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井冈山学习体会
赴井冈山学习心得体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及开展我工商管理系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我系特派优秀系领导及学生代表赴江西开展红色之旅。7月14日至19日,我们一行3人,在系团总支书记的带领下,前往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井冈山参观学习,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自然风景秀丽,具有雄、险、秀、幽、奇的特色。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胜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其精髓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满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瞻仰了“红军制币厂”、“黄洋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朱毛旧居”等革命名胜景点。尤其是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仿佛能看到山下旌旗在望,“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送敌军消遁”,似在耳边回响,催人奋进向前。我们一行兴高采烈的游览了财富之山(原名笔架山、杜鹃山),乘上索道凌空飞越,杜鹃山群尽收眼底,满山林木蓊郁,杜鹃花开斗艳,真是“十里苍松十里鹃,万顷林海映山红”,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能够有幸参加这次红色之旅活动,圆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革命教育的洗礼,我们一定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学习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努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争先创优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90周年献礼。
工商管理系
工商企业管理0941
第二篇:赴井冈山参观学习体会
赴井冈山参观学习体会
学员 马云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有幸参加了大余县第四期离岗班组织的“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我再次带着一种向往和崇敬之情,开始了我的红色之旅,同时也是我的寻根之旅。3天的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鲜血,用自己年轻宝贵的身躯换来的,同时也使井冈山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
在参观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亲身去体验当年红军战士走过的挑粮小道。这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然现在已被铺上了石块,同时在陡峭处修建了台阶,但我们一路还是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走过先烈们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
我们一行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动力。“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默默的吟诵着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脚踏着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这片红土地,耳边似乎回响起密集的战鼓、嘹亮的号角和震天的喊杀声,眼前仿佛浮现出满山遍野的革命者在猎猎红旗的指引下前仆后继、奋勇向前,打击进犯之敌……身处井冈山根据地,面对一处处历经风雨、耳熟能详的革命旧址,看着一件件朴
实无华而又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被井冈山精神深深触动和震撼。
这次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我的思想受到极大洗礼。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8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一路上,我们先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旧居,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在红米饭里咀嚼革命历史,在南瓜汤里回味武装斗争,追寻着先烈们的战斗足迹,走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路途中,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依稀听到震撼山河的炮声,耳边萦绕着革命党人面对屠刀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在心灵的不断震撼中,我明白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井冈山斗争时期,环境非常恶劣。一方面,新生的革命队伍处在强大的敌对势力的包围和多次“围剿”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敌军实行了经济封锁,革命根据地物资匮乏,供应十分紧张,真是“艰苦到了极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力量做支撑,革命胜利恐怕会成为天方夜谭。“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既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井冈山根据地军民正是凭借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批又一批敌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根据地军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坚忍不拔将革命进行到底,以点滴星火燃起燎原之势,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成为井冈山军民坚
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势必走向沉沦。新时期新阶段,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弘扬井冈山精神,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就要像革命前辈那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铭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始终保持这一崇高精神境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褒生命力的法宝,是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坚决按照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机关事务工作新局面。
三、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颁布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证明,共产党和群众是一条心的。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到要得到
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实际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在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取得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组织和宣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验证了毛泽东同志的“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根本,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法宝。同时在革命和建设中,要有勇于胜利的胆量,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勇于胜利就是要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的必胜信念。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而勇往直前。“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
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我们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井冈山精神,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立足本职,结合工作实际,忠诚敬业,使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第三篇:赴井冈山韶山考察学习体会
赴井冈山韶山考察学习体会
井冈山,韶山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她的故事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融化在我血液里!2011年4月15日,我终于踏上了这红色学习之旅!按照学校教学安排,我们学员赴革命圣地韶山、井冈山等地开展异地现场教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锻炼的实践活动。这次学习考察我们主要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井冈山大井朱毛故居、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茨萍毛主席旧居、韶山毛主席故居、毛主席铜像广场、滴水洞、毛泽东同志图书馆等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我怀着对这片红土地无限崇敬的心情,怀着对革命前辈无限敬仰的心情重温红色激情。
一:我们的新中国来之不易
聆听黄洋界的炮声 走进井冈山站在黄洋界哨口,山上浓雾盖日,如入仙境。我们在当年红军战壕里徜徉,在红军挑粮的小路上漫步,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迫击炮旁伫足,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留影-----站在这里,油然想起毛主席著名诗句《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词,是黄洋界那次传奇式的保卫战的生动写照。当地军民有一首歌谣形容这个哨口:“山连山来岭连岭,黄洋界上是高峰;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人民军队在这隆隆炮声中不断壮大,新中国也在这隆隆炮声中屹立在了世界之林。因此,这隆隆的炮声应当被我们永远铭记,黄洋界在战役中的重大意义也将为人们所历代歌颂!而今天,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人民的安康。
井冈山烈士陵园:踏入陵园大门,是块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厅中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正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换来今天的“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美景。
接着我们参观了茨坪革命遗址,这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的机关驻地,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我们分别参观了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中国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等。亲眼目睹了革命先辈曾经住过的房间、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真正体会到了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真正理解他们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目标舍死忘生的坚定信念。
来到韶山,才觉得韶山与随处可见的湖南众多农村并无二致。依山而建的农家土墙瓦屋,房前的水塘和屋后的打谷场,让人感到这是一户殷实的农耕家庭。没有与世隔绝的围墙围起的深宅大院,有的只是比邻而居的左邻右舍,一切是那样的质朴,自然。然而正是这种平凡衬托出了一代伟人“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这也正是湖南先贤们“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胸通万卷神交古人”遗风的真实写照。瞻仰毛泽东的两位为革命献身的弟弟卧房,朝拜安卧在苍松翠柏中与普通百姓坟茔并无区别的伟人父母墓誌,我给两位老人深深鞠躬,为他们养育了一位为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蒙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赢得了理应属于中国人民尊严的伟人而心生感激。
朱德的扁担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走在朱毛挑粮小道,3.8公里曲折陡峭的挑粮小道,再现了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而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场面。如今,我们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身临其境体验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深刻地认识到,坚定的革命信念是战胜一切困难险境的精神支柱。同当年的艰难险阻相比,现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是微不足道。而为那些公款消费天价茅台等和艰苦奋斗作风背离的行为而耻。
二 感受
一个个景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历史遗物记载了红军的丰功伟绩。作为一位学员,一位工作20年的医务工作者我无限感慨:牢记的党的的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行动为党旗添彩。坚持积极传承“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
前段时间的抗震救灾和现在的灾后重建,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正是井冈山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伸出大爱的双手才有今天的新汶川,才有今天的新四川!
革命老区为我们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而今天我省的革命老区如泸定,通江等医疗卫生事业还欠发达,我们必将秉承我党的光荣传统,携手老区人民共建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民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很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广大的乡村医疗资源还十分匮乏,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是摆在我们卫生人面前的难题。在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红军精神鼓舞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定将以我们的行动,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牢记历史,诚实做人。牢记历史,踏实做事。多做实事,少想做官。
第四篇:井冈山学习体会
五天的井冈山红色学习之行,收获颇丰,感触颇多。这四天来,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井冈山斗争史及井冈山精神。培训班采取的专题、现场、激情、体验式等灵活新颖、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令我耳目一新。
五天来,实地考察了小井红军医院、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革命纪念地,瞻仰凭吊了井冈山红军烈士墓、曾志同志墓、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聆听了老红军后代对先辈宝贵精神和感人事迹的追忆,深刻感受到红军后人默默无闻献身老区建设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井冈山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万丈豪情,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我们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不容易。
此次井冈山培训是我精神上的宝贵财富,工作上的宝贵经
验,也是我人生上的宝贵启示,我在三处流下了热泪。
小井医院无名革命烈士墓--为震撼流泪
小井位于茨坪北面六公里处,这里有中国红军的第一所医院——“红光”医院遗址。1929年1月底,井冈山曾一度失守,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烧医院,130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全部壮烈牺牲,其中最小的战士牺牲时仅14岁。当站在无名革命先烈的墓前,大家集体三鞠躬,低声齐唱《映山红》时,亲身体验到革命斗争的残酷和对革命先烈为了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心灵受到震撼和冲击,热泪止不住的随着歌声滑下脸庞。
互动教学真情在线--为感动流泪
井冈山党校邀请了红军的后代和我们座谈交流,其中曾志同志的嫡孙石金龙给我们讲述了他家的故事,曾志,一个普通的井冈山战士,井冈山医院党总支书记。在她因工作需要临时调离后15天,整个医院被摧毁,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全部罹难。曾志幸运地躲过一劫。解放后,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井冈山找到了其中的1个儿子。儿子从小跟着领养他的阿婆要饭长大,吃过不少苦头。曾志很是心疼,却什么也没有帮儿子安排,而是放他回去赡养养大他的阿婆。文革后曾志恢复工作,任中组部副部长,找到孙子石金龙等并请他们来北京相见。曾志还是什么也没有帮孙子安排。再后来,曾志以年事已高为由,主动辞去了组织部副部长一职,让位于年轻的同志。临终前,曾志将历年的工资存于87个信封,请组织转给有需要的孩子,并留下《生命熄灭的交待》:…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在京外的亲人都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遗体送医院解剖…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石金龙讲述到这里的时候,我和在场所有人一样泣不成声。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信念流泪
踏入陵园大门,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全体学员身穿
红军服装,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共有15744位,厅中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近2万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平均每天牺牲50多人,讲解员饱含深情,声泪俱下,为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伟大情怀……听讲解铁骨铮铮,感先烈壮志豪情,大厅庄严肃穆,无名碑前我思绪万千,热泪盈眶。
为什么我们的双眼常浸满泪水,因为对这红土地爱得深沉!一座山可以穿连历史、一座山可以跨跃未来。这座山就是井冈山。这座山已经将人、精神、追求通过山这个物质的存在贯穿体现。也将它附着在你的灵魂里,你也融入了它的灵魂里!
第五篇:井冈山学习体会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井冈精神
根据XX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金秋10月,我赴井冈山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我淋浴着井冈山精神光辉,深刻反省自身在学风、文风和作风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认真分析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端正学风,主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注重学习,持续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能来武装自己。多年来,学习是我工作的必修课,既坚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又注重学习有关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力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并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担任大丰市XX镇镇长职务以来,更是自觉学习了金融创新、招商引资、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头脑,开拓了视野,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学习上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问题,研究问题还不够深入,有时甚至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领会精神实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还有待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创新文风,求真务实开展日常工作。
文风与党风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要求。从邓小平同志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到胡锦涛同志提出“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这是一项需要不断努力的长期任务。当前时代场景迅速切换,思想图谱日新月异,用旧世纪的语言,说新世纪的道理,难免会产生“代沟”。尤其作为一名镇领导,面对的是普通百姓,处理的是具体事务,如果不能根据时代变化,改进文风,只会端起架子拉长腔调,板起脸孔教训人,人民群众是不会喜欢的。思想和认识统一不起来,文章和讲话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是浪费,更是失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不断改进文 1
风,精简文件,做到短、实、新,是我之前工作中对自身的一贯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杜绝讲大话、空话、套话现象;脚踏实地、深入思考,不断改进文风,抽丝剥茧、去繁就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胸有全局,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日常工作。
三、锤炼作风,再接再厉践行执政为民。
井冈山的斗争堪称艰苦卓绝,不但要战胜敌人的残酷围剿,而且面临严密的经济封锁,吃的是“红米饭、野菜汤”,睡的是“干稻草、盖身上”。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们与红军战士、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不搞特殊,同甘共苦。由此才军民团结、众志成城,形成了任何敌人都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今后,我一定发扬井冈山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和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关注民生,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决不过多地考虑个人的事情,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我将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强化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公公正正做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注重树立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这次井冈山之行,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我将不断加强自身党性锻炼和修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家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