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繁荣乡村经济要充分挖掘乡镇干部的领头羊作用
繁荣乡村经济要充分挖掘乡镇干部的领头羊作用
邱建平
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全部取消,乡镇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乡镇干部找不到新工作的切入点,正是这些乡镇干部,大多毕业于各农专院校,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曾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目前正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虽然很多地方提出,改革后的乡镇工作要向服务型、技术型转变,乡村干部要努力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发展的领头羊,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乡镇干部潜力依然没有充分挖掘。现在,中国广大的农村,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这里说的优秀人才,不是指到乡镇机关工作的干部,而是指敢于到农村创业致富,带领人们奔小康的优秀人才。大学生回家搞养殖、搞种植之所以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就说明选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且不符合很多人的就业观念。
当前,随着惠农政策的稳步实施,国家民生工程的扎实推进,农民感觉国家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因而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但是,农民发展生产的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还处于男耕女织的低水平状态;种植的农作物依然是水稻、花生等传统的经济作物,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以户为生产单位,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薄弱。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农村经济要繁荣,农民自然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但是目前缺少繁荣农村经济的火车头和领头羊。笔者认为乡镇干部是个巨大的人才库,要促进农村经济进步、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要充分挖掘乡镇干部的领头羊作用。受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大多数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政府部门工作,中国的乡镇机关拥有很多优秀人才,他们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大多数人的技能和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导致其成为社会认为最懒惰、最野蛮的工作人员,成为了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对于乡镇
干部这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应该培养成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中流砥柱。只要制定出台有利于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优惠政策,让乡镇干部敢于创业、敢于带头致富、敢于吃螃蟹,让他们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动机,起到引擎的作用。
一要出台有利于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让乡镇干部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来,带领群众致富。乡镇干部创业,也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也是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制定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让想干事的人有政策,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的成事的人有激情。这里举个事例,就是赣南脐橙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并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经历。早在2001年,面对当前脐橙产业规模不大、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品牌等问题,赣州市委、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开发种植脐橙的积极性;农户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宜果山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调换、转让、租赁、入股等方法进行山地使用权的流转„„”。据了解,现在漫山遍野的脐橙果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当时乡镇干部带头开发的。正是,由于在政策上允许干部通过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种植脐橙,才造就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才造就了一个产业,才造就了乡镇干部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二要制定有利于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条件、有时间、有空间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领头羊。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铲阻碍束缚干部手脚的工作制度,运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大家都知道浙江商人以及浙江现象,大家可能会说浙江省属于沿海发达地区,我们不能比,其实浙江的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素质都不及中国的很多地方。但是,浙江人善于解放思想,尤其是领导干部堪称解放思想的先锋。据了解,浙江省乡镇部门的工作时间表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中午时间工作人员吃快餐、不午休,这和我们许多地方上午十二点下班,下午三点上班六点下班完全不同。浙江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有利于干部利用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事情。干部成了创业的先锋,成了创业先导,干部也自然就成了繁荣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三要出台有利于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保障机制,让乡镇干部创业无后顾之忧。乡镇干部想创业,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迈出创业第一步,目前只有选择辞退,否则就违反了相关规定。其实,现在乡镇干部大多年龄老化,大多数干部都是40多岁左右,按道理讲应该说是“正当年”,但是目前的形势,对于他们来讲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些乡镇干部,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拥有一定的农技本领,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潜力所在,政府完全可以出台相关的保障机制,允许他们选择多种方式进行创业,对于创业较为成功的干部,可以提出提前退休、停薪留职等等,这样一来可以给乡镇干部一次改变现状的机会,让乡镇干部从现状中解放出来,也可以给乡镇机关换上新鲜血液。
作 者: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
第二篇:要充分重视扫地杆在支架中的作用
要充分重视扫地杆在模板支架中的作用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被大量应用于建筑工程,但对支架中扫地杆的作用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有些施工人员为了图一时方便,一是将扫地杆提高或在浇筑砼前加上,有的干脆就不设扫地杆,模扳工程验收时经常会遇到模扳支架不设或少设扫地杆,以致对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造成影响的情形。究其原因,是有些施工人员对扫地杆在模板支架中的作用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或者局限于以往狭隘的施工经验,认为扫地杆可有可无,或者对扫地杆的作用根本不了解,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错误的。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规定,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并且此条为强制性规定,可见其扫地杆作用的重要。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为什么要将其列为强制性规定呢,除了其重要性以外,在力学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支模架在进行力学计算时以设置扫地杆的支模架为计算模式,立杆底脚的力学计算按固定铰计算。而无扫地杆的立杆接地处只有垂直方向的一个自由度受到约束,在水平面内只有钢管与地面的摩擦约束,因各立杆的摩阻力实际上强弱不一并且不足以约束立杆水平位移,所以容易发生立杆“跑位”,难以形成固定铰的作用,这样支架的实际力学状况就与原来的计算模式不一致了。因此即使原经过计算是安全的模板支架,由于立杆底部的位移而变得不安全或严重不安全了。
(二)设置扫地杆能有效地增大模板支架的整体刚度,使立杆受力趋于均匀,也就是说使立杆有效地共同工作,提高承载力,同时可以避免因局部支架刚度偏小、变形过大进而影响整个支架稳定性的现象。
(三)对底层模板支架而言,设置了扫地杆可以避免地基局部变形较大而引起整个支模架稳定性下降的现象。作个近似的形象比喻,两个人抬一个200斤的担子本来没有问题,但只要一个一只脚打个滑,担子就可能翻倒。而一旦支模架坍塌即使不是整体塌落也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上述道理我们就知道,模板支架的扫地杆不是可设可不设,而是必须要设置,所以应该引起我们施工人员的充分注意。
近年来砼结构跨度大、荷载大、支架搭设高度高,因模板支架整体失稳而倒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故屡见不鲜,与之相比省几百元钢管租费或省几个搭设人工就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凭狭隘的施工经验而漠视建筑技术和科学那更是不可取的。因此希望各项目部在进行模板支架施工时充分重视扫地杆在模板支架中的作用,必须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以防患于未然。
无论是满堂红还是其它方式的脚手架,均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2、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近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压杆稳定理论,压杆的临界力为Pk=π2EJ/(μL)2,而对于无扫地杆支模架的杆端约束情况,我们假定是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及一端固定和一端铰支之间的
第三篇: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2012年,我们为了做好来年暑假的支教活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西昌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西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同时又引发我对贫穷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鉴于我们走访地区主要是彝族聚居地,本文主要论述彝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本篇论文将着重从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理论出发,阐述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以及政府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三个方面来思考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向与途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 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首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因为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所以, 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 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1]。
其次,文化不是以要素的方式参与经济发展的, 而是以基础结构的方式参与。第一, 文化是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文化解决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的问题。第二,文化以涵养资源、提高发展有机化程度的方式促进发展。第三, 文化能够形成低成本的发展环境, 那就是信任。文化好的地方, 整个社会都有信用, 人和人之间有信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信用, 人们谈判、签约、交易成本很低[2]。可见,文化和经济总体上来讲是动态适应的。因此, 在文化建设上要符合经济现状,与时代发展向适应。
四川凉山州一共有14个少数民族,现今文化特性比较突出的有彝族、傈僳族、布依族、泸沽湖的摩梭人、回族、藏族。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各地文化保护程度与传承效果也不一,但总体上来看,彝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可与传承表现在特殊节日(火把节)、民族服装、语言方面。而对于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历史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彝族人的风俗习惯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很高,据我们走访的18户彝族家庭中,年轻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的有24人次。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流失,甚至已经消亡。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语言文
字,在我们调研的32位彝族人中,仅有2位能够写出彝族语言,其中包括一位研究少数民族民俗的专家。
第二,民族服饰着装趋于单一。少数民族的服饰精美繁复,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很多流行的民族服装已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彝族人会根据特定的需要到集市购买,不再手工制作,致使服装变得单一,一些制作精美的服饰只能通过订购的方式获得,而且价格很高。一般一套年轻未婚女子的服饰需要花费200-250元不等,根据需要定做的服装都是手工制作,低则数百,多则高达数千,对于一般收入几千(各个地区不同且差异较大)的普通少数民族家庭,购买民族服装无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第三,民族节日趋于简化,许多民俗传统逐渐消亡。在受访的18个彝族家庭中,火把节是他们必过的节日,但是说到彝族新年,很多家庭都表示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少部分家庭不过彝族新年。彝族新年是根据彝族历法而确定的辞旧迎新的春季,在民俗记载中,这一天被当做喜庆丰收,期盼吉祥的重要日子,大部分彝族人对此表现出来的冷淡态度可见民俗文化的缺失。
民族文化的落寞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大凉山地区地形闭塞,经济欠发达,当地政府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对民族语言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奔赴外地打工,跟汉族人
口接触的较多,特别是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与认同,这些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都是个危险的信号。
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衰退趋势,是伴随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现代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观象。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方面,通过分析原因,我们要通过采取措施让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主要受制与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自身演进。
文化本身也存在着新陈代谢,民族文化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对文化改变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化主体本身。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影响着民族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念,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传统接受现代教育。同时,少数民族也要面临新的生产和社会交往方式。在接受外来事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主体完成了自身的演化。
2.经济发展影响。
经济发展是造成凉山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重要因素。受限于当地经济条件,很多有保护价值和意义的民俗传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政府、文化机构、旅游局更加看重对民族文化的商业性开发,[4]人们更多地关注利益,关注价值的实现、与其他文化的高效沟通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被广泛地看作一种禀赋极高的资源,利益的驱动使得文化资源产品化。对于有些难以产品化的民族文化,索性任其自生自灭。
3.教育水平及生活方式变化。
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愿意享受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希望留在城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不断得以变化,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混合家庭使得更多的下一代逐渐脱离少数民族群体。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做过多改变,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公众参与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从而更好的划分责任。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起到有力的补充,对于少数民族自身而言,自身素质的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保护也是相当关键。
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地方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5]: 第一,对上级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进行积极的宣传发动。对于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地方政府要对本级及下级政府和民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下级政府和民众对政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使政策的实施较为顺利。
第二,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必
要的自治权限,这是该类地方政府权力的核心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法律、政策, 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行使自主权。
第三,注重乡镇政府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要积极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少数民族地方的乡镇政府,直接面临普通民众, 面对治理与服务对象更为复杂多样,因而更要具有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矛盾的能力。
第四,加强教育[6]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常规性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民族知识大赛等,对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将面临消亡危机。国家和地方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代代相承。
对于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坚持,经过对资料的收集,先整理如下:
一、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导、市场方式运作,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要以“一城四乡一生态”文化品牌为带动,以区域特色文化为突破,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要重视开发网络文化产业。实施重点网络文化工程,加快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彝族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争取近两年内开创出一批人气旺、有市场的网络文化品牌。是要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毋庸讳言,在文化发展中明显地存在着“马太效应”,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肥上加膘、锦上添花的事做得多,而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对于凉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讲,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够,只能依靠政府主导,不断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
四、制定优惠政策催生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融资方面,政府应推动多元化投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
多样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扶持方面,制定财政支持、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文化发展壮 通过资料的收集,我发现生态博物馆是兼顾开发和保护的模式最有可能兼顾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一方面通过参与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生态智慧、乡土文化和养身传统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娱、游、购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经济支柱,做贡献。
当今世界在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只开发、不保护,追求产业利益最大化的舞台化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会热闹一时、效益速显,然而却透支了本来就物以稀为贵的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致使重在体验的乡村旅游品位下降,甚至“空壳化”,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堪忧。另一种是静态的传统院墙式模式。这种模
式远离乡土文化所依存的活物态环境,孤立静止地收藏文化标本,压抑文化影响、贬低文化价值,对于如何动态“保育”诸多尚处在生命态的珍稀文化基因却束手无策,只能在院墙之外任其自生自灭,同样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验生态博物馆的乡村旅游模式,内外相连,主客互动,事业与产业相得益彰,付出与收入资源对等,于保护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护文化,正确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比较之下,黔东南选择的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则兼有既重视“保护”又不失“发展”的优势。
在保护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和急迫性,结合凉山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状,更好的让这些有益的文化元素保留下来,让文化的保护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向结合,从整体上推动凉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182007.2 2008 年第3 期 [2].赵凌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宣讲参考
[3].张玫——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读后感
[4].赵艳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
社会科学》2008 年理论专辑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227 [5].杨荣帆——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6].湖南省民委副主任赵仁秀——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