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

时间:2019-05-12 05: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

第一篇: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

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

陕西书法网点击:1504日期:2008-11-1

5书法报特约记者赵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文东先生“意在秦汉,梦回长安” ——倪文东书作展于2008年11月2日至7日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展出。期间,记者就书法爱好者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对倪文东作了专访,在此刊登以飨读者。

赵刚(以下简称赵):倪教授,首先祝贺您的“意在秦汉 梦回长安——倪文东书作展”取得圆满成功。请您百忙中回答几个书法爱好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谢谢!

这次展览是您继1992年在西北大学举办展览之后,相隔16年又在西安举办个人书作展,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倪(以下简称倪):我1992年在母校西北大学图书馆举办了我的第一次书法作品展览,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规模较小。所以我一直希望在西安再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书法作品展,更广泛地听取同行们的意见,使我有更大、更好的进步。在西安办展览,是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因为陕西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文物古迹众多,书画艺术繁荣,名家大家辈出。据我观察和了解,多年来,外地书家在西安办书画展览的人很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我是陕西人,又在西安学习、工作了20多年,对陕西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在西安办展览的胆气很正,态度明确,虚心学习,共同进步。

赵:你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多年,既在教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同时还重视作品创作和展览,不断有新作品出现。您是如何处理繁重的教学任务与个人研究和创作之间的矛盾的?

倪:我认为书法教学、研究和创作不是矛盾关系,是互通关系。特别是书法教学,本身就是学习和进步,长期的书法教学可以打好坚实的技法基础。教学需要面铺宽一些,这正好适合创作的积累,博而后专,才能后积而薄发。但理论研究并不等于技法训练和创作实践,作为书法工作者,书要读,学问要研究,字也要练,要理论实践齐头并进,不可偏废。搞展览需要作品的积累,作品不能一次完成,要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示给观众,这样的展览办起来就比较费事,但对书法家来说,正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因为要办展览,就要拿出精品来面对观众。我一直认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展览,要作品,就会促使书法家努力出作品,在创作中思考,在创作中进步。否则,不参加展览,不创作作品,不举办个展,你就会无所事事,就会退步。这对艺术家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赵:你如何看待书法断层问题?古代文人可以天天与毛笔打交道,书法的交流可以说无处不在,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简化字的推行,毛笔退出书写工具舞台,走上纯艺术化的现实,书籍的竖行排版改为横向排版等等,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困难,今天的人们对书法已逾来逾觉得不可辨认和欣赏,书法也逾来逾成为了

爱好者及痴迷研究者的“专利”了,这能否认为是书法的断层?您如何看?

倪: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自动化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现在要找一本繁体字印刷的古代诗词书籍都非常困难,人们接触和阅读的都是简化字,传统毛笔书法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了,连小学生写请假条都开始用电脑打字,除了拼音打字,学生们都不会写汉字了。这个问题很严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所以,我建议教育部要认真研究学生写字和练习书法的问题。书法艺术确实有人才断层的问题存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写毛笔字了,都不知书法为何物?但我觉得书法脱离实用,其实是好事,纯艺术的创作、展览和拍卖等,会推动纯艺术书法的发展。研究和学习书法的人少了,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很好地把这一传统艺术门类保存和继承下来就很好了,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赵:学习书法是否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除进入学院系统学习以外,您对业余学习书法者想说点什么?

倪:学习书法不一定非要进大学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当然你将来若要从事专业书法研究、教学和创作工作,那就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还要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把书法当作文化来研究。其实,把学习书法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也挺好,工作之余,练字画画,修身养性,寻找汉字书写中的快乐。其实,目前我国当代书坛上,百分之九十都是业余书法工作者,要么就是书法教师,真正的专业书法家、靠书法创作和书写吃饭的人是极少的一部分。但业余书法学习必须要路子正,方法对,有名师指导,除了平常临帖习字之外,还可以读一读书法史方面的书。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我断言,当代书法迟早要和美术一样,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赵:北师大的书法教学与首师大的书法教学、中央美院、中国书法院及北京其它高校书法教育专业有何优势和独到之处?其特色在何处?

倪:近年来,高等书法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我所了解,目前全国已有50多所大专院校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有20多所大专院校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生,有10多家大学招收书法博士生。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特点,有的院校将书法与文学相结合,偏重于传统书法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培养书法工作者。有的院校将书法与美术相结合,注重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展览,培养书法艺术家。这些院校各有特点,各有侧重,都在探索和实践,因为目前教育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书法教学大纲。北师大和首师大等重视传统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强调书法的文化特点;中央美院和中国书法院等注重书法的技法学习和创作训练,更侧重于书法的艺术性开掘。我认为这都不错,各领风骚,优势互补,都会对当代书坛产生影响,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赵:您如何看待书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第一任职和未来的生存问题?

倪:有人说现在书法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好,我认为实际的情况是,现在什么

专业的学生就业都不太好。当然,书法专业的面是窄一些。但话又说回来,就业面窄,但每年就业的人数和别的专业相比,人数却少了许多,所以应该说就业还可以。这个问题我认为,每个学校必须确定好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要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使书法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必须适当学习文学和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业时就会多一些机会。因为,很少有单位会要一个专门写字的毕业生。

赵:离开陕西到北京后,您回头看陕西最让您感怀的是什么?陕西书法人最应该放下的是什么,最应该吸取的又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得更好?

倪:我在陕西学习、工作了20多年,非常怀恋在陕西的生活,也很关注陕西书法的发展。我认为陕西书法基础雄厚,从事书法教学、创作的人数比较多,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开办有书法专业,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明年也要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都开设有书法课,有的还招收书法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的研究和创作机构有陕西书学院、西安书学院。陕西书法自“兰亭展”和“八届国展”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新人,省书协换届后,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和领导集体。陕西书法在全国的位置和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我觉得陕西书法界的思想还应该解放一些,放下架子,打开门户,扩大宣传,吸收外省好的经验,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赵:最后请您谈谈陕西书法网,如何经营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倪:网络对书法的学习、交流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询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学习和研究的线索,搜寻一些书法作品的图片,交流书法学习的体会。陕西书法网的开办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和世界,要办成品牌网络,要利用网络报道及时、发稿迅速、内容丰富、资料鲜活等特点,扩大对外宣传,为陕西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谢谢!

第二篇:蜀商打造,文化为本——访四川大学黎永泰教授

蜀商打造,文化为本——访四川大学黎永泰教授

时间:2010-09-29 10:15来源:未知 作者:川味中国

在唱响蜀商、倾力打造蜀商品牌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企业、企业家自觉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除了敦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紧密协作有序有效地推动这一工作外,对新蜀商群体的关怀、引导、培育同样重要。就蜀商品牌打造与商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著名管理

在唱响蜀商、倾力打造蜀商品牌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企业、企业家自觉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除了敦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紧密协作有序有效地推动这一工作外,对新蜀商群体的关怀、引导、培育同样重要。就蜀商品牌打造与商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著名管理学者、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黎永泰教授,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母乳

商业文明,总是依托文化在前行。自古商业创造的不仅仅是堆积如山的财富,更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商业文明;无论哪个商帮,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的指引。黎永泰教授指出,蜀商品牌的形成,需要充分探寻历史的脉络,努力创造和树立新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

黎教授说,蜀商与中国的其他商帮相比,并不缺乏历史,也不缺乏故事,更不缺乏文化,当代蜀商都要明白这一点。我们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蜀商的文化遗产丰富而精彩;当代蜀商应珍为母乳,充分吮吸,充分接收,变作成长的养分,变成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企业文化深厚的底蕴。不是说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为什么三、四千多年前,蜀地商人就和中原开始了频繁的贸易?不是说蜀地是四塞之邦吗?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商的商道就伸展到了南亚地区,隋唐时期又走向了西亚各国?这其中蕴藏了巨大的历史之迷,也流淌了宏大的蜀商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讨、借鉴。

黎教授介绍说,古蜀的商业有几个辉煌的繁荣期,而且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非常宏大深远。秦统一巴蜀后,就开始在成都设置工官、市官,可见当时巴蜀工商业已不一般。特别是到西汉后期,成都已成为全国的五大城市(五都)之一,人口仅次于长安。当时万商云集,货物如山,商铺成千上万。而唐代后期的“扬一益二”的美誉,更有说服力,四川的财政收入已位居全国第二,农工商之盛,可想而知。四川历史上的蜀布、蜀锦、蜀绣、漆器、造纸、蜀酒、蜀盐、蜀茶等龙头产业,一直享誉全国、名播四海;蜀文化名人辈出,星汉灿烂,文脉深远,艺术品质典雅厚重,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这里尤其要说到交子——宋朝时期四川商人自己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上印有面额,压有各种暗花(以防假冒),盖有印鉴,流通十分方便,最后得到朝廷认可,并设立了交子务这样的官署,全国流通,统一管理。这是古代四川商业和商人最大的骄傲!最有色彩的传奇!以上这些所列所举,只是点滴,只是概况,当代蜀商们只要深入到历史中去咀嚼、品味、消化;会受益非浅,能充实心胸、陶冶情致、启迪灵慧,在做企业、做产业时能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企业文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基

黎教授在有关企业文化方面著述颇丰,影响很大。他的基本观点是:决定企业生存方式的不是资源,也不是环境,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选择企业的生存

方式,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的核心能力。

黎教授说,每个企业家,广大的投资创业者都应当明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后,中国市场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商业机会已由社会给予变成企业家的智慧创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事业梦想,是实现事业梦想的事业蓝图和事业理论,只有拥有事业蓝图和事业理论并把它变成坚定信仰和神圣神使命的企业家,有望做成、做大、做强、做实企业,并培育起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四川的企业家走文化创业、成业之路,已成为众望所归。

企业核心能力从何而来?绝不像打架,谁力气大谁赢。黎教授说,核心能力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性的独具特色的能力。“而对企业核心能力自觉进行设计、强化、打造的工具,只能是企业文化。”

那么,具有了以企业文化为内核的核心能力表现出来的具体状况是怎样的呢?黎教授说:“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得心应手的能力,它使企业的生存方式独特化和个性化。企业的生存方式之道,就是企业的文化之道;企业的生存方式的选择,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选择。企业的文化理念使企业对生存的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它思考了企业的环境、企业的条件、企业的态势以及长远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自己怎么做。”

黎教授说,企业理念具备后,企业和企业家践履笃行就具有了信仰。来源于成熟的企业文化的信仰也是成熟的,它会使企业和企业家雄心勃勃,立志高远,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既是几千年蜀商灵魂的传承,也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新蜀商的风采风貌。

品牌文化,魅力无穷无尽

做企业只是基础,做大做强产业,做好做优品牌,才是目的。要实现这样的跨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黎教授强调,品牌文化是重中之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能风雨如磐,才能经久传世,才能魅力无穷。一个品牌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品名,它是企业产品知名度的凝结;二是品质,它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凝结;三是品格,它是企业产品个性文化风格的凝结;四是品级,它是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档次划分的凝结,在这四者中都贯穿了企业的文化。

为什么五粮液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它名字的由来呢?为什么蜀锦人总是一代又一代记载和讲述安乐公主穿上了蜀国定做的“单丝碧罗笼裙”这件事情呢?这就是品牌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它如同蜀锦在宋代所生产的“百花孔雀”“如意牡丹”“飞鱼”等被称为“心灵之花”的品种一样如歌如诗,有滋有味。现代成都人悠闲地徜徉在锦里,闲适地欣赏着锦江,其实都在体味蜀文明永不褪色的风韵。

黎永泰教授告诉记者,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省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西部大开发和省市近几年不懈努力对自我魅力的提升,为新蜀商的崛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广大的企业、企业家、创业者应不失时机地把握住这一机遇,勇敢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品牌塑造中实行企业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家品牌三个品牌齐步走;要实行地方品牌、全国品牌、全球品牌三个品牌齐步走。要把蜀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高度融合起来。当今资讯如此发达,文化气氛如此浓厚,国际交流如此广泛,蜀商有条件也有必要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反过来用品牌文化的魅力不断宣扬和传播自己,成为时代生活事业的缔造者,蜀商文明永不停息的传承者,区域经济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

第三篇:[血研所的故事]脚踏实地做事一丝不苟做人访原院所长血液学家郝玉书教授

[血研所的故事] 脚踏实地做事、一丝不苟做人 ——访原院

所长、血液学家郝玉书教授

编者按脚踏实地做事、一丝不苟做人——访原院所长、血液学家郝玉书教授

依稀记得是在三年前科室轮转时,我第一次见到郝爷爷,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他每周三上午会准时出现在阅片室指导大家进行骨髓形态观察。对于一些疑难病、少见病,郝爷爷会仔细听取病例汇报,反复在镜下观察每一个细胞,然后会心一笑,假装不经意地提出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检测指标,然后悠悠然地说出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及依据,详尽地为我们讲解相关的诊断要点及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每次郝爷爷给我们分析患者的诊断、讲解疾病时,每个人眼中认真而崇拜的神情。后来,我有幸跟随郝爷爷出每周二上午的门诊,郝爷爷对待每个患者认真而谨慎,患者带来的每份资料他都认真翻阅,反复询问患者病情,不放过蛛丝马迹。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今天,借院校百年校庆、院所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有幸能够采访郝爷爷,听郝爷爷与我们分享他60余年的从医之路。——采访者:李羿 史仲珣 1957年,与血液结缘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郝玉书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三年后,出于家庭的希冀,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年被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图片注释:郝玉书北京医学院毕业文凭

图片注释:1957年,郝玉书(第二排右二)在北京人民医院实习结束时的合影

在当时,国内血液学领域一片空白,年轻的他迎难而上,勇敢的走上了一条当时很少有人走的道路,与血液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图片注释:1962年血液病实验诊断训练班全体合影,第二排右七为杨崇礼、右六为陈文杰、右五为杨天楹、右四为郝玉书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中学和大学期间学校对英语的教学极其不重视,以至于他的英语学习几乎处于荒废状态。1957年,郝玉书刚到血研所时,老大夫第一个问题就是询问他英文水平如何,这在他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从此,他每天熬夜自学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当时的学习条件完全无法与现在相比,学习资料非常匮乏,他凭着一本英语字典,一点点的“死磕”国外文献。在血研所组织的第一次全所青年人英语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迈进了英语的门槛后,他一直坚持学习,后来每每有外宾来,他总是负责接待和翻译工作,获得外宾的一致好评,也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医学素养,后来被选派到美国NIH深造。图片注释:1987年,美国NIH同事欢送郝玉书回国。左一为Section 负责人 Dr.Young,左三为 Hematology Branch Head Dr.Nienhuis

英语对于一个医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跨过语言障碍后,郝玉书开始大量阅读血液学外文资料,著名血液学外文期刊《Blood》建刊之初到现在他每期都仔细阅读,同时也通读各类血液学中外书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血液学基础。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郝爷爷一直在强调对于青年医生,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他用几十年的从医经验告诉我们,扎实的基础会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做到对各个病种的认识的融汇贯通,实现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患者,从而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一个病发生的原理并开展治疗。图片注释:郝玉书教授青年照

建所初期,国内血液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国人对于血液病的了解甚少,更不用说跟上国外的研究步伐。包括郝玉书在内的血研所老前辈们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一系列我国血液病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开始了为我国血液病患者谋求生路的征程。图片注释:郝玉书等人完成的科研成果《天津地区1677名健康人血象的调查报告》1960年发表在《天津医药》杂志

作为负责人,郝玉书主持完成了天津市1677名健康人血象调查报告总结,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正常人血象常数的调查报告,确定了中国健康人群的血象基线。听郝爷爷讲,当时仪器尚不先进,都是人工计数、人工分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他们还进行了献血员献血后血液再生情况追踪调查,对于制定我国正常人适宜的献血间隔时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看来,这些研究都不够“高大上”,但在我国血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基础调查和数据采集,为以后的血液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郝玉书在国内率先引进“白血病前期”的概念,让广大血液学研究者们初次认识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一疾病的雏形,在后来离开血研所调至陕西工作时,他依旧没有放弃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撰写了关于“白血病前期”的综述,对于国内血液学工作者开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图片注释:1979年,郝玉书与王志澄(右一)、万景华(左一)在陕西临潼血液病患者心中的好医生,学生们敬爱的好老师

图片注释:1984年,郝玉书(右二)与邓家栋(中间)、陈文杰(左二)、陈璋(左一)、杨学庸(右一)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合影

图片注释:2010年,郝玉书(左二)与阮长耿(左一)、王振义(中间)、张茂宏(右二)、沈志祥(右一)在西安参加全国血液学年会合影

医学的发展是个长远的过程,需要医者代代传承。郝爷爷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诠释了一名好医生、好老师的完美统一。在血研所的几十年时间,他不仅挽救了无数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其中硕士生5名,博士生11名。当年的优秀学生已成长为诸如王建祥、肖志坚、杨仁池、徐开林、齐军元、张凤奎等如今的国内血液学科带头人。

图片注释:郝玉书教授出门诊

郝玉书把自己所学、所想倾囊相授,毫不徇私的传授给学生。在职期间,他兼任着血研所领导职务和临床的工作,退休后,他就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培养年轻医生身上。每周三都去阅片室指导年轻医生观察骨髓形态,在门诊和平常工作中,也是后辈们心中慈祥又敬仰的郝爷爷。在今天的访谈即将结束时,他仍然不忘叮嘱我们,年轻人要有定力,不论环境多么纷繁复杂,自己内心要有支撑的力量,才能执着地走下去,现在是年轻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当年强百倍,希望我们不误大好时光,踏踏实实做点实事。图片注释:郝玉书教授与学生在一起,右一王建祥教授、左一肖志坚教授,后排为本文采访学生2015级博士生史仲珣、2017届博士毕业生李羿。

从医六十载,郝爷爷见证了我国血液学的飞速发展,从原来的谈“白”色变,到如今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已成为可治愈的疾病,国内对很多血液疾病的治疗已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如今我们见到的这位老人,衣着朴素,面容和蔼,在交谈中,我感受到郝爷爷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学术研究的无尽热爱,这种淳朴的奉献和热爱让我为之动容。而今,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我们新一代的血液人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奋斗,“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们会记住郝爷爷的教诲,努力攀登、潜心钻研,不负大好时光。

编辑:董源 刘志红 刘晓黎 周家喜

本文中,照片由被采访者本人提供,郝玉书教授与学生照及单人照由宣传科提供,戴强拍摄。郝玉书

1933年10月生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19世纪60年代初,主持并报告天津地区1677健康人血象调查结果,为建立我国成年人血液生理常数提供了重要依据。

1963年首先在国内提出“白血病前期”问题,启动了国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

80年代初,奉命主持航空工业部某所爆发的血象异常现象的调查研究,在国内首次报告“巨细胞病毒引起类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1963年-1983年,奉调进入核工业部为两所医院培养了血液病专科医师队伍。

1989-1997,连续担任两届所院长。

1986-1997,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多名博士生,储备了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为所、院血液病临床诊疗研究的振兴和腾飞打下了人才基础。

“八五”期间,联合主持“八五”攻关课题:“肿瘤细胞耐药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于1996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的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作者:史仲珣

下载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 倪文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