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最美教师事迹观后感.doc---张钰蓓
乡村最美教师事迹观后感
在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是天下最神圣的事业。殊不知,在这“神圣”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和苦衷。
昨天,我们学校组织了同学们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片段。我看后,他们的事迹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最美乡村教师那种为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使我更加敬爱现在给我们代课的各位老师。
宋玉刚老师是西藏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他22岁便支教到日多乡的中心小学。从此,他的教育生涯就开始了。认真的讲课,精心的备课,仔细的修改学生的作业,日间照顾孩子的起居,时常家访学生父母,他忙的不亦乐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宋老师曾说:“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村,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想离开这里,我只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
徐德光老师是扇子林小学校长,当地人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他从17岁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这所小学地处海拔1500米以上,是山区僻壤之地,人烟稀少,交通困难。可是,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多年了,从这穷山沟毕业的学生有200多个,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
邓丽老师是一位高原小学的英语老师。她本来大学毕业
后完全可以拥有一份高薪白领的工作。但是她毅然坚定留在了乡村支教。她来的这所学校是一个知识结构老化,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更不会讲英语,学生升学率很低。她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家访,挨家入户的劝说学生家长把失学的孩子送回学校,哪怕试上一个学期看看能否有所长进。从那以后,邓丽老师的辛勤耕耘,使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最美乡村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的关爱,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形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情缘,在教学中师生一起战胜了多少风霜雪雨,战胜了所有孤独,寂寞,他们迎来了更加灿烂的明天。
最美乡村教师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守护着乡村教育这块基石。于是他们因坚守师德而更加美丽,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追随者吧!
八年级八班张钰蓓
第二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孙彦峰
为您,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您给了我们无数人良知,给了我们更多人精神支柱,是您打动了我们,是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与坚守。
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
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老师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建材,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棵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但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医治,他放心不下孩子,他说:他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替代他教授孩子。
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
他用喝酒的方式,请回了自己的弟子,跟随了他二十年,是他“害”了弟子,让弟子同他一道守住大山,守住这群草丛中嬉戏的大山孩子。但也是他教化了他的弟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背付大山的重托,让
孩子们的明天有了希望,让深在原始丛林的人们也能听到朗朗书声,让他们感知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和着高尚的情操。
他感化了他的学生,他用行动教育了他的孩子,让他们坚韧不拔,让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途走得更加执着。
他密林深处孩子的领路人,用自己的艰辛托起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让大山深处的教学有了明天。
作为教育人,第一次聆听这样的事迹,第一次为有这样的教育人而感动,是他这样一群老师托起祖国的教育,教会了大山深处孩子做人做事,让他们知晓了感恩,让他们的生活背靠大山也感之幸福。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在我心中都记忆深刻,虽然他们谈不上给过我什么温暖,但他们教授我知识,让我有了今天。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老师,他几十年如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知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守,青春留守在了大山,心血洒在了大山,但把一代代的山里孩子培养成了有用人才。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也不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很难很难。
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当看完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我不止一次为之感动。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
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第三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观后感
“马 背” 学 校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为您,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您给了我们无数人良知,给了我们更多人精神支柱,是您打动了我们,是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与坚守。谢谢您可敬的老师。
祝可敬的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
滴水成冰
2012.9.10 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老师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建材,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棵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但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医治,他放心不下孩子,他说:他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替代他教授孩子。
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 1
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
他用喝酒的方式,请回了自己的弟子,跟随了他二十年,是他“害”了弟子,让弟子同他一道守住大山,守住这群草丛中嬉戏的大山孩子。但也是他教化了他的弟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背付大山的重托,让孩子们的明天有了希望,让深在原始丛林的人们也能听到朗朗书声,让他们感知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和着高尚的情操。
他感化了他的学生,他用行动教育了他的孩子,让他们坚韧不拔,让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途走得更加执着。
他密林深处孩子的领路人,用自己的艰辛托起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让大山深处的教学有了明天。
作为家乡人,第一次聆听这样的事迹,第一次为家乡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是他这样一群老师托起家乡的教育,教会了大山深处孩子做人做事,让他们知晓了感恩,让他们的生活背靠大山也感之幸福。
我不是老师,但我也从赤脚上学一路蹒跚着走到了今天,也很感知帮助过我的人,感恩于老师的教导,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是他给予我力量,也是他让我遇事有了更多的思考。
启萌入学时我亦是抗着木橙,光着脚丫踏入学校,而今我所入学的村小已经在我上三年级时拆并。每逢路过此地,当时入学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个没有窗户,只有几棵木柱子撑起几间教室,没有厕所,没有操场,没有教学设备,一个班一位老师。老师中只有校长一人是公办教师,其余全是代课教师。冬天每名学生提着自备的取暖设备—灰笼(我们当地称谓),里面烧着木炭,用木材灰盖上可以保持长时
间的暖和。教室是土地面,坑洼不平。黑板是木板做成的,刷上漆,用架子支着。没有讲台,黑板靠墙的那边当作讲台。
我在这样的学校度过二年,第三年转入乡完小,也就是如今的村完小,同样提着备暖设备,直到上中学。人大了能抵御一定寒冷后方放弃此设备。那时的路特烂,整个冬天没有哪一天是晴朗的,都是雨水淋泥。没有哪一天我们的脚上是干,都被泥水浸湿。
从小学到大学,我感知老师的关心,但我也亦从老师的言谈举止间看到了世间万象。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好老师很多。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在我心中都记忆深刻,虽然他们谈不上给过我什么温暖,但他们教授我知识,让我有了今天。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时的一位辅导员,他帮助我在学校勤工助学,使我有机会在大学里有了生活来源,有了安心读书的机会,我感谢他的帮助,更感谢他的那份情怀。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老师,他几十年如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知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守,青春留守在了大山,心血洒在了大山,但把一代代的山里孩子培养成了有用人才。
他的坚守,大山的孩子有了学上,学会礼仪文明,懂得了珍重,知晓了祖国河山图板,明白了五星红旗的鲜艳。但老师却在长时间的劳累中付出了一切,他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伴着穷山恶水,实现着他最喜欢的事业,不辞辛劳,为山区的孩子带来知识,带来了希望。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也不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
很难很难。
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当看完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我不止一次为之感动。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第四篇: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乡村教师”主要事迹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三
不拘一格育英才
教学成绩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老师也不例外。十数年来,他总是在为教学,为教育不同的学生,为让更多的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绩而做着不懈地努力。等同学是老师教过的同一批学生,在他们初三的时候,老师大胆放手,把班里学生分组,让班里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不到必要时候,不给尖子生“讲课”,让这些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也为西社初中当年的中考成绩写上了最重的一笔。直到现在,当时的毕业生送给学校的匾也是近年来学生送给学校唯一的一块匾依然悬挂在学校会议室的门框上。
三好学生每个老师都能教好,有的学生却总是让老师伤脑筋。同学聪明过人但是迷恋上网,每天上课都是魂不守舍,老师们颇为“头疼”。老师了解情况之后,就开始关注他,多次在深夜把他从网吧找回来,身体力行的教育加上苦口婆心的教诲,终于换来了浪子回头,同学最后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许多人把这些归功于老师的教育,他只是说:“孩子们能学好,全在孩子们用功呀,这只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我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