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

时间:2019-05-12 05:5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

第一篇: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

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

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

——关于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调查与思考

gaoyang3999

目前,农业税的取消使我省农村已经进入无税时代。作为身处农村,直接面对一线工作的乡镇政府,已从原来繁重的“催粮要款”事务中解脱出来,面对农村

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及时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最近我们深入到乡镇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结果结合我县乡镇普遍情况,谈一些自己在税费改革后对我县乡镇职能定位方面的认识。

一、目前的现状

(一)乡镇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到2004年底止,我县18个乡(镇)机关实有行政编制在编人员410名,后勤事业编制在编人员36名,另外乡镇财政所有事业编制在编人员155名、招聘农税员18名,合计在编人员601名。目前18个乡镇下设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文化站、乡村建设发展中心、畜牧兽医站、计划生育工作站、计划生育服务所、劳务工作站、司法所等9个事业站所,合计有在编事业人员622人。事业站所经费形式中除畜牧兽医站外都为财政全额单位。

(二)乡镇目前的主要职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乡镇政府一时难以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转变过来,仍处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模式下运行,职能履行仍以行政命令为主,协调性职能、服务性职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一、发展经济。农业税逐步取消后,抓发展、保增收已成为这两个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特别是近两年中央连续出台了支持“三农”的1号文件,全省上下都把落实中央1号文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乡镇作为落实这些政策的最基层的政权机关,自然这就成了它的重要任务。另外,农业税的取消,使得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这农业大县财政形势急转直下,为了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作物种植、招商引资、创办企业成了我县要抓的头等大事,列入了乡镇年度考核之中,也成了乡镇重要任务。

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省上每年考核市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市、县主抓的一件大事,也是乡镇的一件硬工作。特别是在现在人口流动加剧、群众生育观念多元化的情况下,对计划生育的要求相对较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各个乡镇都是把执行计生政策摆在乡镇政府工作的“三大事”之中,18个乡镇都成立有计划生育工作站、计划生育服务所,共有计划生育工作人员244人,平均每个乡镇配有13个人还多,其编制约占乡镇总编制的1/4,这样仍不能满足当前计划生育工作需要,乡镇仍然要在每季度抽调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配合其工作,工作时间每季度都在10天左右,占乡镇工作中比重约是30。

三、综治维稳。当前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利益加速调整的特殊时期,各种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民间纠纷、涉农事件、历史遗留问题上访事件呈上升趋势。从信访渠道统计看,信访量的85来此农村问题,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维稳保稳任务,各乡镇为此专门配备了一名副书记抓维稳工作。

四、发展公益事业。主要是乡机关驻地及农村基础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事业、人畜饮用水工程、扶贫帮困等方面的任务。

五、消赤减债。由于种种原因,我县乡村两级沉淀了大量的债务。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乡镇财政负债万元,乡镇政府为保运转、保稳定,不得不在消赤减债方面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但这项工作非短时间可以完成,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消赤减债将成为该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目前乡镇在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几次机构改革,为促进乡镇的职能转变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改革还没完全到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等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乡政府在履行职能中还存在不少与发展不适应的现象。主要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

1、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需要不适应。一是乡政府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原有的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然经过不断地调整,但基本上是按照与上级对口确定的。全市乡镇机构虽经几次改革,但“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仍摆脱不掉过去大包大揽行政事务的惯性。二是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不统一。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乡镇在具体社会事物管理中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一旦管理就涉嫌越位,撒手不管就意味着不作为,在农村中介组织不完善、农民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又不知道该对谁简政放权。三是乡镇机关的混岗现象严重。乡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在具体工作中,行政管理与事业单位的编制、岗位划分并不十分清楚,就说xxx、xxx、xxx三个乡镇

第二篇:探索农村环保新路建设绿色和谐赤壁(咸宁经济)

探索农村环保新路建设绿色和谐赤壁

近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乡镇环境管理站,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高度评价,也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环保能力、加快生态农村建设累积了宝贵经验。

一、我市农村环保的现状

2008年赤壁市统计数据显示,农业总产值30亿元,乡镇规模以上企业70家,水产养殖场99个,畜禽养殖场23个,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185吨/年,农药使用量697吨/年,化肥施用量12676吨/年,其中:氮肥5952吨,磷肥3291吨,钾肥1387吨。这些数据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污染隐患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三污合流”,导致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不包括城区3个办事处),工业废水基本没有经过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村不足30%,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随意倾倒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地方村边、路边、沟渠边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二、建设农村环保站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

按照“关口前移、服务一线”的原则,赤壁市环保局在全省率先实行基层环保工作分片设站,将环保监管与服务延伸到基层,通过三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真正在基层走出了一条从开门融入到吸收转化的创新之路,切实使基层环保所成为守护生态文明的“前沿哨”。

(一)主要做法

1.分片设站,发动民间力量,解决基层环保“缺机构”问题。自2008年12月起,我市在赵李桥、车埠、官塘驿3个中心乡镇分别设立了乡镇环境管理站。实现了在市环保局统一领导下,与市环保局内设各股 1

室单位等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同时使环境监管工作在村镇中有了健全的“腿”。同时,在每个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设立环保联络员,配合基层所环保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54名基层环保环保联络员。至此,赤壁市基本形成了以“市环保局——乡镇环保站”为主,环保联络员为辅的环保执法体制,实现了两条腿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2.宣传、监管、服务和指导四者并重,找准基层环保工作落脚点。乡镇环保站的主要职责:一是宣传。主要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监督检查辖区内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贯彻执行情况。二是监督。负责辖区内工业污染防治、新建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以及限期治理项目实施等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三是服务。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申请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证、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保守法企业、绿色企业及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提供政策和业务咨询;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帮助企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负责辖区内排污申报工作;负责辖区内生态破坏事件、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投诉、举报信访的应急预警和调查处理。四是指导。负责辖区内环境管理员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每年坚持做好“十个一”,一是开展一次环保大执法。依法取缔产生严重危害的小塑料颗粒加工厂、小造纸5家。二是变上访为下访活动,开展一次环保信访到农户。做到了环保信访不出村。三是开展一次“农村环保知识进万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四是组织环保流动课堂,启动“小手牵动大手”环保教育进校园活动。目前,已组织流动课堂10多次,受教育人数4000余人。五是开展了中小学开展农村环保有奖征文、环保成就摄影展。六是每月出一期环保宣传专栏,向老百姓介绍一些目前较为关心的政策,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和环保信息,以提高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七是定期开展一次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活动。如车埠站请农技员在沧湖开发区普安村给村民上了一堂沼气实用技术课,为群众现场讲解了一些环保小知识,深受群众好评。八是开展了一次“我为农村环保献一计”问卷调查活动。全市共收集问卷资料600余份,收到了很多好的建议。九是开展了一次农村面源污染及水污染现状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活动,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取得长足发展。十是组织创建了一批绿色学校、组织申报了一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省级生态村等工作。

3、打破传统模式的制约,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基层环保工作活力点。赤壁市自设立基层环保站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基层工作人员热情高涨,取得不错的社会效应,主要做到了“六个坚持,六个着重”:一是坚持建立健全基层监管体系,着重拓宽环保工作重心下移的途径,紧紧依靠基层环保的社会力量,层层落实各项环保任务;二是坚持强化乡镇环保站的执法力度,着重实施刚性监管,针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姑息,严厉打击;三是坚持有效提升对基层环境问题的查处力度,着重避免由于情况不掌握、沟通不及时而引发的各类环境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坚持提高工作效率和环保形象,着重为广大群众和企业提供工作方便,大力倡导服务理念;五是坚持深化基层廉政建设,着重落实“六项禁令”,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强、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廉政的环保队伍。

(二)主要成效

1.监管前移,为赤壁的跨越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乡镇环保站采取监督与扶持结合,发展与调控结合,保护与整改结合的方法,全力帮助企业实施总量减排,深入全市重点污染企业,督查和指导企业进行环境整治,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环保自律行为。2010年实现减排COD 1493吨、SO2 870.4吨。分别占全年任务138.5%、218.1%,超额完成咸宁市下达给我市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赤壁的跨越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

2.重心下移,建设环保新村。一是在政策上重心下移。制订环保规定时,充分考虑农村环境问题,防止环境污染形成“城市包围农村”的局面,在新建项目管理方面,严格要求各乡镇一律不得引进“十五(土)小”企业等污染严重的项目。近年来,累计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0个。二是在工作上重心下移。将环保工作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加强企业污染监管,认真开展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工作。2010年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检查30多家,督查各类污染企业300多家次,下达限期整改企业数20家,出色地完成任务。三是在服务上重心下移。各乡镇环保站从源头上深入排查预防,做到排查工作经常化,排查制度规范化,实现了排查零结案,调处零激化,衔接零空隙,矛盾零上交。认真开展环境信访案件下访和回访工作,经常性组织人员到农村调查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环境热点、难

点、焦点问题,并无偿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服务。2010年,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47件,没有一件由于处理不妥而造成越级上访。

3.指导前移,提升农村生态文明。乡镇环保站以宣传为抓手,对当地农村沿袭的一些陈规陋习进行剖析,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和企业,营造了社会认识环保、重视环保、支持环保、狠抓环保的氛围,推动了乡镇生态环境整治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2010年,成功创建了1个省级生态村、1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市生态建设。2011年“三万”活动中,赤壁市环保局累计投入12万元,在车埠镇官田村新建9个垃圾池,配套3辆垃圾清运车,安排3个人专门负责全村垃圾清运工作,新栽果玉兰、樟树200余颗,使帮扶村农村环境大为改善;被评为在咸宁市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先进单位称号。

三、加快探索,建设绿色和谐新赤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国家环保部也开始将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赤壁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乡镇环境管理站,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乡镇环境管理站设立的时间不长,很多工作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总结经验。

1、进一步健全农村环保机构。除城区三个办事处外,我市现有11个乡镇、区,2008年我市设立乡镇环境管理站时,由于是先行先试,作为试点成立了3个乡镇环境管理站,每个站安排了3名管理人员,负责管理4-5个乡镇。从近三年的工作情况来看,因人员少管理面大,工作任务重,很多工作还没有办法及时完成和开展,需要增加乡镇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随着发展需要,我们将全面推广试点经验,根据乡镇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诸多因素,统筹安排。10家以上规模企业乡镇或人口在20000人以上乡镇设立一个乡镇环境管理站,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镇一站。做到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乡镇全覆盖。

2、进一步提升能力。目前,我市乡镇环境管理站人员为局内部调剂安排,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需要招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队伍,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凡是上级环保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优先考虑乡镇环境管理人员,不定期组织他们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乡镇

环境管理先进经验,定期开展环保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讲座和学习,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管理严格、指导有方、服务农村”的乡镇环境管理队伍。同时,针对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面临的点多面广、情况不熟,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借鉴交通、城管等部门聘请协管员和乡镇 “以钱养事”的成熟经验建立基层环保“以钱养事”机制。聘请以农村老支书等为代表的热心农村环保事业人员组建一支义务监督员队伍,让他们充当我们农村环保“联络员、宣传员、监督员、协管员、信访调处员”。

3、进一步健全机制。设立乡镇环境管理站,不光是成立一个机构,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和完善乡镇环境管理体制、长效机制和考核办法:一是要明确乡镇环境管理站的机构属性,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协调与配合;二是要明确乡镇环境管理站工作职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严格的乡镇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将乡镇环境管理纳入县级政府对乡镇部门的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实行乡镇党政领导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四是加强乡镇环境管理站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4、进一步加强监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是指导乡镇、中心村做好环境保护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经济开发工作。第二是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置和处理工作。将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生活垃圾按照“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模式。对于交通不便、边远地区,将实施适用的分散处置、处理方式解决污水、垃圾污染问题。第三是通过推广新型养殖技术和实施养殖小区方式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第四是强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严肃查处影响饮水安全的违法行为。第五是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企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工业污染控制水平。第六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支持力度,通过实施连片整治、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等方式,努力解决农村环保工作资金匮乏的问题。

第三篇:(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借助网络载体 探索农廉新路

围绕“五要”工程

探索“农廉”新路

——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以落实“五要工程”为基础、推进“四项建设”为主线、创建“六好典型”为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统筹谋划、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经验做法分别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网福建频道》、《福建方圆》等媒体上作了报道。

一、围绕群众“要知道”,丰富公开载体

在公开形式上,突出抓好“三级”网络联动公开。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以城厢预防腐败网为龙头、镇(街道)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村(居)农村财务监管系统为延伸的“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按照“统一名称、统一域名、统一版式、统一管理”的目标要求,首批确定农业、教育、卫生等7类30项强农惠农资金为重点,试行“业务流程公开和资金流向公开相分离”和“分级公开”的办法,由各单位将政策、项目、资金、程序在门户网站或网页进行联动公开。截至目前,“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已发布各类信息12.3万多条,访问量达278多万人次。

在公开内容上,突出抓好“三资”网络监管。围绕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资产资源分布、处置情况等重点内容,开发设计农村“三资”网络监管系统,依托区农业局经管站,建立全区“三资”网络监管中心,以“资金管理”、“资产管

理”和“资源管理”三大模块为主线,设立镇(街道)“三资”网络监管办公室,配备1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代理记账员专门负责全区119个村(居)的财务审核和原始凭证电脑录入,实现对农村“三资”的适时监控、远程查询和在线分析指导。截至目前,已对全区119个村(居)的财务收支、245个工程招投标项目运作和18宗山林、海域等资源开发处置情况进行网络监管,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在公开效果上,突出抓好“三条”廉政建设示范线。针对近来年各类示范点分散、老化、重复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充分挖掘区位优势,以辖区福厦路(濑榜路)、笏枫路、城常路三条交通主干线为依托,整合全区7个镇(街道)22个农廉示范点、12个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33个办事公开示范点、6个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点,打造“中部城区”、“南部沿海”、“北部山区”三条廉政建设示范线,对纳入线路的示范点实行全程网络公开、评比、监管,建立滚动考评与观摩互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各示范点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走上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围绕群众“要参与”,畅通表达渠道

开展网上“决策听证”,让群众真正参与。在村级农廉网站开辟网上“民主听证”、“民主决策”栏目,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道工程建设、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土地征用、卫生整治、村部改造等重大村务事项,全部进入村务决策听证程序。汇编《城厢区决策听证实用手册》,将村(居)开展民主决策听证的实例、召开各类听证会的有关流程步骤、各级关于开展

民主决策听证的制度规定全部上网公开,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听证行为,调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区共举行村(居)听证会89场次,议定决策事项106个,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农廉网上行”,让群众广泛参与。针对我区农村村民“在家的作不了主,能作主的大多外出”这一现状,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一个集手机短信群发平台、村民QQ群和村级农廉网站“三位一体”的“农廉网上行”互动平台,让更多村民参与村务事务。通过建立“村务短信通”群发和网上“公告公示”发布议题、“村民QQ群”和网上“民主听证”讨论酝酿、网上“民主决策”票决大厅审议表决、“公示公告” 和“民主监督”实施监督、网上“群众评议”双述双评和一事一评、“网上留言”和“互动服务”反馈意见、答疑释惑,引导村民参与本村民主管理,关注本村发展,感受干部关怀,支持家乡建设。截止目前,全区4个示范村已有910多个村民的手机号码录入各村的“村务短信通”手机群发平台,470多人加入各村的村民QQ群中,互动交流信息累计达1.2万多条。

开展“双述双评双公开”,让群众有效参与。认真总结去年常太镇东青村举行村“两委”班子及成员“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现场会的典型经验,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干部“双述双评双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制度运作,要求村(居)干部每半年分别向镇党委和党员、村民代表述职述廉,党员、村民代表和镇党委对村(居)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考核评定,村干部述职述廉报告、考核评定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今年6月开始,部分农廉示范村还探索利用村级农廉网站开展

网上“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所有村(居)全面开展了“双述双评双公开”工作,共收到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523条,其中村干部当场承诺限期解决456条,村干部满意度测评均在96%以上。

三、围绕群众“要作主”,完善决策机制

实施“六步工作法”,程序规范“作主”。着力实施城厢区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六步工作法”,按照“征求意见、集体讨论、上级审查、会议表决、公开公示、组织实施”等六个步骤,对涉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级财务预决算、村内兴办公益事业、村(居)“三资”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截止目前,全区共通过“六步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的项目139个,其中常太镇候山村建立巨尾桉基地、华亭镇兴沙村自然村引水等一批村级重大项目决策在社会上反响较大。

推行“户代表制度”,制度保障“作主”。针对村民大量外出经商、务工,村民会议召开难和村民代表会议广泛性不够等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农村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意见》。户代表会议制度,即以本村家庭户或联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由户代表组成户代表会议,把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作为议事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决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参与作主村务民主决策的渠道。如9月15日,常太镇东青村村委会组织召开户代表会议对该村三连组道路硬化工程进行讨论,实现了“村作主”向“民作主”的转变。截止目前,全区已有22个村推行了户代表会议制度,召开户代表会议参与决策项目36个。

开设“网上票决厅”,网络助推“作主”。针对外出村民“作主不了、无法作主”的问题,在村级农廉网站上开设“民主决策”进行投票表决,将各项需要讨论的重大村务事项提前挂到网上,通过村委会群发短信至户代表或村民代表,及时通知在外村民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村委会统一配发的账号、密码登入村级网站的“民主决策”栏目参与网上票决,把票决结果即时在网上进行统计公布,保障了外出村民的民主参与、民主作主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截止目前,全区村级“民主决策”网上票决厅自6月份运行以来,共决议了东青村三连组道路硬化工程、东圳水库饮用水源整治工作、送书画下乡活动路线、下尾村花蛤塘承包和照车村旧观音桥翻建等重大村务事务5件,外出村民点击量达2.1万多人次。

四、围绕群众“要监督”,拓展监管范围

建立专门机构,事前监督有形。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民主管理和村级干部的权力监督,让群众对本村事务有更清晰的了解,今年9月份,我区整合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种监督机构和监督力量,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各村(居)民主选举产生3—5名委员,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对重大村务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及时收集、反馈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截止目前,全区已在4个示范村挂牌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年底前将在村一级全面建立村委监督委员会。

加大查纠力度,事中监督有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整治,督促区农业局制定《城厢区开展清理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账、表、图“三位一体”的农村

集体经济合同电子台账,将除涉密外的经济合同,全部在三级网络上公开,接受村民举报监督;加大对村级固定资产采取不良拍卖、不依法处置等行为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经济合同主要责任人监督问责力度,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清理2007年12月31日前签订村(居)集体经济合同128份,不正常履行合同21份。查纠各类违规问题12个,对清理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济合同项目19个进行重新招投标,增加集体收入130多万元。

完善监管制度,事后监督有效。针对农村干部用权和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监管机制。如针对去年查处的常太镇某村两委干部集体套取私分低保金案件,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一推选、两审核、三公示”的低保审批制度。“一推选”,即由各村包组干部推出本组符合低保评定条件的困难户名单,报村两委会研究确定初步人选;“两审核”,即将初步人选提请户代表会议审核,再交由包村干部和包片领导签字把关后上报镇党政联席会议审核;“三公示”,即经户代表会议通过的低保户初步人选在村务公开栏公示、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的低保户名单在镇政务公开栏公示、全镇低保户名单和低保金发放情况在城厢预防腐败网公示。制定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十项监督制度》、《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等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权力运行和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五、围绕群众“要满意”,提升社会效应

寓满意于“纠风惠民”中,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着力推

行“网上纠风”、“网上评议”等新模式,实现“五卡一书”群众反映个案在线受理、督办、跟踪和反馈,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反映个案143个,办结136个,办结率95.1%,群众满意率98.4%。以落实纠风责任制为主线,推进纠风专项治理取得成效。今年以来,共督促拨付各类强农惠农奖补资金714.6万元,退回不规范开支票据491笔40.24万元,抵制不合理开支票据193笔38.71万元;督促拨付教育公用经费1024.04万元、寄宿生补助费31.4万元,免除教科书83.9万元;查处违法医疗机构13家,罚款3.7万元;查处各类客运车辆违章违规案件1454件,罚款60.1万元;查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47件,罚款1万余元。

寓满意于“效能便民”中,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以东海镇和龙桥街道为试点,按照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确定好“一个服务范围”,建立好“一套服务制度”,建设好“一支服务队伍”的“四个一”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镇(街)规范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设立计生、村建土地、“三资”监管等7个便民窗口,实行亮牌办公,连锁模式运作,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构建以区发展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居)便民服务点为延伸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截止目前,全区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来电2.1万人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1.7万人次,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6.2万件,其中即办件达80%以上。从测评结果看,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率达95.7%以上。

寓满意于“信访重民”中,构建了和谐干群关系。畅通信访诉求渠道,整合建立网上投诉中心,构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信访网络,建立信访代理站,推行“一村一信访信息员”制度。今年以来,共通过点题单独约谈村(居)信访信息员68人次,收集信访问题21个,梳理线索7条,转立案3 件。推行区领导每月15日定期下访、重点信访问题领导包案、纪委书记直接约访重点信访对象和对镇(街道)信访工作实行季度督查评比等制度,今年来,共受理涉农信访件62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4%;排查信访突出问题27个,息诉息访率达11%以上。建立由区委政法委、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信访局、监察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访化解机制,对出现非正常访和初信初访已办结出现重复访的,实行责任倒查,推动了农村和谐稳定。今年来,已成功化解重点信访问题12件,对纵容非法上访的1名村主任予以责任追究。

第四篇:08.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姜堰市俞垛镇社区教育中心徐中泉严鹏远

摘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从而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必须做到:加强宣传,积极实践;健全网络,完善制度;强化统筹,资源共享;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主题词:社区教育实践策略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

有研究者认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同样具有上述类似的条件。

泰州邻近我国沿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已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

另一方面,“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转岗和再就业,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迫切,人们从温饱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呼唤着社区教育。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发展相应变化。目前,泰州农村社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类:

1.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燎原计划”项目培训,乡镇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都属于这一范围。

2.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都属于此类范畴。

3.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业余社区、青少年宫、文联及各种协会组织都属于此类活动。

4.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主要指农村的老年教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一旦通过有效组织,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5.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包括青少年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各类文化站、文化宫的双休日课程,都是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包括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 1

化建设教育,以及“三个代表”、十七大精神等内容的教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我们俞垛在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我们首先在俞垛镇成立了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是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机构。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的主任由当地镇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镇成人学校校长担任,顾问则由各界知名人士担任。

我们还从本地实际出发,树立群众观念,根据群众自愿原则,构建了“社区教育协会组织”这个网络。教育协会会长由镇党委党群书记担任,镇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镇成校校长、镇知名企业负责人四位问志担任副会长,协会理事由下辖的十大分会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共同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协会秘书长由镇成校校长兼任,社区教育协会还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教育局有关领导为社区教育协会特聘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

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

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没有稳定的办学实体,社区教育就难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2005年泰州市选择了部分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试点工作,我镇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

成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后,根据群众参与的原则,我们还成立了社区教育协会,下辖党员思想教育分会、普法教育分会、老年教育分会、文艺体育分会、企业家(职工)教育分会、计生妇保家教分会、青少年思想教育分会、农村新科技教育分会等十个教育分会。以这十个分会作为基点,俞垛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自2006年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次万人”活动,在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岗位培训、技术教育、生活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如群众文体分会,把社区内零星、个别、散乱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农民艺术节”活动,开设了健身操、舞蹈、太极拳、乒乓球、台球、书法、绘画等培训班,成立了舞龙队、舞狮队、号鼓队、腰鼓队和农民乐队等社会文体团体。农业新技术推广分会则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实施“燎原计划”,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是低偿、无偿的教育服务,因此,必须筹集一定量的经费以保障社区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我们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我们镇,以当地人口的人均1.5元,从镇财政下拨给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教育各项培训的开展。

社区教育还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们的硬件建设基本上以镇政府下拨款为主;软件建设则以上级补助、社会和企业及个人捐助等途径筹集资金,同时广开学路、拓宽生源,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农村社区教育面向基层,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坚持“政府统筹”这一点,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力争在政策调控方面做好参谋,狠抓组织落实、职责落实及基地落实,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我们认为教育培训活动应多元化。

例如我们的社区教育协会,根据社区群众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面立体的教育活动。十个分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每月都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党员思想教育分会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他们深入开展创“五好党支部”活动,开展党课教育、征文比赛等,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班等系列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分会提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口号,依托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书画、养生保健、营养食疗、健身舞等专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总之,俞垛社区教育协会依靠群众力量,自2006年起开展声势浩大的“百次万人”活动,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不但为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也推动了周边地区学习化社会的进程,它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2007年,俞垛社区教育经省专家的评审验收,成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俞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评为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1.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加强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三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2.健全网络,完善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从目前泰州市来看,市、县(区)、镇都建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各级都设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各级行政首长、部门领导等兼任相应的职务。

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校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都通过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个网络组织实施,同时,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也在协调、指导社区内其它教育培训机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了基本网络,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这也是把社区教育推向深入的一个举措。我们俞垛镇在这方面已摸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制订社区教育协会章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强化统筹,资源共享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如俞垛镇的党建工作纳入党员思想教育分会;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各地中小学在双休日、晚上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公园、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的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村民学校、职工学校在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作用,以达成居民“学有去、学有用”的格局。

4.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我们认为社区教育需要有一大批志愿者和热心人。借鉴各地的做法,我们镇率先建立了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

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已初步形成了“百人讲师团”和“千人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近百次的演讲、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

第五篇:改革乡镇机关工作机制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路子

改革乡镇机关工作机制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路子

月晴镇位于图们市郊,现有17个行政村,27个基层党支部,726名党员。近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断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新路子,根据我镇实际,大胆改革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工作制。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创新的工作机制不但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而且充分发挥了机关党员干部的带动效能和纽带作用,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认真调研,科学认识农村党建工作现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镇党委认真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要务,对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发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还存在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是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还不够实。镇机关党员干部工作中还存在对基层部署工作多,教基层致富方法少;在办公室工作时间多,下基层调研时间少等现象。此外,镇政府在机关工作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还不健全,机关党员干部对基层工作指导所取得的成效缺乏评判的尺度和标准,工作量化程度不够,影响了部分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村班子和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相对老化,文化层次偏低,后备干部缺乏。一些村干部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带动村民致富能力不强,还形不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部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高。部分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由于资金有限,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不敢干新项目,又缺少带领致富的领路人,致富思路不明确,导致越不敢干越落后,越落后就越穷。

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是镇党委工作的立足点。因此,我们把农村党建工作的突破口确立在建立一套符合我镇实际的工作机制上,以激

发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效能,让镇机关干部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送科技下镇,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做农民致富路上的领路人,通过扎实的工作和服务,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基层。

二、大胆改革,在镇机关实行弹性工作制

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我镇党建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改革现有的镇机关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出机关干部身上蕴藏的工作潜能;只有通过机制创新,才能实现镇村工作双赢。为此,我们结合“三创两建二争一提高”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是实行镇机关办公室制度改革。将各站所合属为党群办公室、财税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为村民到镇机关办事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镇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是制定弹性工作制度。弹性工作制度是根据镇机关工作特点,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发挥机关干部下村屯指导工作最大效能为目标,将镇机关干部每周在机关和下村屯工作时间按工作实际需要灵活支配的一整套工作监督管理机制。我们要求镇机关干部每周一至周三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周四至周五全体机关站所人员(除各办公大厅留1-2守岗人员外),全部下到自己所包村屯,协助村屯开展工作,变以前的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有专长的要领办示范项目,没有专长的要帮助农民联系推销农产品,收集提供致富信息,延伸服务领域,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搞好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工作创新。

三是建立镇机关干部下派制度。针对个别村党组织存在村班子凝聚力不强、村干部安于现状、党员队伍老化等仅靠村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认真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下村屯工作制度,去年共选派10名优秀干部进村挂职,是党员的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党干部担任村委会科技副主任。这些干部积极帮助后进村转变工作思路,开展致富工作。通过这一制度既有效解决了村里原有的一些工作难题,又使机关干部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加强对现行镇机关弹性工作机制效果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切实发挥镇机关干部在帮助村民带头致富工作中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公开弹性工作制内容,接受群众监督。要求全体机关和站所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弹性工作制,要从思想上树立“一切为农民服务,服从大局”的思想。要确保正常上班时间,有事情及时与主管领导请假。周四至周五,必须下到自己所包村,协助村级班子开展工作。周四至周五,全体机关和站所人员必须全天开通自己的通讯工具,确保必要时及时联系。各办公大厅在周四和周五必须留1-2名守岗人员,以便处理日常工作。各基层党(总)支部、村委会、社区,要监督包村干部的具体工作情况,并把弹性工作制的具体要求公布于众。周四至周五镇干部下乡期间要协助村班子,抓好包村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要提供致富项目和致富信息;要带头领办致富项目,带头示范致富项目;要做好中介服务工作;要及时传达镇党委和政府的有关精神;要及时反馈基层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确立了目标责任和定期调度制度。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开展“联帮联扶”,对每一名镇机关干部包保工作制定了量化目标,如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人均纯收入、村班子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民办实事等内容,部署了具体包保的工作任务,签订了《镇机关干部包村屯任期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职责:一方面镇干部要认真了解所包村屯的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所驻村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根据当地优势,明确包保内容,理清发展思路,提出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建议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配合村干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等工作,帮助村班子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镇党委会每两个月定期听取一次镇干部包村屯工作进度汇报,总结好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三是出台了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制定《镇机关弹性工作考核细则》,在镇机关干部包保村屯期满前组织考核组,通过对镇干部弹性

工作期间目标完成情况、群众反映、包保村工作完成情况等内容进行整体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每一名镇干部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工作业绩突出的镇干部予以表彰,并在镇内提拔干部时优先考虑;对特别优秀的镇干部上报市委组织部列入全市副局级后备干部库中;对工作平平,未完成任期目标的镇干部予以通报批评;对在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镇干部将采取组织手段进行岗位调整。

三、领办项目,注重弹性工作实效

过去,我们在工作中多采取硬性下任务或只给农民讲技术、讲大道理、不做示范的办法,农民评价我们的工作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改革了现行镇机关工作机制,实行弹性工作制度以后,使全镇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农村第一线,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合,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弹性工作机制的建立,使各村进步快慢直接与相关干部挂钩,体现了工作量化的原则,增强了镇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意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这一过程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一是机关干部引导村民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包保村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责任制,制定培训计划,结合村屯产业结构实际,通过集中教学、分散辅导、异地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烟叶模式化栽培、无公害蔬菜栽培、特产及养殖、新农药使用、有机菌肥的使用、水稻抗冷害综合栽培和中药材种植等内容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34次,培训6089人次,发放农业技术和致富信息等相关材料4600余份,做到了新技术到户、到田,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好了科技储备。二是机关干部带头示范。由机关下派干部和各站所直接示范的项目有出口元葱4公顷,带动农户5户;中药材红柴胡5公顷,带动药材基地建设65公顷;稻田养鸭增收项目6公顷,带动农户16户;还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站、兽医服务站、农机服务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三是机关干部引导村干部、党员积极领办示范项目,争当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共同致富领路人。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村干部能做好的项目,不用宣传村民也会跟着做。为此,我们号召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干部和党员争做科技致富能人,如下嘎村村委会主任李志财同志(党员),从去年开始搞食用菌栽培,现已投资26万元,接种木椴香菇3万根,预计每年效益15万元,他还帮带两名困难户,分别给他们无偿提供了3000根和2000根木椴,现在这两名农户年收入分别达到1万元和5千元;曲水村党支部书记朱胜宇同志,为了农民致富积极引进了每公顷产出3万元效益的萝卜制种项目10公顷,带动20户农民搞此项目;水南村村委会主任李秉春同志,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引进自然农业养鸡法饲养土鸡,现已养殖2400只,年效益可达8万元。在镇政府和村干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许多农民都积极参与,纷纷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在“三创两建二争一提高”活动中起到主力军作用。

实行弹性工作制以来,镇机关干部平均每人每月下乡7.5天。经过镇、村干部的积极努力,去年,共领办致富项目63项,提供致富信息130余条,涌现出村级科技致富带头人6名,共同致富领路人4名,全镇粮经比例调整到49: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40元,比上年增长11.4%。由于干部与群众经常见面,因而能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工作中出现了“两个明显”,即上访事件明显减少,群众对镇机关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干群关系明显好转,镇政府布置工作的完成率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弹性工作制符合镇工作实际,是农村党建工作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有效形式,是开展“三创两建二争一提高”活动内容的有效措施,是转变镇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制度保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这一新的工作机制虽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但因刚刚推开,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思维对其加以提高完善,进一步探索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下载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适应农村免税形势 探索乡镇施政新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