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

时间:2019-05-12 05:5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

第一篇: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创新发展模式,注重项目实效,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乡镇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新的经济板块。

一、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多元投入

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以市场机制集聚生产要素。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予以正确引导。为此,要重点抓好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

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

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完善并落实“飞地工业”政策,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山区乡镇,可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异地举办工业,借助相邻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二、注重项目实效,优化入区项目

项目是衡量一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生命力之所在,能否引进批好项目落地生成,是检验工业集中区办得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必须把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项目优化、项目引进上来。

一是选准好项目。按照项目工作原则,理性把握工业投资引导,力求各类集中区建设项目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需要,使储备、落地、生成项目更具前瞻性、有效性。

二是拓宽项目生成渠道。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现有企业延伸做大等途径,促进项目在集中区落地生成,特别要重视引进一批本市现有产业及企业配套加工等拓展性项目在集中区发展。加强与市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有条件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还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加工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全方位提高集中区的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

三是集约土地利用。新增乡镇工业企业应当全部进入集中区生产,集中区之外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集中区的扶持政策,通过腾地拆迁等方式,逐步集中到工业集中区里的标准厂房内,促其在集中区内发展壮大。要通过调整工业布局,集聚优势资源,建好、用好集中区标准厂房,提高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节约土地资源,增强集中区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吸引招商引资的关键性因素。要采取各项措施,改善乡镇工业集中区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重点要在优化三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广泛宣传《龙岩市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对市里出台的有关政策及配套文件执行情况要作专项督查,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中梗阻问题,促其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乡镇集中区的瓶颈制约,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特别要发挥财政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进区发展的企业应给予激励政策,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乡镇集中区建设实施经济目标和工作目标双考核制,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责任意识。

二是优化服务环境。改变过去那种重项目引进服务轻项目生产经营服务的倾向,努力使投产的项目有钱赚、赚大钱,使项目业主有追加投资的内在驱动力。加快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集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集中区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推行领导挂钩乡镇集中区挂钩制度。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是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表彰;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阻碍乡镇集中区建设的不良现象,要加以曝光,坚决纠正。

第二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载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壮大乡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致力于走好“五条路”。

一是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走突破性发展之路。纵观各地发展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是促进招商选资、确保项目顺利落户的需要;是推进全民创业、提升发展层次的需要;是促进产业集聚、培植税源经济的需要;是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县级扶助、乡镇主抓、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联动机制,落实县、乡镇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扶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工作力度,采取“镇级抓集中区、村级抓项目、部门抓服务、全镇抓招商”的思路,从组织领导上保证集中区建设和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在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布局上,结合实际,合理谋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乡镇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搞

好工业集中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协调各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抓好王集、新袁2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李口、八集2个经济开发区配套工业集中区。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走多元化投入之路。根据县、乡财力情况,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硬件建设特别是标准化厂房建设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取向,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投入机制,它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要积极鼓励单位、部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建设标准化厂房,并积极兑现奖惩。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模式,政府对工业集中区的行政管理职能要与开发经营职能相分离,可在乡镇政府内设立工业集中区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对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行使规划、协调、指导、政策研究等职能;工业集中区的开发经营由经济实体承担,经济实体可以是独资的,也可以是股份制的。无论是独资公司还是股份制公司都是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关部门为其正常运作提供指导和服务,不干预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作为国有资本捆绑用于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由乡镇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履行国有资本的出资人职责,行使国有资本的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和运行监管等职能。对县级重点工业集中区,还可安排相关职能部门挂钩帮扶,积

极争取内外大企业结对支援。

四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走集约发展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正确对待,调整策略,积极应对。一要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的土地使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要盘活建设用地。采取置换等多种形式,把老宅基地、老厂房等闲置土地盘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通过净增耕地来增加集中区建设用地指标。要积极向上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用地计划。三要研究和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鼓励集中区范围内土地拥有者以入股、联营或土地换社保形式,参与集中区开发,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依法合理、有序地流转。

五是统筹兼顾项目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选准项目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选准项目,既要解决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缺乏的问题,又不能采取“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产业集群为方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集群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按照“大项目进泗阳经济开发区,中小项目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思路,坚持县乡联动、贸工农联系、上下游产业联结、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联抓的办法,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重点发展“鼓励”类优势产业,提高“限制”类

产业进区门槛,坚决杜绝“禁止”类产业进区。要按照超前规划、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明晰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量力而行,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

第三篇: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努力探索中职德育工作新路子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72年,占地42亩。学校现有教职工120名,在校学生1680名,是一所融职教、成教、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幼教、旅游、艺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和汽驾维修与应用等专业。学校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强与东西部地区及省内企业、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把握中职学生特点,不断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育人理念,突出德育工作首位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找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今年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深入班级、用人单位等,通过走访、座谈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找准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办学环境来看,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多种观念、思想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产生影响。从学校工作看,德育教育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和实践性,个性不够鲜明,个案深入研究不够,个性体验与道德实践不够。从学生素质看,理想信念模糊,行为规范较差,心理问题较多。从家庭角度看,家庭重普轻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子女的关心、重视不够。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科学育人理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必须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科学育人理念。要树立新型人才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中等应用性人才,以学生能否成为未来有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树立素质教育观,既着眼于学生“成才”教育,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发展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

质和意志品质,而且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从而真正体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职业性。要树立开放教育观,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理清工作思路,形成育人合力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是:12345。“1”是一个转变,即学校工作由原来的重智轻德、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向突出德育首位、育人为本方面转变。“2”是建好政工队伍和班主任两支工作队伍。“3”是建立完善三个工作机制,即学校党团、科任教师、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机制,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和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构建一个“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4”是坚持四个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德育工作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相协调的原则,把时代要求、优良传统与传承延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近、小、实原则,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承载能力出发,正确引导,把握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原则,既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更注重学生在实训

实习中道德教育和实践体验;坚持教育与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学校德育组织和管理评价机制,做到责任到人、有序推进。“5”是做到五个结合,即学校德育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坚持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相结合,与德育课程和学科教育渗透相结合,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凸显职校优势,创新德育形式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本身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知行合一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感悟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主要开展四项活动:

一是技能实践周活动。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纪律、卫生及集体观念淡薄等现象,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级,亲自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升旗仪式、考勤、卫生、纪律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既使他们体会、感悟到爱护环境和提高思想纪律的重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的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理自立生活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二是用人单位实训实践活动。中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

间是在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学习生活,这为德育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利用企业生产规范标准、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潜在因素,学校和实习单位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增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三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和节假日,深入社区、旅游景点等,宣讲延安精神,开展“消夏文艺演出”活动,走访慰问老红军、老八路。特别是我校结合旅游家政专业,成立了礼仪服务队,参与礼仪服务队的学生必须参加严格的礼仪服务技能培训,为市、区500多次会议、活动提供义务服务。培训内容包括仪表、仪态、岗位用语、岗位举止、服务标准等内容,队员的站立、行走、神情、仪态、文明用语等方面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礼仪服务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是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延安革命圣地独特优势,联系鲁艺、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延安精神教育德育基地,开

展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大型法制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四、丰富德育内涵,注重工作实效

一是紧扣学生就业主题,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通过教师授课、个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与学生谈话、邀请优秀就业学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启蒙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树立人生奋斗目标。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的个性心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臵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采取建立心理咨询室、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学生保持正

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道路和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烦恼。

三是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平台。学校创办了《延安职教》校刊,组建了“黄土地文学社”、“书画社”、“学生广播站”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搭建学生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的平台。

四是典型引领。一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另一方面邀请已经就业的优秀学员返校给学生做就业经历报告,用身边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敬业、诚信、奉献等精神。

总之,学校结合中职内涵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全面提高德育质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近年来,全校未发生一例学生违法犯罪现象,2名学生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我校学员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学校选派学员参加了全省中职学生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荣获2个三等奖,7个优胜奖;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荣获4个优胜奖。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毕业学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坚持德智并举,以德促智,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篇:长丰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长丰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岁末年初的县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县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百十工程”,实现“三大跨越”,进军全省十强县的五年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年伊始,县委、县政府就相继制定出台了创建一流发展环境、优先发展工业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在集中力量抓好南部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同时,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大胆构想;此外,合肥市新近出台了关于免收开发园区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为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近期县发计委组织力量,对全县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南部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南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我县现有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岗集镇、双墩镇、三十头乡和双凤工业区范围内。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工业园区所在乡镇区,克服自身可用财力紧缺困难,千方百计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05年底,南部经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8亿元。其中: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6亿元,建成园区主干道路30千米,修建供排水管道11.3千米,园区日供水能力1万吨;架设输电线路25千米,形成供电能力35KVA,另有110KVA供变电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中;获得国债支持的园区污水管网项目已基本建成,有望年底前接入合肥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双凤工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9亿元,建成园区主干道路39千米,修建供排水管道85千米,实现园区由合肥供水集团和双墩自来水厂的双向供水,园区日供水能力5万吨;架设输电线路34千米,形成供电能力80KVA;园区的绿化、亮化工程效果良好,雨污分流、污水截留系统建成投入运行,有效地控制了园区工业废水对大房郢水库的水体污染。双墩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0.31亿元,建成园区主干道8.3千米,园区路网框架初步形成,修建供排水管道16.3千米,园区日供水能力1万吨;架设输电线路5.7千米,形成供电能力35KVA。三十头乡三元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0.51亿元,建成园区主干道7千米,修建供排水管道9.5千米;园区已建成连接合肥张洼路的主管径300mm自来水接装工程,具备1万吨的日供水能力,目前受市区供水水压限制,尚不能满负荷供水;架设输电线路20千米,形成供电能力80KVA。另外,全长约15公里、横穿整个南部经济区的江汽工业大道已全程贯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南部几个工业园区的环境不断美化、亮化,园区品位逐步提升,招商吸引力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整个南部经济区的发展受到合肥市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在合肥市“141”组团发展战略中,我县南部经济区作为合肥北部组团,已被列入合肥城市建设规划中,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前景更加光明。

(二)中、北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除南部经济区外,北部县城水湖工业园要按照6平方公里规划,3平方公里起步,实现水、电、路和园区土地的“三通一平”;中部的下塘、吴山、杨庙等工业集中区要按照5平方公里规划,1-2平方公里起步,实现“三通一平”;其他有条件的乡镇都要规划建设工业功能区。经调查了解,目前水湖镇依托县城发展,在县城西部,罗塘路以西、南一环路以北、西二环路以东、长寿路以南范围,紧邻合淮阜高速和311省道,规划建设9平方公里工业园区,首期工程准备先建成2.5平方公里的仙居产业园和民营工业园。由于靠近县城,水湖工业园的水、电、路等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基本实现“三通一平”要求。中部地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较快的是吴山镇。在吴山镇2005年底修编的总体规划中,就提出在合淮路、合淮阜高速出口交汇处,建设4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吴山镇提出2006年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任务是:完成吴王大道东段综合开发一期工程9000平方米,修建长1500

米、宽12米、控制红线45米的百花大道和长600米、宽14米、控制红线60米的昌岭路东段,实现工业集中区首期1平方公里范围“三通一平”。

(三)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引进项目112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43.1亿元。在全县范围比较,南部几个工业园区引进项目多,实际到位资金规模大。其中:双凤工业区累计引进项目221个,协议投资77.6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130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1亿元;岗集江汽配件工业园累计引进项目125个,协议投资25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55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2.5亿元;双墩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22个,协议投资3.4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7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7亿元;三十头三元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99个,协议投资11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37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6亿元。截止2005年底,南部一乡两镇一区引进的项目数占全县引进项目总数的40%以上,引进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县引进资金总额的90%以上,中、北部地区在引进项目数和到位资金额方面明显偏低。

(四)已进驻园区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为创建一流发展环境,使外地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县委、县政府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去年以来,我县相继采取了重奖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零门槛”引进工业项目(即:工业项目“零收费”、企业办事“零上门”、并联审批“零停留”)、“企业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以商招商,服务园区企业。同时,强化经济环境“110”职能作用,加大企业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氛围。入园企业建设进展顺利,生产经营良好,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双凤工业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52%以上。园区骨干企业鸿路集团钢构项目生产规模急剧扩张,完成从单一的轻钢结构向重钢结构的跨越,企业产值从进驻工业区之初的每年不足5000万元,跃升到去年3.6亿元;全县乃至全省钢结构第一楼——鸿路大厦正以昔日深圳的建筑速度向上挺拔,企业集团正向着全国钢构第一强加速迈进。全国500强企业伊利集团16万吨液态奶项目2005年正式进驻园区以后,建设速度再创新高,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大部分基础工程,近期部分生产线将投入生产运营。其他进区项目,如金诚玻璃钢、波林新材料、丰大乳业、江淮混凝土、华洋电动车、金润米业等企业均生产经营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比去年增长50%以上。在江汽集团的凝聚带动下,入驻园区的汽配企业逐年增多,其中,星通橡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长为我县规模以上明星企业之一。江淮万吨铸造中心、庐丰公司、万向钱潮、万安集团等其它进区项目,也逐渐显现出强劲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在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的带动下,岗集镇正朝着全省汽配第一镇,乃至全国汽配基地的目标迈进。入驻双墩、三元产业园以及中、北部吴山、水湖等地区的海螺水泥、合雅化工、红樱桃集团、红星机械、合肥固废处置中心、盐城利维电光源、合肥通用变压器、丰联铸造等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建设进展顺利。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几年来我县南部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园区形象有所提升,但与县外周边开发区相比,形势不容乐观。像瑶海、庐阳等开发区,无论是土地平整,还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明显好于我县工业园区,对我县工业园区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全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目前只有双凤工业区,但在道路、企业污水排放等方面,还显得薄弱,仍需进一步完善。中、北部大部分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基本上处于规划设想中,尚未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园区框架结构大多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亟需加强。

(二)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明确。在南部几个工业园区中,岗集江汽配件工业园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几年来,坚持高扬江汽旗帜,瞄准国内汽车配件行业进行招商,引进的项目体现了以汽配为主的园区发展定位。但是包括双凤在内的南部其他几个园区这几年的发展方向仍

不够明确。双凤工业区及双墩产业园没能确定一个主导发展方向,现已引进的项目所属行业较为分散,产业关联度不大,缺少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链,企业不能集群发展,园区总的发展定位不明朗。三十头乡三元产业园虽提出服装、物流两大目标定位,但在引进项目上存在一定难度,园区入驻企业较少,且分布零散。

(三)引进项目建设进度慢,结构不理想。近年我县工业园区引进项目总数不少,但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较少,且资金到位率偏低,建设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另外,引进项目结构不够合理,为数不多的大项目中,房地产开发类占据了不小的份额。特别是在中北部乡镇,工业项目奇缺,很多引进项目,企业技术含量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小,发展后劲不足。

(四)园区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由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存量可用土地严重不足,土地使用证难以办理,对园区及入驻企业的发展壮大均有不小的制约。

(五)多数入驻企业存在融资难题。我县园区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属中小型企业,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生产发展资金紧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是主要渠道,但为提高资金运营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控制越来越严。而相当一部分入驻我县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有效抵押资产,特别是拿不到国有土地使用证的企业,银行不敢对其投放贷款。

三、发展园区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我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合政办[2006]8号),规定“对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聚集区的工业投资项目,免收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费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为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加快我县工业发展,全县各乡镇中尚未按照县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县人大八届四次会议要求规划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要抓紧开展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符合条件的,要抓紧按要求申报,争取能在市政府即将进行的工业集中区确认中获得通过。

(二)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南部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只有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努力降低入园企业投资建设成本,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利用贷款、争取财政贴息或向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园区基础工程建设进度,努力改善投资硬环境,提高园区在招商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三)走园区企业集群发展之路。在引入项目时,要改变过去无条件引进、全盘接收的招商方式,尝试进行有选择招商。同时,要以实现利税增收为目标,着重引进规模大、牵动性强、技术先进的工业类项目,将同类项目引入特定的范围,促使进区企业形成集群发展之势,为工业园区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县直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创建一流发展环境要求,进一步做好引进项目服务工作,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于新引进项目要促其尽早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抓其尽快建成投产,对已投产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五)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用足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大力开展土地复垦整理。结合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整合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向南部和重点乡镇倾斜,为南部经济区预留出更多发展空间。整合园区土地资源,对少数长期占用土地“圈而不建”的项目实行依法收回。同时,积极向省、市争取追加建设用地指标。

(六)进行品牌资源整合。双墩和三元产业园均与我县唯一的省级工业区——双凤开发区接壤。要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区的品牌效应,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实行规划同绘,设施

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用,产业共兴,形成大双凤发展格局。

(七)建立企业融资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采取县财政拨出一点、企业自愿拿出一点、社会入股筹集一点的办法,筹建“长丰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结合国家开行贷款争取工作,定期筹划召开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限额担保,切实解决园区企业发展融资难题。

第五篇: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办法专题

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实施办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山西省《关于高等教育强校工程的推进意见》(晋政办发[2008]14号)精神,大力推进我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我厅决定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现就本项目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目的与内容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和地方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优先和重点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主动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

从2008-2010年,共建设30个左右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三、评选条件与要求

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旧有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2.培养目标明确,具备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同时,要有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 2年以上的先期建设基础。

4.学校重视,拥有较为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5.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四、评选时间

各高等院校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名额申报。申报截止时间为每年4月30日,5月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五、管理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项目审批和管理,获得省级立项建设项目将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学校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

2.学校每年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检查。就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方面的工作写出报告,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3.省教育厅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及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载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发展模式 注重项目实效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