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衡量人生的价值——《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
周颖
《有这样一个医生》是一个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的平凡的故事,却使人位置落泪心灵颤动;王争艳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像雷锋焦裕禄的名字一样永驻观众记忆之中;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电影,并没有高超的艺术突破,却以真实的特殊魅力和纯朴的表演感染力,深深的走入了每个观众的内心。
王争艳用一颗赤诚炽热的信温暖了千万个病人的心灵,她知道生命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不是自己;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创了希望的天地,及时果敢地拯救了急难病患者的生命;她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
王争艳转述过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当她终于成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个个病人,慢慢悟出了大师之言更深的内涵。同时她的转述,让我亦受益匪浅,能让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其实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只是今天的现实使得这条标准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遗忘了,因而在王争艳身体力行这样的准则时,才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泪流满面。王争艳以行动恪守着医者的操守,诠释了医者的价值。这是一部以浓浓的情、善良的美、纯洁的爱奏响的呼唤奉献精神的交响乐。
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趋向陷入了误区,现今的社会像王争艳这样的人太少了,王争艳不是太傻了吗?傻得令人难以理解。所以,宣传王争艳精神,拍摄王争艳的电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就是要以真实的典型和人格的力量呼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归。王争艳自觉地以自觉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民需要王争艳这样的医生,各行各业都需要王争艳精神。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的党就多一份光彩,多一份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光明,我们的民族也就多一份希望。
第二篇: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时代呼唤人生价值的回归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个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的平凡的故事,却使人位置落泪心灵颤动;赵雪芳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像雷锋焦裕禄的名字一样永驻观众记忆之中;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电影,并没有高超的艺术突破,却以真实的特殊魅力和纯朴的表演感染力,跨进了艺术精品和“五个一工程”代表作之列。
赵雪芳用一颗赤诚炽热的信温暖了千万个病人的心灵,他知道生命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不是自己;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创了希望的天地,及时果敢地拯救了急难病患者的生命;她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她为家乡的姐妹们治病,不仅不要报酬,而且拿出自己的钱为姐妹们垫付药费、住院费;她经受身患两次癌症的打击,以坚强意志一次次战胜死亡的威胁,“笑对人生不后悔”,心中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把自己无私地献给人民。这是一部以浓浓的情、善良的美、纯洁的爱奏响的呼唤奉献精神的交响乐。
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趋向陷入了误区,现今的社会像赵雪芳这样的人太少了,赵雪芳不是太傻了吗?傻得令人难以理解。所以,宣传赵雪芳精神,拍摄赵雪芳的电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我们就是要以真实的典型和人格的力量呼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归。“人生能有几回活,获救活出个好人格”,主题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
访谈”节目里,生活中的赵雪芳说:“医生是位病人而存在,为病人解除病痛既可以延长我的生命,也是我追求的价值。”赵雪芳自觉地以自觉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民需要赵雪芳这样的医生,各行各业都需要赵雪芳精神。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的党就多一份光彩,多一份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光明,我们的民族也就多一份希望。
第三篇: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医生》电影观后感
本月行里组织全体党员看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本人因当天恰逢我负责的一个项目召开上线评审会未能去观影,事后我查找了该电影的背景资料,看过电影的同事也积极给我介绍影片情节,我发现这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影片,使我深受思想教育。
这部电影里主人公的原型是我市社区医生王争艳,讲述的事迹是王争艳身上的一种高尚无私的上医精神。她怀着以患者为本,悲天悯人的医者之心,始终坚持着为患者开治好病的“小处方”,数年来经她手开出的每个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的处方0.27元。她的几句朴实的话“开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可开可不开的药,我从来不开;太贵的药,我尽量找便宜但效果相当的替代品。”都深深的感动了我。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在她这样本身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开小处方为民治病的原则,她谢绝同学的高薪聘请、放弃开大处方可以带来的可观利益,这一点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而王争艳一做就坚持了25年,她这种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王争艳经常转述一代高医裘法祖在大课上说的一句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
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她对每一个病人她都严格执行教科书所教的“视、触、叩、听”原则,从不只按照设备检查结果开处方,也不只听病人陈述后就提笔开处方。这种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浮躁的不良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名临床医护人员来说,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崇高的医德。一个医务人员若无心存仁厚,即使精良医术,也不能救人于病危。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绝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所谓性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每名医务工作者的认知和责任。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尚思想,不光对于医护工作者是这样,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所从事的金融IT行业,同样涉及到很多老百姓的血汗钱,每一笔差错和失误,都可能导致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伤害,辜负了老百姓对国家金融行业的信任,我从王争艳的先进事迹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严谨合规,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本;学习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她始终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为人民服务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篇:一个全科医生的故事
一个全科医生的故事
渴望 2015.01.12 苑少国大夫是石新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他虽然学历不高、职称偏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并精通了X光、心电图、超声波、中医针灸、拔罐、按摩等医疗技术。特别是针灸技术,他超越了课本,超越了自我,形成了独特的苑氏针灸疗法。
苑少国同志在卫生院从医十八年来,依然凭着对党和父老乡亲的热爱以及对石新卫生事业的执着,在石新镇卫生院毅然坚守了十八年,以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一名医生的神圣使命,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和爱戴。苑少国同志非常重视业务知识学习,先后参与了卫生人才远程培训、大专学历培训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为服务基层群众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了服务能力,坚定了思想信念。
由于苑少国同志身兼X光、心电图、超声波、理疗四个岗位,在工作中,他用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国进入老龄化,风湿、骨病等慢性病随之而来。苑少国同志用无私奉献为这些老年人支撑起无力的生命,让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让他们痛苦的脸上重绽笑颜。
在工作中,患者理疗又不能间断,所以星期天他都不能休息,一周不休息、一个月不休息、一年不休息,多么平凡而伟大的概念呀!同时还要自学针灸理论,研究针灸技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经营家庭和爱情。所以事业成功了,婚姻失败了。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4点,10岁的儿子来电话说头痛,发烧。可是苑少国同志看着满屋的患者,他实在离不开呀。就告诉儿子:“坚持一会儿,爸爸马上就要下班了”。等下班一进屋,发现儿子高烧40度,昏倒在床上,他马上抱起儿子往医院跑,一颗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泪珠滴落在儿子的脸侠 „„
苑少国同志潜心研究发现,针灸可能有好几种治疗机制同时存在,包括促进针灸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组织再生,向脑部发送控制痛感的神经信号,并重新启动掌控心跳、呼吸和消化等无意识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精神放松,心态平和,效果最佳。在针灸治疗常见的27种病 之外,随着民众对针灸需求的增长,他还先后研究出治疗失眠、减肥、减皱等针灸方法,效果很好。
2014年11月10日石新镇常屯村22岁的才进同志还有12天就要举行定婚仪式了,都通知了双方直系亲友。可是一夜间面瘫了,嘴斜眼歪,面目皆非。他去了盘锦市中心医院、中医院、油田总院、锦州市中心医院、附属医院,都说能治疗,需要30天。十天之内,天方夜谭,不可能。他如果十天内治愈,就不用改通知了,另外改通知在农村有不吉利的说法。他母亲陪着他带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石新镇卫生院,苑少国大夫接待了他,通过问诊、观察,苑少国大夫说是受风寒引起的面瘫,一周保证治愈。如果是病毒引起的面瘫需要28天。患者及其家属都认为苑大夫口吐狂言,盘锦市、锦州市的大医院都说得30天,小小镇卫生院一周真的能治好吗。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住进了医院。第一天针灸后患者感觉面部轻松,第二天初见好转,有针感。第三天好了一半,针感麻、胀、痛明显。第四天只有嘴角有点歪。第七天,痊愈了。患者才进的母亲看着痊愈的儿子、看着还有2天就要举行定婚仪式的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场的患者及其家属都被这场面惊呆了,这真是:庙小神仙大。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羊圈子苇场的一位50岁的中年妇女,慕名来到石新镇卫生院减肥来了,通过苑少国同志5天针灸,休息10天,量体重整整减掉10斤。
下洼子村的刘祥民同志年轻时在场农机站上班,因田间作业艰苦,积劳成疾,患腰腿痛疾病多年,常年吃抗风湿药,把胃都吃坏了,可是腿越来越肿。腰直不起来,干活困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卫生院,苑少国大夫第一次给他针灸,没有针感,身上扎满了针,不知道痛,这样如此严重的患者,经过苑少国大夫的针灸治疗,一个月竟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年有1000多患者在这里康复。
苑少国大夫为人低调,把患者送给他的一面面锦旗放在床下,把患者的一封封感谢信锁在抽屉里。苑少国同志说:“扎根石山是我的夙愿,精通医术是我的渴望,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勤奋创新是我的目标。”
这就是一个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伟大情怀!
第五篇: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后感
“有这样一个医生”观影心得
近日观看了以武汉好医生王争艳为原型的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影片以王争艳为患者精心诊疗的真实病例为主线,艺术再现了好医生一心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的感人事迹。
影片艺术地再现了她一心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的感人事迹,讴歌了大爱无疆的上医情怀和高尚职业道德。《有这样一个医生》,展现一个真实、平凡和亲切的社区医生,让老百姓感觉这才是自己的贴心人,让更多医务工作者学习王争艳,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增进医患间理解信任作出贡献。
片中选取的王争艳事迹生动感人:“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刘长江”因多年住院一贫如洗,宁可死在家里也拒绝治疗,“杨正艳”多次上门,冒着极大风险说服让他居家治疗,每月药费控制在100元以内;“石婆婆”脚气感染双腿溃烂不能出门,没有医生愿意上门治疗,“杨正艳”上门后不顾难闻的气味,用手掏出老人多天便秘的大便……不少观众在观影中潸然泪下。
影片女主角由获得过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的优秀女演员宋晓英出演。谈及王争艳,宋晓英感慨:“太了不起了,真正的了不起。”“杨正艳”是宋晓英饰演的第5个医生角色,也是最令她感动的医生。
在首映式上王争艳说,小时候有过文学梦,后来发现她这辈子就适合当医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医生,演员让影片更感人。
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而叶天仕却是谦逊好学树医德,《有这样一个医生》则诠释着当代医生的风采。流芳百世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贫苦与羞辱多加的中国近代,中华民族被列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连温饱都已成了问题,何言求医问药。悲惨万象深深刺痛着每位医者的心。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越的生活
条件,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魂”!也许纷飞的炮火将他们掩埋,也许汩汩的时光将他们的名字冲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而不朽的称呼“医生”。例如那白求恩医科大学已成为无数杏林学子向往的殿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赞美的言语略显苍白,优美的诗歌变得平淡,风停了,鸟儿也不唱了,河水静悄悄地流着。原来它们怕惊扰了长眠与此的医魂们。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SARS那样无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医生,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
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
医学,它首先要具备一种科学精神,医学具有科学的一切素质,譬如客观、冷静、公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对于疾病的审慎、客观而明智的态度上,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沉默和敬畏上,建立在对生命和死亡的充分理解上,由此才衍生出一种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常说要有“一副科学脑,一颗人文心”。医学,它没有探究亿万光年外宇宙那般的神奇,没有诗词歌赋中外文学的风光旖旎,但柳叶刀下显微镜中,自有它的大乾坤!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生能做到的只是“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肿瘤医院由于病种的特殊性,很多医
生都对病榻患者的病痛感到束手无策,只能这样么?所以,焚膏继晷,努力提高医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