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教学设计(刘云波)
设计理念:文学评论家唐建新说“ 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乡 愁》 教 学 设计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
主备:刘云波审核:初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
2、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3、联系背景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
4、以《乡愁》为例,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同学们都有过离家的经历吧?说说离家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借用诗词名句来表达。(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小结)离家的感受有几多惆怅也有几多美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去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自由朗读,说说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滑音。(学生回答后指导、归纳:语速---舒缓,基调---深沉、哀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学生美读、互评。
二、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一)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这一意象,因此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 因此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诗人余光中是借哪些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的呢?四个时间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诗的前三节已经写尽了离愁别恨,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补充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思乡盼归之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他因写乡愁诗而闻名,被称为“乡愁诗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当我死时,藏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小结板书)
家 生离之愁
愁
国
愁 死别之愁 少年清愁 夫妻离愁 丧母哀愁 盼归之愁思归浓愁(情感升华)
整合: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这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
(二)、诗中每一小节都一副独特的画面,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发挥想象,描绘生动的画面。(先看范例,然后仿写,展示互评)
例:秋风吹落枯黄的梧桐叶,坟墓上的杂草在风中摇曳。在凄风苦雨中鬓发斑斑的诗人久久的跪在坟前,望着那矮矮的坟墓,诗人涕泗横流!当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急切的唤儿声!“意恐迟迟归”,谁想到这一迟竟是生“死两茫茫,天人两相隔”!
学生展示1:浪花冲击着海岸,也拍打着我的心房,手里攥着早已过期的窄窄的船票,眺望着海那边的家乡,“欲语泪先流”啊,我的新娘,你是否也“独倚望江楼”?是否早已“肠断白蘋洲”?
学生展示2:又是一个黄昏,秋风吹过,落叶飘零,天边那一抹夕阳泛着红晕,挥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叶小舟渐行渐远,也带走了我的心!眺望着、眺望着远方,一行清泪划过我饱经风霜的脸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那土地爱得深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何时才能回到你的怀抱?
三、品读回味,赏析诗歌语言美
(一)、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作者却说“小小的、窄窄的------”?海峡明明是“深的”,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 这首诗的语言还有哪些美点,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恰恰相反。李清照有诗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在强调“愁”之深重。而余诗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二)、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背下来,找找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背诵。)
四、联读感悟,仿句写我心
(一)我们在写作中,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时,很容易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学了本诗请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形象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
学生展示1: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学生展示2:乡愁是母亲盼归时急切的目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二)同学们想不想尝试着做一次诗人 呢?咱们可以模仿此诗来歌咏母爱
吗?
学生展示1:
小时候,母爱是一颗甜甜的糖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长大后,母爱是一声声亲切的嘱咐,话在口中,爱在心里;
而现在,母爱是一句句谆谆的教诲,让我时时刻刻铭记在心
学生展示2:
小时候,母爱是一口口甜美的乳汁,母亲在给予,我在吮吸;
长大后,母爱是一碗碗热腾腾的阳春面,母亲在烹饪,我在享用;
而现在,母爱是一个个关爱的眼神,母亲在奉献,我在感动
同学们,《乡愁》像一首哀婉的歌,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思乡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心灵永远的归宿。我们诵读着诗人思乡的诗篇,倾听着他们思乡的呼唤,期盼着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让诗人的乡愁越过那“一弯浅浅的海峡”,让故乡伸开臂膀拥抱和温暖所有回家的游子。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深情背诵这首诗,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寄托我们美好的心愿。
六、作业:课下积累有关“乡愁”的诗,下节课开展“乡愁”诗朗诵比赛。
第二篇:刘波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刘
波
【教学目标】
1、借助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3.在语言文字中了解人物特点,鉴赏人物形象,感受意境美,培养审美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人物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人物心情的准确把握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吟诗赏月,引入课题
1、激趣:同学们,老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在人们的眼里,这个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有时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离,还有时代表着寂寞、凄凉┅┅它就是“月”字。(板书:月)看到它你想起了哪些千古名句或故事呢?
2、老师现在播放的是《明月几时有》,它的歌词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月亮的图片)月明星稀,风清月朗,这样的月夜多么迷人呀!于是,关于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其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嫦娥奔月(板书:嫦娥奔)齐读课题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嫦娥奔月》这篇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人物?(相机板书:嫦娥、后羿、逢蒙)
4、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快速默读1----6自然段(板书:力大无比,美丽善良,奸诈贪婪)
二、精读课文1---6 1、后羿是个力大无比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2段,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2、学生回答
(出示: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3、再读你划出来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注意突出后羿的动作。
(重点抓住这一句来体会:“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一连串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后羿的力大无穷、机智神勇,也写出了受老百姓敬重的原因。)我们在读时应该突出这些词,读出壮美。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4、总结学法并出示:我们刚才是通过抓住词句的方法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的。
5、自学课文3----6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逄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又是怎样美丽善良呢?边读边动笔,圈画出文中有关的词句。
6、分析逢蒙
(1)“奸诈贪婪”什么意思?(虚伪狡诈、不知满足)
(2)原来逄蒙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他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
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一心想”说明了什么?——逄蒙是早有预谋。
为什么逄蒙一心想得到“仙药”?)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
“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进”、“威逼”说明了什么?——逢蒙虚伪狡诈,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翻箱倒柜”、“四处搜寻”说明什么?)
7、嫦娥又是怎样美丽善良呢?(出示)
(1)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很感激她。(理解“接济”:在物质上援助。)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2)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a回旋,盘旋。b交际应酬,打交道。c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
嫦娥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课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败后,她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药?(进一步强化“心想”)
(3)嫦娥急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可以看出什么?——为民着
想,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宁愿牺牲个人幸福)
多善良的嫦娥啊!我们一起将第5自然段读一遍,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配乐)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是呀,这一吞,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嫦娥的那颗善良美丽的心,这一吞,便吞出了一个天上人间的离别,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出示动画课件
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你能体会到嫦娥此刻的内心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她的内心是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依恋,因为她是多么爱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呀,她是多么爱患难与共的丈夫呀!再读第六小节,读出凄美。
三、升华情感
后羿呢?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的词语。
出示:(“焦急地冲出门外”、“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等词语)指名读
2.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谁能把后羿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配乐朗读)
一个一口气能射下九个太阳的勇士,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如今,只能看着心爱的人却无法相见,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痛苦?“嫦娥!嫦娥!”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我们再回过头读读第六自然段,(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现在再读这段话,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现在,谁能来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以怀念之情,读最后一节)
5、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摆上”、“祝福”等词表明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大家会说些什么?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药的故事。
讨论: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那么,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老师把李商隐这句诗改一改:出示投影:嫦娥因逼吃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齐读)
五、总结拓展,倾述,升华美。
投影出示月亮图片,音乐。
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
因为一个(动人)的传说,因为(美丽)的嫦娥,因为英雄后羿心头的泪,便有了一轮(多情)的月:让我们心怀千年前裙袂飘飘的广寒仙子,让我们共同祝愿美好的情感永驻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有月的夜晚,如果我们仔细聆听,也许会听到千年前的思念之音——后羿于月下徘徊低吟,嫦娥月中传来锦书,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这月圆之夜,嫦娥有多少话想对后羿说;后羿又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家人欢聚一堂的乡亲们,想到了后羿和嫦娥,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
六、投影出示作业:请选择某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内心,写一段话。
第三篇:刘飞云教学设计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顺德区育贤实验学校刘飞云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1、“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在理解“勘测线路”这段时以体会和朗读为主;在理解“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处难点时,运用课件演示及动手画图为主。在理解“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难点时还运用实物模型演示。
教材分析:
本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生分析:
即将进入中学的本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自学阅读能力,能有意识地查阅各种资料来帮助学习、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10抗旱救灾感动中国;2010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其实,不仅2010这一年,每一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人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他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他就是——詹天佑!(出示詹天佑的图像)
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詹天佑,认识詹天佑。
二、复习旧知识,提出新目标。
1、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和感悟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屏幕出示:学习任务: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4自然段,分别找出他感动我们的语言、行为、心理,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下面圈圈划划。先自己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屏幕出示句子)
片段一:(语言描写)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表达出来?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
启发学生想象:
(1)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生读“我们的工作„„”
(2)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生读“我们的工作„„”
(3)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生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动作描写)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听配乐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片段三:(心理描写)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让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指导朗读: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师: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怎么读?生:读„„
师:如果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该怎么读?生:读„„
师: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生:读„„
师: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该怎么读?生:读„„
(3)激发感情: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不仅仅遇到这些困难,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在你们从课外搜集到的材料中选择了一些,请看。(屏幕出示以下文字——配上音乐,老师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1)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3)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师: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来,自己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请同学们按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分小组自学或独自学习第5自然段,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1、在开凿隧道时,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用“_____”标出,是怎样解决的?用“~~~~”标出。
2、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边读边画图,想想什么是两端开凿法和中部凿井法?
3、为什么要用这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从这些做法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什么品质?
5、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6、指名回答上述问题,再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画的图,边说边演示,并说说这两种施工的好处。
7、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师出示课件演示。
8、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6自然段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4、5自然段的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纲:
1、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们认真读文,边读边画,说说“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
3、请同学学当火车司机开火车爬山坡,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师相机演示火车爬坡课件。
4、从这些设计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什么品质?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生汇报交流.6、指导感情朗读。
六、导学第7自然段
1、正是凭着满腔爱国情怀,正是凭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造,詹天佑终于以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光!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
师:是啊,读了这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自豪地地读这一段话。
2、看电影《詹天佑》片断,想:如果此时你在詹天佑身旁,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外宾又可能说些什么?
3、汇报交流。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能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语文学习资源。资源内容丰富、贴切,有动画、音乐、图片、文字、录象等音像资料,运用时机恰当,打破了以往仅开课只用资料的常规,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情得到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新课改的大语文观。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自主、合作、乐学、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朗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结合“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教学“勘测线路”这一环节时,以学生谈体会和朗读为主,引导学生从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工作作风严谨、爱国几个方面理解他的令人感动的言行。我重点指导朗读,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鼓励学生个性朗读,个性理解,读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同时还教给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行动、言语、心理体会人物的感情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把学得的阅读方法及时用于实践,触类旁通,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开凿隧道”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通过读书讨论后动手画出“从两边向中间凿进的办法”、“中部凿井法”的施工示意图,把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示意图表述出来,同时形成了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本节课,我运用现代化的多种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教育信息量,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
刘飞云,女,40岁,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任教18年。在教学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她能利用我校“一人一机”的优势,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她任教的班级在多次测验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本人也年年取得教学效果特优奖。由于她能突破旧有的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所以她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在每学期进行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估中获特优奖。此外,她还在镇、区以上屡获殊荣:2002年被评为顺德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勒流街道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论文《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获2009“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家庭教育的点滴体会》获2009顺德区家庭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2009荣获国家级辅导奖“全国小学作文教育成果大奖”一等奖。
通讯地址: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小学,邮编:528322,单位: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小学,电话:***,E-mail:yunfei7651@163.com。
第四篇: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学习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吗?(学生积极回答)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的缕缕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想认识余光中吗?请看屏幕,谁来读读?(学生读)提问:“短短20分钟写出此诗”给你怎样的启示?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一年。二十一年的生活积淀,二十一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的精神归宿,灵魂的家园。
二、赏析全诗:
(一)朗读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划分节奏,点出重读的词语,体会诗的内容和感情。
2、你认为在语速和节奏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3、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背全诗。
(二)赏析:
1、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从哪些时间词可以看出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你知道吗?(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一]赏析第一节(课件展示少年余光中与母亲)
1、通过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邮票?
3、邮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二节(课件展示青年余光中与新娘)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船票?
2、船票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三节(课件展示中年余光中与母亲的坟墓)
1、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坟墓?
2、坟墓用哪些词修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齐背全诗。
[一]赏析第四节(课件展示老年余光中与台湾海峡)
1、而现在,海浪滔滔,老人坐在海边,在想些什么呢?
2、诗人在这一节抒发了怎样的乡愁?用什么形象具体表达了乡愁?为什么用海峡?
3、“浅浅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4、齐背全诗。
[一]概括全诗(课件展示)
诗人的乡愁在最后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在这里,乡愁已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我们期待着,海峡上空架起血脉的桥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想象练习(课件展示)
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写法,从“童年、思念”中任选一题,写几句话或一首诗。
(四)拓展迁移
欣赏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做的歌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席慕容的《乡愁》配乐朗诵。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写写心得,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 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例:如诗歌的第一个章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比如,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最后是说,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比如: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