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同学发言稿
大学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同学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春光明媚、樱花灿烂的四月,迎来了亲爱的学校一百一十周年华诞和交通大学西迁50周年的庆典。我很荣幸能参加这个纪念交大西迁50周年的座谈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在校三万多名学生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
衷心的感谢。
200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漫步在交大校园,我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徜徉在钱学森图书馆,我更为母校的历史、学长们杰出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自豪之余,我也在思索,究竟什么是××交通大学的精神?当年的交通大学,历经50年代初期院系大调整,尤其是从繁华的黄浦江畔搬迁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后,为什么能历经沧桑而不衰?为什么能在50年间建设起一所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质量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的国家重点大学?我想靠的就是交通大学的优良传统和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在交大四年的求学经历,给我以最深刻影响的,是交大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代代相传的交大西迁精神,在他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学风严,重实践”的优良办学传统。忘不了教高等数学的祝相荣老师,虽年过花甲,却在寒冬的早晨无视风雪,驱车数十里,谈笑课间;忘不了教理论力学的韩省亮老师,既诙谐幽默,又要求甚严,他在第一堂课上要求大家做作业时,画图解答要规范工整,并把自己上学时的作业拿出来作为示范,让我们第一次见识了原来作业真的可以像艺术品;更忘不了朱正威老师,他在教授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时,赠给我们两句格言#61630;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西迁精神,早已由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传承给了我们。
古人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人文的精神(即道德)。在交大四年的学习,我不单单得到了一种知识的积累,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更受到了一种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培养。入学之初,恰逢我校张勇同学获得非英语国家演讲比赛冠军,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我对学长们过硬的素质、积极拚搏的人生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感到由衷的敬佩。正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我奋发努力,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先后获得了新生奖学金、思源奖学金,因成绩优异,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连续四年获得唐仲英奖学金。除此之外,我还担任过学校的爱心社理事长、航天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并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因成绩优秀,我在去年被保送到我校固体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我们交大的优良传统,我深知自己成绩的取得与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指导十分不开的。因此我常以导师卢天健教授的话勉励自己,他说“......17年在香港和国外的经历,让我更加思念母校,思念祖国。我的心底深处总有一个愿望:把我的所学献给祖国,把我这一辈子真正出成果的岁月献给祖国……”;身为交大学子,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是一样的:我们将继承、弘扬老一辈交大人创造的“西迁精神”;我们将铭记“精勤求学、敦笃立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饮水思源,艰苦奋斗,为把我校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愿以这句话与所有交大学子共勉。
第二篇:教授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参加这个纪念××交大西迁50周年的座谈会,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交大的教育部、省市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衷心地感谢!你们的支持,是××交大发展的强劲动力;向培养和引领我们年轻一代成长的老交大前辈、学长表示由衷的敬意。
半个世纪以来,交大人继承和发扬了“胸怀全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凭借几代人的努力,在西北这片黄土地上,把××交大建成了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现在正向着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前进。虽然我们这些后生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西迁”,但是作为交大的一员,交大厚重的校风校训,充满创业激情的“西迁精神”已经浸染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同时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西迁精神”的魅力,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其中陶文铨教授,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典范,他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把教师的职责看得无比神圣重要,努力从一时一刻,一点一滴,做到尽职尽责。陶文铨教授多年来一直患白内障,视力不好,1991年,他在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当天,就又走上了讲台,别人劝他多加休息,他说:“我不能耽误学生的每一堂课”。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做起事来总是进入忘我的境地,一些疾患都抛在脑后。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往往是定额的几倍。常年来,他几乎毫无例外地每天工作到凌晨2-3点钟。就连出差,也珍惜一分一秒,总是随身携带一盏台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电源插座,插上台灯就做事,许多撰写论文、审阅论文等事情都是伴随这盏台灯在出差途中完成的。即使现在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和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而这种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中青年教师奋发上进。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我们中青年一代始终坚持着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例如,在211工程建设中,我们承担了“热与流体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任务,当时我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如果选择购买现成设备,任务倒是很容易完成,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只能购买3-4台套实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了全面改善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条件,我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在经过认真、广泛的调研后,迎着困难,毅然选择了自制设备的方案。群策群力,自行设计、自行加工实验台,在未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制和新建了22种、43台套的本科生实验台,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及实践了热工教学实验4级体系,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为我们团队每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没有人提出加班报酬,但是,经常干到晚上9、10点甚至深夜。在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验收中,专家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被誉为“交大特色”。
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热工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梯队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创新能力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群体。在我们这个不足20人的团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担任了7个国际学术刊物的副编辑和编委;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教学、科研成果累累:我们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1等奖1项,2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主开的两门本科生课程均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称号;编写的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教材;在科研方面,我们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1等奖多项;获得3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科技部等科研项目。
第三篇:教授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稿
教授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参加这个纪念××交大西迁50周年的座谈会,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交大的教育部、省市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衷心地感谢!你们的支持,是××交大发展的强劲动力;向培养和引领我们年轻一代成长的老交
大前辈、学长表示由衷的敬意。
半个世纪以来,交大人继承和发扬了“胸怀全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凭借几代人的努力,在西北这片黄土地上,把××交大建成了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现在正向着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前进。虽然我们这些后生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西迁”,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但是作为交大的一员,交大厚重的校风校训,充满创业激情的“西迁精神”已经浸染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同时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西迁精神”的魅力,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西迁精神”是××交大特有的精神财富,是××交大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所工作的学科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与流体教学实验中心(原热工教研室),一直是学校里的先进单位,在全国同行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发扬和继承了“西迁精神”。在1956年开始迁校时,热工教研室第一代教师是以陈大爕教授、杨世铭教授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专家,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毅然全家迁到××,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历程。陈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热工专家,原任教务长,后担任副校长后,仍坚持上讲台,并一如既往地热情培养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试讲,他坐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他经常勉励青年同志既要严谨治学,又要敢于严格要求;要钻研教学法,要把课讲得像“说书”一样吸引学生。他并且带动大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大师级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优良作风,一直延续至今;西迁初始,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陈大爕先生有糖尿病,每月花不少钱打胰岛素,但他从不向学校报销。他在1978年不幸得病去世前,留下遗言,将他终生积蓄的三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1980年在这笔捐赠的基础上,学校设立了陈大爕奖学金,奖励我校优秀的研究生。陈大爕先生的夫人去世后,其女儿又将母亲的生活费1万元捐增给学校。我有幸在读书期间获得过陈大爕奖学金,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点物质上的鼓励,而是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交通大学的优良学风,前辈师长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影响了热工的一代又一代人,从前辈陈大爕教授、杨世铭教授,传到50年代毕业的以陈钟颀教授、刘桂玉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再传到60年代毕业的陶文铨教授、刘志刚教授的第三代,现在已经传给了我们毕业于改革、开放后的第四代青年教师。其中陶文铨教授,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典范,他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总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把教师的职责看得无比神圣重要,努力从一时一刻,一点一滴,做到尽职尽责。陶文铨教授多年来一直患白内障,视力不好,1991年,他在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当天,就又走上了讲台,别人劝他多加休息,他说:“我不能耽误学生的每一堂课”。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做起事来总是进入忘我的境地,一些疾患都抛在脑后。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往往是定额的几倍。常年来,他几乎毫无例外地每天工作到凌晨2-3点钟。就连出差,也珍惜一分一秒,总是随身携带一盏台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电源插座,插上台灯就做事,许多撰写论文、审阅论文等事情都是伴随这盏台灯在出差途中完成的。即使现在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和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而这种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中青年教师奋发上进。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我们中青年一代始终坚持着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例如,在211工程建设中,我们承担了“热与流体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任务,当时我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如果选择购买现成设备,任务倒是很容易完成,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只能购买3-4台套实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了全面改善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条件,我与全体教职工一道,在经过认真、广泛的调研后,迎着困难,毅然选择了自制设备的方案。群策群力,自行设计、自行加工实验台,在未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制和新建了22种、43台套的本科生实验台,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及实践了热工教学实验4级体系,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为我们团队每位教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没有人提出加班报酬,但是,经常干到晚上9、10点甚
第四篇:大学就业座谈会发言稿
发言稿
各位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新疆大学就业指导座谈会并在会上和各位进行交流,在下面的发言中,我将就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本校的就业服务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我先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下当前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其大致情况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供求总量上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
三,地区之间就业状况不平衡
四,统筹城乡就业,就业工作面临繁重的任务。
而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现状来讲,问题也很突出。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据相关数据,2011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总数660万,而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累计未就业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115万人。其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70%以上,比较平稳,但呈下降趋势。此外,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而专业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在一些地区,一些政策性障碍仍然存在,影响毕业生就业。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言蔽之,就是严峻二字。
而针对当前高校就业严峻的形势,国家每年都会有新的就业政策出台,社会各界也都积极响应,从各自的角度层次出发,为当代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性发展。
然而,作为高校就业的主体,当前大学生自身某些的问题,依然成为了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因素。比如,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毕业生仍然未转变认识,破除等、靠、要思想。一些同学个人定位不清晰,期望值过高,就业准备不足,而相当一部分求职毕业生职业生涯模糊,无职业规划。因此,国家的政策出台,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与支持最后所达成的效果却不免打折扣。
因此,各大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同时扮演者国家政策和用人单位中间人的角色,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结合个人经历,作为新疆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我对本校领队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周到的就业服务十分感激。
拿新疆大学招生就业信息网来说,该信息平台设置科学合理,信息丰富,结合本校的院系设置,对招聘信息进行精心处理,为同学们毕业求职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求职信息,极大的拓宽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信息渠道。同时,该平台还提供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新疆大学招聘专场,就业政策,实习,职业指导,留言板等多种实用信息和交流平台,为广大学子解答疑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就业准备,使同学们能够有的放矢,充分准备。
此外,本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多次举办就业指导会,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等大型会议,拉近了求职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距离,学生们得以接触到社会最新的就业信息,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清晰,进一步促进了自己的就业准备工作。
而在平时,各级学院也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向前来咨询的单位进
行人才推荐,并向同学们及时高效地发布招聘信息,增加了同学们的就业机会。其实,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仅限于此,但校方的关注与支持,老师们的辛勤工作与付出却可见一斑。正是有了学校上下一齐的努力与付出,才让我们应届毕业生有更大的几率获得就业机会,更强的自信心去面对社会。
最后,作为新疆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希望也坚信新疆大学的就业服务会更好,而各位学子们也能够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形成较成熟的就业观,为自己赢得一份合适的就业机会,做正真的天之骄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第五篇:西空村七一座谈会发言稿
做到“四个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楚恒太,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党支部书记,我很荣
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们村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我们村地处开杞公路南1000米,人口3482人,耕地3800多亩,党员57名,设1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近年来,村支部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化解矛盾、调解纠纷,解决了大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我们村先后荣获“县综合治理模范村”、“县级文明单位”、“开封市五好党支部”、等光荣称号,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中心村。
近年来,村支部把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村里的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使活动与工作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把创先争优与加强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打铁先要自身硬。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干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村支部在打造过硬班子、过硬队伍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做到思想上不松懈、工作上不松劲。认真制定党建计划、明确党建目标、建立党建 1
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求村两委成员,要做到“掌握一项实用技术,实施一个致富项目,带动一户贫困家庭,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把党建工作的成果,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真学、真信、真用”的标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我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村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全村党员干部中,有34人创办个体企业,43人成了致富能手,发展新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
二是把创先争优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作为我县三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中心村之一,我村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活动开展的效果。我村党支部把新村建设任务逐项分解,量化到创先争优的各项目标中,把全村党员分成6个小组,具体负责旧村复耕、新村建设等六大项工作,并在六个小组中开展竞赛,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较好地促进了新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我村新村建设已全面展开,测量定位了建设用地、制作描绘了新村效果图,党支部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响应,全村900户村民,已有600多户报名参建。
三是把创先争优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村支部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开展以来,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引资200余万元,建成规模化养鸡场两家,投资300万元,建成1000吨冷库两座,筹
资200万元,修建2500米的水泥路一条,经多方协调,为村里文化大院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三夏期间,组织年富力强的党员,组成5个党员帮扶队,帮助留守老人和劳动力少的家庭做好收种工作;七一前夕,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我村房屋倒塌生活困难的楚公山一家,进行献爱心活动,多方筹资4000余元,帮助他们修建了房屋,解决了衣食住行难题。
四是与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相结合。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解决目前农村一些棘手问题的好办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我村的许多问题,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得到了解决,如村里低保户名单的确定、捐资修路及新农村建设的方案制定等。通过努力,我村逐步实现了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党员的心更齐了,群众的气更顺了,支部的威信更高了,全村更加和谐稳定了。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