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县张道陵故居采风心得及其相关介绍
丰县张道陵故居采风心得
09文秘2 某某
大三第二学期了,文秘专业的学生都有了一次专业的采风活动。我们小组选择了探访丰县宋楼镇费楼村的张道陵故居。在这一天的采风过程中,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我们收获了很多,体会到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博大,开阔了眼界,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坚持不放弃,才会有收获。同时也体会到了徐州人的热情。
天师张道陵是一位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每当说起我国的正宗本土宗教--道教,就自然联想到道教始祖张道陵,关于他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说上许多,各类史书也多有记载,如此众多书籍中的记述,仅表明张道陵为东汉沛国丰人,但更进一步的家乡居住、生活趣闻等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张道陵乃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人
带着这样的好奇,4月17号的下午,在经过薛院长的指导下,我们小组同学带上相机、笔记等,踏上了采风之路。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达了丰县。经过四处打听得知张道陵故居的具体位置,便打车前往。原来张道陵故居在叫费楼村的一个村子里,比想象中的差了很多。这也算是体验生活吧。
首先,我们第一站就是天师府,这是杜尔贤老师数年前提倡下建立起来的。外面竖立着功德碑,还有相关的有关人员的参观记录,里面成列着相关的研究资料,我们都被张道陵的道家思想和理念的众多宗教故事所吸引了,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传说。
接着,我们四处打听,在古迹“药盒子”旁边遇到一个略知张道陵传说的张老先生,他十分热情的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有关药盒子的由来,他说天师张道陵祖居于费楼村,从小在此读书学习,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成为世人供奉的神仙,张道陵成仙之后,家乡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旧居前撮把土,带回去煎水服用,能治百病。于是有了“药盒子”这一传说。
在张老先生的知道下,我们得知了研究张道陵传说的杜尔贤老师的住处,原来杜老先生研究张道陵已经有好多年了,在他家里,我们受到了他们全家的热情招待,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许多关于张道陵的传说,如:“张老汉巧占天门穴”、“张道陵与黑水圣母的不解情缘”等。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晚,我们只得告别杜老先生了。
临走时,他一再强调我们要做好宣传,把张道陵传说传播给更多的人,将道教文化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大多数年青人对张道陵传说失去兴趣,张道陵传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所以我们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让这些民间文化得以永久的传播下来。
附:
宋楼镇费楼村
丰县张道陵传说是包含道家思想和理念的众多宗教故事,是广泛流传于丰县民间的散落的优秀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费楼村尚有“天师府”、“张天师祖陵”、“药盒子”圣地、“北周天和观”遗址等大量历史遗存。自张道陵创立道教,并发展成为一代天师,关于张道陵的传闻轶事在丰县民间广为流传。
丰县有关张道陵的传说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张道陵是神童》、《张道陵与黑水圣母的不解情缘》、《张道陵与虎头鞋虎头帽》、《白虎来黑虎走》、《驱鬼避邪灵物-桃木》、《张道陵缘何是蜀中制盐业的祖师》、《从星罗棋布的宫观庙宇看张道陵影响》、《抬辇求雨》、《朱元璋立国号为明》、《药盒子的由来》等20多个。
张道陵及其所创立的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术以及民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道陵传说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中国的根祇全在道教……”道教学说自汉代以来被推崇,历经两千年长盛不衰,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陵传说中保存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为研究汉文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宗教文化源流之一,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有很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张道陵及道教文化。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大多数年青人对张道陵传说失去兴趣,张道陵传说面临失传的境地。
天师张道陵是一位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每当说起我国的正宗本土宗教——道教,就自然联想到道教始祖张道陵,关于他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说上许多,各类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常见者有《辞海》(P1087)《辞源》(P0569)、《中国人名大辞典》(P963)、《太平御览》、《汉天师家传》、清•光绪《丰县志•仙释》等等。如此众多书籍中的记述,仅表明张道陵为东汉沛国丰人,但更进一步的家乡居住、生活趣闻等则鲜为人知,亦无人能够记述清楚,多是人云亦云为“浙江天目山生人、江西贵溪人或四川汉中人”等。事实上,张道陵乃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人,现有诸多物事足以表证。在此分别释论如下:
一、寻根探源问张氏
张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张氏族谱》及清•光绪《丰县志•张道陵传》记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由此可见,张道陵一族出自姬姓。据《张良传》介绍:张良原为姬公子,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之后,张良尚年少未仕,便倾其家财结交刺客,图谋为韩国报仇复辟。当秦始皇东巡时,他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因误掷中副车而未果,遂逃匿于下邳,改姓名为张良,隐居避祸。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随刘邦灭秦平楚。西汉问鼎之后,朝政日趋稳固,外患摒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诸多王臣被诛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势态日益 显张,能够洞察玄机的张良便退出朝政,远走他乡,隐居于微山湖畔修身养性,死后葬于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现有留侯墓可证,其后世子孙便在滕州、兖州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后,各地农民起义,纷纷而立。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县率领起义,攻城掠地,大破莽军,发展成十几万人的“赤眉军”,再次掀起天下大乱。张氏族众为逃避战乱,便有部分宗支举家迁徙,移居他乡。据宋楼镇《张氏族谱》记载,张道陵之祖父张刚就是在此时迁居丰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楼镇费楼村)落户的。张刚卒后,其坟地就选在村后五百米处,现为村民张新楼耕种。其坟虽没,但坟基犹存,地面高出周围许多,潮润经年,虽大旱之季湿润不减,百姓称之为“神地”。当地至今仍留传着“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故事。
二、天师出生在本土
张道陵生于何处,历来说法有二:一说出生于浙江天目山,一说出生于丰县本土。《神仙世界》中仓阳卿(非丰县籍人)撰文:“相传道陵是汉初留侯张良之九世孙(或谓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大顺,曾携妻林氏旅居于天目山。有一天,林氏梦见一位神仙从北斗魁星飞降面前,给了她一束蘅薇香草,并告诉她:„我原先住在方山,现在遵奉上帝之命降到你家‟。林氏因此怀了孕,后来回到沛(国),生下了张道陵。道陵呱呱坠地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光如日月,香草幽芬,几日不散。”此种说法虽是牵强,但却说明是回到丰县后所生道陵。
事实上,张道陵是在丰县本土出生,为汉留侯张良之八世孙。张道陵一家由祖父张刚从滕州携妻、子张翳迁来丰县,定居于丰县城西南廿余里邀帝城旁的阿房村(今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当时,此处是一个十分繁华的所在。张刚父子在此定居后,勤耕为本,间市于邀帝城中,经十余年之苦心经营,家道已颇为殷实。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张翳生下一子,全家欣喜,乐不可支,为此子取名陵,字辅汉,以缅怀先祖张良辅汉之心。张陵实是来丰后的第一代张氏之裔。张刚父子对此子爱护有加,悉心教养。张陵生性聪敏,悟性极佳,七岁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经》,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印象极深。同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皆窥其奥,一点即通,举一反三。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东巡回京,大赦天下,举贤良方正,张陵被荐入太学学习,明帝永平年间任江州令。他在职期间,尽力于朝政,拯民于水火。然此时朝纲不振,恶人专权,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职调京。残酷现实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寄身于官场拯救不了劳苦大众,只有学成道术,治病救命,才能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些好事。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朝廷的征用,毅然另寻出路,弃官修道。因此,清•光绪《丰县志•仙释》载,季春煦(明代丰县人,著有《丰邑古今考》)曰:“《列仙传》诸书皆云道陵丰人,但未详其出处之实。及考元和刺史李正卿著《天师圣德碑》云:„张天师以东汉汉安元年,公元142年)自沛丰游蜀,则天师为丰人也‟。又载:„或谓道陵生于天目山者,非也,盖天目山乃修炼处”。作为丰县人物明•清《丰县志》多有记载,由此可见,张道陵是出生在丰县宋楼镇之费楼村。
三、芳草萋萋觅旧迹
张道陵仙去已一千八百多年了,但他的轶闻传说和点点遗迹,仍被家乡父老广为传颂和妥为看管。
(一)“药盒子”的形成表明了张道陵的生地所在“药盒子”是个地名而非物名,其位于丰县宋楼镇费楼村的庄前,是一个典型的毫无规则的大土坑,但土坑的形成则有一个动人的典故:天师张道陵祖居于费楼村,自幼在此读书学习,外出游历后,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成为世人供奉的神仙,因而与他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带有仙气的圣物。张道陵成仙之后,家乡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旧居前撮把土,带回去煎水服用,以为能治百病。在张道陵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封建迷信的人们是非常笃信的。加之当时医疗水准落后,百姓缺医少药,有病乱投医,无力投医者则取把神土或求把香灰之类冲剂当药,笃信“神水”能治病。张道陵也正是靠着“仙丹”、“圣水”、“神符”之类施法传道,扩大其影响。由于居住的阿房村紧靠邀帝城、牛王庙,每年的庙会和集市使这一消息越传越远,方圆百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讨药方”、取“神土”,人们把这里说成是“药盒子”。久而久之,便被挖成了大坑,古黄河虽将这里几度淹没,但屡淹屡挖,至今这里仍是一个凹坑。事实表明,历代口碑相传这里是张道陵之故里是确有根据的。
从地名学的科学角度论断,“药盒子”一名的形成也有它的科学依据。地名学认为:就具
体的地名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性的地方给予的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一定影响,且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可辨形态、方位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授予名称。地名除具有语言性、地理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外,更重要的还具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共同创造,虽然地名形成的初期往往是由少数人提出的,但当它为社会所公认,即约定俗时,它就具有了交流性和惯用性。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了给地理实体起个更为通俗、明确而又形象的名称,往往是不谋而合地采用一些能够突出说明地理实体形状、色彩、寓意以及其它特征的字眼,极易记忆和传送。“药盒子”之名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反之,亦印证了张道陵故居之所在。
(二)从“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看张道陵家乡故居
阿房村后一湖之隔有个村庄叫苗城集,这里有位姓苗的风水先生。一日,他对三个儿子说:“我看了一辈子风水,唯独发现香油湖畔柳荫下的低洼处是一块风水宝地,那是一个天门穴,若能占住,其后代必出高人。现今我年老多病,且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矣!我死后,尔等于夜间无人时,将尸体推到那里,念„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的口诀,定会出现一所茅舍,你们把我放进去即可。”
是日八月十五,苗老先生死去,三个儿子商议认为,香油湖离此较远,抬着尸体去那里也不妥当,万一不准,还不是白跑一趟?不如先去看看再定。于是老大和老二两人来到香油湖前,借着月光在柳荫下找到低洼处,按诀念道:“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果真现出一所茅舍,两人大喜,急忙返家去推老人的尸体。
当时,香油湖南岸的阿房村(今费楼村)有位张老汉,因事去了苗城集,天色很晚才返回。当经过香油湖时,突然觉得口渴难忍,欲饮湖中之水解渴。当走到湖前时,突然发现柳荫下有所茅舍,内有灯光。他想:既然屋内有灯光,必定有人家,不如进去找些茶水。于是走到茅舍前,见房门大开,却不见有人,室内放着桌椅、茶壶、茶杯等物。于是入内,倒了茶水喝将起来。此时,茅舍突然坍塌,随之沉入地下,隆起一座大坟。
苗家兄弟匆忙将父亲尸体抬到后,却不见了原来的茅舍,眼前是一座新起的大坟,非常愕然。再念诀语,茅舍亦不出现。无奈,只好在柳荫下另择一地,掘一墓穴将其父尸掩埋。那位巧占“天门穴”的张老汉就是张道陵之祖父张刚。他巧占了天门穴,成就张陵、张衡、张鲁等后世子孙,创立了道教,成为历代之“天师”。苗家掘墓时因偏离了主穴,直到宋代才出了一个叫苗广羲的军师。
这段神奇的故事,无需追究其可信度多少,但能够在这一带形成并流传千余年,就足以表明张道陵祖孙世居于此,这里就是他的故里。
(三)从“镇妖符”的回丰,看张道陵与丰县的渊源
“镇妖符”是民间传说张天师降妖捉怪的法宝之一,画道神符赐予百姓,就可以驱妖避邪,祛病救灾,甚至历代史书对此类行为曾广为记载。清•《丰县志》中转载了一段关于张道陵祖孙的神话,(张)陵孙(张)鲁云:陵以诸品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予(张)衡,衡复授鲁,鲁为汉中太守。曹操攻之,鲁以手板画地,即成巨河,怒涛汹涌,兵不能济。其将复统水军至,鲁又以手板画河中,则出一峰,高千余丈,兵不能进。又云:蜀先祖(刘备)攻鲁,鲁脱化归真,隐形仙去。是否可信,再作另考。下面介绍一个真实的事情:
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原阿房村)人杜茂钧,一九四四年在江西上饶任国民党驻军军需库中尉库长,与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接触较多。得知后世“张天师”(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即张道陵之后裔,天师之传人常在驻地附近的东岳庙留住,便萌发了想见见天师的渴望,于是托友人以其同村人为由相约,天师欣然答应。
是日,杜茂钧约请了几位好友,备齐酒菜专候天师驾到。未几,天师赴约而至。只见他中等身材,形容清瘦,六十岁左右年纪,飘着长长的花白胡须,二目炯炯有神,头顶绾个发
髻,身着道袍,步履稳健,一派仙风道骨。大家见到天师驾至,忙出门迎接,让至上首落座,寒喧数语。正当上菜时,座位上突然不见了天师,在座者面面相觑,惊奇万分,不知天师怎样离去的。
杜茂钧是第一次相请,见天师竟不辞而别,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但对他的悄然而去甚为敬慕。仍托友人相约,天师再次应约而至。上次参加之诸君仍不失时机的前来参加,开宴时天师又突然不见了,大家都非常失望。但这来无影去无踪的现象却令人咋舌,更增添了天师之神奇色彩,谁也揣猜不透他不辞而别之原由。因此,杜茂钧想见天师的愿望已无法实现,决定不再相约。
第二天,杜茂钧一人在家独坐,天师竟自外走来,一进门就说:“今天就你自己在家?”杜忙起身相迎曰:“是的,今天就我一人在家。”“好!好!你与祖师爷是同乡同村的邻居,不必客气,前两次我不辞而别有些失礼了!”“那里那里,你这不是又来了吗?”杜高兴地笑了。
“当时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们既是同乡,就应该送你一件礼物作纪念,所以就不辞而别地赶了回去,当我返来时你们已经散场。第二次来时,见在场的人太多,有些事情不便交谈,故而再次回避,今天你一人在家再好不过了。”
杜茂钧让天师坐下,说:“你先喝茶,我出去就来。”十分钟后,杜提着酒菜回来,见室内又是空无一人。杜百思不得其解:既是主动上门,为何又不辞而别?他在室内外寻找一遍,踪迹皆无。突然发现桌上的茶杯下压着一物,拿起打开,见是一幅长约1米、宽约0.35米的黄绫,上面书了一些弯弯曲曲的线字符,并印有张天师之印。心想:这可能就是他留给我的纪念物吧!他非常珍惜地叠好收藏起来。后经名人指点,才知道黄绫上弯弯曲曲的字符,乃是张天师的“镇妖符”,可以驱病祛邪,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
一九四八年,费楼村的杜茂芝因患病,去上海求哥哥帮助。杜茂钧安排他在上海住下,拿出“镇妖符”让他看看,向他诉说了“镇妖符”的来历。并说:“你在上海住几天,先治治病,你走时可把符带回家去。”杜茂芝回丰时,杜茂钧将“镇妖符”交给他带回家去,为村中亲友治病(现在世的目睹者均可作证),后因外借失迷,亦有人说是不愿外露而下落不明。但“镇妖符”由杜茂钧在江西而得,传回丰县之费楼村为人治病确是事实。此符的效力多大暂且不论,因丰县是张道陵之祖籍这段渊源而获得此符,就足以说明历代张天师对丰县及费楼村的感情之深。至今,海内外之张道陵后裔及道家之徒众亦知丰县是祖师爷的祖籍。
综上所述,种种事实表明,道教始祖张道陵之祖籍故居在今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如何兴修这一历史胜迹,宏扬道家之思想文化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故为文以记之。
道家延薪越千年,教乘宗意广为传;师成一派鼎足势,祖述莫逾张陵前。
籍甚宏达名四海,在三之义正人寰;丰享礼祀众仙仰,邑人荣光议故园。
诗意寓为:道教始祖,籍在丰邑。
第二篇:关于张道陵的采风心得
关于张道陵的采风心得
09涉外1班20091001105袁园
在大三的下半学期,薛院长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去民间采风。以往每每看到其他同学能够去采风,我都好生羡慕。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这种计划,顿显激动。
我们小组选择了以张道陵为目标人物,到费楼村进行了调查。在那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和当地人民的热情。
4月21号,我跟同伴赶了个大早,准备能早早到达目的地,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几经周折,在10点左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费楼村。
刚下车,望着眼前的一切,恍惚中我觉得我穿越了。这是一座还保留着很浓的淳朴气息的村落。错落的屋子,简单的小商店,不算发达的交通,这是它给我的最初映像。稍稍调整了一下,呼吸着这里新鲜的空气,我们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天师府。很简陋的屋子,穿过烟雾缭绕的院子,我们在屋子里看到了我们的第一位受访者——杜尔贤老先生。这位质朴的老人,在听到我们是来了解张道陵传说时,顿显兴奋与激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在他口中娓娓道来。尽管语言不通,让我听起来十分费力,但我还是努力听了下来。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午饭时间。热情的老先生挽留我们吃饭,虽然被我们婉拒了,但我总忘不了老人的一句话:“如果能多些你们这样的人就好了,这些传说靠你们去传承,真的十分感谢你们。”看着老人真挚的眼神,我惭愧了。因为最初我只是把它当做一次任务,而老人殷切的眼神,让我知道了这些被淡忘了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是我们的一项作业。
告别老人后,我们一组人简单地享用了午餐。午餐过后,我们又稍稍改变了一下原有的计划。我们一路问过村民,村民们也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一些对张道陵传说比较了解的人。一一拜访过后,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徐州农村人民的质朴与热情。虽然自己也是来自农村,但由于地域文化背景都不同,所以我也算是领悦了一番别样风情。
采风的过程并不是想象的那般轻松。在这村落的黄土上,我们走了又走,可谓是精疲力尽,再加上太阳的暴晒,让我倍感苦恼。可是一听到说哪边有资料时,我们又立即准备待发,可结果往往是无果而归。在采风的尾声,我们获悉张家让先生家有一本张氏族谱,为了一睹它的风采,我们来到他家,却发现家中无人。几经周折之后,就在我们打道回府时,又一位好心的村民替我们联系到了张家让先生。最终,我们得以看到了张氏族谱,想想都觉得欣慰。
现在采风已经结束,不管怎样,还是很感谢这的采风,让我感受到了一次有一次的感动,也对徐州人民以及张道陵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三篇:关于张道陵的采风心得.
采风心得
09涉外(1)班 龚秀霖 20091001103
大学三年了,第一次去采风,是在薛院长的指导下实施的,以前总是羡慕其他学院的同学可以有采风的机会,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终于,我们也有了这个机会。
此次我们小组采录的是张道陵传说,提起张道陵,说实话,即使身为徐州人,在此之前也并没听说过徐州还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借此机会也算是对徐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因为之前对张道陵一无所知,要采风肯定一切都的从头开始熟悉,组员就开始明确分工,知晓各自的任务,从找资料做起,又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采风需要准备的材料,因为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此次任务中,由于人员众多,我们没办法让每个同学都能出去采录,所以,除了四个采风的人外,其他成员就都留在学校查找资料或者准备后续内容,我担任的就是整理采录内容的职责。
听采风回来的同学讲,准备去的那天,早早的起来,天却是下起了雨,不过他们兵没有因此取消去丰县的计划,很是佩服他们的毅力。他们说虽然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料到了要去的地方不是很发达,但那里的落后程度还是被吓了一跳。到了之后才发觉坐车都困难,要走很久才能到达有车经过的地方,在那里基本都是步行。
在与丰县费楼村里几位资深研究张道陵的老人那里了解到有关张道陵的传说,如“药盒子”、“香油湖”、“镇妖符”等等。不同的人讲述的版本不同,在口口相传中难免会有出入,而且由于语言不通,采录的同学与老人交谈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只能知晓大体意思,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把讲述人本来的意思加入个人想法,所以,担任翻译角色的我在他们回来后就和任理同学对录音内容反复听取和确认,花费了好长时间,终于将录音内容整理出来,还原了当时情境。听取录音内容是项很重的工作,每句话必须反复听很对遍才能完全翻译,不过也因此磨练我的耐性。
在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被他们的热情给感染了。据采录的同学讲,临走时老人的一句“张道陵传说真的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传承,让更多的人知晓”让他们触动颇深。是啊,本来我们只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执行此次采风计划,然看到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对张道陵文化传承的热情,我们就对我们此次动机做了深深的反思,所以在他们回来后,我们就更加认真的对待此次工作,不像
开始只是敷衍,还满是抱怨。我们也想到了张道陵文化的传承,所以更加积极的寻找材料,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张道陵。
采风已经过去很久了,成员都很累,但看到自己的成果及了解到的知识,我们都觉得此次辛苦没有白费,我们增强了客服困难的意志,克服自己惰性,增强耐性,也提高了和别人合作的能力,总之此次采风作业我们收获颇丰。
第四篇:学习张道昶老师心得
学习张道昶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年级:一年级教师:蒯习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因病落下残疾,却仍能从教几十年;他的妻子被疾病纠缠,他的女儿得了癌症,但他仍能从教几十年,他用那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家,他就是张道昶,一个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1979年,20岁的张道昶高中毕业后被青伊湖农场聘为代课教师,从此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下坊这片土地。张道昶的家离学校有60华里,交通又很不方便,为了不耽误工作,张道昶很少回家,住在学校一间低矮破旧的教室里,吃一点自带的干粮、咸菜。要是星期六回家,星期天下午必定赶回学校,绝不耽误星期一的课程。这样的日子,张道昶一干就是30多年。
张道昶幼年患过脊髓灰质炎,右腿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在道路改造之前,下坊通往外界的小路非常难行,他骑着摩托车回家或回学校不止一次地摔倒,这个坚强的汉子什么也没说,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前行。弟弟心疼他,为他买了一辆旧马自达,希望他骑着稳当点,少摔跤。有一次,他骑着马自达冒着雨雪赶回学校,车子突然坏在途中,前不 靠村后不着店,他只好推着车一步一滑前往学校,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到学校。从教30年,他从未迟到过一次,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2000年,父亲离开了人世,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2005年,他的女儿被确诊患有癌症,为了给女儿治病,他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现在还欠着债;女儿还没有康复,老伴又患上了脑血栓„„在一连串的不幸面前,他并没有退却,勇敢地昂着头坚强地面对着这一切。在家庭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他没有任何怨言,没有向上级领导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把唯一的儿子送到部队接受锻炼。如今,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他那并不丰厚的收入,但他仍以平和的心态生活着,以更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并于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十佳师德模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张道昶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资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的学生们。
最后,用张老师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