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三(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专家:忌流于形式
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三·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专家:忌流于形式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2年4月16日由新华社全文发布,其中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定引发关注。
‚指导意见‛中要求,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2011年,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在全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今年2月召开的人社部2011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要在全国基本完成聘用制度推行工作,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全覆盖。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类似公务员‘逢进必考’的概念,通过公开招考避免了‘走后门’,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告诉人民网记者,‚而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是块‘灰色区域’,并无明文要求必须面向社会招聘,以至于出现大量人情招 1
聘和内定人选,大力推行公开招聘总体看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岗位设置、聘用合同、公开招聘等探索已经比较成熟,实现‚全覆盖‛目标不成问题。
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也有望被写入法律条文。按照国务院法制办2011年11月公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当公开招聘,并‚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聘用‛。
刘昕认为,从形式上规范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很容易,难点则在于招聘过程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从上述征求意见稿来看,并没有规定发生违规招聘的责任方和惩罚条款,因而亟需解决确保招聘过程公平公正的制度性问题。
根据人社部今年的工作计划,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立法步伐将加快,并将研究出台事业单位人员竞聘上岗、考核、奖励、申诉等单项配套规定。专家认为,申诉等单项规定的出台将有助于规避招聘时的暗箱操作,明确出现争议时哪一级机构应当介入调查,将会进一步改善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
‚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2009年4月,人社部、教育部决定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首开中小学教师可评正高级职称先河。2011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用一两年时间扩大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据了解,今年还将启动工程技术人员、会计、技校和中专教师等职称制度改革。
‚在事业单位工作最担心的是缺乏职业发展上升空间,尤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晋升阶梯太少,影响工作积极性。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发展也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刘昕对此表示,‚很多教师在一线卖力地工作,高级职称却给了已经退出教学岗位的领导,这种导向应在职称改革中彻底杜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项问题中最突出的部分,能不能做好人员‚入口关‛‚使用关‛等环节,对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
(人民网记者贾玥)
第二篇: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二(科学分类)——今年将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完成“第一步”
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二·科学分类
今年将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完成“第一步”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2年4月16日对外发布。这一近6000字的宏观部署详细阐释了事业单位分类的步骤、依据和过渡政策等。
“指导意见”提出,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工作分为三个步骤: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以及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要求,今年将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这也意味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际上刚刚起步。
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现有事业单位将按其社会功能被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同时在行使政府职能,分类的一大目的就是要解决政事不分,把政府的还给政府。”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吴德贵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这个问题解决好,接下来人事制度、绩效工资和养老金待遇等方面改革才能逐 1
步推开,“属于哪一类就按哪一类的标准执行,才不会出现互相攀比”。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此前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以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让事业单位真正从事公益事业,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适度、布局合理、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人民网记者,目前行政性事业单位改革还未铺开,一些具备双重属性的事业单位如何定位尚不明确,如党校等单位同时存在参公管理的行政人员和属于事业属性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否应统一所有工作人员的身份是道难题;还有的单位自身兼顾行政、公益和经营三方面职能,要避免分类时“搭顺风车”。
“指导意见”明确将健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吴德贵认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参照党政机关模式管理,法人治理结构亟需探索和积累经验,未来必须贯彻政事分开原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而言,转企改制已大刀阔斧前行,特别是出版业已率先踏出了一条路。2010年底前,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去年11月还透露,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制任务。
汪玉凯认为,出版社自身具有较强的经营目的,因而转制成效良好,可成为接下来经营性事业单位实现“剥离”的范例。吴德贵则提醒,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前的资产是国有性质,政府如监管不严,很可能造成资产流失,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政府在转制过程中不应仅
仅发号施令、一推了之,这一点要汲取国企改革的经验。
为了平稳推进转制工作,“指导意见”还列出五年过渡政策:转制单位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对于转制前后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等问题还做出针对性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保证“老人”养老待遇不下降,而“新人”则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专家认为,这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必要举措。
“转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强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其自身,”吴德贵说,“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减少硬性要求,多做积极引导,切忌为了改革而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去年6月在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
(人民网记者贾玥)
第三篇: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六(养老制度)――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精)
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六·养老制度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步履艰难 退休金双轨制何时打破? 是否延长退休年龄正成为时下热议话题,有评论指出,应在打破退休金双轨制的基础上再来讨论。而自2008年底启动的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至今仍未取得实质突破。专家认为,相关政策未具体明确转制成本的资金来源,令诸多事业人对前景“忧心忡忡”。
2012年6月12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的一场报告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指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很难“单兵突进”。
2008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要求,《试点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从各地情况看,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尚处在完成清理规范的初始阶段。
“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反问,分类改革都没有完成,养老保险制度怎么推行得了?”叶响裙表示,即便分类改革顺利完成,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也并非易事,因为《试点方案》本身还有很多关键性政策要点没有明确,特别是对于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规定。
《试点方案》中要求,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原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2011年,人社部出台《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相较《试点方案》的只言片语,这一试行办法明确了职业年金协商方式、个人缴费比例、领取条件、基金管理等内容,但叶响裙认为,对于更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问题,试行办法仍然语焉不详。
叶响裙表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由退休金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转制成本要妥善解决,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上并没有累积基金,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需要由政府“兜底”。
人社部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非是为财政“甩包袱”,退休待遇并不会因此降低。但由于政策规定的不明朗、不具体,并没有消除事业人对个人前景的忧虑。
“从企业的制度设计看,也没有解决好转制成本的资金来源问题,导致目前个人账户空账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当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与企业相衔接后,个人账户甚至是职业年金是否只是美好的空中楼阁?”叶响裙说。
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全国铺开,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在此基础上推进。这意味着,如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一直停滞不前,打破退休金双轨制也就无从谈起。
(人民网记者贾玥
第四篇: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一(宏观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发布 牵动3000万“事业人”命运
聚焦事业单位改革系列解读之一·宏观部署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发布 牵动3000万“事业人”命运
2011年3月23日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至今已施行一年有余,新华社受权公布。这一关系3000多万‚事业人‛命运的宏观部署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指导意见‛共分为九个部分,是首个统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吴德贵告诉人民网记者,持续十五六年的事业单位改革一直进展迟缓,主要因为长期以来改革步骤逻辑关系颠倒,欠缺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而‚指导意见‛即在强调统筹改革的重要性。
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到2001年8月,国家陆续下发了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在2003年开始的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与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一并进行。2008年10月,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 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至2008年底有117个地级市已开展相关改革。2009年,出版社、杂志社转企改制大刀阔斧。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展开。
‚事业单位改革应遵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改革轨迹,因为改革过程涉及政府机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社保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等多方面问题,与中编办、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等党政机关均关系密切,‘零敲碎打’无法令改革走向纵深。‛吴德贵说。
中编办主任王东明2011年9月在《求是》发表的文章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密切联系,是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与这些领域的改革相比,事业单位改革虽然也在分行业分地区进行,但总体相对滞后,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往后拖,矛盾越突出,改革成本越大‛。
从各地情况看,尽管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自2008年就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按计划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截至目前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专家指出,来自事业单位内部的动力不足是试点遇冷的主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人民网记者,分类改革的‚剥离‛过程存在复杂角力,触动众多人的切身利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则认为,公众参与度不足、开放性不够造成被改革者难以支持和配合政府意志,亟需法律明确规定改革方式方法和程序问题。
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 明确,今年将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将撤销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的现有事业单位;整合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现有事业单位。而这也仅仅是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第一枪‛。
‚‘指导意见’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至2015年,主要完成分类,部分转为企业或划归政府行政机构;2016至2020年,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吴德贵说,‚但目前各地还多处在研究阶段,到第二个五年才有望啃下‘硬骨头’,去年这一年的实质性突破也并不大。‛
(人民网记者 贾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