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别人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别人
那是一次特殊的班会课,似乎没有主题,但又包含了许多主题。我用正楷在黑板上很郑重的写下了10个字:“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别人。”同学们看着黑板都默然了。
那 次班会课缘于一件不算大但又不能说是小事的小事:一天午休课下课,一个学生哭着鼻子跑来告诉我说,他的前桌刘成同学说他是“九牧王”。刚开始,我听得怪懵 的,什么是“九牧王”呀,不就是一种西裤品牌嘛,心头很有点责怪那学生的意思。后来,那位学生伸出右手,我才明白。原来,那学生小时候由于好事,右手的食 指被打谷机的齿轮给轧断了。我一听这事,心顿时沉重起来;这可不是一桩小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班里将形成一股不良的风气。
班会课上,我没有批评刘成同学,我对学生说:人的一生祸福相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我们的一生当中,有风雨,也有阳光;有争奇斗妍的春,也有寒风刺骨的冬;有成功的快乐与愉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与无奈。
谁能说清楚人的一生将要遭受到多少挫折与磨难呢?我们的一生不可能一路春天、一路阳光,不可能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将经受狂风暴雨的洗礼。因此,当别人不幸时,我们不应该嘲笑、挖苦、讽刺甚至把别人的不幸当作取乐的话题,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善待自己。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别人。要知道,谁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因此,对于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学,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关爱。
那节班会课,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课后,刘成同学还主动向那位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学到了歉。
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第二篇:别人的错,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美文(范文模版)
近读《史记》,看到一则楚世家的故事——
楚庄王十六年,楚国攻打陈国,杀死夏征舒。因为夏征舒杀害自己的国君,所以要讨伐他。攻克陈国后,把它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大臣们都来表示祝贺,申叔时从齐国出使回来,唯独他没有表示祝贺。庄王问他,他回答说:“俗话说,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地,田地的主人就抢走他的牛。牵着牛践踏田地固然是不对的,抢人家的牛难道不是更严重吗?大王是因为陈国内乱才带领诸侯讨伐他,打着正义的旗帜,现在却又贪图他们的领土,以后怎么管理天下呢?”
申叔时的观点极其精辟、智慧。不能因为别人犯了小错误,我们就犯更大的错误。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因为一时冒犯了别人,那个人就反过来实施更严重的报复,结果是两败俱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考虑事情的后果,一定要记住:别人的错,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
第三篇:我们只是朋友所以没有分开的理由情感散文(精选)
今天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就先同朋友相处,你们可以同情侣一样关心对方,鼓励对方陪伴对方。哪怕后来发现感情淡了,你们依旧还是好朋友。不要因为一段不成熟的感情失去一个感觉对的人。现在的年龄,给不了未来,负不起责任。我们不用为了害怕失去对方而着急恋爱。不用为了证明我们相爱去确定关系。在心里给对方留一片天空。放在那里就好了。我们相爱了,可我们不是情侣。
这段话很震惊我,让我感触很深。想想还在单身的自己,我觉得自己真的在感情方面太较真了,每一次遇到给我表白的人,我总是第一感觉这人我不会和他结婚,我基本就PASS了,以后基本就会与他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他给我聊天我也会很注意。现在是想想都觉得自己竟然如此的幼稚。一个人不去相处,一个人不去了解,你怎么知道你和他不适合你呢?一个人你连机会也没有给,你又是如何判断他的心呢?
自己真的过于在意爱情的纯真,仿佛自己是属于那种孤注一掷那一类的,因为我一直坚持自己会遇到自己最爱的和最爱自己的那个人。我一直在等待着,看着身边追过我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有时候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有点较真的厉害,室友们都说像我这样的要是让我去结婚,那肯定都是一件很悲催的人了。都没有感受相爱就要步入爱情的坟墓了。可是转念之,那时候我们的父母不也是经过了一段恋爱,最后走在了一起。为何我就不可以?
听着身边的朋友谈了7、8个大有人在时,我在想我等待的那人不知道是否已经也找到了真爱。都在劝我,感情这事相处了才知道,体会了才明白自己适合的人是谁。现如今,还不是有人很相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最终却离婚了。让我别太死心眼的去认准一件事。也许最后我什么也等不到。我在想如果真的等不到那么一个人,是不是我会后悔自己怎么不去尝试着爱。
今天看到这句话,我仿佛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真的是自己太认真了吗?其实我从内心是有点认可的,要是真的等到最后我还是没有等到,我会不会后悔一生。要是我没有等匆匆收尾,会不会因为错过最美的遗憾终生呢?我一直都是这样纠结的等待着。错过了太多人,我不敢说是伤了他们的心。因为一个男人追你的时候同时也在另一边排好了队。你的决绝也许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这个世上我们谁又能保证,我不是谁的备胎呢?
一直希望自己上大学能遇到一个人自己爱的,一起上课是不是会很幸福,可是大学的路上自己没有遇到说服自己的,总是感觉不愿走出去的那一步。现如今快毕业了,也没有当初那样的情感了。仿佛是自己错过那种学生恋的纯真,现在身处社会对待感情就更加的认真,害怕匆匆的选择到后来不合适连分手的勇气都没有。又害怕自己太认真连认真的机会都没有。
一直在心里默默地说下一个如果我们互相有意,我们就开始。可是到最后还没接触就一次次的拒绝。曾经有一个人,我们一直都是班里的规劝对象。你开着玩笑说:我不走,你也不会走。可是年后,你未来!我说只要你说,我就同意的。你说了,我却以一句“我们只有多于友情,浅于爱情的感觉”就此别过。无论如何,我们就是未开始就结束的一段青春。我们都有原因,为什么最后我们没有走在一起,也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并不是那么有感觉吧,每个人都各怀心思,不愿走进,却希望对方走进。我们都是这样自私的等待着对方靠近,又害怕对方靠近。
我们都不是谁的非他不嫁和谁的非谁不娶。我们都是独体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有一天,你我相遇,请记住:我们都曾经等过对方。我们都曾那么在意过对方,可是又害怕对方知道。只是等的时间不一样,期待的时间不一致,就这样过了吧。也许这样是对我们最好的方式,我们谁也不要跨越这条线,我们依旧可以淡淡的走下去,互相装作不知道。爱情里,没有谁拒绝过谁,只是提前有一个人看清了对方的心。
如论怎样,我们都是朋友。因为我们只是朋友,所以没有分开的理由。
注:谢谢那些对我说过喜欢我的人,无论你们是否认真,谢谢你们。我们没有在一起,并不是是我们没有缘分,因为我们只是朋友,所以没有没有分开的理由。
对我等待的那个未知者,我想说:我们永远成为不了朋友,因为我们会变成最亲的人。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前几天有几位语文老师问我,前一段各种报刊发表那么多文章批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勾起我这个已过退休之年的老语文教研工作者的许多感慨,使我禁不住想对当前语文教学大讨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现择其一二与大家共同讨论,就教于各位。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大讨论的三点看法
本人近期看了各种报刊发表的近百篇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本人认为其中大多数意见是好的,有些是很好的,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这些问题例如:应试教育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诸多弊端;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和某些课文的陈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得死、学得死和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的问题;语文教法体系违背中学语文课的特点;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析为主”带来的弊端;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语文教学整体效率不高;中学毕业生达不到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亟待改革。
第二点看法是,有些观点由于作者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或者由于对一些时代因素缺乏辩证的分析而产生了一些误解。例如《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编者按”中给中小学语文课定位为“文学教育的初级阶段”;某杂志指责教材把郭沫若的诗《天上的市街》写为《天上的街市》,说“如此明显的错误,沿袭了几十年,竟未被发现和纠正,岂非咄咄怪事”(其实,这篇诗歌在编入教材时是征得郭老同意后才将题目中的“市街”改为“街市”的)等等。
第三点看法是,有的文章用语确实是滥用夸张,危言耸听。最典型的如《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用“误尽苍生”四个字作为大标题,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用“误尽苍生”这样极端性词语一笔抹煞了近廿年语文教学的成绩和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极大地伤害了全国几百万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感情。类似提法还有一些,对此本人作为一个老语文教研员实在不能接受。
二、关于中学语文课的定位问题
如何正确地给中学语文课定位,是关系怎样认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的关键。
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明确,中学的语文课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又是中学阶段若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这种“基础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既不是高校的汉语、文学或其他的专业课,又不同于中等专业学校(如师范学校)的语文课,而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其次必须明确,中学语文课在中学各门课程中是一门“工具课”。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第一、二句话就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我国语文界一至公认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都曾多次阐述过“语文是个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的观点,张志公先生在1963年10月针对当时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在《说工具》一文中对此曾有
用心爱心专心 1
十分精辟的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地为我们服务。„„语文这个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他工具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强调基本功,强调多读多练,强调''文道统一'',这正是由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决定的。”志公先生这段话说得何等好啊!他通俗易懂地精辟地说明了“语文是工具”这个基本观点。可能有人会说“数学”“外语”也是工具啊,语文课与数学课、外语课有什么区别呢?本人认为,如果要把语文课与数学课、外语课从特性上区别开来的话,可以把语文课解释为“学习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基础工具课”,用“学习运用母语”与外语课区别开来,用“进行交际”与数学课区别开来。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本人认为对中学语文课的“定位”应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工具课”。
近期有些人士提出,语文课不能忽视人文性的教育,语文课中应该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本人认为,这些意见是对的,是好的,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有些人士由此拔高,把中学语文课定性为“人文性质课”“文学教育课”“文学教育初级阶段的课”“学做人的课”“人格修养课”等等,对此本人就不敢苟同了。本人认为,语文课的“基础工具性”是根据中学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位置而确定的“本质属性”,因此,研讨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都应以此为首要前提,对于进行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人格修养,乃至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等,都应在“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文工具”这个基本前提下,以“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作指导统一起来,不应喧宾夺主。把“人文性”“文学教育性”“学做人性”“人格修养性”等等过于拔高,以至与“基础工具性”对立起来,甚至以此否定中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基础工具性”,这就是否定了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的定性,引起了全国对中学语文课性质问题的认识混乱。
由此,自然地引发出以下语文教学讨论的另一个大问题。
三、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或者究竟应该重点教什么,学什么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大纲的表述从略)本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前三句话“语言文字”问题、“语文能力”问题、“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应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的目的任务”,或称“基本的目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之后的那几句话是在完成上述“首要目的任务”或“基本目的任务”的用心爱心专心
2同时应注意的若干方面。这个“大纲”在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中分别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分别从“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外活动”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表述,特别突出了“能力训练”(列出了四大项48小项训练点)和“基础知识”(列出了三大项21小项知识点)。本人认为“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几方面尽管有的提法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总的说,比较好地客观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课的“定位”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第一,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本人认为,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语文课还要学其他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唯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本人认为,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当然也是指“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第二,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对此,“大纲”中已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不必作过多的阐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第三,中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乃至课文涉及的一些其他相关知识。本人认为,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和积累一定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天职,不能因为新的教育思想重在能力培养,就可以忽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但是,话又说回来,中学生学的知识,不能超越学习阶段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展和随意拔高,只能按“大纲”的规定学习“基础知识”,有些甚至只能是“常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范围及要求,有些难以表述得十分具体,有些也不可能“量化”,有些确实难以掌握,这就更需要尽可能正确地
用心爱心专心
3把握“基础性”的精神,尽管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和延伸,但是要适当,高中和初中也应有所不同,中学的语文课所应学习的知识不能超越阶段作过高的要求,所学知识的内容更不能拔高到高校的范围。
第四,中学语文课应在“文道统一”的原则精神指导下,学习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应该与上述语言运用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和谐地进行,而不应割裂开来架空说教,尤其不能忘记“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特性,不能忘记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语文”。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有些中学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教训应该记取。
第五,中学语文课不应忘记各门学科共性的任务,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要教会学习方法等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这些任务同思想教育的任务一样,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统一实施,而不应脱离“语文”孤立架空地进行。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了阐述方便才分开来,实际上这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近期,在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文章强调文学教育(或称人文教育)、做人教育(或称人格教育),且呼声较高,本人认为这种呼吁有对的一面,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本质方面,也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更应引起思考的是,多数中学毕业生在语言运用、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基础知识诸方面,达不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达不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和打好语文基础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运用方面不能适应到高校学习和到社会上工作的需要,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普遍性的根本性的问题。上述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固然都应落实和加强,”人文“方面或称”文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精神修养当然也应落实和加强,但是尤其应该引起重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的,是切切实实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切切实实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以便更好地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科本身基本的性质特点。
四、中学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我想只谈一点,即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在教法体系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存在着重大的偏差,在这世纪之交,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高校教学式的、成人教学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虽然有些改革之士在教学中试图增加一些学生训练的活动,但遗憾的是那只是少数的实验尝试,有些课的“学生训练”活动只不过是对“教师讲析”的一种点缀。当前,就大多数中学语文课来说,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模式。
用心爱心专心
4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至少有两个重大的弊端:第一,它只是体现了教师的灌输,抹煞了学生的存在,抹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完全处在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第二,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基础工具性”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为主的基本目的任务。既然我们中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和“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那么,现在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绝对无法达到和完成这样的目的任务。当前语文界人士普遍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总的看还是效率比较低,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什么还是达不到基本要求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本人认为,从我们教学本身找原因,其中一个很大的弊端就在于这种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讲而学生完全被动的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学生的语文能力绝对不可能只是在教师“讲”中培养出来。
中学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诸位语文教育专家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文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733页)“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同上,83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解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按:着重号系作者加,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著名教育家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强调“训练”,他提出了语文教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本人认为,这些语文教育大家说到了点子上,他们的这些语文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因而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
要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把教师无休止的讲析压下来,至少压缩在1/2以下,而学生的训练活动必须提高到1/2以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和体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等。课堂上要充分组织学生读、写、听、说、议、思等各种训练(当然,这种训练绝不是指做迎考练习题)。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我想,教师重要的任务在于组织好课堂的训练和教学。例如:通过认真备课确定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组织好这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好这一课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课堂上要恰当地启发诱导,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传授一些必要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在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予以精确的深化的讲析等等。一
用心爱心专心
5堂课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师的讲析,而是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要为学生的训练服务,一堂课的主要活动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中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怎么操作,那就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具体地去设计和组织。当然,课堂上的训练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扎扎实实,要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许多发达国家的教学是完全开放式的以讨论为主的模式,而我们国家多年来是封闭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我想,是不是我们可以把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与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创造出适合我国新时代国情的语文教学模式呢?
我国新时代的中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提出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是权作抛砖引玉,切盼在改革大潮中的有识之士发表高见。
当然,中学语文教学还要课内外结合,还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即使课内教学也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另作别论。
用心爱心专心 6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
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
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
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