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05: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

第一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

(粤发〔2007〕9号)

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东,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现就我省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极其重要

农村卫生事业关系到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省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乡镇卫生院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推动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广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把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作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实抓好。

二、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服务、分类管理,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分级负责、保障投入的原则,深化乡镇卫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目标是:从 2007 年起,对全省乡镇卫生院按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与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建设,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的各级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及责任考核机制,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确保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致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三、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

乡镇卫生院管理主要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必须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其余的乡镇卫生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造为乡镇卫生院的分支机构,主要承

担公共卫生服务;也可通过资源重组或规范化改制,转为医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或其他用途。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资产评估和运作程序,防止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办理相关的变更或注册登记手续。2007 年,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要划归县(市、区)统筹管理,乡镇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工作要继续给予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可实行县(市、区)统筹管理,也可实行县(市、区)、镇共管。加强县(市、区)的统筹管理力度。

在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按功能将乡镇卫生院明确划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任务,负责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和对村医的培训及管理。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

加强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省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按照精简、高效原则,根据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合理核定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额,规范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严格准入条件,压缩非卫生技术人员,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乡镇卫生院编制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人员总数的 90%。对不符合执业资格或超编人员,要逐步分流、清退。

四、建立稳定的乡镇卫生院投入保障机制

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要求,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新增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事业费主要由县(市、区)级财政负责,省和市级财政给予支持。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年度经费由市级、县(市、区)级和镇级财政共同落实,并可根据当地财力状况适当提高核拨标准。根据卫生院的不同功能类别合理安排人员和年度工作经费,确保其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从 2007 年起,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名户籍人译配置 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 1.2 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具体补助办法另行制定。安排给乡镇卫生院的年度经费,不得冲抵中央和省政策规定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继续在农村卫生专项资金 1.5 亿元中安排 1 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设备装备给予补助。市级和县(市、区)级财政也应根据财力安排相应的专项补助。

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修缮、设备更新购置、人才培养等项目支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经有关部门论证后合理确定,列入县(市、区)级财政预算,根据轻重缓急,逐年安排。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应符合国家 《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 和 《 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其发展建设经费纳入市级和县(市、区)级政府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由县(市、区)级政府无偿划拨,并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

实行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财政补贴制度。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 14 个市以及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予以补贴,每个行政村每年补贴 1 万元。

五、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 《 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乡镇卫生院必须设置防保机构,配置专门人员,承担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健康宣传教育、建立健康档案、规划免疫、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协助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直报网络,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规范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诊疗行为,为农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诊治服务。严格人员和技术准入,规范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制度。推行乡镇卫生院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有条件的地方可降低药品零售差价。加强中医科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舫治中的优势。发挥乡镇卫生院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群众部分门诊费用减免优惠,适当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手续,推行及时补偿制度,引导群众到乡镇卫生院就医。

加强基本设施设备建设。按照国家 《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 所规定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填平补齐,主要加强预防、保健、急诊、产科和中医等功能,集中解决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业务用房短缺及必要设备装备问题。

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推行院务公开,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加强医药收费管理,实行透明收费。加强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良好的作风,精湛的技术,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六、加强乡镇卫生院队伍建设

深化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择优选拔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卫生院实行全员聘用制,以事定岗,以岗定人,择优聘用。推行和完善人员考核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满足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根据人员岗位任务、技术能力和工作绩效等进行严格考核和合理分配,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各地要在卫生技术职务聘任、工资福利、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本科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高学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充实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化。鼓励城市卫生机构与农村卫生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卫生人才智力扶持乡镇卫生院以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医工作。继续实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完善农村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各地要制定规划,对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的考核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各级医疗机构对农村卫生机构进修人员给予费用减免。省对农村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定向培养和在职学历教育进行补助。

改革农村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农村卫生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着重从临床工作经验、农村卫生工作年限、实际工作能力及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调动农村卫生入才积极性,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第二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粤发〔2005〕15号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粤发〔2005〕15号

发布时间:2009-10-13 14:16:00来源:白云区供销社作者:

中 共 广 东 省 委 文 件

粤发〔 2005 〕 15 号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

(2005 年 10 月 28 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 我省积极推进固有企业改革 , 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全省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 国有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产权制度改革不深入、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增强我省国有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 构建和谐广东 , 现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1.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 以发展为主题 ,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 以强化财务监管为突破口 , 以提高国有经济竞 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 结合实际 , 抓住机遇 , 采取一切有利于搞好国有企业的政策措施 , 坚决消除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 , 充分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 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 '制 , 充分发挥固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 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 鼓励各地和企业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 ,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2.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未来五年 , 着力推动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 完成新一轮固有经济的战略性重 组 , 努力打造若干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国企 “ 航母 ”, 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群体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 单打冠军 ”;基本完成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实现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 解决国 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实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管资产和管人、管事职能的统一。

二、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围绕增强我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从提高产业关联度、优化配置资本、合理构建体制等要求出发 , 以出资者为主导 ,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 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 , 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 , 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 , 钢铁、石化、医药和重大装备制造业等重要产业 , 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领域集中。对一般竞争性行业 , 实施分类指导 , 放开搞活 , 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

4.着力打造大型化、综合化、国际化、竞争力强的国 企 “ 航母 ”。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 , 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分 离辅业 , 集中力量发展主业、突出主业、做强主业 ,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 拓展融资渠道 , 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大型 优势企业积极发展行业问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 , 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 , 逐步形成以大型优势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5.稳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 , 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 , 进行产业板块调整 , 推动省属国有资源更多地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按照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 , 推进主业不突出的管理型企业尽快转型为主业突出的经营实体;根据规模化、集约化、合理化的原则 , 提高企业专业化和综合化水平, 加快企业内

部结构重组;在板块调整和重组过程中 , 要按照 “ 成熟一个、操作一个 ” 的原则 , 整体规划 , 分步实施 , 兼顾稳定 , 稳步推进。

三、进一步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

6.多种形式推进产权多元化。不限改革模式 , 大胆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量资产奖股、改制上市、股权置换、整体转让等多种有效形式 , 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归属不清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建立归属清 晰、权贵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 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7.分类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对少数需要国有经济继续保持控制地位的企业 , 实行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 , 鼓励 其他经济成份参股 ,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对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大型企业 , 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重组上市等办法加快改制 , 根据行业及企业情况实行固有相对控股或参股 ,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资产和业务分散、缺乏竞争优势的竞争性领域大型企业 , 鼓励引入非国有投资主体实行改制;国有中小企业原则上实行整体改制 , 鼓励企业员工、经营管理者和民资、外资参股、控股;鼓励科技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实行科技人员以合法持有的技术入股和经营管理者持股 , 加快改制步伐 ,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积极性。

8.依法规范产权改革。产权改革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 防止固有资产流失。严格把好清产核资关、财务审计关、资产评估关、方案审核关、民主决策关 , 加强对改革的规范管理和全过程监督 , 落实和保护出资人、债权人、职工等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全省产权交易市场资源

整合 , 加快南方联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或鉴证制度 , 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 确保产权改革健康有序进行。

四、以保障出资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9.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 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 , 形成各负其贵、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 防止内部人控制 , 保障出资人合法权益。减少董事会与经理层交叉任职 , 逐步实现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分离。引入外部董事 , 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 , 外部董事要专业、诚信 , 尽职尽责。健全监事会规章制度 , 落实监督职责。探索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 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 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党建工作新机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新模式 , 依法深入开展厂务公开工作。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 , 探索改进新时期企业党、工、团等机构设置和活动的新形式。

10.完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管理体制。按照党管干部和谁出资、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由出资者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 董事会依法聘任经营班子成员。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任用要注重经营管理才能、实绩、廉洁白律和职业操守 , 选拔一批进取心强、风险控制能力强、对市场机会反应敏捷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以及经营管理者。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 逐步试行任职资格制度。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 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从组织直接委派向市场优先、组织考察选聘转变。

11.建立健全监督追究制度。改进和完善企业监督体系 , 加大出资人监督力度 , 研究使监事会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经济审计工作等形成有效合力的途径和方式 , 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建立重大决策失误、重大资产损失、重大监督失职等重大事项个人责任追究制度 ,对董事会成员实行以资产保值增值和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考核 , 按履行出资者职责、决策表决情况落实个人责任;对经理层成员实行以经营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 , 按经营目标实现程度和岗位分工落实个人责任;对监事会成员实行以履行对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监督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 , 按确保股东权益不被侵犯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

12.优化企业治理环境。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 减轻企业负担 , 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法人实体。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革 , 集中有限资源发展 主业 , 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努力消除企业外来干预 , 确保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权责机构的相 对独立 , 实现政企分开 , 政资分开。推动企业在战略、体制、财务、文化等方面的整合 , 使企业尽快达到战略统一协同、体制运转高效、财务规范安全、文化认同融合等目标 ,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五、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

13.通过增量资产奖股等有效形式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发展态势良好、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架构重组的竞争性大中型企业探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的有效形式 , 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层和业务骨干给予增量资产股权奖励。鼓励有条件的固有控股上市公司试行对经营管理层实施期权奖励 , 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推广至其他具备条件的公司。鼓励各地结合实际 , 大胆探索长效激励机制的其他有效形式。

14.继续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员工能进能出 , 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实行企业管理人员市场配置、竞聘上岗 ,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评 , 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处罚或淘汰。建立择优录用、优胜劣汰的用工制度 , 优化劳动组织结构 , 按岗聘员 ,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 , 积极引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 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继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

15.全面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管理体系 , 减少管理层次 , 缩短管理链条 , 提高管理效率。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企业管理层次原则上控制在三级以内。强化企业战略管理 , 提高决策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市场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 增强企业诚实信用、守法经营意识。建立健全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 完善资金调度内控和监督制度。推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 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 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杜绝会计造假行为 , 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真实可靠。加强企

业基础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 , 堵塞管理漏洞。推广经济增力口值管理、现金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 , 力口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 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o

六、以强化财务监管为突破口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16.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加快市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组建工作 , 经批准不单独设立国资监管机构的 , 要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加强对县属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 , 积极探索县属固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 , 防止固有资产流失。

17.完善和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各级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 对所监管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者选择、重大决策、收益分配等出资人权益。省监管企业不再区分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集团;被监管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 经省国资委授权 , 被监管企业拥有一定的资产处置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 完善和落实国资委监管职能 , 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完

整和统一。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国资委依法行使职权 , 配合国资委抓好国有资产监管和固有企业改革工作。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 , 对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 革发展等重大问题要定期向同级政府报告 , 并接受监督。

18.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财务监管、企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投资、经营者考核和收入分配、产权转让和资产评估、审计和收益收缴、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事会管理、企业改制重组等相关制度 , 构建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体系 ,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重点抓好企业财务监管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动态监测、会计核算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利润分配、企业内部审计等基本工作制度 , 建立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及时监控和在线监管制度 , 加强对企业投资、担保、抵押等行为的监管 , 严禁企业参与外汇、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性交易 , 强化对出资人财务.的监督 ,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积极采用经济增加值等考核办法 ,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考核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任(聘)免直接挂钩 , 对考核不合格企业的主要领导要及时调整。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 系 , 建立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审计、跟踪监管体系和工资收入分配的正常增长激励机制 , 控制工资成本过快增长,加强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 监缴国有资产的收益 , 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 , 加快建立以国有企业资产收益为核心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和使用 ,国资委和财政部门按职能分工执行。积极探索建立国有金-融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监管制度。

七、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

19.支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型企业产权转让优先考虑战略合作伙伴。企业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 , 经省国资监管机构批准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支持非主业企业按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 , 利用国家主辅分离政策加快改革步伐;对一些经营业务范围较宽、主辅业界线不易界定的企业 , 原则上可作为辅业企业 , 按国家主辅分离政策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层和业务骨干持股比例可以适当放宽 , 个案企业可不作限制;对于列入辅业改制范围实行经营管理层(员工)持股方式进行改制的 , 产权交易方式可由改制企业国 有产权持有单位决定 , 报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 , 并经产权交易中心办理鉴证;民营企业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 , 享受固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涉及的工商、税务、土地变更和房产、车辆过户等登记收费 , 只收取工本费;产权交易、公证等中介收费按国家规定标准下限收取。

20.加大工商、税务政策扶持力度。各类投资者并购、参股国有企业 , 原企业已申办的各种专项审批手续和许可 证、资质、产品商标等 , 在有效期内按国家规定办理确定手续;原企业享受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 尚未期满的且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 , 继续享受至期满;投资者注资额占总股本 30% 以上并安置原企业职工占职工总人数 30% 以上的重组企业 , 重组后企业缴纳所得税增量地方留成部分形成的收入由当地政府以财政扶持的形式连续两年拨付给企业使用。

21.加大土地、房产政策扶持力度。改制企业符合招标、拍卖、挂牌交易规定的土地 , 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回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 所得出让价款经批准后可按 50%-100% 的额度返还给改制企业 , 优先用于职工安置。对于国有困难企业的改制 , 其土地出让金按国有土地出让方式处置的 , 经批准最高可减免 50% 土地出让金 , 减免部分作为固有资本再投入;按国有土地租赁方式处置的 , 经批准可免缴前三年的土地租金。对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和债务重组涉及房地产产权变更的 , 以及企业整体改制后申请办理房地产权属转移手续的 , 不视为转让行为 , 可直接办理变更手续。

22.支持企业债权债务处置。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中清理出来的各项资产损失和资产挂账等按有关规定报批冲销。对在改制时不能及时处置的不良资产 , 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由产权持有单位通过与改制后的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规范处理。依法落实金融债务 , 防止恶意逃废债务。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协作 , 充分用好有关政策规定 , 依法依规采用折扣变现、以资抵债、债务重组、资产打包出售等有效方式妥善处理金融债务。

23.支持困难企业职工安置。企业职工安置费用要立足通过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解决 ,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工安置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24.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企业所办中小学校及 公检法机构 , 应按照多种形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 则 , 逐步从企业分离 , 移交所在地政府管理。鼓励企业自办的其他社会职能机构通过市场化改革进行分离。企业职工生活用电、用水全面实施社会化管理 , 有关资产一次性移交供电、供水部门;有关改造费用主要由产权单位与用 户共同承担 , 供电、供水部门予以支持;具体办法由移交 地国资监管机构和供电、供水部门共同制定。

25.支持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二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 , 改制、退出市场企业退休人员优先纳入街道、社区管理。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条件还不成熟的 , 以及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 , 可以继续由企业或

其主管单位管理 , 待条件成熟后逐步移交。

26.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强服务 , 减免费用 , 鼓励优质国有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 , 支持优质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融资券 ,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改制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7.加大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额度的经费 , 重点用于扶持固有企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试验和技术改造以及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挖潜改造。省政府安排一定额度的经费 , 用于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八、加强对深化固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领导

28.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 把国有企业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 加强领导 , 明确责任 , 落实措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负责部门 , 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纪检监察、组织、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审计、劳动保障、国土资源、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 , 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 各司其职 , 密切配合 , 落实工作责任 , 积极组织实施相关改革措施 , 抓紧解决固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 形成改革合力。企业领导人员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 , 做好职工思想发动和组织宣传工作 , 引导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 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确保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精神 , 结合实际 , 抓紧制定实施细则 , 并加强检查落实。

第三篇: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后河镇卫生院

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确实也取得了一些预期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改革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地方政府保障性投入应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 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保障政策进一步纳入当地今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且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同步保障财政保障水平,以解决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来降低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的担忧。

二、在重视预防的同时不能过分轻视医疗

医疗卫生公益性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随着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促使有的单位在重视预防工作的同时,开始过分轻视了临床医疗工作,出现了怠慢病人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县、市级患者住院难,而乡镇卫生院病房空虚的现象。

三、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建设

首先,基层医务人员总数仍然严重不足,资质人员不足,更缺乏有奉献精神干事的人,这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差很大。很多卫生院一个医生即看内科又看儿科,甚至去看外科、妇科。有的因为缺人而在使用无证人员进行执业,这对日益严格的医疗行为规范化管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医疗纠纷隐患。

其次,由于县、市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缺少人才,导致有少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尖子被上级医院或民营医院挖走,部分乡镇卫生院面临业务尖子流失的危险,这种情况仍在蔓延。因此要在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外,还要在基层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拓宽补偿机制,降低人才流失。

四、稳定乡医队伍,助力农村医改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普通存在着“三低一高”现象,基本工作缺乏活力,我们要抓住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这次机遇,尽快加强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尽可能的提升其待遇,明确其身份,以巩固与发展村卫生室的建设。

五、扎实推进医德考评制度

随着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和党风廉政、行业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职业道德百分制考评,按照积分管理办法,去加强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积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在先,激励为主,奖惩结合,全程监控,重在预防。记分细则有否决指标,加分项目和减分项目,减积分0.1到10分不等。基准分每人为80分为合格,记分周期可分每月或每年。并且成立组织,建立记分档案,使职工的职业道德状况“有据可查”。

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 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内黄县后河镇卫生院

第四篇: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长角坝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确实也取得了一些预期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改革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地方政府保障性投入应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

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保障政策进一步纳入当地今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同步保障财政保障水平,以解决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来降低对政府财政保障水平的担忧。

二、在重视预防的同时不能过分轻视医疗

医疗卫生公益性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随着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促使有的单位在重视预防工作的同时,开始过分轻视了临床医疗工作,出现了怠慢病人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县、市级患者住院难,而乡镇卫生院病房空虚的现象。

三、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建设

首先,基层医务人员总数仍然严重不足,资质人员不足,更缺乏有奉献精神干事的人,这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

求相差很大。很多卫生院一个医生即看内科又看儿科,甚至去看外科、妇科。有的因为缺人而在使用无证人员进行执业,这对日益严格的医疗行为规范化管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医疗纠纷隐患。

其次,由于县、市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缺少人才,导致有少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尖子被上级医院或民营医院挖走,部分乡镇卫生院面临业务尖子流失的危险,这种情况仍在蔓延。因此要在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外,还要在基层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以完善,拓宽补偿机制,降低人才流失。

四、稳定乡医队伍,助力农村医改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普通存在着“三低一高”现象,基本工作缺乏活力,我们要抓住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这次机遇,尽快加强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尽可能的提升其待遇,明确其身份,以巩固与发展村卫生室的建设。

五、扎实推进医德考评制度

随着国家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和党风廉政、行业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角坝卫生院

2013年3月19日

第五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皖发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发〔2007〕6号 【发布日期】2007-02-09 【生效日期】2007-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皖发〔2007〕6号 2007年2月9日)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安徽,现就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发挥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2.主要任务。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社区居民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坚持居委会直选方向,不断扩大直选覆盖面。社区居委会成员由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会议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选举产生。除居民会议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居委会成员。坚持公开提名、差额选举、秘密写票、当场公开计票的民主选举制度。社区内其他需要选举产生的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物业组织等都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章程按期实行民主选举。要研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新途径,依法保障其民主权利。

4.完善居民民主决策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修改居民公约、审议居委会工作报告、兴办社区公益事业等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按规定召开居民会议,实行民主决策。对居民会议讨论的事项,会前要向社区居民公告,征求意见,会后要及时公布讨论结果。居民会议讨论决定事项,要形成书面记录,妥善保存备查。居民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涉及社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关问题时,应邀请有关单位派代表参加,有关单位应履行社区建设的义务。

5.完善居民民主监督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布居民关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畅通社情民意的收集、反映和解决渠道,通过居民接待日、居民论坛、社区对话、网上论坛等形式,让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定期组织居民对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

6.完善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结合社区实际,由全体居民讨论制定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对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区治安、文化体育、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作出规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健全基层服务体系

7.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和救助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职业培训和社区公益性岗位等,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扶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积极推进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老年护理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做到“应保尽保”。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和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8.着力开展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为社区育龄群众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做好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9.积极创建“平安社区”。推广社区安全技术防范,完善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家庭”、“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深入打击“黄赌毒”和非法传销活动,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推进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10.努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环境事业发展。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和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人群出行的无障碍设施。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增强居民体质。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社区价格服务(监督)网络,维护社区居民的价格权益。

11.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科普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优先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

12.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服务。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有关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提供购物、餐饮、家庭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商业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整合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对社区商业中的微利行业,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发挥自身特点和业务专长,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商业服务项目,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商业服务。

13.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区居委会在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动员驻区单位和居民通过共驻共建和互惠互利等方式,开展双向服务。有条件的地方,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居民需要,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社区服务。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支持和指导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夯实社区工作平台

14.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规模。各地要按照便于城区未来发展、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开发的原则,兼顾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调整社区规模,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努力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要研究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手制定县城镇、乡镇、村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将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15.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广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市辖区的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不得低于300平方米,县级市和县城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不得低于200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社区活动用房面积。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67号)的要求,妥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各市、县要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适当安排社区建设扶持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省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对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市、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广泛开展全社会支持社区建设活动,鼓励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捐助社区公益事业。采取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要逐步提高补贴社区工作经费的标准,管辖2500户以下的社区,每年补贴社区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管辖2500户以上的社区,每年补贴经费不低于3万元。按照居民自治、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有效。各级政府要确保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及时拨付,专款专用。

16.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严格按照民政部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皖政〔2001〕3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四有”问题的通知》(厅〔2003〕31号)的有关规定,落实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解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警务室、图书阅览室、老年人和残疾人活动室等活动用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社区工商工作站。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全部纳入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范围,原则上不得在社区单独挂牌。要做好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17.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成员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的规定,经社区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党务、劳动保障、民政、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专职工作者由各区(市、县)按照有关政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原则上按照社区实际居住居民(含流动人口)每300户配置1名的要求配备。

社区专职工作者在职期间实行统一的工资、奖金、社保制度。可根据不同情况,将工资标准分为若干档次。社区专职工作者在职期间按照社保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生活待遇增长机制,其工资收入可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等因素逐步提高,力争“十一五”期间逐步达到全省企事业单位职工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和考评,建立考核评议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予以戒勉,直至辞退或罢免。

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依法办事、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新任职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将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职业化轨道。

五、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18.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体系。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区,都要单独建立社区党组织。要重视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在调整社区设置时,要同步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社区党组织要指导、协调和支持驻区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

19.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服务群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中选拔等措施,把热爱社区工作、热心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充实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中的党员成员可以交叉任职,提倡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经过民主选举由一人担任。

20.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采取适当方式,组织他们过好组织生活。根据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适时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区、服务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1.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围绕辖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完善城市基层工作机制

22.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内容。发展改革、公安、司法、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工商、体育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和谐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科协等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形成推动和谐社区发展的合力。要工作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整合社区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帮扶帮建。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和驻区单位要进一步将一些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移交给社区,并主动向社区提供资源和服务,为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赋予社区一定的自治权、协管权、监督权。

各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解决本地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对社区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评,积极探索社区建设规范化路子。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23.积极开展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各地要立足基层,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创建活动要从社区内的楼院、门栋、家庭抓起,从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和文明祥和等基本要求抓起,从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抓起,努力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示范效应。新闻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有关部门要对先进典型及时予以表彰,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07 9号)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