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象溪一村:乡村旅游结合历史文化做好“农”文章
象溪一村:乡村旅游结合历史文化做好“农”文章
本报讯(记者 麻娇娥)近日,象溪镇象溪一村正在建造环村道路,铺设排污设施,铺设村主干道青石板,进一步做好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将整个村庄建设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深厚、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象溪一村始建于唐神龙年间(公元705-709),为我县南部建村较早的一个村落。美丽的松荫溪从村中穿过,因史载有大石似象雄踞溪中阻航故名。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现存于高家祠堂的一付老对联“山对双峰水环半壁,富称万石富甲一方”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一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象溪一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高焕然故居、文昌阁、高氏宗祠,还有10多幢明清古居点缀着。
随着我县旅游经济的发展,象溪一村把目光转向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它与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村主任高跃华说:“今年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而我们村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生态、古文化和象溪溪鱼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村里就结合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象溪一寸村两委对10多幢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保护,还特意邀请了一支专业的设计队伍,对整个村的乡村建设进行了规划。最具特色的是村里的一个主题为“忆古寻梦”的公园,公园主打各色石门,每个石门都是一个特色,共有50多个石门,充分展现象溪一村的历史文化。得知村里将打造特色旅游村后,村民们都特别高兴,村民高永水说:“发展特色旅游,对村民来说是大好事,可以带动村里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让村民们多一项增收的门路。”
下一步,象溪一村将依托象溪溪鱼品牌发展农家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做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文章,打造“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旅游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第二篇:2018广东乡镇选调考试热点:发展乡村旅游需做好“假日文章”
2018广东乡镇选调考试热点:发展乡村旅游需做好“假日文章”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设施、农耕与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等丰富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为社会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展示等多种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天然属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从市场需求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有强大的消费需求。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800美元,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休闲消费呈现加速增长之势,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消费阶段,加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消费具有短时、短途、低价、平民化等特点,更加适合大众化消费需求。
二是有庞大的消费人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36.2%增长到2017年的58.52%。大量长期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以及拥堵喧闹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对乡村怀旧具有强烈需求。
三是有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中用于解决温饱的比例逐步降低,有越来越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文化、旅游、健康等消费,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支付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有充裕的消费时间。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城镇居民全年休假时间增加到115天。其中,86天双休日期间的近距离休闲旅游,势必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客源市场在城市,经济效益来自城市,要做好“假日文章”,把城市旅游客源吸引到农村来。
五是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供给支持。未来,我国待开发的旅游资源70%以上集聚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今后增加供给的最有效途径。
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0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但乡村旅游建设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布局上,还处在低层次无序开发阶段,亟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功能上,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结构雷同、功能单一,缺乏创意和特色;在管理上,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政策上,扶持和引导行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还比较少。
在区域布局上,要尊重规律,有序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各地的区位状况、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重点布局以下5类区域,其他地区要慎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
一是大中城市郊区。大中城市周边的基础设施完备、都市农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已构建起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应以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建设以设施特色农业为基础,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产业模式。
二是名胜景区周边。名胜景区周边游客资源量大,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压力大。游客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后,一般还希望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美食等,因此可以以名胜景区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化需求。
三是依山傍水临草自然生态区。这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承载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涵养等重要生产生态功能。可紧密依托自然特色、生产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等。四是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独特的民族风情,良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可依托丰富的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五是传统特色农区。传统特色农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战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功能创意,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民致富途径,提升传统特色农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推进方式上,要“五化”推进,体现特色
一是资源“产品化”。将当地农业农村的特色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来开发,实现资源向产品的有效转换、产品和市场的有效互动。二是产品“乡土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源自“乡土化”,要让游客沉浸在“有血有肉”“活的乡村”环境中。要在饮食农家化、氛围农村化、环境生态化的基础上创特色、提水平、优服务,让乡味更香、农味更浓。三是市场“差异化”。分析研究不同群体的消费喜好,瞄准目标群体,做好市场营销。四是运营“规范化”。完善有关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规范化运行。五是服务“组织化”。强化组织协调,完善配套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推动行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