很有特色,但整篇文章的框架内容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得分就不高。如果材料内容都是从一些大家都熟悉的考前辅导材料和一些发行量很大的杂志上“借”来的,得分起码要降一个档次。
4、要注意文章的主题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虽然现在强调学生的高考作文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怎样的观点都可以,但这里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2002年的高考作文“诚信”,这个话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应该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都需要诚信,这就是“度”。
在这个“度”中,你可以说国家、民族、社会、个人需要诚信,也可以讲诚信的作用、意义等,如果超出这个“度”,当然不对了。还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讲在高中生活中如何谈恋爱,有的讲在恋爱中要讲诚信,也有的讲在恋爱中不讲诚信,《中学生行为规范》不是明明规定中学生不准谈恋爱吗?
5、要注意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强化文句表达训练
阅卷中发现几乎90%的作文,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不同步。学生在发展等级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是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缺乏文采。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6、要注意追求独特的构思,但不为追求而追求
独特的构思吸引人,尤其在许多模式化、公式化的文章中。独特的构思必须用丰富的内容来支撑,丰富的内容必须紧扣中心。
从具体方面说,也有七个问题值得高度的重视。
首先要重视审题。虽然现在的高考作文在审题上基本不设障碍,但从阅卷情况看至少还有30%左右的同学不理解题意,如把“一枝一叶一世界”理解为“一枝一叶构成一世界”,审题一错,后边也就全错。
其次,要注意文章的题目。题目忌宽泛、不明确、太大众化,如“我说一枝一叶一世界”等,题目宜直截了当、或含蓄有意蕴、或生动形象、或以小见大,如“一部红楼万声叹息”等等。
第三,要重视开头。有25%左右的考生在开头这个小节中就出现了病句或错别字,还有的考生,开头不入正题而绕一个大圈子,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等级的评定。
第四,议论文必须有分析。70%左右的考生是用议论文体写的,这其中30%的文章几乎没有分析,只是材料的堆砌。作文其实就是检测考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没有一定的分析,就无法表现自己的思考力。
第五,在文章中不要插上几句英语。
第六,要注意答卷中的时间分配。有10%左右的同学,作文没有写完整,这是很可惜的。从分值看,写作文比答现代文阅读题划算。一篇只有400字左右的文章得15分左右,但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举几个关于诚信的例子,写足800字,大概能得40分左右了。但现代文阅读的简答题,花20分钟全部做对也只有18分。其他如卷面的整洁,结尾的简练都要注意。
第七,有重点地准备一些材料。高考作文是难以猜到的,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准备一些材料、话题是可以的。如源、成长中的反省、知与行这些话题可以练一练。可以根据最近几次考试,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然后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高考作文指导:标题·修辞篇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总是提供一段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因此,如何编拟一个出彩的标题让阅卷教师一见倾心,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从考试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编拟标题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题文不符;二是过于宽泛,大而无当;三是俗套。因此,我们要能编拟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标题。
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呼告、对偶、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特殊的加工编拟出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
1.比喻式。
利用比喻是使题目生动形象的好方法。如《信念是飞翔的翅膀》、《生活不妨喝点苦酒》、《幸运是汗水的红利》等都是用比喻手法拟出的好标题。1999年高考优秀文题《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的记忆比喻为能“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显得准确而形象。
2.对比式。
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着美与丑、好与坏、新与旧、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方面,它们是相反相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组对应关系来编拟标题,展开议论。如《我要学与要我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序不同而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相提并论,鲜明贴切。高考作文佳题《评己与论人》、《我是天才,还是笨蛋?》、《标准与答案》等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避免了“谈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富有吸引力。
3.引用式。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标题上,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等。
《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就引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就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答案在风中飘扬》巧妙地引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首乡村流行歌曲作为标题,确立了“怎样度过人生”这一中心,显得别出机杼。
4.疑问式。
疑问式包括设问、反问。如《乌鸦啊,你在何方》以醒目的设问吸引读者,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笨鸭岂可当鹘使》批评用人不当,号召因才用人。《我是谁》则以设问为题,含蓄地发出否定记忆移植的心灵呼喊,文章假设自己是移植了别人记忆的“实验品”,结果带来的是不认亲生父母和乱认父母的苦衷和愤懑,发人深思。而《20世纪你美吗》、《阳光很活泼吗》、《答案多彩梦为何物》均是2000年高考作文用疑问拟题的典型。
5.呼告式。
呼告式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或观点,并以之为题,力求一题中“的”,针对议论文而言又可叫观点式。如据材料《鸟的评说》可拟出《不能求全责备》、《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换一种眼光》、《切忌盯住别人的短处》等,这些标题简洁、鲜明而有力,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痛快之至。《爸爸,再给我一点爱》一文以“要把她的记忆移植给他爸爸”为题材,高度赞美了父亲的崇高品质,文中呼告与题目呼告多次呼应,浓浓的父女深情跃然纸上。《请大家不要为难我》一文采用回环往复的呼告方式,发出了“真心恳求你们让我自己寻找答案,让我成长一次,好吗”的心声。
6.对偶式。
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做标题同样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1999年一考生以《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难解》为题,巧借神话小说中的形象驰骋想像,巧妙地表达了对记忆移植的否定。2000年一考生以《追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为题,表现了“只有当答案突破了惟一的界限,才会有时代的进步”这一主题,显得观点鲜明,文题一致。
7.夸张式。
《世界很小是个家》一文的标题就用了夸张手法凸现了文旨,认为记忆移植能促进换位思考,促进心灵沟通,进而“世界将融为一个整体”,使人耳目一新,急欲一读。《我闻到了阳光》一文以夸张的手法拟题,别具一格。
除以上常见的几种修辞法拟题外,还有仿词(如《缘何前“腐”后继》),拈连(《水城给人留下冰冷的思考》)、顶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谐音双关(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
第四篇:高考满分作文名家点评
悦读快线
第六期 高考满分作文专辑 高一语文组编
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宿命
我靠在昏暗、潮湿的小矮墙上,我正在思考我的人生——我是一只猪。我们祖辈都一样,有着极其悲惨的宿命。
宿命,宿命。
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看着同伴们渐渐膘肥的身材,我却始终壮不起来,我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不愿臣服于我的宿命,因为我深知,我的自由之日便是我受死之时。
夜幕降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被屠夫送进了屠宰场。那儿陈列着一行一行的猪头,一列一列的猪肉,我明白,我们身上的猪头、猪肉、猪肠通通不是我们的,除了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一个激灵醒了过来。
夜色朦胧,我站在猪圈门口,挥洒冷汗。同伴一个一个都睡着了,我沐浴着从断崖处吹来的山风,我的灵魂在内心躁动不安。我似乎看见了狼在断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摆正了姿态,嗥叫了一声,同伴们瑟瑟发抖,痴迷的眼神望着我,显
得很害怕。他们一定以为我患上了猪瘟,或者以为我是一只披着猪皮的狼。我没有解释什么,因为我只是顺从我内心的灵魂罢了。
我决定要逃跑。
“什么?”同伴们瞪着眼睛惊恐地看着我,此刻的我站在猪圈门口,继续沐浴我的清风。我知道他们不会理解我,就像人们不理解韩寒一样,我和他一样,都是叛逆的少年。就像汪国真说的: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我的内心似乎更坚定了。
明天,明天。
红艳的晚霞如期而至,浓薄的雾气没忘记给大地披上一层灰色的荧幕。我趁着夜色,拱开了猪圈门,玩命似的往断崖飞奔,迎面来的是凉爽的清风。逃跑时我回头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亲,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的肯定的目光,似乎是我做了她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
断崖的清风不像猪圈,猪圈里的风夹杂着湿气和污臭。我摆正了狼的英姿,不断嗥叫,因为我战胜了我的宿命,我顺从了我内心的灵魂。
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嘀咕:“你战胜了你自己的宿命,多么值得啊!”
夜幕下的断崖,依稀可见几颗星星,这勇敢的灵魂花,此时此刻,开得到处都是。
点评:考生同学“化身为猪”,暗合当年鲁迅“铁屋子”的寓言,此文立意甚高。用“思想——逃逸——自由”的线索统领全文,结构也精巧。整体文字流畅自然,用词不浮夸,断句有节奏,可见该考生在文字上经历过较多的自我训练,所谓语感。略显不足的是,引用过气心灵鸡汤大师汪国真的警句,格调不够高远,未能给整篇加分。至于“断崖”,亦属残酷青春叙事,没必要苛求。整体而言,属于一
个“合适的满分”,贴切写出了正处成年期、追求思想独立期的青少年所思所想。——袁复生《潇湘晨报》周末副刊版主编
本文选材新颖,从一只猪的视角展开对于“值得”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容易抓人眼球,必定会给略显枯燥的看卷过程增添一丝趣味。其次,文章将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得十分到位,短短八百字却将其思想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不得不提的是
作者熟练的对比手法,主人公与其祖辈们的对比,与其他猪的对比,与其说是为了饱满情节,不如说是给勇于变革者以极高赞美。——湖南一高考考生
宿命本是天注定,却又奈何不了你我。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文中事,一不小心却成了文中人。——长沙市21中高二K1102班学生李达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鸿鹄一心展翅腾飞,在脑海深处猛虎的咆哮怒吼之下风雨兼程,直击山之巅、海之角;父子桌前相守,一时蔷薇香溢,宁静安然,生活于细碎之处尽现美丽清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两者兼二为一,何乐而不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追求但不苛求,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
雨果曾言:让内心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而林徽因却叹道: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因为一心追梦而忘却了眼下幸福的珍贵,又不因适意的享受而拒绝让自己经受磨砺,巨龙与心篱同样寄居在心中,彼此安然无恙,共同挑起我们真正向往的生活。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绝非矛盾,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何非要拆散彼此,而不坦然接纳呢!
享受生活之美,乐在砺炼之痛,猛虎与蔷薇,交相融合。
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一生风华绝代,誉响全球,然而她临死前却自责与悔恨于对子女的疏忽。陆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时刻吟唱“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却痛苦萦心,无法自释;孟夫子虽能“红颜弃轩冕,白首入松云”,却也叹恨于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老。此乃为何?他们无法做到像苏子般收放自如,不是猛虎的啸叫占满了耳际而不闻花香,即是沉溺于蔷薇的爱抚而难以自拔。我们需时刻在心中摆放天平,保持最真实幸福的自我,即使猛虎因伤痕累累痛苦匍匐也能愈之以花香,即使蔷薇迷醉麻木本心也能怒号以警醒。
猛虎与蔷薇,平衡心灵,度量幸福,此生若此,心甘情愿。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无论是搏击长空的巨鸟还是乐在平静的父子,都一样幸福美好,真实可贵。
我愿乐享有两者,充实真正的生活。
点评:作者简述两则材料,巧妙地嵌入“猛虎”与“蔷薇”的意象,在此基础上,笔锋一转,道出自己的观点,即“猛虎”“蔷薇”兼二为一。
然后,作者围绕这一观点,层层递进,加以论述:选用苏子之例,言其追忆亡妻却依然安享宁静,这是“猛虎”“蔷薇”并存,为第一层;引用雨果名言,联系林徽因的话语和儒家的观点,旨在说明苦中有乐,追求远方与活在当下并不矛盾,这是“猛虎”“蔷薇”交融,为第二层;接下来,反面用例,以独到的眼光评点撒切尔夫人、陆游和孟浩然,指出在心灵之中须平衡“猛虎”“蔷薇”,并上升到幸福层面,彰显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第三层。最后,作者再次回扣材料,与前文形成呼应,重申观点,结构严谨自然。——雅礼中学骨干教师胡岭
叩问心灵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
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划过天际,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生不受枯槁。
古来圣贤,不乏落寞失意之人,只因他们在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污浊社会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自己的追求,不为他物所主导。于是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于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胸襟„„往事如烟话沧桑,相信在抵过千百般困难后,他们叩问心灵,会振臂齐呼:“我愿意!”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心灵?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当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这是《圣经》中的一句箴言。多少次,我们叩问心灵,才知道追求的真正涵义,无关乎结果,只在于那一次次拼搏不屈的过程,幸福亦如此,不是靠金钱与名利而堆砌,而是追求后那一份心灵的充实,满足与宁静。感动中国人物刘伟,身患残疾用生命奏出华美的绝响;从小就不幸得小儿麻痹症的乡村女医生,多年来从未向命运屈服,伏在丈夫背上,夫妻俩行走于大山间,为村民们治病开方。不解的人们想必会问:“值得吗?”而答案已在他们的心中,三个坚定的字——我愿意!
司汤达说:“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人间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然而,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无愧于内心,一生,安矣!
叩问心灵,“我愿意!”
点评:本文以名言开篇,切中两则材料的交融点——“幸福”,然后以此为契机,探讨幸福观,即“一生无悔,足矣”,在此作者添加“我愿意”一句,在形上呼应材料,在意上引出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正文部分,作者以古人切入,先谈嵇康,以繁笔展示其不屈的一生,以“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为结,点明其幸福之所在,然后在面上铺开,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一笔带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然后,作者以海子的名言过渡,引出现实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具备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整篇文章反复使用“我愿意”一句,不仅强化了观点,也使得行文紧凑,不枝蔓。
——雅礼中学骨干教师胡岭
惟愿此心无怨尤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
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
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
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
点评:本文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分别取意于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然后详写庄子的事例,造语典雅厚重,再写嵇康在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用语简洁,一为“风骨”,一为风流,但一一指向炽烈壮阔的生命价值。然后,走向另一面,写“安然”,选择李叔同为例,运用假设论证,做详尽分析。最后,照应标题,以勿忘本心统摄前文,强化了文意。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圆合,显尽从容。——雅礼中学骨干教师胡岭
纸梯
你说你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有本事,你只是个纸梯,纸梯什么也做不了。
我说我愿意,愿意带着纸梯一路前行。
去年冬天,你和母亲陪我在北京求学。雪雨纷飞的日子,你一手提着一袋腊肉转乘了三四趟车来到老师家门口,和老师点头哈腰说话的样子和那双被冻裂的大手我至今记忆犹新。临走时你一个劲地拜托老师多关照我,似乎把一辈子的谢都在那会儿道尽了。
你陪我去购买寄宿用的衣物。结账时发现少拿了一件东西,于是叫你守着购物车
排队等着。回来时,发现你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伏着购物车睡着了。侧仰着头,轻声地打着鼾。往返拿趟东西只不过三分钟而已,你竟已如此疲惫,那一刻,我久久站在你身边,凝望着你,不忍将你叫醒,嘈杂的超市在我心里突然也寂静了。
十八年来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你——那个在我出生时第一个抱我的男人,那个在我生病时鞍前马后照顾我的男人,那个对母亲说“如果你生个儿子,我们爷俩保护你,如果你生个女儿,我保护你们娘俩”的男人。随着我的成长已经年近半百。
思及此,我被“年近半百”这个词语所吓倒,我无法想象几十年后你口吐不清,吃饭如同嚼蜡的日子。不知何时开始,你竟变得爱说重复的话,爱随手关灯。你开始变得邋遢,变得一久坐就体痛,变得爬上三楼都会体力不支。你曾经那么英俊。我的成长似乎建立在你的衰老上,我成长的养分似乎就是你年轻的生命活力。
“秋风秋草正离离”仿佛就是你的写照。昔日那个将我扛在肩上的男人如今连提桶水上楼都会气喘吁吁。
你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我却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我尽全力让自己更加完美,只是为了告诉别人,我配做你的女儿。此刻,我在考场上写下你,我知道,你一定在学校门口焦急地等待着我的凯旋。我给了你太多希望,我不想让你失望。
你曾经跟我说过,你不是大官,也不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你不能像别人的父亲那样当个铁梯子让孩子越爬越高,顺风顺水。你只是一个纸梯,纸梯什么也做不了。
我说,谢谢纸梯,让我比别人坚强,比别人完美。我愿意带上纸梯一路向前。点评:该篇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纸梯这样一个意象,它既是具体的,我们脑海里甚至能浮现出一架用纸折的梯子的形象,又是具有深意的,甚至影射了一种社会现象„„感情真挚,这又是该文的另一特点,行文的自然和口语化创作保证了这种感情被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丝毫没有失真,“你曾经那么英俊”,就像面对着父亲时舌尖滑落的低语。最高明的是结尾对考场的提及,乍现了写作的现场感,回忆中纷繁长出的时间和空间顿时回归到最具当下意味的一个点上。——彭剑斌 小说家
第五篇:2016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2016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烟火蓝边碗 江苏一考生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小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票子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显得荣华富贵的买,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
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人的生活态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修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有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并无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
突然,这平淡无奇得突兀的蓝边碗闯入我眼帘。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承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据销售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上加以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们喜欢。
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的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的温度„„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忠言逆耳“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因为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敏般只能束之高阁。
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它的精魂。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
(文章来源:“天下语文”微信公众号)
这篇考场佳作,几可推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答卷之魁首。首先,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是“创新”“个性”那样空洞的主流话语,也不是经由阅读而养出的书卷气或“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的浩然之气,而是根植于考生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一空依傍,独抒己见,自非凡品。其次,行文自然流转,又章法谨严。流转者,全文由买瓷器引出,初极狭极闲,然娓娓道来,曲径通幽,讲到生活品位,讲到生活态度,明论碗,暗论人,入情入理,意蕴丰厚。谨严者,全文反复扣住“说”字,除“慢慢道来”“反驳”之类明扣之外,又有“碗说”和“我说”两条主线相交织。蓝边碗诉说的踏实与其他瓷器炫耀的堂皇,我的忽视和父亲的端详,形成对比,扣住了材料中的“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更妙的是文章提出一个预设的读者“你”,反复与之问答甚或辩驳,这就又形成一种文内与文外、本文主题与大众观念的对比,意味深长。至于文章后半嵌入“创新”,或许是为迎合材料而为之,其得失就见仁见智了。(南京市金陵中学陆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