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受访专家都表示,“十二五”规划应当理性对待增长速度。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当前阻碍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情结”,“国家规划目标几乎成为各省市增长目标的底线。”他举例,“十一五”规划各地区制定的GDP增长率平均值为10.1%,大大超出全国GDP增长率7.5%,而且层层加码,地市级平均值达到13.1%,县级平均值达到14.2%。“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GDP挂帅”的思路。
因此,胡鞍钢强调,“‘十二五’规划制定经济增速目标,应吸取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规模扩张、数量驱动,盲目攀比高指标、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降低发展成本,导致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投资消费比例失衡,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大起大落。”
“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与此同时,应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等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低消耗、低排
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结构调整指标执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回顾道,“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结构指标有4个,分别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都是预期性指标。
他具体分析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期目标为43.3%,但到2009年只达到42.6%,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2.3%,慢于每年增长0.6%的预期;2008年的服务业就业比重虽然比2005年提高2%,但在余下的两年里再提高2%仍有一定难度;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0.32%,达到1.62%,比预期目标仍然低0.38%,如果按照过去4年的速度增加这一方面的支出,到2010年很难完成预期目标,这说明和GDP总量的扩张相比,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对偏少和缓慢。此外,“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也难以实现,2008年这一比重仅达到3.48%。
胡鞍钢认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看,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很难如期完成,这表明中国已经持续两个“五年规划”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向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回归。”“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整个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工业带动的。”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98年的50.8%提高至2008年的70.8%,甚至高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从各地情况看,除了北京等少数地区之外,几乎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甚至是“工业强镇”的主导战略,“这是典型的GDP挂帅、投资挂帅的传统增长模式。”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GDP重新核算总量增加了5000亿元,多数来自服务业,也许到明年这个时候才能知道服务业指标最终能否实现。但即使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规模也是明显落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规模的16%左右,为全球第二。但服务业占比和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执行的力度和考核约束,否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就有因之失败的可能。强化减排指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规划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据测算,2006年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两项减排目标分别提前超额完成和完成在望。
何建坤说,虽然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目前实现的节能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须下降5%,难度很大。但预计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是能够基本实现。
杨伟民认为,“单位GDP能耗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相对关系,虽然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太快,按这个速度下去,国内自有资源和国外进口资源都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他看来,仅靠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还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来进行控制。同时,可考虑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两个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促进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来自专家的建议包括:
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结构。我国应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结构,建议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等“绿色指标”,积极出台财政激励和扶持引导政策,鼓励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改变当前大量使用煤炭的传统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其二,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政策,让“市场手段”发挥更大作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大力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等。
其三,实行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的政策。允许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费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专款专用。在银行业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战略,严格限制向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企业及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其四,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我国仅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是不够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适当增加氨氮、氮氧化物类以及重金属等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指标,以增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倾力补足社会建设“短板”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被置于“十一五”规划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目标相比,社会建设仍显薄弱。和超额完成的经济增长类指标相比,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进展较慢,要达到预期目标有一定困难,同时社会建设的力度和效果尚显不足。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却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以说,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滞后了15年。”以社会阶层结构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在基本保障方面的平均财政支出大约占GDP总量的10.3%,我国这一数值只有5.4%。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助、社会养老5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受体制因素制约,财权、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上移、事权下沉,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削弱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影响了民生政策的落实。
三是公共政策仍需加强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以及必要监督,干部考核体系往往更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民生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为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他前不久受邀参加了一个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发现参与者基本都是经济部门,大家热衷讨论的也都是经济增长,“在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民生保障和改善类指标只占到20%左右。有限的民生指标还存在重保障面轻保障水平、重人均水平轻社会公平等问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十二五”规划应该在社会建设方面作出强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任务。(记者 刘雅鸣 王志 李江涛)
1.“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
1.1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1.2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
2.1 科学总结建国60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经验
2.2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2.3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
2.4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5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
2.6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3.1 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
3.2 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
3.3 集群化与网络化
3.4 构建新型社区与市民社会
3.5 文化特色与品牌塑造
3.6 城市群与区域协同
4.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
4.2 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
4.3 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
02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结果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1 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现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5.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
5.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
03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
1.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2 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3 拉动内需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
2.2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2.3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
2.4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4.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5.3 制度创新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内容
四、十二五规划发展原则
民政工作社会化。积极动员、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融纳社会资金,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民政工作法制化。加强民政法规体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保证民政工作在法制轨道内规范、高效、有序运行。
民政工作人性化。立足“以人为本”,确立民政发展理念,确保民政价值取向、管理服务行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相一致。
民政工作现代化。以“数字化民政”建设为手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民政管理科学化,提高民政工作效能。
五、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建设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到十二五末,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保障面占应保障数的100%,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2、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取暖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
3、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镇
1、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县、镇、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
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十二五末,使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使社区服务走上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打下良好基层和谐基础。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县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90%,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全县各级各界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未来五年,县和3个乡镇连续达到双拥模范县(乡镇)标准,力争得到国家或省市命名,优抚对象的生活达到城乡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全面解决。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建立安置就业、扶持就业、经济补偿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的保障体系,加大退役士兵安置经费投入,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和优秀士兵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按照一定比例,将自谋职业补助经费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建成复员退伍士兵管理服务中心,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四)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进一步建立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到2010年,兴建一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未来五年,力争兴办3所5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福利机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设置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以上的要求,基本形成以国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
2、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在城市依托社区,不断加强尊老、敬老、助老宣传,强化居家养老意识和责任,大力兴办居家养老院,妥善解决空巢老人难以自理等难题,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在强化家庭养老责任的基础上加大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寄养社会老人业务,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做好散居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的供养服务。2015年前新建、改建、扩建敬老院6所,每所设置床位均达到30张以上。到十二五末,社区、7个乡镇全部建成“星光老年之家”,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三无”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全额救助,农村特困老年人救助标准达到500元/年。继续实施9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
3、积极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力度。进一步理顺彩票发行体制,不断加强发行网点建设和队伍建设,拓展发行空间,积极探索新的发行方式,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电脑彩票销售每年保持增长15%。
(五)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1、加快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发挥突出、对当地经济有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城市,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促进民间组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打击非法、违法民间组织的综合治理机制,城市民间组织数量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诚信自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新途径,大力推进农村村委会合并和城中村改居、村居整合等工作,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和地名管理工作,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全面推进地名标准化进程。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到期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3、推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改革,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婚姻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婚姻登记率达到95%以上,婚登合格率达到100%。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建设占地面积300亩左右的公墓区2家。加强收养登记工作,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机制,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六)重大项目
1、城乡低保及特困救助项目。(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综合十一五末全县低保工作情况,十二五末全县低保人数5000人左右,年需保障金1000万元,合计5000万元。(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未来五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预计在8000—1人之间(含移民),按照每人每年800元的平均补差计,年需资金约900万元左右,合计4500万元。(3)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未来五年,全县城市基本医疗救助按年救助5000人左右计,人均150元,大病医疗救助按年救助300人左右计,人均8000元,年需总资金约240万元,五年合计1200万元。(4)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按照《甘肃省农村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级财政按当年农业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列支,十二五末全县农业人口预计在16万人左右,年需资金16万元,合计80万元。城乡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年均1000人,人均8000元,年需800万元。五年合计4000万元。
2、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区办公用房建设。年争取省市资金30万元以上,逐年扩建城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50平方米以上。
3、民政信息化建设项目。(1)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投资规模50万元;
(2)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投资规模30万元;(3)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婚姻登记、民间组织、殡葬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投资规模30万元;(4)民政局办公系统投资规模15万元。以上项目所需资金通过争取省市专项资金、财政列支和自筹等方式解决,十二五期内分步建成。
4、民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救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兰州市救助站**县救助分站建设项目,争取省市县投资500万元,2012年全面建成。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和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改革民政行政体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二)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政事业自我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民政企事业单位的改革,通过政策支持和改制,建立现代化制度,使福利企事业工作全面走向市场;通过转换社区服务、老年福利服务、殡葬服务等单位经营机制,逐步向市场化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福利院实施社会化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民政企事业单位自身活力,促进民政企事业单位自我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民政工作现代化运行机制。建设以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延伸至民政oa管理系统,基本涵盖民政大部分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全县民政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通过实施与重点业务相结合的“数字民政”工程,建成覆盖全县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和水平。
(五)建立一体化强势民政队伍和民政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齐、配强乡镇、社区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落实好基层民政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内容,不断强化对各级党委各类民政工作人员及社区、村委会干部民政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以社区、乡(镇)民政办为基础的县乡(镇)一体化强势民政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全县民政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资料:教育城
第三篇:顺义十二五规划内容
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八部分)
规划实施
一、加强资源保障,完善政策配套
以国家和北京市各项政策为依托,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多样化的资源配置手段,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制订实施公共政策,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一)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财政保障
优化公共财政结构,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需要,重点支持潮白河以东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加强人性化的纳税服务工作和精细化的税源管理工作,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和促进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防范财政风险;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政府资金,规范使用管理,确保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合理调控土地,加强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合理调控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在确保生态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重点产业发展用地,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三)依靠政策支撑,完善考核监督
配合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制定配套政策,重点支持汽车和航空两大产业集群发展,为鼓励自主创新、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统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优化城市运行,制订出台一批专项政策法规,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完善考核监督,明确规划实施的进度要求和责任落实,各相关部门在规划纲要基础上完善编制专项规划,制订规划实施计划和发展计划,促使规划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
(四)加强规划衔接,强化公众参与
加强与市级相关规划、顺义新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与各专项规划、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功能区规划的衔接。
强化公众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参与机制。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发挥公众在实施规划中的参与作用,鼓励公众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发展支撑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切实推进规划实施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配套22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产业项目投资比例达到45%,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比例达到20%,生态能源项目投资达到10%,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达到5%,回迁房、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投资比例达到10%,其他项目比例10%。积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储备工作,抓好现有重大项目储备库中投资项目的尽快落地实施,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有效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产业项目
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项目(约13亿元),海航综合配套基地、中国航信数据中心和公司总部等航空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约438亿元),现代三工厂、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等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约212亿元),中信国安-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29亿元),以及宝德阳触控手机模块(20亿元)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首钢冷轧二期(罩式退火生产线)(6亿元)、航天科工产业园(111亿元)等其他重大项目,北京银行总部基地(10亿元)、民生银行总部基地(8亿元)等金融产业建设项目,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150亿元)、金街悦港城(10亿元)、东风区域商业中心(10亿元以上)。
(二)基础设施
储备基础设施类项目主要包括水、电、气、暖等综合基础设施、路网、重点市政配套设施等。完成轻轨M15号线建设,启动L1号线北延和S6号线规划建设,完成通怀路、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公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新建3处水源地、新建3座水厂、扩建1座供水厂。新建7个再生水厂和1个水质净化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25公里,完成城区老旧管网改造180公里。建设高压气源站6座及高压管线、中压管线共170公里。新建、改建热源及配套供热管网、热力站建设。完成22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改造。
(三)社会建设
重点完成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全面落实校安工程,加快牛山一中,十中、九中、南彩小学等中小学扩建工程。完成区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区精神病医院综合康复病房楼、公共卫生业务综合楼,新建1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启动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空港医院、第二医院、卫生学校迁建、扩建工程,城区内新建2所A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新城、重点镇的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新建4所、改扩建5所镇级敬老院,建立300个村(居)级托老所,改扩建区级养老社区服务中心,新建一所床位不少于100张的儿童福利院,完成殡仪馆迁建工程、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项目建设。
(四)生态环境
投资重点用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完善和提升潮白河景观体系,开展河流综合生态治理工程、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整治水体污染,新建潮白河、温榆河、小中河、方氏渠、箭杆河5个湿地保护区,完成重点城镇中心公园建设,实施道路、河流、水源保护区和农田周边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加强对铁路两侧、M15号沿线、河道两岸以及生态走廊、交通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
第四篇:自来水公司十二五规划内容
„„县县供水公司“十二五”供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我司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县城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当前城市供水发展方向,清醒认识我司在供水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规划“十二五”工作,为我县城市供水事业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宗旨,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建设局的工作要求及部署,以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谋划发展支撑体系,落实安全正常供水,开展优化供水服务,完成供水工程建设”为工作主线,积极促进……县城市供水事业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
“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以持续推进供水设施建设,解决……江……县段遭受上游水污染问题,全面提高县城供水水质,确保我县县城饮用水安全。同时,在供水水量、水压上保证我县县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要。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根据县城整体规划修编确定供水发展规划
……县县城包括上梅镇和县上渡办事处。到2009年,县
城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人口23万。县城老城区为……
镇,县……办事处是……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新办公大楼所
在地。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最新《……县县
城总体规划(修编)》拟确定:近期(2015年),县城城市人
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中期(2020
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5万,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远期
(2030年以后),城市人口规模为45万,用地规模为45平
方公里,我县县城将建设成为……市重要的次中心城市、我省优秀旅游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城市用水在很大程度上代
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卫生水
平。为此,我司将大力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在水质、水压、水量、供水设施建设以及优质服务上全力跟上县城可持续发
展的步伐。
二、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全面提高供水水质。
近年来,国家对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2006年,国家颁发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取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水质指标从
原来的35项骤增至106项,所有水质指标在2012年7月
1日前必须强制实施。而……江……县段的水源状况是:由于
无法根治污染源,重金属……仍将会长期超标,铅、砷、氨
氮等部分时段超标,供水水质无法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供水安全无法保障,人民
群众生活品质无法提高。过时的净水工艺和陈旧的供水管网
与水质标准、水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现
有城市居民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城区的扩大,原由村办小水厂供水的城郊居民要求使用合格自来水的愿
望与日俱增。国家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
展对县城供水系统供水水质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供水水质:
1.加快对现有水厂的提质改造,使供水水质达到最新
国家标准;
2.加快对老旧供水管网的改造;
3.健全、完善供水水质的监督、监察机制;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质化验水平。
三、加快县城安全供水改扩建工程建设并修复龙王池应
急水厂。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供水任务就是“供水的安全保
障”。我司将从长远着眼,把饮用水安全纳入“十二五”规
划,确保供水能力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建设科学、合理、有效的供水体系,使现有的……江、……地下水、……水库
三大水源整体协调,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应急
抗风险能力,做到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为此,我司将在最近五年全力实施县城安全供水改扩建工程,其中包括对水厂的提质改造和新建二水厂,同时修复……应急水厂。
1.对现有水厂4万m/日的常规净水工艺采用最新深度处理工艺进行提质改造。建设地点为现有水厂厂区侧,需新增用地11.7亩,供水水源为……江水。
2.选用新的优质水源建设县城第二水厂。建设地点为……村,采用常规净水工艺并预留深度处理用地。
3.修复……水厂。……年4月,……水厂地下水水源被开发区的污水污染而被迫停产。为应对……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保证县城有一个可靠的备用水源,必须对……水厂进行堵漏清洗修复,作为县城应急供水水源使用。
四、加大城区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对县城供水管网进行全面规划和改造。根据我县县城规划和建设状况,采用新型管材对城区新建道路配套进行供水管网建设。公司成立以来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历年敷设的管网管材采用的是灰口铸铁管和自应力水泥管,因年代久远老化,管网漏损率逐年增加,供水水质无法进一步提高。为与城市建设相配套,改善供水水质和水压,降低漏损率,老城区历年敷设的灰口铸铁管要采用国家要求的球墨铸铁管及PE管进行大规模改造,同时,供水管径必须扩大,使管
3网服务压力达到《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水压要求,水质达到国家最新水质标准。使供水管网漏损率逐年下降,到2012年控制在20%以内,到2015年控制在15%以内。同时,将对县城周边……家村办小水厂用户纳入城市供水范围,对其供水管道进行改造,全面提高水质和水压。
五、努力改进供水服务工作
1.继续完善《公开办事制度》、《社会承诺书》、《首问责任制》等制度,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2.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停水。
3.提高供水设施维修维护及时率。
4.加快公司信息化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第五篇:卫生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县卫生局
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2011—2016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实现我县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将卫生规划编制好,将重点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发展状况的发展目标,确定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谋划好、制定好发展规划,使全县卫生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卫生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力争达到以下指标:
1、健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77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2、疾病控制指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3、医疗保障指标: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医药费用,提高报付比例;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卫生服务指标:儿童计划免疫“十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9%以上,0-6岁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达90%以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覆盖率100%。
三、部门功能定位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县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认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和中医事业发展,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照医改方案,在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医改任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近几年先后完成了县医院综合大楼一期工程、9所乡镇卫生院(包括分院)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和196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使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几年力争完成以下项目:
(1)县医院综合楼二期工程:该项目已于2010年6月份启动实施,预算总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能及时、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救治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县中医院迁建工程:该项目新址位于文化西路南侧,红柳路东侧,占地约63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200张,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改善该院的就医环境,推动我县
中医事业的发展。
(3)县妇保院迁建项目:该项目新址位于粮食储备库西侧空地,占地约19.5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100张,总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79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的改善妇幼保健环境,提升我县妇幼健康保健、保障水平。
(4)**中心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两个项目为扩大内需项目,规划建设规模均为新建9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万元,地方配套104万元。
(5)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在完成196个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做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管理的新制度,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小病不出村的问题。
3、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招聘引进,不断优化医疗队伍,同时加大卫生院院长、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高、中、初职称人员比例,大幅度提升我县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为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5、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坚绝杜绝开单提成、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我局将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做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