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省政府日前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该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一批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全面完成“六江两溪”流域和旅游景区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
根据计划,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加强统筹规划,实施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分片推进的美丽乡村建 设,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重点推进重要通道沿线、重要流域沿线、重点区域周边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村庄整治建设,加强试点小城 镇、风景名胜区等周边的村庄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计划今年树立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重点改善提升10个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2016年、2018年前分别建成300个、5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从小流域向“六江两溪”流域、旅游景区拓展,形成连线扩片的规模效应。加快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方面,将加强风景名 胜区和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改造提升主要景点公厕、标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具体工作,规范提升购物、餐饮等经营场所并同步开展景区周边村庄环 境整治提升。(苏文晖)
第二篇: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原吉林省农委党组书记 任克军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1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乡村、难点在乡村、亮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起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包含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体现出了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特点,是实现农村居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期待,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人对这一重大课题有深入实践和深刻体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意见如下。
(一)吉林省按照国家的要求,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生态建设效果明显、乡风村貌建设先进的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到2014年末,相继创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同时,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等建设时序,打造接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美丽小区120个。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一是领导带头建设联系点。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位省级领导、市县两级领导都将党建联系点、扶贫联系点、美丽乡村联系点三点合一,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共同帮扶,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做到了高度重视、高位操作;二是整合各方面投入。吉林省整合新农村、绿化美化村屯、美丽乡村等专项资金4.5亿元,带动和整合市县财政投入、社会投入,2014年美丽乡村投入达到19.9亿元;三是创新机制。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8大机制。美丽景观、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四是加强基础建设。近年来,吉林省修建农村公路6.74万公里,解决了99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108.56万户,修建村部8407个,建农村文化大院9313个,修建排水沟5.9万公里,改造围墙1.04万公里,安装路灯5.78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5万个,开展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打造1989个。农村环境总体清洁率达到60%左右。
(二)吉林省建设美丽乡村有东部大森林、中部黑土地、西部生态草原的天然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条件。调查中,发现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一是受财力所限。调查的靖宇县景山镇西南岔村,这个村4个自然屯,需要修30公里村路,20公里排水沟,20公里围墙大门,100盏路灯,50公里绿化美化带,总投资需要3000万元,平均每个自然屯投入在700万元以上,而这个村每年的集体收入仅有10万元,资金筹措难度很大;二是基础设施欠缺。目前,吉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达到100%,而“屯屯通”仅为40%,“户户通”不足30%,农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吉林省农村有300多万农户,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冬季防寒保暖能力较差。目前,每年改造5万户,需要60年;三是垃圾围村问题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有42个县(市),其中产粮大县大市就有30个,每年产粮食和秸秆各在700亿斤左右。粮多,秸秆多,畜禽多,产生的粪便就多,加之冬季漫长,雨雪较大,给垃圾及时清理和清运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东北农村遭遇了“垃圾围村”难题。同时,大量焚烧秸秆,给空气带来污染;四是美丽乡村内涵挖掘不够。从吉林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情况看,目前主要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没有深度发掘农耕传统、民族风情和民间技艺等乡土文化,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以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拓展的旅游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五是缺乏顶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顶层设计,尚未将区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进行考虑。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规划建设方面和其他省份相比滞后很多。
(三)从2015年起,全国各地应该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加以实施,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向前推进。
第二,加快制定美丽乡村实施的技术标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差异和民俗文化多样性,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路径、技术要求、类型特点等差异性。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这是宏观指导。作为我国南方、北方,西部和东部,尤其吉林省三大区域板块和不同民族居住集中区,应制定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实际,科学有序推进。
第三,抓紧解决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为剩余秸秆找出路。当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的秸秆的利用问题,秸秆焚烧禁而不止,流于形式。我国年产秸秆6亿吨,按目前1/3用作饲料、烧柴之外,还有4亿吨可利用。虽然秸秆可以发电、还田和作为菌料,但是将来最有前途和可能的是转化为固体燃料。秸秆的燃烧值3500大卡左右,是煤炭7000大卡的1/2,如果将剩余秸秆固化替代煤炭,可人造植物再生能源煤炭2亿吨,占全国年消耗煤炭36亿吨的1/13左右,虽然占比重不大,但是可以避免焚烧秸秆。秸秆固化在我国技术成熟,关键是加强政策引导,国家要给予生产企业、消费单位政策补贴,加工用电价格享受居民照明用电优惠;二是加快农房改造。吉林省300万户农房急需进行改造,若农民连保暖房都住不上,就无从谈起建设美丽乡村。改造一户住房需投入2.25万元,国家补贴7500元,省补贴7500元,农民需要自筹7500元。如果全省农房按300万户计算,就可带动675亿元的社会投资,一举多得。建议国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力度和规模;三是大力推进村屯道路硬化。目前,吉林省农村道路建设的压力主要是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财政实力弱,屯内道路、农田机耕路建设任务相当繁重,经过冻融之后道路维护投资大,与江浙等南方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国家加大东北地区农村道路支持力度;四是处理好农村垃圾。确保村屯、路边、河流、沟渠、集市、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干净整洁。
第四,进一步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和推动力度。一是坚持部门联动。中央和各省都应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于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应该纳入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组织实施,同时,明确责任部门任务分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顺利推进;二是坚持多方投入。中央和省应设立一定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广泛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形成捆绑合力,提高建设成果;三是加强创建工作。国家和省每年都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可以命名为美丽乡镇、美丽村屯,也可以评选一大批美丽农户、美丽庭院、美丽广场、美丽村民。整市整县建设好的地方,可授予美丽县市称号。通过激励,树立榜样,确立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热潮,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展开。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三篇:x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事迹
x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事迹
当前,xx镇在继续砌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挡土墙”的同时,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也一刻不停,充分运用事前思维,谋划开展本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群众创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一、防治并重,村庄清洁汇聚合力、提质增效
xx镇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突出环境整治关键部位。环卫保洁员、志愿者协助开展消毒工作,对主次干道、村委会、公共厕所、小游园等区域进行日常清洁消杀,积极宣传引导村民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用过的口罩统一投进废旧口罩专用垃圾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为群众人身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以“美丽庭院”为标杆,发动村民积极开展房前屋后、室内庭院、厨房、厕所等区域清理,消除家庭卫生死角,努力实现“村庄美、厨厕美、人美、院美、居室美”五美并举、全面开花。
二、防改结合,厕所革命有序推进、让群众“方便”更方便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一扣。镇村两级干部在入户摸排“四类人员”的同时,进一步核实户用厕所摸底登记情况,同时向村民宣传卫生厕所的重要性,发动村民主动申请无害化厕所改造,做到应改尽改、“一户一册”、厕所“进院入户”,同时引导群众做好各家各户厕所的日常清扫与消杀,并安排专人定期对厕所粪污进行密闭运输及处理,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三、防植兼顾,春季造林添绿、暖风十里蕴底色
阳春三月育苗忙,植树添绿正当时。当前既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xx镇统筹兼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调整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乡村绿化,严把“苗木关、栽植关、防疫关”,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开展植树造林,同时协调解决造林施工必需的疫情防护物资,调配机械设备挖穴栽苗,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因地制宜搞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旁”绿化,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xx镇认领绿化任务x亩,xx村xx河东侧栽种x亩、xx村环村林x亩、xx庄xx河东侧x亩、xx高速东侧x亩、xx街环林x亩、xx庄xx路东侧x亩、西关张南绕城线旁x亩,截至目前,共完成x亩,完成率达x%。
三、立破并举,让农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美丽乡村的建设,既要扮靓“面子”,也要扮美“里子”。疫情防控期间,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培育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尚。
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不仅败坏农村社会风气,更引起人们强烈反感。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xx镇着眼文明素质养成,通过各村大喇叭、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条幅等形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彰显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村民们积极响应,极大程度降低人员聚集,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截至目前,xx镇共取消春节文体活动x场次,取消或延期嫁娶满月等红事喜宴x场次,简办红白事x场次。
四、群策群力,善行义举共绘美丽乡村新篇章
家园的景最美,故乡的情最真。为营造整洁、美丽的宜居家园环境,x月x日上午,xx镇xx庄村党支部本着“自愿捐赠、尊重意愿、公开透明”的原则,组织村民为本村美丽乡村建设捐献爱心,捐款现场秩序井然,村民捐款热情高涨。xx庄村共有住户x户,截至目前,共有x户村民自愿捐款逾x万元。此笔款项预计用于道路硬化x平方米、道路两侧亮化美化等项目。‘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第五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现状]我县工业园区规模小,效益差,运行质量不高,占用资源与产出效益不成比例;名牌拳头产品缺乏,市场占有率不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小。
[建议]首先,开通“绿色通道”,创新服务手段。根据园区市场主体准入情况,及时开通“重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等“绿色通道”。服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开展 “一站式服务,现场办公服务,全程跟踪服务”等行政指导服务。凡企业涉及的质监业务安排专人办理,针对每户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办理业务,专门制作《服务指南》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支持企业重建、迁建、转移和配套项目向园区集中,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服务小组,深入园区企业建设现场开展分类指导,提前介入、建言献策、实行现场办公服务;为确保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安排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每项服务事项的落实结果,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其次,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确保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企业快速发展,建立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实行“一对一”帮扶。每年对企业的回访和调研不低于2次。经常与企业进行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对企业在特种设备检验、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检定等方面需要帮助的,“提前介入,答疑解惑”,积极指导企业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其补充完善手续,最大限度方便企业。
第三,加强内外协调,为园区企业疏通服务关系。一是实行市、县联动,强化市、县质监部门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园区企业质监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对工业园区新落户企业、试开工企业采取上门告知前置服务,实行追踪问效、上门服务,督促其规范经营。二是要注重加强与县招商局、经贸委、工业园区办等部门横向联系和合作,互通信息,形成上下、左右联系机制,实现对园区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务实的服务。
第四,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推动园区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支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激励更多企业争创中国、江西名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多邀请专家对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加大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