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一八事变说课稿
《九一八事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第一章的一个转折点,是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是考试切入的时政热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
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响。
③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其表现。
⑵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③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
①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步骤,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当今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猖狂活动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②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仇恨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痛心,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责任感。③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表宣言,发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他们的爱国之情、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 解决办法:
①九一八事变是大陆政策重要侵略步骤。通过讨论、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可以从不同阶级的本质来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也要维护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整个民族利益出发,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浪潮。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
力量也举起了抗日大旗。这一切,与蒋介石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的沦亡,日本法西斯势力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
二、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这是主要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合作教学法
教师适当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搜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历史图片。
三、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
级的学
生尤其应当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大胆质疑、尝试解决,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学生能解决的放手给学生解决。
(2)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幕:历史天空
打出幻灯片,先是安倍晋三和温家宝握手的照片,中日高层互访,两国关系有了重大进展。然而八十年前,日本另外一位首相却在磨刀霍霍,阴谋侵略中国,把中国东北分裂出去。提问学生,并打出田中义一的照片。在他推动下,日本发动了一场什么事变?学生齐答,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第二幕:重点追踪
㈠九一八事变,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强调其重点地位。
提出问题,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给出答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时必然的。培养学生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过渡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提问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几个?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老师评析并明示答案。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站在世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老师用两幅图片讲解即可。
提问学生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国际影响学生有点生疏,我给同学们先讲一下。讲东北三省沦陷这个结果时,要打出图片,视频。讲伪满洲国的建立时,打出图片并讲出其性质。揭示请略者的残暴,东北人民的苦难。激起同学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妥协者的痛心,对祖国国土沦丧,百姓遭殃的忧伤。老师进行引导提示,补充明示答案。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第三幕:山重水复提问,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陷,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此过程中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第四幕:柳暗花明打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渡: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溥仪,选择了苟且偷生的道路。那么,中国其他的阶级或者阶层又是什么态度呢?
㈡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打出幻灯片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提问学生民主运动的兴起包括那几个方面?明示答案,这个问题分解为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抗争,东北人民自发的抗争,爱国民主人士的抗争,国民党内爱国人士的抗争.第五幕:晨曦微露重点讲述中共的抗争,介绍东北抗联的主要将领杨靖宇主要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说一些他们熟悉的英雄人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东北人民自发的抗争,强调马占山。
第六幕:血雨腥风爱国民主人士的抗争,简单讲述.国民党内爱国人士的抗争要讲得稍微详细一些.适当补充吉鸿昌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主义教育.简单讲述他们英勇的斗争.还要讲出蒋介石对他们的镇压.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七幕:回顾总结
打出幻灯片, 播放歌曲<<九一八>>营造气氛,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再次明示重点,难点.。
第八幕:小试芒锋目的:巩固知识,深化知识。
第九幕:高考链接:目的:能力提升,融会贯通
第十幕:思维纵横:目的:反思历史,升华思想。
打出一张幻灯片,显示中日友好交往;打出下一张幻灯片,显示中日交往四大障碍;打出第三章幻灯片,显示诅咒小泉和日本的一首诗及有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要从历史,大局,未来的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打出幻灯片,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同时打出一些字幕,悼念先辈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历史未来大局不忘民族屈辱 反思历史教训 探讨强国之路 凝聚中华精神 增进民族了解 倡导人类和平
并提示学生看影片内容,听歌曲内容
启迪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从歌曲当中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勇于抗争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打出最后一张幻灯片,显示和平鸽,显示世界需要和平的夜,香甜的梦。
第二篇:九一八事变说课稿文档
八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大家好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目标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利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展示地图、音像、文字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还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六、评价方法:
小组积分奖励法。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参与度和教师指导度作为评价课堂的两把“尺子”,参与度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采用了小组积分奖励法,这种方法既能够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七、教学步骤:(结合课件)1.进入情境:(播放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从情绪上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体现出师生同喜同悲,融为一体的课堂气氛。2.师生共同探究: 方案:
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出示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探究、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按小组累计的分数,分数最多的,被评为优胜小组。
1)揭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2)九一八事变(学生阅读课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和问题探究)。
①事变的爆发: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互相讨论,提问)问题探究:为什么日本侵占东北要制造湖事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柳条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
②东北沦陷:(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理解沦陷的原因;分析蒋介石不抵抗的目的)。
问题探究:为什么东北在短短的四个月就沦陷?
③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出示图片:杨靖宇、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马占山及江桥抗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出示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3)西安事变:
(播放视频、学生阅读课文、出示图片、出示文字资料和问题探究)
①背景:(出示文字资料)。
②西安事变的爆发、经过、解决的方式及意义:(互相讨论,提问)。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小组讨论,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3.小结:(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展示板书设计进行总结。)4.能力大比拼: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3年山海关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部队组织起()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C、八路军 D、新四军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
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D、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报》,它报道的消息是()
A、黄埔军校的建立B、百日维新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7)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8)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9)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回答:(1)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
(2)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结果?(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胜小组,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统计分数。)5.拓展升华:
(幻灯片出示,学生齐读、背诵。)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胡锦涛题词: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板书设计
第三篇:九一八事变说课稿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鸣沙中学 肖楠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难忘九一八》,设计课时为一课时,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五个板块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
民族责任感;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有待培养。尤其有待培养阅读把握材料的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课堂教学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教法,概括地说,具体有:
1、问题探究法:
通过有效发问,引发学生动机和行为的思考,此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又可培养能力。
2、资料研习法:
史料分析对历史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西安事变的资料等,获取有效信息,根据设问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认识的方法。
3、情景体验法:
通过音乐、视频和图片等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比如播放《松花江上》音乐,展示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图片,西安事变视频等等。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功能。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西安事变》等。
三、说学法
课程新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发展它依赖于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更重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形成一种理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久而久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思维,获得元认知能力。本课学生的学法上,我注重:
1、阅读法:包括课内、课外阅读。使用这种方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如指导学生阅读和悼念有关杨靖宇的事迹和西安事变等资料。
2、分析归纳法:此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过程注重与阅读法和图示法结合。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小组,互相帮助,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此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和系统化思维的培养。
4、联系实际法: 读史明智,历史的教学应为今天的现实服务。如课后布置作业“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让学生认识到要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四、教学流程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播放《松花江上》,并指名一学生朗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通过凄凉悲怆的音乐,适时发问,很自然的过渡到九一八事变。导入新课。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后练一练填表题,并且以当堂断案形式来完成对九一八事变的介绍。通过填写表格并且“判案”这种形式很巧妙的突破了九一八事变本节课第一个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民族危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达到这种情感价值目标的渗透。
②蒋介石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阅读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让学生认识到东北沦亡之快,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义愤,并为讲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③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抵抗——资料研习法、图示法;通过对杨靖宇等英雄事迹的搜集和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课下搜集历史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④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是通过五个环节来突破这一重难点的。
环节一:巧妙引入。引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词内容,介绍当时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为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作好铺垫。
环节二:通过影像资料交代西安事变的经过。
环节三:从影象资料《西安事变》中设计过渡问题“如何处置蒋介石?”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法学习。将知识交与学生解决,从而为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作好铺垫,突破这一难点。
环节四:活动与探究,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了他,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讨论,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节五:分析归纳法,分析西安事变的意义。学生通过前边四个环节的听、看、说等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学生寻找答案、探索未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小结(4分钟)
利用图示法,概括总结,让学生从辩证的思维角度,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4、历史与现实结合,读史明智(3分钟)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出示七十多年之后的现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图、日本人开业选在九一八图、等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5.作业布置:
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附:板书设计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蒋介石:不抵抗方针
4、结果:东北沦陷。
二、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过程:兵谏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
第四篇:《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9月1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值得我们去牢牢谨记,它便是我们通常说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的9月18日深夜,东北军的士兵们被一声爆炸声惊醒,日本关东军轰炸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并诬为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轰炸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了沈阳城,半年之后,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不能忘记的国耻。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的开始。从19世纪后半叶起,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并且他们的目标直指中国。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再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我们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在这14年里,当时只有4.6亿人口的中国,却用了3500万鲜血和生命才换来这抗战的胜利!而中华民族蕴藏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过去89年了,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5周年。但那段血写的历史却不容忘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纪念那场事变,就是要不忘国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的这场磨难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面对这些,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国耻更应该永远牢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国耻,决不让悲剧在中国再次重演。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九一八”这个屈辱的日子,勤奋学习、严于律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期待、去推动、去共建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辉煌未来。同学们,就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五篇:九一八事变心得体会
九一八事变心得体会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铁路,栽赃东北军,并以此为借口出兵进攻沈阳。东北军在蒋介石、张学良反复的“不抵抗”命令下,被区区800名日军击溃。随后日军野心膨胀,接连侵占沈阳、长春、锦州等地,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国破家亡,我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然而中华民族宁死不屈,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这支英雄部队。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战斗了14年,在此期间,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为全国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援。而爱国志士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也指引和激励着后人。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如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是充实的人生!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90年后的今天,晴空万里,秋风微起,生活一片富足祥和。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国力弱小,则无力抵抗外敌觊觎。只有军事力量的增强、经济力量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能使中国矗立在世界之林。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