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

时间:2019-05-12 03:3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

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

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9.15

2011年09月14日03:15现代快报我要评论(1)

字号:T|T

昨天,“打假斗士”方舟子微博再爆料,透露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此消息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

被举报人已年过八旬

昨天中午,方舟子微博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6人实名举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记者看到,9月11日,新语丝网站已挂出实名公开举报信《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而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举报信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列举石元春“四宗罪”

同时,举报信还列出了石元春的“四宗罪”:“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把前人理论说成是自己的新理论,剽窃他人成果等”;“黄淮海平原盐碱消退是地下水自然下降的结果,而石利欲熏心,竟然不顾客观事实,贪天功为己有”;“石元春以权谋私巧取豪夺”;“石元春获奖另有内情”。

举报信列举对石元春道德学风的评论指出,石元春是“水分太多的虚假院士”,“会弄权术、会钻我们社会空子、弄虚作假的、永远喂不饱的、私欲太大的‘包工头’”。

祖康祺教授揭露:“石元春说:‘曲周试区连续自动测试分析,可以一分钟出14个数据,可以为黄淮海平原50个县服务也吃不饱。’其实1982年耗资105万从匈牙利引进的设备,至今15年连一个县、一个乡也未能服务。石只要个人能出名,不管国家损失。”

祖康祺曾任“七五”黄淮海攻关项目办公室主任,他说:“‘七五’黄淮海课题主持人辛德惠因病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单位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权力,夺取了课题主持人的身份,但石元春从未承担实施工作,从未到过攻关研究现场。”

至昨天截稿,石元春没有对此举报作出回应。

第二篇: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中国农业大学何教授调研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洪泽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东携白马湖,与楚州、宝应、金湖水陆相依,西揽洪泽湖,与泗洪、泗阳隔湖相望,南与盱眙毗邻,北与淮安接壤,东西长63公里,南北宽39.4公里,总面积1289.0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33.15平方公里,平原537.18平方公里,丘陵岗洼18.72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地带过渡性地带,素称“水乡泽田”主要河流有淮河、三河、二河、张福河,苏北灌溉总渠,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境内洪泽湖为“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为2342平方公里。目前全县辖内12个镇94村、34个居委会,38.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9.3万。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0.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3元,财政收入4.5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9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8元,产业上以建材、化工、禽、水产养殖的四大支柱产业为主。近年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全县成建制外出劳务人员达11000多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目前已有53个规模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推动旅游业发展,已建成朱坝活鱼锅贴城、老子山温泉山庄、钱码岛、大墩岛和洪泽湖旅游度假村等特色休闲旅游产业,洪泽湖大堤申遗工作正在进行,8月初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届中国洪泽湖水上运动会暨旅游文化节。

我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56年,历经五十年艰辛发展,目前已成为机构网点遍及城镇、经营规模逐步扩张、服务“三农”成效 1 显著、经营效益逐年提高、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金融企业。到7月末,全县共有14个信用社,4个信用分社,1个营业部,从业人员达215人。全部职工中本科学历 9人,大专学历 7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5人,男职工119人,女职工 96人。各项存款余额达10872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9684万元,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 34 %和48 %。2005年存贷款增幅分别位居全省各县(区)联社第三和第一。经营效益逐年提高,自2003年开始,每年都以1000万元的利润额递增。加大信贷投入,特别是“十五”期间,年贷款累计投放量平均在10个多亿,净增额平均在1.8亿元以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县“三农”经济、园区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居)民及个私业主贷款难。继2000年10月份,创立全省第一个信用村的基础上,2002年7月底推广“信用一证通”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丁解民书记称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原人行南京分行谢庆健行长称之为农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新华日报》、《金融时报》、《淮安日报》等主要媒体都作了报道。到2005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经济档案6.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3%。授信发证5.8万户,占建档户的88%,“信用一证通”贷款余额2.35亿元,全县共创建信用村67个,信用镇5个,分别占行政村镇的41%和71%。我县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我县金融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得到社会各级各界的认同和赞许。县联社连续三年获县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责任目标考评”、“为农服务”、“文明机关”、“最受欢迎双管部门”、“五好党委”等光荣称号。我县 2 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我县金融的主力军。

二、小额信用贷款推广运行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信用联社,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确定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农村工作中心,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自2000年以来,不断改进服务,简化手续,在探索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等方面投石探路、大胆尝试,在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讨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模式,创新了集贷款证、存款证、股金证和信用证四证合一的新型支农品牌“信用一证通”,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借贷,扩大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问题,促进了辖内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增税的“三赢”格局。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情况

1、建档授信情况。截止2006年7月末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6.8万户,占辖内农户的95%,授信户6.1万户,授信面85%,授信总金额6.6亿元,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4.9万户,其中:信用一证通4.2万户,最高授信额20万元,最低授信额0.1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额在1.2万元左右。

2、贷款发放情况。到2006年7月末,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达41576户,占农户总数的5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39197万元,较2005年末,净上升820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的63%.3、使用效益情况。2001年至2006年7月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期本金回收率为95%,利息回收率98%,2006年7月末逾期贷款221万元,逾期率0.5%。

3(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顺利推广,按照点面结合,逐步铺开的要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制定方案,深入宣传,过细调查,针对洪泽特点,反映洪泽特色,以“信用一证通”为载体,以联保为手段,以江苏省首家信用村金汤信用村为龙头,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结合县情实际和试点情况,研究制定了《洪泽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洪泽县农村信用社“信用一证通”试行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2000年10月在仁和镇金汤村开展小额农贷支农试点,按照成立组织、出台方案、宣传发动、调查评估、发证放贷五个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向周边信用社辐射;2002年4月中旬,按同样的步骤,在蒋坝、朱坝两镇前后启动了“信用一证通”的试点工作。

2、深入发动,营造舆论氛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包括“信用一证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利民的好事,但要使广大群众接受并认识,把好事做好,必须强化宣传发动。针对部分农(居)民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的问题,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宣传内容上,专门拟定了宣传提纲,统一了宣传口径;在宣传形式上,采取了张贴标语、街头咨询、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在试点镇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共张贴宣传标语2000余条,发放致农(居)民一封信9000多份,印发宣传提纲7000多份,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及服务近万次,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功能作用、使用对象、优惠政策、操作程序等家喻户晓,从而为试点工作打下 4 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过细调查,确定授信额度。为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调查评定质量,县联社抽调业务骨干,分组包片,由主任和分管负责人带队,在村支“两委”的配合协作下深入农家院舍,对全县12个镇农户基本情况和信贷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每一个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实际资金需求、用途、预期收入、个人信用程度等情况的调查评估,建立了6.8万户农户经济档案,确定了每户的最高贷款授信额度。对信用观念强、还款有保障的农户,适度增加信用放款额度;对经济困难、还款能力较弱的农户,积极推行了“农户联保”贷款;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生态、创汇农业和创品牌的绩优私营个体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基本保证了农户按需所贷。

4、积极创建“信用工程”。“信用工程”就是由乡镇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社会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先进的信用文化思想,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观念,让农民充分利用金融信息和资源,促进农村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止2006年7月已创建信用镇5个,信用村67个。

(三)主要成效

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的推行,为洪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效果。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支持了特色水产生产养殖、加工业等发展;从市场优势出发,以“公司+农户”形式支持粮食特种种植和四季鹅养殖等;从人力资源优势出发,支持个体户、专业户及劳务输出等。在为农 5 户提供经济后盾的同时,多渠道、多手段为农户当好科技顾问和信息参谋,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信贷依托。

1、小额信用贷款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第一,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005年全县各类劳务输出人员5.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6000元,同比增长14.7%。岔河、黄集和东双沟等镇是劳务输出的大镇,外出劳务人员达2.5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省及直辖市。为解决劳务人员外出的费用,2001-2005年各镇农村信用社主动上门服务,通过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一证通”发放的劳务费用贷款达1750多万元。据初步统计,2005年各镇的劳务收入高达8000多万元。

第二,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

我县蒋坝镇是是传统的渔具加工镇,通过“信用一证通”的支持,形成“大户带小户、一户带百户”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80%以上的家庭都已从事了编织加工,全镇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天南地北忙送货”的喜人局面。截止2005年末,蒋坝镇的农户调查建档面100%,授信面95%,授信额达1900万元,户均授信8000元。为支持虾笼加工大户的发展,部分户的授信额已放宽到了20万元,20多户加工大户的年用贷额累计达450万元。由于支持有力、投放到位,该镇经济收入指标位居全县之首,在全市镇级排位中名列第三,人均收入也较上年同期多增收450元。全镇已涌现出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大户68户,产品远销全国各大淡水流域。

2、小额信用贷款造就产业方阵,成为农业增效的主动力

一是造就老子山、西顺河等镇水产养殖基地

我县的老子山、西顺河是水产养殖镇,每年年初,农村信用社就深入到村组开展信贷需求调查、送证送贷上门服务活动。西顺河万亩河蟹、青虾、草鱼和老子山、岔河万亩河蟹生产基地中在部分养殖户都已拥有了“信用一证通”。全县用于养殖的农户贷款养殖贷款投入达9300万元。

二是造就共和、三河镇四季鹅养殖加工基地

为充分利用水多、草多、滩多的优势,培植四季鹅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共和信用社利用春季四季鹅繁殖高峰的时机,重点投入,对养殖大户实行倾斜,在“信用一证通”的发放、授信和资金到位率上做文章,保证不务农时,不搞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确保了入江水道、老三河沿线养殖户的资金需求;止2005年末,已发放四季鹅养殖贷款860万元,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下,10多户养殖大户还自已兴办起了四季鹅宰杀厂,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是造就东双沟、朱坝镇林木生产加工一体化基地 东双沟镇素有“建材之乡”的美誉,全镇有意杨等速成树木近520亩,分布全镇的大小木材加工户有20多家。为充分发挥这一产业资源优势,在信贷投入上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截止2005年末,全镇已有1210户种植户办理了“信用一证通”,使用上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8户村民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村里办起木材半成品加工点,两年多时间里,对该镇已累计投入林木及加工业贷款760万元。朱坝镇则重点将资金定位在新建的马棚木业园区上,对进园的30多家大小木材加工户通过小额信用贷款进行 7 有效支持。通过园区的辐射,将全镇的木材及加工业带动了起来。该社2005年累计投入贷款840万元,其中通过“信用一证通”发放的470万元,占56%。

四是造就岔河、仁和有机作物生产加工基地

由于处在白马湖的低洼地段,岔河、仁和东部地区的“绿色优质有机大米”色香味俱全,已成为江苏省的著名商标。为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岔河、仁和信用社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每年春季都通过从县联社和兄弟社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送证送贷上门服务,让种植户足不出户就能拿到春耕资金。两年来,两镇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近2000万元,其中近700万元直接用于了支持该地区优质有机米的生产和加工。目前,“绿色优质有机大米”已销往国内10多个省市,并已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五是净化了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金融搭台、经济唱戏。在当前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信用一证通”的推行,对改善地方金融环境,树立社会公共诚信意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树立了地方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二通过“信用一证通”开展的信用村镇的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和重要。是否拥有“信用一证通”成了农民诚信度的标尺,是否是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成为农村社会风气好坏的衡量标准。

六是促进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信贷支农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活化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信用社的经营效益逐年好转,2005年经营创历史最 8 好水平。

(四)困难和问题

1、资金实力不足。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已成为必然,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会迅猛增长,客观要求支农投入在面上必须不断扩大,在量上必须不断增加。从长远看,农村信用社独家承担支农主渠道作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一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限制了支农的能力。国有商业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在农村设立的机构网点,只是单项吸收农村闲臵资金,而不发放贷款,成了化农村资金为非农资金的“转换器”,削弱了作为小额农贷支农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使其筹措农贷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来源有限。三是人民银行核减支农贷款限额,加大了资金缺口。

2、信贷管理跟不上。小额农贷投放的对象是广大农户,而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人力资源很难与之相匹配,剔除临柜人员外,信贷及外勤人员严重不足。

3、信用评估偏差。对众多农户还贷能力,信用程序要作出十分准确的评估,还难以做到位,通常做法是依靠政府力量,通过村委会、村民小组和农村信用社根据以往经验,运用调查摸底,分析咨询等办法,掌握一些经济数据来核定额度,它必然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真实性难以把握,加上工作量大、人手少、时间紧,还有部分农户虚报瞒报家庭收支情况,在推广小额农贷和“信用一证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失误。在金汤信用村创建中,由于对此认识不够充分,也没有现 9 存的运作模式可借鉴,对农户的资信调查不够完整,加之受政策和农民诚信意识等因素影响,有30万元大棚贷款形成不良。

4、经营观念有待提高。目前农信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贷款不能到期收回,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信用贷款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使得一度时期出现了小额农贷投放不力问题。而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5、政策缺位。小额农贷采取的是信用评定方式,由于农业产业“靠天吃饭”的弱质性,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使贷款存在着一定风险。小额农贷业务作为一项国家信贷支农的重大举措,但并未出台对农村信用社承担发放小额支农贷款风险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及职能部门也缺乏有效配套措施,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6、不确定因素影响贷款按期收回。2005年洪泽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逾期贷款200多万元,究其原因一是鱼业乡镇养殖户成鱼价格下跌;二是部分外出人员未能及时还贷;三是部分企业销售款未能及时回笼等。

(五)、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产权关系,加大管理力度,改进服务外,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地方党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各方通力合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一是对需求较大的农户和私营业主,可采用联户担保的方式,适当扩大授信额度;二是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把扩大农户贷款面,解决农户贷款难纳入信贷人员的责任考核,实行包放、包管、包收与效益收入挂钩的激励办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积极性;三是通过聘请一批具有一定法纪意识、人品好、责任心强的人为小额农贷协办员,做好小额农贷的调查摸底、催贷收贷工作,以解决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不足的问题;四是利用自身优势,大力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送致富信息,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五是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大额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

2、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主体作用,为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农村经济增长点,做出科学规划,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要以行政干预农民经营活动,更不能干预农户贷款的发放,对前几年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养牛贷款、蔬菜大棚贷款等不良贷款,要积极帮助清收。通过积极引导农民树立诚信意识,把培养农民诚信当作推动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工作来抓,促进农村诚信环境建设,为推广小额农户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3、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我国农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直接或间接影响农贷资金的安全。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国家应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支农后劲,让利于农民。一是国家财政应建立专 11 门的小额农贷风险补偿基金,对小额农贷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税务部门可减免、返还小额农贷营业税,促进农村信用社对农业投入;二是让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回流到农村,对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可由人民银行统一操作,以再贷款形式引导农村信用社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4、进一步做好创建信用村(镇)工作,防范小额农户贷款风险。把创建信用村(镇)建设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密切结合,按照创建信用村(镇)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农户资信评定工作,实行贷后跟踪监督,防范小额农贷的风险。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地方党政的联系,取得支持和配合,对一些“钉子户”、“赖债户”政府要协助信用社上门做工作,或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保护信用社资金安全。

二00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2012高考作文时事素材:农大院士举报前校长学术腐败有啥江湖恩怨

2012高考时事作文素材:农大院士举报前校长学术腐败有啥江湖恩怨

事件概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名举报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观点提炼1(广州日报发表晏扬的文章)在一个大力宣扬“科教兴国”并将“创新型国家”作为追求目标的国度,学术腐败泛滥成灾,这是无比辛辣的讽刺。任何国家都有学术腐败,但目前中国的学术腐败堪称“奇观”:其一,学术腐败的“级别”高,动辄是院士、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身陷其中。近年来仅大学校长级别的学术丑闻就让人目不暇接: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辽宁大学副校长、西南交大副校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其二,学术腐败几乎没人管,找不到哪个部门负有查处学术腐败的职责。近年来被曝光的学术丑闻大多发生在教育界,尤其是高等院校。教育部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一查到底,但将查处学术腐败的责任推给高校,甚至表示如何处理学术不端是高校自己的事情——让高校自查本校领导、导师以及被奉作“宝贝”的院士的学术腐败问题,怎么可能查出个所以然来?其三,与“没人管”相对应,学术腐败问题大多不了了之。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涉嫌论文抄袭,虽有众多学者呼吁汪教授站出来予以澄清,但汪教授选择了沉默。近年来,好像只有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受到了处罚,被撤销副校长职务。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对学术腐败才真是“零容忍”,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就是明证。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里有很多“潜规则”,而最大、最坏、最可怕的“潜规则”,恰恰是对学术腐败的宽容乃至纵容。

观点提炼2(新华网小蒋随想)中国农业大学对此事的回应令人揣摩。农大称这些人均已退休,举报属于私人恩怨,农大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农大不但没有表示将展开调查,而且给人一种“退休就算了”的感觉。与其说这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不如说这是在逃避卸责。就算是石元春已经退休,但其确实曾是农大校长,其被质疑剽窃的成果也是在农大任职期间搞出来的,农大肯定因为相关成果、院士名号沾了不少光。现在,农大却想成为“局外人”,也想只

看热闹,这可能吗?实名举报的内容清清爽爽,不仅逐一摆出事实论据,而且还提供了参考资料与具体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调查抄袭与剽窃真的很难吗?研究一项成果或许有难度,但对比两个论文的雷同程度与发表的先后时间,恐怕只有非不能、乃不为了。无论是抄袭,还是诽谤,此事对农大确实是一桩丑闻。处理丑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毒瘤”挖出来寻求治愈,另一种是把“毒瘤”埋起来任其继续恶化。可悲的是,某些人更倾向于后者,只求“迅速平息事态”。

第四篇: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教授简介

欢迎大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由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和地籍管理五门课程综合而成。专业课总分150分中,其中五门课程均会全面的考查,所占分数每年也有所不同。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应该抓住重点,以土地管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两门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命题的基本特点,那么它必将为你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宝贵的时间,在考研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每年真题的比例来看,有5-8个名词解释,4-8个简答,1-2道论述,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中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的出题老师每年基本上固定,出题风格在几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历年试卷,尤其是05年至今的试卷对大家的备考会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抓重点,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说历年真题,有些题目复现率很高,绝对是重中之重。中农85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没有规定的考试大纲,只列出了参考书目,2009年相对较好,给出了复习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内容可以不必看。具体的复习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程中结合近年的命题规律给大家详细讲解。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加上我近年来的一些规律总结,在通信类专业综合的考试中拿下130分以上的高分并不难。

土地资源管理教授概况之——中国农业大学(2009-04-23 14:11:31)

标签: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5名,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张凤荣 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资源科学》、《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与《土壤通报》编委。

主要学术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淮海平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1999-2001)和主持国土资源部重点课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2000-2002);并通过一系列的著作的发表,推动了我国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开创了建设用地持续利用评价方向,走在了世界前列。促进了耕地开发整理工作对质量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中国土地资源状况,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状况有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以下这些著作的发表促进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由注重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乃至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全面参与了《农用地分等规程》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农用地分等规程》所需的核心专题研究“农用地分等定级诊断指标体系制定”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制定”并主持“农用地等别描述规范研究”,推动了农用地分等工作;为中国耕地保护做出了贡献,研究中国耕地质量与数量变化,耕地生产能力,耕地保护目标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措施,为国家和区域耕地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课题有:国土资源部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课题“中国耕地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国土资源部课题“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研究;提出大都市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思路

在完成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北京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耕地具有多重功能,将基本农田纳入城市空间布局,以阻隔城市“摊大饼”,发挥耕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思路;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方法,对革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完成的北京市农委课题的《北京市产业布局研究》报告中将种植业布局与城市环境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突出农地的公益性,提出对农田进行生态与资源补贴,以保护农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的政策建议,并已经被北京市政府发文执行。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做出了贡献,1992年出版的《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在中国第一次将逻辑学应用到土壤分类学中,并且成为广为采用的研究生教材,革新了中国土壤分类学的哲学思想。出版的译著《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1988)和《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3),推动了中国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和建立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分类标准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1987年参加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先生主持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为该分类系统的彻底改革做出了贡献。

朱道林 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价格、土地制度与政策。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主要已完成项目: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土地价格调查成果汇总集成”,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全国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汇总与建库总体方案研究”项目,2005年。主持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课题“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设”,2004年至2005年。主持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中心专项课题“土地价格内涵研究”;2004—2005年,主持完成了“沈阳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沈阳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2004)”项目,该成果已于2005年5月23日由沈阳市政府发布实施;2004年,主持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国

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课题“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在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中的应用”。2003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土地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设计研究”项目;2003年,主持完成“全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子课题“粮食安全与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的关系研究”、“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关系研究”。2002—2003年,主持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课题子课题“全国基准地价平衡技术规范研究”项目。2002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试点项目“拉萨市城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土地收购价格内涵界定及测算方法研究”项目。2000年至2002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先后完成了“加入WTO后我国土地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关系研究”、“我国土地市场体系与地价体系研究”等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农用地估价规程》的研究与编制”项目,该规程作为部颁标准已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实施。

主持完成了“土地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该研究成果已编入中国农业大学“125计划”成果汇编,所提出方案已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改中实施。专著或教材:房地产经纪人手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理论与实践总论,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年10月执行主编,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著,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土地市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农用地估价规程,朱道林(第4完成人),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著,土地行政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著,不动产估价,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副主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执行主编,土地估价报告选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参加编写,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全国土地估价师考试统编教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郝晋珉,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评价(估价)土壤改良与利用 区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兼职: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侨联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侨联副主席,《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技推广》等杂志编委。科研与学术成就:“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地区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和效益研究”、“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久'综合农业'发展的优化决策和综合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三等奖,“黑龙港上游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黄淮海平原高产区优质高效农业结构模式与技术研究”以及“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高效持续农业发展”,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鉴定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以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农、黄土高原等五大区域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农业综合发展为主题,建立了51个科技-经济先导型的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现代化样板,推出了一批科技质量高、科技显示度大、覆盖面广的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解决或攻克了一系列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障碍因素,显著增强了五大区域农业综合科技实力,极大地推进了区域农业

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此外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河北省攻关以及其他研究课题20余项。著有:《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发展》、《盐渍化改造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控制》、《迷人的生态世界》《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余篇。刘黎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研究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土地资源管理、乡村景观规划、农业遥感。主要论著《乡村景观规划》,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土地资源学》(面向21世纪教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生态学概论》(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土壤资源调查》,第三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参编,p215-236,气象出版社,200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参编,p187-235,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中国生态农业》,参编,p194-203,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陈焕伟 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利用保护 / 遥感。主要论著:土壤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出版社

孙丹峰 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与土壤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土地退化管理与恢复;土地变化遥感监测,农业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

主要论著:《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副主编,《中国坡耕地》(第一、二和五章),2006,中国大地出版社。

张军连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优化利用与规划、资源环境经济、生态农业、国际新制度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NIE)会员。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40771122),2008-2010, 主持人;世界银行项目“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利用的政策研究”子课题“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研究”,2007-2008,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水土资源市场配置模型研究”(编号:05JA790076),2006-2008,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南黄土丘陵区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编号:40571091),2006-2008, 主持人;国土资源部科研课题“全国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试点成果)分析”,2006-2007,主持人

; 国土资源部科研课题“2005年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变化态势研究”,2005-2006,主持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郊生态村理想模式演进机理研究”(编号:9052005),2005-2007,主持人。编著:主编,土地法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著,北京现代都市生态农村发展战略与模式,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副主编,土地资源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中国耕地后备资源,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大学4名教授举报八旬原校长学术腐败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